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3:0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的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剔除那些商业炒作的痕迹和意气用事的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的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吗?

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的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的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的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的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但是,“武侠小说的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的致命伤。”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的印记。”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的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我暂且不论这样的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的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的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

通俗小说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的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技巧的小说文类。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的东西,当年众多的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的批判。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呢?我认为是有的。理由有二:

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的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通俗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作为优良的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的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的,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通俗小说追求消闲、娱乐和趣味,可读性强是它的文本特色。其实作为小说就应该有可读性,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严肃小说(这个名称并不科学,由于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姑妄称之)的放弃,反而成为了通俗小说的专利。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敏感的话题。严肃小说对小说可读性的放弃确实与“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批判中疏忽有关。“五四”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非常必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但是新文学作家采用的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没有肯定“鸳鸯蝴蝶派”文学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其实,这种疏忽带来的后果在20世纪30年代有些新文学作家就已经有所反思。30年代初瞿秋白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上的所谓文艺读物之中,新式小说究竟占什么位置呢?他实在亦只有新式知识阶级才来读他。固然,这种新式知识阶级的读者社会比以前是扩大了,而且还会有更加扩大些的可能。然而,比较旧式白话小说的读者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一般社会不能容纳这种新式小说,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内容--他们连读都没有读过,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们实在认为他是外国文的书籍。” 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是有所感而发的。

二是通俗小说不断地调整和丰富自我的美学内涵,使之时时适应于社会时尚。通俗小说的市场性很强。小说的市场性很容易是作品流于庸俗化和模式化,这是通俗小说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优秀的通俗小说往往利用市场性的特点向一些新型文学文类和艺术门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美学内涵。例如,“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批判“鸳鸯蝴蝶派”小说是“记账式”的描写法,这的确说到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美学弱点。优秀的通俗小说家很快地就作了调整,他们向新小说学习改变了这种缺点,代表作品可数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就举武侠小说为例吧,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20世纪武侠小说就经历三次大的变革,一次是20年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的出现,它把武侠小说从侠义社会引入了江湖世界。第二次是40年代朱贞木《七杀碑》的出现,它把武侠小说引入进历史,将江湖和江山联系起来;第三次就是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它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空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内涵。这三次变革,武侠小说似乎离现实生活远了,但武侠人物的主体空间凸现了出来,人性的刻画更深刻了;写的内容似乎神乎其神了,但武侠世界的空间打开了,武侠小说的美表现得更充分了。武侠小说能够这样变化,有武侠小说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武侠小说向新小说、电影艺术、外国现代小说学习借鉴的结果。

通俗小说(当然包括武侠小说)与严肃小说只不过是美学表现各有侧重的小说类型(这种区别在当今的文学界越来越模糊),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交融,又互为推动,都是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之间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什么高低之分。就像严肃小说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一样,通俗小说也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就因为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也就成为了低档次、低品位的作品,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金庸小说能进入文学史吗?

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解决两大前提,一是武侠小说的美学定位,二是建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

如果用现实主义的原则评判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确实不合情理,有在峡谷生活十几年情态不变之人吗?起码也应该是一个白毛女了;有身居山洞几十年而体格健壮者吗?起码也应得个关节炎;有喝蛇血就功力大增吗?搞的不好会被寄生虫感染;至于坐在冰山上就能飘洋过海更是荒诞不忌……根据这样的思路推演下去,武侠小说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问题在于武侠小说恰恰不是现实主义的,它应该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不追求环境的真实性,而追求环境的奇异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追求细节的合理性,而追求人物的行动举止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创作风格不追求冷静和客观,而追求想象力的丰富和瑰丽的色彩。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对武侠小说写的那些奇景、奇境就会有合理的理解,对武侠人物很多怪异的行动就会有欣赏的眼光,就会对武侠小说的想象力有一种平常的心态。我非常赞成严家炎先生的观点:“写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一些要求,对于同样是'严肃文学'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或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就未必合适。使用这类相对狭窄的标准,实际上当然会把不少优秀作品拒之门外。” 布用尺度,米用斗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应该用不同的批评标准衡量,这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用浪漫主义的视角评判金庸小说,金庸小说无疑是杰作。对此严家炎先生曾有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金庸“早年用超拔的想象力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武侠小说,中期以后,还用象征寓意的方法写了一批内涵更加深沉、意蕴更加丰富的作品……这种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态度,也伴随着新的创作方法的采用,更多地体现在中后期的作品中。” 这样评判相当地到位。我要补充的是,中后期金庸小说的象征寓意不仅是社会、思想层面的思考上,而且上升为人性、文化层面的思考上。身在峡谷十几年,但忠贞的爱情始终不变,这就是可贵的人性;蜗居山洞数十年,但坚韧的意志始终不摧,这同样是值得颂扬的人性;想喝蛇血的人喝不到,不想喝蛇血的人反而能喝到,身处绝地,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人的性恶、性善的转换和反复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些描述将人性的阐释上升到了文化的境界……浪漫的色彩、人文的情怀和文化的境界构成了金庸小说十分丰富的内涵。金庸小说不是没有缺点(任何作家、作品都有局限性),但总体上说,金庸小说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确超过了以前的同类小说,说这样的小说的出现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又有什么不对呢?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怎样编写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了,一直难以定论。在我看来,不在于文学史怎么编,而在于文学史观怎么定。现有的20世纪文学史大多是起步于50年代,完成于80年代初,调整于90年代中期。严格的说,这些文学史只能称之为“中国新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主潮文学史”,而不应该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因为这些文学史的文学史观是新文学史观,它们总结和阐释的是20世纪的新文学和新文化,忽略和漠视的是大量的中国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化,它们既不能代表“现代”,更不能概括“20世纪”。以这样的文学史观编史,金庸小说乃至整个通俗文学永远是没有重要地位的,即使到了90年代文学史编写的调整期的时候,有些文学史将金庸小说或通俗文学写进了史内,它们也是作为一个补充添在文学史的末尾。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建立一个消解雅俗、只论经典的文学史观,文学史的编写将是另一个天地。这样的文学史观认的是的经典作品,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排斥的是非经典的作品,同样,无论来自于新文学还是通俗文学;这样的文学史并不是没有主次之分,新文化和新文学占主要地位,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占次要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事实,但是主次之分决不是高低之分,更不是文本的美学特征之分。这样的文学史并不排除文学思潮之间的批评和反批评,但是它们只是一个现象的描述,而不应是文学史的结论,更不是排斥某种文学作品的理由。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文学史观,金庸的小说和通俗文学才会以适当的地位进入文学史,这样的文学史才能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

金庸有必要对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吗?

这个问题曾在各种网站上热烈讨论过,金庸先生也已经进入了工作程序。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看起来只是一个作家创作自由的事情,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简单。

任何一位作家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的流传下去,这大概是金庸先生高龄修改自己小说的动力。我不同意有些人将此看作为商业行为,因为,金庸先生不缺这个钱,更没有必要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却不赞成金庸先生对他的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理由是:

文学作品一旦出版发表,它就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财产,而且是社会大众共有的资产,无论是美是丑,“媳妇”已经见到“公婆”了。“她”已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即使脸上有些“雀斑”,大多数家庭成员并不以此为怪,而况金庸的“女儿”又如此受人喜爱呢?现在金庸先生重新修改的他的小说,就像给自己的“女儿”重新“描红画眉”,让“她”再嫁一次。再见一次“公婆”,此举大概既不尊重“公婆”,也不尊重自己的“女儿”。

金庸先生修改自己的小说当然是听了读者和专家的很多的意见。这些意见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很值得思考。例如曾被炒作得十分红火金庸先生将要修改的两个地方,我看都没有必要修改,一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与梅超风的关系,一是《鹿鼎记》中如何处理韦小宝7个老婆的问题。现在版本中的黄药师与梅超风关系有什么不自然呢?黄药师清高、偏执,对妻子至情至性,对女儿呵护有加,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梅超风是黄药师的徒弟,也是黄药师现有个性的制造者。正因为她与师兄陈玄风偷走了《九阴真经》,才出现了黄药师的妻子背书呕血而亡,才出现了黄药师逐徒闭岛等怪戾的举动。但是黄药师与梅超风毕竟是师徒关系,他们的恩怨是“家里的事”,不允许别人插手,更不允许别人利用。在关键的时候,他们互相帮忙、一致对外,十分正常。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个相当精彩又令人信服的情节却要被修改。如果真如传闻那样在他们之间加上一些爱情的作料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就不仅要修改他们的师徒关系,还要修改黄药师与梅超风两人的本性,要修改涉及到他俩以及陈玄风等人的众多的情节。这些人物的个性和小说的情节一动,大概就不是修改小说了,而是重新创作了。韦小宝有7个老婆,大概是最招到很多人的非议的地方了。金庸先生动了修改的念头多少受到这些非议的影响。其实金庸先生大可不必理睬这些非议,更不能动修改的念头。因为这些非议说明了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不管这些非议是什么说法,其出发点都是一个:这是一个陈腐的一妻多妾的模式。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单单看这个问题,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但是《鹿鼎记》恰恰就不是一部宣扬法制、讲究道德的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消解既有文化、消解既有道德的反武侠小说。这是自《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先生萌发出来的逆向思维、追求真我的创作思路结出的最为丰硕的果实。《鹿鼎记》嘲笑的是顾炎武等人狭隘的民族观念,嘲笑的是陈近南等人狭隘的忠义观念,嘲笑的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揭露的是顾炎武、陈近南等人思想意识中的丑陋的一面,展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很多偶然性和非理性。《鹿鼎记》所嘲笑的正是众多的武侠小说和金庸的前期小说所歌颂的人和事情,揭露的正是众多的武侠小说和金庸前期小说所掩盖的人和事情。所以说这是一部“反武侠小说”。韦小宝有7个老婆正是这种创作思路的结果。在正宗的“武侠爱情观”中,无论是“众男追一女”,还是“众女追一男”;无论爱情写得多么热闹,真正的大侠都是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他心中的恋人只有一个。韦小宝就不是什么大侠,而是一个讲义气、无原则的小流氓,他没有什么爱情,只有满足自我的欲望,他不是恋人一个,而是女人7个。一个小流氓做了武侠小说的主人公,他娶了7个老婆,不正是对正宗的“武侠爱情观”的嘲笑和消解么?写得相当合理和精彩。试想一下真要使韦小宝象杨过那样,对爱情忠贞不二,挡住众多女性的诱惑,只娶一个老婆,那到是滑稽可笑了;再试想一下,如果小说的最后让韦小宝的7个老婆离他而去,只留下他孤身一人,以达到惩戒和教育的目的,整部小说的创作思路就不顺,思想内涵就稀薄得多。《鹿鼎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解既有文化的格局。如果说康熙代表着“庙堂文化”,韦小宝则代表着世俗的“亚文化”,康熙对韦小宝是那么地投缘,韦小宝在“庙堂”中如鱼得水,他们看起来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文化关系。他们如此地融合,说明他们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所谓“庙堂文化”和“亚文化”只是人为之分,再将他们分为上下、清浊,那就更无意义了。根据这样的思路,韦小宝有7个老婆就更可以理解了,因为康熙的老婆比韦小宝还多。为什么康熙有那么多老婆就可以理解,韦小宝就不行呢?批评者还是用既有的文化眼光和道德眼光看问题,他们没有看到小说的文化意义。小说文本不是不可以修改,但是这些修改只能是个别不通词句的梳理和错别字的订正,情节和人物是不能动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关目”更不能动,动一下,牵发全身。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更应该相信当时写作时的感觉和判断。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修改过自己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巴金、老舍、曹禺等人都修改过自己的作品。但是,学术界评判一位作家的文学地位,从来都是根据初版本说话。对巴金、老舍、曹禺是如此,对金庸先生同样如此。从学术研究和文学史评判的角度上看,金庸先生这一次大规模地修改小说,只能是参考的价值。从金庸小说的研究计,当务之急,并不是要看到金庸小说的修改本,而是要看到金庸小说最初在报刊上的连载本和金庸先生更多的创作感。这也是既是作家也是学者的金庸先生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学批评非要讽刺挖苦么?

金庸小说当然是可以批评的,金庸小说并不是十全十美,金庸先生的举动并不是样样得当,特别是对那些令人生厌的毫无原则的吹捧应该给予及时地指出和指正。但是这些批评应该建立在学术的层面上和研究的视角中。非常可惜的是,这样的批评意见在当今的学术界并不多见。通读这些批评意见,不但不被说服,反而激起了人们对批评者的动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呢?

首先是批评者们总是以“五四”新文化代言人的面貌出现,以一种教训人的面孔和居高临下地姿态看待他们的批评对象。在这样的批评框架下,批评者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化的捍卫者,而金庸和那些推崇金庸小说的人就成为了“五四”新文学的对抗者。我们可以不论批评者是否能代表“五四”新文化,是否懂得“五四”新文化,就是这样的批评模式也的确令人难以接受。因为这不是从文学文本出发,而是从预设的观念出发,里面更多的是非学术因素;这不是平等的态度讨论问题,而是对立的态度俯视别人,里面更多的是打压的因素。在这样一种批评框架下,你说得再有理,别人也是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批评框架呢?在我看来是批评者对通俗文学和武侠小说的研究不够,面对着别人精细的文本分析,批评者们无法应对,就干脆捡起先辈们的语言,不分时代,不分对象的乱“打”一通。“打”得别人不敢也不能还手,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一还手就要还到“五四”先辈们的身上去了。这种看似居高临下的姿态实质上隐藏着知识准备的不足,板着的面孔说明的是内心的浮躁。令人遗憾的是,当别人指出他们的这些问题时,他们不加更改,反而做出这样的辩解:“没有读过,怎么能凭空批评?这道理似乎很过硬。但也未必置之四海而皆准。打个比方,没有吸过毒贩过毒的人就不能批评贩毒吸毒?没有卖过淫嫖过娼的人就不能批评卖淫嫖娼?除非谁能对这样的问题作否定的答复,那我就服他。” 读武侠小说就是“贩毒吸毒”?就是“卖淫嫖娼”?这样的类比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知识的准备不足还直接表现在很多问题的判断上。例如有位批评家对别人说“武侠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批评,并提出西方早就有了“骑士小说”。这恰恰是这位批评家的判断错了,武侠文化确实是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化及其小说恰恰就不同于“骑士小说”。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小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讲究个人英雄主义,以武助人、扶弱济贫、为人仗义、不计报酬,都有涉险探宝的情节等,但是这些相通的地方都是一些表现形态上。从文化和美学内涵上说,它们是两种类型的小说。中国武侠小说宣扬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人文精神,西方的骑士小说表现的是西方基督教的宗教的观念;中国的侠客不拘小节,三教九流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属于民间世俗文化,西方的骑士有着优雅的风姿、适度的形态,是一个相对严密完整的社会阶层;中国的侠客忠于自我,恩怨相报,西方的骑士忠于国王,忠于教会;中国的侠客绝不会将女性作为崇拜的对象,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他们鄙视女性,西方的骑士总是以获取女性的欢心作为目标,以拥有美丽的情人作为完美人生的体现;中国的武侠小说展现的是中华武功,西方的骑士小说展现的是西方的剑术……它们的差别是这么大,怎么能捏在一块呢?将西方的骑士小说称之为“西方的武侠小说”那更是不伦不类了。

学术批评不是写杂文,它不需要语言尖刻、讽刺挖苦(真正优秀的杂文也不需要这样的文风),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需要说出道理来。“有理不在于声高”说的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说一些激愤之言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些批评者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和“正题反做”的方法就很应该批评了。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从小说中寻找符合自己观点的材料取出来加以批评,对于其它与自己观点不符合的材料则视而不见。所谓“正题反做”就是将别人评论的观点进行反过来批评,材料还是别人的材料,例证还是别人的例证,但是他是反向思维,以取得创新的目的。例如有一位批评家批评金庸的《天龙八步》和《鹿鼎记》,既不论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也不论人物塑造和小说美学特征,就抓住小说中的历史描写和爱情描写进行批评,说两部小说的历史描写是“戏说历史”和“篡改历史”,两部小说的爱情描写是“完全陈腐不堪的一妻一妾、一妻多妾的'齐人之福'的现代版。” 任何一种美都是协调的美,是完整的美,将局部的东西从整体中拆开,再美的东西也都不美了。其实,就看他对这两部小说的两个局部的评论,也可以看出他没有真正读懂这两部小说乃至武侠小说。同样,有位批评家写了一部中国武侠小说的论著。这部论著对中国武侠小说(特别是20世纪武侠小说)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对武侠小说持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都无可厚非,只要是学术的态度就可以共存。但是这部论著有些批评方法很值得推敲,相当多的论述采用的是别人的材料,别人的例证,但他却反过来说,把别人的论著作为“假想敌”进行批评。观念是很新颖,却没有什么新发现。这样的批评怎么令人信服呢?

把学术批评作为辩论词来写,那是很不当的。学术批评不是要把别人辩倒,而是要在大量的材料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观点摆出来,评论交给读者。“公道自有众人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金庸小说乃至于中国的武侠小说、通俗文学太需要文学批评了,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市场、文学研究、阅读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心平气和的学术研讨,而不是唇枪舌剑的辩论,更不要讽刺、挖苦的恐吓和漫骂。

第二篇:[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越女剑

宝刀相间欢,柔情恨无常--《飞 狐外传》 人间自有真情在--《雪 山飞狐》 拔剑四顾心茫然--《连 城诀》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天 龙八部》

为草莽英雄作“春秋”--《射 雕英雄传》 天铃鸟依然在唱歌--《白 马啸西风》 非武非侠,亦史亦奇--《鹿 鼎记》

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笑 傲江湖》 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书 剑恩仇录》 问世间,情为何物--《神 雕侠侣》 叙事迷宫和寓言世界--《侠 客行》

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倚 天屠龙记》 乱世情仇乱世衰--《碧 血剑》 趣中有趣曲里藏曲--《鸳 鸯刀》 历史情怀与人性悲歌--《越 女剑》

金庸于三十一岁时(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越女剑》则创作于一九七○年,十五部长短篇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于一九七二年连载完毕后,四十八岁的他宣布封笔)。其后,金庸又花了十年功夫,对作品进行逐字斟酌的全面修订,终于完成了十五部共计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

《飞狐外传》

本书开幕那场“恶战商家堡”,可称得上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全书记录了胡斐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他的第二段命运。其中,还包括主人翁胡斐对袁紫衣念念不忘,却了无因缘的一段爱情;程灵素因深爱胡斐,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换他的“生”的无私爱恋;苗人凤、南兰与田归农,马春花、徐铮、商宝震和福康安等等各有曲折的爱恋。胡斐的童年是流浪飘泊的。他为父母的惨死与苗人凤全力卯上,并和袁紫衣因而长途较技,情根深种,却又因为求医于“毒手药王”之关门女弟子程灵素,而转成三人纠缠的恋情。所爱之人发誓出家、永不还俗、飘然远去,存有兄妹之情的人偏偏又为他心甘情愿赴死。另外,苗人凤和妻子、田归农之间也是一出家庭大悲剧。

虽然有始有终的胡斐不失为一个侠,但经历生离死别后,要个侠之虚名,又有何用?不过是狐独罢了。

本书的成功,不单单是这部书悬念迭起、情节精彩纷呈,还因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个既有侠义心肠又具有一般人弱点的少年英雄角色的塑造。胡斐的天真、调皮、机智和不拘小节,显示了一个少年人的特点,但他在大是大非上却又是善恶分明。金庸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比较远离中国旧小说传统。”

《雪山飞狐》

本书更成功、更完美地运用了回述形式。对书中主角之一苗人凤的倒叙,又通过各个不同的人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就增加了苗大侠的立体感。书中情节扑朔迷离,但悬念解开之后却又合情合理。至于故事的结局,作者留给读者去想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安排。此书发表于五十年代后期,叙述的是很典型的中国人在大敌当前还要来个窝里反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角其实是胡斐的父母胡一刀夫妇,作者用巧妙的倒叙手法带出整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依着个人不同的立场及一厢情愿的想法,铺陈出事情始末,但却将分辨是非的工作交给读者。从父执辈到后代子孙无人不以复仇为毕生之志,却只为了一个误会,而这个误会也造成了诸多不能挽回的悲剧。本故事还牵扯到闯王军刀宝藏的秘密,有点接续《碧血剑》的味道。一个“贪”字让一群自命为英雄的人为了求大利而忘大义;一个“恨”字让胡斐终于找到了他的杀父大仇“打遍天下无敌手”苗人凤,却又爱上了仇人的女儿„„

这本书在绝无退路、立判生死的一刻即画下休止符,留给胡斐及读者一个大难题,他这一刀到底是劈还是不劈呢?

《连城诀》

本书是一部内容最残酷,基调最沉闷,回味最苦涩的作品。尔虞我诈、借刀杀人、猫笑老鼠、惨绝人寰,凡此种种,透溢在字里行间。圈套中的圈套,阴谋中的阴谋,叫人领略人性之恶,原来是如此卑鄙、无耻、阴鸷、刁猾、残忍与虚伪、贪婪丑恶的世态万象。

本部书最初发行时以《素心剑》为名,是由金庸先生以小时候一段回忆为主而发展出来的故事:疼爱他的家中长工因为冤狱郁郁一生,心中的委屈直至垂死方才吐露于他。《连城诀》以一部剑诀及其中的宝藏秘密揭露了人性贪婪的一面,写人的“坏”,这本书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狼心狗肺的丈夫,心机深沉疑心重重的师父,还有逼死自己女儿的父亲等等;憨直的乡下小子狄云,落入一个个圈套中,他失去了心爱的师妹,还有对人心的信赖。

但是,从这本书看来,当坏人也不是都很好过的,像有人半夜梦中爬起来还堆尸砌墙,有人为了金银财宝发了狂等等。撇开这些可厌的事,丁典和凌霜华短暂的绿菊之恋,虽然淡淡如一阵幽香,却是全书最凄美的一段。

《天龙八部》

本书是一部成功的悲喜剧。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来破孽化痴,用佛教的思想来开导读者,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书中的三个主角,段誉、乔峰、虚竹——公子、英雄、和尚,三人身分不同,性格不同,但又各占一台戏,既前后交错,又相互映衬;既层次鲜明,又一气呵成。它主要是纠结两代恩仇及大宋、契丹誓死不两立的故事。“天龙八部”一词源自佛经,是八种人间以外、各有神通的众生,象征着书中出现的各种人物,性格独特、明显且各有奇遇。但,这些高人一等的另类人,却也承受着与平凡人一样的欢喜与悲苦,逃也逃不了。明确的年代及真实的场景描绘,对北宋、大理、辽、西夏、西藏及亡国大燕等国的王公臣僧等人物及其生活,都有极生动的叙述,亦政治亦江湖的人,更是在书中层出不穷。如段誉本是大理王子,第一顺位继承人,却流浪江湖,甘心为王语嫣的一颦一笑来去生死;虽然不爱武功,却也以凌波微步及六脉神剑等绝艺闻名。大理以佛立国,使段誉对佛经十分喜爱,领悟力也很高,但也终究为了参不透的“情”字而吃尽苦头。虚竹原是少林寺和尚,这个普通的小和尚是命运之神恶作剧的对象。厚道傻气的他,只想当个无情无欲的小和尚了却残生,却误打误撞学了什么逍遥派的神功,又当了缥缈峰一群女人的头头,还毫无抵抗力的被招为西夏国的驸马。最大起大落的是身为丐帮帮主的乔峰。本是大家尊敬的武林高手,一夕之间却成了人人喊打的契丹狗;好不容易有了阿朱这样一个体贴的小姑娘为知己,又因仇恨而亲手误杀了她。一路潦倒,再豪气干云的英雄也受不了如此打击。最后虽然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成了辽国大王,但又为民族的歧见两相为难而以自杀为终。

这三个命运不同、身世同样扑朔迷离的人却在很巧妙的时刻结为异姓兄弟,并与其他人发生或恩、或仇、或怨、或情等各式各样的关系。这本书中出现了许多很特殊的人,象处处留情处处真情的段正淳、爱听马屁法锣的星宿老怪丁春秋、四大恶人、天山童姥、大智大慧的藏僧鸠摩智、一心复国不择手段的慕容父子,以及犯戒的少林高僧,还有很多既美貌、又痴情、还广览博学的女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该或不该爱的人。

书中也有很多厉害的武功,包括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化功大法和成了逃跑专用的凌波微步等。贪嗔痴愚等各种欲望都包括在书里,整个剧情充满了难言的残酷美,却印证并启迪了大彻大悟、有因有果的佛性。金庸先生澎湃汹涌的想像力尽在其中。

《射雕英雄传》

本书在艺术上显示了金庸大手笔的气度,作品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笔和壮阔的场面,展示了武侠世界的神奇魅力。金庸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运用文字手段,写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故事,以笔掀惊涛的巧妙安排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使武侠小说变成一种令人读之不忍释卷、回味再

三、击掌叫好的艺术品。自幼家破人亡的郭靖,随母流落蒙古大漠。这傻头傻脑但有情有义的小伙子倒也挺有福气,他不但习得了江南六怪的绝艺、全真教马钰的内功、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双手互博之术、九阴真经等盖世武功,还让古灵精怪的小美女黄蓉这辈子跟定了他。这部原名《大漠英雄传》的小说是金庸小说中最广为普通大众接受、传颂的一部。其中有许多有名又奇特的人物,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还有武功灵光、脑袋不灵光的老顽童周伯通。他们有特立独行的性格、作为和人生观,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对历史多有着墨,与剧情丝丝入扣。中原武林及蒙古大漠的生活情形随着人物的生长环境变迁而有不同的叙述,异族统治之下的小老百姓心情写来动人心弦。但是,本书对情的感觉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郭靖与拖雷、华筝无猜的童年之谊、他与江南六怪的师生之谊等等,还有全真七子中长春子丘处机的侠义行为,及其与郭杨二人风雪中的一段情谊,亦有很豪气的叙述。而神算子瑛姑及一灯大师和周伯通的一场孽恋,是最出乎人意料的一段,成人世界的恋情可比小儿女的青涩爱恋还复杂许多。

郭靖以拙胜巧的人生经历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侠风范,也是书中最大的要点。距离这本书完成的时间已有四十多年了,书中的单纯、质朴的人物性格还深深的留在读者心中。另外,本书故事也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白马啸西风》

本书在新派武侠小说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武侠散文诗,其主题比传统武侠小说中那种快意恩仇的主题深刻。全书自始至终以情孽为主线,情节虽不够曲折,但处处有伏笔。人物形象鲜明,不仅书中主角李文秀的遭遇写得极其感人,而且写苏普与阿曼一家四人也皆有个性。

“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尤其是“爱而不得其所爱”这种单相思的死胡同,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走出来的。以金庸小说来看,这故事算是个短篇:一位汉族少女李文秀和一名哈萨克少年苏普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因异族之观念差异,阻碍了他们的交往。长大后,苏普就爱上同族的女孩,但李文秀却未因此忘情,心事浩茫,相思苦恋,而她又被一乔装改扮在她身边的马家骏暗恋。李文秀的母亲也是同样被师兄单恋,因师兄“恋之不可得”导致与其父白马李三落得“同归于尽 ”。

有人在这种感情中选择自我牺牲,有人在怨恨中决定开始报复,这“情”字,真是苦煞人也。

《鹿鼎记》

此书是金庸小说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中的“四不象”作品。它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夺宝的旧模式,通过壮阔的画面与多彩的人物个性,运用调侃的语言,去表现中国“国民的悲剧”与“文化悲剧”,并将韦小宝的机智、油滑以及无赖的本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荡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等地的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伦的对白及逆向思考的事件,多读几遍搞不好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呢!韦小宝笑称自己“不学无术却处处有术”,却靠着这不学之术在太监、钦命大臣、帮会堂主、和尚、甚至七个美女的共同老公这些职务上胜任愉快。这样的人挑战了真实的人性,证明武功和权利不是这世上唯一可取之道,并大大推翻前面几部那样摧心裂肺的爱情观念,来了个七美大团圆,人人都有奖!金庸先生将韦小宝的个人经历与历史紧密结合,大玩历史哈哈镜的手法,令人赞叹,几乎信以为真。而小宝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阶层黑暗面的这种做法,使得这部书成了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其实,韦小宝是个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这是金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

《笑傲江湖》

本书成功的塑造了武林中最出众而最平凡、最诚实而又最聪明的大英雄——令狐冲。他武功不是最高、外貌不是最俊、气度不是最高贵、智谋不是最出众,但他却超越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又不为道教的清规戒律所束缚,于是,他在自由自在中体现了武学的最高境界。

令狐冲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物,他虽然和采花贼、魔教中人做朋友,嗜酒懒惰我行我素,但是他依着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别人的想法、议论,为自己而活。他的气质飞扬佻达,但情感真挚热烈、豪迈任性,是君子眼中的邪徒,却又是邪徒眼中的真君子,生性活泼,却又意志坚定。他对小师妹岳灵珊情真爱挚,但因误会而让师妹被林平之那个伪君子抢走,可不改潇洒本性的他却赢得恒山派小尼姑对他的信任、五毒教蓝凤凰的倾心及魔教公主任盈盈对他的爱,虽然身处险境,却还是处之泰然。

书中的人物刻划出中国人最丑陋真实的嘴脸,如一路假装的伪君子岳不群、自私自大的任我行及害人反害已的东方不败等人,还有形形色色、表里不一的武林人物。他们不仅各自有正面的冲突斗争,更有私底下的矛盾纠葛,首先为辟邪剑谱勾心斗角,又为葵花宝典争权夺利,谁都想一统江湖、千秋万载,但又没有广阔的胸襟。

令狐冲在被关思过时习得荡气回肠的独孤九剑,在江湖飘泊时得到《笑傲江湖》曲谱,这两样是与他最相配的东西了。书中将各人的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上述可怕的野心人士挥刀自宫,冷面奸诈的性格,也有很滑稽胡闹的桃谷六仙,更有为知己而死的魔教长老曲洋及正派人士刘正风,还有目前最流行的话题:同性恋的存在。此外,梅庄四友的黄钟公、黑白子、丹青生、秃笔翁几位古代艺术家也很有看头。

正未必正,邪亦非邪,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而已。本书没有任何历史背景,金庸先生以完全的创作才华,水落石出的道出一连串曲折的奸谋,并很适时适地的掀开了伪君子的真面目。有时候,觉得真小人还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得不可怕!

《书剑恩仇录》

此书为金庸武侠小说之处女作。通过描写书与剑的冲突,江山与江湖的对抗,史实与艺术的结合,武学与奇情的交融,显出金庸的出手不凡。其语言之生动流畅、人物群像之多姿多采,都超出了一般旧派武侠小说的水准。要认识新派武侠小说的本来面目,此书不可不读。

这本书中最令人扼腕浩叹的就是“爱”,就是香香公主为了陈家洛而自我牺牲,以及霍青桐为了成全他人而伤了自己的勇气。还有金笛书生余鱼同对骆冰的那段痴傻单恋,以至后来毁容亦无悔。之中的千回百折,让人觉得爱情实在是一种残酷至极的甜蜜。另外,乾隆的身世之谜也是书中的一段争辩不已的悬案。所谓的“换太子”悬案在野史中的历历描绘,与乾隆皇帝喜着汉装等等记载,更让这段历史的疑问清楚地浮现台面。

当然,红花会众当家武功高强、智计百出、为民除害、反清复明等英勇壮烈的事迹,在书中也有极江湖与戏剧性的说法。大反派张召重的贯穿全场,朝廷高官的女儿李沅芷为情为义,宁愿放弃安适生活,投身于江湖之中,更是将宫廷与江湖、派系与师门之间的恩怨清楚显现。主角陈家洛往来中原及回疆、翻覆朝廷及民间的故事,在本书中的数场打斗中后带到最高点。数不尽的民族情结及爱恨纠缠,造就了这个最广为流传的满汉故事。这就是金庸作品集的第一部著作——《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其实,该书的主题就是一个“情”字。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的“忠、奸”,“恩、仇”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等人的矛盾冲突,去表现社会与人的本性的不同。

杨过和小龙女这段不食人间烟火,自然而成又弥坚不渝的情爱,是全书最扣人心弦的地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始终贯穿全书,为众多冤家的纠葛之源。杨过、小龙女为了他们的爱情历经重重波折、次次磨难,几回将近丧了命、失了魂,但强敌、社会舆论,甚至时间都不能分隔他们。

这本书除了有杨过悲惨苦痛的童年,还有很多对于两性、亲人之情的细腻描写。情关何其难过?不禁令人黯然销魂。悲剧英雄杨过练功的过程十分艰辛,黄蓉压根不想教他武功,全真教人只是欺侮他,流浪江湖使他变得轻浮流气,苦难侮虐使他变得愤世嫉俗,真正对他好的只有孙婆婆及姑姑小龙女,真正厉害的武功是来自剑魔独孤大侠的遗教及一只通灵神雕的督促。最后,他终于能扬眉吐气,击毙蒙古皇帝,但他从幸运习武到不幸断臂,又和对他最好最痴情的小龙女分别了十六年,如此大起大落、无可奈何至极的人生一路走来,似乎什么美好结局对他而言都是一场空。

这部书写的爱情看来既纯真又可怕,尤其以情花来阐释爱情一节,真是字字读来痛击心弦,令人低回不已。因情生恨,将满腹委曲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例子在这里真是不少,如李莫愁、郭芙等,可真是个情魔世界。

《侠客行》

本书以一对极其相像的双胞胎的活动构成故事线索,描绘出一出出悲喜剧。被称为“狗杂种”的石中坚,从小失去母爱,却在岁月磨练中成为一代大侠。而深受父母宠爱的石中玉,却成为一个无耻小人。两兄弟的奇遇,引出一连串的奇人奇事。

主人翁“狗杂种”其实是一个身世不明的可怜人。他被误认为另一个可能是他孪生兄弟的人,代其受过许多磨难,又因被谢烟客欺骗而逆练了阴阳不容的两种内功,身心饱受煎熬。幸好,一些因缘使他逢凶化吉、否极泰来,又因其仁心宽厚、毫无机巧,习得了侠客岛上的神功。

其实,武林间的善恶岂是区区赏善罚恶二使可以了结的?而叵测难料的复杂人心,又怎能参透最最简单的道理?主角带着一颗憨直的心去闯荡江湖,虽然吃了不少苦,但终得奇功及美人青睐,可见得人情世事的变化是说不准的。想不透就到侠客岛喝碗用“断肠蚀骨腐心草”特制的“腊八粥”吧,或许可以洗净坏心肺、恶肚肠。

这部书是金庸先生为数较少的没有用到历史背景,可能发生在任何年代的故事。

《倚天屠龙记》 本书出场人物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独具个性者不胜枚举。最震憾人心弦的,是作者巧妙运用情节去表现那种无奈的悲剧氛围。这种场面并非兵刃相见,又比刀光剑影的拼死一搏更叫人荡气回肠,感叹不已,是通过个性与偶然性来展示人生世界的复杂性。

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大名门正派满口仁义,却为一己之利不顾他人生死的自私心理,还明白点出邪 教中人也有至情至性、生死相许的真心真意,更告诉人们爱情是没有什么正邪之分及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如抢夺屠龙刀时那股贪劲、六大派围攻光明顶那要灭绝一切的狠劲,还有隐于少林寺、导演一出出悲剧的恶和尚成昆之阴险,在正派人士杀红了眼时,跟邪派人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当张无忌开始父母双亡兼寒毒侵身的失怙童年后,个性优柔复杂的他历经困难,因缘习得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后,终于在光明顶上大展身手——昔日被欺凌的小毛头,成了众人眼中的第一高手。和表妹殷离、明教圣女小昭及峨嵋派弟子周芷若谱出的几段似有若无、没有结果的恋情,造成这些女子完全不同的结局,到最后不顾一切和数度患难与共的异族女子赵敏共享画眉之乐,并解开了十六字真言中隐含的大秘密。

从江湖事迹又牵连到与改元朝换明朝的历史人物陈友谅、朱元璋、徐达等人的一段渊源等等,张无忌的一生其实还算幸运的。虽然最后被朱元璋摆了一道,但是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全书对于明教有诸多着墨,包括其创教由来及四分五裂的内斗,而明教四大护教法王:紫衫龙王、白眉鹰王、金毛狮王及青翼蝠王不仅武功独步,也是富有个性的人物。此外,还有光明左右使杨逍和范遥,对情之处理及对教之忠心,以及小昭那首寓意深刻的曲子,都让读者不自觉的将心偏向所谓的“魔教”那一边,真是个出众的教派!

《碧血剑》

该书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金庸吸取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创作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一个半正半邪的形象,为金庸以后小说中出现的各种亦好亦坏的武林高手开了先例。

本书主角袁承志,为抗清重将袁崇焕之子,在幼年习艺已继父业,为了给被崇祯皇帝赐死的父亲报仇而开始了江湖历练的过程。故事中描述最特殊的人物,就是武功高强、心机又深的金蛇郎君的一段风流韵事,以及他如何死后仍让骨中留下剧毒,在藏身洞穴中埋下炸药来对付想找他报仇之人。同时,还详细叙述了他对温仪的深情与对何红药的薄情利用,以至后来温青与五毒教和江南温家的恩怨,并将袁承志卷入其中。故事中的门派之争也颇有看头,铁剑门下玉真子与木桑之间的恩怨,直至后来木桑道长将其武功传给九难,承接起《鹿鼎记》的故事。书中最传神的,是以简练公平的笔法道出的皇太极、崇祯及李自成这三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另外,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和闯王李自成的一段渊源,以及崇祯之女长平公主对其的无缘之恋,以至后来断臂、心死而出家并化名“九难”的故事,在书中也有详细又极含蓄悱恻的描述。

《鸳鸯刀》

本书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它以趣动人。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真是趣中有噱,笔中有谐。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剧之色彩,这在武侠小说中也实属罕见。

这是篇极短的故事,从太岳四侠几桩搞笑的打劫趣事开始,还有一对奉行“打是情、骂是爱”的夫妻贯穿全场并顺便传授恩爱甜蜜的夫妻刀法后,一个大小姐和一个书呆子便因为鸳鸯刀而结缘。在他们差点成为兄妹又破涕为笑变成夫妻后,故事就结束了。鸳鸯刀中藏着个大秘密?不看到最后,你绝不知道!

《越女剑》

这篇短篇武侠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如越王勾践、西施、范蠡等,以真实的历史史实为小说立题,围绕越女阿青的剑法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其中并不乏有爱情场景。当然,遵照历史事迹,最后勾践是名正言顺地战胜了吴王,但,这并不是全书的真正主线,也不是真正的结局„„

第三篇: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谈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世界之大,只有中国才有武侠小说,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只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捧月。金庸的小说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传统诗意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14部作品无一不是精雕细琢之器。本人仅从构思、言语、境界三个方面浅谈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金庸曾将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连成一幅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谈神侠倚碧鸳”,可见他的书名都曾经过详细周密的思索,不是随便安上去的,同样的,他的每部作品也都是经过严谨构思、仔细推敲的。

虚实结合‘技巧连环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的小说,差不多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康熙、乾隆、朱元璋、李自成等。这样,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人物同处一起,构成了虚实结合的奇异效果。再加上金庸创造的美妙动听、充满诗情画意的武功招式及传奇浪漫的人物经历,当真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令人沉醉其中,拍案惊奇。

金庸的文字古朴通俗、准确传神。

金庸小说的一大重要贡献是,矫正了五四以来新文艺的欧化恶习,真正写出了汉语的神韵。金庸小说所用的笔法,是中国传统小说特有的笔法,虽然不是纯白话文,但是口语化的程度,甚至在白话文之上。他用他广博的史地与古典文学知识,用古朴雅致、通俗易懂的文字,准确传神地写出内容真实而丰润、意境深远而确切的作品。

金庸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除却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惊险刺激的内容和古灵精怪的武功,还要数那充满中国味道的境界。

诗词、历史、天文、地理、民俗、武术、医术、巫术、音乐、棋艺、舞蹈、书法、绘画、甚至植物学、动物学、心理学等等融汇在一起,构成金庸小说的博古通今,包罗万象。上至儒、道、佛的哲学伦理,下至古老中华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对人性最全面最丰富的表达,使他的小说悲沉深邃、博达深旷。神秘悬疑、置身云雾的开头,诡异神秘的气氛渲染,秘境绝景的匪夷所思,诗情画意、稀奇古怪的武功招式,使他的小说意境神秘曲折,变幻莫测,引人入胜。

金庸、古龙、梁羽生将中国武侠文学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传奇。但无论是在同时代比较还是至今比较,金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小说博大精深,当真是品之不尽、回味无穷。

第四篇:金庸小说书名对联

金庸小说书名对联

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

还有一个短篇 的 《越女剑》这就是金庸的15部小说

第五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读后感

乔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龙八部》读后感

小时候看过李若彤,古天乐版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当时想,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好了,甚至萌发了当侠女的念头。长大后,知道《神雕侠侣》是由金庸的小说改编的,在高二的语文读本上我发现我很喜欢的武侠电视剧《天龙八部》居然也是他写的。在我细细阅读过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后,不禁为之赞叹,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开阔的视界,才能写出这么一部包含了众多朝代恩怨历史,多个性格迥异或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的规模宏大的小说。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也正是他对佛学研究最痴迷的时期。而《天龙八部》整部书对佛学推崇的境地也相当之高。书中三个主角,乔峰、段誉、虚竹都与佛教有莫大的联系。乔峰虽非佛教徒,但师出少林高僧玄苦大师门下,也可说是少林弟子;段誉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厌于学武,痴迷佛学的人,他出身大理皇家,乃是佛教徒的后人,众人皆知大理国乃是佛教国家,历代帝王多有出家为僧者,而段誉本人也对佛学颇有研究;虚竹本就是个和尚,一心只想安安稳稳地呆在少林寺吃斋念佛,终老一生。尽管后来命运安排,1

不得不回归红尘,还做了一群女人的首领,但心却始终是一个小沙弥的心。

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故事的,自然离不开人物。金庸的小说革除了旧武侠小说的人物的概念化,类型化的毛病,力求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各具特色。在《天龙八部》中,乔峰的刚烈侠义,虚竹的忠厚慈悲,阿朱的温柔善良,阿紫的自私狠毒等等,数十个人物个性迥异,具有十分强烈的形象冲击力。

《天龙八部》可谓是金庸的颠峰之作,主人公乔峰,虽然饱经人世的沧桑变故和人生的痛苦困厄,被人嫉恨、误会和追杀,但其侠义心肠和高贵人格从没改变过,是全书最有光彩、最使人感动与敬慕的人物。在“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这一回,他的绝世武功与英雄气概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而我,也就是看了这一章才品味到小说与电视剧不同的魅力,小说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让人心驰神往。

《天龙八部》中,我最中意的人物就是乔峰,可以说他是金庸作品中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粗中有细,宽容又坚持原则的人。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性格逐渐展开:为人处事的重于信义,报杀父之仇时的智勇双全,对阿朱的侠骨柔肠,照顾阿紫时的心思细密,直至最后的铁骨丹心。他与过境同为“为国为民,侠之大义”者,但却少了积分木讷,多了几分机制与灵便,他与杨过均为性情中人,但却少了几分滥情与不拘,多了几分沉稳和庄重。他和张无忌同为绝顶高手,但较之少了几分优柔寡断,多了几分干练与成熟。我认为他

2是金庸笔下最光辉的男性形象,与段誉相比,多了几分担当与顾全大局,与虚竹相比,多了几分豪放与不拘。

然而乔峰是个悲剧人物。一个悲剧人物是大英雄,大豪杰,有力量可以做一切事,但是却无法改变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小说最后阿朱眼睛瞎了抱着乔峰跳崖那一幕真是悲壮。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剧。明知会朝这条路去走,结果是悲剧,但仍然非朝这条路去走不可,这才是悲剧。

著名作家倪匡对《天龙八部》的点评:《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沉下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龙八部》,又是一个新的巅峰。

乔峰是这巨浪中的最大一个,有人认为他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其实文中最无奈的是那当初追杀乔峰父母的大哥,因为对局势的判断失误,导致乔峰风起于江湖,视为父母报仇而将江湖变成了复仇的天地。错误可以被原谅,但是有的错误时永远不会被原谅,有的错误犯了一次就没有再犯第二次的机会,因为人生会因第一次错误而改变。乔峰,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也是一个错误的终结者。

下载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

    浅谈金庸小说中黄蓉的性格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范文]

    《武侠小说研究》课堂论文 一个女人的变化 ——浅谈金庸小说中黄蓉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213000143 姓名:曾姚菊 【内容摘要】贯穿了《神雕英雄传》和,......

    金庸小说读后感(共5篇)

    金庸小说读后感 金庸先生是当今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武侠小说在思想上融入“儒、道、佛、纵横„„”几家,并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历史、政治、人性、爱情之深刻体会贯穿于作......

    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

    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 金庸小说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其武侠情结必然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但是同样精彩的还有爱情描写。在金庸小说里,合理的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

    听金庸小说课有感

    听金庸小说课有感 说起金庸先生的小说,我想大概很少有人是不知道的吧!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老大,他的读者风靡全球,纵使有人没有看过小说书本,也看过许许多多由这些小说拍......

    浅谈金庸小说人物的塑造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徐清 【内容提要】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人们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阅读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阅读媒体为......

    金庸小说人物评价(精选5篇)

    郭襄:绕树三匝 无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说中最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找不到对手的独孤求败、隐居华山侧的风清扬,这两人的孤寂内心、凄凉情怀才差可仿佛。 郭襄出生之时,正值元兵......

    172首七绝诗品金庸小说人物

    172首七绝诗品金庸小说人物 172 首七绝诗品金庸小说人物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 郭襄 白马未驮夕照去,西风已送伤心来。中原可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