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育理论之探究
信息化教育理论之探究
摘要: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范畴的新型教育方式,注重以学生的能力为重心,而不是再以知识为重心。对于信息化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核心,挖掘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理论 创新 人才培养
在教育理论的发展长河中,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成为了当前的主流理论。信息化教育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是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继2012年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201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次对信息化教育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可见我国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本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主要谈谈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进而阐述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做出积极贡献。
一、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
(一)创建和谐学习环境,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信息化教育的提出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政府的文件都已经正式使用这一概念。同时,对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具有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凸显,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授课的教育方式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微课教学,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等。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提高,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也会增长,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而且,信息化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以前的教材知识局限性太大,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而信息化教学的运用使知识的更新更加灵活和方便,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实施信息化教育,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都主动的向教师提问,对多媒体课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以前的“被动学习”截然相反。学生对合作探究学习也积极配合,使课堂上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思维能力,网络知识的介入,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分享心得体会。信息化教育理论已经纳入到我国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如资源缺乏、教育效果不佳、成绩不理想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形成良好的工作思路,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突破教育环境限制,提供创新发展平台
信息化教育的变革突破了教育环境的限制,包括时间限制,也包括空间限制。传统的教学由于黑板有限,很多知识都无法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都是擦掉旧的知识,再书写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受到影响,无法更快的适应学习节奏。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在电子课件中汇集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所学知识。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通常会回到办公室查找资料,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立即为学生提供答案。同时,信息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讲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课堂的特色,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坐在课堂就了解世界。
二、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
(一)整合有效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资源是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很多学校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推行信息化教育,使学校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在上课以前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备课,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较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积极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做出合理的规划,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以形成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良好局面。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信息化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转变传统教育思路,实现组织结构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转变传统教育思路被提上日程,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养,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不盲从,不抵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坚持科学的教学观,彰显人文教育和高效教育,准确的把握教学核心,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与此同时,要想更好的发挥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作用,必须要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强化教师队伍,选拔具有高素质和强技能的教师,立足于教育实践的现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统筹推动信息化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三)制定合理激励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的激励机制是做好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关键举措,要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参与和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合理开展教师课件、课例、教学资源的评比工作,给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信息化教育的各项工作,还可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做到统筹兼顾。需要强化的机制要强化,需要创新的机制要创新。
最后还要建立科研带动机制,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需要一定的科研作为载体,教师必须要以新课改为契机,对于教学实验和课题目标进行系统性整合,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为培养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做出积极贡献。只有良性机制的完善,才能确保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推进信息化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攻坚战,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才能够真正的提升教学质量。信息化教育理论的贯彻,需要持续性的动力,各个教育部门和机构都必须要齐心协力,制定明确的推进思路和坚定的推进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整体优化效果的产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规划各类教育系统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亚玲.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05):22-23.\[2\]李运林.信息化教育新理论――六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6,(09):5-7.\[3\]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09,(08):7-11.\[4\]包敦典,薛萍.让信息化发力创新理论教育\[J\].政工导刊,2013,(11):114-118.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徐雷1,张莉2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沈阳市金融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1)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信息化教学,不仅要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要从观念、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走进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育特征
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信息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信息化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新模式,离开了信息化教学,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管理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从而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表现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更从观念、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它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理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结构是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所构成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来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的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源丰富,有利于创设情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分层次交互,有利于因材施教。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的交互给学生提供了分层次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与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逐步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了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因材施教。
3.个性化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多形式互助,有利于协同合作。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育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它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我们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1.个别授导类,具有针对性。
典型模式包括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智能辅导。
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智能导师直接与学生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内容特定,形式灵活,实现个别化教学。
2.情景模拟类,具有趣味性。
典型模式包括教学模拟、教学游戏、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
教育特征: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为学生构造仿真模拟的体验情境,可操纵,可建构,可竞争,寓教于乐。
3.调查研究类,具有主导性。
典型模式包括案例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
教育特征: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检索工具,帮助学生分析和决策。4.课堂授导类,具有直观性。
典型模式包括情景化学习、计算机支持讲授、电子讲稿、问题解决。
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教具及助教,创设实际情境,进行信息播送、收集与处理。5.远程授导类,具有开放性。
典型模式包括虚拟教室,包括实时授递、异步学习、作业传送、小组讨论等。教育特征: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工具,利用实时通讯功能和异步通讯功能构造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活动。
6.合作学习类,具有交互性。
典型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教育特征: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的交互和协作,是对真实与虚拟的集成。
7.学习工具类,具有辅助性。
典型模式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解题计算工具。教育特征:计算机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和处理信息,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8.集成系统类,具有综合性。
典型模式包括集成学习环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集成教育系统。
教育特征:把授递、情境、信息资源、工具、教学、管理等功能综合在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中。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教学模式是教育系统的文化敏感因素,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只要是真正有效的,还是比较容易被教育者所接受的。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正面临着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走进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络课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商们的不断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徐雷(1970-),男,辽宁锦州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张莉(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市金融学校商贸系副主任,讲师。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研究之理论探究篇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研究之理论探究篇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重点问题试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作一理论探究。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况且对于社会来说,一个人若只具智性而缺乏德性,则可能是本领越强,威胁就越大,所以建构和谐社会,也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心与重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本文在认真学习、努力践行该文件的基础上,试图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一理论上的宏观对策探究。
一、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两课‛课堂教学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倾向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紧密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入大学,随着生理心理的日益发育成熟,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要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出现许多引人注目的新特点。(1)思维的敏锐性。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能够感知历史跳动的脉搏,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他们支持改革开放,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同时对现存的社会弊端高呼革除;对社会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非常关心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能够很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具有相应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2)观念的多样性。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由于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尤其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色彩纷呈,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观念各有其地区特点、年级特点、专业特点,即便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大学生的观念也各具独特的个性色彩。(3)行为的矛盾性。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性。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深刻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想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却往往陷入脱离社会需要自我设计的空想之中;他们追求各种新知,但往往因为缺乏辨别力而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他们要求净化社会风气,但有时自己也会受不正之风的污染;他们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常常难以律己。等等。(4)情感的多变性。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定型,正处于体验、比较、思考、探索时期,因而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时代思潮的迅速变化、思想文化的交错影响、学业爱情等方面的成功与挫折,都会引起情感的两极变动。其变动趋势往往非此即彼,在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的两个端点之间跳跃。另外,大学生情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由于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追求,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一时的冲动情绪所左右。了解和掌握上述特点,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两课‛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准确把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但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1)课程本身的难题。‚两课‛课程设置缺乏张力、内容实效性不高、教材不尽合理,是让教师们大为头疼的难题。‚两课‛教材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各阶段、各门课多有重复,许多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听起来味同嚼蜡。而且,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没有很好把握时代脉搏,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干瘪而陈旧、僵化而空洞等不良倾向,学生往往感觉到是虚的、空的,‚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2)授课场所的尴尬。‚两课‛教学对象是全校学生,时间有限、人数众多,特别近年来由于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而扩招生源,‚两课‛大多在大教室上。一百多名至两百多名学生济济一堂,除非教学内容时时引人、堂堂精彩,否则,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很难始终如一的。至于说,师生双向及时的交流反馈,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对教师来说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3)教师心理的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高校领导对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的‚两课‛不闻不问,只是被动地应付,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多数高校职称评定时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至多有量的规定而无质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更是心存疑问,怀有偏见。‚两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和不断提高缺乏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就是说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压力,这样,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良心‛的支撑。(4)学生思维的抵触。中学阶段主要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政治教学没有也不可能进行系统、充分地讲解,加上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中学生根本不理解政治课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在死记硬背中渐渐地对政治课产生了厌恶情绪。况且,政治课不能直接成为上理想大学的有份量的砝码,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就形成了轻视政治课的思维惯性,并且一直带到了大学,政治课对他们来说就像‚一锅夹生饭‛。此外,‚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疾风暴雨式的政治活动,使中国人对政治、政治教育失掉了热情,敬而远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政治观。
第三,积极探索‚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在正视课堂教学面对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要兴利除弊,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说服引导法。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因为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不可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动发挥力量,只有通过系统教育和全面灌输,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首先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思想问题,运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讲座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切实把握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其身心状况、个性差异、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地进行说理教育。其次,在理论说服过程中,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粉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敢于揭露和谴责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着力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再次,改革‚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模式,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或不同观点的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其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2)比较鉴别法。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比较鉴别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掌握区分是非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识别和抑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其一,从时间上,把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加以比较的纵向比较法。如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提高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二,从空间上,把有一定联系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横向比较法。例如,把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一方面应该正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先进之处,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诸多丑恶腐朽的东西和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情感育人法。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它既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信念的催化剂,又是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的推进器。情感育人法的运用必然会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催化和推动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感化,以引起共鸣,应当用真诚无私的爱去架构与大学生相互沟通的感情桥梁,在心理相容的情感气氛中使教育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还要综合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文学艺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熏陶,使大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二、延伸渗透,努力拓展高校思政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推进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跳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难题。这些困惑与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强调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土壤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难度。加之中国社会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转型期,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混乱等等,也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不少负面影响。理论界某些人士哗众取宠,趁势提出‚远离政治‛、‚告别革命‛、‚淡化主流意识‛等错误观点也乘机侵袭着大学生们原本单纯的头脑。
2、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扑面而来,使得地球村伸手可触。因特网大量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家庭和各个公共场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比方某些跨国界的计算机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许多精神‚洋‛垃圾充斥其中,如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方法论,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观念,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极端想法等等。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这些精神垃圾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大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直接毒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
3、传统教育的不合时宜。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的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仅是无济于事的事后弥补,并没有超前的预测和预防。比如关于反腐败的宣传,总是通过讲解案例惩治来表明反腐败的决心,而没有追根溯源,探究其问题症结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常常是孤军奋战,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也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针对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不良事物‛,不是以预防、排除为主,而是以‚堵‛作为灵丹妙药,从而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的逆反思维。
4、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轻则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自身言行难以融入社会、集体中,重则可能引发厌世和反社会人格倾向。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又往往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教育,抑或心理教育活动尽管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因往往带有‚做秀‛与表演成分,结果曲解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诸如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难题,有些单纯依靠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则难以奏效,所以我们还必须采取延伸渗透等手段与方法,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社会实践法。社会实践是连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为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安排大学生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参观访问,或就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社会实践法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有助于巩固书本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锻炼,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弱点。
第二,集体活动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和班级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目前,高校大学生团员在学生中比例一般高达90%以上,所以应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团组织在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要切实抓好基层团支部建设,健全团的组织生活,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团员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并激励广大团员努力奋发向上。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应渗透于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集体活动之中。
第三,网络教育法。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过去那种‚嘴喊、腿跑、手抄‛的体能型,‚以时间换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所需。当务之急,是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的思想可能更为接近本色。所以,既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还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既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第四,心理教育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加快心理素质培育的步伐,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就无法真正做好思政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国外大学一般均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2500-3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安排与组织、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次要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起,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把有问题的新生找出来,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跟踪辅导。还要面向全校大学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千百万优秀人才。
三、自觉觉人,大力加强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自觉然后才能使他人觉悟。
第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大的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针对错误倾向展开有说服力的批判;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自觉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如政治问题、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又如思想意识问题与思想方法问题等。
第二,思想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一系列优良作风,以影响和带动整个学校优良校风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1)民主的作风,即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密切联系大学生,遇事同大家商量,善于集中大学生的智慧,把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2)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即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对别人的缺点能开展诚恳的批评,对自己能一分为二,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经常自我总结,虚心接受批评。(3)严于律己的作风,即能够以身作则,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4)艰苦奋斗的作风,即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涵盖:(1)大公无私、奉献为上。高校思政工作主体应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计较名利得失。(2)热爱本职、兢兢业业。这也是职业基本道德准则。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3)以人为本、平等待人。热爱和关心教育对象,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步、学习和工作、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其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动辄训人;对待教育对象的关心、帮助和评价不以个人感情亲疏和个人好恶为转移。(4)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尊重并支持、配合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劳动和工作;维护领导的权威、支持下属的工作,对领导不投其所好、不抬轿子,对下属不拉帮结派、不摆架子;善于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同志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求大同、存小异,坚持以大局为重、合作共事。
第四,能力素质。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效率。大学生思政工作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是指能够根据研究对象固有的系统性,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从多样性的现象中发现其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综合能力是指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在思维中再把研究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从而把握对象的整个面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决策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善于出主意、想办法,能够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判断和做出决定;计划能力是指善于把决策具体化,能够依据客观情况科学制定工作目标,正确选择工作方法,合理设计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3)组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是指善于发动和培养骨干,并通过其团结和带动一般群众;协调能力是指善于协调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4)宣传表达能力。宣传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能够把教育内容见诸于文字,通过报刊、书籍、广播、墙报、文件等形式影响和教育工作对象;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善于通过报告、讲解、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循循善诱地说服教育客体;形象表达能力是指善于把教育内容见诸于艺术形象,通过电视、电影、图片、图表、艺术作品等形式,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来影响大学生。除了以上基本技能以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润物无声,努力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如何,对于教育效能的发挥,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要改变那种生硬说教的单一方式,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各个方面不断软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育人环境所发挥的功能是强大的:可以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纠正与学校宗旨的任何偏离,引导思政教育主体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奋斗;可以使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增强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把教师、管理干部、服务人员和大学生紧密结合,协调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学校整体和谐协调地运转;可以同化新成员,使其承认并接受其价值观念,把学校的群体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使自己的‚个性‛融合到学校的整体意识之中,成为其中名副其实的一员;可以通过学校为社会各界输送的人才和学校的科研成果,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影响。首先,校风是一个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和服务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行为道德风尚,是学校办学治学风格和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深厚学风,可以起到感化和约束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好师生的表率;全体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全体学生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科学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其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并保持规章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忌朝令夕改、因人而异。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文化设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实行有效控制和必要管理。
第二,寻找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仅有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自身的努力,不仅因为缺乏大气候而形不成‚气候‛,甚至还会导致与社会有距离而遭到排斥,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社会与家庭要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为思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都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于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应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庭是赋予个体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养成的首要与主要场所,家庭对人格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代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均有放松的趋势:学校实行住宿制,大学生与家庭的接触减少;由于社会高频率的流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教育做得很不够,家长意识不强,教育方法不当,也削弱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尽管如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仍旧是巨大而无法替代的。鉴于是,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关注其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高校也可学习与借鉴中小学的做法,通过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寻找家庭配合学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第三,建立平等、互助、竞争的新型人际关系。‚大学之‘大’,乃全面、普遍、高深、超然;大学之‘学’,乃精神、思想、探索、创造。‛除了‚大‛和‚学‛外,大学生还应该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逐步适应人际关系的‚游戏规则‛。因为‚大学生绝大多数比较重视知识的积累,这是飞行的油料,人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至少还需要两方面的本事:一是处事的本事,二是处人的本事,缺一不可。有了处事的本事就可以起飞了,但是没有处人的本事就可能会撞机。‛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彼此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由于大学生都是被教育对象,彼此之间一般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等级与阶梯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和隶属关系。由于大学生尚未投身社会,彼此之间亦无地位高下之别。由于共同的语言、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平等应当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条基本准则。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语音系统等虽然有差异,但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接触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交往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交往方式主要是接触交谈,所以,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稳定。而且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要在一起学习、生活好几年,相濡以沫、相识相知,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出现矛盾,一般都能自我解决和整合,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总体而言,大学生之间主流人际关系应该是团结的。由于大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且正处于青春的初期,需要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需要与他人个性特征上的互补和互嵌,因此人际关系中的友爱因素必不可少。大学生自身也时常利用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举办‚同乡会‛、‚联谊会‛等,为彼此间交流互助提供一个可行的平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铁饭碗‛、‚保险柜‛业已成为历史,大学生应该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既要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坚决反对西方利己主义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主义;既要强调优胜劣汰,又要强调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第四,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交融。在以‚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各国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早已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现实的迫切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发展,科学教育迅速占据了现代教育的核心位置,人文教育则逐渐衰落。人文教育的薄弱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并引起各国教育界的警惕和忧虑。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挑战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则更加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均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腾飞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以‚求真‛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也约束了科技团体、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成为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会使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探求新世纪、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精心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社会输送富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为今日中华之振兴、祖国之繁荣做出贡献。
第四篇:探究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探究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变化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扮演的角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快对高等教育体育信息的处理,不断创新,努力适应不断进行的解构与重组。本文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大学体育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也逐渐进入信息化行列。而体育教育的信息化则是在体育人才培养中,为教育与被教育者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及丰富的共享资源,并能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与教学创新水平。
一、大学体育运动信息化现状分析
信息化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传统课堂,多媒体等技术也极大的强化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的生动。同时,信息技术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网络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类型研究、相互学习、爱好研究等。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机构内被用于加强传统体育教学,同时从各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体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料不仅限于文字和图片,多媒体电子书的出现,可视化技术、网络音频教学及卫星电视教学的发展应用使教学内容可利用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入各学生的电脑终端,打破传统校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效扩大教学规模。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学组织和信息传送与接收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行了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和教学结构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被动态网络结构替代,变得更加的成熟和新颖。在当前此类结构当中,计算机系统不仅能够很好的履行教育管理部门的控制职责,还能够强化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降低教学管理工作的强度,使得教学信息传递得更快。同时,学习者会变为互动教学当中的参与方,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控制模式变为实现模式,下放教学权利,真正实现互动教学。此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通过信息传输平台来协助体育教学更好的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动态管理。不单纯的让教学变得更加的及时,还能够很好的降低教学成本,让学生将学习成果很好的反馈回来,强化管理部门对于教学环境的反应能力,同时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力,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有效完成教育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联网过程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使得当前信息网络在教学过程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应用网络技术,学校体育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可迅速得到有效传播,使学校体育文化教学的影响变得更加广泛。通过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传播学校体育文化将使听众从被动转为主动,使得听众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也能够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进行信息的访问,他们能够更加方便的去查看和传播体育文化信息。同时,学生与多媒体之间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网络显示出强大的通讯能力,快速、自由地传播学校体育文化。
二、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一)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对于体育教学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运动到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专业计算机教师是信息化的实施者,应向学生传授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组织教学。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则需要掌握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常规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不同的运动动作技术进行分解,合成,再配合人物、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带到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分享,使学生对运动动作的全过程看的非常清楚,而且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使学生对上课产生兴趣,乐于去上课,达到教学效果好的最后目的。课后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授教、指导和交流,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思考,完成教学内容和课后辅导内容。这种方式学生不用出门就可以潜心授教,也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备受学生喜爱,而且教学效果比较突出。因此,大学体育信息化对体育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使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提高了教学进程,推进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
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及时的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先进的通讯设备还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听课、学习,学生能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大学体育信息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自己在网上策划、设计教学课件,这样不仅可以启发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意识,还可以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修复运动技术缺陷。
三、结语
体育教学模式是反映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一种教学程序,是体育教学思想同体育教学实践相连接的纽带。随着新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大学体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博.拐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第五篇: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袁宏道的思想在万历二十八年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后期诗文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尚“淡”,尚“质”,追求浑厚蕴藉的风格。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浑厚蕴藉
在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袁宏道作为公安派的主将,以其锐利的目光、直率的语言道出文坛积弊之所在,并与之针锋相对,一扫文坛之摹拟之风。他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复古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明代和后来文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通过对袁宏道诗文理论的研究,强烈感受到他思想转换的脉络。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袁宏道的诗文理论是一定的时代思潮、学术文化、自身天赋及成长经历等诸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行的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中郎由任性狂傲到淡定自适。在这一过程中,中郎始终坚守“自由”和“真”的信念,用充满才情之笔,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一、倡“淡”
万历二十九年之前,中郎受王学左派和禅宗影响颇深,又直接继承李贽的“童心说”,在诗文理论上大力推行“性灵说”。对于他这
一时期的作为,钱谦益曾评价说:“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1]在生命的后期,中郎深入、系统地研读了大量唐宋著作。他通过研读宋代诗文,特别是批点欧阳修、苏轼的文章,一方面为自己的诗文改革理论找到依据;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以往的文学创作过于粗率。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自身心境的转变,中郎开始反省以往的矫枉之论。在悼念同是公安派的好友江盈科的文中,他说:
进之才俊逸爽朗,务为新切,嘉、隆以来所称大家者,未见其比。但其中尚有矫枉之过,为薄俗所检点者。往时曾欲与进之言,而竟未及,是余之不忠也。然余所病,正与进之同证。[2] 同时在阅读了大量宋朝大家作品的基础上,他感到自己以往的诗多刻露之病,对于自己盲目的反对复古多有内疚之情。“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
九、老苏、曾子固、陈同甫、陆务观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自以为未尝识字。”心态日趋沉稳平静,文风也在发生转变。小修在描述中郎文风转变时说:“盖自花源以后诗,字字鲜活,语语生动,新而老,奇而正,又进一格矣。” 他秉承性灵,但已由前期的矫枉趋于平淡,不再强调自我感情的真、直率是诗歌精神所在,而以“淡”为诗歌的完美状态。在写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叙呙氏家绳集》中,中郎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淡”:
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
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东野、长江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香山之率也,玉局之放也,而一累于理,一累于学,故皆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3] 中郎以苏轼的话来阐述“淡”。苏轼曾云:“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4]他认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于淡泊中寄托着韵味,冲淡宁静,浑然天成。中郎将“淡”的审美范畴扩展到性灵说之中,认为“淡”是诗文的真性灵,而不再将直率、狂放之真作为性灵的精髓。淡与真都出于自然,真只是自然的不加修饰、缺少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衍化,表现出率真疏狂的风格特征;而淡是自然有所沉淀、有所提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蜕变,表现出物我相融、平和的风格特征。对于如何才能求得淡,中郎认为它是不可造,又无不可造的,不可以强求,而应该顺其自然。淡是不加修饰的,与真、自然相联系而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淡”与其说是中郎所追求的一种文学风格,不如说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的一种审美理想。因为淡之不可强求,中郎感慨说:“往只以精猛为工课,今始知任运亦工课。精猛是热闹,任运是冷淡,人情走热闹则易,走冷淡则难,此道之所以愈求愈远也。”
中郎还认为具备理想的人格才可能达到“淡”的诗文创作境界。他继承了庄子论“淡”的观点,追求一种自然而恬淡的意境。庄子
曾说:“淡而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认为“淡”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是朴素的、恬淡的。中郎之“淡”也是企慕一种自然闲淡的境界,向往一种闲淡的生活。只有心境平和、恬淡,才能创作出真正“淡”之作品:“(遂溪)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 在晚年生活中,中郎本人即是如此。他超越了世俗生活,安居柳浪馆,看山光水色,与友泛游,读书念佛,寻求一种“韵”之理想人格:
大都士之有韵者,理必入微,而理又不可以得韵。故叫跳反掷者,稚子之韵也;嘻笑怒骂者,醉人之韵也。醉者无心,稚子亦无心,无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由斯以观,理者是非之窟宅,而韵者大解脱之场也。[5] 中郎认为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应表里如一,以身为陶,以韵为理想人格,才能在诗文创作中真正达到“淡”。
二、尚“质”
中郎于《行素园存稿引》中在前期强调“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更加注重内在特质,真正从新的角度对“真”加以变通。他云: 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故今之人所刻画而求肖者,古人皆厌离而思去之。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极也。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
决也。虽然,试诸手犹若掣也。一变而去辞,再变而去理,三变而吾为文之意忽尽,如水之极于淡,而芭蕉之极于空,机境偶触,文忽生焉。[6] 他认为文章仍然应该表现作者的真感情,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真”,而应该有“质”。中郎的“质”与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的“质”、荀子所讲的“情者,性之质也”的“质”是同一个含义,指的是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是文风的朴素自然。如果说真文的生成是性灵的抒发,那么有质之文则需要创作者不仅有一个真诚的心灵,更要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中郎将“质之至”作为诗文的最高目标,质之文要求创作者有真实的情感,又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灵感与积累碰撞出的火花才是最绚烂的。
中郎论“质”,又有怎样的含义呢?首先,“质”是作品成为好作品、长期流传下去的必然要求。“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他以“物”来作比喻,说明只有好的内容、好的思想才能使得一部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才能使后人喜爱并保存它。其次,“质”的精神内核是“真”,“质”是“真”之文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纯朴并有内涵的美学风格。没有“真”的“质”是无根之水,无法持久地流淌;没有“质”的“真”如冬天的树简单苍白,无法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最后,达到“质”的完美境界是经过学识的积淀,去除浮华的表面装饰,最终触机而发的过程。
最初在生活和学识的积累方面,“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决也”。积累到一定境界,作文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当作文如庖丁解牛般文字自心中自然流泻而出,那么创作出来的文章就是至文。“古之人不自以为文也,曰是质之至焉者矣。大都人之愈深,则其言愈质,言之愈质,则其传愈远。”
中郎的尚“质”之论表现了他后期的美学追求,显示了与前期诗文理论不同的追求。中郎之“质”是含蓄、有所蕴藉的,不再追求前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的创作风格;中郎之“质”又是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达到的,而不再出自于赤子之心。从中郎论“质”可以看出他受儒学影响较深。儒家要求作文应该“文质彬彬”,质与文要配合适当,相得益彰。在中郎的诗文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质”的提出使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起来,使中郎的诗文理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三、追求浑厚蕴藉
随着中郎学术思想渐趋稳实,早年的锐气逐渐消退,诗文也在发生着变化。中郎在晚年悔悟狂禅、注重禅净双修,这种稳实的学风影响到诗文创作方面就是变疏狂轻灵为含蓄蕴藉。小修在《中郎先生全集序》中曾形象地表述中郎的这一变化:
况学以年变,笔随岁老。故自《破砚》以后,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不生动,无一篇不警策,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其中
有摩诘,有杜陵,有韩昌黎,有长吉,有元、白,而又自有中郎。意有所喜,笔与之会,合众乐以成元音,控八河而无异味,真天授,非人力也。[7] 这段话道出了中郎晚年诗文风格的转变和诗文追求内蕴的事实。小修说中郎“无一字不无来历”,虽然言之太过,但中郎注重字句的锤炼、诗文意境的深厚却是事实。中郎自己也对以前作品的刻露直白非常不满,而开始变俚俗为雅致,变直露为蕴藉:“常云我近日始稍进,觉往时大披露,少蕴藉。”
他后期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和前期不同,内容上多为隐居生活和山水题材,而语言平淡清丽,呈现出清新宁静的蕴藉风格。在诗歌风格方面,后期的作品少了些锐气,多了些平允中和,和对生死命运的无奈。这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邺城道》: 何处魏离宫,荒烟断苇中。猎蹄晴卷雪,高隼怒盘风。苑古梧桐秃,墙崩枸杞红。空台与流水,想象旧廉栊。[8] 这首诗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郎作于赴京途中。意境幽远,遣词凝练。他以荒烟断苇、猎蹄卷雪、高隼盘风、梧桐秃、枸杞红这组意象表现了旧时宫阙颓败的景象,最后点出作者的感叹,情景深远,结构严谨。
他也有些后期的作品简洁、清新,如《王郡丞邀饮阳和楼》: 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云奔夕照中。郭外荷花三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9] 诗中描写诗人与王郡臣畅饮于阳和楼,语言简洁,表现出一种安
静闲逸的情怀。同样是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的娴熟,还是意境的深厚,都比前期的作品圆熟。
概而言之,在袁宏道生命的后期,生活的变故和思想的转向,使得颂经礼佛、游山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在生活方式上,他有意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对自我意识的刻意压制和生活环境的详和安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逐渐平和,并逐步向传统回归。中郎后期文学革新思想的变化,是与其为学主张、人生态度、为文风格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变化的内容主要是对过去矫枉之论的纠正,但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反对复古主义的决心没有改变,对“真诗”、“真文”之美的追求也没有改变。注释: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页。
[2][3][5][6][7][8][9]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评韩柳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9-2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