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队采办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军队采办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军事经济学院军队采办专业前身为物资专业、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始建于1978年,从1998年开始调研论证和调整准备,2004年被正式列入专业目录,更名为军队采办专业,是我军设置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培养军队采办专门人才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建设,军队采办专业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涵盖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干部任职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成为军队采购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全军采购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与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军事经济学院军队采办系,充分利用军地行业优势资源,建立开放式人才共育机制,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和发展潜力明显提升。开发军队物资采购与物流模拟训练系统,建设战时物资勤务、采购信息技术、全自动物流仿真等专业实验室(专业教室),组织学员开展虚拟仿真和网上推演教学活动,实现了采办业务的全程模拟;依托军地教学实践基地、专业教学实习点和野外综合演练训练场,增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实兵演练内容,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授课,进一步拓宽了学员的研究视野。
在军队未来采办人才的培养上立足长远发展,着力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内涵。受军队体制编制和军队采购行业条件影响,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军队物资采购保障范畴,离真正意义上的“军队采办”还有距离,学科专业建设的局限性明显。一方面,要从单一的军队物资采购逐步拓展到涵盖“武器装备采购、军队工程采购、军队服务采购”的“军事采购”学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寿命管理理念和供应链管理理念,从实现确定需求、科研开发、生产、获取(包括储存、运输、供应)、使用、更新和退役处理、附加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后勤保障过程来研究军队“大采购”问题,以采购原有的交易功能、情报信息功能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军队采办资源开发功能、市场引导功能、促进科技进步与维护市场竞争功能、服务功能等。把军队采办专业建设成为军事特色鲜明,专业内涵丰富、师资力量雄厚,设施条件先进,发展后劲充足,适应现代后勤采办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内知名、军内一流的军队重点建设专业。
第二篇: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提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93-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今涉及面最广、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1]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2011年生态学从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表明生态学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也折射出社会对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强劲需求。然而,当前生态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2] [3]因此,在生态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目的。
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考虑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时间的可匹配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管理运作的可持续性。[3]本文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森林生态研究方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完成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一、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相关学科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野外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7个方面。[2]由于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内容,实践环节的内容繁多,但又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加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因此许多的野外实践实习通常都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本专业从教学计划入手,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连续性的前提下,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同时整合这些课程的实习,集中进行综合性的实习。[4]如将“林学概论”“土壤学”“普通生态学”课程的实习内容整合成“森林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将“气象学”“环境学”“生态环境监测”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规划与工程综合实习”。通过整合,不仅使原来分散、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扩展,而且实习内容综合多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了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并考虑年龄、职称上的搭配,将教师分成4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3-5名教师,然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届学生从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如果有必要可适当进行调整。[5]采取导师组的形式,既可解决由于教师个人原因暂时指导不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在研究方向、分析能力等培养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导师组制度指导下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及时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申请各级各类的创新实践课题。为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家、地方、高校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提出项目立项的思路,确定创新项目申报课题的名称,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来撰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善实施方案和开展项目研究。通过导师的具体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科研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阶段,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考上,而不考研的学生则将心思花在找工作上,从而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敷衍了事,完成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矛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本专业结合导师组制度的实施,从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论文研究时间,又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合科研及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将生态学原理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可解释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6]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坚持把毕业实习放到广西重大的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完成,形成了以科研及生产项目为支撑的毕业综合实习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广西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测”“桉树人工林环境监测”“林区社区安全用水社会调查”等重大项目的野外综合实习工作。通过以科研和生产项目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联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四、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在假期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一些生态环境专题,如“居住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水环境状况调查”“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校后便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2年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升硕率25%以上。
[ 注释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生态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4] 吴庆标,赖家业,庄嘉,等.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维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76-77.[5] 招礼军,谢伟东,赖家业,等.对生态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Z1):133-136.[6] 秦钟,章家恩,赵本良,等.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7-200.[责任编辑:覃侣冰]
第三篇: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政治支柱。领导班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与兴衰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就必须要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近年来,尼勒克县委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严格落实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始终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促进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监督一级的建设工作格局,培养出了一批政治敏锐、敢想敢干、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为尼勒克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一、主要做法
(一)配班子求精。兵在精不在于多,将在谋不在于勇。多年来,历届县委都将配备一支精干管用的各级党政班子作为抓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任、配备高效精干的各级党政班子。一是严把考察关。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要选配进党政班子的人员过好标准关:即以《条例》规定的领导干部的六项基本条件和七项任职资格为标准,作为衡量、评价、选任干部的基本尺度,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扎实,领导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干部纳入视野,并突出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程序办事:即按《条例》规定环节,做到一步不缺,一步不错,一步不变通。对没经过规定程序的,一律不考察、不研究、不讨论、不呈报,对违背干部任用程序的现象,及时纠正。把好监督检查关:即坚持将《条例》规定的干部工作十不准贯穿于选任干部的全过程,实施了选任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杜绝了选任干部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严把任职配比关。在考察的基础上,在班子成员的搭配上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班子成员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整体合力强。首先是做到班子气质上的搭配合理,即做到刚柔相间,把善于做思想工作、性格稳重的同志配置到党委班子中,把性情刚直的同志放在政府班子中任职。其次,注重文化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合理搭配。依据班子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对班子成员进行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达到班子以强带弱,整个班子充满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态势,使班子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注重年龄、民族比例的合理搭配,按照老中青和各民族都有适当比例的原则,使班子在年龄上形成梯次,在民族搭配上形成特色,发挥班子内部的传帮带作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提拔任用进入班子的128名科级干部,全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其中56名新提任的干部实行了一年的试用期,对2名因公示期间群众反映有经济问题的干部暂缓使用,后经查属于诬告而继续上岗;44名30岁的干部进入了各级党政班子,班子成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少数民族干部占54,使班子充满了朝气,富有开拓创新思想。
(二)带班子求强。一个班子的党性强不强,工作作风扎实与否,群众基础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上级部门的传帮带是有很大关系的,之所谓上行下效。多年来,尼勒克县委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身先士卒,在领导班子建设的传帮带中走出了一条独有的路。(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在重大问题和决策上充分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一言堂,不搞少数人说了算,充分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在有关人事变动和事关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问题上,坚持把发扬民主放在首位。县委在制定2003—2008年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工作中,先后派出3个调查组深入全县13个乡(镇)场、79个村(队)和11个牧业点的1201名党员和3000名群众、120名“三老人员”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在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和生产一线干部职工党员意见的基础上,并特从自治区、自治州邀请农、林、牧专家进行会诊后,提交县四套班子充分讨论,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广泛的民主性。(2)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县委、政府近年来,在全县各级党政班子中明确表示,无论什么单位、无论什么人,干工作都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搞异想天开,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于违反工作规定,置党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发现一起查办一起。自2000年以来,对8名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推荐任用到了副县领导岗位。(3)端正学风。县委中心组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封闭式学习制度和乡(镇)场党政班子周五
学习日制度,鼓励各级干部职工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渠道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坚决杜绝学风不正的现象。(4)狠抓生活作风。自2000年以来,县委先后出台了《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尼勒克县机关小汽车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尼勒克县党政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办法》等七项制度,实行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的全方位
监督。最近,对全县部分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违反住房制度改革,多占房占地行为正在进行清退处理,有效地促进了领导班子作风的全面建设和提高。
(三)育班子求活。一是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实施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工作,使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到2002年,全县共创建达标“六个好”乡(镇)场党委9个,“五个好”村(队)党支部56个。二是培训方式求活。在干部培训工作中,既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对干部大批集中进行培训,又利用异地交流、疆内外挂职和疆内外考察学习等形式进行多渠道的培训,同时,鼓励党政干部通过电大、函大进行学历进修,达到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自98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校培训的党政领导干部达3245名(次),128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自治区、自治州的中青班学习,4名县处级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21名科级干部赴疆内外挂职锻炼,先后6批400人赴疆内外进行了参观考察学习,215名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锻炼。三是培训内容求活。培训内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近几年来,先后通过各级党校对1747名(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等政治理论性培训,对251名干部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对319名干部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419名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理论的培训和对509名干部进行了WTO知识的培训。四是培训方法求活。我们通过外出脱产学习、各级党校集中授课、通过远程录像授课、现场观看电教片以及开辟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干部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培训工作趋于大众化、经常化,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增强了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管班子求明。凡事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公生廉、廉生威的思想,对各级党政班子进行公正严明的管理。
(1)抓班子的考核。一是完善考核管理机制:针对干部考绩评价体系存在着不科学、标准不明确、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尼勒克县于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尼勒克县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尼勒克县乡(镇)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和《尼勒克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等,并依据以上三个《办法》,分别制定了同一班子中不同职位的领导干部的考核细则,使考核机制更趋于合理。通过这种考核制度的完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较好。例如2002年,在评选经济建设先进集体中,尽管地处县域西部较贫困的乡——苏布台乡的综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远低于中、东部属倒排在后的乡(镇)场一大节,按以往的评比标准,当应名落孙山,但它却因各项综合指标排在了西三乡之首而获得本尼勒克县经济建设三等奖。这给西部三乡党政班子带领全乡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增添了足够的信心。二是狠抓考核制度的落实。每年初,县委、政府分别与各级党政班子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自一年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年底,由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责任书的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比验收,针对验收评比情况,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前三名进行奖励,倒排第一的进行重罚,对连续两年倒排第一的,除对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外,视责任大小分别给予班子成员予以告诫或待岗处理。近两年来,先后有8名科级领导干部受到了告诫,有1名正科级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职被降为一般干部,对2名副科领导干部给予了待岗处理。
(2)抓班子的管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自2000年以来,县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外出请销假制度》、《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规定》、《尼勒克县公众评议党政领导制度》和《尼勒克县党政领导八小时外监督管理办法》等十余项干部监督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效果较好,达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的目的。二是疏通干部出口,建立干部下的机制。推行待岗制、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等多项疏通干部下的机制,激活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2001年,对1名通过竞争上岗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干部及时从现职中调整了下来,对10名长期政绩平平的领导干部给予了改任非领导职位的处理。三是建立组织人事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及公安司法等执纪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并聘请20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作为领导干部8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的义务监督员,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领导干部全方位监督体系。
二、取得的效果
(一)各级班子政治敏锐性强,具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近几年,先后在县、乡、村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教育,投入的时间之多,精力之大,全县各级班子受教育面之广之深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所未有过的。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党政班子成员的政治敏锐性,明确新疆作为反分裂斗争最前沿,进一步增强了各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巩固了思想防线。这从在处理受伊犁“2·5”事件影响的我县各个非法宗教活动事件和处理邪教法轮功事件中,表现出了各级党政班子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行动果断的较强政治敏锐性中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先后捣毁地下讲经点5个,捕获各类非法宗教活动人员35人,处理8名非法宗教教职人员,破获了一起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地下修炼案,教育转化完38名法轮功习练者,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各级班子整体合力强,思路敏捷,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县委班子为核心的各级党政班子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呈现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强,集体智慧敏锐的特点。县委班子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面把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业敬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尼勒克县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振奋精神,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按照“围绕一个中心,调整两个结构,培育三条产业链,实现一个目的”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畜产品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为47364万元,较上年增长8.4;财政收入达1716万元,较上年增长2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0.7元,达到2082元。精神文明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尼勒克县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先进县。
(三)各级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强,富有朝气。尼勒克县由于受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自1985年以来被国家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经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后,2001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县,面对困难,尼勒克县历届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97年以来的党委和政府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的雄才大略,在贫穷的山城带领14万各族人民与天斗与地斗,向贫困挑战,短短的五年使昔日的贫困景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1)城市建设迈向现代化:自1997年以来的五年,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949.16万元;城镇居民住房总投资7040万元;形成了环城路内以水泥硬化路面为骨架的东西二条主街和南北两条主街,各巷道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市网络。同时,县城供热、供排水、通讯、园林绿化等配套工程也日趋完善,结束了昔日尼勒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2)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共投入各种持贫资金1975.3万元,共开发了73项扶贫项目,累计脱贫1098户6728人,其中,将中西部四个乡的近300户贫困户整体移民至木斯乡幸福村一项工程就达700余万元,受到了国家扶贫委的充分肯定;(3)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已由1997年的67:17:21调整为2002年的46:18:36,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由1997年的粮经比例88:12调整为2002年的42:58。
(四)各级班子宗旨意识强,作风扎实。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总要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为宗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1)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结对子”扶贫工程。五年来,使全县贫困户由1997年底的5957户减为2002年底的3791户,减少贫困人口达1.63万人;(2)开展“四季三同”活动。各级党政班子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以实际行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开展“四季”同农牧民三同活动。自2001年以来,县、乡两级党政班子共开展“三同”活动16次共8144人(次),为农牧民解决各种生产贷款168万元,解决技术服务235例(次),协调解决各种纠纷案件382件(次),送科技信息315条,送科技书籍11825册(本),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达121万元,为农牧民实现年人均增收100—150元。(3)培育龙头企业,解决农牧业增收难问题。自2001年以来,各级党政班子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建设好软环境,吸收招商引资的办法,先后从新疆美利奴有限责任公司引资340万建成了伊犁州最大的细毛羊繁育基地1座;从伊犁中州高科技发展公司引资1285万元的阿克塔斯良种牛繁育基地;与上海亚南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10万元的3000吨淀粉加工厂和最近与天一公司达成协议共投资5000万元的亚麻加工厂,给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幸福企业建设实践探索
幸福企业建设实践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正经历空前的社会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多样。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中谈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地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公司的目标。****总经理在局第九届一次职代会暨2013年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落实安全、协调、绿色、创新、和谐发展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支撑、文化制胜工作理念,推进以平安、品质、责
任、活力为内核的幸福公司建设”的工作目标。幸福达电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思维,不仅强调了建设坚强****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出更多关注员工的生活感受,提升了发展的内涵。
二、幸福企业的内涵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对于幸福指数,每位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大都体现在追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人为本等词汇上。
通常被认可的幸福指数公式是: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 b ,c ,d ,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综上所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建设幸福公司,需要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将工
作落脚到提升员工的幸福度、增强员工的幸福感,不断提高****建设和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
三、采取的主要做法
建成坚强****和幸福公司的目标,改变了过去唯各项工作指标看政绩的倾向,转而更加关注企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发展给员工带来的实际利益和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们要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持续深化“两个转变”,扎实推进****和企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把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公式转化为:员工幸福指数=企业科学发展指数×50%+(员工健康指数+员工福利指数+企业文明指数+工作生活环境指数)×50%。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就要紧密围绕企业各项中心工作,努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建设坚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指数。
(一)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是持续加大安全管控力度。强化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实施标准化安全管理,严格量化安全考核,逐级传递安全压力,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和生产环节。开展“五大”体系安全“回头看”活动,不断完善新模式下各级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做好现场作业组织和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到岗到位制度,加大科技成果在安全监督领域运用,做好重要环节、关键过程现场安全风险管控。二是不断提高****
运维水平。着力加强生产技术综合管理,强化技术监督,注重过程管理,深入开展设备运维专项活动,积极实施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持续加强输变电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提升输变电设备健康水平。继续加强地、县两级调控一体化平台数据整治及深化运用,给予监控、调度、方式、保护专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地、县调一体化OMS系统建设,提升调控中心核心业务全过程管理水平和调控防误水平。三是继续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专家队伍,大力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和实战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县级企业应急指挥分中心建设,推进应急指挥体系与和地方政府应急平台有机融合。四是全力做好设施保护。紧密依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设施保护及涉电违法犯罪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民保护设施安全意识。积极向政府沟通汇报,力促市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行政审批制度出台。加强警务室建设,严厉打击涉电犯罪,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二)加快推进坚强****建设
一是着力加强****规划和前期工作。推广运用“地电”合作模式,强化与地方各级沟通协调,滚动修编各级****规划,确保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序衔接,加强交叉区域****项目协调推进力度,确保“十二五”项目规划顺利落地。加强可研、评审、核准等前期工作全过程管理,确保完成2013年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二是狠抓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工艺运用和达标投产工作,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和基建安全质量管控,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工程
质量和工艺水平,争创流动红旗和优质工程。三是积极实施****升级改造和园区****建设。提高重要输变电设备承载能力和健康水平。规范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能力和可靠性。新建****等地工业园区配网主干线,满足园区企业用电需求。
(三)塑造优质服务品牌
一是强化服务措施。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服务监督,全力实现从“规范服务”向“用心服务”转变。建立生产、营销和媒体的长效联系机制,整合城乡配网抢修资源,提高故障抢修效率,强化停电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减少客户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丰富优质服务文化内涵,争创群众满意窗口,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二是拓展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大力实施客户缴费方便工程,增加智能电表24小时自助缴费终端,拓展第三方电费代收平台,推广运用手机缴费、网上支付等缴费方式,全面实现城区范围客户“十分钟购电、缴费圈”。三是强化服务监督和行风建设。推进服务品质评价量化管理,健全内查外评相结合的多种监督评价方式,提高服务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对内以服务品质评价系统为依托,开展30个以上服务指标的在线自动测评,同时积极实施明察暗访和行风监督检查。对外以第三方评价为主导,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适时分析和跟踪客户满意度的相对水平及其变化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进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
一是深挖市场潜力。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突出市场调研和分析,持续深化“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设。跟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业扩服务全过程管理,提高业扩报装效率。加强线损过程管控和跟踪分析,提升线损管理水平。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完善营销稽查监控组织构架,大力开展反窃电专项活动。二是强化依法治企和经营风险防范。加强全员普法教育,落实中央企业法制目标三年规划。落实“三重一大”风险评估和法律监督,提高依法治企能力。依托协同监督平台,充分运用各项检查结果和管理建议,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及财务专项检查,规范经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加强电价电费精益化管理,确保电费“颗粒归仓”。三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同业对标指标会诊分析,积极找差消差,实现管理水平和指标排名持续提升。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巩固创一流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所建设。开展“班组建设月”、班组建设专项整治和班组建设评先树优活动,持续提升班组基础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管理及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以精益化管理为目标,加强实用性、创新性课题研究,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大力推进群众性创新工作,将实际工作中的亮点、创新点转化成专利。加强管理及技术创新成果交流运用,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五)深化“****”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提升人、财、物集约化水平。以控总量、调结构、健机制、增效益为导向,着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盲点、难点和风险点,全方位、深层次查找整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一线员工积分指标库,全员签订绩效合约,健全逐级考核机制,深化考核结果的应用,构建与“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坚持财务集约化核心理念,以流程标准、成本标准、内控标准为重点狠抓基础管理,加大财务监督检查力度,深化全面预算执行,提高财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加强物资质量监督,持续深化物资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仓储管理模式和快捷的配送工作流程,提高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二是持续深化“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界面,完善制度标准,加强业务磨合,建立健全新体系下各级考核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信息共享,实现“五大”体系安全高效运转。深入开展以业务流程、工作标准、专业技能岗位为重点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促进员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岗位胜任能力。三是增强集体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大力开展集体企业管理提升活动,深入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分解安全、经营、廉政等各项指标,强化集体企业考核力度。全面规范集体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和劳务用工管理,搭建与集体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福利体系。增强竞争发展意识,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促进集体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
(六)全面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大力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严格落实关于作风建
设的十大禁令,增强干部员工的政治坚定性。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新《党章》学习,强化党员教育。推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风险辨识、季度风险排查,强化关键岗位人员管控力度。认真执行“一书两报告”制度,加强协同监督工作成果的深化运用。深化检企合作,加大信访案件处理力度,及时化解企业面临的廉政风险。二是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开展“中国梦·****情”主题实践活动,将活动落实到企业中心工作和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中。开设“道德讲堂”,深化文明细胞培育,争创“****公司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文明单位”。创新品牌传播方式,大力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媒体体验活动,加强新闻应急管理和舆情监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品牌形象。三是着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积极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排查、化解稳定风险。深化厂务公开,拓展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大力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提升青年综合素质。认真落实离退休“两项待遇”,确保离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口指导和帮扶力度,促进结对帮扶藏区企业快速发展。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坚持“安全为纲、管理为先”的安全工作理念,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实行安全巡查常态化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得到有效落实。积极应对严峻的防汛形势,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防汛应急演练、****
迎峰度夏联合反事故演习,进一步提高了事故快速反应能力。
(二)****建设进展总体顺利
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设工程全部纳入地方政府督办项目及重点工程,公司发展外部环境逐步好转。大力开展****发展诊断分析,编制完成《市2013-2020年配****滚动规划报告》,****规划科学有序实施,前期工作进展总体顺利。普光22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获得2013安全质量管理流动红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三)营销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以市场为导向,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增供促销。开展电价电费“双快捷”行动和低压智能电表客户预存电费促进活动,电费回收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大力拓展服务方式,初步建成了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先后开展“安全服务进乡村”和“春耕春灌保电”等专项活动,全心服务返乡农民工和农业生产,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企业管理基础得到夯实
大力推进依法治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合同法律审核及会签制度,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强化可控成本预算细化分解,加强财务检查稽核力度和报表审计,促进审计关口前移,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狠抓同业对标管理,强化责任分解落实,加强弱项指标分析及改进提升。大力开展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精益转型,实施科技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创新驱动能力得到提升。
(五)集体企业经营压力逐步缓解
进一步规范了以****公司为管理平台的统一运营模式。完成“主多分开”工作“回头看”自查自纠工作,理顺了公司各层级与集体企业的监管关系。开展集体企业劳动用工规范清理,及时梳理用工现状,有效防控用工风险,盘活人力资源。持续提升集体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经营业绩,全面完成了职工股权清退工作,经营压力逐步缓解。
(六)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深入开展“中国梦·****情”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建党 92 周年“五个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强化协同监督和效能监察,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举办迎春系列活动、“安康杯”职工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创新离退休服务模式,成立*离退休党支部,积极为离退休老同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畅通诉求渠道,妥善解决历史沉淀信访问题,公司保持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七)员工个人价值逐步实现
全面开展人力资源调研,切实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结合实际加强统筹分析,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平稳实施。把员工的个人愿景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和谐。建立稳定有序、公平竞争的良好机制,营造鼓励人才能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使员工职业生涯随着企业发展得到改善。激励员工自觉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
储备,提高员工能力和队伍整体素质。关心关注集体企业员工、农电员工和困难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切实采取措施为班组减负,成立**个职工文体协会,建成劳模工作室和职工书屋,改善班组工作环境。员工健康指数、福利指数、企业文明指数和工作生活环境指数正在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建成坚强****和幸福公司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