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课堂改革初探
九年级语文课堂改革初探
摘要:在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改革与创新成为了主流,教师要充分融合当前各地先进的教学成果,与新课程理念充分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进行充分的改进,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目标。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改革;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2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和目标,要求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趋势,将学生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探讨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打造创造型、主动性、兴趣性、高效性的教学课堂,笔者结合课改以来一段时间的心得体会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作出探究。
一、树立新课改理念,坚定新课改道路
理念是课改的先行者,要想贯彻新课改的实施策略,首先要在理念上做出改变,放弃旧理念中落后的思想,坚定新课改的道路,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1.体会并且学习课改的?群?
新课改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在我国教育状况作出的正确调整,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的实时改变和策略,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深刻和重要的影响,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任务以及目标。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首先应该去深入地了解并且学习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而且要组织关于课改的研讨会,去学习和研究课改的真正内涵和精神,以确保后期教学的顺利进行。
2.查漏补缺,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课改的出发点是为了起到真正的实效,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尽管接受过新课改的培训,但是还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领会课改精神,也没有将其对应到课堂教学中,往往继承旧模式教学的弊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式地学习,或者,仅仅在形式上接近新课改的要求,出现了很多的“形式主义”,模仿新课改“小打小闹”。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比如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动手实践,激发兴趣等手段,落实新课改要求。
3.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今后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为学生创造自由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长远的教学思路,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注重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教学,有课上教学也有课下教学,课堂45分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因此,九年级语文改革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课堂为改革核心。教师在改革过程中要明确、突出重点,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消极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几点对九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究: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常是课堂的掌控者,控制着课堂的进度、深度,学生更像是“旁观者”。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并没有融入到课堂中,普遍存在跟不上教师的现象。因此,对课堂改革是符合当下教育趋势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思考、探索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好地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方向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都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将重难点知识转变为思考题,并将其变为小组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并最终得出小组成果。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查缺补漏、及时地完善自己,并拥有了学习激情。再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教师”,这样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总结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个人勇气有很好的培养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作出鼓励性、明确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进行分层教学与管理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不能为了升学率而忽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语文课堂应当以人为本,公平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安全感、存在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投入到班集体中,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与管理,一般来说,一个班可分为三个层次――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都相差不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层次中有所竞争、进步。
3.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教师要接受专业的多媒体教学培训,之后将这些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堂借助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有趣性、容量,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学科设计的内容广而杂,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插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来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有效推进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坚定信念、抓住关键,针对性进行突破,使语文教学成效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志杰.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6).[2] 郭佳静.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5(10).(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 044000)
第二篇:津河中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革初一
津河中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革初一(1)班分组名单
第一组:组长 吴童
副组长
高彤
成员
付棠、王欣、李思、许奕豪
第二组:组长 樊琳
副组长
王鹏彬
成员
明嫣然、杨宏宇、王宁、石元捷
第三组:组长 赵丹
副组长
赵紫莹
成员
杨可、杨兵、王宇欣、程锦
第四组:组长
朱子贤
副组长
张雨
成员
任彬、毕淑婷、付庆伟、鲁佩瑶
第五组:组长 楼阁
副组长
汪安
成员
田淼、杨朝霖、吴晶晶、蔡子舰
第六组:组长 胡奥婕
副组长
王少杰
成员
晏雨、吴航、丁一博、闵婕
第七组:组长 路文静
副组长
杨楚
成员
彭影、晏进、陈鑫、周文峰
第八组:组长 程文霞
副组长
方明宇
成员
邵洁、王佳言、胡熙航、李志勇
第九组:组长 黄玲
副组长
倪心蕊
成员
胥纪欣、刘易海、胡曼、明发健
第十组:组长 赖志伟
副组长
王群
成员 汪雨瑶、晏鑫、华周平
津河中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革初一(2)班分组名单
第一组:组长 刘雨晴
副组长 兰博涵
成员
吴洁、鲁季盛、陈文杰、汪卓
第二组:组长 赵欣汝
副组长
梅庭杰
成员
吕楠楠、张颖、王郑庆、盛健
第三组:组长 付彤欣
副组长 何佳鸿
成员 周璐阳、周宇、冯程、毕建鹏
第四组:组长
马莹
副组长
毛雨婷
成员
张远星、韩紫怡、陈俊杰
第五组:组长 周慧桢
副组长
李卓
成员 傅佳乐、朱亚雷、袁园、陈澄
第六组:组长 胡睿涛
副组长
李昕
成员
陈静、祝天、李寻欢、李阳
第七组:组长 胡子怡
副组长
徐一凡
成员
李丹、张玉婕、赵志炜、胡陈阳
第八组:组长 操升怡
副组长
李晓
成员
刘昕凯、陈炜杰、蔡睿、程宇
第九组:组长
李颖
副组长
陈燕姿
成员
刘霞、徐星、王若阳、王以超
第十组:组长
彭佳林
副组长
厉涵
成员 彭振宇、陈琳、汪子杰
第三篇: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大柳河中学李微微
摘要: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性自助性学习效率
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改变“生产标准件”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初中《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七、八年级《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九年级《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七八年级轰轰烈烈搞课改,九年级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九年级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历史》教材的整合应该是在新课改和中考二者兼顾的原则下进行。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
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比如将《世界历史》第二册第3课的最后一框题内容“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加剧”并入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作两课时完成,使学生对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对《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2课—第15课作顺序和内容调整为:“二战后的美国霸权政策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强调现实意义的主次关系。
二、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达成有效教学:教学要提高师生的互动从而增加学习机会,教学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大胆开放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达成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等课改目标的主要途径。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
(一)——自然科学革命》一课内容前,我只是布置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抽签决定)介绍,形式不限。没想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充分,不仅从广度上概括了教材中内容,又用翔实的补充资料作了深度上的拓展——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居里夫人成功的启示等,有一个小组竟然用小品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生物进化论前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微生物学创立前后战场上救助伤员措施的变化,整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当然,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评价机制,而且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及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老师要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和知识反馈等。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
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因为西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组织有序呈网络状结构的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长时记忆。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开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利于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目标计划地制定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技能的发展。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习总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记忆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知识的识记。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三、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如此。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
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联系,有利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强化对发展共性的认识。世界历史学习中,最常想到的就是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对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等,当然世界史内部可供横向联系对比的课题也比比皆是,如四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日俄改革的对比、德意统一的联系对比等等。
3、与现实的联系。增强现实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方向之一,有一年中考历史题中就有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革命影响的题目。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我尤其注重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为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等人们关心、熟悉的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常有这类“现实中的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在世界
历史学习中找到答案;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又能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四、世界历史的学习,要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提升。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重要基地,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教育。世界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人文的历史、一部科学技术彰显伟大力量的历史,因此,世界历史的学习——特别是文艺复兴、近代文化和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内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教育的良好机会,不可错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第四篇:“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
“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
周一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体系。它把我国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关系到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其关键便在于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深度推进,靶向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是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脚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决胜环节在课堂。这是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过程和效益,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承载、实行,并落实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课堂”与“教室”是两个联系紧密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确切地说,“教室”只是一个建筑空间,而“课堂”却是生命共同体同成长共发展的一个神奇圣坛,诸多大脑在这里产生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引爆出多样奇妙的联想,闪烁着多少智慧的火花„„于是,教育质量从这里落实,办学效益在这里体现,未来人才从这里起步,名校名师在这里铸就,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十三五”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方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新格局,它必然昭示着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因此从“十三五”元年始,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目前探索如何真正把提升儿童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把创新纳入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理念体系,并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过去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更多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和效率。然而今天,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创新的意识去培养创新的人才,又如何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创新”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片面强调教师掌控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特级教师季科平的一课“《窗边的小豆豆》家校共读交流会”,比较充分地显示了语文课堂全方位创新的特色,颇值得关注。《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小朋友爱读的书,淘气的小豆豆被迫退学后,来到小林校长主持的“巴学园”上学。在那里,小豆豆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阳光般灿烂的天性,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课前,季老师已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和家长,展开了“亲子共读”的活动。同时又把孩子的课外阅读、家庭的“亲子共读”引入到课堂作为阅读的交流指导课。在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部分家长和听课老师。大家一起快乐地聊读书感受。孩子聊的自然会更关注小豆豆在巴学园里那阳光灿烂的童年,家长更关注是豆妈的那份耐心,听课老师则更关注小林校长的学生观、教育观。大家一起回忆内容,链接内外,都有自己的获得感。从中,教师引导大家重点聚焦之后,让学生当堂写了“好书推荐语”,家长写“心愿卡”,并继续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家庭的“亲子共读”。显然这是一堂很有创新特色的语文阅读指导课,把家校连动、亲子共读引进课堂,深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狭隘、单调、僵化的局面,学生、家长、执导老师和听课老师都成了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人与物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诸多的矛盾并不是坏事,正是课堂教学存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亦此亦彼,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这种课堂哲学的灵动视角,应当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公共理性。这其中得以融合的关键便是“协调”。《现代汉语词典》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很好”,可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不是两者之中选其一,而是要讲矛盾双方的“配合艺术”,求得平衡点,从而达到课堂的“协调发展”。
《特别的作业》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说的是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来。于是同学们带来了有紫丁香的花瓣、有杨花、有柳枝、有青草、有画下的画„„“为什么课题叫‘特别的作业’,它指的是谁的作业?”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小朋友去读、思、议。不料,同学们争论十分激烈。有的认为当然是小丽的作业,她不摘花,用画来代替,体现了她对大自然的爱护;有的说是小龙的作业,他带来了一只装在纸盒子里的蜜蜂,准备展示后放回大自然„„不料,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争论。执教老师在众说纷纭的当口,找到了一个争论的原点:老师布置的“特别作业”(课题)是什么?学生齐答“找春天”。现在我们不妨仔细读课文,深入思考一下,同学们的作业有不是“春天”的吗?对呀,既然找来的都是“春天”,就都是“特别的作业”,为什么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呢?小丽的作业固然完成得很特别,小龙的作业也与众不同,但其他的作业难道就不特别吗?何况课文中老师还说“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由此看来,语文课堂的协调发展,关键还得牢牢抓住语文课程之本,即语言和思维,对课文的语言做深入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不仅是抓住了语文之本,也是获得了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如果说自然界或社会是个“大生态环境”,那么课堂就是一个“小生态环境”。有人说课堂是由三个“四十几”构成的“圣坛”,即四十几个个体(师生)、四十几分钟(一节课时)、四十几平方的空间面积,但这三个四十几构成的特殊环境,却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兴衰。因为那是未来人才的成长之地,称其为“圣坛”,自有它的意蕴。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只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当然,这也是应有之义,但不能仅仅于此。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让儿童站在正中央。教学的以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在自主、真实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度和思考力。这样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堂才真正是“绿色”的。教学《珍珠鸟》一课(人教版),学生对冯骥才写于文尾的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提出了不少异见。有的说,小珍珠鸟不是因为作者的呵护而对他产生了信赖,原因是小珍珠鸟根本不知道人类会伤害他,当然就不会害怕。有的说,为什么笼里的大珍珠鸟一定要召唤小珍珠鸟回笼子,难道它和作者之间没有信赖吗?还有的说,既然作者这么信赖珍珠鸟,喜欢珍珠鸟,为什么不把珍珠鸟放了,还他们自由呢?把珍珠鸟关在笼子里,这也叫信赖吗?„„当然,这些问题很复杂,关系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关养宠物的价值考量等,教师一时也回答不了,就说:“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很深刻,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外做深入的探讨,之后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说到底,学习就是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成长。教师一时答不上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再探究,直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有了“绿色”的生命意蕴。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根本点。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此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当然,在开放发展的大格局里,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地吸收,有创新地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北京晚报》2015年10月13日有孙乐琪同志的一篇文章《这是什么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京革新里小学六(4)班的教室里传来了邓丽君的歌声,家长们以为这是音乐课,猜错了。曲罢,老师问:“孩子们,让你想起了哪个传统节日?”大家异口同声:“中秋节。”“那你们有哪些词语和诗句可以描写中秋节呢?”„„听到这里,家长们断定今天上的是语文课,结果又猜错了。老师又问:“不错,从月亮你会想起了什么平面图形?”学生齐声回答:“圆!”老师接着说:“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所有的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最美的‘圆’。”老师说到这里,大家仿佛才明白,原来这是数学课!可这时老师打开大屏幕说:“美丽的圆也是美术家们的最爱。大家来欣赏这幅梵高的名作《星夜》,大家数一数有多少圆形在里边?”
其实这是革新里小学“构建课程文化,师生乐学科学”课改推进的研讨会。开展学科间的有效联动,可以让学生在统整中超越传统课程间过度僵化的边界,从而在更加灵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学会整体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需要开放,课堂才能在开放中发展前行,为未来造就新型人才。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共享”已是现代课堂“以生为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是教育发展的公平、民主、均衡的主要象征。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人教版),课文记叙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件事:一位年轻的父亲安置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坚持不懈地对倒塌的房屋进行挖掘,一个人经历了38个小时的奋斗,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在一起的13位同学。教师的讲析解读,自然把主题集中在“亲情无价”“父爱伟大”,但学生不是这样想的,一位学生问:“怎么其他13位小朋友的父亲都没有父爱呢?只有一个父亲有父爱?”“课文中的警察是无情的,救火队长也是无情的,他们为什么劝父亲不要再挖了?课文中说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这些人也是无情的吗?”„„老师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便说:“好,那就让我们再仔细读课文,找一找原因。”不一会,大家发现了决定父亲坚持挖下去应该是课文中的这一处“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有的说,“前面还有一句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还有的认为:儿子之所以坚信能被救出,他没有忘记“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老师很开心,同学们学得真好,便说:“大家说得对,这种父子亲情正集中表现在他们的相互承诺上‘永远在一起’!”谁说学生只能听老师的,老师也可以听学生。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才是共享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五个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也体现了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和短板问题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新发展的靶向,瞄准的正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挑战和社会生存需求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定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显然,我们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大发展,会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课堂新发展理念具有长期的意义,也是改课的方法论指导,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时代在前进,课改在深入,语文课堂育人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年10期
第五篇:语文课堂三重
语文课堂三重“理想境界”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事实上,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朱永新说。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表示。
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
“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朱永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