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习创新 发挥数学魅力
加强学习创新 发挥数学魅力
——2015年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10天的“国培计划”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觉收获最大的是专家和教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激起我心中的许多感想,让我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感悟到要善待学生,尊重教育,学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这次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学无止境,提升教学魅力需要不断学习。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互动、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把无味的数字符号转变成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接受?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其次,爱心无价,用爱贯穿教育,成就学生。平等、理解、尊重、信任,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再次,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新径。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最后,关注教学成果,提升教学效率。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教师的悉心引导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积极摸索经验,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教学的信息化。要时刻告诫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为我县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二篇: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发挥多媒体优势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湖北省襄阳市大庆路小学 龚芳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魅力教学效率
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师关注并研究的问题。小学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得小学生对学科缺乏兴趣。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并且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强课堂教学密度,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必须把现实带进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可能多用多媒体上课,而且要尽可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自己制作课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诱发创新意识。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的认识》时,先出示课件图片:二年级
(一)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一些食品:16瓶矿泉水,36个桔子,8盒饼干,32粒糖果,20根火腿,24根香蕉。现在请同学们帮忙把这些食品分给四个小组的同学。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分才算公平?学生很快分完。课件展示学生分的情况。老师提问:看了屏幕上你们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学生很快发现每一样食品分给四个小组的都是一样多,也就是每一份的数量相同。这样才算是公平。老师总结:像这样每一份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春游的情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分食品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的兴
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教师的绝对权威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极大阻碍。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不过其位置在人的“较深层的自我”里面。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引入“自由的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实现个人意义的学习创新。”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可组合性强,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任何一次求异思维都是一种创造。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先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通常分成16等份),剪开后,用这些扇形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都只能是近似的。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屏幕: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128份„„,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果分得无限多,结果又会怎么样?课件把事物之间虚与实的关系形象的表达出来,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新颖、先进的网络环境及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好地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导向,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多媒体显示树上有6个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指名学生分,学生很快分完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2个苹果。这时老师在树上又加一个苹果,继续让学生把7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结果剩下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让学生思考这两次分苹果,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第二次分苹果被除数发生了变化,两次除数都没有变,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的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
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借助多媒体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而且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轻松获取知识而感到快乐。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增强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和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手段的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媒体进入教学课堂,以发挥计算机媒体的特有功能。
1、“闪烁”提示,引发思维“闪烁”。在制作课件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闪烁”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角的认识”中有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隐去实物,抽取本质。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小学生更不例外,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例如:教“角的认识“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在计算机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动态演示,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有无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又深刻地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应用计算机媒体进行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用黑板演示参与人数少,局限性大。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的信息,还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及时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纠正,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性误差。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新思维,还反馈了信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等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课件的反馈信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愉快地接受知识,保持充沛的学习精神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多媒体已成为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带动数学课堂“飞翔”起来。让数学课堂更有张力,更有魅力!
第三篇:发挥个人魅力教案
展示教员魅力提高教育质量
六中队
李大明白
尊敬的首长、各位评委、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这几年有一个现象越发突出,很多教员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开展了”,我想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教员的个人魅力不足。历史上,思想教育有3个大繁荣期,第一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开创思想的时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第二是唐宋时期,它把封建思想教育推向了顶峰。第三是晚清民国时期,它是现代教育的开端。这几个时期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因为它解答了时代的困惑,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我们知道,推动思想发展要通靠教育来实现,而如何让这个过程更吸引人,靠的是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从诸子百家到韩愈、王安石;从严复、蔡元培到易中天、于丹,每个时期都有无数个名字为我们所熟知,他们各有特点,也有相似之处,这就是个人魅力。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魅力”。我讲的题目是《展示教员魅力,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讲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一名有魅力的教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有魅力的人大致一样,无魅力的人各有各的不同。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一个有魅力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质: 一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员,人格魅力集中表现为良好的党性修养。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大连舰艇学院原教授方永刚,20多年来,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有几条扣人心弦的话:①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②我经常对别人讲,我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我是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我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③我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④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简单的几句话体现的却是方永刚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厚德载物,这样的教员哪能不让人愿意接近,哪能不受人爱戴呢。想想当年的“范跑跑”特点更突出,语言更犀利,名气也更大,但我想那不能称为魅力。
有实力就有魅力,实力是一名教员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要想课程更富时代性和感召力,首先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下面我们看一看什么叫“有才”。易中天,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但同时也是中国知名作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并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他在今年《开讲啦》节目上回答青年人提问的一段对话更是堪称经典,我们来看一下。……视频中马昊的提问不可谓不刁钻,因为展示“存在感”这种活动在心理学上确有此一说,现实中也的的确确有这种现象,我猜测很多人还真就这么认为,而易中天的回答剥茧抽丝般一条一条进行驳斥,让人觉得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更用一段“嘻唰唰”活跃了气氛,一下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试想,如果教员本身素质不高,不能使自己观点立住脚,教育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
三是语言魅力。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最基本途径,生动的语言更是思想教育打动人心的必要条件,一个拥有语言魅力的人更容易被人们所喜欢,而一堂语言诙谐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则更容易被官兵所接受。去年,时任52基地副政委的张普庆少将利用电视会议系统面向二炮部队作了一次关于婚恋观的教育课,讲课中有数据、有分析、有提问、有事例,受到了全二炮的好评。记得他当时讲了一个例子:某领导要撮合一对干部,就把他们俩叫到会议室并非常严肃地说:“科目,谈恋爱;目的,结婚;地点,本场地;方法,单兵教练;要求,速战速决。”听完这个故事,大家都拍手叫好,既说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也说首长讲的精彩绝伦,讲完课以后,大家一致反映非常过瘾、没听够。这就是语言魅力,它能让人如沐春风。
四是形象魅力。教员的形象好,官兵则更愿与之接近,也会更容易接受他的引导;如果外表邋遢、行为不端,就会被人所排斥,他的教育也就缺少说服力。截至目前,我国在国外已经开设孔子学院440余所,而孔子总是一个长袍大褂、胡须浓密,双手抱拳行礼的老人形象,让人一看见就觉得充满了智慧。民国时期盛产教育名人,像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堪称大师的人物,总给人以长袍马褂、眼睛上架着一副圆圆镜片的学者形象,而现在的于丹、康震、钱文忠甚至就连长得跟“帅”不沾边的纪连海也是西装革履,看上去就十分干练。而以上这些人呢,无一不是有着真才实学,并深受人们喜爱。假设让凤姐、犀利哥、“伪娘”这种形象的来做政治教育,“时代性”可能过了,但感召力一定不够,试问他们讲课你会去听吗?所以个人形象魅力就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必须印制得精致美观。
第二部分:提升教员个人魅力的方法途径
所谓“知耻而后勇”,一名教员要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哪里存在不足就尽快补上。
素质不够高在学习中补足。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它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我们从小就听过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美谈故事,更听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俗语,毛主席也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可见教员要提高素质,持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有“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还有“哪里不会点哪里”的,更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但不管哪种方法,前提是必须有“三更灯火五更鸡”韧劲。前些年非常有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今年放弃高考而被哈佛等9所名校录取的“衡水女孩”张媛琦;还有退役后取得清华大学学士、诺丁汉大学硕士并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邓亚萍,我们看他们个个风光无限、魅力十足,可他们风光背后的努力是我们看不到的,刘亦婷每天只睡4个小时,张媛琪面对采访只说了“我比别人更努力”,邓亚萍基础最差,付出的辛苦也最多,没日没夜地埋头在书海里,终于取得了常人所不敢想象的成绩,可见,素质不够高就要在学习中补,否则,个人不会进步,教育更将寸步难行。
能力不够强在任务中锻炼。教员的能力越强,官兵就越信服,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诸葛亮出山前只是一个山野村夫,名气也不是很大,三顾茅庐时气得张飞要砸了他的门窗,但经过“火烧博望坡”一战,张飞态度立即改变,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因为他认可了军师的才能。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书本,必须在完成任务中不断积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教训。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才能卓著,他在外流亡的19年里,早期躲藏在舅舅子犯家他不思进取,在齐国避难他乐不思蜀,后来一路坎坷不断,等到了楚国遇到杀身之祸时他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正是一路的颠沛流离让他变得成熟,最终成就了霸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要想提升能力,任务锻炼是不可缺少的一段必经之路。
语言不够丰在实践中提高。同样的教案,有的人讲出来像“催眠曲”,而到了别人手里就像“兴奋剂”,原因就是语言表述有差别。大学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为了练好英语,大清早就站在路边,冲着过路人大声朗诵,以此来提高口语水平和心里素质。教员的语言能力也一样,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提高。新东方老板俞敏洪多年前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时,曾经被要求面对多种小动物进行选择,结果他选择了考拉,他说:“考拉性格温和、腼腆、有耐力,典型的好老师性格,最像我。”而他到底腼腆到什么程度了呢?他在另一次的节目上说,上学时看一眼女孩子都会脸红。而这样一个羞涩、腼腆的人,今天却站在无数人面前夸夸其谈,经常引得笑声无数,他的语言艺术从何而来?就是“练”,他自己也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练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练的多了自然就有话说,打动人心的语言就会朗朗上口、信手捻来,从而摆托一味地背稿子、念书本、照本宣科的低级授课模式。
形象不够好在生活中塑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常不注意维护形象,课前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塑造。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一名教员树立好形象首先就要学好条令条例,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条令条例都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通过学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古时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铡包勉”等经典故事,今有焦裕禄一心为民、不占分毫,他们都是遵规守纪的典型,作为一名教员,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做到错话不说、错事不做、污衣不着、私情不徇,以自身行为树立良好标杆,试想一下,让这样的人来讲课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第三部分:让个人魅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 所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教育中必须把个人魅力发挥出来,让它服务教育,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用丰富的学识打动官兵。一堂教育课是否具有时代性和感召力,关键要看内容是否打动官兵,这就要求教员把自己的才华魅力充分展示给官兵,让官兵听了后感到有深度、有收获,才更乐于接受。就好比在大学课堂讲小学内容,老是陈词滥调,即使上面讲得天花乱坠,下面也一定昏昏欲睡。《百家讲坛》节目开播已经有14个年头了,涌现了很多像易中天、于丹、康震这样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大家”,不知我们注意了没有,这么多年来,每一期节目的现场从来都是座无虚席,而且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喜欢看。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讲的课里有“货”,他们的思想很有“力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讲唐史,讲到“玄武门事件”时问观众:“你相信历史吗?”下面异口同声说“相信”,而蒙曼这时候就说:“错,历史它是不真实的,它是胜利者写的,谁会写自己不好呢?历史上李世民勘称一代明君,他曾经3次翻看史官的记录,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可以的,但谁让人家‘拳头’大呢!”这就是思想,这就是实力,这样有“料”的课自然就能打动观众。这就要求教员必须展示出真才实学,真正让官兵有所收获。
二是让生动的语言服务主题。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一堂课变得更有吸引力,教员的语言魅力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面貌,首先要改变以往那种“理论恒久远,满篇永流传”的习惯,要通过动之以情来引起共鸣,通过诙谐幽默来引人入胜,通过适度发挥做到有的放矢。战士们普遍反映,最能叫他们记忆犹新的内容是警示教育和法纪教育中的案例内容,因为人都喜欢听故事,案例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事例中透射着道理,而不是干巴巴的规矩道理,所以讲课内容不能一味讲理而不说事。课堂气氛决定听课质量,所以教员语言的诙幽默很重要,这点上我们既不能学水均益、白岩松那样始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因为他们谈论的话题都太沉重,更不能像《快乐大本营》里何炅、谢娜、杜海涛那样“尥蹶子、打滚”没有底线,那样就失去了尊严更没说服力,而应该学一学李咏、崔永元、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根据内容的不同,时而严肃,时而诙谐,让听者随着教员的不同表情、表述而心潮起伏,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教员的观点。
三是让端正的行为感染官兵。我们常说一句话:“语言是苍白的,行动是有力的”,作为教员,要让官兵真正对你的课信服,除了讲好道理更要以身作则。丁晓兵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他也当过指导员、教导员,也曾经教导官兵要坚定信念、要敢于吃苦,而他本人就是那么做的,为了练好打背包,不单是手脚并用而且把嘴都用上了;为了练射击,把左肩和左脸磕得又红又肿;年终考核8个科目中7项优秀1项良好,更是极具说服力,这样的教员站在官兵面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洗礼,官兵也会更加信服。反观如今像“微笑局长”杨达才、“带头大哥”文强此类地方官员,嘴里高喊着“为人民服务”,教导下级“要一身正气,为民服务”,而背后干的却是喝人民血、吃百姓肉的勾当,这样的人来上课,即使语言再好也徒劳无功。因此,要让自己的讲课更富时代性感召力,必须用行动说话,把行为上的魅力展现给官兵。
四是让亲和力拉近与官兵的距离。现实中有这样的人,脸上随时都写着四个大字“你欠我钱”,而这样的人就算心地在好、素质再高,展现不出亲和力,你愿意和他接近吗?所以,要想讲课更能聚拢人心,要想官兵更愿意和你接近,亲和力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员在平时多下功夫。我们二炮官兵对指挥学院的邵永灵教授大概都不陌生,在指挥学院学习过的都知道,邵教授虽然作为主任、教授、导师位高权重,可在那没有人不喜欢她,选修她课程的人总能把教室挤满。我的一个学长跟我讲,他说邵老师为人特别好,不仅课上兢兢业业,课下还经常带他们做一些打乒乓球、跑步、逛街等娱乐活动,有一回看见我学长连续几次穿了同一件T恤,就问他说:“你就这一件外套吗?”我学长说:“是”,“那走,带你到商场送你一件。”把我学长给乐的不得了。大家想,这样的教员谁不喜欢,能不受爱戴吗?他的课能不吸引人吗?所以,一名教员要想自己的课更有感召力,就要用个人的亲和力来拉近距离。
我的讲课完了,不足之处请首长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发挥优秀电影的魅力
发挥优秀电影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优秀电影,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课题成果
东风小学电影课题组1
一、课题界定
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就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它是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提高的过程。
“利用优秀电影,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的研究是以电影为媒介,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促进教师、学校共同发展。同时探索电影课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形成电影课教学的科学方法与体系。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利用优秀电影,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实施体系。
2.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理论修养,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内容
1.研究利用优秀电影,全面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开展优秀电影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作用的验证研究,; 3.开展推动优秀影视资源教学应用的验证研究; 4.研究归纳每一个推荐影片的教育功效。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测验法、归因法和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四、研究过程
我校于2001年11月申报子课题《利用优秀电影,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经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影教育总课题组批准,我校被列为电影课实验学校。经历了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课题推广应用阶段。2005年11月,我校电影课题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课题实验一等奖。同时被省电教馆评为“十五”课题先进单位。
(一)优化方案,充实实验机构,明确职责。
成立课题组,课题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学校聘请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实验研究理论,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1主要研究人员:陈霞、李璜玫、张羽飞、王莺燕、宁燕、蒋蔚东、刘新维、甘晓明、罗湘其、郭志红、何鑫、张玲、吴春花等。
(二)筹集资金,提供实验条件,保障研究
在上级行政部门支持下,学校建起了现代化的播控室、校园电视台、音像资料室及多功能室,还为各班教室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建起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完全满足了电影播放的实验条件。购买实验必须的优秀影片500部和100部“课对课”电影影片及其他影视资料。我校电脑教师自主开发建立VOD电影点播系统,满足局域网电影随机点播。
(三)分步进行,扎实开展研究,讲究实效
1.精心组织,常规观片
(1)学校坚持把电影课作为学校课程列入正式课表,每周星期五下午校本课程时间作为学生观看影片时间,全校安排了12名教师担任了电影课程教学。全校700多名学生每周均能按时收看1—2部优秀电影。四年多来最多的年级播放影片100多部,最少的一年级也看了20部影片,保证了电影课的正常教学。
(2)课题组编写了“看纲”、导看目录和播放记录,我们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观看的影片编入课程,奉献给学生,使其看前有数、看有所得,观有所悟,寓学习于看电影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3)把握电影课教学的三个环节,即导看前、导看中、导看后的系列活动。本课题采用了由总课题组设计的导看模式,其内涵是:教师根据电影课教学目标精心选片,合理设计出导看程序,认真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正确进行导看,对重点内容或与学生知识结构跨度较大的内容,教师简明点拨,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观看中欣赏,在欣赏中分析,在分析中升华。
其结构图如下:
2.观后活动,提高能力
各个班级在认真观片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影视活动,以训练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开展电影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看电影拓展视野,积累知识,了解信息,如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物风貌、动物世界、名人事迹等。
(2)开展电影小报。(3)电影绘画竞赛。学生根据影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既有影片内容的回顾,更有自己观片的感受诉诸画笔。
(4)开展电影征文竞赛。中、高年级学生观片后,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电影习作交流,如组织学生从多角度地写观后感,改编电影故事,写科幻或想象作文,续写电影等。
(5)开展电影歌曲演唱竞赛,加深对电影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歌曲意境,提高学生音乐表达能力。
(6)开展电影表演竞赛。将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也是电影课题研究的新气象。教师打破陈旧的教学法,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模仿表演或配音表演。
(7)结合电影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学生观看了以《发明家》的系列电影,萌发了探索科技奥秘的浓厚兴趣。在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他们也展开了小型的科学探究:“冬至与春分的影子测量”、“温度与热的探究”、“茶文化的探源”。
3.学科电影整合的研究
充分利用丰富的电影资源来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实现电影课与学科教学结合,将影片内容作为现有学科课程的补充资料,充实学科课程的内容,用新型的超文本教学方式传输教学信息。电影电视支持学科教学,课题组给电影实验学校提供了一些“课对课”的电影资源,供老师学生挑选、补充、制作课件。第一是直接对应的整部电影,如《狼牙山五壮士》对应同名电影;第二是举一反三式的同类电影配给。
五、研究成效
(一)初步构建不同年级段的教学模式。
(二)观看优秀电影,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观看优秀电影,促进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观看优秀电影,丰富和改进了学科课堂教学。
(五)开展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六、研究反思
开展本电影课题实验研究,可以大规模地从全人类生产的电影中,精选适合孩子们看的影片,系统地推荐给孩子。并根据影片的类别、题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尝试各种适合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集体教育形式。创造适合多媒体、超文本教学环境的学习模式,探索开放性活动课程的目标、途径、方法。
同时,电影课的开设,与传统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容、互补、辅助的关系。电影课的开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教学空间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例如用专题影片这种超文本教材辅助各学科学习,把电影转化成学科教学的背景资源,从而诱导出新的教学目标,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注:该课题于2006年荣获中央教科所课题评比一等奖、2007年长沙市友谊教育科研奖。成果主体部分发表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一书中。)
执笔:李璜玫 吴春花(东风小学)资料来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楹联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成果
沅丰坝中学课题组2
一、课题界定
楹联:即对联,包括喜庆、婚嫁、春节、行业、嵌名、名胜等对联。开发: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
楹联校本课程开发指: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楹联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为主实施的课程开发。让学生通过楹联来了解历史和文化,用对联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楹联校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体系。
2.通过楹联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楹联的发展史及学习楹联的意义;掌握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从而会写楹联。从实践中学会鉴赏古今楹联,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促进学生对格律文学的理解和掌握,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3.培养一支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楹联校本课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主地、科学地开发与选择校本课程的能力,力争使本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研究内容
1.开展楹联校本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探讨如何选择和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楹联校本课程内容。
3.探讨楹联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与途径。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建立 师生互动、学生与社区互动的楹联教学课堂。
4.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楹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自编《楹联》教材,切实加强楹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动态的、发展的楹联课程资源库。
5.探索科学的楹联课程评价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对象
以本校七年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一)前期探索和准备阶段(2004年3月——2005年11月):开始楹联课程的前提探索,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兴趣程度,普遍学生有学习的意愿;以周爱莲为主持人,成立 2主要研究人员:周爱莲、罗兴元、陈奕、何项爵、李俊斌、李艳云、金鸿猷等。课题组。
(二)重点实施阶段
第一步(2005.11--2006.6):楹联知识启蒙阶段。学习楹联的起源、意义、特点和一般写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感知楹联。学生能对出较简单的楹联。教学以楹联阅读欣赏为主。探讨楹联教学模式,研究楹联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收集整理出对课程开发有利的楹联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提高老师的认识,大家认识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价值,形成共识。
第二步(2006.9--2007.1):深化技巧训练阶段。学习楹联技巧、修辞、书写格式及张贴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大都能撰写五至七言对。以学生口对、笔对为主,继续探讨楹联课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功能。
本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楹联课教学活动:
1.学校选择初二四个班为研究对象,由周爱莲老师任教,每周校本课程课为楹联课。每天晨读20分钟重在熟读对韵,包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周爱莲老师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编印成册,发给每位学生。韵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语辞典雅,学生兴趣浓厚。
2.开展楹联猜谜、撰写楹联等竞赛活动。
3.教学方法上:循序渐进,联题先从单字对到多字对,再到句对。所取入对事从眼前常见物开始,如附近地名,眼前景观、周围历史名人、古诗词句对。就近取物入对,初学者容易产生兴趣。初学楹联课一般只求对上就行。引导学生逐步达到既合对仗又合平仄的要求。
4.请鲁晓川老师来校进行楹联知识讲座。5.编写七至九年级对联教材。
第三步(2007.2--2008.7):综合考核阶段。加强学生联系生活作对的能力,综合考核学生习作的对仗、声韵、修辞技巧和意境的构思,学生普遍能做贴近生活的楹联,一部分学生能创作长联。迎接专家的评估考核。
(三)总结阶段(2008.7——2008.12月)
搜集整理研究资料,全面总结,开展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课题组总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接受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的鉴定、验收;推广课题的优秀成果,推动楹联校本课程的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
五、研究成效
通过第一阶段的楹联课程开发,我们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收获:
(一)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促进了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
对联不仅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与作品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对联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文字表达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能力。对联创作讲究技巧,嵌名、拆词、析字、回文、双关等都是一个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再到创新的过程。好的对联言近旨远,对仗工稳、平仄和谐、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听之铿锵悦耳,思之韵味无穷。既具音乐美,又具意境美。对联教学使学生在辨别善、恶、美、丑方面初步形成了审美观。
(二)初步形成了“导—讲—对—评—练”的教学模式。“导”由教师导入课题,可用故事、可用名联、也可用学生联,形式多样;“讲”,教师讲对联基础知识;“对”,即师生对对,结合讲过的知识,先由老师出对,再由学生自对,也可师生互对;“评”,就是针对学生习作,老师、学生各抒已见;“练”,即课堂课外巩固练习。
(三)学生的发展变化
1.对联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楹联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楹联的发展史及学习楹联的意义;掌握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从而会写楹联。从实践中学会鉴赏古今楹联,促进学生对格律文学的理解和掌握,获取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目前,100%的学生已学会写简单的对联,少数学生的习作还受到了行家们的称赞。如学生创作的题赠联和嵌名联:
心当如暖阳,照大地而不求回报
魂应似白荷,出淤泥而不染烟尘
(题赠联)
利箭冲霄出云天
腊梅迎雪创伟业
(嵌名联:杨利伟)
教书育人有爱意
心灵纯洁似莲花
(嵌名联:周爱莲老师)
成绩优异心花放
怡然自得笑开颜(嵌名联:胡心怡同学)
网可恶耗时耗费废学业
心难收伤身伤神误前程(赠迷恋上网的同学,表劝戒)
3.对联课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对联的技巧也是作文的技巧,课题研究丰富了学生的语辞语汇,学生作文更见成效。
4.培养了一支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促使教师能自主地、科学地开发与选择校本课程的能力。使本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六、思考与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设楹联课,不但没有影响教学,反而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一是楹联课成为了校本课程教学的催化剂,生动有趣的楹联课使枯燥单调的校本课程课变得多姿多彩,大多厌学语文的学生开始亲近和爱好语文;二是学生在学习对仗和格律知识的同时,理解和熟练了语法中的词性、句式结构、音韵和修辞上的对偶。
(二)上好对课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且课堂激趣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将对联课上成理论说教课。
(三)真正让楹联课走上讲台,还要营造浓厚的对联文化氛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背对韵,但还不够。
(四)虽然已自编教材,但还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的古典文化根底不深,对句还欠典雅。
(注:该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其主体部分曾在《校本课程开发》一书中发表。)
执笔:周爱莲(沅丰坝中学书记)公司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
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做数学,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才会学懂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实践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that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content should be realistic,meaningful and challenging”.Mathematics curriculum objectives also mentioned that should help students initially learn how to use the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to observe,analyze social reality,to solve problems in daily life and other subjects,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applied mathematics."Therefore,in teaching mathematics,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life of learning scenarios,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practice,do the math,teach students to observe life,the vision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life.So that the children will truly enter into the role of learning mathematics,will feel and experience the charm and value of mathematics,will learn math.【Key words】Mathematics; Life; Application; Practice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才会学懂数学。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由“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出示“妈妈买了1.5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0.25元,妈妈应付多少钱?”0.25×1.5=0.375(元)“该怎样付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进而强化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回归生活空间,在实践中做数学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利息”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无数数学问题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了“多位数乘法”后让学生做父母的“小会计”,在买东西时帮父母算价钱。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个月的用水量和用电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用水量和用电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时、分、秒”后,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树立时间观念。学生在生活课堂里解决了很多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4.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我们应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例如,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中奖”的游戏。在利益的驱动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自信自己是“幸运儿”。教师应教会学生遇到这种事情后应冷静分析大奖背后的“秘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另外,指导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是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真实世界里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