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错的有)
欲发刊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00元,见刊时间2012年2-3月份。文后有作者她的详细信息,具体事宜请和我联系:徐亚辉,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收件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西路郑州航院土建学院辅导员办公室,邮编450046,电话***,qq长风1275965062.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牛俊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型学科,本文研究了如何发挥本专业跨学科优势,适应现阶段环境工程人才社会需求,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并结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它与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采矿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都有交叉,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面对环境工程蓬勃发展的局面,如何发挥本专业基础的学科优势,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学历高,但学科专业背景繁杂,而我校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明显,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跨学科特色建设,对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工程类岗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 之后,一些国外大规模跨国环保公司相继走进中国,如法国的里昂、通用等开始争抢中国市场,通过BOT 融资或合并等渠道涉足中国环保领域,我国环保领域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理清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分析我国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市场的饱和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才是桎梏,即应届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虽多,但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虽多,但经营型人才少,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学生的就业途径也就很难多渠道。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环境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的与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的视野。而实际上,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理、工科知识基础僵化,缺乏大工程理念,无法提升中文写作水平,无法融入社科人文知识,也无法拓展交流和合作能力,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提出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即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由此不难分析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教育的广泛性及学科交叉性[3]。如以环保工程师为例,一个出色的环保工程师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从公共基础课到建筑专业基础课甚至还要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专业课的内容,可见丰富全方位的知识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大多数环境工程高校已意识到市场的引导机能,实施通才教育,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加快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对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二、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专业体系
在我国,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是在不同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安全与环境类本科专业类别,以传统的水、气、渣的工程治理为主。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开办了环境工程专业,很多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发展和延伸出来的,具有原有专业的特色和专长。其办学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市政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为其主要特色;(2)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化学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气治理等为主;(3)其它如冶金、海洋、农业、地质等院校的由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该行业系统和地方所需的各类通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上除环境工程中有关水、气、固三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外,环境工程化学、环[2]
境生物技术、环境设备与环境材料等课程教学也得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各校的学科优势相当明显,研究内容分明。
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着重于末端治理措施, 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防治, 70年代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到了90年代,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迁、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工程已从传统的、相对成熟的水、气、固体废弃物治理等方面向碳循环、水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整理、城市化的生态问题等方面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等人文科学,在环境经济与政策方面影响决策;运用计算机技术等解决宏观监测、规划;用生物技术方法治理环境污染,推动着环境工程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这种发展趋势,使环境工程的学科体系包含了多种学科,在每个学科内部,运用原有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这样,环境工程成为包括许多交叉学科的学科群。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体系,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局限,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三、建设跨学科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失去了特色的教育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也就枯竭了吸引力和发展原动力。所谓特色就是课程设置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有高校相关的学科优势,或符合区域的要求,或立足于市场需求等等,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长。只有这样,该学科设置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信息在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也在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应该从各交叉学科中博采众长,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丰盈自己,但另一方面应该尊重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与整体性,使课程之间有机渗透。课程的选择应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服务。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需要公众的参与,甚至辅予一定的行政手段[5]。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十分有必要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因而,我校高度重视环境素质的教育,开设有《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程,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低线。
一个专业,要想办好,办出特色,除了社会需求,还要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我校在课程建设中,与工程管理类学科结合,开设出《环境监理》课程,既开拓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又促进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发展。由此可见,只有结合所在区域的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力,依托专业所在高校的学科特点,才能为专业人才成长和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4]
总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走上了与时俱进之路,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如把生态学、材料学、电子电工技术等学科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着眼点由“治”变“防”,由“弃”变“用”,使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1999,(6):45-47.[2] 闫兵, 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107-108.[3] 雷鸣, 廖柏寒, 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7: 61-64.[4] 石辉, 张承中, 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2009(4): 127-129.[5] 龙腾发, 李明顺, 陈孟林等.发挥地方优势建设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
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469-471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is a borderline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ed with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ical sciences.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play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o as to mee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demand of society at present,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teaching reform.The 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and considered,tha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my school.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terdisciplinary;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附:详细通讯地址
作者:牛俊玲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建学院
邮编:450015
电话:***
电子信箱:niujl72@163.com
第二篇: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
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第三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加强对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 实践教学 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2007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5~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27(8):92-96.[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87.[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04,24(4):103-104.[4]李勇军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5]吴平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6-47
第四篇: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着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阅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点,对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面做到因材施教,采用约束性选题方式和非约束性选题方式。一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承接的工程项目、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项目确定课题;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毕业实习内容、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选题,在指导老师审定下确定题目;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高学历、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选题。要求选题应符合以下特点:体现专业特点、结合培养方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结合生产和科研,真题真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时代特点,尽可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到社会、生产企业中寻求研究课题。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有选择放射性污染处理研究的,如“磁性壳聚糖交联微球吸附低浓度U(Ⅵ)的吸附试验研究”、“云南某铀矿矿坑水铀、镭处理工程设计”、“腐殖酸胶体对铀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进一步强化了放射性三废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有选择矿区生物调查的;有选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处理的;还有选择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如:“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含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常宁松柏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衡东县大浦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等。
总之,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了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扩展和综合、以学科渗透带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学科融合强化学科特色,既节省了投资,提高了效益,又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按照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了适应社会需要和技能性的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核特色环境工程教育得到了多家核工业系统用人单位的肯定,每年都有约20%的学生就业于核工业系统的企业和设计研究单位。
第五篇:基于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基于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本篇毕业论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行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特色专业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高职;物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依据培养目标的准确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尽快建成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是各个职业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于2001 年,2005 年7月被江苏省交通厅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2006 年7 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 年被确定为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秉承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形式,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科学定位,细化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1.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和设置专业。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社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经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立足交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旨在培养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胜任生产、服务一线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于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实施企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动态反应机制。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循环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学习后,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第二学年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部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三学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接受实习单位的挑选,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相关才子建议: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做到理实并重,学做交融,突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一般安排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近几年,学院与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苏宁集团、北京华联等合作企业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
3.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须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岗位能力、职业资格标准、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专业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和素质体系,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通的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分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既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又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4.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深化教学改革,带动专业建设一是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
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
二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技术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