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探索
“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探
索
摘要:高校特殊群体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结合高校特殊群体的产生原因,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事务性工作科学管理以及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作为主要方面,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探究其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内心状态,心理辅导满足学生需求,科学管理则可对学生进行监督。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确定管理目标、创新管理模式等管理策略,将“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育管理;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3001303
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加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高校管理工作,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管理体系,并探究其在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主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满足学生需求。马克思曾提出,需求是人的本性,因此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1]。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正确的教学体系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事务性工作的科学管理
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主要为了保持高校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利用安定科学的校园秩序,解决高校学生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加以引导,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促使管理工作以学生为基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通常分为个人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类。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较多,实行团体心理辅导较为合适。主要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影响较广,针对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彼此受到影响。其次,此类心理辅导还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辅导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效率高,省时省力,适应高速发展的高校氛围。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也有部分是受到经济冲击导致下岗、无业等家庭。根据统计,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占总数的5%左右。由于家庭条件的束缚,这部分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直接面对家庭现实,生活中朴素艰苦,学习也很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孤立化、封闭化的性格,导致其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最终出现反学校、反社会等不良行为。
(二)学业困难
学业困难主要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受挫学生群体,通常情况下,此类学生在入学时基础较弱,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地区,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久而久之,学生易出现厌学心理。其次,也有学生在读大学后过于放松,没有合理的生活规划,甚至有学生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幅度过大。此外,还有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最终使其产生学习挫折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存在心理??题
此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校教育的改革,大学生的压力明显加大,其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教育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5%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此数字也在以10%的幅度逐年递增,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型心理,引发校园恶性事件[2]。
(四)其他特殊情况
上述三类情况最具典型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违纪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网瘾学生群体等,其思想与情感具有不成熟性,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的管理,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其陷入更危险的境况,这些学生也极有可能成为校园和谐构建的潜在阻碍因素。
三、“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改善特殊群体学生内心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心状态。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为每一名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基础,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信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心理辅导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
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由于当下高校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影响因素与环境长期存在,特殊群体心理问题也将持续存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在当前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存在,有环境因素影响的必然性。但同时,高校也存在主观环境的因素。根据了解可知,特殊群体学生大多对自身问题有普遍的认知,但没有解决的方法,这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同时,心理辅导拥有一项优势,学生与辅导教师不具备关联性,在分析心理因素时更具客观性,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倾诉不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隐私内容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具共通性。
四、“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开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江泽民同志曾提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共同教学,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有着促进作用,亦可有效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教师需要总结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经验,使其快速、高效地进入学生头脑中,融入学生生活中,促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对学生开展正确观念教育
所谓观念教育,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四类。正确的观念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与思想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是否正确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为高校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教师应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自己,使其具有崇高理想,并无私奉献。观念教育可有效提升普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可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嫉妒、消极、浮躁等问题。
3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0世纪末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很多高校也先后开展党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大批学生皆参加了党课培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对于高校特殊群体而言,其无法按时参加党课培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善学生人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信念。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自身实践来进行。在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在思想层面确立实践观念。而学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策、方针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
(二)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当前很多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教师来承担,但在某些院校中,师资资源较为紧缺,且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专业技能较低,无法有效承担起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让专职教师、学生群体、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合力工作机制。其中,专职学生组织、工作人员需发挥其主要作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制定针对化工作措施,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教师则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中,还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且高校需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环境。首先,高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接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与感染。其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也可使学生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健康的阳光心态。最后,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确定培养目标,制订管理计划
确定针对化培养目标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中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师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校的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昭?生的成才需求,这也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培养目标。新形势下,高校还需创新管理模式,以迎接新的挑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而制约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便要求高校制订可行的培养计划,研究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找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摸索管理规律,找出适应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模式。按照制定的管理目标,逐步形成统一管理思想,实现目标管理。此外,还需形成联动协作的管理机制,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做到齐抓共管,实施行政工作决策,调控运行机制,注重领导沟通手段,利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认清当前环境,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四)了解学生内心,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将心理辅导融入高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也都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相似的成长困惑,而且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将心理辅导融入班级是必然的,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问题,开展共性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班级授课为主的特点,辅导效果较好。其次,新生在进入大学时,经历人生转折阶段,对自我成长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也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特殊群体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共性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互相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也可让特殊群体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改善自我消极情绪与人际关系,提升其心理水平。最后,将心理辅导应用于社团或学生培训中,将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团队协作等作为辅导内容,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更易被特殊群体学生接受,达到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高校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现象,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管理、心理辅导为主的“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将其融入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学生管理效果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并将心理辅导融入课内、课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以及错误行为等不良因素。
?⒖嘉南祝?
[1]赵崇峰.加强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7(6):50―52.[2]杨浩强,贺艳洁.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2016(8):138―140.[3]钟蕾.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与保障体系论析[J].高校辅导员,2011(4):33―37.[4]崔彩霞,张睦.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98―99.Exploration of “Tri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Group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Jiaming,WANG Kai,WANG Li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education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Combined with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pecial group,“three in on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s formed with Marxist faith educa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ork and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s the main aspects.This paper explores its applicability in cultivating the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Marxist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er stat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meet their needs,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can supervise students.Therefore,through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determining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three in on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ir healthy growth.Key words:tri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pecial group; student training
第二篇: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特殊学生指的是在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和就业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同学成长目标不明确,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学习也不够积极努力,而且时常出现学习生活规律紊乱、状态令人担忧、干扰他人学习生活甚至违反校纪校规等问题。这些同学极易由于问题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引起不良后果,进而危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家庭、经济、学习环境的变化,高校校园内的特殊学生增多,当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其中大学生特殊群体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整个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一、构筑多维帮扶系统,形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合力
1、积极应对,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
对于已建立特殊档案的学生,高校有关部门、各基层学生管理单位要积极研究具体应对方案,做到干预及时、有效。有关领导要重视,组织相关人员拿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办法,不能只把任务交待了事,要想办法、动脑筋,做到有效干预。
2、合理转介,帮助搭建学生支持系统
在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仅靠单纯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转介,以免延误学生救助时机。在转介的过程中,学校要督促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尽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支持系统配合开展工作,帮助特殊学生搭建起良好的支持系统,使之尽早走出困境。
3、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学生各类问题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尽量使特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尽早归队。不能因为其条件特殊,就放弃对他们存在问题的帮扶改进。总之,特殊学生的问题很多,学校各有关部门、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二、搭建科学教育平台,加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内化教育
1、科学引导,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
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在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同时,要尽力帮助其对本身心理健康的自我关注和对相应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同时,在教育工作中,尽量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感觉自己是个特殊群体,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使“特殊学生一般化”,引导其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强、自尊意识,自我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2、结合实际,创造特殊学生展示空间
在开展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和主体作用,即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和参与学校建设和学校民主管理中主人翁的作用。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特殊群体学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特殊群体学生
摘 要: 抓住留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留守儿童 健康心理 竞争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留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农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我校对留守儿童做了初步调研,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占班级农村学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且不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上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不佳等。当前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社会对新一代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心理健康素质、道德行为规范等。因此,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位任课教师重视和研究。那么怎样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呢?
一、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竞争意识指人们为超越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和竞争。现在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竞争可以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催人上进,不甘落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避免惰性和缺乏毅力。由于竞争需要超越他人,因此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健康的竞争心理是指具有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宜的认识水平、高尚情操、积极的情?w、超越客观现实的意志行为的个性特征。也就是建立在健康心理基础上的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一切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个性反应。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则是建立在与其年龄发展阶段不适应的认识水平、消极的情绪、薄弱的意志、不良的动机和行为占优势基础上的缺陷性个性特征。一些留守儿童的表现正是不良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和活动中引导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健康发展,要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留守儿童适应学校、班集体生活,使他们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具有较强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良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
二、留守儿童复杂的心理表现
一些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又特自尊,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沟通,因此一些留守儿童不会跟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不阳光自信,缺乏学习毅力,有自卑感,但他们唯恐别人对自己嘲讽和羞辱,因此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侵犯。常常封闭内心,把不开心的事藏在心里,拒绝交往营造可怜的“保护层”。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家离学校最近,却常常迟到,每次询问,总以各种理由搪塞,后问他爷爷奶奶才知道他每天上学时,总是故意磨磨蹭蹭,等到同学们都走了以后才上学,他怕遇到同学,担心和同学接触,有时躲到厕所里,还不让人把他的不当行为说出去,他的这种自卑和自尊相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心理健康的表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一旦别人对他们倾注爱心,他们就会更加珍惜,多关心爱护他们,然后严格要求他们,多与他们谈心。利用故事、典型事例引导,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树立奋发向上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讲一些积极向上的小故事和典型学习成功事例,让他们讨论其中的大道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豪情,学习他人的好做法,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教育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会给大多数学生正能量。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他们就会振作精神奋力一搏,这样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的途径
1.结合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决定了它比任何科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材中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皆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教学过程中遇道于文,自然洒脱,同样是开启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一把钥匙,如《谈骨气》一文中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三件事例“文天祥、穷人、闻一多”,其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气概,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是很好的教育,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踏实的行动敢于参与、奋力竞争、取得成绩,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争取进步。
2.利用作文教学,战胜畏惧心理。作文是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良好媒介。在教学安排中,我总是把作文评讲作为重点。作文评讲是为了总结推广学生习作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逐步提高学做能力的方法,因此每一次评讲都应该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习作实际状况,设计不同的评讲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如我在一次作文评讲时采用“自夸式”,即让学生在作文评讲课上介绍自己作文中的精粹部分。所谓精粹部分,是指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或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运用成功之处及遣词造句中有可取之处的只言片语。对留守儿童,只要他们能说出一词一句教师就应给予肯定。采用分小组讨论方式自由漫谈、互相启发,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适当引导,力争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作文教学气氛,用同学的见闻感受、生活内容,用同学的语言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觉得可写的话原来是很多的,有助于消除留守儿童的畏惧心理,增强勇气和竞争信心。
3.借助口语训练,塑造强者形象。现代社会崇尚交际,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说话,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口语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前三分钟自我介绍、值日生工作小结、答问、演讲等,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公共注目的中心与主角的机会,其口才与胆量就可以得到锻炼。对于那些普通话较差、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的表现水平,应以鼓励为主,为他们壮胆,帮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在训练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绕口令比赛、语文知识有奖竞赛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练出自信、练出胆量,逐渐树立强者形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口语训练,同样能为留守儿童的进步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做好必要的准备。
4.利用语文活动课,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语文活动课,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有着更加有利的条件,如竞选主持人,参加活动课的各项比赛,活动课上的自由发言,朗读自己的日记、评论、辩论等,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自信心。平时语文课上那些不肯举手回答问题的留守儿童,在语文活动课上不但动脑筋,而且动口;不但朗读自己的日记,还敢站到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评论同学的习作。语文活动课使留守儿童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留守儿童更有勇气、更有胆量。
总之,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竞争意识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位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留守儿童特殊性出发,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和原理,利用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健康心理素质,真正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增强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修订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8.
第四篇: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制度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制度
什川眀德小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落实“全纳教育”思想,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2)学习困难学生;(3)单亲及孤儿学生;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留守儿童;(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7)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8)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三、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档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由各教学部汇总上报学生发展中心(附表)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每月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到《潍坊一中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与教育工作记录表》上,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全纳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容雅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案例。
四、完善保障机制:
1.建设无障碍通道,餐厅特殊服务窗口,公寓特别卫生间,图书室、实验室特殊座位等,为需要的特殊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休息条件。
2.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3.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优先评优并进行表彰。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不当教育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制度
什川眀德小学
第五篇: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实效培养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实效培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特殊群体的的就业能力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教练式”辅导即一对一指导,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跟踪指导,就自己的潜能做合理的、全面评价,适时调整,使特殊群体学生少走弯路,将正确的择业心态和积极的就业心态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希望通过在高校进行“教练式”生涯指导模式的推广,能够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在能量,提升他们的就业力。
【关键词】特殊群体;“教练式”辅导;就业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特殊群体的的就业能力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和发展的基础,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竞争力,能够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帮助他们实现求学理想和改变家庭命运的目标。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与创新,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和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界定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目前很多研究者有很多说法,但是就其内容都大同小异,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行为困难、信息困难、就业困难等六个类别,这个群体的学生普遍压力过大、自我戒备心较强、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和较大的变动性,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被动或主动地进行改变,那么在临毕业之际这类学生就称之为特殊群体毕业生。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目前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因焦虑、自卑、迷茫、消极等心理以及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致使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动手能力缺乏或较弱,因而削弱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力弱势的成因分析
1.国家政策和社会层面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扶持存在的不足
一是国家政策上倾向于在校经济资助,就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二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就业模式,而当前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就业市场发育不良,还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
2.高校在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片面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力,缺少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良好的就业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不是笼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完成的。
3.特殊群体毕业生个人的“不争气”现象
大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因为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还有少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群体,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贵族学生群体,他们要么高分低能,要么娇生惯养,要么高傲自负,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旦受挫,则情绪一落千丈。大学阶段不努力改变这些困难,不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导致自身就业力没有提高。
三、高校特殊群体毕业就业力实效培养路径
为了改变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弱势状况,高校应该把特殊群体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渗透到四年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辅导员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的进行结合,改变目前二者各自为政的培养方式;职业生涯规划也须从特殊群体入校时抓起,循序渐进地推进,改变目前重高年级轻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与就业指导相比职业生涯辅导内涵广泛,是一个全程化、全员化的概念,就业指导强调就业选择、就业过程的准备;而职业生涯辅导更关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即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索,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选择,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辅导不仅要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毕业时找到工作,更要帮他们解决一生的成长、发展问题。因此,职业生涯辅导对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和领导艺术,教练方法在企业管理和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成效,它的本质是塑造能够让被指导对象有所发现的环境,通过帮助被指导对象处理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可灵活运用的能力。将“教练式”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量身定制,跟踪指导,少走弯路”,侧重于一对一指导。与高校常规形式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实行“教练式”一对一指导更能达到指导的目的。按照教练式辅导模型,具体将教练式辅导过程分为6个阶段进行。
1.初步了解,逐步筛选
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新生报到时就要掌握学生第一手信息,通过对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家庭背景等情况的了解形成初步印象。再通过新生入校后在军训、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合群,不善交流,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进行辅导对象的帅选。
2.深层沟通,建立信任
根据帅选的结果将特殊群体学生建立档案,根据学生人数分配给有经验的辅导员,辅导员再根据辅导对象情况深入交流,在此之前,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同学、家长进行学生个性养成的因素的了解,如此,更便于交流。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情作为切入点,以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树立平易近人、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良好形象,建立与学生交流的信任基础。
3.找到优势,树立信心
辅导员与特殊困难学生前期交流时要积极发现并挖掘辅导对象的优点,在辅导过程中将其优点变为优势,予鼓励于辅导中,使学生逐步增加自信心。
4.评估职业生涯,确立初步方向
辅导员利用职业生涯评估工具指导辅导对象进行自我评估,对未来职业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现状、家庭社会关系、综合能力、知识结构、优势劣势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明确方向提供基本依据。一对一“教练式”辅导模式的评估阶段是从学生个人情况到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教练式”辅导学生的深化和帮助确立初步方向的前提,因此,这一阶段是把握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关键环节。
5.意见反馈,提供有效建议
辅导对象根据确立的初步方向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教练式”辅导员应侧重于对辅导对象怎样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决策中应对实际困难,加强方法上的指导,提前预见职业生涯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帮助辅导对象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高解决困难的信心。辅导员在提供建议时,要与辅导对象共同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共同分析建议时实践的可能结果,共同分析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辅导对象对可行性有自我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认真考虑就业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作出正确的推断和付诸行为。通过一对一“教练式”辅导纠正学生的自大、自卑、攀比、从众等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心态、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辅导对象在毕业时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
6.全程跟踪,实现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一对一“教练式”辅导员通过对辅导对象的就业准备进行全程跟踪,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辅导对象在毕业求职中求职策略的偏差,共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后指导辅导对象进行策略的积极调整。由于各个时间的就业市场、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的不同,特殊群体在择业中容易遇到阻碍,“教练式”辅导员必须适时调整辅导内容,让特殊群体能适应不同阶段的社会需求。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通过“教练式”辅导即一对一指导,能真正与她们进行深层次交流,能全面了解某一学生的动态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优势、缺点、喜好、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在深入的了解后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跟踪指导,就自己的潜能做合理的、全面评价,适时调整,使特殊群体学生少走弯路,将正确的择业心态和积极的就业心态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希望通过在高校进行“教练式”生涯指导模式的推广,能够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在能量,提升他们的就业力,顺利开启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涯旅程。
参考文献:
[1]刘淑媛,阮方明.高校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2]蒋建强,舒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6).作者简介:
黄琴:(196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教于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12BJC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