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五篇之集评集注

时间:2019-05-13 07: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之集评集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之集评集注》。

第一篇:诗经之集评集注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②。(三章)

黍离集评、评注

①诗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②毛传:“彼,彼宗庙宫室。迈,行也。靡靡,犹迟迟也。摇摇,忧无所想。”钱澄之曰:“毛云靡靡犹迟迟也,盖意懒而足不前之貌。”李塨曰:“离离,散垂之貌。稷即今之小米也。黍秀,即散垂,稷则苗穗挺直,实乃垂而不散,故黍但见其离离,而稷则见其苗、其穗、其实也。”焦琳曰:“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沈青崖曰:“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靡靡,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邓翔日:“章首二句咏物,后六句写情,惟三、四句自肖形神,觉此时此身茫无着落处,深心国事,尚有斯人。” 关于《黍离》,似乎不必再说太多的话,停留在诗人心弦上的哀伤早已作为一个象征而成为永恒的悲怆。牛运震曰:“此诗纯以意胜,其沉痛处不当于文词求之。后人诗如‘山川满目泪霑衣,六朝如梦鸟空啼’之类,徒伤代谢而已,固无此怀古深情也。‘谓我何求’四字,说尽人世浅薄,一‘求’字误人,直到君国之义漠不相关,可惧哉。谢叠山先生云:文武成康之宗庙尽为禾黍,而能为悯周之诗者一行役大夫外无人也。吾读《书》至《文侯之命》,观所以训诫文侯者,惟自保其邦而已。王室之盛衰,故都之兴废,悉置不言,吾于《黍离》之诗,重有感也夫。按此数语委婉尽致,而出自叠山先生,尤足发此诗幽情。”所引谢氏语,出自谢枋得所著《诗传注疏》。论《黍离》一节原很长,引者乃撮述其要。谢氏于宋亡之后,以死拒绝元朝的征聘,可算全了名节的忠烈之士,其读《黍离》,自当别有怀抱,不仅仅为诗而发也。如牛氏所论,后世的怀古诗,多半指点江山,月旦古人,作局外人言,虽然不乏兴废存亡之慨,却很少有切肤的伤痛。《黍离》之悲,则是把整个儿的自己放在一叶痛史里边,故戴君恩曰:“反复重说,不是咏叹,须会无限深情。”以一个孤独的个人来哀悼沉重的历史,他不能为这个历史负责任,他本来也不在“佛时仔肩”之列,而却明明把丧亡的哀恸全部来担负。“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其说是以天下为己忧者的悲哀,不如说,更是“不知”者的悲哀。

关于黍稷,范处义曰:“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实,非必谓前后所见,盖其忧思既乱于中,谓我所见宗周故都尽为禾黍,岂真黍邪,抑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实邪。既不能辨其为黍为稷,岂复计其成之蚤晚,为苗、为穗、为实哉。”但也有另一种意见,李樗曰:“箕子闵商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既曰麦秀,又曰禾黍,则亦与此同意。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以见尽为禾黍之意。”两说各有理据,不妨并存。

“悠悠苍天”,毛传:“悠悠,远意。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吴天,仁覆闵下则称曼天,自上降鉴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说本《尔雅》。初看似是赘文,细绎则不然。且读《周颂·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是天去人也近。而《黍离》之天,则不同于皇天,吴天,曼天,上天,是再没有《敬之》时代的监临与护佑,而悠悠也,苍苍也,去人也远。可知与“悠悠苍天”对应的乃国之败亡,却并不仅仅是“远而无可告诉”的迷惘,下接“此何人哉”,揭出人天两造,既是无所归咎,又是有所归咎,所谓“通篇不指一实事实地实人,而故国沦废之况,触目伤心之感与夫败国基祸之恨,一一于言表托出”(王心敬),是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善长,凭吊诗中绝唱也。唐人刘仓、许浑诸诗,往事袭其音调。

[近代]吴闿生《诗意会通》:旧评:起二句满目凄凉。结局含蓄无穷,欷歔欲绝。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为系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

余冠英《诗经选》以为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

程俊英《诗经译注》以为是诗人描写了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之情。

静女①

静女

《诗经 ·邶(bèi)风》②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集评集注:《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三:《序》谓:“刺时”。毛、郑推原其意,谓“陈静女之美德以示法戒”。《集传》则以欧阳氏说,斥为男女相会之词。夫曰“静女”。而又能执彤管以为诫,则岂俟人于城隅者哉?城隅何地,抑岂静女所能至也?于是纷纷之论起。吕氏大临曰:“古之人君夫人媵妾散处后宫。城隅者,后宫幽间之地也。女有静得,又处于幽间而待进御,此有道之君所好也。

孔氏颖达曰:伋妻自齐史来,未至于卫,故为新台。待其至于河,而因台以要之。此所谓城隅也,所谓“俟我于城隅”之“静女”也。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集评集注:《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诗经集传》)在这里,“国”泛指区域。与德惠塞的公室所据地盘相比较,实行新政的私门所辖区域正是“乐土”

郑《笺》:“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孔《疏》:“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鲁诗》云:“覆亩税而《硕鼠》作”(王符《潜夫论?班禄篇》。《齐诗》云:“周之末涂,德惠塞而耆(通“嗜”,爱好)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覆亩之税,《硕鼠》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谓此诗:“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此说言简意赅,更加贴近诗意。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六:此诗见魏君贪馋之效,其始皆由错误以啬为俭之故,其弊遂至刻削小民而不知足,以致境内纷纷逃散,而有此咏。不久国亦旋亡。圣人著之,以为后世刻啬者戒。有国者曷鉴诸?

[近代]吴闿生《诗义会通》:朱子云:“此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谁之永号”,许白云曰:“乐郊乐郊,又将长号于谁乎?见其民穷蹙之甚,无复之也。”此解最胜,前人未有见及者,必如此义味乃无穷也。旧评:“‘适比’不必真得所,止形容在此之不得所耳。”其说亦善,皆得诗人所指。

当代学者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说:“这篇表现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农民年年为剥削者劳动,得不到他们丝毫的恩惠,只得远寻„乐土‟,另觅生路。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

《中国文学史》认为:“虽然„国风‟中没有保存反映人民与统治阶级直接斗争的诗篇,但《硕鼠》(„魏风‟)中描写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而想到逃亡,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带有反抗意义的。诗中把剥削者比作„贪而畏人‟的大老鼠,它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蔑视和仇恨。诗中所再三咏叹的没有人为饥寒而悲号的乐土,尽管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但依然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在它流传过程中一直成为鼓舞劳动人民为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说:“本篇抒写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他们把剥削者比作大老鼠,发誓要远离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乐土。”另一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同样认为:“此诗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中国文学大辞典》称本诗:“是一首反对剥削,幻想美好生活之诗。” 《诗经百科辞典》断定:“这是一首古老的也是最好的农民反对重租重税剥削的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集评集注: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奔,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中国文学史》说:《氓》“是写被遗弃的妇女诉述不幸的遭遇”。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这首诗是“写弃妇之作。篇中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

《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付玄《豫章行》)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韩非子?备内》)秋卫宣公时卫国“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毛诗正义》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集评集注:1:《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2: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3: 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被锁深闺、为怀春之情而痛苦时,就从《关雎》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当然,实际上她已经走得很远了。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7: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队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悠然自异者矣。

第二篇:诗经之花草树木

诗经中的植物

我们回顾前几节课对《诗经》这一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学习,从《诗经》的成书、诗“六义”到《诗经》在文学、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我们通过了解有关《诗经》文献资料以及解读作品的形式,巩固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将通过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诗经,走近《诗经》中的花草树木。这里主要选取的是十五国风中的篇章,国风中大多为民歌,民间抒情诗,最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中抒写了许多植物,或描摹其形态,或记录它与人类的交会,这些植物寄托了人们真挚的情感,也随着美丽的诗歌流传千古。

一、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这是一首感慨衰亡、愤叹流离的抒情之作,《毛序》言《黍离》“闵宗周也”,东周大夫行役到西周时的都城镐京,目睹旧时宗庙宫室遗址“尽为禾黍”,哀悯周室之颠覆,整首诗充溢国破家亡之感伤情怀。自此,后世皆称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诗歌三章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个别用字上有细微变化,这也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每章前四句写满目凄凉的景象,生动刻画出诗人在路上缓慢挪步,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后六句直抒胸臆,呼叫苍天,悲怆至极。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一黍一摇,一生一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二、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形容女子的容貌颜如木槿,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呢。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三、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周南·卷耳》

今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妻子幻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诗歌,对“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有两种解释,指妇人想像中的丈夫在远方骑马喝酒,另一说是指妇人自己骑马喝酒,我个人偏向于前者。整首诗歌的画面应该是这样,妇人一边采着卷耳一边想像远方的丈夫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旅途困劳顿、人马困顿,不由得停下脚步,将篮筐放到一旁的大路边上。此刻,思念是恒久的光,它从心里透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就思念的人来说,那一刻她变的酥软了,就苍耳来说,它物化成魂,进入人心思虑的海洋里,不再仅仅是凡俗世界里的苍耳。自然和人,在这个时刻,同时产生了双重的意义,爱恋和寄托,物性和幻念。

从诗的美学意义来说,吟读这句诗,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水的妇人,在爱的光影的诱导之下,如何由生活里的一个活泼情形化做柔情缭绕的一缕轻烟,飘飘渺渺的飘落到平凡自然的一个物件---苍耳身上。而苍耳,则在静默时分,不再是个空间里单纯的自然形象,它被一种神秘之力开启了时间相连人心的通道,让一双痴迷的眼睛穿越地域阻隔,看到梦幻般的镜子里,日思夜想的那个人,是如何行走在艰难的征途古道上。

读这样的诗,飘然浮现的女子让人爱过妖媚果敢千倍。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西方的社会发展特征之间在产生融合性的对抗力量了。苍耳子上的短刺勾镰,体现的不是独立个体的个性特征,而是男女之间和谐关系所要体现的一种普遍联系,一种相互的不是外在利益形式上,而是在内在心理当中的的牵挂思念的柔和的共振情形。

想着,在青草茫茫的山路边上,看到一个神情忧伤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株苍耳旁,苍耳是弓,思念是箭,它们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神秘的永远被时间所钟情的爱的永恒。

四、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卫风·氓》

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薄幸男人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解脱,而女子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又没有其它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就人生的成就,这其实算得上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成就吧。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的一种植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在甲骨文当中,人类智识苏醒,开始创立文字,在干枯兽骨和竹木平面上记录自己的历史,以保存和自然争斗的经验,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开始有形的延续。到从自然野蚕的身上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得轻便柔韧的丝帛,这应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等到先秦时农桑遍野,文字记述当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桑蚕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逐渐开始变得柔和、华美起来。关于男子的朝服,用丝绸的华贵,可以配合庄重威仪的形象,女子之美,终于可以写的“落花入领,微风动裾”,更加的风情万种。就女子的性感来说,丝的色泽和柔滑意象里,说的在清楚不过了。

五、《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诗歌描写初秋早晨独立河岸的男子想念在水一方的伊人,缓缓的河流、迎风的荻芦、稀疏的白露、薄薄的霜雾一起构成一幅忧伤的画面,其中带露的茂盛的蒹葭,正如男子无劳思慕的伊人,但却笼罩在秋的肃杀中,河边的荒凉和霜的寒冷中,男子和思慕的伊人间隔着一条大河,溯游不能接近,溯洄又怕时间来不及。他心中的苦闷如诗中充满天地的秋气和无尽的流水一样无穷无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此诗以蒹葭起“兴”,凄凉萧瑟气氛衬托彷徨忧伤心情。迎风飘扬的芦苇又仿佛在低吟浅唱,既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也使诗的韵味变得极为深邃悠远。

由于时间关系,暂选取这样五首诗歌中的五种植物,《诗经》中大家熟知有描写植物的篇目还有许多,如《关雎》中的荇菜、《桃夭》中的桃、《汉广》中的蒌蒿、《采薇》中的杨柳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下去查资料,看看有那些植物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这节课的主要意图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别样的解读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古代典籍阅读中,不妨“别具慧眼”,从中读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来。

第三篇:《金刚经集注》之张无尽注考察(精)

摘要:�金刚经�是大乘般若重要经典,传到中国后深受欢迎,历来注者不断,其中荟萃众说之集注本亦不

少,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便是之一,其编选之注家极为广泛,有帝王, 禅师, 文人士大夫,甚至还有道

士,张无尽即为其中一家,本文拟从张无尽的生平和佛缘入手,了解其人,并就相关文献记载来考察其与�金

刚经�之关系,以及略考其注解在�集注�中的注释特点� 关键词:

�金刚经�张无尽生平佛缘注解及特点作者简介:李艺敏���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佛教文献

�金刚经集注�之张无尽注考察

李艺敏福建师范大学2007级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 共有六种汉译本, 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 历来注释颇多, 集注本亦甚, 金刚经集注原有南宋绍定杨圭十七家释义四卷, 后演变为五十三家注四卷, 明成祖御本金刚经集注以鸠译本为底本,“ 摒除五十三家本中传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 略减注者数家, 而益以三十余种经文或注文, 写成一卷”.张无尽注在朱棣金刚经集注共有六处, 注文没有经过删减, 收入其中, 也许正如他在序文中所说的“ 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 但是历来研究者对张注研究很少, 甚至在相关专著也未提到其注解金刚经, 故本文拟从张无尽的生平和佛缘入手, 了解其人, 并就现有相关文献考察其与金刚经的关系, 以及考其注解在集注中的注释特点.二�正文�一��张无尽生平张无尽, 原名张商英(公元 , 字天觉, 号“ 无尽居士”, 蜀州新津人, 其一生历经

三朝(神宗, 哲宗, 徽宗 , 官至宰相, 张商英生活在北宋中后期, 正值新旧党争, 其政治倾向较为复杂, 早年追随熙丰新政, 倾向于新党代表性人物, 颇有“ 忧国而不惜官” 的贤士风范, 因其敢于直言极谏, 故不可避免受旧党集团攻击, 但在某些特定时期其亦与旧党妥协交好, 因此又屡屡与新党权利核心发生冲突, 并多次遭受新党集团的挤压排斥, 总之, 鉴于其政治倾向的不确定性, 历来对他的评价不太好, 正史云“ 商英作相, 适承蔡京之后, 小变其政, 譬饥者易为食, 故蒙忠直之名.靖康褒表司马光, 范仲淹, 而商英亦赠太保.绍兴中, 又赐谥文忠, 天下皆不谓然”.在思想上, 张商英自幼浸淫儒学, 终其一生不失其文人士大夫本色, 他早年沾染道风, 中年开始向佛, 曾受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师的印可, 最终得以列入黄龙派兜率从悦禅师的法嗣, 是北宋中后期佛教乃至道教最得力的外护居士他会通儒释道三教, 主张三教融合, 推动了宋代三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在儒, 释, 道三教中, 张商英向来以“ 佞佛” 著称, 因此历来佛教文献对其评价较高, 在佛教各种灯录中或为其立传或记其言行, 他的护法论, 为佛教作辩护, 向来为佛教人士推崇, 也因此有“ 护法丞相” 之称.其主要佛学著作有护法论(一卷 , 续清凉传(两卷 , �法华经合论均可见于大藏经.�二��张商英的佛缘张商英的禅学修养较高, 被推举为“ 相公禅”.据五灯会元�载, 张商英初不信佛法, 有一次他进入一寺庙, 见到用金字整齐书写的藏经梵夹, 非常愤怒地说到“ 吾孔圣之书, 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 于是“ 夜坐书院中, 研墨吮笔, 凭纸长吟, 中夜不眠”, 他的妻子向氏问他夜深为何还不去睡, 张把事情告诉了她, 向氏说到“ 既是无佛, 何论之有当须着有佛论始得”,“ 公疑其言, 遂已之.” 后来张商英在朋友家中见到维摩诘经, 信手翻到“ 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 处, 大为赞叹, 借回家中阅读, 为其内容折服, 从而深信佛法.张商英的佛界交游较广, 最多且影响最大的是临济宗黄龙派, 他首先得到东林常总禅师的印可, 后在兜率从悦禅师下开悟, 最终被列为临济宗南岳下十四世兜率悦禅师的法嗣.张商英得到常总禅师印可后颇为自负, 认为已经开悟, 路上遇见兜率从悦禅师时讥讽说“ 闻公善文章”, 从悦大笑道�“ 运使失却一只眼了也, 从悦, 临济九世孙, 对运使论文章, 政如运使对从悦论禅也.” 从悦禅师说文章对于我来说正如禅对于运使你一样, 意即张还未开悟, 但是张商英“ 不然其语, 乃强屈指曰�是九世也’”,当夜张到兜率处拜访, 谈话中颇为称赏东林, 但从悦不肯定他的说法, 张在寺庙后的拟瀑轩题了一诗, 其中一句云

�不向庐山寻落处.象王鼻孔谩辽天.意在讥讽从悦.悦禅师问张既然东林印可了他, 那么他您对于佛祖的言教还有疑问吗, 张坦诚说“ 疑香严独脚颂, 德山拓钵话.”.从悦便再问他“ 既于此有疑, 其余安得无耶�祇如岩头言末后句, 是有耶是无耶�” 张说有, 从悦大笑, 便回了方丈室, 但是张商英回去后一夜睡不稳, 到五更下床, 不小心触翻溺器, 忽然大彻, 猛省前话.于是作了一则偈颂

�皷寂钟沉拓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祇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并立马去敲方丈门, 说捉到贼了, 从悦让他先回去, 等第二天再说, 第二天张商英把偈颂拿给从悦看, 从悦于是对他说�“ 参禅祇为命根不断, 依语生解, 如是之说, 公已深悟.” �三��对�金刚经�的注解或赞颂

罗凌博士在其专著�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中对张商英的著作有一个详细的爬梳, 但是未提到其关于�金刚经�的著述, 其实张曾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写过相关赞颂, 并经编撰成为五十三家注之一, 后也为明成祖朱棣编的�金刚经集注�选入.下面概述关于张商英注�金刚经�的文献资料

�最明显的文献证明是保存在明成祖朱棣选编的御本�金刚经集注�中的六处注解, 其形式为“ 张无尽曰” 另外在�新纂续藏经���册����卷的宋�昙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采微余释�卷尾附有�金刚经四十二分说�一卷, 宋张无尽述, 但只有存目, 没有原文.昙应是宋代人, 离张商英的时代近, 其说法应该比较可信.其他的关于�金刚经四十二分说�的记载还有��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三卷, 小野玄妙, 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 ����, ����.�韩国佛教所依经典研究�李智冠, 伽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刘扬忠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周裕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

�版, ���.�禅宗语言�周裕锴,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另外目前文献中能够找到的关于张商英�金刚经�的著述, 有�金刚般若经三十二分说�, 此篇是就梁昭明太子的金刚经三十二分命名由来的偈颂.兹据朱棣�金刚经集注�汇其六处注解为 �(� ,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

年第�期 诗意的饮酒 轩袁祺

“ 酒仙” 李白有诗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酒, 伴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是沉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支流.我们的先人将“ 饮酒” 从街头巷尾引领到了一个及其高雅的层次, 成为闻名遐迩的“ 酒文化”.有人说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 却不能充饥, 不能解渴, 只作用于人的心神.人世间有了酒, 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 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 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 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的确如此, 细细想来, 一部中国文学史, 几乎页页都浸透着酒香.刘伶豪饮杜康酒, 醉酒三年不醒, 不知是酒选择了刘伶, 还是刘伶选择了酒.由此,“ 杜康造酒刘伶醉” 便成了千古佳话.饮酒, 就要饮得痛快, 饮出豪情!作为“ 竹林七贤” 之首的嵇康对酒情有独钟,“ 浊酒一杯, 弹琴一曲, 志愿毕矣”, 多么令人羡慕!听着知音的高山流水, 时而轻咂一口醇酒, 该醒则醒, 该醉就醉, 别无他求!陶渊

明“ 性嗜酒”, 在酒中品出了“ 真味”.他写自己“ 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的醉眼朦胧, 也写自己“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的优雅闲适, 他将酒的味道品到了中国文人的一个新的高度.余光中赞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但李白也会酒入愁肠,“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放达如此, 竟也要借酒消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饮酒是为了忘却心中的烦恼, 掩饰内心的孤独, 但他们却又不甘于沉湎于此, 不愿消极躲避现实.他们心中有信念, 有抱负, 有“ 廊庙才”, 但苦于世道的黑暗,“ 千里马” 遇不上“ 伯乐”.所以他们既无奈又无助, 胸中空有一番大智慧, 却无处施展, 那就索性在“ 琴棋书画诗酒花” 中诗意的生活吧, 就索性“ 一生酒兴诗情” 吧!慨然一叹, 遗响千古.饮酒, 就要饮得漂亮, 饮出情调!“ 贵妃醉酒” 美的让人心动.据记载, 唐玄宗登沉香亭, 召杨贵妃, 碰巧杨妃酒醉未醒, 高力士使侍儿扶持而出, 贵妃仍醉未醒, 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 岂妃子醉, 直海棠春睡耳!” 多美!“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 业经香梦沉酣,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 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手中的扇子在地下, 也

半被落花埋了, 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 多美!曹雪芹为我们描绘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史湘云, 当大伙儿来推她时,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 直饮到梅梢月上, 醉

扶归��” 多美!被酒熏得微红的脸蛋儿和芍药花相映成趣, 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和谐, 写满诗情画意.她的醉酒没有一点儿失态, 我们也闻不到一丝恼人的酒气, 却嗅到阵阵花香.其实, 真正比花香, 真正感动我们的是湘云诗意的生活态度啊!近年来, 酒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酒文化” 一词也时常被提及, 人们似乎认为凡是有酒的地方都存在着“ 酒文化”.其实不然, 如今的酒桌上, 推杯换盏, 是只有酒而无文化的.同席共饮, 也只是喝酒而已,“ 应酬” 一词足以反映“ 酒文化” 的淡去.杯盘间再没了书卷气和文化味, 而下酒物也只有鸡鸭鱼肉, 生猛海鲜, 不再有美丽的诗句.我们失去的岂止是“ 酒文化” �还有

那份诗意的生活态度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我愿手提着一壶醇酒, 于山花烂漫处自斟自饮.看蜂飞蝶舞, 听泉水叮咚, 消受无边的落日余晖, 聆听心灵尘埃的起伏.直至月亮爬上树梢, 静谧的夜晚悄悄降临��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二边障碍.施心广大.犹若虗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虗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张无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面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芗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茏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张无尽曰.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剎那间.前人罪业今生贱.倒却前人罪业山.(,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张无尽曰.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邱.比邱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张无尽曰.傅大士庞居士.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又何假如许开示耶.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以上六处与明洪莲编的金刚经注解(世称五十三家注 除个别字出入外, 均相同.其中(� 和(�

处的在�护法论�中有相应的文字, 但是又有所减少,(�

少了“ 池阳芗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茏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处少了“ 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此外第(� 全条在�禅宗颂古连珠通集�有收入, 是一则偈颂.其余三处来源无法考释.综上考察, 张商英应该是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写过偈颂, 只是后来亡佚不传.�四��在�金刚经集注�中的注解特点

通过对以上六处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张商英的注释不局限于对经文字词解释, 而是透过经文或以偈颂的形式来阐述其对经文的理解, 如第一处“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其说“ 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学道之人是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 如果因为事情不如意, 而只求温饱, 对成道是没有益处的.再若“ 复次须菩

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说“ 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剎那间.前人

罪业今生贱.倒却前人罪业山.” 则是以偈颂的形式来表达.纵观�金刚经集注�的全文, 张无尽六处注解一般放在中间或 末尾, 虽然不多但也起到了补充理解的作用.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推断张商英对�金刚经�做过注解或者相关的偈颂, 且经选编成为五十三家之一, 其为数不多的六处注解还被明朱棣本�金刚经集注�选入, 并广为流传.参考文献�

���罗凌�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00�年�第�版�

���罗凌�张商英生卒享年辨证����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0�年�月�

���元脱脱��宋史�张商英传�����卷三百五十一�中华书局�����年����宋普济��五灯会元��下�����中华书局�����年�0月�版�

����明�朱棣��金刚经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月第�版�

第四篇:《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⑷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用,促成句式的变化。

六、表现手法不同。①《诗经》

⑴《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

⑵《诗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②《楚辞》

⑴《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⑵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比喻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七、对后世的影响不同。①《诗经》

⑴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⑵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⑶推动后世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真诗在民间”)②《楚辞》

⑴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骚体”诗,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⑷绚丽的文采。

八、补充说明。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诗经两首之氓

第四课《诗经》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六、备课时间:

《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识记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掌握句子的句读。3.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理清情节和主题。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知识介绍

1.《诗经》的命名、作者及成书时间

《诗经》原叫《诗》或《诗三百》,共305篇,作者不祥,创作时间也难以一一指出,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做《诗经》,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还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2.《诗经》的编排分类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民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包括15国风,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

3.《诗经》的句式、表现手法及艺术特征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陈述铺陈的意思,也就是指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娘的美貌。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的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诗经》中还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这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

三、介绍标题

现在请同学来读一下标题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

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四、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五、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六、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七、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八、作业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把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3.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的原因。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

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3.手法:比。抒情。

五、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明确提示:

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明确提示: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 明确提示: 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明确提示: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提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提示: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明确提示: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8)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讨论。明确提示:

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在家里太勤劳

(9)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讨论。(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明确提示:

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11)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提示: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 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 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 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郑笺《毛 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 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 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六、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 “比” “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示范卷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2.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古今异义词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今义:鼻涕 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今义:宴会 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今义:三岁的年龄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 【二三其德】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 【三岁食贫】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板书设计:

(情节)(章句)(诗句)

(基调)

恋爱

第一、二章 秋以为期

载笑载言

热情、幸福 婚变

第三、五章无与士耽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怨恨、沉痛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战

清醒、刚烈

下载诗经五篇之集评集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五篇之集评集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 程莉蓉 内容提要: 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本文从......

    国学经典诵读之十二诗经5篇

    【《诗经》经典篇目诵读】 《周南·关雎》:诗三百的开头第一篇便是如此富于魅力的作品。最有名的是它的第一章,有多经典用不着我再多说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刘毓庆 内容提要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黄河的支流与支津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上百的湖泊星罗棋布于其间;充沛的雨水,......

    《诗经二首》之《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高一语文组薛为民 2011.11.1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本文中的难读的字和不容易写的字),疏通文意,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2.简析重章叠唱及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

    《诗经》两首之《关雎》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诗经》两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活动: (1)、初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诗经》的......

    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诗经》主要是按......

    谈比兴之《诗经》、《离骚》的魅力

    谈比兴之《诗经》、《离骚》的魅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开始出现于《诗经》。对这些表现手法加以总结,概括为“比”“兴”这两个名词,《诗·大序》在论述了诗歌......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150个(合集五篇)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 永荣中学 谢其军 【目录】 1、《诗经》与《齐诗》关系考论 2、《从文学到经学》序 3、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