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5: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

第一篇: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个字,贯概十四部小说,构成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凡有华人处,必能见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此等境遇,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可谓空前,也必将绝后。若要归结原由,正如小说的内容一般,包罗万象,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那便是文化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承,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真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倘若寻章摘句,按部就班,只怕能够集合成一部国学巨著,此处只是浅尝则止,窥见一斑。

先要说的是琴,也即音乐。音乐由来已久,据说皇帝命伶伦为律,听闻凤凰的鸣声而制成十二律。十二律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弹奏音乐最常用的乐器是琴。传说神农氏用桐木制造了五弦琴,能够弹奏出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后来周文王添了两弦,音调为少宫和少商,改良为七弦琴。在小说《倚天屠龙记》第一回中,郭襄在少室山遇见弹琴的何足道,何足道弹的便是七弦琴,书中叫做焦尾琴。原是东汉左中郎将蔡邕以烧焦的桐木制造。二人先后弹了数首曲子,其中有两首都是出自《诗经》。《考槃》出自《卫风》,是一首隐士之歌。表现的是大丈夫在山涧之间自由游荡,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固然寂寞无伴,形容憔悴,却又志向高洁,永不改变。《蒹葭》出自《秦风》,说的是和美人隔水分离,相思之极,想象如见。在小说《碧雪剑》中,阿九思念袁承志,弹的曲子是《子衿》,同样出自《诗经》,表达的是男女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小说《笑傲江湖》的名字就来源于书中的一首同名曲子,据说曲谱中间的一大段,取自嵇康的“广陵散”。嵇康是三国时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他厌恶烦琐礼教对人的束缚,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为统治者所容,慷慨负死。临终之前曾弹奏一曲,便是《广陵散》,并叹息道:“广陵散从此绝矣!”书中的曲洋挖掘了二十九座古墓,才由蔡邕的墓中觅到了曲谱。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古琴还有伏羲离徵、黄帝清角、庄子橘梧、李斯龙腮、司马相如绿绮、赵飞燕凤凰、赵孟頫震馀等。

其次要说的是棋。古代说的棋大多指围棋。通常的棋盘,横竖各十九轨,三百六十一子。古人采用坐标的方式记录棋谱,方法众多。《天龙八部》中段延庆指点虚竹下棋,采用的是《忘忧清乐集》中的法子,将棋盘分为上平去入四个区域。《笑傲江湖》中提到了两个围棋古局,一个是《烂柯谱》,一个是《呕血谱》。前者出自于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说的是晋人王质到石室山上伐木,看见几个童子在那里下棋,便停下来观看。后来吃了童子赠送的仙果,回到家中时才知道已经过了许多年,斧子和砍到的柴都已经腐烂尽了。后者说的是北宋国手刘仲甫与骊山仙姥下棋,给杀得大败,气得呕血数升,那局棋的棋谱便称作《呕血谱》,共一百一十二手。

接下来说的书,即书法。将书法融入进武功的段落很多,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等都有描写。其中涉及了不少书贴,简单解说几篇。《裴将军诗贴》,唐朝颜真卿吟赠及书予裴将军,乃其晚年精品巨作。该贴以草书、真楷和行书三体书写,其字大小参差错落,随意安排,布局新颖。除以上三种字体外,还杂以隶书、篆书,写来高古雄浑,刚柔兼备,不拘法度,洒脱之极。《八濛山铭》,三国蜀汉大将张飞所书,隶书写就,笔法源于汉代“张迁碑”,下笔较重,极有气势。《怀素自叙贴》,乃玄奘法师的大弟子怀素所写,师承张旭的狂草,即草书中带有狂笔。书帖原文共七百二十字,字体大小悬殊,一气呵成,狂而不诞,严谨有致。《笑傲江湖》中,秃笔翁便以上面三帖里的笔法和令狐冲对敌,但令狐冲不懂书法,只以独孤九剑破之。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朱子柳将书法和“一阳指”结合,大败霍都王子,也涉及到《房玄龄碑》、《自言帖》、《褒斜道石刻》三篇碑帖,这里不再详细论述。

说完了书法,自然便是绘画。《笑傲江湖》中提到的《溪山行旅图》最为有名。此幅图画为北宋范宽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人一名中正,字中立,最擅长山水绘画,特点是:多描绘北方关陕地区景色,全景式布局,主峰峻拔,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旁喜作突兀大石,山石用短促峻削的“雨点皴”,用笔凝重锐劲,墨色黑沉深重,风格壮武。

琴棋书画之外,其他传统文化涉猎繁多,难以尽数解说。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今后共同探讨。金庸先生的小说底蕴深厚,雅俗共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金庸小说的基本特点是大俗大雅,至幻至真。大俗大雅是指金庸 小说从“雅文化传统”与“俗文化传统”的接合部切入,融通雅俗而 超越雅俗。金庸小说一方面以“俗文化传统”中富有活力的文学形式 和合理的文化因素向“雅文化传统”渗透,一方面又把“雅文化传统” 中的文化理想融汇到“俗文化传统”中去。至幻至真是指金庸小说不 拘泥于细节的真实,甚至刻意追求超越细节的真实,直接诉诸人们心 灵的最深层次,达到了理念的真实、文化的真实,从而创造了一种具 有诗的功能的文化小说样式。惟其如此,金庸小说才能摆脱种种局限,将各种应有的情感推向极致,才具有了其他小说无法具有的魔力。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与“侠”——征服世界与完善道德的恒久渴望。在伦理本 体型的文化中,“武功”、“武力”、“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 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客”、“侠义”、“侠行” 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祈盼。“武”的最 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所谓“侠”是目的,“武” 是手段,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 来。金庸小说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武德的高尚与卑下是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作为社会道德的 武德要求练武要有“振人不赡”、“扶危济困”的正确指导思想,作 为文化道德的武德,主要表现在对武功的理解、选择和练功的方法上,由此而分出所谓的“正派武功”和“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应符 合儒家、道家乃至释家哲学的和谐理论,主张性、命双修,顺应社会 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弘大刚毅的人格;“邪派武 功”则破坏人自身及宇宙万物间的和谐,追求“片面的深刻”,违反 人性准则。武功与人格是相统一的,如“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练的 是符合《周易》文化精神的武功“降龙十八掌”,而东方不败则练戕 害人性的“葵花宝典”。武功也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的技击,而是与人 的生活经历乃至生命感受密切相关。作为道家文化象征的老顽童周伯 通晚年练成了“左右互搏术”和“空明拳法”,飞扬佻达的杨过在经 历了人事惨变之后悟出了“黯然销魂掌法”。其实这已不是武功,更 不是武术,而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泄,是人们的生命外化形式。金庸小说把武功变成了体现文化理想的符号,把儒、释、道乃至诸子 百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现出来,从文化、哲学和 人的生命的高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文化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 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民间侠、儒侠、道侠 和“自由”型侠客。民间侠的典型代表是萧峰,他具有历史上一般侠 客的讲义气、重然诺、扶危济困等优良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古往 今来的侠客中最为潇洒不羁、纵横无束而又豪爽纯真的性格和深厚的 怜悯情怀。儒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他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思想都符 合孔孟的论述,他的具有远大理想而又积极行动的大侠品格有着巨大 的楷模的力量。道侠的典型代表是张三丰,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善为怀而又不是遗世独立,他的清明澄澈的智慧和静穆高大的人格 赢得了人们的恒久景慕。令狐冲是“自由型”侠客的代表,其特征是 以蔑视陈规陋俗的道家思想为底蕴,而又熔铸了五四精神的某些特点,他不顾武林中的正邪观念、门派观念和一切陈规陋俗,处处以生命的 真情来对待世事人生,因此才能笑傲江湖、笑傲江山乃至笑傲人生。人们对令狐冲的喜爱,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真情与自由的渴望,对世俗 纷争的厌弃及对文化理想的向往。

“情”与“理”——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纠结与冲突。金庸小 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爱情描写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携手走天涯的人 生范式。由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袁承志与 温青青等人共同构建起的这种人生范式有着恒久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走天涯”是指仗剑行侠,“携手”则是指与红粉知己共闯江湖。仗 剑行侠之诱人,尚不在其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倒多是为了肆逞己志,抒解久遭压抑的情绪。“携手”的妙处就更多了,沙里淘金、自择伴 侣、追求幸福。这“携手走天涯”五字,既能满足人的社会实现的要 求,又能使人充分享受感性生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实现的方式: “走”。豪迈、刚烈、苍凉、忧伤、潇洒、自由,一“走”,就全出 来了。从这一意义上讲,“携手走天涯”确是一种诗意人生。这种融 “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既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处,又 为正统的封建观念所不容,因为她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的本真生命的 内在的合理因素张扬出来,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观念的封建政 治意识形态有着尖锐的冲突,并对其发生着撞击性的破坏作用。

传奇与传统——以传奇的形式展示民族的文化原型和文化精神。郭靖想实现的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萧峰企望以死来消弥刀兵,陈近南 则是一个兼侠客、忠臣、民族英雄于一身的人,书生侠客陈家洛的失 败及归隐异域正使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理想成分。袁承志自幼立志复 仇,但国仇、家仇、天下仇,仇仇报不得,却在层层的“复仇”过程 中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再加上杨过和小龙女归于玄寂,令狐冲和任盈 盈“曲终人不见”,狄云和水笙逃避深山,真是一部悲壮的侠客无奈 奏鸣曲。文人与侠客都是要建立一个德化淳美的世界,只是文人用笔,侠客用剑而已。

与此相关,中华民族追求理想境界的情结在金庸小说中也有鲜明 的体现。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冰火岛上,谢逊恢复了人性,正派的 张翠山与邪派的殷素素结为连理,一旦回到中原,一切都被“异化” 得面目全非。在活死人墓中,杨过与小龙女是那样的清纯自然,而来 到“花花世界”中,却是一次比一次更惨痛的折磨。所有这些,都表 现了传统文化中要建立一个清纯世界的文化理想与文化冲动。

金庸小说结局可以分为两类,或失败,或归隐,总之难有“大团 圆”的结局。成吉思汗怀着英雄的迷茫逝去,郭靖战死襄阳,张无忌 将江湖拱手相让,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都是有志不 骋的失败结局。至于以令狐冲与任盈盈的“曲谐”为代表的归隐型结 局,是对江湖、江山乃至人生的超越与提升,也不是所谓的现实的成 功。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想只能向现实一点一滴地积淀,只 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但永远不能完全取代现实,因此,金庸小说的结局不是谁的随意安排,而是历史文化的必然选择。此外,像对于恩仇观念和正邪观念的超越,《天龙八部》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悲悯情怀,《鹿鼎记》对民族劣根性的挖掘,也都表现了 民族精神的一些重要方面。

金庸小说因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而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在当 代语境中,其传统文化的底蕴会在现实中生成相当复杂的东西,并对 现实产生复杂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文化的深度入手,梳理并显扬其合 理的因素,剔除其消极的负面因素,使之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民族文 化本体的重塑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道、佛的参渗

朱 正 华(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 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 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 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

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 主要有儒侠、道侠和民间侠, 但金庸对侠的认识, 是从儒开始的, 在他的心目中, 也只有那些儒侠才担当得起“侠之大者”的真正称号。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在儒家的文化视域内, 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 没有天然的鸿沟。可以说,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儒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 而且强调要真正地献身于国。也就是说, 如何取舍个人在 “国家”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 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 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中找到相对应之处: 诚信, 刚毅, 讷于言, 敏于行, 微言大义,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在小说中, 郭靖屡屡道出“侠”的意义:“我辈练功习武, 所为何事? 行侠仗义, 济人困厄, 固然乃是本分, 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 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 那便是真好汉, 真豪杰了。”(《神雕侠侣》)在这里, 小说中的 “大侠” 实际上成了儒家文化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

郭靖不仅是儒侠中的大者, 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 因为他彻底地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目标, 有着“铁肩担道义”的巨大人格力量。“铁肩担道义”是中国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格, 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想。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 尽情倾注在郭靖身上。郭靖坎坷的经历, 勤朴敦厚的个性, 高超卓绝的武功, 忧国忧民的心怀, 大仁大勇的胸襟, 无不让读者产生共鸣。他的身世经历契合孔孟思想, 他的言行和结局更有着楷模的作用。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真、对朋友义、对子女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 是君子, 甚至可以说是“圣人”, 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理想人物形象。郭靖身上显示出的这种“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的风范, 也体现了金庸对儒家的内求张扬主体、外求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 郭靖获得“大侠”的名份, 不只是源于武功的高强, 更源于他保卫襄阳的民族壮举, 源于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以郭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 是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仁者爱人”的高尚境界,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 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 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侠, 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 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 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国之耻。其实, “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 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 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所以, 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 很多时候是缘于民间的自觉。

郭靖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受儒家的影响。然而, 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金庸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 他又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

“大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恣肆不羁的生命形态。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大侠”。他们行走江湖, 自持正义, 特立独行, 孤傲叛逆,率性而为, 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 也反抗一切陈规陋习, 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道家传统的思想精髓是个人本位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并且构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 反抗现实, 肯定自我, 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另外, 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反抗者, 它们的根本对立在于, 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道家则凸显个体价值的至上性, 重视个体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 并不看重人的现世社会价值。

道家思想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人物生活态度的旷达超脱, 适性得意。张三丰是金庸小说中最突出的道士形象。他清虚自守, 圆融无碍, 慈悲为怀而又不是遗世傲立。他的个性宽容、随和、开朗、大度、幽默、机智,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他游乎四海之外,齐物我, 齐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极易显示出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当死亡的威胁降临时, 张三丰不仅视死如归, 而且还能自我反省, 继续思道。赵敏率蒙古武士侵扰武当, 其时俞岱岩残废, 其余人下落不明, 他自己身负重伤, 大敌当前, 他却低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并且顿悟:“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囿, 但求我自丹心一片, 管他日后史书如何写!”(《倚天屠龙记》)这种精神实是俯仰天地, 得道深矣。作为道家文化象征的老顽童周伯通晚年练成了“左右互搏术”和“空明拳法”。这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泄,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相互融透, 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文化本体”。

在道家之侠看来, 人性归属自然, 循自然之道, 率性而为, 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性自由与人格自主。金庸小说虽然也写古代, 思想倾向却与旧式武侠大不相同,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 渗透着个体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杨过是金庸小说中一位典型的“大侠”。他至情至性, 任性偏执, 既认西毒欧阳锋为义父, 又反出师门拜小龙女为师, 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人。这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杨过看来, 只是“谁对我好, 我就对谁好”。尤其是他要娶身为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 这更是儒家眼中的“禽兽之行, 乱伦之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 杨过却意志坚定, 毫不妥协, 他大声说道:“姑姑教过我武功, 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 这是杨过向不合理的礼教、习俗挑战的宣言, 体现了道家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

如果说杨过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那么,令狐冲就是传统文化的彻底的背叛者。令狐冲虽然行走于人欲横流的江湖, 却仍能保持一份率真的性情。率性而为, 任意所之, 游于江湖之中, 行乎山水之间, 追求着真与善。在“千秋万载, 一统江湖”的口号声中, 令狐冲却奏出了“笑傲江湖”的不和谐之音。在所有人都忙于争权夺位之时,令狐冲却表现出对政治斗争的厌恶与逃避。原因只在于他的自由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庄子生活在人人危如累卵, 生命常遭不测的大**时代, 虽然真切地盼望着身心的全面解放, 却也深知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 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灵。确实, 只有能够“游心于无穷”, 才能够超脱现实的藩篱, 打破闭锁狭隘的世界, 在恬淡适意的自然境界中自由地飞翔。令狐冲真正地领悟道家文化的精义是在练成绝顶武功独孤九剑之时。独孤九剑的要诀在于“行乎其不得不行, 止乎其不得不止”,“如行云流水, 任意所之”, 不论行或止都合于自然之气, 如行云与流水, 行到何处, 流向何方全凭气韵驱使。这等高妙的境界, 是武学的境界, 也是人生的境界。令狐冲就是一个自由之魂, 他的精神昭示着人类对于自由的永恒向往。

金庸在用传统的儒和道来阐述和言说武侠小说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向佛家文化的汲取。他在小说中试用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 以大慈大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

在佛家眼中, 人生无常, 无常即苦, 众生世界苦海无边。进而能够“斩无明, 断执着, 起智慧, 证真如”, 才能超脱人欲苦海, 回头是岸, 找到心中的“净土”, 用之为苦海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慧眼与意志, 置苦海却能自我超渡, 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 就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 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肠。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 但骨子里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行医又行侠, 堪称“江湖医佛”,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离, 又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 劝阻武林各派纷争。除了主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外, 杀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谢逊, 在历经世事沧桑后“立地成佛”, 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 其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

《天龙八部》这部书的名字就取自佛经,小说以情孽、复仇、争权为三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段正淳处处留情, 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 相互追杀, 自己也苦不堪言, 使其子段誉也成为他情孽的直接受害者。再说复仇,萧峰与中原好汉的悲剧冲突正是因为复仇而起。还有争权的斗争, 更是造成江湖混乱, 人生悲苦的缘由。不仅江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此。于是, 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色。其实, 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网中既是受害者, 又是织网者, 作者揭示了“命运”的成因: 不在天,不在地, 而恰恰在于人本身,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别人偷去, 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 而萧峰本人也由别人带给他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样无人不冤, 有情皆孽, 环环相扣, 因果交错。

那么, 如何才能化解掉这满眼的刀光剑影、充耳的杀伐之声和盈心的痴情仇怨?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 才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无不悲苦, 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势、执着于胜负, 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 那还不如“众生无我, 苦乐随缘, 得失随缘, 心无增减”。因此, 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深仇夙怨便在无名老僧的一片说道声中化解, 而无丝毫勉强之态。而在老僧身上, 体现了佛学的智慧: 知识丰富而又不骄矜, 洞察世情而又不傲慢, 指点迷津而又不故作高深, 看破红尘而又不脱离人世。这些都根植于深深的冥思, 又来源于对往事的颖悟,更有对历史的超升。金庸将这种精神和理想灌注于他的小说中, 使它们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 一方面受儒家影响, 关注现实人生, 积极进取;另一方面, 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 又与道家有关。在“侠”的理想失落后, 道家的出世、避世便成了对其心灵的一种价值补偿,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这又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生活方式。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 这是人生追求的极境。虽然这种孤寂清虚的人生很难被世人所接受, 但在金庸小说中, 入世与出世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方式而占有独尊的艺术地位。儒、道、佛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具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儒家讲求“仁者爱人”;道家虽无正面的主张, 但主观个体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也达成了客观群体的友爱和谐;佛家的救世人于苦海、普渡众生的思想更显示出博爱。其实, 真正的仁善可以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慈悲的一种有机结合,金庸小说就呈现出这种结合的和谐美。“儒、道、佛„„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犹如三条闪闪发光的思想的大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资源。”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及佛门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这些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第三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白马啸西风》读后感

——江南的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了。

第一次看《白马啸西风》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真是个美好时光,前途和自己差的很远,幼稚也脱离了不少,朦朦胧胧的青葱岁月。平时除了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玩耍基本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儿了,不过在我看来我还是干过一些的,比如说看小说。

说起小说,真是久仰金庸先生的大名了,光是《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就看过两三种版本,还有《天龙八部》《碧血剑》《神雕侠侣》这些都是最著名的。小说书自己是买不起的,但是好在那时租书店已经遍布铜陵的大街小巷了,第一次就借了一本《书剑恩仇录》,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想方设法要看遍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所有的十四本书。

《白马啸西风》在金庸的小说中,我看的是比较晚的,那时的我先被大篇幅的类似《笑傲江湖》中的逆天武学,惊天阴谋所征服,直到看完《连城诀》之后,我才有机会一睹李文秀的芳容。

《白马啸西风》很短啊,短到不足以单独成书。小小的李文秀牵着白马,漫步在草原上,听着天铃鸟儿的歌声,宛如一幅画,一副可以令人平静而又安宁的画,而苏普的出现则为这幅画添加了一些人的色彩。阿秀是个女孩子,即使我再不愿意,她也还是爱上了苏普,一无反顾,何况那正是一个春心萌动的年龄。作为唯一闯入阿秀生活的男孩子,他也闯入了文秀的心,虽然我很不喜欢文秀这样的早熟,好像自己的心上人被别人夺走一样。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我想如果在江南,他们两个用这样的词形容是再好不过了。两个人一起聊着草原的狼和羊、草原的天铃鸟、也许还有那来自中原的小鸭子的故事。玩耍、嬉闹就如同当年正在上初中的我,即便心中有些什么也不会说出来,文秀也是。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也许结局不会这样的忧伤,可惜没有。一只狼闯入了他们的世界,苏普用哈萨克人特有的勇猛击杀了狼,却也暴露可自己正在和汉人女孩子在一起玩耍的秘密。汉人曾经深深的伤害了哈萨克族人,哈萨克族人不会忘记,苏普遭到了毒打。为了救苏普,阿秀将苏普送给自己的狼皮送给了阿曼,将自己的心埋在了那座沙丘之下,从此再也不见苏普。

我只知道我当时已经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悲伤从眼中涌出。苏普的幸福与我无关,我只知道计爷爷从此失去了江南,失去了江南的杨柳桃花,失去了燕子金鱼,也失去了阿秀。阿秀则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最爱她的人。世界上没有比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更为悲伤地事情了,即便苏普娶了阿曼。

阿秀注定要独自一个人回到江南,那些哈萨克帅哥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读完了《白马啸西风》,记得我沉默了很久,没有去掩盖自己悲伤的痕迹,只是在想。现在早已忘了当时在想什么了,也许是想为什么马家辉不能再厉害一点,完好的打败瓦尔拉齐呢?也许是在想阿秀回到江南后有没有爱上江南,又或者是有没有爱上江南的男子,再或者被一个江南的男子像计爷爷那样不顾一切的爱?

现在的我早已经成年,虽然依然是青春年少,却非要装成熟的看《白马啸西风》,思考人应该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还是和爱自己的在一起。思考苏普到底是怎样一个男子,难道暗地里就没有对阿秀动过心?留阿秀在部落里只是为了报答阿秀?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想的太多难道不累?爱过就是爱过,不爱就是不爱,就如同阿秀的不喜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我看来,金庸的这篇中篇小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小说,小说三要素也是完整无缺。虽说是中篇小说,但是却有着与大型长篇小说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闭月羞花的大家闺秀,那么这篇中篇小说则是一个身居闺阁的小家碧玉。有那么一种另类的风格。

别的且不说,但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就感觉到金庸大侠的不俗和才华。

从故事的开端来看,依照我们的思路,从白马李三夫妇死后,李文秀或是回到中原、江南或是武功练成之后再回老家一雪前仇。然而,金大侠却没有让她回去,而是留在了回疆,在回疆长大。平凡的生活让她忘记仇恨的伤痛,与一位哈萨克族的男孩苏普恋爱,埋下了深情的种子以至于影响后面整个情节。整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回疆之中,与外界中原的武林纷争隔离开来,甚至毫无联系,可谓是世外桃源。这与金庸的其他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小说的篇幅也限制了它自身的情节,我想金庸也可能故意只想在另一个世界撒下他向往的情结,寻找不一样的

第四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道、佛的参渗

11607263637 李奕贤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 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 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 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

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 主要有儒侠、道侠和民间侠, 但金庸对侠的认识, 是从儒开始的, 在他的心目中, 也只有那些儒侠才担当得起“侠之大者”的真正称号。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在儒家的文化视域内, 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 没有天然的鸿沟。可以说,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儒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 而且强调要真正地献身于国。也就是说, 如何取舍个人在 “国家”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 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 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中找到相对应之处: 诚信, 刚毅, 讷于言, 敏于行, 微言大义,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在小说中, 郭靖屡屡道出“侠”的意义:“我辈练功习武, 所为何事? 行侠仗义, 济人困厄, 固然乃是本分, 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 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 那便是真好汉, 真豪杰了。”(《神雕侠侣》)在这里, 小说中的 “大侠” 实际上成了儒家文化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

郭靖不仅是儒侠中的大者, 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 因为他彻底地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目标, 有着“铁肩担道义”的巨大人格力量。“铁肩担道义”是中国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格, 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想。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 尽情倾注在郭靖身上。郭靖坎坷的经历, 勤朴敦厚的个性, 高超卓绝的武功, 忧国忧民的心怀, 大仁大勇的胸襟, 无不让读者产生共鸣。他的身世经历契合孔孟思想, 他的言行和结局更有着楷模的作用。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真、对朋友义、对子女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 是君子, 甚至可以说是“圣人”, 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理想人物形象。郭靖身上显示出的这种“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的风范, 也体现了金庸对儒家的内求张扬主体、外求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 郭靖获得“大侠”的名份, 不只是源于武功的高强, 更源于他保卫襄阳的民族壮举, 源于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以郭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 是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仁者爱人”的高尚境界,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 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 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侠, 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 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 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国之耻。其实, “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 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 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所以, 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 很多时候是缘于民间的自觉。

郭靖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受儒家的影响。然而, 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金庸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 他又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

“大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恣肆不羁的生命形态。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大侠”。他们行走江湖, 自持正义, 特立独行, 孤傲叛逆,率性而为, 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 也反抗一切陈规陋习, 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道家传统的思想精髓是个人本位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并且构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 反抗现实, 肯定自我, 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另外, 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反抗者, 它们的根本对立在于, 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道家则凸显个体价值的至上性, 重视个体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 并不看重人的现世社会价值。

道家思想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人物生活态度的旷达超脱, 适性得意。张三丰是金庸小说中最突出的道士形象。他清虚自守, 圆融无碍, 慈悲为怀而又不是遗世傲立。他的个性宽容、随和、开朗、大度、幽默、机智,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他游乎四海之外,齐物我, 齐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极易显示出一个人的人品高下。当死亡的威胁降临时, 张三丰不仅视死如归, 而且还能自我反省, 继续思道。赵敏率蒙古武士侵扰武当, 其时俞岱岩残废, 其余人下落不明, 他自己身负重伤, 大敌当前, 他却低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并且顿悟:“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囿, 但求我自丹心一片, 管他日后史书如何写!”(《倚天屠龙记》)这种精神实是俯仰天地, 得道深矣。作为道家文化象征的老顽童周伯通晚年练成了“左右互搏术”和“空明拳法”。这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泄,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相互融透, 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文化本体”。

在道家之侠看来, 人性归属自然, 循自然之道, 率性而为, 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性自由与人格自主。金庸小说虽然也写古代, 思想倾向却与旧式武侠大不相同,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 渗透着个体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杨过是金庸小说中一位典型的“大侠”。他至情至性, 任性偏执, 既认西毒欧阳锋为义父, 又反出师门拜小龙女为师, 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人。这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杨过看来, 只是“谁对我好, 我就对谁好”。尤其是他要娶身为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 这更是儒家眼中的“禽兽之行, 乱伦之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 杨过却意志坚定, 毫不妥协, 他大声说道:“姑姑教过我武功, 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 这是杨过向不合理的礼教、习俗挑战的宣言, 体现了道家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

如果说杨过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那么,令狐冲就是传统文化的彻底的背叛者。令狐冲虽然行走于人欲横流的江湖, 却仍能保持一份率真的性情。率性而为, 任意所之, 游于江湖之中, 行乎山水之间, 追求着真与善。在“千秋万载, 一统江湖”的口号声中, 令狐冲却奏出了“笑傲江湖”的不和谐之音。在所有人都忙于争权夺位之时,令狐冲却表现出对政治斗争的厌恶与逃避。原因只在于他的自由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庄子生活在人人危如累卵, 生命常遭不测的大**时代, 虽然真切地盼望着身心的全面解放, 却也深知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 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灵。确实, 只有能够“游心于无穷”, 才能够超脱现实的藩篱, 打破闭锁狭隘的世界, 在恬淡适意的自然境界中自由地飞翔。令狐冲真正地领悟道家文化的精义是在练成绝顶武功独孤九剑之时。独孤九剑的要诀在于“行乎其不得不行, 止乎其不得不止”,“如行云流水, 任意所之”, 不论行或止都合于自然之气, 如行云与流水, 行到何处, 流向何方全凭气韵驱使。这等高妙的境界, 是武学的境界, 也是人生的境界。令狐冲就是一个自由之魂, 他的精神昭示着人类对于自由的永恒向往。

金庸在用传统的儒和道来阐述和言说武侠小说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向佛家文化的汲取。他在小说中试用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 以大慈大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

在佛家眼中, 人生无常, 无常即苦, 众生世界苦海无边。进而能够“斩无明, 断执着, 起智慧, 证真如”, 才能超脱人欲苦海, 回头是岸, 找到心中的“净土”, 用之为苦海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慧眼与意志, 置苦海却能自我超渡, 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 就是一部佛光普照的作品, 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肠。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 但骨子里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行医又行侠, 堪称“江湖医佛”,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离, 又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 劝阻武林各派纷争。除了主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外, 杀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谢逊, 在历经世事沧桑后“立地成佛”, 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 其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

《天龙八部》这部书的名字就取自佛经,小说以情孽、复仇、争权为三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段正淳处处留情, 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 相互追杀, 自己也苦不堪言, 使其子段誉也成为他情孽的直接受害者。再说复仇,萧峰与中原好汉的悲剧冲突正是因为复仇而起。还有争权的斗争, 更是造成江湖混乱, 人生悲苦的缘由。不仅江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此。于是, 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色。其实, 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网中既是受害者, 又是织网者, 作者揭示了“命运”的成因: 不在天,不在地, 而恰恰在于人本身,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别人偷去, 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 而萧峰本人也由别人带给他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样无人不冤, 有情皆孽, 环环相扣, 因果交错。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 一方面受儒家影响, 关注现实人生, 积极进取;另一方面, 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 又与道家有关。在“侠”的理想失落后, 道家的出世、避世便成了对其心灵的一种价值补偿,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这又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生活方式。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 这是人生追求的极境。虽然这种孤寂清虚的人生很难被世人所接受, 但在金庸小说中, 入世与出世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方式而占有独尊的艺术地位。儒、道、佛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具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儒家讲求“仁者爱人”;道家虽无正面的主张, 但主观个体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也达成了客观群体的友爱和谐;佛家的救世人于苦海、普渡众生的思想更显示出博爱。其实, 真正的仁善可以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慈悲的一种有机结合,金庸小说就呈现出这种结合的和谐美。“儒、道、佛„„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犹如三条闪闪发光的思想的大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资源。”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及佛门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这些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第五篇:[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越女剑

宝刀相间欢,柔情恨无常--《飞 狐外传》 人间自有真情在--《雪 山飞狐》 拔剑四顾心茫然--《连 城诀》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天 龙八部》

为草莽英雄作“春秋”--《射 雕英雄传》 天铃鸟依然在唱歌--《白 马啸西风》 非武非侠,亦史亦奇--《鹿 鼎记》

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笑 傲江湖》 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书 剑恩仇录》 问世间,情为何物--《神 雕侠侣》 叙事迷宫和寓言世界--《侠 客行》

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倚 天屠龙记》 乱世情仇乱世衰--《碧 血剑》 趣中有趣曲里藏曲--《鸳 鸯刀》 历史情怀与人性悲歌--《越 女剑》

金庸于三十一岁时(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越女剑》则创作于一九七○年,十五部长短篇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于一九七二年连载完毕后,四十八岁的他宣布封笔)。其后,金庸又花了十年功夫,对作品进行逐字斟酌的全面修订,终于完成了十五部共计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

《飞狐外传》

本书开幕那场“恶战商家堡”,可称得上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全书记录了胡斐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他的第二段命运。其中,还包括主人翁胡斐对袁紫衣念念不忘,却了无因缘的一段爱情;程灵素因深爱胡斐,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换他的“生”的无私爱恋;苗人凤、南兰与田归农,马春花、徐铮、商宝震和福康安等等各有曲折的爱恋。胡斐的童年是流浪飘泊的。他为父母的惨死与苗人凤全力卯上,并和袁紫衣因而长途较技,情根深种,却又因为求医于“毒手药王”之关门女弟子程灵素,而转成三人纠缠的恋情。所爱之人发誓出家、永不还俗、飘然远去,存有兄妹之情的人偏偏又为他心甘情愿赴死。另外,苗人凤和妻子、田归农之间也是一出家庭大悲剧。

虽然有始有终的胡斐不失为一个侠,但经历生离死别后,要个侠之虚名,又有何用?不过是狐独罢了。

本书的成功,不单单是这部书悬念迭起、情节精彩纷呈,还因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个既有侠义心肠又具有一般人弱点的少年英雄角色的塑造。胡斐的天真、调皮、机智和不拘小节,显示了一个少年人的特点,但他在大是大非上却又是善恶分明。金庸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传统。”

《雪山飞狐》

本书更成功、更完美地运用了回述形式。对书中主角之一苗人凤的倒叙,又通过各个不同的人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就增加了苗大侠的立体感。书中情节扑朔迷离,但悬念解开之后却又合情合理。至于故事的结局,作者留给读者去想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安排。此书发表于五十年代后期,叙述的是很典型的中国人在大敌当前还要来个窝里反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角其实是胡斐的父母胡一刀夫妇,作者用巧妙的倒叙手法带出整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依着个人不同的立场及一厢情愿的想法,铺陈出事情始末,但却将分辨是非的工作交给读者。从父执辈到后代子孙无人不以复仇为毕生之志,却只为了一个误会,而这个误会也造成了诸多不能挽回的悲剧。本故事还牵扯到闯王军刀宝藏的秘密,有点接续《碧血剑》的味道。一个“贪”字让一群自命为英雄的人为了求大利而忘大义;一个“恨”字让胡斐终于找到了他的杀父大仇“打遍天下无敌手”苗人凤,却又爱上了仇人的女儿„„

这本书在绝无退路、立判生死的一刻即画下休止符,留给胡斐及读者一个大难题,他这一刀到底是劈还是不劈呢?

《连城诀》

本书是一部内容最残酷,基调最沉闷,回味最苦涩的作品。尔虞我诈、借刀杀人、猫笑老鼠、惨绝人寰,凡此种种,透溢在字里行间。圈套中的圈套,阴谋中的阴谋,叫人领略人性之恶,原来是如此卑鄙、无耻、阴鸷、刁猾、残忍与虚伪、贪婪丑恶的世态万象。

本部书最初发行时以《素心剑》为名,是由金庸先生以小时候一段回忆为主而发展出来的故事:疼爱他的家中长工因为冤狱郁郁一生,心中的委屈直至垂死方才吐露于他。《连城诀》以一部剑诀及其中的宝藏秘密揭露了人性贪婪的一面,写人的“坏”,这本书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狼心狗肺的丈夫,心机深沉疑心重重的师父,还有逼死自己女儿的父亲等等;憨直的乡下小子狄云,落入一个个圈套中,他失去了心爱的师妹,还有对人心的信赖。

但是,从这本书看来,当坏人也不是都很好过的,像有人半夜梦中爬起来还堆尸砌墙,有人为了金银财宝发了狂等等。撇开这些可厌的事,丁典和凌霜华短暂的绿菊之恋,虽然淡淡如一阵幽香,却是全书最凄美的一段。

《天龙八部》

本书是一部成功的悲喜剧。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来破孽化痴,用佛教的思想来开导读者,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书中的三个主角,段誉、乔峰、虚竹——公子、英雄、和尚,三人身分不同,性格不同,但又各占一台戏,既前后交错,又相互映衬;既层次鲜明,又一气呵成。它主要是纠结两代恩仇及大宋、契丹誓死不两立的故事。“天龙八部”一词源自佛经,是八种人间以外、各有神通的众生,象征着书中出现的各种人物,性格独特、明显且各有奇遇。但,这些高人一等的另类人,却也承受着与平凡人一样的欢喜与悲苦,逃也逃不了。明确的年代及真实的场景描绘,对北宋、大理、辽、西夏、西藏及亡国大燕等国的王公臣僧等人物及其生活,都有极生动的叙述,亦政治亦江湖的人,更是在书中层出不穷。如段誉本是大理王子,第一顺位继承人,却流浪江湖,甘心为王语嫣的一颦一笑来去生死;虽然不爱武功,却也以凌波微步及六脉神剑等绝艺闻名。大理以佛立国,使段誉对佛经十分喜爱,领悟力也很高,但也终究为了参不透的“情”字而吃尽苦头。虚竹原是少林寺和尚,这个普通的小和尚是命运之神恶作剧的对象。厚道傻气的他,只想当个无情无欲的小和尚了却残生,却误打误撞学了什么逍遥派的神功,又当了缥缈峰一群女人的头头,还毫无抵抗力的被招为西夏国的驸马。最大起大落的是身为丐帮帮主的乔峰。本是大家尊敬的武林高手,一夕之间却成了人人喊打的契丹狗;好不容易有了阿朱这样一个体贴的小姑娘为知己,又因仇恨而亲手误杀了她。一路潦倒,再豪气干云的英雄也受不了如此打击。最后虽然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成了辽国大王,但又为民族的歧见两相为难而以自杀为终。

这三个命运不同、身世同样扑朔迷离的人却在很巧妙的时刻结为异姓兄弟,并与其他人发生或恩、或仇、或怨、或情等各式各样的关系。这本书中出现了许多很特殊的人,象处处留情处处真情的段正淳、爱听马屁法锣的星宿老怪丁春秋、四大恶人、天山童姥、大智大慧的藏僧鸠摩智、一心复国不择手段的慕容父子,以及犯戒的少林高僧,还有很多既美貌、又痴情、还广览博学的女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该或不该爱的人。

书中也有很多厉害的武功,包括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化功大法和成了逃跑专用的凌波微步等。贪嗔痴愚等各种欲望都包括在书里,整个剧情充满了难言的残酷美,却印证并启迪了大彻大悟、有因有果的佛性。金庸先生澎湃汹涌的想像力尽在其中。

《射雕英雄传》

本书在艺术上显示了金庸大手笔的气度,作品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笔和壮阔的场面,展示了武侠世界的神奇魅力。金庸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运用文字手段,写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故事,以笔掀惊涛的巧妙安排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使武侠小说变成一种令人读之不忍释卷、回味再

三、击掌叫好的艺术品。自幼家破人亡的郭靖,随母流落蒙古大漠。这傻头傻脑但有情有义的小伙子倒也挺有福气,他不但习得了江南六怪的绝艺、全真教马钰的内功、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双手互博之术、九阴真经等盖世武功,还让古灵精怪的小美女黄蓉这辈子跟定了他。这部原名《大漠英雄传》的小说是金庸小说中最广为普通大众接受、传颂的一部。其中有许多有名又奇特的人物,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有武功灵光、脑袋不灵光的老顽童周伯通。他们有特立独行的性格、作为和人生观,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对历史多有着墨,与剧情丝丝入扣。中原武林及蒙古大漠的生活情形随着人物的生长环境变迁而有不同的叙述,异族统治之下的小老百姓心情写来动人心弦。但是,本书对情的感觉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郭靖与拖雷、华筝无猜的童年之谊、他与江南六怪的师生之谊等等,还有全真七子中长春子丘处机的侠义行为,及其与郭杨二人风雪中的一段情谊,亦有很豪气的叙述。而神算子瑛姑及一灯大师和周伯通的一场孽恋,是最出乎人意料的一段,成人世界的恋情可比小儿女的青涩爱恋还复杂许多。

郭靖以拙胜巧的人生经历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侠风范,也是书中最大的要点。距离这本书完成的时间已有四十多年了,书中的单纯、质朴的人物性格还深深的留在读者心中。另外,本书故事也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白马啸西风》

本书在新派武侠小说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武侠散文诗,其主题比传统武侠小说中那种快意恩仇的主题深刻。全书自始至终以情孽为主线,情节虽不够曲折,但处处有伏笔。人物形象鲜明,不仅书中主角李文秀的遭遇写得极其感人,而且写苏普与阿曼一家四人也皆有个性。

“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尤其是“爱而不得其所爱”这种单相思的死胡同,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走出来的。以金庸小说来看,这故事算是个短篇:一位汉族少女李文秀和一名哈萨克少年苏普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因异族之观念差异,阻碍了他们的交往。长大后,苏普就爱上同族的女孩,但李文秀却未因此忘情,心事浩茫,相思苦恋,而她又被一乔装改扮在她身边的马家骏暗恋。李文秀的母亲也是同样被师兄单恋,因师兄“恋之不可得”导致与其父白马李三落得“同归于尽 ”。

有人在这种感情中选择自我牺牲,有人在怨恨中决定开始报复,这“情”字,真是苦煞人也。

《鹿鼎记》

此书是金庸小说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中的“四不象”作品。它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夺宝的旧模式,通过壮阔的画面与多彩的人物个性,运用调侃的语言,去表现中国“国民的悲剧”与“文化悲剧”,并将韦小宝的机智、油滑以及无赖的本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荡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等地的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伦的对白及逆向思考的事件,多读几遍搞不好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呢!韦小宝笑称自己“不学无术却处处有术”,却靠着这不学之术在太监、钦命大臣、帮会堂主、和尚、甚至七个美女的共同老公这些职务上胜任愉快。这样的人挑战了真实的人性,证明武功和权利不是这世上唯一可取之道,并大大推翻前面几部那样摧心裂肺的爱情观念,来了个七美大团圆,人人都有奖!金庸先生将韦小宝的个人经历与历史紧密结合,大玩历史哈哈镜的手法,令人赞叹,几乎信以为真。而小宝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阶层黑暗面的这种做法,使得这部书成了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其实,韦小宝是个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这是金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

《笑傲江湖》

本书成功的塑造了武林中最出众而最平凡、最诚实而又最聪明的大英雄——令狐冲。他武功不是最高、外貌不是最俊、气度不是最高贵、智谋不是最出众,但他却超越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又不为道教的清规戒律所束缚,于是,他在自由自在中体现了武学的最高境界。

令狐冲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物,他虽然和采花贼、魔教中人做朋友,嗜酒懒惰我行我素,但是他依着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别人的想法、议论,为自己而活。他的气质飞扬佻达,但情感真挚热烈、豪迈任性,是君子眼中的邪徒,却又是邪徒眼中的真君子,生性活泼,却又意志坚定。他对小师妹岳灵珊情真爱挚,但因误会而让师妹被林平之那个伪君子抢走,可不改潇洒本性的他却赢得恒山派小尼姑对他的信任、五毒教蓝凤凰的倾心及魔教公主任盈盈对他的爱,虽然身处险境,却还是处之泰然。

书中的人物刻划出中国人最丑陋真实的嘴脸,如一路假装的伪君子岳不群、自私自大的任我行及害人反害已的东方不败等人,还有形形色色、表里不一的武林人物。他们不仅各自有正面的冲突斗争,更有私底下的矛盾纠葛,首先为辟邪剑谱勾心斗角,又为葵花宝典争权夺利,谁都想一统江湖、千秋万载,但又没有广阔的胸襟。

令狐冲在被关思过时习得荡气回肠的独孤九剑,在江湖飘泊时得到《笑傲江湖》曲谱,这两样是与他最相配的东西了。书中将各人的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上述可怕的野心人士挥刀自宫,冷面奸诈的性格,也有很滑稽胡闹的桃谷六仙,更有为知己而死的魔教长老曲洋及正派人士刘正风,还有目前最流行的话题:同性恋的存在。此外,梅庄四友的黄钟公、黑白子、丹青生、秃笔翁几位古代艺术家也很有看头。

正未必正,邪亦非邪,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已。本书没有任何历史背景,金庸先生以完全的创作才华,水落石出的道出一连串曲折的奸谋,并很适时适地的掀开了伪君子的真面目。有时候,觉得真小人还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得不可怕!

《书剑恩仇录》

此书为金庸武侠小说之处女作。通过描写书与剑的冲突,江山与江湖的对抗,史实与艺术的结合,武学与奇情的交融,显出金庸的出手不凡。其语言之生动流畅、人物群像之多姿多采,都超出了一般旧派武侠小说的水准。要认识新派武侠小说的本来面目,此书不可不读。

这本书中最令人扼腕浩叹的就是“爱”,就是香香公主为了陈家洛而自我牺牲,以及霍青桐为了成全他人而伤了自己的勇气。还有金笛书生余鱼同对骆冰的那段痴傻单恋,以至后来毁容亦无悔。之中的千回百折,让人觉得爱情实在是一种残酷至极的甜蜜。另外,乾隆的身世之谜也是书中的一段争辩不已的悬案。所谓的“换太子”悬案在野史中的历历描绘,与乾隆皇帝喜着汉装等等记载,更让这段历史的疑问清楚地浮现台面。

当然,红花会众当家武功高强、智计百出、为民除害、反清复明等英勇壮烈的事迹,在书中也有极江湖与戏剧性的说法。大反派张召重的贯穿全场,朝廷高官的女儿李沅芷为情为义,宁愿放弃安适生活,投身于江湖之中,更是将宫廷与江湖、派系与师门之间的恩怨清楚显现。主角陈家洛往来中原及回疆、翻覆朝廷及民间的故事,在本书中的数场打斗中后带到最高点。数不尽的民族情结及爱恨纠缠,造就了这个最广为流传的满汉故事。这就是金庸作品集的第一部著作——《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其实,该书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的“忠、奸”,“恩、仇”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等人的矛盾冲突,去表现社会与人的本性的不同。

杨过和小龙女这段不食人间烟火,自然而成又弥坚不渝的情爱,是全书最扣人心弦的地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始终贯穿全书,为众多冤家的纠葛之源。杨过、小龙女为了他们的爱情历经重重波折、次次磨难,几回将近丧了命、失了魂,但强敌、社会舆论,甚至时间都不能分隔他们。

这本书除了有杨过悲惨苦痛的童年,还有很多对于两性、亲人之情的细腻描写。情关何其难过?不禁令人黯然销魂。悲剧英雄杨过练功的过程十分艰辛,黄蓉压根不想教他武功,全真教人只是欺侮他,流浪江湖使他变得轻浮流气,苦难侮虐使他变得愤世嫉俗,真正对他好的只有孙婆婆及姑姑小龙女,真正厉害的武功是来自剑魔独孤大侠的遗教及一只通灵神雕的督促。最后,他终于能扬眉吐气,击毙蒙古皇帝,但他从幸运习武到不幸断臂,又和对他最好最痴情的小龙女分别了十六年,如此大起大落、无可奈何至极的人生一路走来,似乎什么美好结局对他而言都是一场空。

这部书写的爱情看来既纯真又可怕,尤其以情花来阐释爱情一节,真是字字读来痛击心弦,令人低回不已。因情生恨,将满腹委曲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例子在这里真是不少,如李莫愁、郭芙等,可真是个情魔世界。

《侠客行》

本书以一对极其相像的双胞胎的活动构成故事线索,描绘出一出出悲喜剧。被称为“狗杂种”的石中坚,从小失去母爱,却在岁月磨练中成为一代大侠。而深受父母宠爱的石中玉,却成为一个无耻小人。两兄弟的奇遇,引出一连串的奇人奇事。

主人翁“狗杂种”其实是一个身世不明的可怜人。他被误认为另一个可能是他孪生兄弟的人,代其受过许多磨难,又因被谢烟客欺骗而逆练了阴阳不容的两种内功,身心饱受煎熬。幸好,一些因缘使他逢凶化吉、否极泰来,又因其仁心宽厚、毫无机巧,习得了侠客岛上的神功。

其实,武林间的善恶岂是区区赏善罚恶二使可以了结的?而叵测难料的复杂人心,又怎能参透最最简单的道理?主角带着一颗憨直的心去闯荡江湖,虽然吃了不少苦,但终得奇功及美人青睐,可见得人情世事的变化是说不准的。想不透就到侠客岛喝碗用“断肠蚀骨腐心草”特制的“腊八粥”吧,或许可以洗净坏心肺、恶肚肠。

这部书是金庸先生为数较少的没有用到历史背景,可能发生在任何年代的故事。

《倚天屠龙记》 本书出场人物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独具个性者不胜枚举。最震憾人心弦的,是作者巧妙运用情节去表现那种无奈的悲剧氛围。这种场面并非兵刃相见,又比刀光剑影的拼死一搏更叫人荡气回肠,感叹不已,是通过个性与偶然性来展示人生世界的复杂性。

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大名门正派满口仁义,却为一己之利不顾他人生死的自私心理,还明白点出邪 教中人也有至情至性、生死相许的真心真意,更告诉人们爱情是没有什么正邪之分及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如抢夺屠龙刀时那股贪劲、六大派围攻光明顶那要灭绝一切的狠劲,还有隐于少林寺、导演一出出悲剧的恶和尚成昆之阴险,在正派人士杀红了眼时,跟邪派人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当张无忌开始父母双亡兼寒毒侵身的失怙童年后,个性优柔复杂的他历经困难,因缘习得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后,终于在光明顶上大展身手——昔日被欺凌的小毛头,成了众人眼中的第一高手。和表妹殷离、明教圣女小昭及峨嵋派弟子周芷若谱出的几段似有若无、没有结果的恋情,造成这些女子完全不同的结局,到最后不顾一切和数度患难与共的异族女子赵敏共享画眉之乐,并解开了十六字真言中隐含的大秘密。

从江湖事迹又牵连到与改元朝换明朝的历史人物陈友谅、朱元璋、徐达等人的一段渊源等等,张无忌的一生其实还算幸运的。虽然最后被朱元璋摆了一道,但是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全书对于明教有诸多着墨,包括其创教由来及四分五裂的内斗,而明教四大护教法王:紫衫龙王、白眉鹰王、金毛狮王及青翼蝠王不仅武功独步,也是富有个性的人物。此外,还有光明左右使杨逍和范遥,对情之处理及对教之忠心,以及小昭那首寓意深刻的曲子,都让读者不自觉的将心偏向所谓的“魔教”那一边,真是个出众的教派!

《碧血剑》

该书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金庸吸取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创作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一个半正半邪的形象,为金庸以后小说中出现的各种亦好亦坏的武林高手开了先例。

本书主角袁承志,为抗清重将袁崇焕之子,在幼年习艺已继父业,为了给被崇祯皇帝赐死的父亲报仇而开始了江湖历练的过程。故事中描述最特殊的人物,就是武功高强、心机又深的金蛇郎君的一段风流韵事,以及他如何死后仍让骨中留下剧毒,在藏身洞穴中埋下炸药来对付想找他报仇之人。同时,还详细叙述了他对温仪的深情与对何红药的薄情利用,以至后来温青与五毒教和江南温家的恩怨,并将袁承志卷入其中。故事中的门派之争也颇有看头,铁剑门下玉真子与木桑之间的恩怨,直至后来木桑道长将其武功传给九难,承接起《鹿鼎记》的故事。书中最传神的,是以简练公平的笔法道出的皇太极、崇祯及李自成这三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另外,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和闯王李自成的一段渊源,以及崇祯之女长平公主对其的无缘之恋,以至后来断臂、心死而出家并化名“九难”的故事,在书中也有详细又极含蓄悱恻的描述。

《鸳鸯刀》

本书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它以趣动人。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真是趣中有噱,笔中有谐。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剧之色彩,这在武侠小说中也实属罕见。

这是篇极短的故事,从太岳四侠几桩搞笑的打劫趣事开始,还有一对奉行“打是情、骂是爱”的夫妻贯穿全场并顺便传授恩爱甜蜜的夫妻刀法后,一个大小姐和一个书呆子便因为鸳鸯刀而结缘。在他们差点成为兄妹又破涕为笑变成夫妻后,故事就结束了。鸳鸯刀中藏着个大秘密?不看到最后,你绝不知道!

《越女剑》

这篇短篇武侠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如越王勾践、西施、范蠡等,以真实的历史史实为小说立题,围绕越女阿青的剑法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其中并不乏有爱情场景。当然,遵照历史事迹,最后勾践是名正言顺地战胜了吴王,但,这并不是全书的真正主线,也不是真正的结局„„

下载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浅谈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世界之大,只有中国才有武侠小说,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只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捧月。金庸的小说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传统诗意表现......

    金庸小说书名对联

    金庸小说书名对联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读后感

    乔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龙八部》读后感 小时候看过李若彤,古天乐版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当时想,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好了,甚至萌发了当侠女的念......

    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_儒_道_佛的参渗

    第 22 卷 第 9 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7 年 9 月 Sep.2007 Vol.22,No.9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道、佛的参渗 朱 正 华 (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 金庸小说蕴藏着......

    从金庸小说谈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误解-安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从金庸小说谈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误解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丰富瑰丽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吸引了无数读者,风靡华人世界。由于传统......

    金庸小说读后感(共5篇)

    金庸小说读后感 金庸先生是当今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武侠小说在思想上融入“儒、道、佛、纵横„„”几家,并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历史、政治、人性、爱情之深刻体会贯穿于作......

    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

    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 金庸小说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其武侠情结必然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但是同样精彩的还有爱情描写。在金庸小说里,合理的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