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1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高尚的道德、一定的情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艺术创作的能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也通过学生的审美知识和美术欣赏技法的传授,使其形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鉴赏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绘画操作的专业性为实践在中小学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也经常被提到,但是作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部分的美育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大画家、大艺术家,更不是美术技能技法的操练,而是透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使全体学生成为全面和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变成“智力上的尖子、人格上的瘸子”。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是新时期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野扩展;审美观;改革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
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
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
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四、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去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更进一步讲,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也是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初层次上应该寻找突破口,建立合目的性单科运行机制,而后逐渐由点到面推广,在较高层次上创立各种教育要素多层次,全方位作用的格局,完善素质教育的加工机制。说当前的普教改革正处于最初层次的探索之中,若不寻找建立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口,而停留于“尝试性”和唯“做法”的探索中,很难说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不蕴涵着向“应试教育”复归的危险。因而,寻找突破口,建立合规律性且合目的性的单科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普教改革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单科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
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一下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
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性(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适应性(年龄特征)、现实性(现有条件出发和现实状需要)、超前性(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美术课的教学组织模式,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美术课“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的设想。其主要环节具体设置如下:
(一)、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一致,活动指导时间分开
中学美术课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课堂教学一般每周每班一课时;课外活动指导安排在双休日里,课时限制较松。在不打乱学校整体课程、不增加课时或工作量的前提下,我们建议把同一年级的美术课安排于同一课时中进行,在某一固定时间里同一年级的都在上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一致。而双休日里美术科不同选修课活动指导的时间安排应分开按次序进行。
(二)、教学内容:兼顾基础与发展,分类设立专修课,课内外
教学内容大体一致
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美术科整体覆盖面很广,并且教材难度较大。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就是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兼顾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分类。应重视欣赏课教学,这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其课时应占美术课总课时的15%左右,每学期3—4节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纲权重要求,把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平等的三大块;①西洋画,包含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②中国画,包含白描、工笔、写意等方面,其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③工艺制作,包含泥塑、版画、剪纸、模型等方面。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美术欣赏课为基础性必修内容,而其它三大块是供选择的专修课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课外活动课的指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一致,但可适当降低要求。
(三)、师资配备:学以致用,群体互动
不难看出,很多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也仅停留在某个点上,对于目前的教材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取舍,而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要教好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处理好教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因而,我们分别由不同专业倾向(所学专业、研究方向或所积累经验的倾向)的教师承担分类后的美术科三类专修课的教学,他们不仅能承担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能胜任各自所承担专修课的教学,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强调教师个体点的突破。在教研上,鼓励教师个体主体纵向发展、横向联系。亦可建议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市地教育学院设立美术科中心组,组织各专修课教师集备、科研或进修等事宜。
(四)、分类教学程序:提供选择分类教学、内外相承全面推进
设置了以上教育各环节,要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班级建制,让不同特长的教师在满足共同性、基础性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专业任教分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特长生,关键的是应形成一种合目的性的运行机制,即实施过程的落实与运转,(五)、课业考核;等级评定,逐层推进
素质教育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维去实现全体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它不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目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该具有一定 的弹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使考核的结果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层次目标体系。
综合上述各教学要素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总的说来,这种运行机制,以素质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欣赏技能,经分类编班进行美术专修教学,争取纵向进展,同时课余辅导从面上承接,满足学生猎奇涉广的要求,实现横向迁移,突出的主体地位。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育 改革 意见
参考文献:梁超浩 《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意见
第二篇: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之我见(范文)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就这节课我想谈谈我对美术课堂的一点拙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我想就有效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重难点把握到位是课堂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
一节有效的课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研读精透,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只有精准的把握了重难点那么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知道这节课我要跟孩子们探讨、交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把握整节课的节奏,做好一个导师应该做的事情。
二、语言精准有效是有效课堂的一把利器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让孩子在这40分钟里有所收获,尤其是美术课要看、要观察、要动手,这样对老师的语言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在语言的把握上要慎重的对待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散发着应有有的价值,教师在归纳的时候应切中要点,进行有效的归纳,而这一点的达成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老师天长日久的有心的积累和提炼,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越发精炼和有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成功的组织教学,为有效课堂保驾护航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授课方式,面对三四十人的班级难免会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如何使他们能够较快的跟上课堂节奏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美术教学最明显的特质之一是其普及性,因此课堂上我们应努力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四、教师示范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一节以技能技法为主的美术课缺少了技法的引领应该说是一节不完整的美术课。不论什么样的课都有其学科本体,语文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美、数学讲究的是思维训练,而我们美术的本体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技能方面的引导,因此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忽视,简简单单一句话:心中装着画,天塌都不怕,心中没有画只讲不敢画。
五、媒体的恰当运用
现代化媒体可以说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实物投影仪的使用使教学的重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能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示范要领是什么,这样的媒体运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及主体意识的挖掘
课堂从来都是互动的,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节课从导入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以学生的参与与发现得以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以上便是我对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意见,望各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正!
第三篇:美术教育改革
美术教育的改革从幼儿开始
在希 2009 12
很多人认为学美术就是学会一种技能,在中国近现代以来这种技能主要指写实造型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大多数教师都会传授学生光影写实素描,景物色彩写生(分为苏式和欧洲古典绘画),慢慢地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绘画语言能力忽略。加之美术高考的教条性和评判标准的唯一性(写实能力),使得我国学生的思维越走越死,往往学生年龄越大创造性思维越弱。
这种现状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大害。原因有以下两点:1,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它更是创新思维的形象训练方式。美术的魅力在于其思维的活跃性和丰富性,可以异想天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异想天开从高层面而言它是科学创新的设想,例如达芬奇的飞行器草图,在后来工业革命时代就实现了飞机上天,当今的宇宙飞船。那种“唯写实至上”的单一美术教学理念,无疑让人思考问题也变得单
一、死板。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进各种培训机构学过美术,如果教育理念不正确岂不害了一代有一代的花朵、未来。有害于国民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2,今天的美术学生必将有一部分成为未来的美术教育者。如果在幼儿阶段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错误的知识结构必将伴其一生。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认为童年时的经验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必须从幼儿开始。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写实,可以抽象,可以联想,可以解构,可以表现心理,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也可以什么都不表现仅是语言探索。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让孩子认识美标准的多样性。具体画时材料,造型应丰富。同时设置各种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例如:一个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用具,让他们通过联想改变它原有的用途,产生新的用途。我的一位学生将牙膏变成城市建筑。写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专注能力,具有一定重要性。写生不仅仅是形状的描摹,还可以让学生表现质感、肌理,构成结构等。美术教育者应该将中外美术史以学生易懂的方式穿插在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篇:大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大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法政学院09思政2班叶乃康学号:200964423
5【摘要】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了那么多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体制、教学质量、教学方向以及师资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的我,个人觉得大学的教育亟需进行改革,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栋梁和人才。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教育质量教育方向师资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教育和科技,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当今世界乃是开放之世界,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世界各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诸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推进器。
“一个民族进步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来源于永远不止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大学教育改革更是时代迫切的要求。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如何把大学生塑造得更好更出色,如何发挥好大学生的潜能以及锻炼好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这是关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是各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有些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学教育呈良性发展趋势。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育改革之路。这其中的波折与艰辛,恐怕亲历者也难以述清。不管过程如何,经历了17年的教改阵痛,我们并没有迎来中国教育的新篇章。相反,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2010年“两会”的召开,再度把水深火热中的教改问题推向高潮。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究竟怎么改,改什么,从哪开始?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这些急切盼望获得更好教育质量的学生们,也同样会使那些决策者们夜不能寐。
特别是高考扩招之后,大学的教育慢慢地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病和问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很多人都在呼吁大学教育改革,且呼声越来越高,这说明大学教育的确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
首先,教育体制呆板,落后,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需要进行改革。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并非是一个教育强国,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很不完善的。步入大学之后,尽管没有之前中学那么重的学习压力,但是很多学生不能转变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大学还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大学只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而缺乏实践性教育,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很多大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耐烦,但是也只能默默地接受。还有,大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的学生不受企业的欢迎。大学是大学生放飞梦想的舞台,是走向社会的跳板,大学生应该好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好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然而,大学却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只是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
其次,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也不高,这也需要进行改革。很多大学教师一般与学生互动都较少,在课堂上只注重完成课程任务,而似乎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再次,大学教育方向也需要进行改革。大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神圣的地方,培养国家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各种有用之才。在教育方向上,大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创业等等。明确教育方向,方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最后,提高师资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合理配置师资资源,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塑造学生方面的作用,这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的大事。因此,大学教育应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知识渊博、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之才。
那么,大学应该如何进行切实的改革呢?
第一,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专注教学、潜心教学。培养杰出和优秀人才,必须要有能引领学科前沿发展、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人民教师。目前,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急需进行修改,将人才培养的效果、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师评估的重要标准。当然,一方面要推动教师机制向科学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保障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以便教师专注于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核心内容就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大学应该要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各种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成长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国际国内上的重要问题,积极关注就业市场动向,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就业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第三,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不要搞千校一面。对于大学高校而言,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办出个性特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和效率。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同时,应大力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和输送各种创新型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必须保证这个环节不能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出现偏差。总之,大学应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各种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时调节自身适应整个大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与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新的气息、新的力量,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并勇于进行改革,敢于进行大胆探索实践,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的,中国也一定会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
【参考文献】《中国高等教育》 2008年第2期半月刊
《中国高等教育》 2008年第5期半月刊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1978-2008》 应望江编 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
第五篇: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
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决定国家发展的命运。21世纪是世界教育的大发展与大改革的时代。第二次世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生产飞速发展,加上国际间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竞争,使教育既充满希望又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不再被视为一个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而成为一个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战后的世界教育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迎来了大发展与大改革的时代!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与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施展才华和建功立业的一代新人,已成为富有时代性的热点问题。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有的主张减轻学生负担,有的主张改革考试制度,有的强调学校管理改革,有的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凡此种种,目标都与政府部门一致,那就是:克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和问题,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涉及的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在教育者教育实践与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更新问题。
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将要经历历史性的转沂,这是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教育知识化的客观要求。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有:
一、教育的民主化趋势。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我国,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尽可能地扩大教育机会,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二是要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平等,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教育民主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个社会能为成员提供多大的教育机会,这是影响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着手。宏观上,要大力推进普及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包括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现阶段为9年义务教育,2000年普及率已达到85%,基本实现普及化;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继续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大学毛入学率要从2000年的11%上升到15%,在校生数量从2000年的110万增加到160万。中观上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上的差异,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微观层面上来说,教育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公平机会,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位学生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都一样,而是机会上的平等,同时不排除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注意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如家庭贫困的学生,有身心残疾的学生等。
二、教育的多样化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是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因此,教育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自身必须是多样化的;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禀赋、个性和潜能是多样化的,要适应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的发展,这种教育只能是多样化的。
教育的多样化具体地来说,又体现在教育的层次、类别、形式、布局结构以及学校特色多样化等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层次多样化。要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还可细分出过渡性层次,如新增的高中后接受半年至两年专业培养的那种类型。
二是教育的类别多样化。教育的类别是指学术性和应用性两者并重,又偏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过去片面强调学术性,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滑坡。从中国国情来看,教育的分流仍然应该是在初中后,劳动者的主体应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高等教育也要区分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
三是形式多样化,即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功能。要重视证书教育,证书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是对学习者掌握某项技术和技能的证明。
四是布局结构多样化。我国的地区各方面差异很大,产业结构、类型也不一样。教育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有地区特色。
五是学校特色的多样化。现在有不少学校求名求高,但是特色是需要依靠长期积累起来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创造。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传统,以特色取胜。
三、教育终身化趋势。终身教育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来的,1972年联合国《学会生存》报告中第一次表述了它的含义,而在21世纪,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的内涵又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使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人脑活动的机理,为人的智力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终身教育的内涵更为宽广,现代的生物技术的成果又可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也会给社会伦理道德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更大,教育必须是终身化的。
四、教育的社会化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客观上要求教有突破单纯的学校教育,转向社会化教育。而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知识转化的周期缩短,这就更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这在大学表现得更为突出。江泽民同志说过:“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大学不但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出去,也要参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如今,大学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种趋势。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大学搞起了科技园区。
五、人才培养的综合化趋势。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科过于分隔,会影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应更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综合化,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单个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出现了许多边缘的、交叉的学科。人类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这种综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教育不单指科学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科教兴国”不是“技术兴国”,而是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人文关怀才是终极关怀。
二是学科教育与综合教有的结合。要扩大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增强其知识结合能力。只有在一个非常宽广的知识背景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三是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和态度的综合。如今,最基本的知识观,其结构体系已发生了变化。知识不仅包括文体知识,即文字、图像、符号等这些可编撰的、显性的知识,还包括那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经验中的可意会知识,也叫隐性知识。对人的创新能力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知识也可分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技能和诀窍的知识,关于规律和原理的知识以及关于入力资源的知识等。现行的教育只注重前两类知识,对后两类知识的教育尚欠缺。学校教育应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才。随着教育的大发展及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地位的提高,教育现代化不仅被国家所重视,而且被个人所重视,即教育不仅成了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且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我国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与教育自身巨大变革的过程中,面临许许多多一时难于逾越的屏障,特别是在教学领域,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工作目标和基本策略,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推街行课程改革和大面积优
化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和激励学校在教学领域上深化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十余年来,广州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开展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来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深化,世纪之初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促使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诸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也是新时期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国家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为我国教育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应把握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在教学领域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坚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改革;坚持教科培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引导实践;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白云区教育局和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我校根据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注重科研引领等途径和方法,针对学救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我校在学校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差异。以教学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都得到提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从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可能性出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坚持生动活泼,自主发展。自觉追求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努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从2008年起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完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代表会议制度,探索学生家长和社会有
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依法、依章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机制,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我们更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