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杂科学思想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迪
复杂科学思想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迪
复杂科学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用来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复杂科学主要强调如何按照事物本来的复杂面目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提出了自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着的还原性思维、线性的因果链研究解释不了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目前复杂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向各个学科渗透,它必将对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的开发、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把复杂科学的思想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于进一步搞好物理教学改革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启迪。
一、复杂科学的基本观点
复杂科学的出现,为我们重新构建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当今的教育复杂性问题、探索教育研究、指导新课程改革指出了一条对各类学科(包括物理教学在内)具有普遍意义的路径和方法。复杂科学的内容丰富,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观点。
1.非线性理论 线性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这是用一根直线表征的关系。近代自然科学正是从研究线性系统这种简单对象开始的,而且在对待实际复杂问题的研究中也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做线性化处理由此得出结论说,线性系统才是科学探索的基本对象,线性问题才有了理论体系。复杂科学告诉我们,宇宙间大量的问题是非线性的,任何一个表面上看来设计完美的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生态学和混沌学家罗伯特·梅认为,目前全世界标准的科学教育,向人们灌输的是关于世界图景的偏见和歪曲的印象。不管线性的教学获得了多大的成功,都只能给学生一个关于实际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非线性事实的失真形象。所以他向一切有文化的人呼吁,不仅在研究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政治、经济生活中,“如果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未必有简单的动力性质,会大有裨益”。如果我们能早日向中学生讲一些非线性知识,那将会使一切变得更好。
2.整体性和非还原论
系统的非还原性表现在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层次后整合而成的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上。教育的组织系统的运行、生命的进程、人类文明的兴衰、经济领域的“报酬通增率”、社会的变迁……都是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着的还原性思维研究解释不了的。复杂科学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即当一些组元组成一个系统时,它就会出现一些它的个体(组元)所没有的性质,对此,还原论是认为系统等于组成部分之和,但人们发现由于系统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跃变,非线性之后整体已经具备了不同于各层次、各因素的新性状,对部分的研究再也不能揭示整体的属性,所以人们再也不能采用还原论方法,而必须采用一种整体论的方法才能了解复杂系统。
3.非机械决定论
牛顿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功,使人们可以深刻把握并精确预言某些现象,即便是预言时与实际出现一点误差,也不过是很小的一点误差。牛顿主导的决定论思想,是建立在简单系统某些性质的可确定性之上的。然而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其演化过程的预测一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著名的“蝴蝶效应”说明了这一点。复杂科学告诉我们,凡是非线性、非稳态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对初始条件有高度敏感性和依赖性,常常具有不确定性,是人们很难预测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以预测而放弃努力。在这方面,发现蝴蝶效应的洛伦兹为我们树立了既有智慧提出问题,又有勇气探索前进的榜样。“假如他在蝴蝶效应上止步不前,使可预言性让位于纯粹性的随机性,那洛伦兹只不过是制造了一则坏消息。然而洛伦兹在自己的天气模型中看到了比随机性更多的内在东西,他看到了一种细致几何结构,看见有序化装成随机。”这意味着,我们绝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现象,在变化的随机性中找到虽有限却是有用的有序性。从无序中看出有序,从复杂中发现简单,这是探索复杂性的基本原因。正如普利高津所深刻指出的那样:“科学的进步是由于把现实的复杂性归结为隐藏着的合法的简单性”我们应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其深层的、有限的有序性、简单性、相似性、周期性、确定性、稳定性,一个遵循辩证法的世界。
二、复杂科学思想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迪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设、归纳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复杂科学思想要求用整体的、全面的观念去把握问题本质,对于物理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价值。
1.完善教学目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制定全面、清晰、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过去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是附属的,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所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依据复杂科学思想,教学目标应从多个维度上来整体把握,应考虑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设计教学目标,这与复杂科学思想相符。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更多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引导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充分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正确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进行取舍,构建出符合实际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2.丰富教学内容 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国基本上是以经典的内容为主,而且知识的编排历来是思路清晰,逻辑体系严密,一些方程、公式、结论很少有可挑剔的地方,但在这些内容的叙述上,在实验器材的安排、例题和习题的安排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空间与余地比较小,反映出一种非此即彼的机械决定论思想。这种思想与新课程下物理教学改革中所提倡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相符合的。此次物理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将内容标准分为必修与选修模块。在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一些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和课题研究等,体现了一些复杂科学的思想,但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渗透还应加大力度,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课内讲解时渗透或开设校本课程等)向中学生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科学方法(如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将复杂科学思想分层次、有步骤地引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整体把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的教学系统的优化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料这样一个简单系统中进行的,即以“教”为中心而展开的,它具有线性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特征,但这与以“学”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不协调性。因为实际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充满混沌性,课堂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对学生现状等了解不足,都会使教学过程产生较大的变化。然而有不少教师对同一教材,虽教过多次,可教学设计却始终不变依据复杂科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对物理概念、规律发生、发展及其适用范围的理解,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心理状况等,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精心设计符合实际的各种开放性的设计方案,保证师生多向互动与交流,并能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方案,摆脱牛顿倡导的机械决定论,使之成为一个似无序实有规律的混沌教学系统,把教学设计推向一个非线性的思维模型中,进而形成以线性和非线性互相支持又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的整体观念。
4.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传统教学追求教学急功近利的“质量”绩效,过分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把教学看成是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化、刻板化、程式化的线性模式。尼尔斯·玻尔说过:“物理学所涉及的就是我们对于自然界所能说的东西”。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然而中学物理对世界的描述,在可能的范围内采取“线性”近似的方法(如简谐运动、胡克定律、欧姆定律)也未尝不可,而且这种线性近似在很大范围内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线性关系是非线性关系的简化或在某一范围内的特殊情况。如由研究弹性形变过渡到一般的形变、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过渡到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简谐运动到一般机械振动等,就必须运用非线性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渗透复杂科学思想首先在讲课中开些“窗口”,不能把中学物理的概念讲得太“肯定”,讲得太死,其内容也不要讲得太“完美”,以防学生误认为物理学就是教材上写的、课堂上讲的东西实际上,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的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如摩擦力、速度等)也在不断深化、完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概念又在发生一些变化,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其次,要改变细嚼慢咽的传统讲课方式,即要改变教师把所教内容讲深讲透、把课堂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和反复强调、对内容的取舍也谨小慎微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要重视学习中的相互作用,允许学生有暂时想不通的问题存在,加强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再次,教学中要加强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努力构建完整知识网络体系,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完善最后,要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活动不可能还原为“教”与“学”的单边线性思维行为,必须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对话和沟通,必须与教学资源发生相互作用。
依据复杂科学的思想,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因为它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某些方面比物理本身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课堂上应建构多样化教学方式,克服自身封闭性,积极创设真实的事例或真实问题情境,尊重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非线性形成过程有个亲身的体验或实践,真正懂得概念的复杂性和实际事例间的差异性,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发展学生非线性思想
由于一个人认识的发展总是从简单事物开始,所以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往往从线性关系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事物之间的线性相互作用。例如,在经典物理学中,首先考察的是未超过弹性限度的胡克定律,没有摩擦的理想运动、理想摆,没有粘滞性的理想流体、光的传播等可以说,经典物理学实质上是线性物理学。线性科学思想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认为线性思想才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然后线性科学思想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认识或科学思想,阻碍了人们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创新思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未见新物理事实的发展,便是一个例证我们可以作简单的论证,一个周期性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只能是重复原来的思路和方式进行下去,只能达到熟练,不会出现峰回路转而非线性问题、非线性方程往往是桀骜不驯、个性很强的,往往带有明显的问题性和突变性,很难找到普遍的解决方法,只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个别问题的特点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要使学生有创新的思想,必须打破周期性的线性思维框架,使思维有分岔而产生混沌复杂科学告诉我们,关键在于从分岔到混沌的过程,平常我们所说的灵感实际是一种阵发性混沌,它是长期思索,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结果,它是我们在思索过程中多次否定、多次寻找、多次反复的必然结果。像牛顿从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贝尔从电报到发明电话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等,都是科学家进行非线性思维的成果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多教给学生一些非线性思想,学生的思维就会有更多的跃迁,更多的创新思想,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
6.深化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评的过程,具有诊断、激励、反馈调控和再学习等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往往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或学生的好坏,评价手段单一。依据复杂科学思想,教学是为人而设、由人而为的事物,评价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学者和被教学者这个主体──人的复杂性,还体现与人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这种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评价应是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既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又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衡量;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量的研究”进行评价,又要对“质的研究”进行评价;既要对自己进行评价,又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既要有静态的评价,又要有动态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功能。
复杂科学作为近代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论意义非常深远,对我们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推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依据。每个物理教师都应理解复杂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意义,使自己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一代教师。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推荐]
浅谈新课改对物理教材及教师素质要求
陆清强
龙州县第一中学
摘要:自2001年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材的开发、管理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完善的必要。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改革
教师素质
10年新课改,我国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数年的实践研究的成果,大量先进的教学模式、新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从实验点、实验区不断的向全国推广,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本文从课改以来初中物理教材的编订、教师素质的提高等角度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提出部分个人的见解。
一、新课程物理教材的特点
初中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中学生学习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在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感受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选用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目标及新课程标提出,在教育目标和教学理念转变的推动下,新课程教材进行了许多的修改,从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看,较之以往教材具有如下新特点:
1、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基础物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同等的地位。以往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最主要的,教材编订者在课本内提出了部分可供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验范例,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设置了更多探究活动,如物体发声、镜面成像原理、电与磁的发现等探究活动,在学习理论之前就能先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原理基本表现,在学习理论时更容易理解。
2、教材结构的设计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认知规律出发,融入刚到开放性和实践性课题。旧教材的版式、内容均较为死板,按照固有学习思路安排知识内容,没有考虑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使部分知识显得乏味难懂,学生对之望而却步;新教材在编订时更多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整个课程完整的归纳为一次“科学之旅”,给学生在提出了更多开放性、实践性课题,但没有设定唯一或肯定的答案,让活泼好动的初中生们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实验,寻找出更多的可能。
3、强调人文精神的渗透,蕴含更多科学与社会思想。人文精神的传播在曾经的物理教学中是经常被忽视的,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材料也较少;新教材中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同时教材中提到的很多物理学家、研究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更能感受其为科学研究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4、采取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的物理教材不再是空洞死板,大量的彩色插页、图片,更为形象的通过视觉形式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大增,也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外了解更多相关的物理知识。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优秀的专业素质,更强调教师的成长。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应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学生而言,初步接触物理知识时如果都是高深专业的术语和艰涩的名词是难以接受的,可能是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就对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主要作用是普及物理知识,教师就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各种物理理论,在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时,能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解答中明白物理知识的内涵,在教学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其次,物理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掌握大量的实用技能与教学相关知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将能够用到的各种资源都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在教学时将更多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用自己的知识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与设备,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的将物理现象通过视听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再者,初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逐渐的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独特的个人风格能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观感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教学魅力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中来,并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师还能起到榜样的作用,优秀教师往往是许多学生最初崇拜的对象,这种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目标。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努力上,良好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最终建立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新课程与初中物理教学》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3.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5.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6.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7.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物理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物理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时光匆匆,教学改革已有三年整,回首教学改革所做的点点滴滴,看见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等大幅度的提高,颇感欣慰,这完全得益于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带给学生更多的受益,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现就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 利用课前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对于“自主学习”方式来说相当重要,学生只有在课前掌握了一些知识,思考了一些问题,准备了一些东西,课堂上才能进行互动交流,我在课前下发学案,学案中提出知识要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案中设置查阅教科书,探究性问题,设计实验等问题,学生预习中一定有问题,我让学生讲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重难点以及碰到的问题,自学探究知识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询问学生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知识。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课前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没明白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怎样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我只点拔一下:当斜面变成水平面而且光滑时,物体受几个力?学生答:两个力。我又问,这两个力怎么样?学生答:二力平衡。我又问:此时物体可不可以认为不受力?学生答:可以。我最后又问,那么不受力对应物体的状态是什么?学生答:运动。此时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反应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我及时给以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课前能继续自学探究。我的监督和引导无疑是学生自学下去的最大的动力。同时我也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更自觉的预习和探究,大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主阵地。课前我科学的分组:学习好的和坏的搭配开,男生和女生搭配开,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讨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习小组之间也进行合作探究。我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参与者,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讲库仑定律时,其中一组认为:两个半径为r的带点球体相距为r时可以看成点电荷,而且拿万有引力中两个均匀球体都可以看成质点来对比,而答案说不可以。这组学生找我询问是不是答案错了。我请求另外一个学习小组帮忙探究。并让他们一起探究分析实质,最后经过合作,半径为r带电体靠近时,电荷重新分布不分布在球心了,不能看成质点,而万有引力中两个均匀球体不涉及电荷重新分布问题,因此可以看成质点,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团结就是力量,学会合作探究。
三.利用物理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做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一份重要途径,现在的物理课本没有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分开,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而不是让他们看着老师在台上做。自己经历过的与看别人的毕竟不一样。在学习必修一“超重和失重”时,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在加速上升电梯里称体重,看秤的示数大于人本身的体重;加速下降的电梯里
称体重,秤的示数小于重力,从而让学生彻底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如何设计实验,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怎样处理。让学生感受自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做实验来研究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四.利用课后整理学案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
我每节课后都督促学生把学案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笔记上。在学习3-2的交流电时,有电动势的瞬时值,平均值,最大值,有效值,学生课下及时整理笔记就会很容易区分开而不易混淆。一旦忘记或者混淆立即打开笔记进行核对。通过归纳、整理,把本节课的知识能进一步梳理、系统,可以反思哪个问题还没解决,哪个问题顺利解决等,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物理模型怎样?通过课后整理学案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让学生在课前,课堂以及课后都成为主人,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相信这样的课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我愿意不断探索适合二中学生的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凤城市第二中
刘丽华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心得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心得
摘自:《中国老师研修网》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上课讲解加演示,学生课后做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的初中生,物理教学需要进一步实行改革。
一、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改革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其对物理实事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物理课堂教学上的演示实验效果都不十分令人乐观,记得一次做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演示实验,课后学生反映只有前几排的中间的学生能够看清楚,后边的及旁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看不清。这样学生在直观上就很难直接感觉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因此我在物理演示实验上也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我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首先和其他老师商量设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把演示实验直接改成的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能亲亲自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就克服了班里多数学生看不见,看不清的缺点,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直观印象,充分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轻松进课堂
物理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我们可以把电脑与投影机连结起来,让电脑里的教学软件直接投到大屏幕上。比如在讲《质量》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自制的物理课件来模拟用天平来称物体的质量。同学们在大屏幕上就可看到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由老师用鼠标进行操作,跟在实际实验中的操作一模一样,配上声音,让学生进行思考,就更加形象直观。老师演示一遍,也可让学生进行操作一遍。这样,大屏幕克服了一些学生看不见的缺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配上声音就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多媒体进课堂”这一项我调查了一部分学生,他们都说多媒体教学进课堂可以使他们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要积极组建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把学生热爱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培养起来了,那就好比似干柴遇上火源一样,一点即燃,就会立刻迸发出他们学好物理课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一个很好办法就是组建物理兴趣小组,这项工作最好在初二上学期就开始,因为这时的初二学生对物理课还没有具备多深的理性认识,他们只是从感知上去认识的。当他们的感知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到讲课的时候学生自然会轻轻松松的接受,并且成绩会逐步的提高。去年我教的一个班中有一个脑子特别快的学生,但是写作业特别不认真,也不很爱学物理。每次改作业我都要批评他,后来他的作业也不交了。这时我成立了一个物理兴趣小组,由于他的脑子快被班主任派了进来。在兴趣小组里,我不讲课,带领他们做了许多他们不知道原理的一些小实验。过了将近两个月,我发现他上课听讲认真了,并且作业也写得挺好的,物理成绩也提高了。在后来我问他成绩提高的原因,他说他是受益于他在物理兴趣小组里做的一个“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的实验。他当时并不知原理,只知它好玩、有意思、有用,后来他就越来越爱上物理课了。
四、物理作业的批改要实行评语改革
一次好的物理作业,做的又对,字写的又漂亮,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相反,作业字潦草,错的又多,喜欢看的老师就不多。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更应该好好的对待,在改作业的时候,给他们加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相信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批改物理作业时,给学生的作业加上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学生会倍加关注,学习会更加勤奋、努力,很有可能使其终身受益。我有一个学生,初二时他的学习成绩不很好,学习不踏实,但是后来学习又努力了,最后考上了高中。再后来我见到他时,提起这个问题时,他说他非常感谢我在一次物理作业中给他批的评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将属于你”。可见,一句不起眼的激励性评语,可能会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五、要加强物理实验改革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还可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