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五三跟进式教学
初见成效的“三五三”跟进式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理论的深化和探究,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成为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在探索高效课堂过程中,经过甄选借鉴和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三五三”跟进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市“三五X”教学策略,从教学准备、课堂落实和课后跟进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教学高效目的。
1、做足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准备主要是指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学生的学前主要是利用预学案进行预习。我们在课前准备上从三个方面落实:①发挥集体优势,编制师生共用教学案。为了改变传统的集体备课“走形式”,个人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我们改变了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形式,采用“个人主备——备课组(教研组)研讨——主备人修改——使用人二备”的形式,编制的教学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引导学生的学案。教师个人对学案进行加工,设计教学流程,从而形成师生共用教学案。这样实现了学生用教学案来学习,教师依托教学案来组织教学的双案合体,实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合一。②学生完成预学案。教学案中有一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这些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完成,是基础知识部分。③教师收批教学案。在上课前,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上交教学案,教师批阅,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修改调整师用教学案,制订出适合该班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样做使得学情分析落到了实处。
2、充分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流程包括自主导航、预习展示、探究合作、尝试应用、拓展提升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①自主导航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将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并标示出疑难问题。②预习展示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③探究合作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教学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构建起知识体系。④尝试应用是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尝试应用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⑤拓展提升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提升能力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课后三跟进
①当堂收交教学案,教师检查、批阅学生关于教学案的纠正、记录、学后感悟,再次搜集疑点,做好有针对性的补偿解决,同时教师写出教后感悟。②利用《同步学习》中的练习题检测巩固知识。③进行单元或阶段性学业调查,利用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时补教补学,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三五三”跟进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势:改变了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虚化,实效性不强的现象;让课前的学情分析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后的补教补学也做得及时有效。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联片学业调研中,我校总体成绩提高了两个名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沙沟中学数学“三五三”跟进式教学改革
以人为本 教学合一
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沙沟中学数学“三五三”跟进式教学改革
沙沟中学数学组
近几年来,沙墩中学在各级领导正确的正确指导和关怀下,一直走在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并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秋我校选派部分教师赴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回校后,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年10月份,我校再次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高潮,学校领导组织带领各科老师先后多次到东庐中学、昌乐二中等全国知名学校观摩学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教学模式,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我校数学组也在进行着各种尝试,借鉴他们先进的课改理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多轮次、多层次的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在学习借鉴市“三五X”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市县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指导,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师生共用教学案为载体的“三五三”跟进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成为师生之间信息联系的平台,跟进式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
一、基本理念
1、课前精心准备,轻松驾驭课堂。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众所周之的道理,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我们借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形式,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以前使用的“教案”变成“师生共用教学案”,它不仅是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真正实现了教学合一。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通过教学案,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的表现以及学生课后完成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进,因此教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并对学生的知识巩固提出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充分把握好学情,为学生设计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这样,教师在课前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设计,先由个人主备,然后于每周一进行集体备课,最后由学校领导亲自把关验收,如果验收不合格,还要重新进行设计。这种做法,虽然老师在课前比较辛苦,但在课堂上却完全解放出来,真正由一个“演员”变成“导演”,轻轻松松驾驭课堂。
2、课堂还给学生,展我青春风采。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展示与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案不仅是师生联系的平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平台。使用教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教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教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提高了
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形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或环节之中,学生无疑是主角,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与所惑。对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与合作来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这样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有了参与课堂的基础,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有了参与课堂的动力,课堂结构的改变为学生成为主角的课堂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展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3、课后认真反思, 推动教改发展。
在每节课结束以后,将学生的学案再次收批,进一步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包括学生对首次批阅的订正、课堂上的记录及其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实际,而且反过来应用于实际,但是很多同学忽视了这一点,而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通过对教学案的再次收批,结合每位同学对课堂学习的感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进行进一步反思,而且形成反思材料,对于感觉收获较大的地方,继续发扬,而对于感觉不妥的地方,则大胆地进行再次修改和创新,确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三环节
(1)教师编写教学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握教学案。横的方面是了解学生,清楚他们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学习态度、接受程度和学习环境,提前诊断出他们的学习障碍;纵的方面是疏通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细读教材、参考活动题、理解重难点、初步形成教学思路,把教材内容转变成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案的设计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并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识。比如在设计勾股定理这一课时的教学案时,以引导学生动手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新知识。教学案设计完之后,于周一同年级集体备课,周二经审查后以电子稿的形式发到学校的公共邮箱以备印刷。
(2)学生完成教学案。在周五下午放学前下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每一个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预习下周的学习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导航部分来进行。学案中的自学导航部分,是根据每节课最基础的部分来设计的,设计的题目不太难,数学这门学科,围绕最基本的概念、性质、公式等来进行设计的,所以每个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可以完成。
(3)教师首次收批教学案。在周一学生返校后,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上交教学案,教师批阅自学导航部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获取学生所掌握 2
知识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时修改适合该班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优质高效课堂五环节
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自主导航、交流展示、探究合作、尝试应用、拓展提升五个环节。
自主导航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将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案中的自主导航部分,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并标识出疑难问题,以备交流展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巡视,搜集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交流展示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 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探究合作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教学案,让学生根据教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数学学科,要让学生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及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讨论。比如,在进行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设计适当的操作题目,引导学生自制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拼图、交流和讨论,主动探索和发现勾股定理得出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进行讨论,重在讨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并在学习方法上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当然,合作学习应当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
尝试应用是通过完成课堂练习,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尝试应用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以后,可以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去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并鼓励学生找出多种方案。有的学生除了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以外,还想到了运用相似的知识,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运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这样,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拓展提升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3
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提升能力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和讨论,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对学生总结的不到位的地方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数学学习除了掌握相关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设计了一个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和5cm,求第三边的长度。这里未告诉已知的两条边具体是什么边,所以学生在解决时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的必要的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课后跟进的三大模块
(1)教师复批学生学案。当堂收交教学案,教师进一步进行批阅检查。通过学生关于教学案的纠正、记录、学后感悟,再次搜集难点,以便在下一节课上课前有针对性的补偿解决,同时教师针对自己对教学案的设计、教学案的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写出教后感悟与反思,便于今后有更大的改进。
(2)学生进行纠错。对于数学学科,在课堂上出现的错题,要求学生利用学案的背面进行纠错,并针对错误的原因及错题类型,利用《同步学习》上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补偿与巩固。
(3)阶段质量检测。每学习完一章或单元后,由教师自己命题,进行阶段性质量检测。教师在命题时,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中的部分题目,检查学生对教学案的使用情况。通过检测,发现学生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弥补。
“353”跟进式教学,是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统一,学案与教案统一的教学案,大力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交互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敢于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思考是智慧的基石,必将碰撞出灿烂的火花;研究是集体的结晶,必将凝聚出幸福的果实,“三五三”教学模式凝聚了沙墩中学全体教干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县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三五三”教学模式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阳光与激情,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会创造更大的辉煌!(孙绍刚执笔)
第三篇:三五三教学
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课堂
教学行动探索
太谷二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山西省国防生生源基地、山西省示范高中。多年来,我们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理念,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求效益”为指导思想,通过对衡水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学习和借鉴,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这个主题,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实践性地提出了“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构建了“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现将开展这一行动研究的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三·五·三”学导型课型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从06年开始,我校基于课堂教学,梳理出影响课堂效率的诸多问题:
问题一: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未列入教学要求,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自主学习的行为,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问题二:课堂一般都以“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为主的方式呈现,缺乏合作学习,导致学生课堂上状态不佳,思维习惯不良„„
问题三:课堂缺乏学生的探究学习,导致课后作业量大,学生负担沉重,巩固率低„„
问题四:课堂伊始,教师即讲,学生感知不充分,理解不透彻,囫囵吞枣,不符合认知规律„„
问题五:课堂上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假问题充斥课堂,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造成激活学生有效学习的资源严重浪费,不符合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六:教辅资料泛滥,学生忙于应付,困于题海,重复于低效或无效学习之中„„
问题七: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归纳”、“概括”、“总结”、“拓展 ”、“书写”能力被弱化,教师缺乏对规律、方法的教学指导,造成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
问题八:教学赶进度,一刀切,忽视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吃“夹生饭”„„
针对以上问题,为全面落实山西省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彻底解决课堂低效问题,打造有效课堂,我校于07年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指导,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探索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二、“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基本内涵
我校“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研究学习。
“三·五·三”学导型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为课堂的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 问题展示解决课”、“ 问题拓展提升课”。“五”为三种课型中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三”为支撑三种课型的三个评价单,即“问题生成——评价单”、“ 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这三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以螺旋式动态相互支撑。五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三个评价单相辅相成,他们彼此之间融为一体,相互交错,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课堂。
三、“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研究的理论依托
1.多元智能理论;2.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习论;3.叶岚教授的“课堂生命说”;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5.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论;6.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
四、“三·五·三”学导型课堂实施策略
(一)三课型的实施
1.依标施教——问题生成学导课是教师根据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制作预设“问题生成—评价单”,课前统一发放给学生,学生借助此单,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提取信息的能力。
其基本程序: 一是学生通过六动预习法进行20分钟的结构化预习,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问题生成—评价单”预设的目标进行思考,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二是自学完成后,学科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三是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倾听、提问的方式来了解每个小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是通过学习小组组内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生成单反馈给老师,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问题展示解决课”做准备。
本课型的核心要素是: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问题展示解决课”才能更加精彩。
2.以学定教——问题展示解决课是师生根据预设的问题和“问题生成学导课”中生成的问题,制作“问题—解决评价单”,学生结合此单在课堂展示交流解决各小组中共性的问题,以达到初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基本程序:
一是教师通过对“问题生成学导课”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整理,以“问题解决—评价单”的形式下发学生。
二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合理分工,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
三是各小组认真倾听、质疑、追问、争辩,展示各自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展示过程中要规范学生的站姿、站位、表达、术语,以让学生的展示更加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异想天开,向书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
在“问题展示解决课”中,教师更多的要体现一名导演、主持人的素质,关注个体差异,调控各类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灵活调整课堂新情况,不断地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先学后导——问题拓展提升课是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重难点的把握,制作“问题拓展—评价单”,学生借助此单学会总结规律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其基本程序:
一是教师发放“问题拓展—评价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挖掘,对重点、难点进行再次拓展提升。二是教师针对三维目标精选一些课外文本材料、典型事例或高考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和研究。
三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文本,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
四是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现思维多向性、灵活性、广阔性。
(二)三种课型五环节的分步实施
1.“问题生成学导课”五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导,激发欲望(2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结构预习(20分钟)
课前教师要发给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学生结合此单的内容,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这个环节中学生主要是自学,教师巡视督导。
第三环节:问题发现,小组评价(5分钟)
学科长组织成员互批互改,发现学生通过自学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每个成员的成果进行评价。
第四环节:组内展示,合作探究(10分钟)
(1)各小组学科长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2)组内讨论的一般程序:组内成员交换“问题导读—评价单”→成员进行互批互改→围绕问题组内交流→共同解决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科长负责将问题提交学术助理。
第五环节:归纳共性,生成问题(3分钟)
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问题生成卡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预设的问题和学科生成的问题制作“问题解决—评价单”。
2.“问题展示解决课”五环节 第一环节:问题引领,合作学习(2分钟)
(1)课前教师下发“问题解决—评价单”,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围绕此单上的问题分组展开积极讨论。
(2)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逐组巡查,如发现讨论不积极,不热烈的组,教师要作为角色之一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讨论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第二环节:小组展示,生生质疑(25分钟)
(1)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内派出代表进行问题展示。展示时要遵循“展、思、论、评、演、记”六原则。
(2)问题展示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满足学生展示需要。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在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尽情表演、激情朗读、动情歌唱和手舞足蹈等。总之,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学习的愉悦,以达到心灵共鸣、思维共振、个性共扬。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并及时质疑追问,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个人意见,及时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4)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及时点拨提升,给予评价。
第三环节:师生质疑,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对重难点进行延伸拓展;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质疑、补充。
第四环节:问题训练,评价指导(10分钟)
教师针对小组展示出现的重大问题,采用典型例题进行巩固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知识升华(5分钟)
(1)每个小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思维活跃,方法多样,能力提升。
(2)教师在小组总结的基础上适时补充,使知识更加条理、系统、完善。
课后教师结合“问题展示解决课”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达三维目标的问题制作“问题拓展—评价单”。3.“问题拓展提升课”五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
(1)课前发放“问题拓展——评价单”,教师要以问题形式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2)教师针对学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挖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环节:小组拓展,总结归纳(5分钟)
小组根据教师引出的问题进行联想、拓展,把本章节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规律。小组要遵循拓展的“忆、练、思、展、论、提”六原则。
第三环节:问题训练,合作评价(15分钟)
(1)通过“问题拓展—评价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科长组织成员互评。
第四环节:关键问题,师生共探(10分钟)
(1)小组内还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做出展示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修正。
(3)通过师生共探使问题得以解决、知识体系得以完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体验成功(5分钟)
(1)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2)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对学生不作严格的要求,既要起到优生优培的作用,又要对一般学生起到知识的积累及激发兴趣的作用。
(3)体现教学相长,师生合作,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问题评价——三个评价单的运用
1.“问题导读—评价单”是在“问题生成学导课”中使用的工具单,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充分讨论及探究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导读的设计。它包括学生通过自学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尝试训练题等。它要求加大课前自主学习力度,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有效预习。2.“问题解决—评价单”是“问题展示解决课”中配套使用的工具单,学科教师根据有效备课的预案,组织有效教学,实现师生共学。教师根据课标预设的问题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来进行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问题拓展—评价单”是“问题拓展提升课”中配套使用的工具单。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精选一些课外文本材料、典型事例或高考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拓展,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现多元智能的提升,达到三维目标。
五、“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建立“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八项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每一个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每一个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的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其次,学校要确立“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研究的重点课题: 1.教学策略的研究及落实;
2.课堂教学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
3.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落实,重点研究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落实; 5.优质课、示范课、过关课、跟踪课评价的研究; 6.结构化预习案编写与使用评价的研究; 7.三个评价单编写与使用评价的研究;
8.各学科学生时间量和作业量科学确定的研究和落实。第三,教师要明确“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八项基本要素: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就是有效课堂,教师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课堂高质量,关注“每一位学困生,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水涨船高”。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思维的生成过程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志。不单纯看教师以讲为主的如何,而看学生学的状态是否已入境生情,是否能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散了,展示了。
3.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和教师质疑,赞赏学生展示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的展示,富有个性的表达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是时代赋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4.教师当好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思维展示的总教练。坚决废除“师讲生听,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导式教学,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竞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自主中探究、探究中自主,合作中探究、探究中合作”的主动学习„„。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自学能力的展示与提高,激励学生自主建构起对学习的信念及信心。
5.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课前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认真钻研课程、课堂、课题的标准要求,适度把握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深度和广度。6.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发现并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与存在的不足,及时变学为思,以导达思。
7.关注“生活”。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知识尽可能还原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8.学导型课堂。有利于防止教师一讲到底和题海战术,要求教师精选习题,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利于保障学生有时间对新课内容的预习,确保“先学后导”模式的顺利推进,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当堂的教学情况。
六、我们的收获: 我校教师灵活运用“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尝到了甜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评价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是一视同仁,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3.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始终发挥“三单”的导学作用,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有效地避免了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
5.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七、需要进一步用行动研究的问题
1.“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中,三个评价单的容量与时间比例的研究。
2.如何有效先学、有效后导、有效生成问题、有效评价。3.如何实现学生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与有效性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有效教学方面我们仅处在一个努力探索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只要积极面对,勇于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坚持“敬业、爱生、严谨、育人”这一教风,本着“认真、钻研、求真、务实”的态度,就能完善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培养出勤奋、虚心、钻研、求真的莘莘学子,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定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来源于:http://sxzzez.cen114.com/jyjy/actinfo_show.asp?actid=214
第四篇:跟进式教学活动随想
跟进式教学活动随想
我有幸参与了济南市跟进式下乡教学活动,并与济南市教研员面对面交流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我担任的教学课题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稍复杂的方程》。由于多年不教数学,听说让我上公开课,一下蒙在那儿,不知所云。幸好范校长和朱主任一再给我鼓励,才下定决心去试试。
由于这节课的例题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也是本单元学习难点。过去,解方程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代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用一课时来完成。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内容不好把握,我的心里没底。第一次试讲是按部就班的按老套路老教法讲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较差,我的信心也一落千丈。又是范校长和朱主任不厌其烦的给我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教学改革的动向,教学的新理念,使我的信心又鼓动起来。
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同仁的帮助下,我的课也越来越完善。但当我听完市教研员那精彩的课,非常惭愧,虽然我反复看教学资料,但只是围绕课本内的内容,并没有去想书以外的知识,更谈不上教学技巧。而孙老师在教学中却能摈弃课本,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学。从而使我的想法活跃起来,对呀,为什么在教学中不可以打破常有的教学思路,抛开常人的想法,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第五篇:“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
幼儿园“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2-11-23 作者:王子婴 单位:浙江省级机关保俶幼儿园 浏览次数:38
字号:T|T|T 更多0
摘要 本文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在实践中的深入尝试,经过若干年的思考与经验,总结出了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的“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通过“三跟”,即“跟随”幼儿发展、“跟伴”教育理念、“跟寻”教育期望值,从“教育理念”层面对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家园共育理念的统一、教育目标的设定进行论述;通过“四进”,即“促进”自立、“改进”经验、“推进”技能、“渐进”成熟,从“教育技巧”层面对表扬、纠正、预防、讲道理的技巧进行举例说明。本文以期通过“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达到提高教师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过程中的教育智慧的效果,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优化。
关键词:
幼儿园 “跟进式” 行为习惯 教育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为。有研究表明,人的动作70%以上都是习惯动作。因此,教育孩子最重要莫过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幼儿时期正是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形成了不良习惯将贻害无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并对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饮食习惯2.睡眠习惯3.个人卫生习惯4.正确的坐姿、站姿、阅读和画画姿势等等。
关于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在现实的操作中,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一些理念与技巧方面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行为结果”,轻“理由解释”
有的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培养简单地定位为“做规矩”,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幼儿规定了若干“规矩”要求严格执行,同时并不注重告诉幼儿为什么“可以”做这些事,“不可以”做那些事。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习惯的培养,教师该如何制定让幼儿“信服”的规则?
2.教师评价过于简单片面“一刀切”
有的教师对达到行为目标的幼儿评价为“乖孩子”,对违反行为规则的幼儿评价为“不听话”、“皮大王”。每个幼儿有其各自的性格、家庭行为习惯等,若以幼儿能否在某个时间段达成某一行为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会显得评价只以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关注行为的主体——幼儿。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该如何组织“评价环节”?
3.鼓励语言缺乏“有效性”
有的教师经常表扬幼儿,时不时会对幼儿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话语,但是却常常发现,希望用“无穷尽”的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但最终这么做对幼儿持续形成某些具体行为习惯的影响却并不大。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鼓励幼儿,教师怎么“说”更有效?
4.重“他律”的行为控制,轻“自律”的心理建设
有的教师会对违反行为规则的幼儿制定较为“消极的后果”,同时施以严厉惩罚,这样也许可以使幼儿对某一行为习惯加深记忆并“被动”执行,但是对幼儿却造成了恐惧、害怕、妥协的心理体验。幼儿在被关爱与赞赏时,会比在受气或受罚时,更容易学到知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建设以“自律”为教育目的的“积极教育”氛围?
本文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展开了思考,并在实践中设计了“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以期达到积极有效的教育目的。
二、概念界定
1.概念解释
本文所使用的“跟进式”(即“三跟四进”)行为习惯教育方法,具体解释如下:(1)“一跟”——“跟随”幼儿发展(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跟随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轨迹,以幼儿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心理特征为评价标准,为幼儿营造“爱”的积极成长环境。
(2)“二跟”——“跟伴”教育理念(家园共育理念的统一):家庭与幼儿园陪伴跟随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轨迹,做到家园意见一致,建立“统一”的观念基础。
(3)“三跟”——“跟寻”教育期望值(教育目标的设定):跟踪与寻找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行为习惯,设置幼儿能够达到的教育期望值,打造“合理”的进步空间。
(4)“一进”——“促进”自立(表扬的技巧):合理的表扬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更能促进幼儿的成长,也能让幼儿更乐意配合教师。
(5)“二进”——“改进”经验(纠正的技巧):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可以将“后果的告知”与“练习正确行为”结合起来,这样能自然地帮助幼儿改进自身的行为习惯。
(6)“三进”——“推进”技能(预防的技巧):行为习惯的“预防式教育”是在事情发生以前使用的,提前告知幼儿“这么做”会出现“这个结果”,幼儿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者改正自己原先的不当行为,推进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自我管理。
(7)“四进”——“渐进”成熟(讲道理的技巧):向幼儿讲道理需要技巧,道理若讲得好,有助于幼儿理解自身的行为与因此而引起的后果之间的关系,知道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控制事情的发生,也能为自己或他人带来哪些好处,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以上解释可见,“三跟”是从“教育理念”层面进行论述,“四进”亦从“教育技巧”层面进行说明。本文即通过对行为习惯教育理念的探讨,旨在构筑良好和谐的师幼关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对教育技巧的分析说明,深层次解读幼儿在习惯养成中内隐的心理状态,提升教师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实践智慧。
2.理论依据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将该理论的三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强化理论”渗透入教育理念中,构建行为习惯教育方法的组织与实施体系——运用相互作用理论为幼儿创设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运用观察学习理论为幼儿树立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模范榜样;运用强化理论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教学实践探究中,坚持“以幼儿为本”,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纵向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三、操作设计思路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笔者开始设计与实施“跟进式”教育。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四、实践策略
“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中的“跟”,主要从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家园共育的理念统一、教育目标的设定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它将“教育理念”引向和谐、积极、平等的方向;“进”主要从表扬、纠正、预防、讲道理的技巧层面进行解释,它将“教育智慧”引向速效、高效、长效的途径。
1.“跟”的方向
(1)“跟随”幼儿发展——营造“爱”的成长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始终要跟随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按照幼儿的思维特点进行教育指导,遵循用“积极式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幼儿在被关爱或赞赏的时候,更容易学到知识,也更愿意配合老师。笔者将这种“跟随”教育又作如下分解:
从以上六点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教师对幼儿平等的关心与爱护,教师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是与他一起朝着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成长伴侣”。
● 案例——“我是值日小明星”
我们班的孩子刚进园时,很多人都不愿动手整理内务,于是我就在教室功能墙上贴上“行为规范图”,并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必须自己做的(详细说明/积极回应),接着我在班内设定了“值日小明星”制度,让行为表现好的幼儿胸前贴红五星做“明星”,每天轮值1-2个孩子当老师的助手为班内同学服务,如收茶杯、发饭勺、扔垃圾等(展现能力),并将“小明星”的良好表现、服务照片发至班级网站在全班家庭中宣传(给出实例/积极回应),这个活动激发了全班孩子的活动积极性,他们每天为了争当“明星”而认真完成自己需要做到的行为与任务(确保效果),老师经常性地对全班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进行及时鼓励和赞扬(关心爱护),孩子们在愉快的、充满“爱”的氛围中轻松地形成了各项良好习惯。
(2)“跟伴”教育理念——统一“家园”教育理念
对幼儿来说,有序的日常生活可以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从而有效减少幼儿不当行为的发生。值得强调的是,家庭和幼儿园要有相同的期望和教育方法。因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合作才能取得充分的功效。教师要在幼儿各方面的行为规范上与家长进行不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以及告知家长幼儿园的行为规范标准,做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我在实践中,主要利用家长会、班级网站、教室宣传栏等媒介,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向他们明确指出“家园”需要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哪些行为习惯、如何进行“步调一致”的教育,统一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评价标准。这么做,可以使家长也加入到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任务中,统一的培养目标与标准可以避免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行为在家大打折扣的现象。
(3)“跟寻”教育期望值——设置合理的培养内容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为他们制定一个明确合理的期望标准。首先是“跟”——跟随幼儿的年龄、能力、智力水平来制定标准;其次是“寻”——寻找便于幼儿操作的行为规范项目,制定期望值。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了一个行为规范期望标准(即行为习惯培养内容)(见表3)。
教师在制定完期望标准后,要将这些行为清楚地描述给幼儿,确保幼儿能理解这些期望标准,然后再让幼儿把你设定的期望技能演示一遍,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那么这个期望值就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合理有效的。
2.“进”的技巧
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技巧是一门艺术,“进”的技巧包含的是教师对幼儿心理活动具备较深的了解,同时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智慧。
(1)“促进”自立——表扬的技巧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厘清表扬技巧—— ①怎样表扬幼儿?
普通的表扬是对幼儿的良好表现说“真棒”、“做得很好”、“太好了”,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肯定、认可,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与支持。若想让“普通表扬”上升为“有效表扬”,还需要再加两个步骤——
第一,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因为哪项具体行为而被表扬了; 第二,表扬的前提是“好表现”,不能动不动就乱表扬。②什么时候表扬幼儿?
第一,幼儿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时——表扬是希望幼儿继续这么做; 第二,幼儿的行为有所改善时——表扬是帮助幼儿巩固良好的状态; 第三,幼儿积极尝试新技能时——表扬是鼓励幼儿不断自我成长。③如何让表扬变得更“有效”?
第一,表示肯定——可以将动作(语调、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语言结合起来,多用拥抱、竖大拇指、拨弄头发、鼓掌、点头等积极的肢体语言对幼儿表示赞扬,幼儿会由衷感到开心鼓舞,以后也更愿意配合老师。
第二,指出优点——老师需要明确指出幼儿哪里做对了,这样幼儿才会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这样才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良好行为。一定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词语,并且简明扼要、直指重点。如,“乐乐,很高兴你能自己穿上鞋子,而且穿的左右很正确,太棒了!” 第三,讲出道理——让幼儿知道什么行为会对自己或他人有益,讲清道理可以帮幼儿了解他的行为和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之间的联系。如,如果幼儿主动将玩具与别人分享,老师可以对他说明为什么这种行为很好:“因为你和别人分享玩具,所以下次小朋友也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你玩。”
第四,给予积极后果——一个积极的后果可以使表扬更有效,可以奖励给幼儿某个特权,如奖励做“值日小明星”。后果可大可小,但是必须保证后果的轻重与幼儿的表现相符。
(2)“改进”经验——纠正的技巧
当幼儿经常做出不该做的事、不安全的事,或者不做他该做的事,教师就应该用“纠正”方法对其进行教育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需要克制自己使用这个“纠正”式教育的频率,保证只在幼儿违规并不听指令时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滥用这个技巧。我主要通过4个步骤进行纠正教育。(见表4)
(3)“推进”技能——预防的技巧
预防式教育是教幼儿掌握一些应对方法,并且提前做好充足的练习,这不仅能帮助幼儿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还可以帮幼儿避免发生一些不安全或棘手的情况。我主要通过3个步骤进行预防教育。(见表5)
(4)“渐进” 成熟——讲道理的技巧
告诉幼儿一些道理,有助于让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当幼儿知道某个好行为会对自己或他人带来哪些好处,那么他今后会更愿意那样做;反之,当幼儿知道一个不当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伤害,那么他今后将不会再那么做。如何提升“讲道理”的有效性,就需要合理区分“普通的道理”和“孩子的道理”,“孩子的道理”主要为了适应幼儿的想法或理解能力。我主要从3个方面为幼儿讲“孩子的道理”。(见表6)
通过本研究,笔者逐步尝试总结了师幼关系平等和谐、教育规则信服尊重、教学氛围关爱友善的“跟进式”行为习惯教育方法与教学风格,提高了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复杂环境中的教育智慧。我们的目标是将培养“个人性习惯”与“社会性习惯”相结合,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注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实践中希望真正实现这个理想状态——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教育的条件是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建设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 范海霞 卢清.社会学习理论下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海英.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与策略.[J].山东教育,2003
[4]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曹玉环.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案例分析.[J].教育革新.2010年 10期 [6] 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 06期 [7] 丁燕.对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 12期
[8] 徐凝;郭艳芬;路丽娜;钱晓燕.儿童不良习惯养成家庭因素研究.[J].成功(教育).2010年 01期
[9] 田菩提.幼儿群体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元胞自动机模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 04期
[10] 周桂芳.家园协作模式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才智.2012年 10期 [11] 夏冬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操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 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