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游诗中典故与其爱国主义思想渊源的文献综述1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用典探析的文献综述
谢志刚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用典是陆游诗的突出特征之一,而爱国主义又是其诗的灵魂。那么在陆游诗中这两者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在陆游诗歌中,哪些典故是着重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典故中的人或事又有什么关联性?笔者查阅了图书,电子期刊后,发现近现代真正研究爱国主义思想和典故之间的关系的相关书籍、文章很少。河南大学中文系王立群教授在《陆游爱国诗章的雷同现象》一文中提到了陆游在其诗中频繁使用一些典故的现象。李永红在《从陆游的咏史诗看其爱国主义思想》一文中说明了陆游通过咏史诗借古讽今、赞叹先贤,同时总结历史兴亡规律,宣传强国固本的治国主张。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渊源是与一些历史人物所分不开的。他们的事迹或多或少对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影响。
一、用典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江苏徐州的郭健敏在其文《浅谈古代诗文中的用典》中谈到用典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二是用古语,三是借古说今。他认为古人喜欢用典的原因是受到问题的制约,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还受特定的文学时尚影响。
一、典故中的屈原与陆游
陆游与屈原是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以自己的生命熔铸成不朽的爱国诗篇,激励着后人,陆游继承了其爱国思想并加以发展。滨州师范的王坤认为在《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谈到陆游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并发展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他谈到屈原和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十分相似的。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他的祖国楚国本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政治制度比较落后。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怀王虚荣贪婪,刚愎自用,政治态度反复多变,开始时重用屈原,后受小人蒙蔽,疏远了屈原,而且目光短浅,信谗易怒,在一班佞臣和张仪的包围蒙蔽下,采取绝齐事秦的妥协投降路线,失去了齐国的强大外援,自陷于孤立被动的境地,最后被秦国软禁了三年,客死于秦。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更加昏庸无道,即位后重用佞臣,对秦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最终导致了亡国的悲剧。而陆游的南宋的背景也类似。同时,屈原与陆游的成长经历也相似。这些是陆游这么推崇屈原的重要原因。宁波大学的张宏洪在《论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承传》一文中说明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他在另一篇《论屈原对陆游的影响》的文章中谈到屈原对陆游思想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及爱国者的为人品格。屈原和陆游,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传承关系;屈原有“ 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 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 美政”理想,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屈原在诗作中以真挚高尚的情感抒写出“ 真我”、“ 真生活”的精神和淋漓尽致地揭露、抨击时弊的精神,对陆游也有直接影响,陆游进而提出“ 诗家三昧”的概念和“ 诗外功夫”、“ 经世致用”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对当时、后世的诗文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西汉的北击匈奴与陆游
关于直接研究陆游与西汉时期的匈奴在爱国主义领域里有何关系的文章不多,研究西汉中的爱国主义人物也可以与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篇:“伯乐”典故渊源研究
作者简介:王文静(1985—),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2)
摘 要: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当他把千里马找到并带回给楚王,楚王听了他的话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关键词:伯乐 伯乐相马 孙阳 伯乐顾 伯乐一顾 马伯乐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
一、“伯乐”典故典词收集
(一)典词
伯乐 伯乐相马 孙阳 伯乐顾 伯乐一顾 马伯乐
(二)典词出处
①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②伯乐一顾 比喻受人知遇赏识。【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载: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③伯乐 伯乐本名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二、“伯乐”典故源流梳理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姓 孙,名 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庄子·马蹄》:“及至 伯乐,曰:‘我善治马。’” 陆德明 释文:“ 伯乐,姓 孙,名 阳,善驭马。”《吕氏春秋·观表》:“古之善相马者„„若 赵 之 王良,秦 之 伯乐 九方堙,尤尽其妙矣。”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之一:“臣闻騏驥长鸣,伯乐 昭其能。”
三、“伯乐”典故使用考察:
(一)先秦
《九辩》(先秦·宋玉)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相善兮,今谁使乎誉之?
《九章 怀沙 其五》(先秦·屈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二)南北朝
《鞠歌行》(南北朝·谢惠连)翔驰骑。千里姿。伯乐不举谁能知。南荆璧。万金赀。卞和不斫与石离。年难留。时易陨。厉志莫赏徒劳疲。沮齐音。溺赵吹。匠石善运郢不危。
(三)唐诗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唐·元稹)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竞走墙前希得俊,高县日下表无私。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珍重刘繇因首荐,为君送和碧云诗。
《天马歌》(唐·李白)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投知》(唐·李咸用)西望长安路几千,迟回不为别家难。酌量才地心虽动,点检囊装意又阑。自是远人多蹇滞,近来仙榜半孤寒。嘶风重诉牵盐耻,伯乐何妨转眼看。
《马诗二十三首 其一十八》(唐·李贺)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祗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吴坂》(唐·汪遵)七言绝句 押齐韵引用典故:伯乐 盐车 蜷局盐车万里蹄,忽逢良鉴始能嘶。不缘伯乐称奇骨,几与驽骀价一齐。
《赋得骐骥长鸣》(唐·陈去疾)五言排律押阳韵引用典故:伯乐 三年鸟
骐骥忻知己,嘶鸣忽异常。积悲摅怨抑,一举彻穹苍。迹类三年鸟,心驰五达庄。何言从蹇踬,今日逐腾骧。牛皂休维絷,天衢恣陆梁。向非逢伯乐,谁足见其长。
《马》(唐·陈凝)五言律诗 押尤韵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咏马》(唐·韩琮)七言律诗 押庚韵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四)宋词
《洗马次十一兄之道韵》(宋·晃冲之)霰桥春水波鳞鳞,桥边结束何圉人。解鞍傍水入洗马,飞龙九尺凌漪沦。风鬃雾鬣才一沐,玉花照影光满身。月题却贯黄金勒,更觉闪艳开精神。主人贵想不必问,特赐内厩天麒麟。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宋·方回)覆却罔攸测,理乱非所任。兀兀兔株意,哀哀莺谷音。识骥伯乐眼,放麑西巴心。怀惠在夙昔,观过匪斯今。
《醉蓬莱》(宋·王之道)正薰风解愠,萱草忘忧,黄梅新霁。缥缈歌台,半金衣公子。丹桂香中,碧梧枝上,两两飞还止。似说当年,而今时候,长庚诞贵。恩厚随龙,官崇御带,二十横金,玉阶寸地。须信骅骝,一日能千里。况遇王良伯乐,算九万、何劳睥睨。磊落金盘,华阳白李,休辞沈醉。
《赠孙先生》(宋·石介)押灰韵 世无伯乐不识马,眼看骐骥如驽骀。先生今年四十四,才似皋夔胡为哉。泰山山下水照石,溪声濊濊白云堆。我居其间构茅屋,先生先生归去来。
《读苏子瞻韩干马图诗》(宋·张耒)我虽不见韩干马,一读公诗如见者。韩生画马常苦肥,肉中藏骨以为奇。开元有臣善司牧,四十万匹屯山谷。养之罕用食之丰,力不曾施空长肉。韩生图像无乃然,我谓韩生巧未全,君不见昔时骐骥人未得,饥守盐车惟有骨。昂藏不受尘土侵,伯乐未来空伫立。骐骥乏食肉常臞,韩生不写瘦马驹。谁能为骥传之图,不如凡马饱青刍。
第三篇:古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的典故
一、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古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还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二、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四、登高
登高是指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有时候会赋予思念亲朋好友的意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杜康
传说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六、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七、汗青
古时候把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九、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十、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十一、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十二、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十三、射天狼
天狼,星宿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四、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十五、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十六、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十七、折柳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代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四篇: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提纲
1、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2、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3、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4、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5、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陆游 爱国主义 忧国忧民 舍生报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陆游的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享誉千古。
陆游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
一、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出生时,正值女真大举南侵之际。靖康之难后,为避兵乱,随家人逃难,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及家族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国理想和“少小遇伤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于是从儿时起,陆游便发愤立下了英雄誓愿:“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这对陆游的爱国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总之,陆游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较早的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生于宋徽宗赵估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曾任直秘阁,京西路转运副使,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金人兵马的肆虐践踏,人民流离,山河破碎,父亲及长辈们的慷慨陈辞。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靡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 的气息,以独特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幼年流离失所,四处漂泊,受到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熏陶。成人后他在政治上受到了种种挫折,这些经历更加激发了他的壮志爱国热情,他66岁退居山阴,过着近20年的清贫生活,写了许多闲谈的诗篇,但他笔下的草木山水,梦昔抚今,都寓意着爱国、爱人民的深情。
三、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1.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意,或含蓄寄意。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 ?(《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
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陆游还多次歌咏情调浪漫的海上遨游,《航海》云:“潮来涌银山,忽复磨青铜。饥鹘掠船舷,大鱼舞虚空。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行矣跨鹏背,弭节蓬莱宫”。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征服了时空,昂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很显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倾情描绘,是陆游爱国情愫在另一方面的寄意表达。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
2.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荣辱人民生活之中去。
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是其他的古代诗人无有可比的。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基于对一己思想行为的自审自视,陆游在扰攘不宁的人世间,寻找自我的对应体。他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主要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
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农家叹》),全诗写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善良性格,以及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残酷掠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时他还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识字耕田夫”,诗人虔诚地以能把自己摆进农夫的行列而感到光荣,以能够疏离原本所属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豪。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贫甚作短歌排闷》云:“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对普通劳动者的颂扬,是陆游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又一大表现。他歌颂故乡《渔夫》的顽健,“老翁短楫去若飞,我欲从之已天际”;他写农民的勤劳简朴,“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他写农家小姑的爱美,“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岳池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源于陆游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其“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与人民的感情是浓厚的,也是真挚的。他关注百姓,愿与百姓同忧乐:“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村饮示邻曲》),“野人易与输肝肺”(《睡起至园中》),“老农能共语,真率会人心”(《雨后至近村》)。诗人与百姓共命运、同呼吸,为百姓医疾、送药、互赠礼品,这些诗中都有记载。他忧百姓之忧,喜百姓之喜。比如单单一个“雨”,他就写了无数诗。有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大雨成灾的忧虑,有雨夜不寐的感叹。试举其中一首:“嘉古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舜天子的“韶乐”也不及“虚檐”的泻雨声,可见诗人对农民的一片深情。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
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3.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冷酷的现实使陆游笔下的诗歌,常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二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四、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与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虽然没有亲自与陆游学诗,但是也深深受到陆游诗歌的熏陶。刘克庄自言:“初予由放翁入”。他非常推崇陆游,说陆游“南渡而下,故为一大宗”。他的诗完全继承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宋朝灭亡之际,遗民中不少爱国诗人更受到了陆游的感召,发生了共鸣。如:林景熙沉痛地写道:“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清代的谭嗣同,为了维新变法求得真理,不惜用鲜血作为代价,毅然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的壮语豪言。吉鸿昌烈士也是很好的榜样,临终前用树枝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恨不抗日死,留作近日恨。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首就义诗和大诗人陆游的《关山月》可算是一脉相承,都把国家、民族的危难视为自己的危险,真可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五、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一)、对封建士大夫来说,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的,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则包含更多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认为:“食粟本同天下责”,“神州未复土堪羞。”着眼点不限于一朝一代,一君一姓,他在诗中还常常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更为可贵的是,他将祖国命运和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三军不征战,比屋困征赋。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样不能与其热爱祖国的思想分开。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都是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认为人民最爱国,“忠言乃在闾
里间。”他的许多诗赞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给南宋军人提供情报的北方人民,就是本于这种认识,他热情颂扬宗泽的联合农民起义军;“君不见昔日东都宗大尹,意感百万虎与狼。”
(二)、对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他不仅热情歌颂,而且要投身其中。他的诗不只抒写爱国忧国的情绪,以及表示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而且声明要把生命交给这场正义战争,“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其他爱国诗人中都更进一步,因此反侵略战争在他笔下就表现得豪迈,雄壮。
(三)、陆游较少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单纯报复情绪。他力主抗金是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侵略,只要求恢复“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赵燕,布帛来青徐”的国家统一安定,而不是为了开边、扩张。他希望各族政权互不侵犯,各守疆界,和平共处,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说:“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皇,”他也不主张民族报复主义,只要求赶出入侵者。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关注国家统一的体系。他的诗歌对于后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游研究 》、朱东润、中华书局出版、1961 [2] 《陆游诗词赏析集》、陆坚主编、巴蜀书社出版、1990 [3] 《陆游年谱》、欧小牧.[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4] 《陆游诗集导读》、严修.[M].巴蜀书社,1996.10.[5]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五篇:4.杜甫陆游比较文献综述
杜甫陆游比较谈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杜甫与陆游在爱国主义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在杜甫与陆游比较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有爱国主义诗歌方面的比较,有对其在诗学方面的比较。著作有《陆游传》、《陆游评》、《杜甫诗集》、《宋诗选注》等,搜查文献资料的资料库是“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杜甫”“陆游”“比较”的方式进行搜查的。参考的文献有十余篇,对本论文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五篇。
正文:文献有三类:对论文有直接性参考价值即对杜甫陆游进行比较的;关于杜甫的诗选及相关研究;关于陆游的诗选及相关研究。笔者从文献对本论文的观点贡献角度分为两方面加以介绍,即爱国主义诗歌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1.李向娟.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杨小丽.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3.01 3.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李利民.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5.朱东润.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6.云梯客.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EB/OL].http://blog.sina.com.cn/u/2726765677 7.黎远方.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8.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黄永年.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对我的启示很大。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渴望国家太平上。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和《陆游传》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为证实其观点,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在对比杜甫与陆游在 爱国主义诗歌的不同点时,作者也主要是从人民性角度加以比较,即杜甫的人民性要比陆游的更为深刻。
杨小丽的《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对杜甫和陆游爱国诗歌的比较中,也提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忠君爱国和人民性上,不同点也是人民性的程度方面。其着重在从二者成长和生活环境角度来分析两位诗人爱国诗歌的异同点,引用的诗词不多,对于我理解并分析二者爱国主义诗歌异同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黎远方的《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中,对于杜甫陆游的比较有作者自己较为独立的观点,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其不同于前面两篇论文。首先,在爱国诗歌的主题方面,作者特地将忠诚君王和讽喻君王放在一起,列为他们爱国的共同表现之一。这一点使我对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有新的认识。我认识“人民性”的确是二者爱国诗歌的重要体现,而忠君并讽喻君王其实也是其爱国的表现,这是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能以今人眼光强求古人。其次,该论文在二者爱国诗歌不同点上提出两位诗人的爱国诗题材范围的不同,作者以诗为例加以论证,详实而论证明晰。
云梯客的《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在爱国主义诗歌上的比较也是点明杜甫的忧民更多,陆游的忧国更多,主要以诗句为例加以证实分析,没有对其出现原因作深入分析。
朱东润的《陆游传》使我对陆游的生平经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我在行文过程中,书写陆游爱国诗歌背后的原因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说在阐释陆游爱国诗歌内容以抗金扫胡为主时,我就是以该传记中所记录的经历为依据进行的。邱鸣皋的《陆游评传》给陆游爱国主义精神的萌发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详实的分析,对我的行文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我在分析陆游爱国精神是加以重点引用。李利民的《安史之乱与三位诗人研究》中,对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及其经历有一个很好的分析,这是杜甫爱国诗歌特征“人民性”的很好体现,对笔者结合安史之乱的诗句及其经历分析其爱国精神有重要作用。
二、诗歌艺术的比较
1.李向娟.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黎远方.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3.云梯客.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EB/OL].http://blog.sina.com.cn/u/2726765677 4.杨理论.陆游与杜甫——一个诗学阐释的视角[J].杜甫研究学刊,2007,(4)5.滕颖.在大学语文中感悟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J]华章,2010.01 6.王启兴.浑涵汪茫 千汇万状——杜甫诗歌艺术散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81,(2)7.谭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和创作[J].辽宁师范大学,2012.04 8.黄永年.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9.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10.李利民.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11.李建英.陆游诗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 12.朱东润.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1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中点明杜甫与陆游在诗歌艺术上的共同点表现在诗歌整体上都属“现实主义”派别,主要从二者都关注社会现实,敏锐地发现社会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阐释的。在不同点上,作者很鲜明地指出二者“沉郁顿挫”和“雄浑奔放”的艺术风格差异。该文对于笔者认识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上有重要的作用。
黎远方的《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中对二者诗歌艺术上的比较很有见解,对笔者的启示意义也很大。首先,比较有意义的是,黎远方提出,两位诗人的诗歌意象有明显差别,杜甫的意象偏重于底层百姓,如老翁、老妇之类的;而陆游则倾向于“灭胡,报国”为主的理想抱负为诗歌意象,这使我对二者的艺术差别有了新的认识!其次,作者还提到,杜甫运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陆游则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对于这一点,我的认识是,杜甫深处百姓底层之中,自然更为接触到社会的黑暗现实,而陆游生活处境较好,并且从青年时期就怀有杀敌报国的理想愿望,自然含有一定的浪漫和想象的因素存在,这一点,我在论文的论述其艺术风格“雄浑奔放”中提到。
云梯客在《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也在艺术方面进行了比较,与杨小丽在《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一样,指明二者艺术风格的不同“沉郁顿挫”和“雄浑奔放”,虽只结合一些诗句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但是我更为坚信这是二者艺术上的本质区别,为此,我对解说该区别点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并在查阅《宋诗选注》、《杜甫诗选译》等作品,在诗中体会其风格特征,并选出典型诗句加以引用和证明。
杨理论的《陆游与杜甫--一个诗学阐释的视角》中,给我最有用的启示在于作者点出陆游“文以气为主”的文学理念,我在阐释陆游诗歌风格为“雄浑奔放”时,就指出,陆游的文学理念--“文以气为主”是其风格呈现该形态的重要原因。所以,该文在这方面给予我很大启示。
滕颖的《从大学语文中感悟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对杜甫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及其表达方式“寓情于客观叙事中”的诠释很好,做到了原理叙述与典型诗句引用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作者的第二点,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归纳,客观地反映了杜甫诗歌的表达方式的特征。我在结合对陆游诗句及其资料的分析,对比出陆游诗歌表达方式的特征是直抒胸臆,对此,我确信不疑,并在诗选上选取典型诗句加以论证。
《陆游评传》中,除了论述陆游生平经历,也对其诗歌的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对笔者亦存在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在这里提出其中的两点来说明其启示作用。如评传中提到“以气为灵魂的文学思想”,使我对陆游诗中所表现的气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风格有着深刻的认识。再如作者又指出陆游擅长言志使其诗歌的表达更倾向于直接抒发,这一点我在表达方式上加以引鉴。
4、总结
当前对杜甫陆游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爱国主义诗歌、诗歌艺术为主的方面,原因在于二者同属爱国诗人,且二者在诗歌派别上也同属现实主义派别,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别,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论文是在爱国主义诗歌比较和艺术比较两方面进行比较,在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中笔者加以摘取好的观点,去除不良观点,并经过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论文。
参考文献
李向娟.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黄永年.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杨小丽.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3.01 李利民.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云梯客.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EB/OL].http://blog.sina.com.cn/u/2726765677 谭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和创作[J].辽宁师范大学,2012.04 李建英.陆游诗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 黎远方.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朱东润.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杨理论.陆游与杜甫——一个诗学阐释的视角[J].杜甫研究学刊,2007,(4)
滕颖.在大学语文中感悟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J]华章,2010.01 王启兴.浑涵汪茫 千汇万状——杜甫诗歌艺术散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81,(2)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