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悦学习,是新课改对政治教师提出的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俗语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我认为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人品、学识、技艺。
一、人品: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努力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要想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主动学,教师必须用人品征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以信赖,可亲可敬。因为只有“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
“才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让学生亲近自己,喜欢自己,就必须做学生的榜样,做生活的表率,在“德”字上下功夫。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就应该像“得道高僧”一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坚不可摧的崇高形象。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力求做事公正、诚信、真实,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使学生容纳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爱学这位老师的课。
2、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而要做学生的表率,给学树立榜样。首先是教师自己得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只有热爱,才有激情,进而才会投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爱岗敬业,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兢兢业业的将我们自己的职业做好,职责进到。“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只要全身心的付出,就会有丰厚的回报和认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因为喜欢我们,而爱学习我们所教的课。
3、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面对学习差生和犯过错误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和打击。因而,我们要努力使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激起生活的热情。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主动接近我们、亲近我们、喜欢我们,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和生活的依靠。从而更会尊重教师,增进学习我们所教学科的积极性。
二、学识:博学多才、精通事理,努力使学生敬佩自己的老师。
教师只要有渊博的知识,就会使学生热爱,抑或崇拜,进而成为学习上的偶像。这样,学生敬佩老师,老师的课也就好教了。因此,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本身要有渊博的知识
俗话说“才高为师”,教师自己只有比学生多得多的知识,学生才把你当做自己的老师,才会虚心向你求教,这话一点不错。要想让学生信服,教师自身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有求必答,答能详尽,学生才在心里服你,把你当成真正的老师。你的话他(她)才爱听,进而爱学你教的一科,达到“乐学”效果。
2、教师要有为学生解疑答难的能力
学生敬佩自己的老师,主要在于教师能熟练和快速、准确的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清楚明白。通过教师的解答,学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这些是以前和他人那里学习不到的。由此,学生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圣人”,对老师极其信赖和依靠。尊重老师,敬佩老师。老师的课自然就有了吸引力,对老师的讲解具有浓厚的兴趣。试想,如果老师讲课时总出错,或给学生解答模棱两可,或一知半解,结果会怎么样呢?
3、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洞察学生的心理
教师的知识渊博,还在于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想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了解了,分析了,又用书本知识解答了,学生会觉得学习真有用,政治课也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了。学生的兴趣来了,就能积极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一定注意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抓住学生,搞好我们的政治教学。
三、技艺:研究教法、情景教学,努力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老师。
同样的知识内容,传授方法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会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所起的效果了。因此,研究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尽量做到:
1、了解自己的学生,容纳争议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开放性地思维。为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见,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究教法和学法,愉悦学习
通常的做法是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老生常谈的方法,对于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记不住。无论是讲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教师往往都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出奇才新,才有诱惑力,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轻松获取知识。简单举几个活动形式:(1)巧设情景;(2)编排游戏;(3)智力竞赛等。
3、善于诱导、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对学生是最有诱惑力的。学了能用,学了有用,学生才爱学。其实,书本知识都是有用的,只不过有的离生活远些,有的里生活近些罢了。学以致用,就在于教师的善于诱导上,这诱导不简单,必须将书本知识吃透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才能好联系。
如:学习八年级法律常识《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节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焦点访谈中的黑心棉、毒大米的案例,展开讨论,就会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效果不错。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对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粗浅认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是一个大课题。我写在这里的这些,只是个人的拙见,仅供同仁参考,恳请斧正。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师更不好做,要更耐心、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更讲究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适应全新的教学评价。
第二篇:对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
对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振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21世纪的教育,谁就拥有新世纪国际竞争的优势;谁拥有21世纪高素质的教师,谁就拥有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巨额财富。因此,作为一位教师,就有责任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政治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
一、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环境,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党性强、时代性强的学科,要求政治老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政治老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努力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言行魅力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应该具有对教育事业赤胆忠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坚定为师信念的最好写照。政治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正派。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诚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此外,教师还要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热爱学生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和公平地对待学生,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学生,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正评价。
三、广博的文化素质
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当今时代教师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已由“听、说、读、写”延伸到科学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掌握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现代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第二,政治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师要对本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及内在联系,基本规律及发展历史了如指掌,应不断探索、钻研教材教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组织教学,善于应付偶发事件,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政治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本学科边缘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政治教师应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杂家,政治课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政性等特点,涉猎边缘 学科知识非常广泛,因此在通晓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多阅读报刊,多收看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不断为自己“充电”,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捕捉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四、自主创新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政治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拓创新成果,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政治教师
必须做到:①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育人思想,精心设置新的授课程序,增强授课艺术。②注重全面提高,兼顾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质疑、释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各抒己见。”③要善于分析、综合,在整理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动手制作教具和幻灯图片、图表进行辅助教学,同时适当地将歌曲、漫画、顺口溜、寓言等“请”进课堂,把教学内容由繁变简,由难化易,由抽象转化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④要把教、学、研结合起来。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在教与学中研究,提高自己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总之,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新时代的教育体制和新教育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拉开,对中学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政治教师而言,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上好中学思想政治课,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中学政治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自己的素质建设。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政治教师 ;素质建设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师素质是一种职业素质,与素质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林崇德教授的定义:“我们把教师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①研究表明,教师素质不仅与教师这一职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在教师职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这一职业特殊性和独特本质的反映;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某种力量,而且也是教师更好完成教育任务的内在条件;不仅是一个系统结构,而且也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故而,本文将教师素质界定为: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有助于完成教育生活任务的个体内在品质与力量。
根据对教师素质的理解,把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定义为: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的思想、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既包括其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也包括将这些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使其协调发展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优化目标
中学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我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改革,其内容涉及培养目标的改变、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内容变化和评 ①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开明出版社,1999:31。
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可见,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再次,要树立热爱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最后,要与同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有好合作。
(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宽厚知识结构
随着思想政治新课改的实施,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就要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包括科学精神,也要包括丰富人文精神。所以,具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宽厚的知识结构,包含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在内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就成了中学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师素质优化的目标之一。这具体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本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现代化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等。
(三)完善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体系
教师的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教师的能力发展也是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完成的。完善的政治课教学的能力体系具体包括: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等。
(四)健全的人格素质
健全的人格素质,包括健康优良的身心素质和受人尊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 入21世纪,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肩负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必然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同时教师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的风度、仪表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生活态度和审美观,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显著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下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素质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逐渐在全国的贯彻实施,使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迎接挑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到底该如何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就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但与这个神圣使命不相匹配的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相对不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的提高还要依赖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途径之一就是改善教师的待遇。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令人向往的职业,就能使教师安心施教,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入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就不会再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
(二)师范教育应具有针对性,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教师社会地位及待遇的提高,是培养教师素质、稳定师心的基础条件。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使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必须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一是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目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都不愿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是受种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师范院校疏忽了对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良好而充分的职业思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偏见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助于学生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迅速进入教师角色。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实现知识教育型向素质教育型的转变,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还要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深化中学教育改革,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一是要改革教师任用制度。当前,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实行教师聘任制。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教师聘任制。推行教师聘任制的目的是在学校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破除传统的教师终身制,使学 校的人事管理步入合同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同时,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在学校内部贯彻“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劳逸不均、分配不公、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 质量。二是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倡导尊师风尚,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学校管理者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虚心听取教师的不同意见,帮助教师进步,使教师形成主人翁意识;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充分相信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四)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一是学识修养是基础。要下大力气丰富自己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博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风格,由 “教”变为“导”,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情感修养是重要条件。要培养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鼓励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感情投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是教研修养是关键。教师要勇于进行公开教学,让自己在同行面前“曝光”,做好这些的前提是要刻苦钻研教材,预先准备好教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坚持订阅教学业务杂志,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信息。
中学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相关,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呈正相关。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无疑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I] 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李壮成.新课程教师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宫作民.新世纪教师素质论稿[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7]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王丽,宫欣抬.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9]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0]金阳.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II]孙景源.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之我见
小尖中学 杨中仕
【摘 要】 眼下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可是作为新课改的当事者、负责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素质,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旧思想、旧观念、旧知识、旧方法、旧师德仍然束缚着我们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顺应新课改潮流,用崭新的一套教育方法来面对新时代、新课改。
【关键词】 师德 理念 反思 合作
【正 文】:
一、目前教师群体的现状分析。目前我们的教师全体存在五大问题,它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五大问题分别是: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裹足不前。
2、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危机
3、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
4、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有些地区和有些学校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
5、教师较为普遍地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发展意识。
而这五大问题的解决正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体现,那么该背景下对我们老师素质的要求的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素质要求。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的真谛是师爱,师爱的本质内涵是责任。师德就是师爱加责任 有人说过:教育的真谛,就在 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这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的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的大门。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仁爱之心,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最启码的标准。
学生和我们每个成人一样,都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盼望得到赏识与信任,希望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对话,每一个学生都像一座休眠的火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以仁爱之心才能将其唤醒,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深刻的教育,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教育的技巧和策略。
师爱的本质内涵是责任:不以师爱为出发点的责任就将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包袱、一种心理压力。但不以责任为本质内涵的师爱又是肤浅的,毫无意义的爱。只有师爱和责任完美的结合,才能构成师德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责任是指:对学生思想进步负责;对学生学业提高负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潜能开发负责;对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负责;对学生未来一生的幸福负责。只有将对学生的爱转化成这些具体的责任,贯穿于我们每一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这种爱才是真实的、深沉的、有价值的。
可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师,他们把师德肤浅地理解为只要自己衣服穿整洁,不说脏话,不打骂挖苦体罚学生,就很不错了,可是在他们内心深处缺乏对学生的激情和爱心,缺乏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他不太关注自己的工作是否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起了责任。更有严重的,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以牺牲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来渲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 绪。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师德的做法,就犹如医生自己不高兴时就在你身上随便动刀子一样。这样的教师,你将会从此失去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个教师最启码的职业道德。这样的教师,不管你专业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你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和基石,没有正确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纯经验型的,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面对新时期新的学生,甚至是盲目的。教师就很难看到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就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和忠告。更不能适时进行深刻地自我反思和校正。就容易形成我们经常看到的:观念落后、思想僵化、固执保守、又处处固步自封的教师。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做到观念更新,必须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1、对“教育”二字的真正理解。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究竟是一味地管教、苛求、束缚?是培养出一批批只会应考的机器?是按成人的标准“克隆”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产品?还是以仁爱、信任、引导把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出来,提升他们的修养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丰富多彩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证明:严厉的管教,只会束缚受教育者的心灵的自由,屏蔽思想空间的开放,严重的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对立与隔阂。我 们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看待,而不是一个机器或产品。如果是人,就应当有他的自尊、自信,有人作为个体的鲜明的个性与差异、有人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是否做到了能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一个平时非常顽皮的学生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他喜欢动物,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的愿望,教师看后,找到这名学生,告诉他:你的理想太不切合实际,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你只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能初中毕业已经不错了。教师的话听起来似乎语重心长,教师也可能认为这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可学生眼中原本闪烁的希望之光渐渐暗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卑、冷漠和敌意。果然不出教师所料,这名学生没有读到初三就辍学了,当然,这名学生最后的结局也不一定全因教师这句话而起,但我们想一下,如果当初这位教师能用另一种观念来看待这名学生,能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结果又会如何呢?
2、对教育的肤浅与深刻的认识。
在回忆学生时代的校园往事时,人们对有些课程觉得如过眼烟云,已经淡忘,而对有些课程,甚至课堂上的有些细节(如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却往往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如果不考虑学的因素而只从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是由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之差别所致。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太阳。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并给太阳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的作品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多可笑的太阳啊,怎么会有绿色的太阳呢?居然还戴着帽子和围巾!”小男孩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闻声走来,拿起他的画,目光在画上停留了几秒钟后,深深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猛地大说到:“同学们,这幅画是我所见到的最有创意的作品!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教师的一番话使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他画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冬天很冷,所以给太阳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点绿色,所以就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
多少年以后,小男孩儿长大成人,学校中的许多往事都已忘记,惟有这节课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这是因为,是这节课帮他找回了自信,使他体验到了爱,懂得了欣赏与宽容;这是一节让他终身受益的课。
一堂平平常常珠美术课,一个偶然出现的小插曲,经过教师的巧妙处理,成为沟通心灵、学会关爱、完善人格、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契机。能从孩子忽闪的大眼中看到他们的渴求,能从他们“古怪”的行为中读懂他们的天真,能从点滴小事中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什么?这就是教育的深刻。
肤浅的教育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它仅仅有教育的形式,而无教育的本质;仅有教育的躯壳,而无教育的灵魂。它不触及人的心 灵,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与体验,不能带给学生愉悦、期待和追求。因此,这样的教育是沉寂的,交往是被动的,气氛是凝固的。当有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可能是因我们教育的肤浅所致? 深刻的教育是无条件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去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深刻的教育是对沉睡潜能的唤醒,是对封存记忆的激活,是对禁锢情愫的释放。它能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所以有句话说: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三流的教师教学生应试。
3、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全面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评价观。
(1)本次课改的主要任务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具有开发构建课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主动地自我发展;具有面向每个学生的能力,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技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
A: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规定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才有“教书”和“读书”这种说法。
在新课改下的课程就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其不断变革和创新并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只是教书)。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B、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构建,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C、教学结论与教学过程、方法并重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勿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法,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 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要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的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D、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核心着力点是人和人的发展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是以学科载体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第一,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 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第二,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子者莫如 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行为变革
A、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 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C、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
D、教师应该成为面向社区的开放型教师
(4)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 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由此引“短处决定论”。在教育教学中,“木桶效应”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学生薄弱点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H.加德纳于1983年在他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对智力给出了定义:“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加德纳认为,人类拥有八种智力: 语言智力(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节奏智力(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音乐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数理智力(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空间智力(个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动觉智力(个体控制身体动作、对事件做出身体反应以及利用身体语言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自省智力(个体意识自身的情绪、欲望、个性等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交往智力(个体觉察他人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认识自然的智力(个 体认识自然并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我们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要老用“木桶效应”去过多地强调学生的短处,而应自觉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来端正自己的评价观,用全面的、客观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每一个学生,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工作。两个基本原则:
A: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是建立在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予激励的基础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也会使自己终身都感到痛苦。”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经由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和学业提升的“魔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发展性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B:教师的评价应建立在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三)“反思”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必要手段
A:学会寻找教育的遗憾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个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遗憾,有的可能还对学生造成过伤害。对这些遗憾,有的我们并不在意,或者已经淡忘,然而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学生脆弱而敏感的心灵中,已经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因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暗示、一个表情而影响学生终生的事例并不少见。然而在平时的忙忙碌碌当中,我们总是抱着“都是为了学生好”的心态,总是在顾及所谓的“师道尊严”,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留下的遗憾,很少能静心下来认真地反思总结一番。我们总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学生也不会计较。正因为如此,不少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从遗憾中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而且还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通过寻找教育的遗憾,对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无疑有助于教师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可以说,寻找遗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就是走向教学民主、提升教育理念、完善人格塑的过程。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仍没有多大长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了一个寻找遗憾——反思提升的过程。不去寻找自己已有的遗憾,就看不到差距,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然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因此,不断使自己处于寻找遗憾——反思提升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做到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而且还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B: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
记成功的经验:及时记下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课堂结构、好的教学措施等。
※
记学生的创新:及时记下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
记学生的问题:及时记下学生的疑问、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原因予以解答。
※
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及时记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分析处理的成败得失。
※
记教案的修改:及时记下教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弄清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补充或删减。
※
记失败的原因。
(四)强化合作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A:认识合作的好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白,合作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合作能弥补教师的缺陷、积蓄能量、有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教师间的合作还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完美人格。
B:教师要树立“双赢”的意识。要改变教师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教师之间合作得好也会产生这种“共生效应”。大家应在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主动考虑其他教师的需求,肯定其他教师的能力、贡献,主动帮助其他教师。
C:强化全局观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间只有协调合作、团结一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全局观念,把自己摆在全局的恰当位置上,才能增强相互合作的自觉性。
第五篇: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学生质疑 强化训练 教学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67-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以往的政治教学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注重课堂形式,忽视学生思维的模式。新课程改革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当前教改的趋势,也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政治课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政治课。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越学越有滋味。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我省实行课改三年多,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政治教学环节中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
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教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师问生答。而结合新课改要求,在阅读学习的内容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自己周围存在的一切,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愿意去学。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的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制约,失去了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反之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中要重视过程,强化训练
学习政治既是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实践过程。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求知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把“过程”放在比“结论”更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参与落在实处。习惯上,人们一提起参与就会觉得是指学生课堂答问。教师也常常把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答出答案叫做“不配合”、“不参与”。这种只求“结论”不重视探讨“过程”的做法,即使问得再多,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也是毫无裨益的。因此,重视“过程”的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过程”的训练:
第一,强化“读”的过程。读,是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充分的读的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理解。
第二,强化思考的过程。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提供指导性参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逐步探出问题的结论。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那种“教师即问,学生即答,回答不出,教师自答”的简单问答式是不可取的。
第三,强化表达过程。表达即信息交流,表达过程就是思维流程的展示过程。强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使思维从无序到有序,有紊乱到条理分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第四,强化动手过程。也就是说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标记、圈点、批注,学会在动手中获得知识、方法,获得能力。
三、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利用教学新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媒体是引起教学变革的重要条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课必须结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光碟软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料,新闻时政等资源。为此,政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自己原来的业务水平,而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操作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切入点,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网络为现在的教学和材料的选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引进课堂,使课本知识和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交互学习方式。如在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只会去用书本上“神舟三号”的照片或读一些有关的资料,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在可以直接让学生从教室内的计算机里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如“神舟七号”的发射及成功返回等,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神舟七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学生自己在网上收集信息远远比老师帮他们收集整理好效果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们对知识和信息收获的喜悦和对网络的喜爱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对哲学知识感兴趣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