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作文误区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误区的一点看法
澧县六中 王湘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年,总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在课余我思考总结,我发现我们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写前重教材轻实践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总是依照教材要求布置作文,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自以为紧扣课标,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其实甚异。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为例,在“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中,参考题目是:河边散步、写于深夜里、望星空。这些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生活,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学生首先就卡了壳。叶圣陶在《中学生作文指导实例》中很早就指出:“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作文题目的设计与选择,既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是上例,在教这个单元时,我添加了另外两个题目:人在高
一、当我走进新校园。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最后于学生选定为:人在高一。这样依据训练目标,由学生选定的题目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感悟深刻,就会有较强的写作动力,从而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选题、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形成文字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达到训练目的。误区之二:写作一定要遵循“真实”的原则
何为“真实”?自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出现“感情真实”后,对“真实”的误解就多了起来,动辄就会被戴上“虚假、矫情、伪写作”的帽子。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呢?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看,他们是以积累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实践的空间。学生只能从书本这个主要窗口来认识世界、探知未来。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作文是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实”,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李海林老师也认为,作文只要是有真实的写作动机、真实的倾诉对象、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以及真实的写作期待,这就符合“真实”的写作要求。如果一味的强调“原生态”的真实,我们就无法面对经典的作品。比如,鲁迅真的见过祥林嫂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真的美吗?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写作行为真实------真实的阅读、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悟和真实的倾诉,作文就是真实、健康的。
误区之三:讲评重优轻劣
作文讲评是一座架设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一般要在学生作文结束后立即在课堂上进行。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之妙耳。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评往往成了优生的展示台、差生的曝光场。优秀习作是大家学习的方向和榜样,我们不反对讲评优秀习作,但要适度,因为过分展示优秀习作,往往会造成差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倒不如“咱不跳也不闹”,形成“你奈我何”的逆反心理。“发现一个错误比赞颂十个真理都更有效”,每次作文讲评,优秀习作只需精讲一二,但典型的病文残篇则更需要精讲精评,要指出病因,点到软肋,方式方法上要以表扬为主,重在激发兴趣。即便是讲评比较差的作文也要首先从及时交作业的端庄态度上给学生以肯定评价。坚持赏识原则,目的是使学生看到差距,明确方向,获得信心,循序渐进的提高其写作水平。
所以,无论是评价还是情境识别,都要求我们平时要扎扎实实的搞好作文教学,使每一次作文训练都真正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顺顺当当的写好一般文章,记事记得一清二楚,说理说的明白晓畅”,避免陷入教学误区。
第二篇: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随州二中 杨 伟
语文是中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写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但作文教学却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存在着效果差、效率低的现象。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一是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而作文在考试中不像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因此多教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而且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阅卷中随意性较大,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
二是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认真地制订出一个都较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是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上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作法上动脑筋,也是于事无补的。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说:“ 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四是比较注重写作文的篇数,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 让学生交一篇作文。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 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以为既是实行了“广种”,就必能获得“薄收”。这其实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几次多增加几次讲评。五是应试作文教学顽症难治。
“言为心声”,照理说,作文写的应是心声,也就是说,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考试模式,却较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让同学们去写真情实感。不管你有没有某种真情实感,一律要以这试卷上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迅速认真地下笔了。这样,同学们只得根据作文要求,硬着头皮来凑来虚构。被认为凑得好的,就得高分或较高的分,凑得差的,就得低分。应试教学、应试作文也就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拼命从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进行大力指导,因而大量的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都从考生的笔下生产出来了。应试作文教学已成顽症。
产生以上作文教学中误区的原因,首先是与教育思想有关。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应付考试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育一切围着考试转,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是如此。如果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正确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决不会是目前的这种状况了。
其次与社会上人们的评价有关。
社会上的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几乎全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是一所好学校,升学率低,就是一所质量差的学校。评价一位语文教师,主要看他教出来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否高,而不问其写作能力是否强是否好。人们对用上述标准衡量出来的“好学校”赞不绝口,并趋之若鹜地把孩子往这些学校送。试想,在这样的社会压力袭来的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在教作文时,他会没有顾虑,没有考虑的吗?
再次,与现在的考查方法有关。
现在的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其考试方法不外乎写“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这样的形式,不管考生“写不出”还是“写得出”,一律都要“硬写”的,是毫无选择余地的。这种考试方法看上去貌似公正,实际上也并不完全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考试方法,给作文的应试教学提供了存在的环境。这就告诉我们,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是搞好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究竟应如何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呢?作为把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高度综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写作能力的培养决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办到的,但是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使学生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也并非是完全不可能。
一、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写作感到轻松愉快其乐无穷的学生恐怕是凤毛麟角,而对作文感到困难艰苦忧心忡忡的学生恐怕是成千上万。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产生害怕的心理,产生厌烦,不愿意写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当作家、记者,写不写作文无所谓,因此也不肯写作文。对于这样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是首要一环。传统的写作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每次习作都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命题,终止于教师的批改,根本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学、乐写,从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2、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指导学生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4、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5.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邹芩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从作者的独白可看出,她将“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的写作就会以写为乐,乐在其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皱芩和张翼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第三篇: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范文
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
湖南省会同县第二中学
杨中平
作者简介:
杨中平,1964年4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会同县第二中学工会主席。
手机:*** QQ:2642182167 内容摘要:正视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面对山区中学学生写作文无病呻吟之现状,笔者为之呐喊,那种传统常规但又桎梏学生思想和人性的教学模式早应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是:作文教学应呼唤人本理念,处处体现人本意识,解放思想,尊重主体,张扬个性,开放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
内需
人本理念
桎梏
和谐
内驱力
个性化
目前,山区(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怕作文,遇到作文课,第一句冒出来的就是无奈地感慨:“哎!又是作文。”;其二,拿到作文本后,第一节是相互闲聊,第二节课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其三,极少数学生,两节作文课自始至终者是愁眉苦脸,无所适从,最后只字不写。综合上述之现状,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是难辞其咎的,因它的背后正反映了作文教学的症疾(误区)所在,即放任式的作文教学,死而传统的模块作文教学,或是强制性的任务作文,其间,根本没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性、人性化、人本理念化的作文教学。教师与学生谈不上互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无情无趣,佳作何来?如何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这一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主体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生活需要积累,学习更离不开积累,尤其是作文。学生如果没有一些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就无法说清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就会时而暴露出一种欲说不能,欲罢不忍,或是白话、土话连篇,经常闹出笑话等尴尬。为使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1、要求每个学生平日都准备好一个抄写本,专用作知识积累本。对名言警句,美文片断,进行摘抄,每天一两句或一小段,语文教师每天上课前例行检查。如:我说出上句:“如其临渊羡鱼”。让学生接下句,学生有人马上回答:“不如退而结网”。这样以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领悟了主动学习的必要,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2、教师在每节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一次检阅。
指名诵读自己前天所抄之内容,或按教师的要求答出下文,检阅过后,多给予鼓励、支持。这样,学生自觉地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培养了学生勤积累的好习惯,自身得以充实。无形中,平时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随着学生自我表现欲的点燃,也激起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激活学生的内需,让学生轻松自主进入写作。
美国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识基础和情感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内需,是学生自主进入写作的先决条件。但现实是:教师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这种常规模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山区中学的学生来说,由于历史、地域、视野等因素的局限,同样的教学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城里的优秀生能挥洒自如,山区的大部分学生则是——笔下文章常是无病呻吟,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激活学生的内需,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具体实施方案可为:
1、开展各类活动,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
如:组织学生参与本班、或别班公开性的主题班会“我为二中添光彩”、“我爱我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认识到刻苦学习的必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十佳歌手”预选赛,借此,锻炼其勇气,激发其表现欲;组织学生“诗歌朗诵赛”,或“演讲赛”,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展示出他们最靓丽的一面。在这实践中,感悟人生滋味,点燃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从根本激活学生的内需。
2、培养学生平时“口头练笔”习惯,为自主进入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平时,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我都要留前5分钟给学生,让其口头“练笔”,不作过高要求,任其发挥,只要言之有物,出之于情,使他们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习惯。因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写作的必要性。
三、重视自由写作,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张扬个性发展,写出生活的真实美。
一味的命题作文,强化“今天是作文”这一概念,学生一定得按教师的命题来写,这传统而呆板的教学模式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约束了学生的言行和想像,学生无法进行畅快淋漓地叙说,弘扬学生个性,再现生活真实。因此,当今的山区中学生作文教学,必须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写作”。因为自主写作,可改变以往命题定期作文中限制学生写作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写作内驱力,写作时的强人所难,无病呻吟、单
一、陈旧的局面。相比之下,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体现其四大优势:
第一、真实性。没有约束,真实的思想性感就容易浮出“水面”,假话、空话、套话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第二、开放性。写作的题村无禁区,任何话题都可以信马驰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可尉然成风。
第三、个性化。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凭学生各自所好选择、构思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等现象就会不断涌现。
第四、愉悦性。习作者完全是“以情造文”,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因此,写作过程也成了怡情悦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
唯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看到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地有机结合,此时,教师才有可能看到学生作文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四、以人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呼唤“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处处体现人本意识、解放思想、尊重主体、开放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样,既可以使语文教师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创新作文教学的金钥匙。
1、以人为本,在和谐的环境下写作。
和谐的写作环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得以互通,地位相处平等,使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合作,乐于参与,才能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待每一次写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轻松愉快的合作过程。
2、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践,多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积累文章写作的素材,并成为写出优秀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对某一事一物,学生可自由地评说、自由地表达、自由地争论,以此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
总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自由翱翔在五彩缤纷的作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09.8
2、曹宝华,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新世纪作文教学呼唤人本理念》
2009.12
3、徐俊英,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上的——《从引发学生表达欲望谈写作教学》2009.6
2012年3月2日
第四篇: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一、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多年来,语法为纲,翻译为方法的教学模式,使相当数量的中学英语教师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习惯,以及多讲,细讲才是“有水儿”的教学观念。学生的主要课上活动就是听讲,记笔记、偶尔回答一些问题,但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
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角,交际为中心,操练为重点。它不要求所有第一次出现的语法现象都讲,目的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先会用。见多了,用多了,感性认识加深之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总结,这是典型的归纳性教学观念。也是许多英语教师仍旧习惯于演绎性教学方法,大讲特讲语法,觉得不讲就不叫上课,心里不踏实。
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守旧必然在教学方法上反映出来。有些教师课上仍以讲解词汇、领读课文、分析语法和翻译课文为主,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教师不明白,语言是工具,学习语言不像理科学习一样,以理解为主。一个外语教师绝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能控制自己的讲解时间,做到少讲、精讲,适可而止,把时间让给学生,心甘情愿地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以他们为中心。既能做导师,又能做合作者,又能当配角的教师,才是交际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三、教师业务水平上的误区
十年**给中国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实在太大了,教育界青黄不接的现象仍然到处可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高等师范院校虽然为中学培养了大量的英语教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现象在非重点中学里尤为突出。仅以考察过的十几所中学里的二所一般中学为例:一所学校全校共有英语教师8人,英语大专毕业生二人,业余进修后获大专文凭的有三人,非英语专业毕业有两人。另一所一般校中有英语教师11人,其中正式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一人,正式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二人,后取大专学历者五人,还有一位俄话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位历史教师,和一名中专毕业的教师,也在教英语。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各种夜大和职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这些学校对其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的严格程度远不能与正式外语院系相比。因此,在这些业余大学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教师,他们的英语能力不平衡。若让他们教旧教材,讲语法,还能胜任。若用新教材,教授和组织学生进行听、说活动,有些人可能就力不从心了。交际英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这些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用好新教材,他们所面临的一个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先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管理上的误区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教学管理上的问题。有些教学管理人员也因循守旧,认为新教材语法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好讲的,主张开快车。本应该每节课学习一课书,却要求教师讲两课书。第一册本应该学习一年,但是,实际上仅仅学了半年,即一个学期。在他们看来,教学进度不是以学生是否会用所学过的知识为尺度,而是以教师有没有值得讲的语法内容为尺度。这实际上仍旧是语法为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一方面抱怨学生听、说能力差,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开快车,赶进度。
第五篇:常见几种作文误区
常见几种作文误区
一、假大空的“政治版”
发展脉络:缘由文化大革命“左倾”的“庸俗政治学”和“泛道德化”思潮,延续至80年代,后由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2001年作文《诚信》、2002年作文《心灵的选择》推波助澜。
言语特点及内容:湛江师范学院的李斌辉有这样的概述,在学生的作文中“读到的是庄严神圣、豪言壮语,是社论口号、歌颂赞美、匡时济世,是板着面孔的新闻播音员、老气横秋的说教者,自我不见了,灵性没有了,个人话语缺失了,只有被复制了的公共思想,克隆了的公共话语胎记”⑤。总之,这样的文章是用铿锵有力的语言“代圣人立言”,“代政治道德说教”,用“群体性话语”来表达“公共思维”。
表达方式:机械零件组装法。通常散文的组装口诀为:开头提出小问题,一线一定要到底;边叙还要边议论,结尾点出大道理。议论文组装口诀为“一二三四”歌:一个中心论点,正反两个方面,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总共四大段落。⑥
江苏《少年文艺》刊登中学生林苑宁的文章《教你作文——有感于应试作文》,用诙谐的语调对这样的议论文作了准确的概括:
假如这是一篇议论文,应是三股文。提出问题此乃一股也,分析问题此乃二股也,解决问题此乃三股也。其中这第二股又可分为两小股,一小股为正面论述,二小股为反面论述。这固定的格式,你切莫随意改动,否则后果自负。一股这么写:人们都认为XXX(写出论点的反义词),但是我认为XXX(写出论点)。三股要理直气壮,振臂高歌,像五四青年那样“忧国忧民”地呼唤人们醒悟。往往这么写:啊!人们,醒来吧!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一起来开拓未来!末了再把论点抄一遍,前后呼应,一目了然。至于二股嘛,自然要难写些。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用一大堆论据来填充嘛。如果你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那也不要紧,可以固定地“使用”一些人物。其中正面人物锁定为:马克思、白求恩、居里夫人等,反面人物锁定为:秦桧、希特勒、葛朗台等。这些人物可以灵活运用,把你想到的一些事迹胡乱地扣在他们头上,把你想到的句子胡乱地归到他们名下。像这样写:居里夫人说“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⑦
二、怀古仿古的“古装版”
发展脉络:发端于2001年江苏省考生所写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后此类文章在各年的高分作文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笔者统计《2005年省高考作文全观察》一书中,收录此类高分作文竟有X篇),引起中学生纷纷效仿。
语言特点及内容: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堆积诗化的佳词丽句。运用“视角后转’的言说方式”⑧借史抒怀,人物形象几乎都是一样的冰冷孤傲、卓然不群,透露出这个年龄段本不应有的“悲情意识”。所动用的材料多是——李白、屈原、苏东坡、庄子等几个常客(笔者统计《2005年省高考作文全观察》一书收录此类22篇高分作文中,有11篇写苏轼)。
表达方式:将几首古人诗词或几件逸事等与话题生硬或流利地扣结起来,天马行空地生发想象。采用相似的近距离视角,贴近古人身边抒情、对话、演绎故事,或直接“走入”古人内心与古人合一,用第一人称倾吐直白。多分段密集,800字左右的文章,往往分十段左右,有的竟接近二十段。
这类“文化散文”,是根据作者所掌握的有限的古人之文、古人之事精心雕琢而成的万能的、可以无限复制的模具。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写高考作文时说:“我照样可以写贝多芬,即便耳聋了但依然追求欢乐,谱写‘欢乐诵’„„你如果真的不放心,你只要在最后,提到了,从贝多芬身上我明确了自己的选择,我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符合要求的作文。”⑨贝多芬可以当作模具来用,那么孔子,中华大地上凡与文化有关的话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个不能与他贴靠得上?苏东坡,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多面型人物,哪个话题又不能把他拉扯过去?这类在乱花迷眼的华采丽辞下,掩盖着写作主体深层文化意识和深层生命体验缺失的文章,却如此博得阅卷者的欢心,此风不煞,后果堪忧!
如2005年写话题“位置和价值”的一篇满分作文《碎瓣飘香》:总记得在黄州的风风雨雨,你微笑的表情淡定从容。
总记得在西湖的日日夜夜,你担负道义的铁肩,铮铮作响。
总以为孤独会酿成沉郁的悲哀,你却缓缓道出“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迈。总以为贬谪天涯海角会造就一生的沉沦,你却徐徐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宠辱不惊。
苏东坡,贬谪杭州、黄州算得了什么?就算贬到天涯海角,你也说过“海南万里是吾乡”。四海为家的你,来到哪儿,就把温情与责任带到那儿,那儿使成了你最美丽的位置。
当浪沙淘进英雄,我相信你已找到生命最美丽的位置。⑩
这段文字,且不说“淡定从容”用词显得生硬,“铁肩„„作响、沉郁的悲哀”搭配不当,“哪儿„„那儿„„那儿”使用混乱,但就几个排比句来说,写话题“位置与价值”,如果前面的“总以为„„”写苏轼所经历的人生苦难,是苏轼所处的“位置”的话,那么后面的“你„„”等语应该说的是他的“价值”了,但除了后面的“担负道义的铁肩”可以很容易地和“价值”挂上钩之外,其余几句都是说他的“人生态度”的,要费力绕着弯去理解,才能勉强和“价值”搭上界。如果要这样费思量地硬往话题上靠的话,用这几句排比,来写2005年的高考话题,有几个不可以靠得上去?写“安”,安于前面的苦难,才有后面的豁达与从容;写“铭记和忘记”,忘记前面的苦难,铭记“铁肩担负的道义”,才会有后面的豁达与从容。写“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只要能直面“出乎意料”的苦难,那份豁达与从容的获得就在“情理之中”了„„可知考生深得用此模具之妙,在行文的后面为了贴靠话题,有意让“位置”字样出现两遍,恐怕你不想也得往上想了。
三.胡编乱造的“故事版”
发展脉络:以往的高考作文多为命题作文,上世纪80年代初高考作文进入材料作文时代。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始开话题作文的先河。1999年作文,是一篇自由度比较大的想象类话题作文,在此影响下,天马行空、离奇怪诞类作文日盛,充斥大江南北,延至今日。
基本内容:或为借身边人物演绎离奇情节的“生活故事”类;或为任意改编文学名著或曲写历史人物的“戏说”、“故事新编”类;或为要么古人向我走来,要么我生活在千年之后的“准科幻”类,或寓言,或神侠„„
表达方式:叙事的形式,超现实的笔法,用离奇的情节掩盖内容的空洞贫乏。
这类文章,似乎内容非常丰富,题材非常广泛。那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归为一类,说它是高中作文中的一块模板,而把它放诸“失语”之列呢?
其一,它成了一部分学生固定的应考取巧的法宝。
正如乌鲁木齐的任金璧老师在评析2005年新疆的高考作文情况时所说:“前些年有不少考生靠虚拟故事得了高分,于是,一些考生将虚拟故事当成万应‘灵丹妙药’,不管话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然虚拟故事应对。””同年,北京的北辰老师在评北京05年高考作文时,也批评了“话题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编造煽情故事成风等类似的不良现象。”
其二,此类作文严重地脱离了生活实际。
新课标把“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项要求提出来。而这类作文的弊端,正如四川省教科所的段增勇老师和成都教科所的张伟老师所说,缺乏现实生活内容,不能够围绕话题联系自己、他人、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实际,使文章和现实完全处于隔离状态,现实感严重不足,给人“为作文而作文”“关起门来作文”“玩文字游戏”式作文之感。”
比如,2004年的湖北高考,《猪八戒买镜记》、《魔镜》等文章多次出现。”而有些文章居然因为文字玩得纯熟得了高分。比如,2005年江苏一考生的文章:
剑,悲情人生
——记刺客之死
它的名字叫落吟,一把至幻至真的宝剑,青灰色的剑光,是死神残酷的微笑。因此,江湖人称“死神之吻”。
但,它从未饮过血,即使是动物的血。老人悠远地看着前方。
哦。少年不羁的眼神有一丝迷离,妖异的眼睛有了一丝与往日不同的光芒。相视,无语。少年接过剑,痴迷地盯着青色的剑身,眼中的一团火在燃烧。老人在少年的手中写下:碧渊,50万两黄金。少年的眼中,闪过一瞬的恐惧。碧渊,魔教护教三大长老之首。当今天下,罕逢敌手。老人眼睛深处有一种似笑非芙的深意。他拔出腰畔的匕首,一把平常的无一特质的匕首。
少年面露鄙视之色,匕首之于宝剑,价值相差,岂可衡量。但老人一定有他的理由。他接过匕首,收入怀中,看一眼老人,离开了。他没有回头,因为刺客没有七情六欲,也不敢有。
三天后,江湖哗然,碧渊陨落。一招“天外飞仙”,成就了一个冷漠的刺客,一把异色的落吟,除去了魔头中的龙头。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只有代号“落吟”。
十年间,落吟杀了无数江湖高手,血流成河,江湖人闻风丧胆。
当年的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着络腮胡子的汉子。依旧不变的是冷峻的眼神,和凌厉的招式,“天外飞仙”犹盛。
一封拜帖,鲜红的血,像情人的泪混着分离的血,落吟的嘴角有了一丝抽搐的苦笑:“这一天,来了。”
佩上落吟,孤寂地走向华山之颠,一个白色的身影像冰矗立山顶,未出招已让人心寒。
我叫莫言,挑战武林第一刺客落吟先生,但求赐教。少年语气中有尊重,更有挑衅。
你?有把握吗?落吟的脚有点抖。
试试看吧。
莫言抽出剑,是一把银灰色的亮剑,薄刃异常,可折弯。
落吟长啸而出,莫言捉剑而上。
剑光,人影交织,繁杂却艳丽。
落吟胸口有了一大摊血,像盛开的红玫瑰般娇艳。
你,为什么不用“天外飞仙”?莫言惊诧道。
一个将逝之人,生命已如临风烛火,稍弄即灭。但他没有说。
他为自己的死赢得了尊敬和骄傲,赢得了一生的无怨无悔。
灿烂辉煌的开头,石破惊天的结束,一个刺客的生命悄然绽放!
这篇写话题“风头、猪肚、豹尾”的武侠小说,乍看的确令人惊奇。但细一品来,那不是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古龙古大侠的味道吗?是古龙的简短而生冷的语言风格,是古龙那离奇而突兀的故事结构,是古龙那以频频分节来渲染紧张气氛的行文方法,是古龙那“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苍穹作熔炉,溶万物为白银”的孤独而冷傲的人物形象。“创意”和“个性”表现在哪里?得了高分,仅仅是因为模仿古龙模仿得外形酷似?
再看看这个主人公的一生:开头是意乎寻常地“杀人”,中间是血流成河地“杀人”,结尾是出乎意料地“让人杀”。“杀”字成了他人生的主线。如果说开头是杀一个大魔头(不管杀得多么不可思议)可作“风头”的话,那么中间让无数人血流成河,杀的都是坏人?如果是,为民除害,光荣而有意义。结尾为什么却有意要让人杀?这样,就不是“豹尾”了啊。如果杀的不是坏人,这样的“杀人机器”的一生也能算是“凤头、猪肚,豹尾”?淡化社会背景,突出江湖规则,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曾培植了多少漠视生命的犯罪少年啊。还有那段写“平常的无一特质的匕首”的情节,纯属为了让故事更离奇而设。我想,作者写到此,肯定是想起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怪异人物——阿飞,武功高强却持有一把粗劣的、无一特质的锈剑了吧。
其三,这类文章暴露了其中部分学生积累体验的不足。
肖家芸老师在《2002年高考语文写作部分抽样评析》一文中说:“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出现了那么多低级的编造之作,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缺少阅读的积累和生活体验,肚里没货只有编,底蕴不足自然空。”⒂武昌教研室的张银华老师分析2005年湖北高考时,也说:“也许考生在考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也许是在平时没有积累到合适的材料,不少考生就在作文中胡编乱造。”⒃对于编造现象的原因,他们的分析切中了要害。不少学生,平时不愿意积累知识、体验生活,作文备考,现在流行这么一句话:“编几段,备几段,到时八九不离十。”此害波及甚广,已严重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义。
文本的生产者是个人的,是个人的感受、认识、理想和评价的外化;文本的内涵指向是个人的,是从个人的视角表现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学生的写作活动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是在不断的检视自己的过程中,走向个人的完美和完善的过程;同样,负载个性化内容的文本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目前的高考作文现状却“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文’相似”。愿本文所揭示的目前高考作文的“模板化”现象能引起专家学者、一线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及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体裁混乱的“另类版”
一些考生想用新颖的体裁形式引起阅卷教师的主意,从而获取高分。有用戏剧体裁的。可他的“戏剧”只有简单的人物对话,看不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以及矛盾的冲突等,只能是“四不像”;有的写成“病历”,“诊断报告”之类,因模仿拙劣而沦为差等;还有写成“广告”、“产品说明”、“数学方程”等形式,因离“谱”太远,而遭摈弃;还有写成“诗歌”的,也因时间紧迫而功力不足成为分行的“大白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应该引起考生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