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道德与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思修小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1.环境问题岌岌可危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问题从隐性地层面已经慢慢浮现出来,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沙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等。描述整个社会的环境问题的名词足够编著成一部词典,而名词下的条条解释都直指人类的与自然不和谐的活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危险和灾难的来临,不是自然界无原由地强加给我们的,而是人类社会过去的“蒙昧意识”下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顾后果,不顾和谐地求发展,在当时可能未见危害,好比DDT,却在几十年后暴露无疑,有报道指出,在南极企鹅体内发现DDT。这样的后果不光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是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我们再也无法去细数我们的生活究竟对环境带来了多少危害。我们再也无法统计,如果这样的状况不加阻止,我们的美好家园还能维持几天。我们再也无法坐视这种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一个个事件继续蔓延,甚至像洪水一样泛滥到我们脚下。
以上种种,无不诉说这一个现状,那就是环境问题岌岌可危,亟待解决。我们要解决它,必然从实际出发,辨证地来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让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至于偏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因此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思想,加强环保法律意识,这也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2.保护环境需要道德与法律
俗话说“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所以对于环境问题也要“已然”、“未然”两手抓。在问题未发生之前,要以道德相约束;在问题发生之后,要以法律来制裁。道德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3.道德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3.1道德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环境问题,同下至个人健康、家庭幸福,上至民族复兴、国家稳定繁荣,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健康无法保障,国家的资源匮乏,就无从发展经济。我们的共同理想的实现,应该把构件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就与国家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相一致的。
3.2道德环境保护中的实现途径 要想在道德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改变和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现时期改革开放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发展的阻力渐渐地显性化,而要克服和避免这方面地矛盾激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要取得胜利,就要树立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道德修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一种利他主义大于利己主义的意识。因为在现在的环保活动中,利己的一面只是长远层次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至少是与志愿的环保者本身利益没太大关系的。这也是环保没能得以彻底深入人心的原因。所以为了突破“利他主义”的瓶颈,就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立科学的生活观从而实现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不光是集体、社会、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健康的生活观。抵制有害的因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通俗来说就是,懂得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物是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有消极影响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和机制,有效地把自己与有害之物之事隔离开来。这种科学生活观的建立,又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密切相关。思想道德健全、修养较高的人才会追求更科学的生活方式,更人性化更安全的生活理念。
4.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4.1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在保护环境,制裁环境违法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环境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它是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行为规范和具体措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环境保护的是非标准,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教育人们要在思想上重视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再走传统发展的老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要求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保护对象及基本要求,倡导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敢于向环境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
它是维护国家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是促进环境保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许多环境污染迁移扩散的范围相当广泛,往往污染的不只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是造成跨国界污染。一国参加国际环境条约,并在国内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对各种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管理和惩罚措施,包括对国外越境污染的管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越境及过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并在受到污染和破坏时依法索赔。同时,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对世界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维护国家主权和环境权益。
4.2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实现途径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来全面地预防、控制和消除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不作为、渎职的执法人员严肃处理。
其次,要出台相关法律与规章,强化环境管理。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
最后,要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5.结束语
环境主义者人为,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方式、政治体制、技术发展和价值观念所做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存压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技术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
总之,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合作和谋求发展的主要内容,环境伦理道德是一个现时代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之一,是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观念,未来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我们国家地理教育曾几何时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偏差,这主要反应在环境地理方面和环境伦理道德的欠缺,在教育中形成不良的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理教育中环境道德教育是地理内容中最基本的部分,环境道德伦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地理基层的教育者用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地理教育中为环境的保护,为人类的培养合格的人才永远地、不懈地去努力。
第二篇:论道德与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思修小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1.环境问题岌岌可危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问题从隐性地层面已经慢慢浮现出来,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沙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等。描述整个社会的环境问题的名词足够编著成一部词典,而名词下的条条解释都直指人类的与自然不和谐的活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危险和灾难的来临,不是自然界无原由地强加给我们的,而是人类社会过去的“蒙昧意识”下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顾后果,不顾和谐地求发展,在当时可能未见危害,好比DDT,却在几十年后暴露无疑,有报道指出,在南极企鹅体内发现DDT。这样的后果不光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是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我们再也无法去细数我们的生活究竟对环境带来了多少危害。我们再也无法统计,如果这样的状况不加阻止,我们的美好家园还能维持几天。我们再也无法坐视这种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一个个事件继续蔓延,甚至像洪水一样泛滥到我们脚下。以上种种,无不诉说这一个现状,那就是环境问题岌岌可危,亟待解决。我们要解决它,必然从实际出发,辨证地来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让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至于偏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因此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思想,加强环保法律意识,这也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2.保护环境需要道德与法律
俗话说“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所以对于环境问题也要“已然”、“未然”两手抓。在问题未发生之前,要以道德相约束;在问题发生之后,要以法律来制裁。道德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3.道德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3.1道德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环境问题,同下至个人健康、家庭幸福,上至民族复兴、国家稳定繁荣,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健康无法保障,国家的资源匮乏,就无从发展经济。我们的共同理想的实现,应该把构件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就与国家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相一致的。3.2道德环境保护中的实现途径 要想在道德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改变和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现时期改革开放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发展的阻力渐渐地显性化,而要克服和避免这方面地矛盾激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要取得胜利,就要树立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道德修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一种利他主义大于利己主义的意识。因为在现在的环保活动中,利己的一面只是长远层次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至少是与志愿的环保者本身利益没太大关系的。这也是环保没能得以彻底深入人心的原因。所以为了突破“利他主义”的瓶颈,就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立科学的生活观从而实现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不光是集体、社会、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健康的生活观。抵制有害的因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通俗来说就是,懂得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物是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有消极影响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和机制,有效地把自己与有害之物之事隔离开来。这种科学生活观的建立,又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密切相关。思想道德健全、修养较高的人才会追求更科学的生活方式,更人性化更安全的生活理念。
4.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4.1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在保护环境,制裁环境违法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环境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它是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行为规范和具体措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环境保护的是非标准,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教育人们要在思想上重视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再走传统发展的老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要求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保护对象及基本要求,倡导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敢于向环境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
它是维护国家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是促进环境保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许多环境污染迁移扩散的范围相当广泛,往往污染的不只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是造成跨国界污染。一国参加国际环境条约,并在国内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对各种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管理和惩罚措施,包括对国外越境污染的管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越境及过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并在受到污染和破坏时依法索赔。同时,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对世界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维护国家主权和环境权益。
4.2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实现途径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来全面地预防、控制和消除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不作为、渎职的执法人员严肃处理。
其次,要出台相关法律与规章,强化环境管理。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最后,要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5.结束语
环境主义者人为,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方式、政治体制、技术发展和价值观念所做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存压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技术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
第三篇:思修论文--论当道德遇上法律
论当道德遇上法律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我们每一位公民日常生活的两个重要标准。它们规范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每个人道德的高低是由其个人境界的高低所决定的,与公德心的高低是有关的,所以不同的人的道德水平是会有很大差异的。然而,法律则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定义来看,道德和法律之间看似没有交集,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却时常会在同一事件中相遇,不仅如此而且有时还会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让事件变得焦灼,让解决的人左右为难,让事件的结果出人意料。
关键字:道德法律相遇合理
道德与法律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笼统的说,一提起道德,人们毫无疑问的会将它与善良,美丽,正义,境界,公德心,光荣等联系起来,和法律一样,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行。所以将道德理解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与其内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内容上讲,道德具有价值性。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这是道德最高层次的内容,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分得最高标准,它凭借个人品质、境界的高低来维持其公正性。而法律则是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收侵犯,它凭借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维持其公正性。一般情况下,道德和法律是可以很清楚地将事情管理好的,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意外,这就是当道德遇上法律的时候。
乐于助人是中华优良品德,与其相关的问题应该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是如果人为的非要让法律介入本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事时,那么问题就会变得比较模糊、焦灼。在这个过程当中现实人情的冷落便会借着法律这把利剑将正义一步步地抹杀。那么就让我们用现实中的实例来更精确地解读这一观点:
李芊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的执业医师,2014年1月21日,李芊从上海乘坐火车到北京,刚上车,列车广播有孕妇急产,需要妇产科医生帮助。李芊说明身份后,跑到孕妇身边帮助生产,胎儿产下后,李芊还陪同孕妇和胎儿一起到了南京市某区级医院救治。
这原本是一个善心与爱心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值得传诵的乐于助人的正能量案例,但是当胎儿被送到监护室后,孕妇家属不仅没有感谢李芊,反而把她告到了法院,经过法院审理后最后作出最终判决,认定李芊非法行医,导致胎儿吸附性肺炎,判处李芊赔偿新生儿住院费和家属误工费等共计人民币14361.59元。这是多么冰冷的判决,这是多么令人愤懑的家属。
火车上扶危救困是医生李芊优良品德的集中体现,然而她却因为自己不是在医院里为病人实施救助而被告成非法行医,触犯了法律,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原本是单纯出于好心救人的目的去帮助别人一把,最终自己却被告上法庭,这一事件不仅让人寒心,而且让人不解。我想当时的法官也应该是纠结的,但是冰冷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案例足可以证实那句话“当道德遇上法律的时候有理也说不清”。对于这件事,在正常人看来病人家属绝对是不通情达理的,病人家属把好心医生告上法庭的行为是影响极其严重的社会负能量,这种负能量的传播会严重打击好心人在继续做善事的热情,这会让人有一种好心做了善事自己却要被打成被告的感觉,那自己还有什么必要在去帮助别人呢,这种乐于助人的风险也太大了吧,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下去,那我们的社会将不再会出现乐于助人的现象,剩下的只有冷眼旁观。
当道德遇上法律,就是这么让人揪心,这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更是让人愤懑。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主动扶起一个在公交站台等83路车的过程中摔成了骨折的老太太,又应老太太的儿子恳求协助送老太太去医院,又掏出200元钱替老太太垫付住院费。然而就在彭宇准备离开时,老太太突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她。此后又一纸诉状将彭宇告到法院,结果却是法院判决彭宇赔偿原告四万五千多元,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案件也同样展示给我们一个好心人传承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反过来却被救助者给告上法庭,不是被告人真的犯了法,而是被告人被救助者诽谤,最终以好心人承担法律责任告终。这一事件让所有的人都为彭宇这个热心的小伙子打抱不平,也为没道德老人可耻行为的愤懑,更对当道德遇上法律时的无力而感到无奈。
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彭宇案件给予人们深深的启示:人们需要重新树立起并实践正确的道德观念,尤其是法官要从道德上升华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更要做排头兵,要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驱除邪气,完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护好人。即便是道德遇上了法律,法律也应保持正义。也只有这样法律才能让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当的保护,于此同时法律也保护其自身的权威性。
生活就是这样总会出现这种让人们不知道是应该用道德层面的知识来解决合理,还是动用法律层面的知识来解释更合理的事情。其中最让人纠结的一种情况莫过于上文中出现的本应该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最终却因为证据不足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只能动用法律来解决,将事情的本质打成反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不仅让许多好心人蒙冤,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同样,即便道德再次遇上法律,我们所有人都应始终支持正义,保护好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让好心人心寒,不阻挡乐于助人这类正能量的广泛传播,始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四篇: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思修论文
思修小论文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要看他的人生价值何在,及由此产生的意义。
这里,破陈出新,我想就此,从①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②为什么要实现及③人生价值和意义为何,来谈谈我的看法。(how←why←what)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他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他让他的人生燃烧出光彩,战争,病痛,并没有打倒他绽放人生的决心,而是更增添了他的勇气,战胜一切的勇气,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横空出世,昭示给世人:“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或许短暂,但是他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他短暂的人生并不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而是写满了他战胜病痛,战胜自己,坚强面对人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想令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他的制约条件,而关键在于他如何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是自己最大化的从这个世界吸取营养,并产出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承受病痛的人,更加珍视他们的人生。众所周知,海伦·凯特从记事起就身处在一个黑色而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孤独、无助、彷徨,这就是她最初的人生,前进的风帆不知该驶向何方。但是,不甘平凡的海伦,她没有让她的人生变成一次毫无价值的旅程。她选择了前进的方向,用她的手,用她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接受它的洗礼。她没有让自己一辈子都躲在没有光与声的角落里,她走出来了,她用她88个春秋完美地诠释了生命价值所在: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谈到:“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因为病痛,她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忧患意识,这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块基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是因为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常常将事情推到明日去做,日复一日,结果一事无成。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知道明天上帝就要带走我们,结果会怎样?今天的事情还能推到明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他们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确,人生是一段有终点的旅途,如果我们希望抵达终点时,可以无憾,那么就必须尽自己最大可能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谈到此,我想我已经表达了我对“如何是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即在一个人不可预期的人生里,如果他想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那么他必须明确,时不我待,每一天都需要他奋斗,要尽己可能的获取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这个世界,使得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有人一定会问,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做什么呢?每天衣食无忧,能吃能睡,好不惬意。诚然,这样的生活看似舒服,但是这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譬如说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必有其独到之处,而这即是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不由想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岁之前,温尼的生活正是出于无所事事,整日玩乐的状态。但是,18岁那年,他的父亲辞世了,那个严厉、令他敬重的父亲离开了。《丘吉尔传》中写道:“温尼手扶在窗框上,看着屋内被家人围着,生命垂危的父亲,他沉默着,泪水隐隐地噙在眼中,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日后的自己,可是,他能够像父亲那样带着荣
耀和家人的爱离开吗?他什么也没有,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他要做什么,他能做什么?那一瞬间,温尼似乎长大了,他知道,作为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责任,他需要像父亲那样,为他的人生奋斗,这个家还需要他来撑起„„”
丘吉尔辉煌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应庆幸,我们同他一样,有思想,有能力,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甚至引领时代的发展。这些,只有当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只有我们对这个世界产出价值,产生作用时,才能够实现。换言之,我们之所以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展示作为人的魅力,正如狗吠鸡鸣来展示它们为狗为鸡,而非其他。
谈到这,聪明的人一定看到我的论述中一个模糊的概念,是的,这就是我的主题:价值和意义。《资本论》是这样定义的:“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而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影响。简单地将它们二者放到人生的高度联系起来,即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有意义,那么他就要满足人生的某些需要,即对人生产出价值。
这里,人生价值即产生正负之分,从而人生意义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显然,我们渴望并向往拥有的是正价值,积极的意义。但是,放眼现今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产出正价值,活出积极的意义。
就拿民众最常说的“腐败”来看,这正是负的人生价值,消极的人生意义的客观表现。诚然,贪官在贪赃枉法时满足了他对权利和金钱的需要,但是,这个行为对他人,却产生了不好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样的行为仅满足自己,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逆时代发展的。人是一种群居生活,我们今天的强大,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如果因为个人因素,破坏了这种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那么,这样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有何以言“正”,它的存在,只能阻碍我们人类进一步向前发展。
反过来讲,正的人生价值,积极的人生意义,可以促进时代的进步,这就与我上述的观点达成了一致。但是,必须强调,这里谈到的价值和意义,未必都要是像牛顿,爱因斯坦,毛泽东那么伟大,毕竟,不是每个人有那样的才华。我们是凡人,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前些天看到三名湖北大学生因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溺亡,我们悲痛他们年轻的生命过早的离开的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很普通,但他们不平凡,他们为着人生奋斗着,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也不忘将未来的希望传递下去,“弟弟,哥哥走了,哥哥把希望交托与你们,你们要好好的活着,带上哥哥那份,活出人生的精彩„„”
他们用生命救下了下一代,社会未来的推进者,或许他们没有建立丰功伟业,但他们无悔,他们做到了,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并没有因为他们生命的消亡而失去色彩,他们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用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不要害怕自己短暂的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去做,凭着我们心中要为这个世界有所产出、有所贡献的信念,充分利用我们现在拥有的每一天,用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请相信,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你将会了无遗憾地告别这个世界:“我已尽吾之所能,我,不枉为人。”
以上即是我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看法,使我对我的人生有了一些思考,我明确了脚
下之路该驶向何方;与此同时,我亦希望对彼有所启示。
第五篇: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问题。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恶果,总之,当今的社会公德缺失,价值观的扭曲既为事实,现在政府须做的就是正视以往的错误,制定并贯彻应对新时期的法制、道德建设需求的政策。
但是如何进行当今中国道德和法制建设,我们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也要走法制化道路。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弱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迷失方向。道德危机的存在是由于道德的性质与道德效力的来源之间产生断裂,从而使原有的道德失去效力,而新的道德又无从产生。道德是个社会性的概念,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的一种。而道德效力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良心,即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随着社会,成员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分歧的程度加深,道德的社会性也会随之消减,直到丧失效力,而在我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与当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相合。
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是无前例可循的。既无前例可循,亦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制度。所以导致了目前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即旧的道德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社会,而又无新的道德准则予以人们参考。因此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如果有私心,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不能迷信。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
在我们要实行法治的今天,法律必须要具有普遍意志性和至上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更主要来自于法律受到公民的信任,成为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丢掉传统的小农意识,革新道德,培养一种新的道德精神适应变革的社会,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
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法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了。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这有意志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在宏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的统一体。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