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8:4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注的永远是课程建设。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特色化实践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是依托逐步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特色,提出了“润泽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特色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其提出正是基于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的过度失衡、忽视差异等弊端。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群体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推进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一)特色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出发,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内容为经线,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渠道为纬线,编织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生活化生命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1.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一是结合民汉合校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大课间民族舞蹈大家跳、少数民族学生学唱京剧课程。目的是促进各族师生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在汉语班开设每周一节维语课。三是开展“手拉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民族团结好少年、模范教师、模范班级”的评选、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讲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的事迹;四是在构建新型的家长学校课程,通过丰富的家长培训群众宣传学校文化、教育法规

和双语教育政策。同时,利用假期在学生中开展道德实践,在教师中开展了“大家访”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教育文化的创建中去,拓宽了课程文化的领域。

2.开发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课程

(1)学校开发了《可爱的家乡——奇台》校本教材并且分年段进行实施。如:低段的学生主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知道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的形成过程。中段的学生要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了解学校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高段的学生了解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名学生、名教师、名校长的先进事迹,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2)学校逢节的征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每周升旗时国旗下的讲话,就讲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通过以上课程的开发,形成《奇台XX学校教育志》和《学生优秀作文集》。

(3)让学生了解奇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矿产物资、民俗风情,形成语文、社会、自然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安排学生每月校外实践活动,了解自然和人文及民风民俗等。根据学科的特点有自然、社会、语文学科的教师负责课程指导,师生共同考察、搜集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字材料。

3.开发自爱教育课程

(1)学生自爱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体现的,围绕这些目标,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礼仪教育、健康人格培养、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和生存训练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德育阵地系列。通过升旗仪式、广播站、主题班会、宣传栏、法制报告会、征文比赛、等,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都是依据学生思想实际,抓住社会热点或教育契机,突出德育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10年如一日,坚持不缀,现已成学校特色德育课程资源之一。

(二)开发书法课程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鲜明地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卓越智慧和对和谐社会理想境界执著追求。静心写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坚强,写字过程也是育人过程。

我校将写字课排进了课程表,一是写字育人,养成教育应贯彻全过程。书法写字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将写字能“育德”、“启智”、“审美”、“健体”和养“习惯”等方面的共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要突出对学生的修养进行指导。如,培养认真、庄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执笔,提出作品正确、清楚、整洁、美观等要求,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具有专心、细心、耐心、恒心、责任心和严谨治学的下一代。二是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同步推进。对面上的学生,可通过写字课、天天练等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普遍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他们的写好字素养。针对书法兴趣小组或书法特长班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地不断提升他们的书法写字素养,使书法写字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

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主要做法如下:

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

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校每天下午课前30分钟的阅读课,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提倡学生每天睡前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绘本、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四)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

学校传承丰厚的文化积淀,开发了以音乐、美术、体育为基础的艺术类学科共十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使艺术渗透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中,推动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生命得到全面和谐成长与发展的教育。

1.我们对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三统一”目标,即:艺术课程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的统一。

2.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艺术课程设置。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成为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艺术课程作整体构建,做到均衡、综合、可选择。(附选课表)

3.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少儿田径运动会及“五环一体”系列化课外活动。即校园休闲“二三一”。要求每生每周读两本新书,一副棋、一件乐器、一种健身的器具;每年六一节学生文艺展演和各类作品展评(书画、摄影、绘本、文集等)。

4.校本课程统一时间,每周五下午一小时,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学校把各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列出清单,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课。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制,一个年级同时开出多门校本课程,多个教学班同时开课,学生依据自己的选择,实行走班上课。

二、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让学生了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能力,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二)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三级课程的优化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智慧的启迪。

(三)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需

要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实践中,我们在“发现问题—反思实践—完善提升”的不断循环往复中,三级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学校特色日益鲜明。

总之,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需要所有师生的参与,需要环境的创设,需要资源的开发,需要师生通过日常教育生活实践共同去体验、去积淀。由此可见,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课题。落实课程理念,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铸就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1] 陈大超.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辨析[j].辽宁教育:2002,(4).[2]刘飞.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和谐共存的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9,(4).[3]宁梅.打造特色学校,为学生发展服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4).[4]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陈红云.简论中小学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6]王建华.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J],东师基础教育,2012,(6)

[7] 张谦.乌克兰的主体实验学校、美国的多语实验学校 [J],天津教育,1980,(3)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 左慧.学校特色建设研究述评[J].[10] 林莹.创建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

第二篇:对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走在亲近经典的路上

------对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个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健康的生命。面对孩子,面对成长中的他们——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机械加工厂,还是一个生命的乐园? 是一条冷漠的产品流水线,还是雨露滋润百卉摇曳的花园? 每一所学校都在用时间和实践作出自己的回答。

从1927年黄香山先生创办的江苏省栖霞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到如今的下蜀中心小学,80多年来,我们秉承一代又一代先贤们的教育传统,风雨兼程,薪火相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学校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文化积淀极为丰富。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滋养人文情怀,铸造民族精神,我校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道路上。

2005年11月,我们参加了在无锡天一实验小学举办的“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学校的读书活动竟能搞得如此有声有色!我们立即找到课题组的李振村和杨文华老师,要求加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回来后,我就召集学校行政和教学骨干,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敦促着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都必须坚持“关注孩子、适应孩子、发展孩子”的办学理念,引领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诵读名家名篇,涵咏千古美文,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他们生命长河的源头,汇聚起一座文化的山峰。于是我们提出了“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根的现代中国人”这样一个 “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让老师和孩子一起走在亲近经典的路上,用经典文化来引领师生成长,建设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学校。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等待的,是可以重来的,惟独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是不能等待的,是不可重来的。”正是这样的责任担当激励着我们坚定上路,开始了辛勤又满怀期待的探索。

在2005年底,我校申报加入了由教育部人文社课基地重点实验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子课题的研究,并在2009结题后又继续参加了新经典阅读的课题研究。我们充分挖掘经典作品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根据课程标准,年级特点,自2006年起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了一套有质量的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育也要为人服务;教育要为国家服务,教育也要为人服务。这样既把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也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2011年3月,我们在认真学习了《教育规划纲要》后,又经过仔细梳理筛选,重新编写了一套1-6年级教材,目前已送去定稿。

一、经典诵读课程的设臵

1.开设校本阅读课程,满足学生诵读需要。

我们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让所有的孩子都互帮互助,共生共长,获得全面发展,都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而让那些有某些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能学有所长。因此每周五下午,一二年级调出一节语文课,加上一节活动课(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因农村专线接送,每周有四节活动课);三—五年级调1节语文、1节地教课,确保每个年级均有两节课进行学校大阅读活动。每个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都要认真备课,认真组织好每一次课。每个年级各段各减少一个班合并成两个班进行指导阅读,各年段内容各有要求。另有一些学有专长的学生参加一些兴趣组:有低年级诵读、高年级诵读、低年级美术、高年级美术、书法、舞蹈、合唱、田径、乒乓、篮球等选修课程,几年来,我校各班的老师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读贯始终,重在自悟”的原则,利用平时早读课和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在各班教室黑板前开设“每周一诗”栏目,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刚开始由各班老师领读,发展到后来由小助手组织同学诵读。课题组定期进行集中研讨,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对各班的诵读作宏观上的调控和微观上的指导。

我们的经典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早晨10分钟进行诵读。

(2)每天25分钟校本课时进行自主诵读与阅读。

(3)每学期都有一个读书节活动进行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年段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并制定了经典诵读考核细则,以促进老师用好经典诵读教材,指导孩子诵读,保证了诵读的“质”和“量”。

我校每学年都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读书节”活动。在“校园读书节”活动中,学校邀请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与喜欢的作家面对面交流;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成果观摩活动,班班展示,人人参与,有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有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有抑扬顿挫的美文诵读,有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小报,有新书推荐,有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还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每个年级段有经典诵读过关考级,有图书漂流共读感悟交流会等。2.开发校本教材,提供适合诵读的内容。

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课题组提供的一套专门指导儿童经典阅读的《中华诗文——读读写写》;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后,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又自编了一套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诵读教材;2008年,我们又从“亲近母语”系列教材中引进了非常丰富的经典诵读内容。我们想,孩子的阅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读哪些书才能对他们的一生有用呢?已经有人从中作了筛选,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拿来用呢?

3.开发环境课程,营造经典阅读的生态文化氛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我们认为,孩子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园因为有了教育的特质而变得更加具有文化意蕴,更有生命气息。”

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爱好读书,喜欢读书的品质,我校充分开发环境课程,营造阅读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⑴创设生态式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的场所,一草一木都是课程。美丽的校园中,一棵棵树木,一丛丛花草都“挂牌上岗”,牌子上印有树名,花名以及所属植物的纲、科等;绿化带中白底红字的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经典诗句,成为孩子们课间活动的阅读教材,整个校园文化墙用古典诗句,美文装扮,漫步校园,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会扑面而来;读书长廊中的班级读书展牌,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吸引孩子们徜徉

其间——可以说,校园里的每一处,每一景都充满文化气息,为孩子们提供了鲜活的文本材料,孩子们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获得了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洗礼。

⑵创设人文化的班级环境

为让所有的孩子时刻呼吸到文化的空气,我校特别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让童心沐浴书香,营造孩子们的精神家园,18个教室的布臵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教室内,从班级口号到墙上的布臵,或活泼可爱,或温馨欢快,或情趣高雅,无不闪烁着个性的光茫。“快乐童年”定格了孩子们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看谁进步快”时刻提醒孩子要充满竞争意识;“美文共赏”架起了经典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班级文化布臵中多元化的文化栏目和个性化的美工设计也彰显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师生每天生活的小小空间充满了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孩子们徜徉于中国文化的长河,领略到了汉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品味语言的能力。⑶创设书香化的家校环境。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更多的好书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的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屋”为主体的三级阅读库。学校图书室定期添臵新书,尤其是精读本图书,供各个年级的孩子每周定期借阅,阅览室全天对师生开放,环境优雅、舒适。而班级图书角则由学生推荐的好书组成,每个教室的后面都有图书架,上面摆放着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好书,供本班学生自由借阅。家庭小书房则是号召孩子们按照低年级不少于150册,中年级不少于200册,高年级不少于250册目标建立的。是孩子在家中与父母共同阅读。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家庭小书房激发了孩子们对阅读的渴望,形成了与书为友的强烈意识,从而迈向“诵读经典美文,品茗书香人生”的优雅生活。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效显现。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改变了学生的气质。

学生们在经典阅读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学生会在雨中念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在吃饭时说“粒粒皆辛苦”,会在妈妈的节日里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诗配画、书法作品在市级以上书画大赛上频频获奖。

2.积淀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专业成长。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之间开始形成一个共识: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背出诗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享受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发展语文素养。教之以鱼,授之以渔。教师们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身文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大家重新认识到进行经典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老师们更懂得去整理,去研究。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校师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王俊老师和钱冬老师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经典诗文朗读大赛决赛一等奖,王珍老师获全国古诗文教学大赛二等奖,孙建云、刘尚春、刘巧等7名教师被评为“2008推动经典诵读百佳人物”,孙建云校长的《螳螂捕蝉》课堂录像获镇江市二等奖、……

3.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内涵发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课程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2006年12月,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的有关领导及全市兄弟学校来校观摩指导“诵读经典诗文 品茗书香人生”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我们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赞赏,《镇江日报》的记者也亲临现场,进行拍摄宣传;2007年5月,我们课题组又和市特殊学校举行了“诗意满园 仁爱一生”的展示活动;2008年2月,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研究,探讨,选定了适合我校且具有我校特点的篇目,编制了我校的校本教材《诵读经典》。实践证明,教材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它自身也有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每年的五月已成为我校的固定的读书节,六月是我们汇报成果的日子,每学期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的特色,有计划的开展活动。2008年9月,在课题组老师的合作下,下蜀中心小学两本读书节专刊《诵经典品书香》、《读书 成长》编印成册。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其间,还制定了我校的阅读体系。学校经典诵读组参加句容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决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学校被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课题组和《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评为“全国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示范学校”。

三、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 学校特色: 是一个体系;

是一个领域的卓越;

是带动整体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是一个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校经典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但算不算学校的特色,我们还没有底气回答。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走特色办学之路——

首先,特色的应是适合的。我们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是有着厚实根基的,源于我校的“关注孩子适应孩子 发展孩子”的办学理念,起于我们的“文化立校”办学思想和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追求,基于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建设需求,融于书香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作为一个校长,在寻求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认准了“对师生发展有益”这样的价值取向,扎实去做,特色也将会逐渐鲜明起来。

其次,特色是需要培植的。学校特色的成长与一棵树的成长是相通的,根越深,干越壮,枝叶也就越繁茂。我们做的其实很简单,只是把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去做了,而且认真去做了,学校的特色也就亮起来了。

另外,特色是需要发展的。学校的特色,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学校的特色,又是一个不断涵养的渐进过程,它张力无限。

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四个阶段,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

做任何事情都是贵在坚持。经典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是一项慢功夫,经典诵读也是一种慢功夫,看似无用之书,但从长远看恰恰有大用。它并非在短期内能够见效,要有甘于寂寞,长期持守的韧劲。作为一个教育人,要把眼光投向未来,要潜下心来:用经典启迪智慧,用经典唤醒灵魂。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我校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将为学生精彩的人生打上浓郁的人文底色。

第三篇:薄弱校特色化建设的思考

薄弱校特色化建设的思考

段家镇青龙小学樊靖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问题更加突出;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行政体制弊端凸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学生数剧减,学校规模变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社会办学效益偏低;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教育内容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教育质量低下。现我就薄弱校特色化建设谈谈自己观点

一、搭好三个台阶

1、力争合格。

达到“合格”必须认真贯彻和努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这是各级各类学校“合格”的唯一标准。一所学校必须使其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合乎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就谈不上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贯彻方针突出的是强调“创造性”,既要遵循教育方针规定的共性要求,又要使这些共性要求在自己学校个性化,为办出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打好基础。

2.发扬优势。

每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历史背景,既有薄弱环节,也有自己的优势;既有一些不足,也会有不少有利条件。“发扬优势”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传统与优势,在深化教改过程中,认识、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根据其优势以及现有条件,选准突破口,在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几方面)逐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而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进展和整体优化。

3.形成特色。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指在办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本质的、优化的教育风格,这种风格应是最引人注目、最引以自豪、最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非易事,它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不断地扬弃和优化。普通校特别是基础薄弱校要摆脱落后,走出困境,办出特色,必须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花大力气才能实现。

二、抓住三个环节

1.校长的风格。

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风格,它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突出反映。校长有了明确的办学思想,就要根据校情进行特色设计,实施特色管理,还要处理好特色建设与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关系,以“特色”带动其他,其它促进“特色”更加优化。

2.教师的特点。

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的特色,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学生的特长。

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特长人才。创办特色学校,如果不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特色”将失去其真正的价值。成都七中精心设计学科、科技、艺体和社会四类课外活动,促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成才。天津河东唐口一号路小学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改,培养了一批数学特长学生,学校也被社会誉为“数学小王国”。天津大港二中提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北京将台路中学提出“‘低进高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更为普通校如何培养学生特长、让学生早日成才作出了示范。

三、处理三个关系

1.“特”与“全”的关系。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选准突破口,先从学校某些方面取得突破进展,逐步使本校办学具有独到之处,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取得进展,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务实”与“创新”的关系。

基础薄弱校创建特色一定要依据本校的主、客观条件,充分发扬本校的传统,利用本校的优势,挖掘本校的潜力,扬长避短。要更新观念,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融于办学思想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3.“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基础薄弱校在短时间内形成特色是很不容易的,它必定蕴含了全校师生员工付出的心血和经历长期实践的艰辛。因此,抓好运行中的阶段总结和评估,以保持相对稳定是十分必要的,切忌赶时髦,追热点。但也还须懂得,“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必然的。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取得新进展,使学校特色向更高、更优层次发展。

四、注意三个问题

1.思想上应克服神秘化。

在思想上不畏难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关键。学校特色建设绝不是高不可攀,不要被师资、场地、设备等基础条件所束缚,要打破那种只有“名校”、“重点校”才能创办特色的保守思想,牢固树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己任的信念,在创建特色中付心血,长才干,做贡献。

2.物质上有必要的投入。

学校领导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做到:想投入、会投入、用投入,千方百计挖掘学校潜力,保证必需的物质条件,以促进与学校特色建设相关的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政策上要给予支持。

对条件较差、困难较多的基础薄弱校,应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和鼓励,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篇:我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我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游戏化,提升课程的品质?我园以“游戏化”为抓手,进行了探索。

一、规划区域设置,形成开放性课程

随着对课程游戏化的深入理解,教师们认识到课程实施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学活动,还包括区域活动、小组活动、日常活动、家园合作等,插秧式的桌椅排放已经无法满足课程的实施,学习活动区域化、游戏化成为一种必然。

1.时间规划。充足的时间保障,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我们首先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保障每天幼儿的游戏时间三小时以上,区域游戏时间在60分钟以上,把原来每天两节集体教学活动改为一节,把每天下午的集体小游戏改为区域或小组活动,增加了自主游戏时间,保证了幼儿自主化探索和学习的可能。

2.空间规划。狄特思认为,有计划地安排空间,可使幼儿的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我园各班将活动室所有的空间从动静、光线、区域联动、水源、过道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和设置活动区。依据区域性质特点将活动室用柜子分割成半封闭和封闭式小区域若干。区域界线清晰,相互兼容,桌椅进区。区域化的游戏空间,有效引发了小组和个别探索活动,既提高了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质量,又能引发小组和个别的探索活动,形成了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模式。

3.走班联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与他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那儿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从与他不在同一环境,但有关联的人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幼儿的走班区域游戏,即平行班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自由选班级,自由结伴玩喜欢的活动区,对幼儿来讲,他既受环境中别人的影响,他自身也会影响别人。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自由度、扩大了交往的范围,也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培养了自主性和责任心。

二、创设游戏环境,落实综合性课程

1.合理利用。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随意割裂幼儿的学习,单独促进某一种能力的发展,是不符合幼儿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我们在游戏化研究推进的过程中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整合和渗透,改变了重角色类、表演类,轻科学类、益智类的区域设置现状,每班开足、开齐建构、美术、益智和角色等区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我们结合幼儿园现有空间,将专用室、大厅、走廊以及楼梯等公共空间充分合理利用,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合理安排美术工作室、生活体验室等多个专用室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感受和体验。大厅集作品展示、小组游戏、集体活动于一体;走廊设置了可供幼儿游戏、作品展示的区域;楼梯口设有休息吧、阅读吧、建构吧等活动区域。我们力求让每一个空间都能发挥价值,每一块地面都有育人功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多的选择。

2.氛围营造。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于成人,情境化、游戏化、温暖如家的环境,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园从班级环境到公共环境,从地面分割到空中吊挂,从色彩使用到情境营造,从物品摆放到设施添置,都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每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共同创设了适宜的、温馨的、有序的、能够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提升审美能力的良好环境。公共地方,有好玩的纸箱人,有温馨舒适的读书社,有创意无限的建构积木,有可供攀爬跑跳的运动区……家庭般的环境,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快乐生活、投入学习、自由玩耍的氛围,有效促进其多种能力的发展。

3.标示规则。区域活动是自主活动但不是任意活动,应该有必要的游戏规则。在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教师为了制约幼儿而制定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保证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而和幼儿协商的共同约定。在区域环境创设上,我们注重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作用,来规范、协调、控制幼儿的行为,保证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标示的提示、人数的提示、操作的提示、时间的提示等,渗透于环境之中,无需老师去组织,环境就是无声的老师。标示规则,美化了环境,规范了学习,提高了活动效率。

三、丰富区域材料,突出主体性课程

有趣的、可变的、利于操作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诱因,可以引导幼儿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彰显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1.体现原始性。材料并非越高档、价钱贵越有价值。源于生活和经验的材料才是幼儿最喜欢的材料,才是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材料。我园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采取了“资源箱”方式,即每班设立资源箱,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有目的地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所需要的材料。幼儿园设立园部的大资源箱,长期收集常用的各类材料。资源箱为幼儿园节约了课程建设投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参与收集的过程中成为了课程的主体。

2.体现丰富性。课程化的游戏实施方式,其保证条件就是丰富多样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功能,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取得与目标一致的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材料的丰富性和可变性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向纵深发展。我园在材料的添置上加大投入,增设了户外的体育器材和室内区域操作材料,其牢固性、耐玩性和自制的材料形成互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

3.体现层次性。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的水平也各不相同,统而划一的材料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兴趣水平,也要注意满足个别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园结合园本教研,努力探索和研究差异化材料的提供及实施策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主要是从材料的投放与将要达成目标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相吻合的层次。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因为难度不同和角度不同而使得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差异化的操作和学习。

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路程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路上,我园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理解课程与游戏的关系,努力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第五篇:中职《园林植物》课程特色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职《园林植物》课程特色化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园林植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职《园林植物》课程特色化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总结了有效的整改措施,突出特色化高效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园林植物》课程;特色化教学;问题;措施

在中职园林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园林植物》是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其涵盖了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的专业内容,为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

一、当前中职学校《园林植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层次性与阶段性缺乏实用价值

当前,我国园林产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提高,人们对园林的构造审美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职园林专业教学除了确保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规律,还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园林植物》课程本身的进度要求,保证较高的递进式层次性和与学生学习规律相符的阶段性,符合社会市场上园林产业对学生园林植物学习实用价值的要求,才能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具备专业优势。但从中职学校《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脱离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规律,不注重层次和阶段地开展教学,同时又没能结合课程内容与园林行业发展需求,导致教学内容缺乏专业实用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导致学生不具备植物识别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园林植物》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这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滞后有关。与其他高职甚至高校的学生相比,中职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较强以及实际操作更熟练。而在常规教学下,学生往往忽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重视对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还会导致学生园林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动手操作优势难以发挥的问题。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恶性循环还会使得学生无法对《园林植物》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甚至连最基本的植物类别都无法识别。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得到大幅度的激发,在此基础上提高能力。

(三)重理论轻应用,无法达到植物造景观赏性与生态性结合的要求

不少中职园林专业教师依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职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应用,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标准。此外,《园林植物》课程的学习没能与当下市场对植物造景的要求相结合,即无法实现观赏性与生态性的统一。生态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提出的重要理念,其逐渐融入《园林植物》的教学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生态思想的灌输与发展,那么学生在植物造景实践中也就难以自主结合植物造景的生态性与观赏性,不但不满足社会市场对专业学习的需求,也不符合当前时代的主题。

二、中职《园林植物》课程特色化教学有效措施

在国务院有关“职业教育”的指示与要求中提到,学生的专业化培养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到中职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充分结合《园林植物》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探寻具有阶段性与层次性的教学规律,突出特色化的教学方针。所谓特色化,要求教师采取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方式,与《园林植物》课程教学规律相符的多样化手段与方法,确保教育出来的学生与专业教育目的相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符,与社会对应用型专业化的人才要求相符。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与层次性的要求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园林植物是造景的基本要素,学生对《园林植物》课程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其中涵盖的专业分支有大体的预判,比如植物分类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之间的关联等等,确保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流畅而逐层递进。其次,教师要把握教学规律。在课程中各个章节都有侧重点和需要补充的知识,教师可以主动地针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删减,引入密切度高的知识,或选择当季植物进行讲述,或引入树种配置、市场需求等。只有做到专业地区分与把握,才能确保教学的层次性和侧重点。再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家艾默生所言,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和了解学生。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这些要求可通过采取以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来实现。

(二)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从枯燥的单一讲解中跳脱出来,逐渐对《园林植物》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园林植物》课程本身有很高的契合度,现场观摩配合讲解更能实现园林植物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中职生特有的竞争心理和情感丰富的成长阶段,为学生提供《园林植物》的情境,并以分组的形式设置任务,驱动性地要求学生结合独立思考与团体合作来完成,改变低效的学习状态,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最终在逐渐摸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再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从《园林植物》课本的“想象”到眼见为实的“图文并茂”,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网络中引入更多的素材,尤其是借助行业中专业知识与要求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传授给学生,在大幅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确保与时俱进。

(三)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满足生态性与观赏性要求

中职《园林植物》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而植物造景则要求形态与意境必须满足生态性与观赏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坚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当下时代的发展目标,融入更多人文性、生态性等全新理念,加强学生《园林植物》学习的实践,并在评价工作中将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如设置最终的学科成绩标准为“30%的平时成绩、30%的理论考核成绩加上40%的技能实践考核成绩”。此外,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宽学生的锻炼渠道,使?W生开阔眼界,了解行业对园林植物学在观赏性和生态性方面的全新要求,并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园林植物》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必须突出《园林植物》课程的特色化、中职学生学习的特色化以及学生发展要求的特色化,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正红.对中职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57-58.[2]许启德.浅谈园林中职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3):176-177.[3]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全程互动教育模式下园林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05):23-25.

下载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写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写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金振邦 [内容摘要]《写作》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专业教师注重平时的......

    特色小镇的思考与实践

    小镇更新的思考与实践 ——在传承历史与创新未来中建设枫泾特色小镇 枫泾历史沿革 据《枫泾镇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枫泾南栅(华亭塘口)已成村落,建有“仁济......

    校长与学校特色建设

    校长与学校特色建设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总责任人,对外代表一所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就像一只领头雁,他的飞行能力以及辨别方向的能力,决定着将雁群带往何方。 学校的特色很大程度上......

    “病理解剖学”络的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临床医学

    “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临床医学 摘要:介绍了在“病理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具体做法。认为网络课程建设要坚持方便操作的原则、内......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

    班集体建设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和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的引领下,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启发下,在各校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些理念: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

    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强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分析了项目部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建设的过程和操作方法,提出了项目施工管理中几种常见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建设迎合公......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在开发、实践戏曲特色课程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戏曲的欣赏、感受、表达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