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语文课堂
浅谈创新语文课堂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语文尤其需要创新,进而完成本身的特殊使命,关于创新语文课堂,谈下本人拙见。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从事语文教学7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
二、走出“应试教育”怪圈,让课堂走进生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
三、重视教学设计,巧妙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应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重视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教育命令式、恐吓式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丧失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教师要关心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之交流,增进彼此的距离。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重视,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因此,教师与其板着脸孔,不如和颜悦色一点,态度谦和一点,对学生多一些人性关怀,促进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这个主战场虽无一成不变的法则,但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放在第一位,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装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自主质疑法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间”,自主千质疑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放手,可以少讲,甚至是不讲,把全部工作让学生自己完成,基本上可以按照五个环节来进行。即:自学提疑——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扣文点拨——巩固运用,如在《想和做》一课中,要求学生按照议论文的阅读分析法,从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这几个方面阅读课文,看谁提出的问题多,并相互之间讨论交流解决,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教师收集小纸条,选择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说总结,再借四川两个和尚到南海朝拜的故事片断进行点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而且要动手做,只有把想和做紧密结合起来,事情才能成功,最后,进行巩固训练。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课内容,又掌握了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还从思想上受到了熏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行讨论式教学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课堂创新教育的进行,它既可以减少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又可以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一些优势:首先,小组讨论式为每个学生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欲望;其次,小组讨论式能改变一些内向型和学习困难不敢发言,不愿发言的状况,调动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小组讨论模式扩大了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使小组成员之间彼此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激发思维,小组讨论以前后桌最相宜,因它快捷、方便、不耽搁时间,推行小组讨论式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要经常进行,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人人必须提问题,谈看法。
三、情感传递式教学
传统教学重理智,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素质教育则把师生情感和谐融洽作为刻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课堂今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情感的传递可采用三种方式:A、教师感染式,让课文中的情感互动,如《我爱我家》中要求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家,主动承担家务的思想,教师把自己的心灵深处的家庭故事,自己小时的顽皮、甚至是行为的过错,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受到感染,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讲述家庭中最感动的事。有一学生就眼泪汪汪地讲述了自己家境贫困,父亲上煤窑,而劳累回家后却时刻关心和辅导自己的故事和父亲遇难后临终遗言,主全班同学满眶含泪,在此基础上一起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这就是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通过情感教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家的可爱和伟大。B、游戏式。游戏式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寓教于乐。如在语文活动课《诗海遨游》中采取放音乐、传递红花、闯关的方式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一关),对诗比赛(第二关),猜谜语(第三关),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C、表演式。表演式教学就是把一些课文编成剧本来演出,针对 课文内容及特点,教师备课时就把学生安排成表演者,课堂上在教室内演出,在服饰、语言、动作都要有一定的安排和要求。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在班上选一名男生扮阎锡山,一名女生扮刘胡兰,然后在课堂上演出,并强调两名学生的语言表达,从对话的语气、语调、轻重、强弱上能表现阎的凶狠、狡猾,刘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这堂课上,学生仿佛在看戏,从表演中受到了感染,真正学懂了新闻要素,语言等知识。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信息质量高、容量大、效率高、形象性强,它的新颖多样、生动、趣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动机,吸引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幻灯、网络、还是课件制作都可显示上述特点。如《渔歌子》,屏幕显示一幅画面:两岸桃花盛开的溪流中,一个穿蓑戴笠的渔翁在垂钓,小船悠悠,海鸟飞翔。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画的境地,心神受到陶冶,就自然而然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使学生闻声见物,身临其境,在一种情景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培养感情,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
五、各学科间的综合教学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最为紧密,注重各学科的关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语文与音乐、理化、政、史、地等学科,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如《听潮》中播放涨潮落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声音和形态,《死海》中用浓度大的盐水和清水,比较鸡蛋能否从中上浮,在《万紫千红的花》中,把花放在酸、碱不同的溶液中观察是否变色。在学习有关秦桧的文章中要求学生举出当代像秦桧一样谋取私利,不顾廉耻的人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语文与各学科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乐学,学得入情入境,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课堂教学无定法,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各种方式都可以运用,以上探讨的几种课堂教学的方式都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创新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新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创新课堂 以生为本 个性差异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9-02
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二、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不仅是在教师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而这个所谓的“动力”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特点,从而体会乐曲的丰富内涵,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直观的听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阅读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三、教法灵活多样 面向全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习作教学《场景描写》时,我先设计好游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游戏规则,男女生各选两位选手参赛,其他学生当啦啦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游戏全过程。这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把阅读教学的课堂主角还给学生,大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去尝试新的语文知识,教师在一旁只起“挑拨”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思维,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时,在拓展升华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喜欢画画的可以用图画把自己喜欢的奇松画出来,喜欢作诗的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赞美黄山奇松,喜欢歌舞的可以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奇松的赞美......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画……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使阅读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五、注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即:对一小部分学困生要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和新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对大部分的中等生就引导他们在巩固新学新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一些的学习问题。对优等生来说,则着重解决他们在认知方面“吃不饱”的问题,引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情况下,解决综合性更强,难度加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优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总之,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理念 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 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 合作精神 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 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 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 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社会的巨变已初露端倪。新世纪的教师要做一名在21世纪的土壤中培养健康花朵的园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祟高的敬业精神为躯干,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智能品质作四肢,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 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愿新世纪的教师们努力塑造自己,为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鹿丽丽,王玉,小学语文有效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2.朱红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成功(教育),2011(4)。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我在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我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我在教读《大瀑布的葬礼》的一个片断: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 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境?(学生反映不一)
师:没看到,是不是?再读一读,大家闭住眼想想,看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破环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学生读书,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反观《詹天佑》第四自然段的“套问”教学:①“毅然”是什么意思;②詹天佑工作态度怎样?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④詹天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分析法”模式设计的,指向于寻求得到或印证“理性”结论——“严肃认真”、“为国争光”等,其思维模式,即从“一般”到“个别”。应该说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单一” 才僵化。
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如教学《黄河象》:
师:现在读课文……(读后)“黄河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高大完整)说说“高大完整吧”。(生以读,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推想出两个结论(师读“结论”)。这两个结论的推想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读读,想想,议议。
生(跳读课文,不是逐段分析):
1.假如不是一头“疲劳和干渴”的老年公象,就不会有这具高大的化石。
2.假如不是老年公象带队,先失足落水,其它小象被惊跑,留下来的不只是高大的化石,我们还会看到小象的化石,真可惜!
3.假如老象是摔死的,化石就不会这样完整。
4.假如黄河象不是栽在河中的淤泥里,而被其他动物啃食过,化石也不会这样完整。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讨论,注意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这就给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