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教学教案
八、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陈宏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书目的种类、用途等知识。
2、理解课文分类陈述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目录学的知识。
2、难点: 初步懂得查找书籍和其它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背景简介: 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末年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问世以来,书目的编撰工作历代相继,从未间断,直到解放前夕,编制的目录书,已有1600多种。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三十年内编出目录索引达7783种,数量为过去一千九百多年的4.86倍。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四化积极贡献力量。书目可以作为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可作为生产科研的向导。利用书目这把钥匙可打开古今中外的文化宝库,收集最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读,以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进行新的创造,为四化作出更多的贡献。课文深入浅出介绍了有关书目的各种常识,起到了普及目录学知识的作用。解题: 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借喻,即“书目”,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题目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点明了中心,破折号起注释作用。本文介绍的是有关书目的常识。课文词语补释: 升堂入室(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简明提纲:
1、引出说明的对象书目,介绍书目的形式。(1--2节)
2、介绍书目的性质并用途。(3--4节)
3、介绍书目在我国的悠久历史。(5节)
4、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6--12节)
5、介绍书目的使用方法。(13--18节)
6、说明应正确认识书目的作用。(19节)质疑解疑:
1、“汗牛充栋”的出处: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充栋宇,是说书籍堆满屋子,高及栋梁;汗牛马,是说牛马运书累得出汗。后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
2、版本: 指一部分书由于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如《红楼梦》,据统计从清朝乾隆时期到现在,共有一百二十多种本子。
3、精校精注本: 指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在文字上经过精心校对,对字句的意义认真作了注释的书本。
4、善本: 指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和旧拓碑帖等。
5、《四库全书》: 是十八世纪清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而纂修的一部巨大官书。它把乾隆以前的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汇编,共收书79337 卷,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但在编篡中也抽毁或篡改了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著作。编者纪昀等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把每种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及书评都作了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后来又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省略文字,删除存目,是总目的简编本。小结:
一、本文充分运用举例、分类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更明白,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起到由此及彼、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本文在介绍几种书目的使用时(p98--p99),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古今、中外、深浅)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选取的几个例子,都有代表性,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安排的。先以借阅小说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书名卡片、著作者卡片、分类卡片;接着以研究明清小说、查列宁和鲁迅的一篇文章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专题书目;然后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和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读书;最后又以研究某一理论问题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治学。分类说明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使读者易于理解(p98)。如在介绍书目的种类时,文章采用了分类说明法,具体介绍了各类书目的内容、体例和用途。在每类说明中,又运用了举例说明法。本文由于大量运用了举例、分类说明的方法,就使读者对于书目的知识,特别是如何使用书目,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第二篇: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四把金钥匙
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四把金钥匙
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和信息急剧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显得十分陈旧落后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并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由传统的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转变,关键是要开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叫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所以可以这样说: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金钥匙一: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首先,朗读和背诵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心理学家纽曼、格里芬他们认为,认知变化既是一个个体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过程,在社会互动中,个体与社会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构建主义形成的对话理论。朗读文本、记忆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通过交流(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品等)达到共识的过程,即知识的生成构建过程。宋代朱熹说:“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基言皆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里所说的“有得”我想可以看成“知识的生成”吧。
其次,朗读和背诵的强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多读一些多背一些优秀作品,对培养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段中,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和发展,通过训练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能。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弥补。鲁迅有雄厚的文学功底,离不开三味书屋里熟背的“四书五经”;巴金之所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说与自己小时候背过的几部古代名著有相当大的关系。
再次,朗读和背诵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模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就是强朗读背诵对于写作的好处。朗读背诵多了,范文的遗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模式就会烙在脑子里,等到自己作文时,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它为模块来组织语言。维果斯基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能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可以是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能通过游戏、活动等来实现。朗读和背诵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交往,并且通过朗读这个外部动作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多次的重复,就能将课文的语句构造,甚至谋篇布局等模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智力动作。笔者记得自己的语文基础主要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打下的。那是“文革”结束之际,百废等兴,教育条件十分艰苦。我们除了一本语文书和词语手册外,没有别的辅导书。老师要求我们每课必背,每个词语解释也要背,我们十分重视,早自学书声琅琅,到后来新课还没有开始上,课文早就背熟了。这样背了两年书,1
不但积累了许多词汇,而且提高了词造句的能力,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起课文的谋篇布局来了。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冬天的早晨》,我自然想到了刚学过又背得滚瓜烂熟的《瑞雪图》,文章竟然一气呵成,受到了阅卷老师的表扬。成功的喜悦,鼓舞我更努力地读背课文,并且一直坚持到高中。
金钥匙二:咬文嚼字的习惯。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点,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让学生用心品味生动形象的字词和精辟优美的语句,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古人作诗文,大多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如“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道出了在锤字炼意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文中的精彩之处,在写作时要尽力推敲琢磨。目前一些学生语文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在平时咬文嚼字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是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无论社科类文章、科技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咬文嚼字有助于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咬文嚼字,可以避免囫囵吞枣和望文生义。特别是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咬文嚼字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请看下面的例子:
1、“祥林嫂,你放着罢!”
2、“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是《祝福》中四婶的两句话,从字面上看,完全相同,但就是因为次序倒转,语意语气大不相同。第一句是一般顺序句,虽有祈使句的劝阻口吻,但语气尚不严厉,而后一句为特殊句式,把强调点落到“祥林嫂”三个字上,四婶强调的不是别人而是祥林嫂,责备之意溢于言表。在祥林嫂听来,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这一声断喝,彻底剥夺了她的做奴隶的权利,摧毁了她仅有的一丝价值和希望。这就是作者高明的所在,这就是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金钥匙三:勤读报刊杂志和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的习惯。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阅读报刊,关心国内外时事,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现代人的生活要素之一,更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经常收看《新闻联播》,不但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还可以增强概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简明扼要阐术观点的能力。报刊杂志上的新闻故事,幽默小品,名人轶事,都可以加以收集整理,作为写作的素材。报刊上的社论或时评,学生可以作为学习议论写作的极好范文,这样的文章读多了,读久了,写作的大致套路也摸清了。从某个角度看,语文能力来自生活,来自阅读。例如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作文,对内容主题的限制越来越少,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大,这使一些只读教科书的考生一筹莫展,或就事论事,或人云亦云,没有深度,缺乏新意;而那些平时广闻博览的学生,就如鱼得水,旁征博引,不拘一格,优秀作文妙手可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其中当然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金钥匙四: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
语文知识的系统形成,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是一个积流成河的过程。荀况在《劝学》里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形象地说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知识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万不可忽视这一点。有的学生是“大钱赚不来,小钱眼不开”,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好高骛远,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学好语文的这个目标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在具体的学法指导过程中,可以教给以下几种方法:① 建立生字难字易错字卡片档案,每遇到一个生字,就不放过,将它弄懂。音似形似的字对比后放在一起,时刻提醒不要写错。②建立纠错档案,每次考试中出错的地方,都要摘录,保证同类错误不再重犯。做好课堂笔记,课文旁批补注,将教师强调的知识点落到课文中,比抄到笔记本上方便。积累优美词句段,文中的名言警句可摘到专门的笔记本上,既陶冶了情操,也积累了知识。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充实自我,厚积薄发。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也如此。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生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方法和态度,都要使它成为习惯。”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让学生养成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就如同掌握了四把打开语文宝库的金钥匙,一定能顺利进入知识的殿堂。
作者:汤天永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实验职中
单位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十里牌邮编:311800
联系电话:***
第三篇:《识字8》-教学教案
1、认识“初、眉”等十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识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地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号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半部,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赴快找出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义,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宁,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学生描红、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四、自读课文
五、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a、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有节奏,像诗一样,很美)
b、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a、多媒体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b、第二句:出台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v
c、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让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朗读全文。
3、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附:谚语
十雾九晴。(这里的雾指的是辐射雾,即日落后由于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一种雾。)
雨过天晴。(天空纯蓝,往往出现在雨后,比较纯净而显青。)
天上星星跳,风雨就来到。(因星光闪耀往往反映出大气不稳定。)
东虹日头西虹雨。(天气系统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虹在东面说明阴雨天气移过此地,该地天晴;反之,虹在西面预示坏天气科来。虹是“日照雨”的产物,即内紫外红光弧。)
人黄有病,大约有雨。(天黄一般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尘埃较多,预示将要下雨。)
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丁里。(由于朝晚霞的色彩鲜艳程度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空气中水汽多时,呈暗红;水汽少时,呈青白。)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是指的是由卷层云而形成的晕圈。)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意思是说,当早上出现有棉絮状的高和云时,往往预示着将有雷雨天气的降临。)
第四篇:8 树叶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长、当、它”等九个生字,学会一个新笔画(竖提),会正确书写“长、虫、兴、当”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认识“长、当、它”等九个生字,学会一个新笔画(竖提),会正确书写“长、虫、兴、当”四个生字。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孩子们,不知不觉中秋姑娘又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这天,大树妈妈为它的孩子们——树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大家都纷纷赶来参加。到底都有谁来了呢?(出示挂图,生看图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将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瞧,多热闹呀!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树叶》去参加树叶娃娃们的盛宴。
二、新授
(一)自主学习,读准字音。1.借助拼音自主读文。
多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不想读啊?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来帮忙。2.检查识字情况 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们看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与大家见面呢?(课件出示:长
它
当
被
河
到
真
高
兴)3.开火车读、齐读。
4.你们瞧,树上这么多漂亮的叶子想要哪一片?想好了摘下来,读读后面的字宝宝,读对了,这片叶子就送给你。(玩摘树叶的游戏)
(二)情趣交融,学习课文。
1.品读句子“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大树妈妈有许多的孩子——树叶,当秋风吹来时,树叶便轻轻地摆动。
(1)你觉得树叶像什么?它在干什么呢?炎热的夏天你扇扇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让学生畅所欲言。
(2)指导朗读。师:树枝把长在树上的树叶当扇子,用它扇起阵阵轻风,多凉快多舒服呀!同学们,你能不能把这种凉凉的舒服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一试?读出你的感受。
齐读,配上动作朗读。
2.品读句子“落在地上,小虫拿它当被子”。
师:秋天到了,小虫就不一样了,秋风吹在小虫身上,它觉得有点冷了呢,都快要感冒了,怎么办?突然,它找到了一片树叶,盖在身上暖暖的,真舒服,看它睡得多香啊!能不能吵醒它?谁能把这种暖暖的感觉读出来?要小声点。
指名读,评价。让学生讨论配上动作朗读。3.品读“漂在河里,鱼儿拿它当花伞”。
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鱼儿是怎么来参加树叶的聚会的?它不是生活在水里吗?谁来告诉我?我们一起来看看树叶怎么漂在河里的?(课件演示: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慢慢飘在河面上)小鱼有了一把花伞心情会怎样?想象一下小鱼会说什么?那我们就美美的读读这句好不好?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让学生讨论配上动作朗读。4.品读“飞到天上,小鸟拿它当风筝”。
参加聚会的还有小鸟呢,她把树叶当什么了呢?请看大屏幕.瞧,又有一片树叶飘下来了,风婆婆扇啊扇啊,这片树叶飞得好高啊,谁看见了它?小鸟看到这片树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句是该往高处读还是往低处读呢?同桌互相读一读。
小组赛读,同桌互读,让学生讨论配上动作朗读。5.课件中出示省略号,教学。课件出示习题:(1)公园里的花开放了,有红的、黄的、白的„„(2)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啊!有猴子、老虎、大象„„
文中的省略号说明小树叶还落到了好多地方,想象一下树叶还会落到哪里,做哪些好事?(同桌合作,仿照诗歌作诗,反馈,评价。)
第五篇:8 *台阶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3.培养尊重父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3.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1.读课文一遍。标出段序;查出生字词,在课本上注音,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写一写。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自学检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凹()凼()门槛()涎()水 揩()嘎()筹()划 黏()尴尬()撬()烦zao()干zao()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把概括文章的方法写出来。精讲点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凹(āo)凼(dàng)门槛(kǎn)涎(xián)水 揩(kāi)嘎(gā)筹(chóu)划(gān gà)撬(qiào)烦zao(躁)干zao(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把概括文章的方法写出来。
黏(nián)尴尬 我家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凭自己一身力气,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方法总结:人物(父亲)情节梳理(我们的的三级台阶;父亲苦干为造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过渡语:了解了故事情节,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刻画了那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三、后教环节 要求:
1.跳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勾画批注即可)2.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探究问题:
1. 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2.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3.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精讲点拨:
1.(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课后习题
训练环节 要求:
1.浏览课文,自主思考下列问题。
2.先小组内展示,组长负责汇总,共同修改后准备在班内展示。训练问题:
1.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简单赏析。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精讲点拨: 1.提示: “那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却露出尴尬的笑。”
2.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自我反思
1.学了本文之后,我收获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2.我有哪些易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