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创新应避误区
作文创新应避误区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之类的话语,中考作文评卷标准中常见,语文老师嘴里常说。对于作文而言,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语言含蓄等等,皆属于“创新”的范畴。然而,总是有很多同学把“创新”理解成“玩花哨”,理解成“标新立异”,理解成“投机取巧”,不是在思想、情感、文笔上下工夫,而是在表面形式上耍小聪明,净搞些拾人牙慧的所谓“创新”,结果常常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针对2009年中考阅卷中作文在“创新”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编辑部邀请山东省乳山市金岭中学王洪旗老师,为我们考生总结常见的六大“创新”失误。希望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在2010年的中考作文中以“真实的体验、独特的感悟、新鲜的表达”的创新文本征服阅卷老师。
一、过于透明的篇章结构
记忆的底线
◇ 一考生
翻开一册册厚重的史书,我们会发现太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笑看窗外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生活得十分潇洒。因为他们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
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十分不顺利,但他淡泊名利,把记忆中的失落与悲伤抛弃,潇洒地走向名山大川,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在赤壁之上,他记住了清风与明月,把它们谱成绝美的华章,让后代的人们永久地记住。潇洒的苏东坡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所以他的人生十分潇洒,所以他的诗文流芳百世。
陶渊明
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上了“狂歌五柳前”“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生活。对于官场上的庸俗与无聊,他选择了忘记,在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中,他记住了隐逸的菊花,找到了淳朴的桃花源。隐逸的陶渊明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于是一首首光芒四射的田园诗世代流传,一直流传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让我们天天背诵。
更多人
常常在溪亭日暮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李清照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她用凄美的文字告诉我们,她所记住的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她在“争渡,争渡”的途中所做出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告诉我们,他会“从明天起”记住所有幸福的点滴,做个幸福的人;伟大的艺术家凡·高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他用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记下了这个世界的激情与精彩,让我们后人永久地驻足赞叹„„
我们
在漫漫人生路上,年轻的我们也将经历很多很多的悲悲喜喜,我们也应该像那些历史名人一样坚守住记忆的底线: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
点评与启示:应该说这篇文章体现了考生一定的写作功底:注意点题,首尾呼应,思路、结构一目了然,语言比较流畅,素材运用灵活。这类文章,阅卷人若看得仓促也许会给出不错的分数。但细读下来,就会觉得这篇作文有说不出的别扭,评阅时笔者将本文判为三类卷。“记忆的底线”到底是什么?是“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吗?考生说得铿锵有力,让人读来却一头雾水。还有那一个个小标题,的确让人觉得思路清晰,但因为没有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这种“清晰”就成了“简陋”。
这篇文章的“新”,似乎和“创新”不搭界,倒是有些“俗套”。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中考作文,历来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宿构和套作,而本文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这样:考生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硬生生地塞到这个作文题目之下。当阅卷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篇考场作文的处境就十分危险,评为三类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并无必要的“题词”“后记”
心灵的底线
◇ 一考生
天空有天空的底线,大海有大海的底线,森林有森林的底线,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心灵的底线„„没有了心灵的底线,人还能称得上人吗?
——题记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沿着时代的边沿舞动着优美的姿势。但倘若超过了心灵的底线,人们将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心灵的底线呀,否则我们将丧失自我,走向万劫不复。
——后记
点评与启示:每当看到“题记”的时候,阅卷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题记已经过时了„„”然而还是有许多考生企图用这种过时的“创新”来“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殊不知此招早已让人审美疲劳,望之生厌了。而这位考生更是厉害,短短500多字的中考作文里,“题记”“后记”一应俱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所表达的观点也不过是对正文的重复啰唆,这除了证明自己表达能力的低下与思路的闭塞,还能证明什么?
“题记”“后记”并不是不可以用,但一定得在必要的时候用。使用之前一定得考虑一下,如果不用是否会妨碍文章主旨的表达。当你发现别人的作文中早已是“题记”“后记”泛滥的时候,那你作文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还是不用“题记”“后记”为妙。
三、不伦不类的文体“创新”
坚强的底线
◇ 一考生
今天,××论坛异常热闹,为什么呢?因为有众多知名版主云集,他们来自古今中外,纷纷就大科学家霍金先生提出的“坚强的底线”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楼主:霍金
刚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是多么高兴呀,可随后被无情地告知我已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好像正欲怒放的鲜花被风雨折弯了腰。可我并没有放弃,我坚强地生存了下来,不断探索黑洞,并取得了成功„„坚强,有没有底线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一楼回复者:张海迪
„„
二楼回复者:史铁生
„„
三楼回复者:屈原
„„
N楼回复者:我 的确,坚强是有底线的,我们都应该像这些历史人物一样坚守坚强的底线„„
点评与启示:该考生的这种“网络论坛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用怪异的形式来掩饰内容的苍白。考生可能连“底线”的内涵都没有搞明白,就连忙使出了“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将话题引向了自己平日写过的“坚强”类的话题上去,于是把古今中外的名人“请来”帮忙大话“坚强”,草草地拼凑成一篇作文。这种写作方式,看似“创新”,实则瞎拼乱凑,而且文不对题,内容空洞,滑稽可笑,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只能让阅卷人心生厌恶,文章得低分也就无足奇怪了。
四、有悖常理的反弹琵琶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 一考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理解万岁”,把“理解”升格到了与古代的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皇帝是种嗜血的动物,与皇帝同为“万岁”的理解也是如此吧?
提起理解,那么多人会椎心泣血地叩问苍穹:“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那么多人因为不被理解而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化作一张照片;那么多人为获得别人的理解也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血泊中欣慰地含笑死去,只为获得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的理解„„
好个“理解”!世世代代,让多少大好儿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那个忠肝义胆的荆轲,为了获得燕太子丹的理解,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最好时机,一时意气,贸然出击,终致身死国灭;那个名传千古的伍子胥,用一个“理解”枉杀了多少倾心帮助他的好人„„有多少臣子理解君王?又有多少君王理解臣子?结果终归是,不理解是死,理解了亦是死,全都以自己的鲜血饲养那柄叫做“理解”的宝刀。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为什么要让别人理解,又如何去理解呢?即使被别人理解,又能怎么样呢?理解了,真的就能万岁吗?想想吧,你的思想完全被别人掌控,不是可怕得紧么?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别人来理解?理解了又如何?
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可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了,你还需要理解吗?
哈哈,理解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点评与启示:本文是以“理解”为话题的一篇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围绕这个话题谈理解的重要性,如“理解是一种品味,是对内心的诠释,是对心灵的呼唤;理解就像是品茶,品出了苦尽甘来的甘甜;理解就像是一团火,将寒冷已久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融化”等等,或记叙自己与家人、老师、朋友间关于理解与沟通的故事。本文却一上来就把一把血淋淋的“理解之刀”呈现在阅卷人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企图把人“雷倒”,可谓做到了“立意新颖”之最显眼的一招——“反弹琵琶”。但琵琶无论怎么“反弹”,最重要的是弹出悦耳的乐曲。倘若不顾乐曲效果,仅仅摆出个“反弹”的架势来吸引目光,就纯属无聊之举了。本文就是如此,考生逆向思维,标新立异,也算得上是“发前人之未发”,却没有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经受不住细读细品细推敲。文章题目是“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但通篇谈的是“不理解”的问题,而且把“不理解”与“专制”“误解”混为一谈,所举事例也都趋于极端、片面,断章取义,没有代表性,近乎胡搅蛮缠。
令人信服的“反弹琵琶”,应该耐品味,耐推敲,在情感的张力、思想的深度、分析的透辟上下工夫。“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写过一篇《不理解万岁》(详见“美文悦读”P38),文章独辟蹊径,从另一角度展开入情入理的分析,给人以激励与启迪,这才是真正的“反弹琵琶”,才是真正的“立意出新”。倘若仅仅为了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在那里以偏激为新,然后随意编造,看似新颖,实则俗套,只会弄巧成拙,归之末流。
五、矫揉造作的故事新编
悟空“新游记”
◇ 一考生
“近来俺老孙心里颇不宁静,空有一身七十二变的好武艺,到底还是败在了一堆白骨之下,被俺师傅驱逐了出去!真是闷杀我也!”
如此这般地叹息一番,孙悟空驾着筋斗云腾空而去。蓦然回首,悟空有些不舍:天天念经的师傅,勤劳肯干的沙师弟,肥头大耳的猪八戒„„
悟空有些感慨,回过头来,向花果山方向飞去。
悟空突然一阵目炫,眼前的美景让他目瞪口呆。“怎会有如此美景?俺老孙竟然在天宫也没看见,莫不是妖精作法?”想到此,悟空打了个寒战,挥起金箍棒,大喝一声:“妖怪,哪里逃!”
“哎呀,俺的大圣呀,哪有什么妖精,是那名震天下的大乳山旅游度假村呀。”筋斗云抖抖身子说。
“哦,莫不是那个中外合作开发的维多利亚旅游度假区?”悟空忖度道。
筋斗云仿佛听到了孙悟空心中的问话,答道:“是呀,是呀,山东的乳山市可是联合国评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里有山有海,温柔慈爱的大乳山远近闻名,碧海银沙世人瞩目,每天都有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到这里观光度假,都对这里的美丽风光赞不绝口„„”
悟空环视四周,如痴如醉,心道:“啊!这一切都是勤劳本分、本领高超的乳山人民创造出来的呀,俺将来也要把俺的花果山建设得像乳山一样美,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像瞻仰乳山一样赞美我的家乡„„”
想到这里,悟空对筋斗云说道:“兄弟,咱们掉头去西天取真经吧,将来练好了真本事,我也要建设我自己的美丽‘乳山’„„师父呀,师父,俺老孙回来了!”
点评与启示:这是一篇以“我的家乡”为话题的作文。考生撷取《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驱逐后的一个点,扣住话题,展开想象,虚构悟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确有新意。同时,作文语言自然流畅,对话也写得生动活泼,体现了考生良好的写作功底。然而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在这篇“故事新编”里,把家乡“乳山”换成任何一个地名,稍加调整,文章也不会“变形”。也就是说,本文没有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没有写出自己的情感,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套话作文”。如此看来,考生采用“故事新编”的写作形式,并不是出于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敷衍一篇作文而拾人牙慧、矫揉造作罢了。
故事新编,最重要的是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艺术地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全新的视角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倘若违背了“故事新编”的精神,只能沦为乏味的“山寨”与无聊的“恶搞”。有了《星光灿烂猪八戒》,接着有了《喜气洋洋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有了《悟空日记》,接着有了《唐僧日记》《八戒日记》„„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或许还能让人惊羡,其后的跟风者若还想以此来博彩头,只能令人生厌了。
第二篇:201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巧避备考误区
201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巧避备考误区
201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注册会计师考试为全国统一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份左右开始报名,9月中旬开始考试。),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提前进入预习阶段,顺利报名,小编特整理了以下备考误区,仅供大家参考:
注会备考过程中容易走入的三个误区:
1、注册会计师常见误区——不知道如何选择科目
①注册会计师考试一共考六科,每年可任报1—6科。
②只要在五年内六科都过60分,就可拿专业阶段合格证。
③从注会难度考虑,建议每年最多报3科。
④报名方案推荐——第一年:税法、经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第二年:会计、财管。第三年审计。
2、注册会计师常见误区——等新教材出版再开始复习
①2012版注册会计师考试官方教材5月左右出版,而考试是9月中旬,明显等教材下发后已来不及复习了。
②教材每年变动内容不到 10%,建议先用2011版教材复习。
③新教材出版后一般会发布《新旧教材对比》,及时对比复习。
故,建议大家趁早复习。
3、注册会计师常见误区——误认为考注会必须先考从业
这是不对的。考注会是不用先考从业的(从业的考取与否,对是否可以报考会计职称考试有影响,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毫无影响。),注会和从业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很多同学不考从业直接考注会,因此,大学生可直接考注会。前提,当地允许大学生报考注会。
第三篇: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因为模仿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电视上报道有农民学着造飞机的,居然能飞上天,谁又能说这模仿不是一种创新行为?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
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是用文言写的,本来形式很陈旧,因为当年写的只有作者一人,才显示出了作者的创新才能。我在前不久的期中考试阅卷过程中,从一千名学生的作文里面发现一位同学的作文采用语文高考题型的形式,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加之内容、语言都很出色,我顿时拍案叫绝,给了最高分。而其它学生的所谓创新形式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的同学一味要写新的文体,由于笔力不够,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如果老师教学生形成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加误人子弟。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切身体验,写作材料要么来自书本,要么来自别人,能给人以新鲜感吗?再比如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可采用“三番来者”法。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三次立意,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这样写成的作文才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四、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例介绍“一题多做”法:
圆像什么
(一)、你对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上,在日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地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朋友了。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要写得生动有趣。
(二)、你说圆像什么?是像空虚,还是像充实?是像一无所有,还是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结束的句号,还是表开始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由圆很容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只顾对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塞责。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种人,也一定讨厌这种人,请展开想象,构思情节,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圆滑者的形象。
(四)、人们在大森林里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地,只不过绕了个大圆圈。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以上是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此外,写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写作文难,写创新作文更难;老师教作文难,教创新作文难乎其难哉!
第四篇:2010年中考作文的六大创新误区
中考作文的六大“创新”误区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之类的话语,中考作文评卷标准中常见,语文老师嘴里常说。对于作文而言,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语言含蓄等等,皆属于“创新”的范畴。然而,总是有很多同学把“创新”理解成“玩花哨”,理解成“标新立异”,理解成“投机取巧”,不是在思想、情感、文笔上下工夫,而是在表面形式上耍小聪明,净搞些拾人牙慧的所谓“创新”,结果常常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针对2009年中考阅卷中作文在“创新”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特邀请山东省乳山市金岭中学王洪旗老师,为我们考生总结常见的六大“创新”失误。希望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在2010年的中考作文中以“真实的体验、独特的感悟、新鲜的表达”的创新文本征服阅卷老师。
一、过于透明的篇章结构
记忆的底线
翻开一册册厚重的史书,我们会发现太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笑看窗外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生活得十分潇洒。因为他们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
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十分不顺利,但他淡泊名利,把记忆中的失落与悲伤抛弃,潇洒地走向名山大川,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在赤壁之上,他记住了清风与明月,把它们谱成绝美的华章,让后代的人们永久地记住。潇洒的苏东坡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所以他的人生十分潇洒,所以他的诗文流芳百世。
陶渊明
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上了“狂歌五柳前”“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生活。对于官场上的庸俗与无聊,他选择了忘记,在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中,他记住了隐逸的菊花,找到了淳朴的桃花源。隐逸的陶渊明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于是一首首光芒四射的田园诗世代流传,一直流传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让我们天天背诵。
更多人
常常在溪亭日暮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李清照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她用凄美的文字告诉我们,她所记住的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她在“争渡,争渡”的途中所做出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告诉我们,他会“从明天起”记住所有幸福的点滴,做个幸福的人;伟大的艺术家凡·高坚守住了记忆的底线,他用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记下了这个世界的激情与精彩,让我们后人永久地驻足赞叹„„
我们
在漫漫人生路上,年轻的我们也将经历很多很多的悲悲喜喜,我们也应该像那些历史名人一样坚守住记忆的底线: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
【点评与启示】应该说这篇文章体现了考生一定的写作功底:注意点题,首尾呼应,思路、结构一目了然,语言比较流畅,素材运用灵活。这类文章,阅卷人若看得仓促也许会给出不错的分数。但细读下来,就会觉得这篇作文有说不出的别扭,本文判为三类卷。“记忆的底线”到底是什么?是“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应该记住的”吗?考生说得铿锵有力,让人读来却一头雾水。还有那一个个小标题,的确让人觉得思路清晰,但因为没有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这种“清晰”就成了“简陋”。
这篇文章的“新”,似乎和“创新”不搭界,倒是有些“俗套”。中考作文,历来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宿构和套作,而本文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这样:考生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硬生生地塞到这个作文题目之下。当阅卷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篇考场作文的处境就十分危险,评为三类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并无必要的“题词”“后记”
心灵的底线
天空有天空的底线,大海有大海的底线,森林有森林的底线,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心灵的底线„„没有了心灵的底线,人还能称得上人吗?
——题记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沿着时代的边沿舞动着优美的姿势。但倘若超过了心灵的底线,人们将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心灵的底线呀,否则我们将丧失自我,走向万劫不复。
——后记
【点评与启示】每当看到“题记”的时候,阅卷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题记已经过时了„„”然而还是有许多考生企图用这种过时的“创新”来“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殊不知此招早已让人审美疲劳,望之生厌了。而这位考生更是厉害,短短500多字的中考作文里,“题记”“后记”一应俱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所表达的观点也不过是对正文的重复啰唆,这除了证明自己表达能力的低下与思路的闭塞,还能证明什么?
“题记”“后记”并不是不可以用,但一定得在必要的时候用。使用之前一定得考虑一下,如果不用是否会妨碍文章主旨的表达。当你发现别人的作文中早已是“题记”“后记”泛滥的时候,那你作文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还是不用“题记”“后记”为妙。
三、不伦不类的文体“创新”
坚强的底线
今天,××论坛异常热闹,为什么呢?因为有众多知名版主云集,他们来自古今中外,纷纷就大科学家霍金先生提出的“坚强的底线”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楼主:霍金
刚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是多么高兴呀,可随后被无情地告知我已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好像正欲怒放的鲜花被风雨折弯了腰。可我并没有放弃,我坚强地生存了下来,不断探索黑洞,并取得了成功„„坚强,有没有底线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一楼回复者:张海迪
„„
二楼回复者:史铁生
„„
三楼回复者:屈原
„„
N楼回复者:我 的确,坚强是有底线的,我们都应该像这些历史人物一样坚守坚强的底线„„ 【点评与启示】该考生的这种“网络论坛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用怪异的形式来掩饰内容的苍白。考生可能连“底线”的内涵都没有搞明白,就连忙使出了“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将话题引向了自己平日写过的“坚强”类的话题上去,于是把古今中外的名人“请来”帮忙大话“坚强”,草草地拼凑成一篇作文。这种写作方式,看似“创新”,实则瞎拼乱凑,而且文不对题,内容空洞,滑稽可笑,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只能让阅卷人心生厌恶,文章得低分也就无足奇怪了。
四、有悖常理的反弹琵琶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理解万岁”,把“理解”升格到了与古代的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皇帝是种嗜血的动物,与皇帝同为“万岁”的理解也是如此吧?
提起理解,那么多人会椎心泣血地叩问苍穹:“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那么多人因为不被理解而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化作一张照片;那么多人为获得别人的理解也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血泊中欣慰地含笑死去,只为获得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的理解„„
好个“理解”!世世代代,让多少大好儿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那个忠肝义胆的荆轲,为了获得燕太子丹的理解,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最好时机,一时意气,贸然出击,终致身死国灭;那个名传千古的伍子胥,用一个“理解”枉杀了多少倾心帮助他的好人„„有多少臣子理解君王?又有多少君王理解臣子?结果终归是,不理解是死,理解了亦是死,全都以自己的鲜血饲养那柄叫做“理解”的宝刀。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为什么要让别人理解,又如何去理解呢?即使被别人理解,又能怎么样呢?理解了,真的就能万岁吗?想想吧,你的思想完全被别人掌控,不是可怕得紧么?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别人来理解?理解了又如何?
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可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了,你还需要理解吗?
哈哈,理解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点评与启示】本文是以“理解”为话题的一篇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围绕这个话题谈理解的重要性,如“理解是一种品味,是对内心的诠释,是对心灵的呼唤;理解就像是品茶,品出了苦尽甘来的甘甜;理解就像是一团火,将寒冷已久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融化”等等,或记叙自己与家人、老师、朋友间关于理解与沟通的故事。本文却一上来就把一把血淋淋的“理解之刀”呈现在阅卷人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企图把人“雷倒”,可谓做到了“立意新颖”之最显眼的一招——“反弹琵琶”。但琵琶无论怎么“反弹”,最重要的是弹出悦耳的乐曲。倘若不顾乐曲效果,仅仅摆出个“反弹”的架势来吸引目光,就纯属无聊之举了。本文就是如此,考生逆向思维,标新立异,也算得上是“发前人之未发”,却没有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经受不住细读细品细推敲。文章题目是“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但通篇谈的是“不理解”的问题,而且把“不理解”与“专制”“误解”混为一谈,所举事例也都趋于极端、片面,断章取义,没有代表性,近乎胡搅蛮缠。
令人信服的“反弹琵琶”,应该耐品味,耐推敲,在情感的张力、思想的深度、分析的透辟上下工夫。从另一角度展开入情入理的分析,给人以激励与启迪,这才是真正的“反弹琵琶”,才是真正的“立意出新”。倘若仅仅为了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在那里以偏激为新,然后随意编造,看似新颖,实则俗套,只会弄巧成拙,归之末流。
五、矫揉造作的故事新编
悟空“新游记”
“近来俺老孙心里颇不宁静,空有一身七十二变的好武艺,到底还是败在了一堆白骨之下,被俺师傅驱逐了出去!真是闷杀我也!”
如此这般地叹息一番,孙悟空驾着筋斗云腾空而去。蓦然回首,悟空有些不舍:天天念经的师傅,勤劳肯干的沙师弟,肥头大耳的猪八戒„„
悟空有些感慨,回过头来,向花果山方向飞去。
悟空突然一阵目炫,眼前的美景让他目瞪口呆。“怎会有如此美景?俺老孙竟然在天宫也没看见,莫不是妖精作法?”想到此,悟空打了个寒战,挥起金箍棒,大喝一声:“妖怪,哪里逃!”
“哎呀,俺的大圣呀,哪有什么妖精,是那名震天下的大乳山旅游度假村呀。”筋斗云抖抖身子说。
“哦,莫不是那个中外合作开发的维多利亚旅游度假区?”悟空忖度道。
筋斗云仿佛听到了孙悟空心中的问话,答道:“是呀,是呀,山东的乳山市可是联合国评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里有山有海,温柔慈爱的大乳山远近闻名,碧海银沙世人瞩目,每天都有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到这里观光度假,都对这里的美丽风光赞不绝口„„”
悟空环视四周,如痴如醉,心道:“啊!这一切都是勤劳本分、本领高超的乳山人民创造出来的呀,俺将来也要把俺的花果山建设得像乳山一样美,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像瞻仰乳山一样赞美我的家乡„„”
想到这里,悟空对筋斗云说道:“兄弟,咱们掉头去西天取真经吧,将来练好了真本事,我也要建设我自己的美丽‘乳山’„„师父呀,师父,俺老孙回来了!” 【点评与启示】这是一篇以“我的家乡”为话题的作文。考生撷取《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驱逐后的一个点,扣住话题,展开想象,虚构悟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确有新意。同时,作文语言自然流畅,对话也写得生动活泼,体现了考生良好的写作功底。然而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在这篇“故事新编”里,把家乡“乳山”换成任何一个地名,稍加调整,文章也不会“变形”。也就是说,本文没有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没有写出自己的情感,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套话作文”。如此看来,考生采用“故事新编”的写作形式,并不是出于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敷衍一篇作文而拾人牙慧、矫揉造作罢了。
故事新编,最重要的是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艺术地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全新的视角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倘若违背了“故事新编”的精神,只能沦为乏味的“山寨”与无聊的“恶搞”。有了《星光灿烂猪八戒》,接着有了《喜气洋洋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有了《悟空日记》,接着有了《唐僧日记》《八戒日记》„„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或许还能让人惊羡,其后的跟风者若还想以此来博彩头,只能令人生厌了。
六、朦胧晦涩的语言“出新”
梦未殇,歌未央
夕阳姗姗走过,孱弱的倩影在天边寂静地漂泊,酡红的轮廓如一支笙歌,缠绵悱恻,将孤独的灵魂细腻温柔地抚摩。
凋零的花朵,笑得有些颓唐,往昔的俏丽辉煌已被岁月岑寂地埋葬,剩下的只有点点滴滴的忧伤,如杏花春雨,随着风儿流浪。无奈的芬芳,宛如流泪的梦,空空守候着折断了的双翼„„
这个我,铩羽的我,失落的我,悲伤的我,踽踽于小路上,蓦然回首,望见晦暗的月光漫洒着银白色的快乐,没有颜色,苍白得有些单薄,如一张白纸,只等着一幅画来绚丽这个翡翠色的夜„„但我在这痛苦的黑夜里穿梭,并不潇洒,并不洒脱,身影淡漠,只会在那张纸上临摹勾勒那个惆怅的我。
„„
空荡的心,逐渐被灯火照亮。一年一年的风霜摇曳在灯火里的光芒,寒冷的窗外春暖花开,黑暗中不再有箫声里的彷徨。
只因爱的灯火炙燃着坚强的力量。
走在路上的我,想起坐在海棠下的那个我,温一壶热酒,任凭风吹浪打,看薄暮里的晚霞,嗅酒觞边的残花。残缺的美,更加妩媚,不绝如缕的琴声在黄昏里仍然动听,只因花飘零,依然守着树,霞满天,依然偎着夕阳。
点点滴滴的灵魂,支离破碎,也要美得壮烈,也要荡气回肠。只因灯火,梦未殇,灯火里有温婉的画,歌未央。
【点评与启示】从本文可以看出考生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并能运用到作文中来。但这篇作文是失败的,因为它不过是用语言的晦涩来掩饰内容的贫乏,缺少情感积累与思想积淀。文中许多词语是生造的,行文逻辑是模糊混乱的,只能让细读本文的阅卷人堕入云雾之中。
作文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与交流,真正好的语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来传达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如果以为辞藻华丽、晦涩就是好语言,就大错特错了。刻意营造的朦胧晦涩的语言,或许能一时吸引住别人的眼球,但终究难以获得阅卷人的认可。
关于“语言创新”的问题,值得特别注意。许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如PK、顶、汗、沙发、偶、囧、努力ing、东东、菜鸟、酱紫、FT、BT等等。这类常常让人一头雾水的“语言创新”,十分随意,极不规范,其“创新”的质量需要时间来检验,暂时还是不要拿到中高考的考场作文中去“以身犯险”为好。
在每年的中高考阅卷场中,每位阅卷老师都要在炎炎夏日里评阅几千份考场作文,对那些拾人牙慧、矫揉造作的所谓“创新”早已不堪忍受,而那些返璞归真、本性自然的作文常常大受欢迎。若想在考场上得高分,需要做的就是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从无垠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写出自己的真感情、真性情、深思考。无论是日常写作练习,还是考场作文,都不可止步于玩花哨、搞文字游戏,一味追求表面的所谓创新,而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营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第五篇:中国企业创新的十大误区
1、做惯了渠道,忽视了产品
前10年,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掩盖了产品缺乏创新的缺陷,到今天终于走到了尽头,再不创新,就是把自己赶向死胡同。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仍迷信于寻找渠道模式的创新,因为他们内心还相信:不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有需求的地方,渠道还没有打通——或者是没有经销商,或者是有经销商但没有进足量的货。
说实话,“玩转经销商”确实对厂家来说投入最少、回报最高,但别忽略一点,无论你用什么模式,你的产品最终要消费者买单,所有渠道“血液”才能流动起来。没有产品的创新,任何模式都是空谈。
2、先开枪,后瞄准
10年来,我经历过太多中国企业抱着“已经成型的半成品”来找我的团队做营销策划。但这种“夹生饭”最难煮熟。
每年中国市场都有成千上万的新品投向市场,其中90%没有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基本都是企业老板和营销团队拍脑袋决定。新项目盲目上马的后果是“资金浪费、企业亏损、团队涣散”,甚至导致一个企业的灭亡。
为什么开枪之前,没有先瞄准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新品开发流程”意识,企业更缺少一个“跨部门的新品开发团队”,在最该花时间和资本的前期准备阶段投入得太少,甚至没有什么投入。企业往往天真地认为,策划能解决所有问题,希望策划点石成金,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普遍存在。
很多企业认为,“新品”就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产品,或是行业内第一次出现的产品。这种定义从表面看没有错,但却不能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新品”。
新品一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产品,而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所以新品应该定义为“新体验”。既然是新体验,那企业在开发新品之前,是否研究过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开发出新品后,是否试销让消费者体验?是否根据试销反馈完善新品?这三项工作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甚至根本没有,只是企业人员一厢情愿地在那边开发。
3、线上拼价格,不拼产品
网络营销,几乎成了很多企业解决产能过剩和销售瓶颈的救命稻草,殊不知又一次跳进陷阱,再一次被自己的取巧心理所害。
这几年,网络营销崛起速度非常快,但我认为中国目前网络营销停留在“互踩”阶段,具体表现在“同行互踩、自己踩自己”两个方面。
首先,消费者为什么去网络购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低价”。同样一件品牌服装,专卖店卖2000元,在网上卖1200,一件衣服便宜800元,这种既做线上又做线下的品牌不是自己踩自己找死吗?如果价格统一,竞争对手出一件和你一模一样的产品,同样可以踩死你。产品一模一样的事情天天在网上发生。
ZARA卖衣服为什么成功?靠产品创新啊!有人说,ZARA的衣服都是模仿其他大品牌的,这话说得太天真了。对于消费者,谁先让他看到新品,谁就是创新者!ZARA能做到第一时间让消费者买到世界上最新潮的衣服,这就是最大的产品创新。
ZARA每款新品,都是小批量生产,没等竞争对手开始模仿就已下架。所以,ZARA不管在线下还是在线上,都一样能成功,这就是快速产品创新的力量。
4、忘记了让顾客感知到价值
为什么很多新品创新失败?因为很多创新不能被消费者感知。举个例子,有一个企业老板拿着可以放在水里通电的插座找我咨询,他说产品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是最安全的插座。我问他凭什么证明你的插座是安全的,他拿出一大堆产品专利说明书„„请问,这堆专利书跟顾客有什么关系?
产品创新,一定要能让消费者感知,不可感知的创新是无用的创新。比如防水插座,消费者在购买时是感觉不到的。那如何做到可感知?很简单,做一批撒尿小铜人模具,把水滋到正在工作中的插座上,消费者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促销员费劲口舌去解释,这就是产品创新的可感知性。
如果一项产品创新不能被感知,那么一定要想办法让消费者可感知。为什么很多富硒大米、有机茶、生态猪肉卖不好?因为不可被消费者感知。单纯的产品概念诉求无法实现落地,再大的广告投入也难以形成可持续购买。
5、小看了身边的“区域记忆”
很多企业苦于找不到产品创新的方向,其实很多创新财富就在身边。中国区域文化各异,5000年历史形成了很多区域特产,而很多特产被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区域记忆”就是产品创新的金矿所在。
比如,内蒙古赤峰有一个传统小吃“对夹”,现在仍然存在于内蒙古赤峰大街小巷的小饭馆,只要稍加改良就能成为畅销全国的新品。
再比如王老吉,不也是华南传统下火饮料的改良吗?只不过这个“区域记忆”被加多宝集团捕捉到并推向全国了。
2008年东阿阿胶的“桃花姬”阿胶糕,成功成为引领糕类补品行业崛起的领头羊,其创新原点就是来自浙江一带传统冬至进补阿胶糕的饮食习惯,把消费者自己熬煮,变成了阿胶糕成品,解决了便利性消费问题,同时又能启动礼品市场。该产品成功分销到全国市场。
中国有太多的区域记忆可以挖掘,每一个记忆都是一个新品创新的源点。而且这种创新的风险最小,因为经历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消费,一定存在着独特的消费价值。这种产品创新,是典型的改良性创新,或者称之为“微创新”,其市场成功概率非常高,而且品牌文化价值非常高。
6、不懂得“关联创新”
2003年非典肆虐时,我发现维生素保健品行业被激活了!当时,我就发现一个产品创新机会:维生素糖果!会比维生素需求量更大,因为糖果是食品,毕竟比保健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消费。果不其然,第二年就出现了雅客的维生素糖果,这就是典型的关联性创新思维方式。
关联性思维方式,可以最大化降低产品创新风险,而且是借势而生的产品创新,往往达成迅速成功。就像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那么关联机会就是卖“铁锹”。比如中国要大力发展“城镇化”,挖掘机市场必然被第一个引爆。因为城镇化的“第一锹土”需要挖掘机来挖。那么挖掘机需要不需要产品创新呢?乡镇的地形和环境有没有特殊性呢?一旦发现特殊性,关联性产品创新点就找到了。
关联式产品创新不需要冒太大失败风险,因为被关联产品已经成功,那么必然衍生相应需求的市场,所以“关联性市场机会”是个低成本的机会点。
7、光顾着“消费者需求”,没看到“消费者痛苦”
消费者经常会说一句话,这句话往往就是产品创新的巨大机会所在!
哪一句话呢?消费者常说:“要是有什么/能怎样就好了!”比如拖把,用传统拖把拖地,必然要用水,很麻烦,“如果不用水能把地拖干净就好了”。这句话看似荒唐,但这句话背后就是产品创新机会。拖把完全可以不用水啊,把“静电技术”嫁接在拖把上,可以做到无水拖地。而且还能满足消费者更大的需求,即可以拖房顶的灰尘!原来“用水的拖把”就这样被“静电拖把”轻而易举打败,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场。“静电拖把”需要新技术发明吗?静电技术早都存在,只不过是没有细心人去发现消费者的“奢望”!消费者的奢望,就是产品创新机会所在!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中国人每年逢年过节都为一件事痛苦!即,送礼!送什么人家满意,不知道。送多了,不值得,送少了,人家不满意不如不送!有没有一个网站可以帮助人们定制化送礼呢?至少我现在没有看到,只看到千篇一律的礼品网站,被动地等着消费者自己挑选和组合。
这种网站,根本没有研究消费者的痛苦,一旦找出解决方案,必定是中国第一礼品网站,必然获得巨大成功。别忘了,中国可是礼仪之邦,每年送礼市场大到很难估算出来。
8、重视了专业服务,却忘记了一手资料
很多中国企业也想过产品创新,也多少知道要研究消费者需求才能找到创新机会。怎么研究?企业自己不会研究,所以去找调研公司去做调研,问卷搞了一大堆,座谈搞了好几场,往往还是找不到机会点。
产业创新,绝对不能依靠第三方调研公司或者行业调研报告数据。调研公司的问卷往往是格式化的,尤其报告出来后的数据往往是经过人为修饰过的,一为了好看,二为了体现专业,但真正有效的数据往往被人为遗漏掉了。真正有效的数据来源于一手资料:即观察消费者的产品使用动作全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做家庭饮水机产品创新调研,调研公司会告诉你中国多少家庭用饮水机,大概用什么档次,以及各个品牌的市场份额比例。但如何找到新品潜在的巨大新市场呢?调研公司往往给不了清晰答案,而且真正专业的调研公司也不允许给答案。所以,真正的答案还在消费者的家里。
比如,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厨房存在饮水机产品创新机会,因为厨房做饭要用锅接水,而普通饮水机只适合用水杯接水。问题来了,机会就来了。只要开发适合大容器接水的大水槽饮水机就可以了,这样的产品创新很容易做到。
所以,真正的产品创新机会来源于消费者生活中的使用行为观察,而不是来自属于二手资料的市场调研报告。
9、一心创新,却到头来“过度创新”
很多企业为了创新而创新,严重偏离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永远不愿意为了吃点醋而去买一斤大虾。
产品创新要永远围绕“关键购买要素”做文章,把消费者需求的“第一、第二、第三”关键购买要素列出来,然后根据竞争和企业资源去做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效。
比如方便面,第一关键购买要素是“口感”,第二是“价格”,第三是“包装”,至于品牌要素乃是产品创新的产物,不能放入关键购买要素中。而很多企业把“健康”放在关键购买要素里,殊不知这种创新就是过度创新,不是消费者最需求的。
如果消费者认为方便面不健康,那他不会购买任何一个品牌的方便面。就好比吸烟一样,所有人都知道有害,但仍然很多人在吸烟,为什么?他有需求啊!这也就是五谷道场为什么失败的原因。非油炸是健康了,但好吃吗?能满足第一关键购买要素口感需求吗?
还有白象大骨面,诉求倾向营养健康,也是典型的过度创新,没有抓住第一需求点,就难以成为第一品牌。白象方便面的问题不是战略问题,更不是定位问题,是偏离消费者需求的过度创新问题。
反过来,统一老坛酸菜面为什么那么成功?很简单!第一个满足了“酸口味”需求!口感种类无非“酸甜苦辣咸”,甜、咸和苦不能做,只剩下辣和酸,辣被康师傅抢走,统一抓住了“酸”,所以口味差异化创新打准了,老坛酸菜面开辟了一个细分品类,成为一只打赢战略翻身仗的战略新品。
记住:慎防产品过度创新,要紧紧围绕“关键购买要素”展开创新!
10、创新,却怕花钱
中国太多企业一上来就吆喝如何做品牌,仿佛品牌才是赚钱工具。而我们观察一下今天纵横世界的国际大品牌,哪一个不是靠产品创新起家的?哪一个不是扎扎实实投入巨资做产品研发成功的?
第一袋洗衣粉是宝洁公司发明的,第一个视窗软件是微软公司开创的,第一个随身听是索尼公司研发的,第一瓶可乐是可口可乐公司调制出来的„„
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品牌都是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成就的。中国企业往往只看到了这些伟大公司的品牌,而没有看到品牌背后的产品创新巨额投入。
产品创新是智慧和资本结合投入的产物,绝对不是骗人一时的产品概念。如果说20年前,中国企业没有太多钱做研发可以理解,可是到今天,仍然在利用“特殊市场机会红利”做假概念,那么距离消亡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了。
中国企业家除了在产品研发上花钱舍不得,其他都舍得!花1800万找咨询公司舍得,花1个亿争夺央视标王舍得,花500万买高级轿车舍得。为什么就不愿意在产品创新上多投入一分钱呢?是找不到优秀的人才吗?
根本原因出在浮躁的心态上。
中国很多企业老板要求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多一分钟都等不了!
在国内一家空调企业交流会上,企业老板说他们不愿意做产品创新,就想跟随,而且这是战略规定。很多企业老板都说,产品创新风险太大,还是随行就市安全。
当然中国企业走到今天不容易,但如果不创新,未来之路会更难走。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企业如果仍然没有创新的勇气和风险担当,那么未来的中国品牌崛起是没什么大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