第一篇: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流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应用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管理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建构基于知识管理视角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及其流程,让其中的知识通过获取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精品课程知识系统内,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进而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以适应本专业师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10-04
一、seci模型的概述
二、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
在建设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四种模式,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阐述。
(一)主题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实现的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也是个体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或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观摩、体会与模仿等方式,创造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
实践中,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我们先以“主题建设”方式吧通信概预算课程分成各种知识板块,如“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程预期的成果目标”、“课堂单元的成果设计”„„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建设需求,采用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直接的经验分享、对话互动、教育叙事、直接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如关于“预期成果目标”的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讲课教师不一样,部分教师对预期成果目标的制定缺乏深入思考,因人因时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很多教师避免了预期成果目标制定的随意性,明确了预期成果目标的基本目标和弹性目标,在上课时候首先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弹性目标的内容。通过主题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提高了课堂讲授目标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分享。通过主题式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创新。
(二)主讲引领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外化
主讲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展的,由一个人主讲,听众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在本门课程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新教师进行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成果目标制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属于师傅带徒弟一类的课程建设模式。
例如,我们讲授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中“工程量统计”这个单元,先开始由某一位教师陈述教学设计,随后,大家针对预期成果目标的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越讨论,越清晰,氛围越来越浓。
资深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引领年轻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下还要把自己的教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经验等一一传授,这种模式充分使用优质资源,使得年轻教师成长更快,更好,利于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是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科上的权威垄断,这种权威垄断不利于年轻教师的个人思考,限制了年轻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利于知识从年轻教师向资深教师的传递。
主讲引领式的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模式是教师喜欢的一种模式,通过一个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然后将自己的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提高,共同打造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主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分享、讨论、碰撞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再由显性到隐性,实现知识的创新。参与讨论的教师和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把主讲教师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凝练成自己的显性知识外显化出来,实现知识的创新。
根据上述案例可见,知识的外化是指教师通过描述、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方式,把个人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将之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共资源。它所实现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过程。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
在通信概预算精品课程建设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双主体,故知识的外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优秀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在课程建设中通过专题报告、公开发表、交流讨论、专题报告、优秀课题观摩等方式实现。二是学生的实习成果。不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还是学生的实习成果,要实现他们知识的外化,要做好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是资料学习。这是知识准备阶段。教师或学生先通过教学研习、网络、杂志和教师间的交流等方式学习相关教学知识,运用某种模式、理念,并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系统地思考和设计,并形成自己的或策略。第二阶段是对话交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教师或者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传递和分享各种知识,再对此加以整理,建立知识菜单,并加以分类储存,从而使教师或学生之间的经验真正文件化和电子化,让有需要的教师或学生分享。
(三)知识菜单建设模式:区域集体备课知识的结合化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我们还通过积极建设网站,制定教师知识图式和教师知识目录索引等方式,将教师贡献出来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索引后存入知识库,以备日后他们所需时能及时地进行检索、调用、分享和更新。
(四)校企合作式课程建设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在个人及区域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主要是通过个体实践活动。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都需要在具体的技能实践环境中内化习得的知识。故校企合作式的课程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校通信概预算专业同广州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南方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校内、校外建设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既是师傅又是老师,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徒弟,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手把手的教学生,学生在实训基地这个“场”下,企业工程师引领,通过教学观摩,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得企业工程师的经验、知识流动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作为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思考教授本专业时运用的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过程,然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把个人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表现出来,与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分享。
三、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流程
(一)课程负责人备课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课程负责人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对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负责人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借鉴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结合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精品课程的备课,为后续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课程负责人的备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开始,与课程负责人的知识厚度,讲授课程经验等息息相关。我校在建设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师间的竞争选拔,结合本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选择具有企业丰富经验的老师作为本门课程的负责人,为本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集体研课
课程的集体研课分为两种,校内老师间的集体研课、校际间老师的集体研课和校企间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研课。集体研课是教师间互动对话的过程,是知识的传递与分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
1.集体研课的原则
集体研课就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实现知识的传递、交流、乃至创新的过程,是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环节。要实现好这一环节,必须遵循几个原则:①平等对话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局畅所欲言,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没有所谓的知识权威,只有知识的互动,大家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以文本、视频、语言等多种形式贡献出来,把这些显性化的知识存储起来。②竞争激励原则:采取各种竞争方法、各种激励手段,鼓励老师、企业工程师把自己的多年的隐性知识分享出来,营造团队间知识传递、交流、分享的文化机制。③互利互惠原则:在校内教师间备课、校际间教师备课和校企间与企业工程师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教师贡献自己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己所用,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进一步精益求精的保证。
2.集体研课的方式
在集体备课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受权威人士的影响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做法使得集体研课变成了部分人士参与的集体活动,而其他教师只是带着耳朵参与的集体活动,违背了集体研课的初衷。在集体研课中,要结合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如访谈、座谈、深度汇谈、头脑风暴等。如访谈形式的集体研课,可以让年轻教师没有顾虑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头脑风暴式的研课方式在交流对话中,禁止批评和评判,只强调大家提出设想,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言,一律平等。
(三)构建知识菜单
知识菜单是在集体备课以后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并将其以文稿、视频等多种课件的形式以知识菜单的方式显性出来。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
第二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诚(潍坊教育学院教管系,山东 青州 262500)
王明荣(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综合化;整体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⑴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2001年山东省的新增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构建课程体系,再经过具体化的实践过程才能得以丰富与完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2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01级学生第四学期开展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本文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
培养目标是培养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培养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的具体目标具有规范的限制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和组织领导能力,健盘、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全省幼儿师范、幼儿园、学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领域。这一培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确立与新的基础教育理念一致的幼教观念。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⑵。因此,作为现在和未来的专业化学前教育人才,必须根据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1.2创造与生命特性一致的教育。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更需要教师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和敬畏,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发现和支持;它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生命发展的独特重要价值,懂得这一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工作必须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的发展。这应成为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位的要求。2003年年初,山东省10余所幼儿园的园长来到我院挑选实习学生时,都把能否“爱孩子”作为首选条件。实习期满,青岛南洋学校、临沂美澳国际学校等许多学校也都把“关心、热爱儿童”作为是否留用的首要条件。
1.3承担与幼儿学习规律一致的角色。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⑶。这就是说,教师已远远不限于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如何在教育中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是学前教育工作中最本质、最富挑战性的环节。
这一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研究能力——善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研究与学习,在经验中理解、把握儿童特点,在与儿童的日常自然交往、生活、活动和教育过程中,观察、了解儿童,思考、琢磨儿童的发展规律、水平、特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研究、分析、评价儿童的能力。
1.4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做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愿意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用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所以,专业化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自然科学、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与基础教育的整个使命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内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现学习的快乐,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报告特别强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处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⑷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学会做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⑸
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来行动”⑹,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视为自己的使命。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是教育科学基础上的文、理、艺术课程的综合。
课程结构“H”型模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专业特征、受教育者、教育条件四个要素按照一定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系统,它是课程要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又制约着课程要素作用的发挥。课程结构反映着课程的本质。
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和各种条件的差异,课程结构多种多样,大致可划分为“H”型结构、“A”型结构、“X”型结构三种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为“H”型结构。这一模式的含义是: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平行并重,协调发展。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5∶5左右,或文化课略高,实践、实习课程25%左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自“对口”和“普通”,毕业去向是就业与“升本”,所以该专业应构建公共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课程结构。针对不同生源的特点,确定不同模块的比重,普高起点的三年制高职实践课比重大一些,比例约为1:1:1.2:1;中职起点的三年制高职文化课比重比普高起点的要适当增大,比例约为1.1:1.1:1:1。
课 程 结 构 及 比 例课 程 结 构 比 例 对 口 普 通
公共基础课程 1.1 1 专业理论课程 1.1 1 专业技能课程 1 1.2
2.1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综合文化素质。此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计算机基础、普通话、体育、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课程要突出多层次,可以分为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知识层开发要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层开发要具有实际应用功能,培养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智能;素质层开发要具有将知识、能力内化的功能,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有意识的素质。
2.2职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与幼儿教育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工作的条件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此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科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教育教学方法。
专业理论课程要突出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剔删、补充,有机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综合化的成果是综合课程的系统讲义或完整教材。比如,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科学》,《美术》是素描、简笔画、手工三方面内容的综合。
2.3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和巩固。此类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键盘、美术(素描、简笔画、手工)、舞蹈与创编、游戏、体操。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能用”、“会用”、“活用”。2.4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渠道。此类课程包括写字、文献检索与工具书使用、儿童玩具设计与制作、社会心理学、学前教育比较、儿童心理咨询、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史、幼儿故事创编,等等。选修课的设立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和适应性的增强。3课程内容综合化
应该根据什么来选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如何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这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幼儿园课程具有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七个基本特性。它们在课程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对幼儿的成长发挥作用。
幼儿园课程的特性就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择课程内容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根基性要求,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其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把那些涉及人生价值和发展最最基础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选择那些具体、形象、直观,或能引起学生想像、联想的事物、材料、活动等作为课程内容,这是情境性的要求。综合化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地看待学生及其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选择课程内容,既要充分依据这些原则,又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审美性等,运用系统观点综合进行。
3.2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先进的教育观念,如尊重每个幼儿,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力求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密切结合的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相适宜的思想以及促进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思想等等。《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纲要》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要覆盖《纲要》中提出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同时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大目标的统一体。具体应该包括如下课程内容。
健康领域: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
语言领域:儿童文学,普通话;
社会领域:社会心理学,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社会,幼儿教育科研方法;
艺术领域:乐理,声乐,视唱练耳,舞蹈,键盘,美术,体操等。
具体到每门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如,幼儿心理学要“把呵护稚嫩的心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特点,认识到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好幼儿保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解释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不断改进幼儿保教工作,以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效率。
课程内容综合化,也是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回顾中国学前教育史,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活动”理论⑺,对于搞好课程综合化仍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的专业内容应包括在这“五指”之中。
3.3课程内容是建构的也是变化的。同其他专业的课程一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一个与特定的专业无关的外加的文本,也不是静态不变的文本。每一个课程内容都应该是不断建构和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课程文本都是“留白”的,而不是强令执行的。课程内容除了应该提供设计和建构的思路,还应该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因为它永远处在一种动态的建设过程中,即可再构的课程内容才能成为最适宜的课程。
从观念上再构课程内容——当今的学前教育界,思想活跃,观念众多。人们都在从生活、教育的脉络中汲取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术,使得人们不会简单依从一种思想和观念,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构建也必须与时俱进。
从资源上再构课程内容——当前,幼儿园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之中,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私立学校和幼儿园。如以济南超然幼儿园为主体的“超然幼儿园”系列,倡导“超常儿童的培养”;以企业集团投资创办的临沂美澳国际学校、青岛南洋国际学校、大连南洋国际学校等,遵循是改进后的“蒙台梭利方案”,等等。开放的课程内容应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适宜的空间。
从课堂上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最终总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众多的教学活动是除了包含目的、内容外,必然会涉及到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受到空间条件、教师素质、班级人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选择或创造适合不同课程教学的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和努力达到的目标。
注释:
⑴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⑵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37.⑷⑸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8,2,82-87.⑺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7-268.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何幼华.幼儿园课程.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4.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杨世诚(1961-),男,山东临朐人,潍坊教育学院教管系系主任,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王明荣(1958-),男,山东青州人,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吴东杰)
第三篇:关于《写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写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金振邦
[内容摘要]《写作》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专业教师注重平时的学术积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打破单一学科的疆域,考虑社会现实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着力专业数据库的构建与使用,并且要进行课程专业团队的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实现专业课程的现代化。
[ 关键词 ] 写作;课程群;建设;实践;思考
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群建设,在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个课程群具体包括:阅读与写作、文章解读论、新媒介写作、申论写作、微型小说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歌词创作、学术论文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等。其中《文章解读论》(2006)、《写作》课程群(2011)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优秀课程,《写作》(2011)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精品课程,我们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012)。近两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又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综合专业改革试点”单位。可以说,《写作》课程群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
课程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许多专业教师漫长学术积淀的结果。我想就下面几个问题来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学术积淀
作为课程老师来说,要多看经典的专业书籍,积累学科知识,打好专业基础。我大学毕业后,几乎有两年时间坐下来看各种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书籍,做了大量记录。比如山东大学的《文艺学新论》,其基本观点我都做成了卡片。现在这种方式已经陈旧,被电子卡片和文档取代了。各种学科知识的积淀,对所有学科的专业老师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年轻老师还要注意借鉴老教师的教学要领和方法。都他们可以去听听各种类型老师的课,从中吸取他们不同的长处,独特看问题的角度。但是,对于一个有专长的专业教师,光听几次课是学不到真髓的,他的思维方式一时很难学过来。高水平的教师常常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你没有他那种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宽广的专业视野,你理解不了他的“薄”和“浅”。我常常感叹,我从事各种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似乎还难以找到年轻人来延续和继承。我只能等到退休以后,慢慢整理出来放到网上,让需要的后人来进行共享。
课程建设离不开学术研究,这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活力所在。“一本教材讲10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名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必将陷入单纯知识传授的陈旧模式。我先后开设过的十几门课程,几乎都有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支撑。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某本教材的“传声筒”,那么他就是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专业教师要常呼吸学术界的新鲜空气。这些年我承担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以及担当吉林省写作学会会长和现在的名誉会长。我已先后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15次,并提交自己最新的研究论文,在特定的学术领域获得了重要的学术话语权。这就为写作课程群的建设,提供了开阔的文化和学术视野。我每上一次课,都要在网络上看看这个方面是否有新的进展。离开网络这个瞭望世界的窗口,学术生命力就会逐渐衰竭。
我认为,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不能完全看其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学术成果是否能在特定领域得到具体应用,能否获得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在特定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家现行的学术体制存在很大弊端,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使真正在学科重要领域进行长期、扎实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边缘化。这种体制已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批评和抨击。因此,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现实的实际需求,执著于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和积淀,在学术领域里留下探索和研究的轨迹,充分肯定和科学评价你研究成果的时代迟早会来到。
二、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观念更新
一门具体课程究竟应该给学生讲什么?不同的历史阶段理念也会不同。在媒介落后和启蒙时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可能会有一定地位。但在网络时代,老师提供学术咨询、师生进行对话,将可能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掌握国际上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观念要远比方法、知识、理论重要。我认为,观念比教法重要、创意比知识重要、平等比权威重要、效率比勤奋重要。我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是:1.讲课要讲节点,就是教材章节的关键点,数量上是十分有限的。传播学认为信息流通量与接收量成反比。讲得少而精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2.要尊重学生,多肯定学生的努力。3.引进现代化新媒介技术。新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4.强调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对中文专业来说,它就是文本解读和写作,它应渗透到中文专业的所有课程。5.课堂教学必须开放,适时引进网络上的专业新鲜空气。6.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切忌教师一言堂,垄断教学话语权。
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常常体现了不同观念的冲撞和对峙。比如,老师上课还需要讲解、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吗?网络时代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他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识记在教学和考试中是否还需要给予空间?网络新媒介将在教育中将扮演什么角色?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否还能够存在?另外,是否需要在正常上课之外补习课程?是否需要开展学前的专门教育?考试究竟应该考什么?教学是否应祛除统一标准和答案、鼓励个性化发展?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可以说没有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进展。我们目前大都只是停留在知识识记的阶段,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学生大脑逐渐变成装满知识的硬盘,想象力、创造力几乎丧失殆尽。
西方的课程改革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新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布鲁姆发现,美国学校测试题95%以上在考学生的记忆力。于是他把学问重新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几个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引发了中小学,包括大学教学的重大变革。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以此为指导。经过长期努力,美国教育成功走出了以“记忆”为主导的测试困境。就是在小学阶段,这些分类技能的培养也是齐头并进的。比如“应用”类,一年级的学生就有“访谈”性作业。我们所说的“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在新媒介时代大脑的一部分功能如记忆部分,被电脑、智能手机等外部智能设备解放出来。那么现在大脑应干什么呢?得侧重于分析、综合、应用、评估等“高层次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普遍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应该成为不同阶段各种课程的核心能力。[1]近年来芬兰教育已居于世界第一。芬兰创立了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全球“成长竞争力”排名第一。芬兰学生假期多,入学晚,上课时数少,没有补习和压力,却连续两次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能力评比中蝉联冠军。兴趣是永久的学习动力。任何一门课程,都要重视学生运用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必计较学到了什么,而要注重学到的东西去做什么。一个人只有从小养成把阅读当作“休闲活动”的习惯,终生热爱阅读,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人生绝不是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考试目的不是要给学生带来挫折和惩罚,而是要让学生和老师共同了解对学科认识程度,最终求得共同进步。只有信赖与合作,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奇迹。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向善的意愿,每一位老师都会尽心尽责地奉献。师资即国力,教师愈好,国家就愈强大。师格即国格,教师愈高尚,民族就越伟大。学校很少有考试,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国家发展不能只看精英,人不应因为职业、地位、金钱、外貌等来分贵贱。芬兰教育坚决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总把更多的关爱洒向“学得慢”者。只有帮助那些“后进”学生,才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因此,芬兰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学校历来是社会的镜子,有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学校。只有社会总体趋向公平、公正,教育才能脱离精英培养、相互竞争的恶性轨道,显出以人为本的核心。[2] 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在课堂上下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没有坏学生,即使最差学生也很好。”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学生提问,老师不会直接回答,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找、去学。学生的评价不是对照他人,而是看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学生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 [3] 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反观我们的教学观念和存在问题。可以说,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则是教育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三、课程建设的活力是跨界探索
一个专业教师应激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不要固守单一的学科领域。我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发生过多次重要转向。但这种转向并不是离开原有的领域,而是在原有领域上的一种萌生和蔓延。自己在多个领域的发展,常常不是严格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叠合,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总是盯着单一学科,就不可能取得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大家看我的学术成果目录,其中就蕴含着我学术发展的轨迹和一定规律。
写作。这是我毕业40多年一直辛勤耕耘的学科领域。毕业后在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进修班主修现当代文学。后来正式进入师大中文系有20多位教师规模的写作教研室,开始从事写作基础课教学。不久开始对写作领域的文体现象感兴趣。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外文体研究动向,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文体学”选修课。在复旦大学进修期间开始收集中外文体资料,不久独自编写了65万字的《文章体裁辞典》工具书,不久又出版了《文章技法辞典》,并主编了《作文法大辞典》。这使我对中外文体有了开阔的学术视野。我在发表了若干文体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我第一本学术著作《文体学》,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我的研究属于文艺学领域,并开始带文艺学中写作方向的研究生。我认识到,一个老师从事某一专业教学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专攻方向,不然就不会深入进去取得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
1996年进入电脑网络领域,开始对电脑写作产生强烈兴趣。我开始撰写有关论文,并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学术专著《电脑写作:方法与技巧》。这也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电脑写作的著作。后来逐渐发展,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新媒介写作、电脑中文信息处理等课程。我还为办公自动化课程讲网页制作专题的内容。不久前,又对国外的“创意写作”感兴趣。创意写作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后在美国高校得到推广。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写作已有80余年历史,包含近20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大学科。它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欧美战后文学发展格局,彻底改变了欧美文学教育的思想体系,为欧美国家和文化产业强盛奠定了学科基础。主要著作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博士的《创意写作:美国战后文学的系统时代》,亚当斯·凯瑟琳《美国高校创意写作教学史》等。上海大学于2009年4月成立创意写作研究中心,2011年实现创意写作硕士招生。复旦大学也已招生创意写作硕士。我开始意识到,写作离开了“创意”,可以说写作理论和知识几乎一无所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创意是这种技能的核心。我在最近召开的吉林省写作学会年会上提出新媒介时代写作研究的十大前沿问题。
写作,是我几十年来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手段和支柱。也可以说是我开设其他课程的生发点。在这一领域内,我出版了《文章解读论》学术专著,先后主编的写作教材有十几本。其中发行量大或有影响的就有中央电大出版社的《阅读与写作》,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应用写作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大学素养语文》、东北师大出版社的《写作》、《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等教材。
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以后,我逐渐对文化理论产生了兴趣。我发现文化理论能够透视有形事物背后的无形观念,对事物现象有着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烛照功能,使人的眼光和见识逐渐深邃起来。我看了大量文化学的经典书籍,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我关注的主要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不是中外文化的历史传承和重要知识。现在许多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大多是属于后者,已经成为研究生某些专业考试的入学应试科目,对提升文化透视能力没有多大价值。这门课程我连续开设了6、7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化比较资料,并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出版了学术专著《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2001)。之后,文化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开始渗透进我所从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提升了我专业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
传播学。后来根据学科建设需求,我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为研究生开设“西方传播学”和“网络传播”课程。我系统地学习了几十本有关经典传播学著作,开始发表有关传播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在这个新媒介视野中,我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在这种学术积淀的基础上,2008年出版了专著《新媒介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国内同类著作并不多见。我先后参加3次国际性的传播学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均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语文教育。这个研究方向是由于当时我们师大中文系承担了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项目。前后有两个批次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我先后参加2个关于语文教育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是北京,一次是我们中文系承办的学术会议。我提交的两篇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论文,都被收入会议论文集。在多次学校举办的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我作了关于网络媒介与语文教育改革的专题报告。
我还曾经为不同层次的对象举办专题学术报告,如新媒介与中学语文教育、网络文学解读与鉴赏、公务文书写作方法与规范、机关应用文规范化问题、网络安全与道德、怎样写学术论文、关于中国南北文化差异、解读上海文化、网络新媒介与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电影评论、演讲的方法与技巧、文学创作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技术等。
四、课程建设的动力是现实需求
写作课程群的许多课,不是那个人灵机一动、纯粹凭兴趣开设的,都是社会现实以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向我们提出的课题。现实需求是课程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章解读论”是国家级语文教师培训的需求。这是教育部招标的项目之一。当时我们中文系中标了4部培训教材,这是其中之一。文本解读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它也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这门课程连续开设了十来年,并编写了优秀经典范本的合集《精华文萃》。
“新媒介写作”是随着历史性换笔的需要开设的,起初开出的是“电脑写作”课程。后来随着博客、微博的盛行,社会现实中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办公自动化(word、ppt、excel)、电子排版与编辑、新闻写作、影视作品创作等课程应运而生。这门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开始渗透进入其他课程之中,成为一种基础工具和表达手段。
“申论写作”和“公文写作”,则是基于社会公务员选拔考试的需要。我起初在东北师范大学连续3年为研究生开始“申论写作”课程,后来又在我们文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使用的就是我编写的《申论写作》课程讲义。它介绍了申论考试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考生经验、大纲要求、历年不同层次的申论试题,以及各地关于申论考试的众多模拟试题。学生就是不上这门课程,利用这本讲义就可以自学,有悟性的学生也完全能够顺利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
“学术论文写作”完全是根据我们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开设的。当时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训练,在论文选题、学术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提高文学院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6、7年前开始正式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现在,我们文学院的学生毕业论文虽然不能说没有问题,但是在学术规范方面是比较标准的。
“歌词创作”是我们文学院王曦昌老师应音乐学院要求开设的课程。应该说这门课程专业性很强,属于中文与音乐的交叉领域。现在,许多歌词的创作,需要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文化底蕴。甚至可以说,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学这方面的理论。现在社会上十分著名的写词作者“易茗”,就是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他创作了《渴望》、《便衣警察》、《三国》等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歌词。可见,歌词创作在现代电视剧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课程的发展充满着活力,时时萌发着新的增长点。现实发展常常会给写作课程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如何解读和评论就是一个前沿领域。新学期开设的《莫言小说解读》就是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又如85届奥斯卡颁奖,台湾李安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奖。其作品的分析、鉴赏和评论,就是写作课程一个新的课题。
五、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数据平台
写作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数据库化。专业数据库就是从潮水般的无序和混沌中产生出来的有序组织。这也是网络时代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数据库属于全新的第六媒介。传统信息媒介主要是指印刷、广播和影视。而网络是第四媒介,随后兴起的流媒体属于第五媒介,手机是其典型代表。数据库人们称其为第六媒介,它使网络上的浩瀚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它将进一步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其中包括人们的生存方式,学习和研究方式等。媒介本身就是内容,这就是说数据库究竟集合了什么信息可能并不重要,而这种信息集合方式,就已包含着全新观念。
网上各种数据库,改变了传统信息收集的陈旧方式,提供了资料检索的全新路径和高效方法,为写作者拓展了崭新视野。专业数据库的形式主要为两种:一是通过搜索引擎来组合的数据库;二是具有网址的特定主题数据库。它显示出与传统图书馆数据库完全不同的鲜明特征。1.海量信息。数据库信息浩如烟海,可为专业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素材和参照系统。现在已成功电子化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诗词总汇》等,就具有这种性质。2.效率高超。过去需要在图书馆按时空线性顺序进行的查找,现在网络上几乎是瞬间就可完成。比如在电子版《四库全书》中检索一个专业术语在古代被使用的几率,只要若干秒时间就能够得到详尽反馈。如果使用传统方法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3.免费共享。多数数据库都免费提供使用,有的可能需要进行简单注册。靠垄断信息资源、贩卖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信息共享的时代正在来临。只要通过鼠标点击,就可得到特定的知识信息。而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激情、活力,则需要自己体悟和获取。这将大大加快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程。4.变形组合。电子信息具有流动、待组合性质。比如《诗词总汇》收录近10万首古诗词作品,它可根据读者需求,把类似“菩萨蛮”一类专题信息汇聚起来,进行随意组合和变形。5.开放参与。数据库将打破作者和读者的界线,允许任何人参与建设和更新。文本可进行网络化或接力式的集体写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变动文本结构,改写其中的内容和数据,信息不可更改的说法已成历史。6.呈现有序。信息管理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可从不同角度生成阶梯式结构树。如果以数据库集合来说,搜索引擎能按照信息被检索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它大大提高了定向信息收集的质量和可信度。7.空间无限。它可大大延伸作者的大脑和信息存储空间。各种分散的数据库,自己会从无序走向有序,整合成更具生命活力的数据库集合。这种广袤的信息背景辐射,在艺术构思和文本撰写上,会激发出作者巨大的能量和活力。
我们在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积累。首先,这些年来我们曾制作了相关的网络课程,如《文章解读论》、《写作》、《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中小学作文教学论》等。其次,在上每一门课之前,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数据库资料。比如《中国文化概论》、《电脑中文信息处理》、《文体学》、《网络文学》、《文章解读论》、《应用文写作》、《网页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电脑写作》、《电影解读》等。这些初级数据库,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自学的丰富资料。再次,我们还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中文专业数据库,如《中文专业电子书籍数据库》,容量大约有100多G。还有《中文专业基础课程数据库》。每一课程大致包括学科理论、学术专著、研究论文、相关作品等。专业数据库的建构是一项长期工程,团队协作是做这项工作的保证。专业数据库将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极富魅力的五彩斑斓的新天地!
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绝不可能单枪匹马,必须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教学团队。因为,网络时代是一个群体英雄时代,正在取代过去的个人英雄和个人精英时代。学科发展更加复杂,需要集群智慧。一个人能力就是再强,也不能涉及一门课程的所有方面,是无法支撑起课程全面而深度的建设。一门课程涉及的领域深不可测,会耗费掉我们的毕生精力。因为专业领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时时都在生长,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永不衰竭。因此,课程建设需要专业人员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进取。
我们中文专业讲写作基础课的老师,有王曦昌教授(还讲微型小说创作、歌词创作)、焦明甲副教授、宋学清和张柏娟讲师。我讲申论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新媒介写作等。除此之外,张恩普教授讲公文写作和电脑排版和编辑。吴琼高级记者讲网络新闻写作。丁莉讲师讲办公自动化。赵茜讲师讲影视作品创作。
中文系的其他课程都渗透着写作的基本技能。比如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都要把培养中文核心技能,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论能力放到首要位置。所以说中文系其他课程的老师,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写作教学团队的外围成员。我们的其他课程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与写作方面,也必须具有过人功底。否则,怎么能够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读和评论的核心能力呢?
课程的专业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学校应在这个基础项目上,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注入充足资金,提供教师创新的自由空间,从而使我们的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走在时代前列,收到社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EB/OL].[2012-09-10].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detail.php?id=13613.
第四篇:“有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与体会
“有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与体会
摘 要: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学习性社会的功能,指出有必要将具有广泛适用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然后介绍了建设实践过程与体会,指出完备优质的课程基本资源、合理的课程框架以及丰富的拓展资源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而人性化的网络建设平台以及后台服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有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践;服务社会
一、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性
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现今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成为人们信息来源的最主要途径,而网络学习也成为现今人们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等高校已经在抢占世界网络学习的平台,MOOC课程的广泛传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针对这种新形势,我们也应当加快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建设工作。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深入进行,十多年来已经建成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成为必然。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开始,各种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出与探讨,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
法的改革,大大促进了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固化。现在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有利于进一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切实促进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这对于广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服务社会一直就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服务社会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这是直接的服务,且是经常性的并与专业相关的[2]。正是基于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既然要服务于学习型社会,那么优先选择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尽快实现其从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如生命科学、药学、医学、农学、环境等的重要基础课,因此一般都列为这些学科本科生的必修课。仅我校就有化学、生科、药学、基础医学和环境等五个学院开设该门基础课程,授课人数总计近两千人。可见建设好这门课程将十分有利于提高高校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社会上广大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通过网络分享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二、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
中山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有着优良的传统,一直都十分注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进入21世纪后,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网络时代的教育发展新趋势,我们于2001年提出了以“结构与性质关系”为核心主线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并开始实践。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配合多校区办学较早开展了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这些特色使得我们的课程于2004年入选广东省和国家精品课程。之后在国家、广东省和学校多方的大力资助下,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完成了全程录像的拍摄和制作,面向全国开放,为校内外广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的课程在全国范围有广泛的影响,并获得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以“结构与性质关系”为核心主线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新体系经过长达8年的实践和完善,于2008年完成了配套教材《有机化学》(古练权、汪波、黄志纾和吴云东)的编写工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采用全新的编排体系,以“结构与性质关系”和“反应类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其突出特点在于系统性和理论性强,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上来学习掌握有机化学。同时,由于减少了重复内容,篇幅大大减小,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适用于多学科、多种学时教学计划的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博学工程”资助下,我们建设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http://ce.sysu.edu.cn/ Echemi/ocbx/index.html)。该网络课程主要包括学习导航、基本内容、讲学视频、自测练习、虚拟实验、资源下载、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以及广阔天地等8个栏目。其主要特点有:(1)网络课程的基本内容按照专题组织,较好地与纸质教材形成互补,方便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2)符合网络课程技术规范,各主要栏目之间的跳转十分方便;(3)学习导航栏目给学生使用本网络课程以良好的引导;(4)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以及广阔天地栏目则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可以说,从2004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到2012年,我们已经完成了课件、录像、教材、网络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建设。因此,从2012年开始进行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设和多次修改,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并于2013年10月共享在“爱课程”(http://.[3] 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Z].2012.[责任编辑:余大品]
第五篇: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此,要从理念先导和规范制度,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作为出发点,不断探索,逐步实施。要从本质上有所创新,这就意味着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改革,无论从认知观念还是管理方式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班组管理模式,必定效果不佳,正所谓换汤不换药,使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转变思想,换位思考。要转变思想首先要从选拔称职的班组长着手,让每个班组长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拥有的权限,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要时刻体现出来,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要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立场,即: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上层管理者意志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面对经营者又站在反映部下呼声的立场上,用部下的声音说话;面对他的直接上司又应站在部下和上级辅助人员的立场上讲话。因此,对于班组长的任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存在任何的利益因素,这样就会变味,更不利于班组建设和企业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全矿上层领导的决策以及对班组建设的认知,只有动员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才能提高班组建设的具体实施,为
班组建设扫清障碍。过去的班组努力方向往往是争取被评选上“优秀班组”、“先进班组”,如今的班组将向学习型、和谐型等更高层面的目标上转变,过去的班组往往满足于如何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为出发点,而如今的班组则不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而更加强调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过去的班组往往重视培养一两个个人先进,代表班组,而如今的班组更为重视团队协作,培育整体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简而言之,如今班组的转变方向是:团队、学习、创新、高效、和谐的“五型”班组,因此,可以看出要不断提高和强化班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班组建设的实施。
1,开展争创“星级班组”和“明星员工”活动,初期以奖罚制度来激励每个班组和每个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每个职工争荣誉,争奖励,学习个别优秀班组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和建立每个班组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加以推广。
2,加大“三违”帮教模式,重点强调帮、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加人性化的对“三违”人员进行帮教工作,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
3,严化排查-整改-落实-验收-考核五个环节,从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班组,自下而上进行安全隐患彻底排查,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工作。
4,开展职工与班组长,班组长与队长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讨论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队长和班组长的管理素质和执行力。
5,提升个人技能和团队作战能力,每个班组成员关系到整个班组的实力,因此提升个人技术素质至关重要,培训部门可以不定时不定点抽样对班组成员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比赛,奖罚分明,拉开差距,让他们自己寻找差距,产生危机感、紧迫感,致使自己去学习,挖掘潜能。
6,改变培训学习方法方式。不能只坐在教室里,一味的通过书本学习,我们不需要赵括,不需要只会考试的人,而是能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举一反三不断创新带动班组建设的人。
7,开展班组交流研讨专题会,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寻找自身不足,发现自身优点,确立改变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8,设立学习榜样。每个班组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能力强、管理方法先进的人员,组织技能、管理拔尖人才进行技术交流,发挥技术骨干的榜样作用,充分利用班组学习的平台,把职工个体学习和组织团队学习结合起来,是班组学习成为员工技术交流的小讲台,传递知识的小课堂,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业务难题,把经验变为智慧,敢于实践,把理论变为实践能力,实现班组整体技术能力的大提升。
总之,班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和完善。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执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推动班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推动企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