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
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
──《桥》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而有所悟。
一、创设情境,唤发感悟
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桥》这一课时,结尾处,在交代他们父子关系时,教师恰当地运用了感悟策略的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放一段悲伤的曲子,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品评语句,教师诵读,读的缓慢、低沉、压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师生一起怀着悲痛之情来祭奠这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师生齐读,将课堂氛围一下子渲染到了高潮,犹如悠扬的琴声到了激昂处戛然而止,却余音袅袅,浓浓的伤感之情充溢整个教室,学生被老共产党员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为之动容、动情。
另外,切身观察,观看录象,谈感受,这一情境教学的设置,一下子也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创新和实践的机会,使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学手段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二、品词品句中感悟
有时拿到一个文本,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句子,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品评出语言的韵味来。
同样是《桥》这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朗读,品析。如在学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一句时,教师问同学们什么叫“咆哮”?这里用的是受惊的野马,为什么不用受惊的马?这一连窜的追问,通过比较,学生体会了洪水之大、之猛,又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了铺垫,教师问该怎么读?分男女生读后,全班又齐读,反复诵读,品评体味;又如在学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一句时,教师问学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洪水跳的什么舞?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洪水的疯狂、肆虐,而这所有的环境描写句子,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烘托主人公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课堂上,教师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的形式,在品词品句中,让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没有脱离文本来单独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很自如很轻松的明白了环境描写所起的铺垫、烘托作用。
三、诵读体味,潜心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强调感悟,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主张读书应“熟读而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新课标强调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
教师在教《桥》这课时,注重了对几个短句的朗读指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了作品的情感,体验了语言的节奏干,音韵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与作者、作品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阅读者如果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就能够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丰富的感受,从而吸引他进行更多的阅读。在不断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感悟,这个过程带给人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进入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积累、自主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轨道,就会自发地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授以渔”的阅读教学目的。同时,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还将贯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终生受益,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第二篇: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
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
一、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教学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用得心应手。
二、针对内容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例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多媒体幻灯片软件时,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每节课教师按一个或多个小任务组织教学。每个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出来了,PowerPoint软件也就学会了。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对于学生接触较少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应该以范例的形式给出较详细的学习指导。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让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如上面第一、二周教学活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内容),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设计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内容只有在亲手实践后才能理解与掌握。每次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课要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如在完成Word编辑处理后,教师可以对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结合学校的特色,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会产生一种让所有人“看一看”的心情。教师这时要把握学生的“成就感”,积极组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讲述收获、交流经验,以及演讲等形式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心态的形成。
七、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
针对不同的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量规等。
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设计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更多的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陆俊华
摘要:多媒体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育多媒体的支持。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变不可能为可能;拓展了教材,贴近了生活;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平时课堂教学谈了一些想法与做法,并就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应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学;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早已步入信息化社会,过去难以想像的快捷获取和保存各种资料已成为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多媒体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离[1]不开教育多媒体的支持。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变不可能为可能;拓展了教材,贴近了生活;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本文就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谈一些想法与做法,并就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应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也大大加强。特别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适时使用多媒体,既丰富了表达方式,又使教师从大量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化学绪言课上,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五彩缤纷的焰火等等,用大容量的信息传递,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吸引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比如分子、原子、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等大量微观现象的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只能靠形象比喻或展示模型来教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却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可以使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性具体化、感性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特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第三章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我用两种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计算机的flash动画功能,动态的模拟出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运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Flash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微观结构,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再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滴水中分子个数之多及水分子质量极小、碘分子间隔增大或缩小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变红的实验事实,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发现分子的特性,从而达到利用分子的性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热胀冷缩、湿衣服能晒干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把一些单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教学重点、难点很容易得以突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本领。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有关概念,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使信息技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多媒体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多媒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合作化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化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的学科魅力。
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人们通常把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称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这两种手段,我们应辩证看待,统筹兼顾。一方面,不能因过分夸大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越性,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事实上,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教科书能使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黑板则具有随讲随写的灵活性,挂图模型则具有可操作性与直观性等优点。另一方面,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突击”,学习并掌握新事物,反对固步自封,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合理利用。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相得溢彰,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多媒体教学方法虽然新颖别致,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演示节奏较快,有时学生来不及思考,答案就已闪过。这违背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初衷。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掌握的程度来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速度及方法。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教学的调控作用。关注学生的反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的潜力和师生之间配合的效力,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不同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视频、图像、动画、板书、讲解、实物演示等)均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功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小军,王屹,王祖浩.化学新课程与信息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
陆俊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
第四篇: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灵活运用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灵活运用
【摘要】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教学理念逐渐兴起,微课程也被逐渐引入高中教学中,“微课程”以其新颖的表现方式吸引人们注意,在教育界反响良好.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微课程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程,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微课程;灵活运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致力于提供课外辅导,以在线学习或是移动学习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微”指的并不是“微内容”,而是从建构主义方法演变的实际的教学内容.与传统课程一样,它既有课程设计开发环节,又有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其教育理念是“注重引导,微处着手”.微课程是由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所创.而后我国微课程逐渐兴起,其资源表现手法多样,形式较灵活,学习气氛轻松活泼,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具有很大优势.一、微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微课程能够合理的安排课程结构,使课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中数学学科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经常需要利用多媒体或是道具进行课程的讲解.微课程的表现手法更丰富,PPT,视频,Flash等.如老师在讲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可直接制作为Flash,进行动态模拟演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重新观看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学习.2.有利于教师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部分优秀教师的能力只有其所在学校知道.而微课程会对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产生,这些优秀教师教课的精彩视频会被发布到网上且会高频率重现,促使更多教师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3.有利于提高教学互动效果
微课程中,各种各样的通讯设备均允许使用,学生可借助计算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向老师提问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之间互动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深厚感情,打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和睦的学习环境.二、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精心设计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微课程的设计需精益求精,因老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在进行视频录制时需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太冗杂,合理精心设计微课程非常重要,营造良好教学环境,采用丰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讲授“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这个知识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采用Flash动画,设计在桌子四脚的对角上分别系上两根绳子,形象诠释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培养学生学习热情.2.采用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习题讲解时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展开,学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共同解决难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3.采用微课程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所涵盖知识较抽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大量存在,成为许多高中生学习上的“拦路虎”.因此大多数高中生均希望重点难点能够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突出展开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采用动态图像将知识点制成微课程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函数图像形成的动态过程,理解函数抽象概念及其相关知识,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讲解的简单易懂,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他们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4.采用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采用微课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如在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或是概念时,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对概念公式的由来,背后发生的故事进行讲解,不局限于教材中概念和公式.采用微课程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思维.三、结语
微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操作简单,便于老师掌握并且效果显著,David Penrose曾说:微课程是知识挖掘的框架,告诉学生应该在哪里挖及需要挖什么.不仅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促进老师自身发展.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1)导致学生之间差距逐渐增大.部分习惯“微课堂”的学生学习能力可逐渐增强,而不习惯的学生学习则会越来越差.(2)对学习工具(如几何画板等)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对学习工具的依赖性会降低学生能力如计算能力,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微课程中学习工具的使用会让部分同学在计算时走捷径,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我们需扬长避短,对微课程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正确运用微课程为学生服务,从而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张学英.高中数学微课程的灵活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77-79.[2]钦彦.高中数学数学微课程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3):25.[3]邵征锋.基于“大系统、微课程”新理念下的自适应性高中数学课程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记忆技巧的灵活运用
如
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地理知识
成都市第28中学
雷超强
关键词:记忆
地理知识
教学
对于地理这门课程,需要记忆的基本知识较多。如何把繁杂的、且必须识记的地理知识牢记住,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和技巧是要求学生必需要掌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教会学生使用,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三字经”记忆法
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相信每个人都读过,而且能轻松地背诵出来。学习地理时,有些地理知识就可采用类似《三字经》的内容书写格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对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记忆,按距离太阳远近、由近及远的顺序可记为“水金地,火木土,加天海(冥王星已被定义为矮行星);对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前九位可记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我国的西气东输管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九个省级行政单位可简单记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我国重要的南北交通运输线—“京九铁路”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十个省级行政区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京津冀,鲁豫鄂,皖赣粤,加香港”。这样读来朗朗上口,且容易记牢。
二、“谐音”记忆法
即采用语文教学中所讲的“谐音”这种形式来记忆地理知识。例如,北美的“五大淡水湖”这一地理知识,许多同学花苦功夫多次识记,最终还是记不清楚五大湖的确切名称和具体位置。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了“谐音”记忆法,一下子使学生对该知识点记得又快又准。对北美五大淡水湖的名称可按由东到西的顺序简单记为五个字:“安(逸)伊休密(疏)苏”,其中括号里为帮助记忆的谐音字,在黑板上可按如下格式板书:
安大略湖
伊(逸)利湖
休伦湖
密歇根湖
苏(疏)必利尔湖
其中,‘苏’还可联系“苏大(打)”,意思是苏必利尔湖为北美五大淡水湖群中的最大的湖泊。
在以后教学中,只要一提到北美的五大淡水湖,同学们就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安逸休密疏”。
三、“歌决、顺口溜、谚语”记忆法
教学中对一些繁杂的地理知识,可编成简洁明快的歌诀或顺口溜,让学生颇感兴趣,并记忆较快。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湛江、北海、大连、宁波、南通、温州、福州、广州、秦皇岛、连云港、烟台、上海、青岛、天津).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名称及分布这一知识点涉及地名多,矿产名较多,记忆起来困难很大,又容易记混淆,编成歌诀记忆如下:“大余钨,个旧锡,锡矿山区却产锑;铜矿德东大分布(江西德兴、云南东川、湖北大冶),铜仁无铜偏产汞。招远金,苹果铝,白云鄂博多稀 1 土;水口锡铁山铅锌,金昌镍矿更著名”。再如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如下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两湖:湖北、湖南;两广:广西、广东;两河山:河南、河北和山东、山西),四市四江福吉安(四市即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江:江苏、江西、浙江和黑龙江)。内青新藏云贵川,陕甘二宁加海南(二宁:辽宁、宁夏)。港澳特别行政区,台归之日大团圆”。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在记忆与我国相邻的14个国家时(锡金已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可用顺口溜记忆:“朝鲜俄蒙东北面,南有越老和缅甸。哈吉塔阿巴印度,连尼不丹在西南”。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可编成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样记忆起来相当快!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使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联系、理解和运用。如引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在教学时引用它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诗歌散文辅助”记忆法
很多诗词及散文里都涉及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相关的诗词描述来辅助教学,会达到尤其良好的效果。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轻松而愉快的接受地理知识,教师也达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如长江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流,在教学时,可用《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来提问,学生一下子就能答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学生既记住了长江的流向,又能容易的理解中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可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讲授“生物循环”时,可使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总护花”诗句;对于风向的判断,学生很容易把“是根据风的来向还是根据风的去向”来确定风向搞混淆。笔者在教学时,引用了一篇散文中的一句话:“风,你是从哪一个方向吹来的?”就使学生记得又准又牢。例如,“东南风”即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
五、“轮廓特征联想”记忆法
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并与之相像的事物来记忆地理知识。这种方法用来记我国的一些省级行政区非常有用,如黑龙江省的轮廓似一只正展翅高飞的天鹅、吉林省像一个朝左倾斜的三角形、山西省像一个直立的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个单膝跪着的秦陵兵马俑、山东省像一只头朝右匍匐的骆驼、西藏像一只藏民穿的藏靴、云南省像孔雀开屏、广东省像一只大象的鼻子头、湖南省和江西省像紧挨着的两姊妹的头部、内蒙古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海南省像一个向右斜放的菠萝,等等。这种运用特征联想多角度记忆方法,既形象直观,又把名称与轮廓的记忆结合起来,甚至有的还联系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西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藏民喜欢穿的鞋子就是藏靴)。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地名与轮廓不相符的现象。
六、手势记忆法
人的双手有很多功能。在地理学习中,有些知识如果能巧妙的借助我们的双手来辅助记 2 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时, 如果教师巧妙地使用“南左、北右手法则”来辅助教学,既直观形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该知识点。在判读时,要求学生面向物体运动方向,如果是北半球的物体,就先伸出右手,手的掌心向上(教师在讲台上做示范时,掌心背向黑板即向外),四指并拢且与大拇指分开,大拇指自然弯曲。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则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方向(也就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南半球则用左手(图示一)。再如在讲授天气系统“气旋(或低压系统)、反气旋(或高压系统)”四周和中心的气流方向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时,如果使用“南左、北右手法则”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在这里,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用左手法则,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用右手法则。以北半球为例,伸出右手,讲气旋时,四个指拇并拢且自然弯曲向内扣,代表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大拇指垂直向上,代表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以阴雨为主;讲反气旋时,任然四个指拇并拢且自然弯曲但方向向外,代表反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呈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大拇指垂直向下,代表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水汽不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多是晴朗干燥的天气。教学时,教师一边做示范动作,一边讲解,要求学生跟着做并弄明白手势的含义。南半球亦然(图示二)。教学完时教师可做如下总结:“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以阴雨为主,水平方向上北逆南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以晴朗干燥为主,水平方向上北顺南逆”。
图示一:
图示二:
七、绘图记忆法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凡是能够在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可落实到地图上,以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地理知识。“绘图记忆法”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地图(一般是简易地理略图),并把相关知识反映到地图上来达到牢固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用此记忆法来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名称和分布以及分布规律(图示三)”,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绘制好世界简易地图;其次,在简易地图上依次画出世界海洋表层主要的洋流并标注名称;最后,从所绘制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中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边画边讲),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两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大“V”加“W”组成,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彩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及写出支流的名称,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泛滥成灾”,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图示四)。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图示三:
图示四: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以及其他图片进行教学,达到借助地图,强化学生记忆和理解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学生在课后的地理复习中,也尽量多看图、读图甚至填图、绘图。
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在次仅抛砖以引玉。愿各位同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多总结提炼,以便学生更轻松愉快的学习、记忆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