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因素(姚志刚)
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灵台二中 姚志刚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里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某些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的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而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2],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可达70﹪。在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与性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爱提问,提出的问题都能紧扣教学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记忆效果好;在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下,学生的表现完全相反。这就充分说明: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心理气氛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以消极压抑型与活跃型两种方式较为典型。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师生之间情感不融洽,学生学习主体性丧失,没有积极性,产生了冷漠涣散、厌恶烦闷、焦虑急躁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关系正常,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学习兴趣盎然,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所追求的正是创设这种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3]。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他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课堂心理气氛的性质。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的教育活动,博大、持久的师爱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注重感情投入,也就是说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心理相近相容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4]。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师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情感情绪,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往往是通过教师调动起来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综上所述,要在课堂上创造和谐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良好的教学能力,能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解[5]。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抑扬顿挫,重要的地方要做必要的重复,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更好的创造良好的课堂心里气愤,教师语言最忌拖泥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声调过于高亢,学生精神紧张;过于低沉,学生精力分散,昏昏欲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课堂心里气氛。
(二)教师的情感情绪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情绪情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迁移功能。研究表明[6]:教师积极的情感,与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对自我及学校的态度呈正相关,教师的消极情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同时,积极心境下人爱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作判断,通常表现出积极地行为;而消极心境下人往往用否定的眼光看事物作判断,通常表现出消极行为[7]。有的教师精神饱满、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会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说话有气无力,这会给学生本来高涨的热情浇一盆冷水,即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挽回局面;有的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满往往迁怒于学生,造成课堂气氛的压抑;有的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诉苦大会,大多数时间都在发泄自己对社会、学校的不满。为了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和理论认识,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其次,教师应注意通过体育活动、看电影、听音乐等放松活动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6]。
(三)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主要有权力性的领导和非权力性的领导。权利性的领导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并外部的形成而起作用的领导方式,它主要源于教师在课堂里的地位,即教师拥有职权范围内的规划、决策、控制和指挥的权利,一方面教师握有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另一方面教师也握有使学生不愉快的手段,非权力性领导是指教师自身的良好品质和表现而受到学生的敬佩所产生的领导方式,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品格、才能、学识和情感等因素。一般而言,权力性的领导方式使学生接受强制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反应常常是被动地服从,而非权力性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使自然的,能够收到情通理达的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的领导风格导致不同的社会气氛、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非权力性的教师多使用鼓励、赞许或支持学生的语言,了解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师生间容易形成接近、友好、信赖的心理关系,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活泼热烈、积极向上;权力性的教师倾向于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学生往往消极被动,心神不定,萎靡不振,课堂处于防卫状态,导致气氛拘谨呆板、紧张压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放任型的教师,放任型教师较少使用赞许或否定学生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力小,威信低,学生对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课堂心理气氛自由散漫、各行其是,即使是教师善意的批评也被当作挑剔、找麻烦,即使同一个问题因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6]。
(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的刺激而形成或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料或预想[8]。教师期望效应具有暗示性、层次性、情感性、激励性等特点。现有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4种途径影响课堂心理气氛[8] :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亲切的课堂情绪气氛,为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的课堂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这些都会对课堂心理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些特点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就学生而言,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学生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因素,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情感,师生关系等因素。
(一)学生的心理
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心理,不仅会影响课堂心理气氛,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阻碍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提高,尤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心理因素主要有成就心理和 期待心理。1.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的成就心理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2.期待心理
期待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迪克尔曼(Dickerman.w.)等人研究了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教师的知觉,结果发现知觉反映了学生对教师行为持有不同的期望。比如有的学生理想化地期望教师是德,才,学,识方面的楷模;有的学生幼稚地期望教室外部行为和表情像母亲一样;也有的学生现实地期望教师公正客观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的定型期望不一致,课堂里就会出现不满[9]。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期待心理会使教师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心理。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潜力。
(二)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大小也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凝聚力强,彼此团结,心理相容,相互制约性就强,个人会以集体为重,即使个人目标或需求同整体目标不一致时,也会为了集体而重新修订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的表现不符合群体的规范,如上课讲话或做小动作,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批评。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个体也会主动改变自己不利于整体气氛的行为。而凝聚力低的班级,没有统一的行动,即使有共同的目标,也会由于整体离心离德、缺乏战斗力而难以实现。在此类群体中,同学关系不协调,成员自行其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班级的心理气氛影响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心理气氛,是班级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反映。如果师生关系紧张,交往方式单调,就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就会导致要么批评讽刺学生,要么教师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一味讲解,在极其冷淡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学关系不协调,教师在课堂上表扬某人,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产生不良的情绪或迁怒于教师。这样的人际关系无法产生和谐的心理气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法增强集体意识,协调人际关系[5]。
(三)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10]。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易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而且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使教师不仅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的来说,师生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而师生 间的影响则靠人际沟通来实现。课堂上师生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体态等无一不透露出内心活动的情况。通过观察,大致可以了解对方的态度。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表象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横向的生生关系比较类似于常规的社会关系环境,体育课堂集体心理气氛的人际关系培养着重点就在生生关系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师生情绪饱满,相互信赖,易形成积极型的课堂心理气氛[10]。
三、教学的时空环境
教学的时空环境,又称作课堂内物环境,主要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12]。教学场所的位置、大小都会影响课堂的心理气氛。幽静的环境中,场所宽大,光线明亮,空气新鲜。温度适中,这些条件使人心情愉快,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集中精力学习,而违背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布置的教学环境则适得其反,对于噪音不断,光线暗淡,拥挤不堪的令人窒息的环境,学生哪有好的心情去学习呢[13]? 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课堂学习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是有差异的,大脑最敏捷、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是上午,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下午[12]。因此,主要学科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上午,而下午则安排各种课外活动。此外,各年龄阶段儿童能持续学习的时间也不一样,如果不遵循这些原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进而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这些显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有效途径之一。
班级人数较多,环境过分拥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格拉塞(Glass,1979年)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密切,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越差;班级规模越小,学生的平均成绩就越高[12]。由此可见,如若班级人数较多,环境过分拥挤,就会使得不少学生被剥夺了参与正常课堂活动的权利,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表现出烦燥不安、好斗、富有攻击性,或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无助感;另外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人数适当、规模适宜的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开展正常交往的机会,教师也有精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帮助,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与学习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班级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
座位编排方式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内物环境因素之一。它是指教室内学生桌椅的排列方式,常见的排列方式有横排式、马蹄式、小组式、对列式等。座位把教室分成了不同的学习区域,不同的排列方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空间特点和功能,它不仅影响师生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进而制约着课堂心理气氛。
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行为,教师要注意把主导因素和主题因素,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教育作用,以促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厉爱民.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师生心理因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孟美颖.浅议营造课堂心理气氛的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9(2)[3] 韦焕能.浅谈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及营造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6(6)[4] 郭宏飞,赵斌.浅谈课堂教学心理气氛[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
[5]庞巧玲.谈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J].交流与探讨,2003.3 [6]李银玲,滕秀芹.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师因素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7]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538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P308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300 [10] 方双虎.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教学与管理,2003.5 [11]刘华,张巧,邓奎.高校体育课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 方双虎.论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13]竹小刚.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浅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第二篇:家庭氛围影响孩子心理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心理
在当今生活节奏较快的大环境下,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保护功能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我们考察了厦门各种家庭,发现不同家庭氛围对孩子个性影响十分显著。按家庭氛围粗略划分,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
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家庭生活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严谨、有序。父母子女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养成开朗、目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
正统型家庭的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格,决不轻易表扬子女。对人对事总的原则是“责任重于泰山,欢乐藏在心底”。由于缺乏愉快的情感交流,子女对父母往往敬而远之,有烦恼宁愿放在心里。有的孩子甚至养成表面顺从、心里不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承受失败的心理。
放任型家庭一般有两种,一是父母忙于工作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这两类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都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孩子普遍活泼有余,严谨不足,责任心、自控力与开拓性都很差。如某酒店老板的孩子上初二,表面上看起来健康快乐,但行为无规矩,上课不遵守纪律,不爱做作业,成绩较差。他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冲突型家庭的父母双方比较爱吵架。这类家庭的孩子日子很不好过,时刻要提防“战争爆发”,或胆小退缩,或攻击好斗,极易酿成心理疾病。某商店的售货员脾气急躁, 偏偏丈夫的脾气也很倔,家里总是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孩子从小躲在一旁哭泣,上初中后,开始不回家,在街上游荡。终因打群架被处分,之后更自暴自弃;发展到偷抢赌博,被少管所收容。
包办型家庭的父母一般勤劳肯于,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不知不觉中,孩子养成依赖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无法独立处事。在我们诊所中,这种家庭。前来咨询的较多,“两代人都很痛苦。其中有位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家人帮他找了一份工作。但上班没几天,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总担心自己的缺点被同事知道,总猜测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发展到不愿见人;幻想有个“世外桃源”容纳他。这位青年如今还在治疗中,情况有很大好转。
此外,还有分裂型、单亲型等家庭;就不一一分析了。一般来说,民主型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最值得我们借鉴(振明心理诊所 黄碧芬)。-------(厦门晚报 2000-6-2)
下岗职工心态各异
如今社区内下岗职工较多,其心理冲突厉害,且心态各异。我们调查发现下岗人员存在几种不同的心态:
难为情心态。这种害羞心理多数出于比较安分的职工;他们平时工作不错,但因岗位合并或人员富余而下岗,自己觉得很没面子。在前来咨询者中,有一位姓冯的女工哭诉:“我18岁进厂,十几年来都勤勤恳恳,从不怠慢。突然下岗了、真担心被人误解自己表现不好,在邻里间难以抬头,对孩子也不敢告诉实情,感到很压抑,绝望)„„”
冤屈心态。对下岗大道理表面接受,当自己下岗时想不通,抱怨“命运不佳”,没人缘,很冤枉。一位前来咨询的内向的中年女工抱怨说:“我人生命不好,坏事都轮到自己头上。自己人际关系不好,不会去巴结人,才会下岗......”
冲突心态。一些人将下岗怪罪干领导,公开与领导发生冲突,尤其是年轻人。有位姓叶的年轻人一到咨询诊所;就愤慨他说:“我这人性情暴躁,常抱怨不平,对领导有意见,爱顶撞。这次下岗一定是领导给我穿小鞋,今后我一定要找他算账„„’
留恋心态。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工作了几十年,对原单位有感情。如今“铁饭碗”被打破,动力定型遭破坏,一时难以适应,还守着原来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这种心态的下岗职工比例不少。
对待下岗问题,上述各种心态都不足取,应好好调整自己。
首先要正视现实,学会闯过心理关,不回避或歪曲下岗现实,抛弃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的心理。其次,乐观生活,学会调整不良情绪。情绪不好不仅会使人的能力和意志受到压抑,而且会消耗心理能量。调整的方法很多,如学会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做一些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在处于愤怒、优愁等情绪时,可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到户外散步,深呼吸,自我暗示,以转移注意力。也可将忧愁烦恼向亲友倾诉,不要闷在心里,有时就是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
此外,还要放下架子,走上再就业之路。这方面的劝导较多,在此就不详述了。当然,政府、社会也应在各方面关心、帮助下岗人员,让他们走上再就业之路。——振明心理诊所 孙淑珍 厦门晚报---2000.6.19
老年人的退休关
离退休是正常的人生规律,但有部分事业心强,性格内向或无心理准备的老同志适应不了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的心态;有的还并发心悸、失眠多梦,全身燥热等生理疾病,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离退休综合症。
唐某退休前在机关任科长,工作积极肯干,为人处事很受人称赞。但他不善家务,又无太多爱好,退休后与以前判若两人,生活无聊,心理疾病也随之产生。家人十分着急到心理诊所来咨询。我们先对老唐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和疏导,再引导他参加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以获得充实感。三个月后,老唐逐步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精神焕发。可见,老人过好退休关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做好心理准备,看轻名利、地位。如老唐那样,“在朝时门槛被踏破,退位后门前车马稀”,角色转换,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产生失落和孤独感,老人若能从大局出发,离退休前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打算,就可减轻心理失衡。一些研究表明,有思想准备的老人退休后适应快,无怨无悔,无忧无愁;泰然处之,产生安全感。
其次,重定生活目标,丰富生活内容。老年朋友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能力和经济状况,安排新生活、如从事读书学习、园艺、绘画、工艺、写作,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参加一些问题活动等。还可结识一些朋友,感受生活在群体友爱中的幸福。张女士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烹任,两年来,绘画大有长进,做的菜肴儿孙们赞不绝口、在老年羽毛球队中还经常外出比赛,身体也比以前健康。
再次,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退休了,有更多时间在家,要正确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不摆长辈架子,不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当然,家庭、单位、政府部门也要多关心离退休人员,发挥老同志的余热。-----振明心理诊所 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6-16
家长的临考忧虑
最近,社区中应考学生的家长们谈论最多的是中考、高考,许多家长的心理紧张不安,这无疑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有位考生第一次高考由于过度紧张,以2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再考,由于家长给予的压力大,该考生在6月中旬突然因腹泻、便血住院,到了7月中旬才好。第三年的6月份,又因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医生检查肠内既无器质性病变,也无病毒感染,结论是“非特异性过敏性结肠炎”。在精神医生看来,该生是由于紧张焦虑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因此;临考前家长首先调适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
一、保持常态的生活方式。中、高考临近,考生自己可能并不十分紧张,家长突然变得精神过敏,左叮咛右嘱咐,反复讲要吃好饭,睡好觉。这样做反而使孩子害怕起来,它暗藏着“威胁”,这本身就是压力。家长对子女考前常见的“重点保护”极易造成紧张气氛。家长应少在子女面前讲中、高考话题,尤其是敏感的“重点校”、“状元”、“分数”、“面子”、压力”等词语。有位考生咨询时诉说:“我家住小区,父母为了让我高考,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这样反而让我更紧张。”临考前家庭应保持平常的生活习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子女,它本身就是一副“镇静剂”。
二,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临考前不少孩子紧张焦虑,家长切不可受子女情绪的感染而盲目地同悲同乐,不要由子女的情绪来调节你,家长应随时调整考生心态。考试中,家长别过多关注孩子考得如何,而应让考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门科目上,以利再战。前几年在高考心理热线咨询中,一位家长说:“孩子考数学时太紧张,少考一页试卷,现在很沮丧。”我鼓励他坚持考好其他科目,后来孩子还是考上大学。
此外,还要合理配膳,注意劳逸结合。由于天气热,千万不要给孩子吃西洋参,更不能乱给孩子服安定或兴奋剂。近几年,武汉第六医、院救洽服用安定中毒的学生300多个。武汉中德医院心理门诊治疗92名学生中有82名服用过安定。家长不能把分数看得高于健康,若孩子有考试焦虑症应及早请心理医生治疗。
--------振明心理诊所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6-23
邻里关系的冷漠
住户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的安定团结。据了解,我市今年上半年诉诸法院的邻里纠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这反映出居民法律意识增强,但也反映出邻里关系的阴暗面。我们考察了社区邻里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疏远型。邻里间“和平共处”出门点点头,最多寒暄几句,有的甚至楼上楼下的住户都不认识。据说,某新区一位家住六楼的住户,上午10点多钟被窃,小偷还大张旗鼓用汽车运载东西,而楼下的住户还以为是该住户搬迁。
二、亲密型。邻里关系密切,互相帮助,逢年过节生日喜事都互送礼品。
三、矛盾型。邻里关系紧张,为一些事情,如装修、搞卫生、装空调不当,或夜间电视声、卡拉ok声、打牌声过大,或两家孩子吵架等等问题,产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欧。也有的为此告到法院。如某社区的老邱和老肖因孩子吵架而搞得两家争吵,矛盾激化,大打出手。后来“战火”越烧越大,邻里变成冤家,生活不得安宁。两人的单位也大伤脑筋,为调解矛盾费力不小。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据调查,目前我市第一类型的邻里关系居多,尤其是新区。第二、三类型较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邻里关系,这是人们心理发展、个性健全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曾 对1万人的档案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 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社区居民应该向良好的邻里关系——亲密型发展。否则有损身心健康,也影响工作和生活。良好的邻里关系应建立在下列基础之上:
相互关心。从心理角度分析,人们都不希望别人有困难时才找自己。所以好事应做到前,平时就应该互相关心,不要等有事才去找邻居帮忙。
互相宽容。在邻里关系中,宽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颗宽容的心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化解很多矛盾。社区管理部门应创造一些条件。如利用双休日、节假 日开展社区活动,加强邻里间的交往。------振明心理诊所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6-30
假期防止“三色”污染
放暑假了,如何让青少年学生过个有意义的假期。是摆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面前的问题。青少年精力旺盛,可塑性大,情感易冲动。一方面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东西;另一方面也易受不良影响。据我们调查发现,青少年最容易受“三色”污染。
一、黄色污染(即“色情文化”)。指过分渲染两性关系的一种流行文化。其表现范围是多方面的,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甚至电子游戏机、网络,常有色情画面的出现。色情文化是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诱因。例如,去年山西汾阳市公安局在市某歌厅查获两起嫖宿案,5名嫖客均是小学生,最大15岁,最小13岁。这些孩子用零花钱结伙去歌厅。并与3名歌女发生了性关系。
二、白色污染对小、是指毒品的毒害。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原因是由于好奇心强,好模仿,控制能力差。有的青少年重友情,讲“义气”,容易受他人、环境影响而走上吸毒之路。大多青少年,成瘾有某些品行障碍,如逃学。偷窃、斗殴和少年犯罪等,他们的成绩差,情绪不稳定。例如本市张某去澳大利亚学习4年,半工半读;辛辛苦苦赚了几十万元,回国后由于不慎交上了毒瘾朋友而染上吸毒,几十万元付之一炬,搞得家无宁日,好端端一个青年变成脸黄肌瘦的“瘾君子”。
三、灰色污染。指交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而误人歧途,心理学工作者对1000名中学生抽样调查:“你有了不顺心的事跟谁说”,结果有50.9%同学回答:“跟同龄朋友说”。青少年对友谊的需求超过了任何年龄的人。青少年由于不够成熟,交友时带有不稳定、多变化的特点,若交上坏朋友就容易入歧途。净化社区环境,堵截污染源,努力建设文明社区,是防止青少年受“三色”污染的根本条件。
首先,社区要关心青少年假期生活。可发挥离退休老人余热,组织幸富多彩的文休活动。社区提供有益的活动场所,充实学生们的闲暇生活,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有益释放。
其次,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严禁电子游戏机。电脑网络的色情文化,文化部门应切实抓好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工作,查禁淫秽物品。再次,禁毒工作应长抓不懈。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厦门是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个禁毒试点城市之一,应抓出实效。----振明心理诊所孙淑珍《厦门晚报》 2000-7-14
失恋者的心理障碍
如今多数失恋者能逐渐正确对待失恋,然而有些失恋者出现失控和反常的心理反应,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笔者分析失恋者心理表现,常见有三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一是自卑心理。、感到羞愧难当,陷入自卑、心灰意冷之中,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绝路。其实,失恋是恋爱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并不是一种错误。因此,不存在什么失面子的问题。在银行工作的小陈曾诉说:“我与女友从相识到相爱已三年,可是最近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之后女友提出分手。我无地自容,怎么向亲戚。朋友、同事交代?”
二是报复心理。有的失恋者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结果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特别是由于一方不道
德而导致失恋;更容易出现报复心理。其实如果对方人格低下,你应该为相别而庆幸,切不可降低自己的人格。以图一时的泄愤。在某酒店工作的小马因对方有第三者介人而失恋。他不甘愿,天天去女友家门口大吵大闹,声言让女友不得好过。
三是渺茫心理。有的人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一旦失恋了,事业、前途也不顾了。失恋的石小姐伤感他说:“我俩计划一起上夜大进修英语,之后一起考研究生,可是现在于点兴趣也没有了,今后也不知怎么办。”渺茫、焦虑,不但干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你们在恋爱问题上更草率。
失恋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要尽快摆脱精神痛苦而达到心理平衡,必须克服上述心理障碍。
首先冷静分析失恋的原因。冷静分析一下失恋原因,可以帮助摆脱“恋”的苦恼。
其次及时疏导心中的郁闷。人的理智可以战胜感情,失恋者可以采用疏放法,即找亲人或知心好友倾诉你心中的烦恼;也可振笔疾书;甚至可以关门痛哭一场,这样有助于消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恢复心理平衡。也可以采用转移法,主动置身于欢乐、开阔的环境。
再次努力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工作和学习中去。很多历史名人都曾经经历过失恋的痛苦,他们可以作为积极转移失恋痛苦的楷模。
可喜的是,上述几例失恋者经过心理疏导与治疗后。都能摆脱失恋盾的巨大痛苦,面对现实,开始新的生活。小陈还评上先进工作者,人了党。小马又找到新的恋人。而石小姐考上了研究生。可见,天涯何处无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己。一扇幸福之门对你关闭的同时,另一扇幸福之门却在你面前洞开了。----振明心理诊所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7-21
婚变家庭对子女的伤害
据统计,80年代初,我国离婚率仅4.7%,到1995年已达到11.34%。城市离婚率要高于农村,大城市要高于平均数。有资料表明,目前离婚原因中,女性因丈夫有第三者的占64.8%,男性因妻子有第三 者的占48.6%。
离婚不仅影响夫妻双方。更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很容易产生精神和道德上的起畸形人。今年3月,我们接待了某中学初三学生洪某。只见她已瘦得皮包骨,反复涝叨:“父亲再婚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同意。”经诊断她已发展到精神分裂症。由于其父母婚变,她被判给父亲,后来父亲重组家庭,后母对她很不好,而对自己带来的女儿关怀备至。这种强烈的反差给洪某的精神创伤很大。另外,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容易令子女一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性格缺陷,如不善于与人相处;病态的防范心理等。本市初一学生蔡某父母离异后,母亲开了家诊所,忙于工作,对孩子照顾不周。结果造成孩子行为障碍,不敢与人来往,常常独守一处。
离异家庭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具有较长的持续性。调查表明,父母离异后,1/3的孩子在5年内感到压抑;1/3的孩子在一年内对生活感到乏味,缺乏目标和抱负。还有的孩子表现出性格的不稳定、有冲动性和破坏性。美国两家机构调查表明,102名自杀未遂的青年有2/3来自破裂家庭。另外,破裂家庭的少年犯罪现象大大高于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对孩子是一场灾难,离婚者应加强对孩子的心理保护。
首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前配偶的坏话,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当你向前配偶射箭时,这些箭会射穿孩子的心灵后才到达。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去交朋友,参加各种活动,大胆与同伴、好友谈心。当然,也要尽量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孩子的影响。
再次,社区单位应多给孩子关心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振明心理诊所 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7-28
温馨家庭心理谈源
人们都企盼自己的家庭温馨幸福,我们考察了社区一些家庭,发现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而幸福温馨的家庭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总的来说,他们的家庭成员间充满着“四爱”。
一、夫妻间恩爱。夫妻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核心关系,它是温馨家庭的基础。恩爱夫妻表现在相互认同,相互沟通,相敬如宾和相互补异。恩爱夫妻包括长辈的老夫老妻,还包括了晚辈的少夫妻。调查表明,老夫老妻恩爱的比例大于少夫少妻。特别是有些老年夫妻退休后,双双上老年大学,培养了共同的兴趣,更加情投意合。有位老人为他的老伴作画题诗时写道:“ 昔日并肩打豺狼,今天双双上学堂;男书女画日切磋,共命夫妻翰墨香。”又如本市有位曾教授,文革中经常被批斗,其妻受到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一旦发病;摔盘砸碗。曾教授平反后,有些人劝他“另找一个”,他说:“糟糠之妻不休。”仍然无微不至地关心病妻。这是一对典型的恩爱夫妻。
二、长辈对晚辈慈爱。它是温馨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述表现在精神上。同时又是一种有分寸,有理智的爱。长辈的慈爱是一种血浓于水,无法分离的亲情。温馨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一视同仁,尤其是正确处理婆媳关系这一敏感问题上,能平等对待媳妇。有位媳妇说:“一家人看电视时)婆婆给公公、儿子、孙子、自己各削了一个苹果,惟独没给我,一个苹果是小事,哪怕问一声‘吃不吃’,我也高兴。”这无形中给家人造成不和睦的因素。长辈对晚辈的慈爱还必须注意“隔代亲”问题,否则也会由此引发家庭矛盾。
三、晚辈对长辈敬爱。它是温馨家庭又一重要因素。晚辈对长辈的敬爱表现在听从教诲,细微体贴和尊老敬老等方面。在当今社会里,两代人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不同,矛盾较尖锐、“这就需要沟通、理解小晚辈考虑问题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在保障好老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使老人精神上得到满足。目前,社区中不少晚辈与长辈分开居住,但无论工作多忙。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顿团圆饭都会使老人精神上得到慰藉。
四兄弟姐妹间互爱。尚未成人或成家立业的兄弟姐妹,一般能融洽相处;而在已成家的兄弟姐妹之间,由于经济收入。个人能力、承担赡养义务、继承遗产等各种具体问题而产生冲突,甚至爆发“家庭战争”,这样的事例很多。而温馨家庭中,已成人的兄弟姐妹间能平等相侍,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共同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大家相处气氛融洽。———振明心理诊所 孙淑珍 《厦门晚报》 2000-8-4
第三篇: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现教学“轻负高效”是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而其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树立较强的责任心,在课堂上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下应该积极关心学生,对待学生做到严慈并济,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所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平时对待学生的态度。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我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美术、朗读、游戏、表演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合理考虑其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生物是文科中的理科,并且大多数知识点是体内各个生理反应的过程,图形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游戏、表演等学生所喜欢的娱乐形式引进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又能对学生思维、记忆、理解、反应等能力进行综合的训练。
三、学生参与
生物课堂上对于习题课的处理我通常会采用讨论的方式,然后分组展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给予足够重视,才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并处理好这些要素间的关系,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篇: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2.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个体特征 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 1 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病人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
5.用药心理 医师和病人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 2 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病人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
6.用药方法和途径 就服药次数来说,病人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病菌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病人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
7.药物副作用 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病人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对药物副作用不预先告诉病人。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因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病人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
第五篇: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
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 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 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
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 到正确答案为止。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
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动力的表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 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 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 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 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 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 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 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 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 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