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取法片断,精读少写,逆向领悟
取法片断,精读少写,逆向领悟
摘要: 在职校的读写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原因在于实施的策略不切合教学实际。我们既要将普通中学读写教学策略“拿来”,更要立足于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本文将从片断的读写训练入手,探索高职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读写结合策略
读写结合及片段描写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话题,很多专家在读写结合方面有过很多的研究,但就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读与写的教学似乎一直游离于边缘,问题不仅出在职业学校学生对阅读写作的认识上,还反映在语文教师读写教学的策略上。多年以来,职校读写教学往往不受重视,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较好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原因就在于实施的策略不切合教学实际,我们既要将普通中学读写教学策略“拿来”,更要立足于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本文将从片断的读写训练入手,探索高职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差、积累少,不爱阅读,更惧怕写作,即便是绞尽脑汁写成的文章,批阅时也总让老师感到苦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课文能够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帮助。这实在是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莫大讽刺,在普通中学早已如火如荼地实践“读写结合”的时代,职业学校的语文竟然还在读写分离的现实中徘徊。经过认真反思和实践,我认识到课文片断的读写训练是让职业学校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整合经典片段,增强阅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高职学生不爱阅读、惧怕写作的心理实在是语文学习的顽疾,治疗这样的顽疾,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战略规划。
一些学生写作时总觉得无话可写,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是相互结合的,针对学生的“不爱读”和“无话可写”,我们应首先立足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精彩片断作为片断资源库,再将这些经典片断资源按照读写结合的各项主题再次分类整合,以学案的形式呈现,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方面,片断相对原文而言篇幅大大减少,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阅读上的思想负担,减少了课堂中阅读的阻力,学生阅读起来相对轻松,能够在读写训练的主导下迅速把握到片断精华。这是对教材的有效开发,学生阅读到的是课文中的精华部分,是带有专项训练性质的阅读,有别于平时课文的学习,将具有共性的课文片断集中呈现,分析对比,阅读学习。以教材中的描写片断为例,如《故都的秋》环境描写片断、《荷塘月色》景物描写片断、《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片断、《边城》场面描写片断等,这些片断独立出来,既有很高的阅读趣味,又能够为写作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接触生活的范围有限,缺乏阅历和见识,语言贫乏,除了教材中的经典片断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选段补充阅读,弥补教材中片断资源的不足,同时用新鲜的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如设计整合“景物描写”阅读片断时,选择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经典段落: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此段以排比句式开头,长短句交错,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一点一点地去亲近冷雨,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存在。高职语文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描写片断,它带来的开放式的感官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那么新鲜又那么贴近。这样的片断,就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增强体验,为写作提供借鉴,促进读与写的结合。
二、精读少写,从“临摹”到“倾吐”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不读书怕写作的特点,自然不能够强行以“多读多写”的方式提高读写能力。通过教师的资源整合,通过精选片断的阅读,落实在写作中时,要掌握好“度”,写作练习的数量不需要很多。
从“精读”到“少练”,看似是对职校学生学习状态的一味妥协,实质是在加固职业学校语文学习的阵地,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有限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写作中的数量减少意味着对质量的更高要求,一篇好的文字,一定是真实的,而不是辞藻的华丽。事实上,如果不是出于学生自发写作的愿望,强迫性写作几乎达不到效果。如同精读一样,少写也是职业学校读写结合语文学习的一种策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写作。因为片断的精读和少练能够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而这种片断的读写训练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的,有主题有目标,能够一步一步地实现学习理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模仿则是人类学习技能和掌握技术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模仿的特点在于有针对性,有案可循,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当学生能够沉淀下精读的一个描写片断时,就意味着开始思考。因为文本阅读不同于看影视剧,后者主要使用视觉和听觉感知,其中大量的思维已经由演员完成,大大限制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在阅读文本时,读者接触到的只有文字,每一处细节都需要自己想象和构思,相比之下思维量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思考的进行。这时候如果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对文段进行剖析,找出文段中精妙之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然后临摹,这是模仿写作的过程,也是创作的写作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很关键,它不是一个生硬的词汇,需要教师在学生片断阅读中进行具体方法的引导,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在阅读和写作中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到片断中的“高”,自己又怎样能够使自己的作品“高”上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阅读鉴赏中完成。所以,在精读文本片断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反应。学生只有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才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模仿”到“倾吐”练习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片断阅读时跃跃欲试的情绪引领到写作中,便点燃了学生创作激情,同时是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读写循环,从“倾吐”回归“阅读”中的逆向领悟
读写结合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浅尝辄止,好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式仅仅分析是不够的,要学会使用它,是需要实践和领悟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思路应重点关注读与写的“合”,如同一个圆,它需要相互回归、相互相顾。如果读写结合训练仅仅到“倾吐”,那么这个圆尚不圆满,写作仅仅在于仿,而达不到“高”。我们应有意识地将写作渗透到阅读之中,写作作为阅读的延伸,阅读作为写作的引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提高写作。
语文教育学者潘新和曾说:“指向写作的阅读,应该将静态的文本还原为动态的写作行为过程,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运思的奥秘。”我这里要说的是,我们精选出的片断,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上,都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典范。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应适时切入学生自我创作的对比分析,可以有学生间的横向对比,更要有学生习作与精选文段的对比分析。在学生完成了“模仿”和“倾吐”之后,将自己的作品与经典片断相比较,在反复比较阅读中,能够体会出“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所能自言”的差距,进一步体会到片段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从而由体验的朦胧上升到感受的明晰,能够清楚地在文段中领悟到作者的匠心,从语言的变幻中拓宽遣词造句的视野,找准努力的方向,激发写作的欲望,促进其从“精读少练”走向“多读多练”的策略,这就是读写结合的内化过程。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教师的主导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从“精选文段”到“阅读分析”,从“分析体验”到“写作感悟”,从“自主创作”到“回归文段”,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在教师有目的的主导下完成的。理想的读写结合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平面静态的阅读赏析,更应该是立体生动的言语实践,只有在写作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领悟到阅读的精妙,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够让自己的写作表达时更加自由。由读悟写,由写体读,使读写合一。
参考文献:
[1]陈克芬.体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2]杜丹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0).[3]樊玉函.新课改环境下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4]姜莉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5]杨晓燕.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6]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朱杰.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耦合关系浅析[J].《中学语文旬刊》,2014(6).
第二篇:片断仿写
片断仿写——抓特点写人物
福州亚峰中心小学 黄岚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草房子》精彩片段,品味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
2、教给学生观察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特点
3、动笔练写,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给学生观察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特点 难点:动笔练写,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草房子》片段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与一个女生有关,她很可爱,跟你们的年纪差不多,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草房子》中的“纸月”。
(播放图片)会用自己的话,把她的样子说一说吗?
大家都用一两句话,对她的样子进行的大致的描述。可是,我问你(随机问一名学生)从这些语句中,你完全了解她了吗?为什么?(只写出了表面,而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
纸月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看作者如何带领你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一个真正的纸月。
二、欣赏片段 学生读《草房子》片段
师:认真读,从中你会发现,作者通过什么写纸月呢?(眼睛)
请找出描写纸月眼睛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四个描写纸月“眼睛”的句子)问题一:作者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问题二:从文字中你读到纸月的心里去了吗?
问题三:纸月是个顶好看的小姑娘,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写了她的眼睛? 作者紧紧抓住纸月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个特点,一个文静内向、善解人意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结:师:对于写作,今天作者的写法,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板书:特点 性格)
三、仿写练笔
1、其实,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你的亲人、同学、朋友或老师身上找找他们的特别之处,把这个特点写具体,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就出来了。
和同桌一起讨论一下,你身边的人物身上都有哪些各自的 “特点”呢?
2、动笔把人物的特点写下来。
3、教师巡视、四、评价、修改
1、说说他(她)写得好的地方。
2、还有哪些不足?
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五、教师总结:写人物,就好比一座桥,抓住人物的特点,并通过各种写作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就可以把人物性格写得传神,你写得人物就更加“有血有肉”了。
板书:
片段仿写
各种方法
特点 性格
第三篇:写童话精选片断
写童话》作文教学片段
片段
(一)师:开学后的几个月,大家读了不少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是什么呢?
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拇指姑娘》。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七个小矮人》。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灰姑娘》。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海兔》《魔鬼和他的三根金头发》。这两个故事我都没有读过呢,课下一定给我讲讲啊。
生:......
片断
(二)师:你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那么读童话跟读课文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童话故事里的那些东西都会说话。
生:我觉得故事里的事情都很夸张,特别有意思。
师: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童话的故事情节有趣儿。
师:呦,“故事情节”很专业的术语,我向你学习,说得很好。生:我读完故事,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师:读童话故事,让大家有了很多的收获、很多思考,所以你很喜欢对吗? ......
片段
(三)师:在教室里,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应属谁了?
生:桌子和椅子。
师:昨天我值日,当我锁门的时候,我听到了桌子在和椅子说话,你听,他们在说什么呢?
生:桌子对椅子说:“老弟,我的胃好难受啊!”椅子说:“老兄,你怎么了?我的小主人把书啊、本啊、帽子、水瓶、彩笔啊一股脑的都塞在我的肚子里,撑的我都想吐!”
生:桌子对椅子说:“老弟,我的小主人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往我的脸上写啊、画的,我都破了相了!”椅子说:“我比你强不了哪去!他胖胖的总压在我身上,我还要背着大书包,偶尔他还放个臭屁,难受死了!” 生:“椅子老弟,他们都走了,难得的一个周末,我们唱歌啊?”桌子对椅子说:“好啊!好啊!我忍了好久了,嘿嘿......”椅子欢呼着。
第四篇:运用并列段式写片断
习作七:运用“并列段式”写片断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翠鸟》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从三方面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征:第一层介绍翠鸟红色的小爪子;第二层介绍翠鸟羽毛颜色鲜艳;第三层介绍翠鸟形体小巧玲珑。这种构段方式叫“并列式”。
并列段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另一种是分写两种以上的事物或情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介绍海底时分别写了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本次习作,我们就来练习用第一种“并列段式”写一个小片段。你也来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翠鸟》的第一自然段,把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写下来吧!
习作要求:
1.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主要外形特点。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3.写完后反复地朗读自己的文章,看能否体现出第一种并 列段式要求,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练习并列段式的第二种:分写两种以上的事物或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再来读读下面的例文:
西双版纳是花的海洋。这里的花可多了,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不但有芍药、美人蕉、紫罗兰,还有许多奇花异草。// 这儿也是果子的世界。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梢。肥硕的木瓜簇拥在一起。还有一种芒果,长得又肥又大,一个就有一斤重,果肉有五厘米厚,而核却只有拇指那么大。
怎么样?找到感觉了吗?
第五篇:最新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藏戏》教学案例片断-word文档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藏戏》教学
案例片断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朗读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第 1 页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关链接
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
第 2 页 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
第 3 页 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2.关于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
第 4 页 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其他地方戏曲
4.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