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4 21: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特色是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质量的灵魂、战斗力和竞争力,没有办学特色的学院就无法生存与发展。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五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办学理念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素质教育、特色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国内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特色质量培养模式示范性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3-0019-03

为了改善软件人才结构,大规模培养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我国在2003年提出了试办一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大批软件职业技术专门人才。[1] 作为重庆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年的实践中注重内涵建设,依托行业,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强化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创建了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为快速培育适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一、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生命线

特色是办学机构在办学实践中,经长期积累、丰富和优化,形成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它方面,也是特别优于其它办学机构的独特品质。质量是建立在特色之上的,特色是质量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示范性软件学院应集中优势、扬长避短建立自己的特色,学院的发展要靠特色来支撑。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从办学一开始,学院就明确了以“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以教育为依托”的产教结合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依法治校,以人为本,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产教结合为基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实现“办中国最大的软件工厂”和“中国最好的软件学院”的长远目标。[2]

根据市场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必须有特色、有发展潜力、有针对性,既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方案,也不能成为其“压缩版”。[3]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对当前急剧增加的对日外包市场,在软件技术系开设了对日软件开发技术专业,该系与目前重庆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对接;应对日益红火的游戏动漫产业,学院在数字艺术系开设了数字艺术和游戏动漫专业,该系与重庆最大的游戏动漫开发公司对接。学院经过多方论证后聘请国内外IT行业专家、教授共同制定了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人才达成了共识,从而实现了学院为公司培养后备人才,公司为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和实习基地,学院与公司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之一就是紧密的产教结合方式,即“公司加学院、一系一公司”,学院和公司共同办学;特色之二就是项目制教学,即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模拟项目教学、实际项目开发,重点突出学生编码与测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有一两个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学院的特色化建设集中体现在“三段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

二、“三段三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年轻的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既借鉴了重点本科软件学院和国际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快速软件人才培养途径,形成软件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特色,实现软件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模式。学院的“三段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教结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关键。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教结合等环节,其它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人才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层次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它应当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特色,强调采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软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编码与测试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熟悉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支持与维护及软件外包编码与测试等工作。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应当强调三个方面的素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及身体素质。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实现的有力保障。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跟上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不能简单地引进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或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成为普通本科的“压缩版”。传统本科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为五大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这是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软件专业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的人才,课程体系必须要打破这种传统课程设置,应当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课程体系,阶段验收式检验。改革后的课程模块有:公共课模块、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职业发展模块、职业素养课模块。相对于国内院校和国内培养机构,国际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具有先进性、与时性,国内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以引入其课程体系,与其合作办学。如全球最大的IT培训机构NIIT在44个国家建立了3000多所学院,每年培训50万学生,平均18个月更新一次教材,且课程开发获得ISO认证,课程体现了职业实践与企业参与特点。[4]

3.培养过程采用“三段三化”模式。“三段”是指基础知识掌握阶段、技能提升阶段、经验积累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掌握阶段,周期为1学年,在学院内部由专业骨干教师教学,主要是教授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为技能阶段打下扎实基础,在此阶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50%;第二阶段是技能提升阶段,周期为0.5~1学年,在学院内部由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和软件公司技术骨干共同教学,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编程和测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此阶段以项目教学为主;第三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周期为1~1.5学年,在软件公司和产教结合中心由公司技术骨干带领从事实际项目开发,促使学生在毕业前参与若干实际项目开发、积累软件开发实战经验。“三化”是指模块化、单元化、标准化。模块化主要是根据能力来划分模块,总体分为三大模块:即外语能力模块、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职业素养能力模块。单元化教学主要是打破课程的条块分割,按知识与技术能力来划分或组合,以形成教学和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标准化是指教学内容、课件等的标准化。

4.“双师型”队伍建设。师资力量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应用型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良好的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师资引入的标准应当以有IT行业经验为前提,并重考虑学历层次。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每年必须进入IT企业实际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知晓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与特点。与国际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签订合同,每年选派教师进入培养机构培训也是一种好的途径。

5.产教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采用“公司加学院、一系一公司”紧密结合的方式。重庆正大软件集团下属部门有重庆正大软件学院和若干软件公司以及一个产教结合中心,实现了学院各系分别和各子公司对接。对接有几层含义:(1)企业用人要求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学院各系部根据集团各子公司以及行业的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以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并以此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2)公司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公司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筹利用。学院的骨干教师就是公司的技术员工。从事一学年教学工作后,教师就进入公司转变为公司的技术员工;公司的技术员工在公司从事项目开发一年后就进入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了学院教师与公司技术员工互换角色的目的,确保了学院软件技术教师的实验经验积累;(3)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资源来源于公司实践开发项目,实现了教学中能使用真实的材料,为学生实践项目开发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4)学生的经验积累与公司的人力资源利用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实习,提高了实际应用开发的能力,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从而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目的。(5)公司的开发基地与学院的实习基地相结合。公司的开发基地与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采用统筹规划、统一利用的方式,公司既是开发生产基地,也是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实现场地、设备等条件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三、提高教学质量是特色化建设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保证学院特色化建设成败的关键。[5] 特别是针对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为此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机制建设。学院成立了产教结合领导小组,负责产教结合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审批、效果的审定等;成立产教结合部,负责产教结合各项决定执行情况的沟通协调、跟踪检查、反馈考核、研究落实等。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公司加学院,一系一公司”为主的产教结合具体模式的推进力度,为产教结合提供机制保障。

(2)基地建设。在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正大软件集团既要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硬件投入力度,又要始终坚持抓好对案例教学及课程实验、项目实训(实作)、公司实习三个阶段的软件建设,从而提高实习基地和教学基地的管理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产教结合的基础和根本。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下,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善于将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公司和学院的产教结合具体实施提供保障。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各专业必须将企业及行业实际用人标准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系统的培养体系。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包含:知识、技能、经验、职业素养等。

四、结束语

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建设模式,各学院的特色化建设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与总结。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化建设正是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自身软件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不断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特色化建设既促进了学院的长期发展又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备保障。这种模式为国内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大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设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4-65.[2]关于加强产教结合的决定.重庆正大软件学院文件,2006:1-2.[3]汪卫星.应用技术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7(2):36-37.[4]李洛,汪清明.导入印度NIIT模式,提高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水平[J].比较教育研究,2004(2):34-38.[5]姜华斌,张新民.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6(4):94-97.

第二篇:中学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xx县地处xx腹地,因xx主峰xx山而得名,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全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地方方言等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为陕西境内最高之城、最绿之城、最凉之城和最奇之城,被誉为“雪域xx,xx夏都”、“西部生态休闲名县”、“西部慢城”和“关中城市后花园”。近两年,xx县先后接受省上“双高普九”、“双高双普”检查验收和“教育强县”初验,获领导专家高度评价。xx中学就坐落在这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xx县城,是全县唯一一所高级中学,目前在校教职工75人,学生745人。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结合县情和校情,提出了“走特色发展之路,创xx山区名校”的目标,确立了“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学校先后以优秀等次通过了省政府督导团“316工程”评估验收、创建成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现将我校特色发展方面的主要工作交流汇报如下:

一、高点定位,精心谋划,确立特色发展航标。

理念的创新是打造品牌教育的灵魂,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xx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xx中学是一所三年前刚由完全中学改制的独立高中,面对规模小、底子薄,效益低,生源差的现状,在创建特色,开辟新径,谋求发展方面,学校领导班子深思熟虑,多方调研,提出学校发展远景目标:错位创建特色品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人才多元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xx中学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年特色起步,三年建成艺术特色学校,五年争创省级特色高中的要求。同时,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学生做人和健康生存的根本条件,把促进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奠基之路,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学生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个个发展、人人成功”的方法和目的引领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开展特色创建活动。

二、优化环境,搭建平台,营造特色发展氛围

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以合理的制度管理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十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突出“绿、美、靓”;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突出“严、细、实”;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真、善、美”。

1、凭物质文化魅力,为特色发展奠基。近年来,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符合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要求的理化生实验室;建成符合高中学生创新发展要求的理化生探究室,增设了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历史教室、地理教室、体育训练室、卫生室和心语室;新建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所必须的综合大楼,建成了可以满足学生健身活动的体育运动场,并且全部硬化,铺设人工草坪和塑胶跑道;建成五个校中花园,设置风格不同的雕塑和曲径通幽的道路,让学生休闲娱乐;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为教室装备了交互式电子触摸屏电视和电脑,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满足高效课堂教学和学生查阅网上资料的需求。学校硬件设施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教育手段现代化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聚制度文化合力,为特色发展护航。学校先后完善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艺术体育管理、后勤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安全保卫管理等制度和要求,制定了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岗位人员职责。为了确保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效果,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艺术体育课,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利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学科探究室活动,教师答疑解惑,学生自主探究;每天的晚上为音乐美术特长生专业课学习时间,每天早晨为体育特长学生训练时间,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自愿的良好行为态势。精细化管理的育人氛围日渐浓厚,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靠精神文化引力,给特色发展支撑。我们在学校不同场所设置了校园文化橱窗,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介绍给学生,把国内外名人学者成功的案例展现给学生,把廉政文化教育信息陈列给学生,把本校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徜徉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沐浴先进文化的洗礼。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组的文化平台作用,提高语文组雪峰文学社、溪流报刊的文化品位,搞好课本剧大赛,抓好英语组英语风采演讲赛、理综组的科技制作竞赛活动、文综组的大讲堂活动、数学组的数学兴趣活动及数学竞赛以及艺体组的各类运动会,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学生中还积极开展健身操、校园集体舞、军体拳和体育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活内涵,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强化素质,凸显个性,拓宽特色发展渠道

本着“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原则,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兴趣培养力度,立足县域特点实际,广泛开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以高效课堂为载体,开放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思维。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学生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为方法途径。课堂上教师预设问题,学生提出疑惑,学生合作探究,个体发表见解,教师引领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3年6月,在宝鸡市教研室主任李栋良同志带领下,何荣辉等5位全市教改名师来我校作报告、做示范课,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工作。

2、以兴趣特长为前提,开发学生潜能,成就学生个性成功。我们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组建了文科强化班、理科强化班、体育专业班、美术专业班、音乐专业班、幼教集训班。帮助学生确定、强化、微调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10%的学生奋斗一本,25%的学生奋斗二本,5%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5%的学生报考音乐专业,5%的学生报考幼教专业,15%的学生报考美术专业,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有效发挥。2013年5月,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征集到师生书画作品1600余件,手工制作140余件,文艺节目展演11个,艺体学生表现突出。

3、以校本教材为蓝本,做好山水文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xx地域得天独厚,xx人文源远流长,xx魅力美轮美奂。我们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编写了《生态xx》、《人文xx》、《魅力xx》等校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特色教育,组织学生采集生物标本和化石,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风土人情,感知历史渊源,感受地域文化魅力,体验快乐学习、幸福生活之美。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的特色创建已取得可喜成果,有力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促进了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2009年以来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大幅度提高,近两年美术班学生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高考上线率分别均达到100%和97%,2013年高考再一次取得辉煌成绩,二本以上上线123人,上线率39.4%,其中,艺体考生本科上线36人。近几年,学校参加陕西省第十届春芽杯中小学生艺术大赛,唐鑫、武文强同学荣获高中组素描一等奖;30多名学生的电脑网络设计和电脑绘画获得省级奖励;80多名学生的生物标本制作获得市级奖励;8名学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全国奖励;7篇科技小论文获省市级奖励;8名学生校园绿化状况调查报告获得市级优秀奖;7名学生的科技小发明获得市级奖励。同时,学生每年参与的书信大赛、艺术展演、学科竞赛等也不同程度的获得各级奖励,学生中无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学校也多次被评为艺术教育优秀组织单位,2012年,获得了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的殊荣,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2013年6月,在接受省及教育强县验收中,学校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及专家好评,特别对学校艺体教育和成果称赞不已。

四、亲情关怀,情感滋润,丰富特色发展内涵

xx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长期不能回家,加之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造成留守青少年比较多,隔代抚养成为普遍现象,学生远离家庭,容易造成亲情缺失,产生心理问题及辍学问题。因此,办好寄宿制便成为广大家长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特色发展的客观需求。

1、加强食宿管理,带给学生温暖。面对70%的住校学生,我们下功夫做好住校生的管理工作,学校专门增设了生活处,宿舍管理部配备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生活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实行公寓化管理,制定了“十有、六化、五线”(有标准架子床、有碗柜、有镜子、有窗帘、有床铺定位标签、有取暖设施、有学生花名册、有舍长、有管理制度、有生活指导老师,生活用品统一化、物品摆放规范化、作息洗漱定时化、衣帽用品洁净化、宿舍打扫经常化、评比奖惩公开化,被子叠放一条线、毛巾搭晾一条线、书包挂置一条线、脸盆摆放一条线、碗筷放置一条线)考核标准和住宿学生一日常规以及20多个寄宿制管理制度。宿舍实行电子监控,考勤查宿制度,确保对学生的全程有效监控,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学校周末还为学生全天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绿色网吧,使学生学习有去处,生活有保障。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2、搭建沟通平台,送给学生亲情。一是建立家校通交流平台,通过手机短信把学校的活动安排,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纪律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与子女通过平台相互沟通,家长通过平台留言,把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建起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信息立交桥。二是设置家长接待室,为家长探访子女提供食宿方便。三是在心语室建立亲情聊天室,便于家长和子女预约视频沟通。四是开展寻找好伙伴活动,学校引导学生在老师中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爸爸妈妈,在同学中寻找自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有他们陪伴,孩子们的心里不再孤独,生活不再单调,心思话有地方诉,有人听。

3、实施惠民政策,赠给学生实惠。山里的孩子受诸多因素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强也不高,自卑感也比较强,有些家长不愿孩子继续上学读书,为此我们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资助如:免收学费、实施蛋奶工程,补助交通费,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加上国家资助政策,有效保证了适龄学生无辍学意愿。

特色创建任重道远,特色发展前途光明。尽管我们的特色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学校差距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沿着特色发展的道路,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克难攻坚,在特色化、优质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居弱图强,励精图治,创新图进,积极带领全体教职工立足新起点,奋力新作为,为把xx中学早日打造成陕西特色高中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实践化教学的借鉴与探索

3月22日我校在白卿宫会议室,召开了“实践化课程教学理论研讨会”。董事长徐伟浩、执行董事周广有、校长于存雷、副校长孙永新、丛东华、建工学院院长胡铁明、机电学院院长李连德、会计学院院长郝桂岩、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丁旭、基础教学部主任李建华、教务处处长李晓桥参加了研讨会。校领导对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晓桥处长、李建华主任分别作了即席发言。

校课题组:王娇、孟蕾、耿立言、郭仁东、芦丹、郭鸣宇、张健、孟军红、李娜、刘淑伟、付洋、孙伟、李野、李立田、白阳15位老师参加研讨会并发言。建工学院毕艳葵、张吉松老师,机电学院杨柠嘉、衣连滢、刘丹丹、李婷雪、耿立明作为学院课题组的老师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实践化课程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学院实践化课程教学研究,推进我校实践化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现将校董事会研发中心概括整理的《实践化教学的借鉴与探索——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一文转发给各学院和各位老师,供大家研究实践化课程教学时参考。

实践化课程教学的借鉴与探索

----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

校董事会研发中心

(2014年3月22日)

认真学习了董事长徐伟浩老师,关于实践化教学的讲话精神,逐一阅读了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各位老师的论文,参加考察了澳大利亚几所大学的课程教学,概括这几个方面,谈 一点看法,算作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

一、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

国外课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培养学生课程能力为目的。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动脑思辨能力。全部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应用课程知识与理论,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与课程相联系的实际问题。课程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是在课程问题探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完成的。试想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和解决相关的课题了,还能说他没有掌握课程知识和课程理论吗?

几年来我们学校创新了PST—CCE岗位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我理解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岗位动手操作能力,这切中了实验、实训、实习课的教学目标。实践化课程教学与国外教学模式接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目的。实践化课程教学,应当针对不同的课程设定十分具体的课程能力指标,“教”与“学”均统一于预设的课程能力指标,应当认识到课程能力指标是“两个能力”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实现途径。这个问题说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目的。

二、有教材与无教材

我们常听说国外大学有些专业课程没有教材,乍听起来匪夷所思。没有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何说起呢?原因如下:一是国外教师基本都是博士身价,课程的任教者或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对这个学科具有独到研究成果的人。二是国外教师对任教的专业课程乃至学科领域的前沿、现状、社会需求及生产应用等等,了如指掌。三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课题乃至学科领域的课题,了然於胸。通过设 置系列化的课程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解决,就能考察出学生是否掌握和能够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所以人家没有教材,仅通过课程问题,链接和贯穿教材内容。

我们是用别人写的教材去讲课。实践化课程教学,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到国外那种程度,我们或指日可待,但是眼下还不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本门课程的教材。

2、了解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关联。

3、掌握本课程学术前沿。

4、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期刊。

5、针对教学需要,能够设计出足以使学生把握这门课程的课题,自己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研究。

6、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研究课程问题,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个问题讲的是教学内容问题,也涉及到实践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问题导向与探究式学习

什么是问题?就课程教学而言,问题就是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理论的应用点,学生通过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就能够基本具备认识、分析、解决相关课程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情境、论题等等,要求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设计、分析、研究、体验、论证,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课程问题,单单由某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是有困难的。为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国外大学一般采取分组研究和分组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些课程问题。分组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发明者始料不及的。在这种学习形式之中,学生们互相启发、借鉴、竞争,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 动精神,有助于课程能力的形成。简要的说,这些构成了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践化课程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案例、情景、分组等等,都是实践化教学方法的形式,其本质与核心是课程问题,以及透过这些课程问题所承载的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我们的实践化课程教学,应当牢牢的抓住设置课程问题、分析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这个“牛鼻子”,同时善于运用项目、案例、情境、分组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还应当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应当打教学方法的“组合拳”,不能搞“单出头”。实践化课程教学重视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征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排除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最基本的传授式教学法,同样有用武之地。结合不同的课程,应当探索和运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方法和课题论证方法的教学,很多大学专门开设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课程。我们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用什么方法教,应当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应当教会学生掌握项目设计、案例分析、情境研究、分组讨论等学习技巧。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研究型的教学了。或可过去学的有关知识忘记了,或需要更新了,但是掌握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却受益终生,这是“可转移能力”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设立课程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以课 程论文为载体的的实践化课程教学特色。一是每门课程都要设立几个课程问题。二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研究完成。作为学习成绩考核或作为课程作业的问题,都可以独立完成或分组研究完成。三是形成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实践化课程教学特色。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

这些讲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

四、课前、课中与课后

国外大学研究式、探究式、讨论方式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功夫在后台,不在前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和需要研究的课程问题,推介参考书目和资料,要求学生预习和探究。课中(课堂上)辅导、释疑、互动、总结。如:澳洲大学专门开设辅导课,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中(课堂上)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课后进行再研究,或在课后结合课程作业研究课题或分析案例、或设计项目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些是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形成为课程目标的教学特点。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课堂已经延伸到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概念,不如此就不是全面的实践化的课程教学,或者说就无法达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目地。我阅读了在座的各位老师的论文,每篇研究的都是课堂中的实践化教学,而没有涉及到课前和课后,这是极其片面的。设计实践化课程教学,必须设计课前和课后学生预习、探讨、研究的课程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主动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这里说的是 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设计问题。

五、考试与不考试

我们常听说国外大学生不重视考试,不像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压力很大。也听说国外大学有的课程根本不考试,学生就得到了学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或撰写了课程论文、或设计了课程项目、或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分析、或在小组讨论中进行了论证表述、或在课堂上专题作了总结、或已经有了新的发明和发现等等,总之老师通过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和研究,已经认定他不仅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而且已经具备了认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就成为了不重要。

实践化课程教学和国外大学的课程能力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课程能力的考核,不是通过单一的文字笔试所能验证的。我们应当在实践化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但探索和创新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应当十分重视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笔试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与这个问题想联系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评估问题。我校实践化课程教学,总体上讲尚处于研究阶段,全校30个专业,1000余门课程,今年仅有8个学院的130名教师申报了实践化教学课程,而且是否能如期实现还有待努力。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制定有区别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导向,大力推进实践化课程教学。这个问题讲的是教学考核与评估的问题。

六、课程思想要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通过概念、定义、原理、公式的课堂讲解,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实践化课程教学是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形成为目标,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实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两者都围绕专业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要素展开,但是教学运作方式却有天壤之别,需要实现课程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课程思想的变革,最主要的是要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的教学思维定式,跳出自己头脑中自然形成的安排课程教学的思维顺序,适应实践化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进行思维方式的重新编码,进而实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个问题是制约实践化课程教学深化推进的主要障碍。

七、坚定不移的走教学实践化之路

2013年11月1日董事长徐伟浩老师,在系主任培训会议上发表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践化教学》的讲话,继而校办以《自主学 动手学》为题,正式发布了徐老师关于实践化教学的系列讲话,并加注了【校长按语】。以徐老师的讲话为标志,我校开始了以“实践化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学改革。

2009年8月以来,我校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应用型教学特色。如果说过去几年的教改,我们致力于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徐老师所说的“实践化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调动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主动意识,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精髓。

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研究,经过对国外大学的考察学习,透过大家的论文和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徐老师讲话所指出的教改方向是正确的、超前的、有光明前景的。

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走实践化教学改革之路!

第四篇: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最关注的永远是课程建设。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特色化实践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是依托逐步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特色,提出了“润泽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特色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其提出正是基于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的过度失衡、忽视差异等弊端。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群体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推进课程特色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一)特色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出发,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内容为经线,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渠道为纬线,编织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生活化生命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1.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一是结合民汉合校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大课间民族舞蹈大家跳、少数民族学生学唱京剧课程。目的是促进各族师生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在汉语班开设每周一节维语课。三是开展“手拉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民族团结好少年、模范教师、模范班级”的评选、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讲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的事迹;四是在构建新型的家长学校课程,通过丰富的家长培训群众宣传学校文化、教育法规

和双语教育政策。同时,利用假期在学生中开展道德实践,在教师中开展了“大家访”活动,使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教育文化的创建中去,拓宽了课程文化的领域。

2.开发爱家乡、爱学校教育课程

(1)学校开发了《可爱的家乡——奇台》校本教材并且分年段进行实施。如:低段的学生主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知道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的形成过程。中段的学生要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了解学校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自豪感。高段的学生了解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名学生、名教师、名校长的先进事迹,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2)学校逢节的征文活动都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每周升旗时国旗下的讲话,就讲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通过以上课程的开发,形成《奇台XX学校教育志》和《学生优秀作文集》。

(3)让学生了解奇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矿产物资、民俗风情,形成语文、社会、自然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安排学生每月校外实践活动,了解自然和人文及民风民俗等。根据学科的特点有自然、社会、语文学科的教师负责课程指导,师生共同考察、搜集形成不同形式的文字材料。

3.开发自爱教育课程

(1)学生自爱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体现的,围绕这些目标,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礼仪教育、健康人格培养、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和生存训练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德育阵地系列。通过升旗仪式、广播站、主题班会、宣传栏、法制报告会、征文比赛、等,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都是依据学生思想实际,抓住社会热点或教育契机,突出德育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10年如一日,坚持不缀,现已成学校特色德育课程资源之一。

(二)开发书法课程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鲜明地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卓越智慧和对和谐社会理想境界执著追求。静心写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坚强,写字过程也是育人过程。

我校将写字课排进了课程表,一是写字育人,养成教育应贯彻全过程。书法写字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将写字能“育德”、“启智”、“审美”、“健体”和养“习惯”等方面的共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要突出对学生的修养进行指导。如,培养认真、庄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执笔,提出作品正确、清楚、整洁、美观等要求,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具有专心、细心、耐心、恒心、责任心和严谨治学的下一代。二是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同步推进。对面上的学生,可通过写字课、天天练等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普遍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他们的写好字素养。针对书法兴趣小组或书法特长班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地不断提升他们的书法写字素养,使书法写字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

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主要做法如下:

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

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校每天下午课前30分钟的阅读课,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地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提倡学生每天睡前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绘本、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四)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

学校传承丰厚的文化积淀,开发了以音乐、美术、体育为基础的艺术类学科共十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使艺术渗透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中,推动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生命得到全面和谐成长与发展的教育。

1.我们对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三统一”目标,即:艺术课程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的统一。

2.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艺术课程设置。整体构建学校课程成为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艺术课程作整体构建,做到均衡、综合、可选择。(附选课表)

3.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少儿田径运动会及“五环一体”系列化课外活动。即校园休闲“二三一”。要求每生每周读两本新书,一副棋、一件乐器、一种健身的器具;每年六一节学生文艺展演和各类作品展评(书画、摄影、绘本、文集等)。

4.校本课程统一时间,每周五下午一小时,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学校把各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列出清单,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课。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行政班级授课制,一个年级同时开出多门校本课程,多个教学班同时开课,学生依据自己的选择,实行走班上课。

二、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让学生了有选择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能力,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二)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三级课程的优化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智慧的启迪。

(三)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需

要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实践中,我们在“发现问题—反思实践—完善提升”的不断循环往复中,三级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学校特色日益鲜明。

总之,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需要所有师生的参与,需要环境的创设,需要资源的开发,需要师生通过日常教育生活实践共同去体验、去积淀。由此可见,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课题。落实课程理念,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铸就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1] 陈大超.学校管理就是服务辨析[j].辽宁教育:2002,(4).[2]刘飞.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和谐共存的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9,(4).[3]宁梅.打造特色学校,为学生发展服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4).[4]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陈红云.简论中小学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6]王建华.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J],东师基础教育,2012,(6)

[7] 张谦.乌克兰的主体实验学校、美国的多语实验学校 [J],天津教育,1980,(3)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 左慧.学校特色建设研究述评[J].[10] 林莹.创建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下载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大全五篇)

    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郑 江 王会龙 周卫江 摘 要: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实践基地的建设却十......

    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探索与实践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白云、白云飞满天,满天飘荡青春的誓言„„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的歌声每天都在校园激 情回荡。每当开学毕业典礼、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摘要: 党建品牌化是新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探讨......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

    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类型研究

    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类型研究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是其核心内涵之一,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各有千秋,在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引领全国高等职......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错的有)

    欲发刊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00元,见刊时间2012年2-3月份。文后有作者她的详细信息,具体事宜请和我联系:徐亚辉,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收件地址河南省郑......

    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五篇模版)

    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学生社区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区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特性,使其在当今大学生的各项发展中有着相当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