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上海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上海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3年9月8日,复旦大学联合沪上各高校,在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和卓越睿新数码科技公司的协助下,共同发起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上海研讨会。来自全市26所高校的骨干教师、教学管理者、教师教学发展专业工作者、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服务工作者共200余人集聚复旦,共同探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深入思考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重构,研究探索中国式MOOCs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以期切实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和信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向大会致辞,并阐述了上海高校共享课程的使命与愿景。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主任黄钢介绍了该课程平台的运行现状及未来构想。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陆昉就“混合式教学:重构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作了主题报告。大会还特邀台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组组长叶丙成、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庞卫国分别报告了“技术全程支持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以及“当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复旦大学社科部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和同济大学顾牡教授领衔的大学物理类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课程建设方案并引导与会同行作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下面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陈金华老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上海研讨会”发言稿,题目是:“慕课”新挑战,共建新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慕课”新挑战,共建新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1、“慕课”新概念
“慕课”——英文缩写 MOOCs: Massive 大规模 Open
开放 Online 在线 Course 课程
2、“慕课”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 全新教学模式——全新学习模式: 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愉快心情,快乐学习。
3、“慕课”最显著的特点——“翻转课堂”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需要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2)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
(3)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
(4)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5)“慕课”使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6)打破了原先单向的视频授课,转为在线讨论、随堂测验、相互批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并且全天候开放。
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
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公开课,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
4、上海高校积极应对“慕课”的挑战
从2012年起,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美国名校引领在线教育技术变革,MOOCs(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风暴席卷而来,正推动全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率先布局,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率先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首批推出的七门共享课程可供全市30多所高校的学生选修。
“慕课”创造“指尖上的学习”,引发“学习的革命”,将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上海高校顺应高等教育模式的世界性变革,积极应对“慕课”的挑战;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加入国际慕课联盟以及国内高校慕课联盟;“中国C9高校”以及同济、大连理工、重庆大学将共建“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以及共享机制、共享平台、共享课程,开展高水平大学间在校生跨校选课、辅修专业联合培养,共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国内受众范围。
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校内部的教学改革为动因,将进一步把高校共享课程推向量大面广的基础课,拟推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思政类和大学物理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入上海市高校共享课程建设计划。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陆昉副校长主持召开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建设的座谈会;陆昉副校长指出,共享课程建设是为了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两个问题:
(1)资源共享问题,利用“慕课”平台,可以对全市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学习模式问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精心打造上海市高校共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平台
(1)明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和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之一,是党的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对事业、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2)开展分层次、分阶段、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公民基本素质培养; 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想道德素养提高;
公民精神、觉悟情操的提升;
(3)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 全新教学理念——摒弃灌输式,提倡启发式,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指路”;
全新学习理念——理解把握如何学会求知、如何学会生存、如何学会做事、如何学会共处、如何学会做人;
全新人才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关怀,注重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 全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教学相长。
(4)坚持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三贴近”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平等互动的原则;总之,力求将教育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与学术性、创造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5)国家的规定动作务必到位,个人的自选动作应当精彩。
实现国家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6)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方法; 系统完整,重点突出的系统性方法;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层次性方法; 案例分析,融会贯通的实证性方法; 史论结合,纵横比较的深刻性方法; 语言生动,情理交融的形象性方法; 学思问答,讲练提高的互动性方法; 讨论争辩,各抒己见的创造性方法; 电脑辅助,网络利用的多样性方法; 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实践性方法。
(7)运用“三模块”教学模式
第一模块是理论教学模块,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第二模块是能力训练模块,注重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模块是社会实践模块,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接触社会、锻炼技能、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
自学能力——学生应对新问题的分析归纳、获取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谐相处的基本技能,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主动沟通的意识,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该与他人分享;
科研能力——自身的内功,是未来迎接挑战、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
6、精心打造上海市高校共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1)组织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是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类的共享课平台,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组成一支由上海市高校名师加盟的强有力的教学团队,以提升课程的整体影响力,使更多的上海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团队成员包括:上海交大施索华、华东师大王建新、上海理工陈大文、同济大学邵龙宝、薛念文、上海师大潘文岚、华东政法大学马川、复旦髙国希、陈果、徐蓉、张晓燕等全国一流名师、名人、教学能手、专家。
(2)加强团队分工合作,落实课程责任制。
髙国希教授为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各项工作指导; 选定课程主讲老师(课程视频演讲人),负责课程直播讲课; 选派课程助教,负责课程网上及网下讨论答疑互动; 负责到各教学点组织参与学生讨论;
(3)慕课网页设计及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的推荐词,网络课程的LOGO图片,进阶式课程的过关徽章(如思想家头像,主要是精神领袖,道德哲学家,法哲学家)。在确定教学核心团队的老师人选之后,编写完成老师简介,老师获奖情况,完成“选课学校参与教师/助教岗位说明书”。收集整合课程资源,完成进阶式教程章节计划。章节计划按照教育部统编教材设计,确定每章节的主讲老师,主讲老师完成本章节大纲编写,讲课视频主题的设计,本章节的知识点设计。
完成讲课视频制作的计划书。基本确定每章节制作的视频主题,每个主题的讲课老师人选,拍摄的主题文字说明(配合视频的每章每节的标题与文字介绍,200字以内),学生看完视频后的过关题或思考题,章节的测试题。同时确定拍摄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各位主讲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视频资源,可以将自己已经有的讲课视频确定好主题选择和视频编辑的范围。每章节负责老师确定每章节的讲课课件,讲课阅读材料,参考视频,知识卡,学生作业;课程总负责老师审核整合。
完成课程面授(二次直播,三次课程讨论)的设计和计划表。完成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说明,期末考试的考场要求和监考要求编写。完成课程核心团队老师的拍照,制作课程宣传片。课程负责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修读证明的手写签名。完成课程讲课视频的编辑,拍摄,供卓越公司后期制作,请有关专家的评审。
7、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功能,肩负与众不同的特殊使命,因此,其“慕课”建设还将面临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1)量大面广影响大,务必做成精品。
这是一门全市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可以说高于任何单独一个学校、单独一个班级的师资力量。所以一定要集上海本门课程的优秀教师,集精华之大成,根据个人专长,打组合拳,组织协调工作相当突出。
(2)教材新修订,要求更加高。
中宣部、教育部刚刚完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修订,强调这门课是党的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一定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面对教材的体系与内容,尤其是较多的文件语言表述,如何下功夫转化成9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生动性、吸引力,引起共鸣,让学生有收获?如何与新修订教材的规范化、条文化要求保持平衡?如何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3)各高校的观念转变、制度与政策支持。
慕课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不是教师转变为助教,而是“学习的革命”,使教师减少简单的重复劳动,腾出时间直面学生,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生活实际,在更高层次上“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各学校需要适应“慕课”趋势,应予以开放、承认学分。
(4)慕课内容和形式的宽松、弹性问题。
不同于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思想熏陶、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品德养成,更多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关怀,因此,慕课建设应该符合思想理论课理解接受规律,允许有点“弹性”,比如:
A、各片段视频的时间是否可以伸缩(幅度为15分钟至30分钟)?
B、各片段主题的知识点文字说明篇幅是否可以伸缩?
C、各段视频片段后是否一定要有主观题或客观题?
D、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5)共享课程在线后,如何加强后期维护更新和完善?
(6)共享课平台建设是否需要签署一份合同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7)未来,在线课堂,会否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
附件:
暑期陈金华老师临时制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若干章节的视频片段及其知识点内容提要一览,仅供参考。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题目:大学的使命是什么?(约21分钟)知识点:
大学之“学”在于博大之学,学习内容之广泛,内涵之深刻,内蕴之丰厚,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大学之“大”在于以“大”学问为依托,展开对大道德、大理想、大抱负、大责任、大贡献的不懈追求。大学之“道”在于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精神贵在志气:志存高远,气贵雄浑,为时代培养出一批批栋梁才俊。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题目:通识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约19分钟)知识点: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6C”理念的借鉴:公民意识(Citizenship),同情心(Compassion),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融类旁通(Comprehensibility),沟通(Communication)。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科学知识,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手段。仁义礼智,仁义为先。有德无才,人难成完人;有才无德,人必成恶人;德才兼备,人方成大人。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题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15分钟)知识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包括:(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凝练,内容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题目:人啊,认识你自己——人生智慧的开始(约13分钟)知识点:
“自以为是”是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的标志,也是他人生进步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相反,只有自知无知的人才会不断求知;只有自觉无智慧的人才会在一生中对真善美心存敬畏,不懈追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敢以“智者”自居,而自称为“爱智者”而已。智慧,往往事关真善美,往往只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与之亲近。真善美是有用么?是无用的么?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用处体现在什么方面?——真善美无功利之用,却有超越功利之用;不能体现物质的力量,却能激发精神的力量。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题目: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约26分钟)知识点: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哲学就是关于思想的学问。
其实质是:
(1)提问和批判;
(2)讨论和争辩;
(3)诠释和创意;
(4)抽象和概括。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题目:关于十大思想家的创新贡献(约16分钟)知识点:
十大“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托马斯、笛卡儿、康德、麦克斯维、尼采、霍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活着就有希望。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题目:什么是理想?(约15分钟)知识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真善美+假恶丑。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必须努力去除假丑恶。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题目:什么是信念?(约17分钟)知识点: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信念中,主体对某一对象的相信是信念形成的关键。
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态度上充满高度的热情,行动上坚定不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题目:什么是信仰?(约14分钟)知识点:
信仰是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度信服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
“缺乏信仰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的,一个人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强者还是弱者,是智者还是愚者,是健康人还是病人,不管在哪个国家或哪个时代,不管他们什么年龄,处在怎样的境遇中,只要他们没有信仰,他们就没有幸福。”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题目:中国梦的缘起与实质(约27分钟)知识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恢复过去的疆域版图,决不是昔日的“天朝上国”。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题目:什么是爱国主义?(约24分钟)知识点:
七言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内台北重上天。
Motherland——Fatherland——祖国,就是本国人民借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题目:关于中华民族的源流(约20分钟)知识点:
“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心理。超越了传统的种族和地域的束缚,告别了“夷夏之变”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相处、团结一致的新的追求。
“中华民族”一词在五四运动之后,尤其在抗日战争中,融化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提升了民族自觉,增强了民族团结,壮大了民族力量。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题目:中国崛起的启示(约25分钟)知识点:
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模式、构成中国特色;实质是战略选择与治理模式,经验和启示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何而来,朝何而去,实践本为、以人为本;稳定性、渐进性、复合性、多元性;合作共赢,和而不同。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题目:今天如何爱国?(约21分钟)知识点:
厘清相关概念: A、爱国主义与国家主义,B、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种族主义,爱国主义与恐怖主义,C、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D、爱国主义与全球主义,E.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 F.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
未来地球村将是: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题目:人生是什么?(约25分钟)知识点:
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肉体与灵魂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欲望与追求的矛盾。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的矛盾。私与公的关系。生与死的矛盾。苦与乐的矛盾。得与失的矛盾。境遇与选择的矛盾。命运与拼搏的矛盾。利益与道德的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
人生的特点是:
(A)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命与运的统一);(B)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自在与自为);(C)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统一(曲折性与艰巨性)。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题目:人生观的思索(约14分钟)知识点: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干什么?我在期待什么?
人生观思索:人生目的问题,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问题,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问题,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题目:关于虚无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约21分钟)知识点:
若从终极视角审视人生,就是会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而人一死,生前的百般辉煌万般荣耀都化为虚无,还谈什么意义?!叔本华: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人类生命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争取,都注定逃脱不了死亡的掌心,就像吹肥皂泡一样注定会破灭。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题目:关于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约25分钟)知识点:
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
1、学会放松放下、必要时放弃;
2、有希望、常失望、不绝望;
3、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宁静心拥抱世界;
4、不急躁、不浮躁、不计较、不盲目比较;
5、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6、难得糊涂、外圆内方;
7、笑对人生,对自己好一点;
8、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题目:境界与觉解——人生如何更有价值?(约23分钟)知识点: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当下的人,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人生价值在于不断从自然境界进入功利境界,再往跃入道德境界,最后达到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思想修养就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题目:自知之明——高贵精神的起点。(约17分钟)知识点:
“富”不等于“贵”,前者指的是物质的丰裕,后者指的是精神的充实。“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将往何处去?”——这是最古老的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这关乎我们自己人格的定位,也关乎我们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自我认识的方法之一:自觉自省——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成为我们自觉自省、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题目:心态决定人生成败(约16分钟)知识点:
眼界决定境界;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想法决定做法;想法决定活法;定位决定地位;企图决定版图;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一切。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第四章
加强道德建设
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题目:什么是道德?(约30分钟)知识点:
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藏于己。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带来的收获、体验。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自己的终极目的视为“道”。“进”则可在朝,尊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退”则可在野,学道家“任情自然”之道。得道之人,在道家看来,为“神人”,在儒家看来,为“圣人”。
第五章
把握法律体系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题目:案例中的法治精神和司法原则(约29分钟)知识点:
第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第四,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原则。第五,法无禁止即自由。第六,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第七,谁主张谁举证,不告不诉。第八,正当取证,反对刑讯逼供。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培养法治思维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题目:关于法治观念的分析(约16分钟)知识点: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
1、民主法治的观念,2、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3、公平正义的观念,4、平等自由的观念,5、保障人权的观念,6、安定有序的观念,7、良法善治的观念,8、共同富裕的观念,9、权利义务的观念,10、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观念。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培养思想品德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题目:案例讨论——谁该跳下去?(约22分钟)知识点:
公共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大原则是什么?必须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侵害剥夺,这是一个前提性原则。同时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任何人不论他是否富有、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应该一视同仁,都该在道德和法律上平等相待,这是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也应该给予别人关怀和帮助,以实现“最大善”原则。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思政教研室 陈金华 2013-9-8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4/05/31
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协办、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以及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在此间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毛佳樑先后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林尚立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重新理解城市治理应当思考的五个纬度。他认为,城市治理对国家治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决策,因为当60%、70%的人口都聚集在城市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就在城市,城市治理的水平直接关系了国家的整个的治理的水平,也关系了整个社会的幸福和生活的水平。一般人们认为,城市治理是政府的事情,还应有公民的作为。他则认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应该能够自我生长。
林尚立认为,城市的治理应该从元治理、硬治理、软治理、熵治理、巧治理五个维度思考。城市治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的一个行为,它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内在属性,在做规划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属性在规划当中给予科学地、技巧而富有想象地展现出来。
据悉,本次研讨会汇集了200多位城市规划领域内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应如何转变和应对,以更
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设置了六个专题,分别是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开发边界的划界、“三规合一”试点、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生态建设以及城市发展与治理。围绕论坛主题、就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实践、发展和改革情况,与会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发言,并展开了深度对话。
第三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5月19日在泰安市第六中学听取了于松老师的《手持设备在数据统计中的运用》的观摩课及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的《教学实验室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讲座。我们收获颇丰,深有体会。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是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互动,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混合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差,而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之间的关系,折中的办法就是将两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整合,也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这种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为
基础,以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必备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其中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教师是灵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上述各要素融合起来,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余胜泉等认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黄荣怀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关键环节构成。
三、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因素,信息技术还从课程的层面促进了学科教学改革。混合学习模式下,以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主,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这取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的程度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匹配、动态调整。
第四篇:2014南方供暖市场趋势分析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14南方供暖市场趋势分析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马年伊始,迟来的寒流和暴雪袭击了全国多个城市,中国南方多省区低温天气持续,普遍缺乏供暖设施的居民叫苦不迭。一向给人感觉“温暖”的南方地区,经历了少有的寒冷天气。虽然全国范围内的降温已经渐渐缓和,但南方地区供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多年来南方供暖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为了满足我国南方地区日益提高的供暖需求,同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由同济大学和《全球暖通空调》杂志主办,上海制冷协会、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上海节能评估事务所协办的“技术温暖城市—2014南方供暖应用案例及市场趋势分析研讨会”于2月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召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暖通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节能咨询企业、科研院所、设备公司等2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许鹏教授和潘毅群教授主持,期间同济大学张旭教授和清华大学燕达副教授分析了长江流域住宅冬季供暖技术方案和居民冬季采暖现状及关键问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建荣高工对上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济大学许鹏教授对上海典型小区的各种采暖形式进行了经济性和舒适性的分析;重庆大学卢军教授等多名专家对于南方供暖的热源系统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来自意大利RBM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郑鸿宇从人体舒适角度看辐射供暖和供冷;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热能科技拓展中心执行总经理王柱小从多能互补出发分析舒适供暖在南方市场的应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郭海新副教授分析了太阳能和土壤蓄能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意大利卡莱菲北京办意方代表罗恩泽(Lorenzo)与江苏丰盛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马宏权博士以应用新技术分析了排气除污和地源热泵在南方供暖的影响与应用。
互动讨论环节成为整个活动的另一大亮点,该环节由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主持。与会代表针对“南方采暖-如何将新技术、新材料与供暖形式结合?”与“南方采暖的经济性及可行性探讨”这两个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体话题包括:采暖方式、具体采暖形式、使用模式、末端形式等。此外,许鹏教授提到了一点值得大家关注,除了探讨个人住宅的采暖问题,南方学校的采暖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类弱势群体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大众的关心。几位嘉宾结合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精彩的演绎吸引了参会嘉宾的积极参与,就供暖的技术问题、如何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等问题与主讲嘉宾进行了充分互动,交流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活动在主讲嘉宾精辟的总结性发言中结束,回归到本次“南方供暖”话题,大家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南方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采暖措施和技术,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新技术协同配合,为南方采暖指明了发展方向。
本次活动得到了RBM、万和、卡莱菲及德国威能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五篇:关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机电系 蒋德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将成为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既要实现其角色的转变:由单一角色向综合角色转变;还要实现其能力的转型: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等。
所谓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往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既有传统教学环境下的角色特点,又有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角色特点。在混合式教学的不同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在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45分钟,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地解释和讲授。无论是面对面的课堂讲授,还是实时或非实时的远程讲授,教师都起着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远程讲授中,由于媒体的介入,比如网络,教师的实际主导作用还是有所下降。在该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仍为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2、在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小组之中,直接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观点予以解答或释疑,或是参与学生的讨论;而在网络上,一般教师利用交互平台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由于师生无法见面,互相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或反应,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有时教师不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立即回答,但要给出必要的指点和引导。无论是课堂中,还是网络上,教师的角色在此模式中已转变为设计者、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3、在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式中充分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降低,替代他们的通常是辅助个别化学习的软件、网络课件、自学材料等,教师的出现往往是在学生主动提出需求、问题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在经过积累,或学习中遇到障碍无法逾越之关键期。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问题的性质,做出判断,通过不同途径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与指导。该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为咨询者和辅导者。
二、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总体说来,随着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提高,学习环境的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内扩展到了课堂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行校外实习,可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Still water Area Public Schools的Moodle应用案例:学生们在教学时间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和实践;非教学时间(宿舍或家中)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线学习(如:观看异步教学视频、理解问题并完成作业)——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多地点学习和自行调整学习节奏。Innosight Institute把这种模式定义为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 Model)。
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包括学生的答疑、讨论、作业批改和反馈等)等问题,并可以实践“微课”等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降低教学成本,减少师资支出,提升运营效率,并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
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任务的制定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此,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
(2)建立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制作教学PPT、教学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将资源发布于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学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历届学生中优秀的作业、实验置于在线教学平台中,对学生进行展览。
(3)教学环境使用培训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指培训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保证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乃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学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写作与创作、发表个人看法、交流、协作、探索和发现、计算与数据处理、提供练习与反馈、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学习帮助和启示、成长记录、质性评估、学习反馈等。
2、实施阶段(1)教学计划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也需要将该次课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2)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回顾、情景案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或flash 二维/三维动画动态地展现。
(3)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了解对方的这种观点和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大班教学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3、教学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作业和出勤情况为主,三种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得到最终成绩。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作业抄袭等现象,很难对学生做出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为此,在该阶段可以加入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网络或课堂中交流的活跃度等作为评估准则,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准确。
三、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对于混合式教学,我们需要在课程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专业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在学校层面进行教育改革。跟风、浮躁和短视很容易改变混合式学习的初衷。虽然混合式教学能降本节支,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目的。美国一些学校通过增加在线教学份额和减少教师数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交需求,从而引起广泛质疑。学生如果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易产生精神、情感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另外,如果混合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强调服从权威,而忽略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质疑精神,那它仍是新瓶装旧酒,不能发挥这项应用技术的所有潜力。
四、小结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网络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使二者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尤其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张、优质资源缺乏、师生互动大幅度减少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