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乡村旅游中的景观探讨(共)
浅谈乡村旅游中的景观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为更好的享受生活,多会选择通过旅游愉悦身心,旅游市场因此得到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的旅游项目,可以改善乡村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乡村旅游中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内容;原则分析
引言
目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但旅游方式也正发生着改变。如今人们将旅游看成丰富人生经历的重要手段,期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与平时不同的生活精力。可以说旅游产业正向新的方式转换着,这种转换也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兴起,凭借陶冶性情、放松心情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本文中主要分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现状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乡村旅游概念与发展历程
1.1相关概念
乡村旅游指的是在乡村背景下,以其现有的田园风光、聚落形态及民俗风情等吸引都市居民群体,展开领略乡村自然风光、体验聚落文化等包括观赏、体验与娱乐等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本质在于缓解游客紧张情绪,从复杂城市环境中走出来,感受一种简单、平静的乡村生活体验。
1.2发展历程
我国推行城镇化建设以来,截止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城镇化给人们带来生活改变的同时,紧张繁忙的城市生活让城市居民承受着巨大压力[1]。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出乡村旅游行业,充分满足都市人脱离繁华喧嚣城市回归自然平静的心里需求。我国度假旅游村的发展从各类避暑山庄到现代疗养型的度假村,到80年代末以康体休闲与娱乐服务为主的康乐型度假方式,再到现如今的乡村旅游,给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模式。
2、乡村旅游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十数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其景观设计与规划并不是很合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中笔者分析乡村旅游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2.1景观规划不合理
现如今乡村旅游大热,这种背景下带动乡村肌理、建筑功能与街道分布的发展变化,但很多乡村片面跟风,缺乏合理规划。
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造成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不同地区的乡村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造成整体内在品质偏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2]。最常见的乡村旅游项目就是农家乐与采摘式旅游,这种项目仅能满足游客物质需求,旅游形式较为单一,重游率偏低。
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俗热引起许多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跟风,这些地区只能模仿到表面形式,但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来,落后的基础服务体系与旅游体验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2.2乡村特色没有凸显出来
现如今大家认为一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就是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相对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就是乡村设计过于城市化。比如华西村,这个我国著名的富裕村庄,小小的地方建设了天安门、美国国会大厦、山海关等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可以说乡村全是城市建筑。很多乡村地区景观营造停留于表面,对本土文化深度挖掘与加工力度不足,本身文化品味不足,造成乡村四不像的出现。
2.3景观开发走向误区
和全面推翻本土化不同,城市化乡村设计相反的则是“回归传统”,特别是强度建筑形式回归传统。现代建筑穿鞋戴帽,硬生生的模仿传统民居的外表,却没有传统民居的内在性质,陷入到一个怪圈中;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中没有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很多时候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生态破坏,给子孙后代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完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措施.本部分笔者主要分析完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措施,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高景观设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完善。
3.1情景体验
明确鲜明的主题。景观设计时通过主题奠定设计基调,营造出旅游氛围,游客在整个过程中把握景观的整体印象,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形成独有的记忆,这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感知与体验。
服务对象的明确。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与年龄阶段,根据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类型与不同功能的服务体验。比如莫干山的“裸心谷”度假村,结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旅客设置不同景观设计:适合高消费人群的会所、裸心小馆;符合养身人士的养疗中心等[3]。
景观规划路线的确定。城市居民度假旅游时间不是很长,景观路线的合理规划可以节省实践,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景观规划时归纳分析其中山体、植物及水系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构筑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一个完善的景观体系。
3.2特色体验规划
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时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凸显出本地乡土文化,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及技艺营造出蕴含着当地民俗文化的尽管。比如阳朔悦榕庄,度假村庭院由一至二层建筑围成,该建筑借鉴桂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与吊阳台等经典元素,整体建筑与青山绿水环境相互协调。
充分利用特色元素完善景观特征。这里以台湾民宿为例,宜兰县三星乡葱仔寮体验农场以葱为特色,农场内部的园林小品都以葱为原型进行设置,既有趣味性同时凸显出农场的景观特征,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持原生态美。这里还是以裸心谷为研究对象,设计景观时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希望人们远离都市生活的困扰,在此处找寻到生命的快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保证身心健康[4]。所以该项目中的所有建筑设计都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物资利用最大化,同时最大可能的保证原始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规划设计时应用低密度与小规模的建设模式,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保护景区内的古老原生树木,建筑集中建设在已被砍伐的地区,同时面朝南方获得最大太阳能利用;除此之外,为降低噪音与空气污染,有效控制景区内日常车流量,在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
4、结语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空间与场所,而是应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感知与体验的满足。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时应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强调人、环境与建筑三者之间的互动,促进人们舒适度与感受度的提高,营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乡村景观,还原真是乡村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妲妮.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4):112.[2]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67.[3]李艳.旅游景观古代建筑的修缮成本造价评估[J].工程经济.2015(02):132.[4]张超.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以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为例[J].艺海.2013(07):45.
第二篇: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特质
1、田园山水:由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田园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的本底,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质。
2、乡村聚落:乡村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与田园山水是营造乡村意境的主体元素。
3、乡土建筑:这些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的缺陷。
4、民俗文化:以语言、礼仪、仪容、服饰、节日庆典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是乡村聚落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
二、农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
1、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
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肌理合理布置,依林就势,宜藏忌显,错落有致,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2、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
由于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积累程度、产业复杂程度等方面比乡村发展高,因此在城镇意境中更多渗透了城市景观要素。目前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已出现城镇化小区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而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其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田园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农业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农业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这对于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购回空间是城市人自然本性的需求,是城市人对近远郊乡村的用地、环境、乡土文化的空间重组,通过购回乡村空间,城市人在乡村中找到了真正的度假方式。购回空间理念为游客提供两种乡村旅游的体验方式:第一是租赁方式,城市人到乡村租赁农户开设的乡村旅馆,与农民一起生活,体验乡村感觉。第二是买回空间,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将乡村土地统一集中,出让土地使用权,吸引城市人在乡村中建自己的别墅、小院落等,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城市人可以定期返回乡村的“第二个家”居住。对于在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方便土地的适度集中。通过适当引入城里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劳动力本地化共同构成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参与性的农事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农村生活、生产,感受“乡村农夫”生活。
第三篇: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
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
【作 者】方海川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四川 乐山 614004
【摘 要 题】理论研讨
一、景观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景观这个起源于德文的古老的词,最初没有一个明确的空间界限,只是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园林设计师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开始采用景观一词,将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称为景观,并对此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及其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至此为止,景观一词主要突出的是一种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直至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A.Von.洪堡(1769-1859年)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这里的景观在强调其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当1905年英国地理学家A.J.赫伯森(1865-1915年)在他的著名论文中,用“自然区域”一词来表明一个成为特殊的自然单元的地区时,而在德国地理学界已普遍采用“景观”一词。“景观”这一概念一经发展成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景观学的研究主题以后,就有了新的方向。景观学派的创始人,德国近代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1872-1952年)把景观看成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所有“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并特意把人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一个区域的首要目的,是在严格的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精确地描述景观。他的这一观点在德国影响颇深,德国多数地理学者均同意景观的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又有不少地理学者对景观的含义注入新的见解。1963年,德国地理学者J.施米特许森提出“每一个景观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整个地理圈内部具有特定性质的一种事、空、时系统”。德国的地理学家S.帕萨格(1867-1958年)认为景观是一种类型,一种景观类型即一种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他的景观研究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为一种类型所占有的地区划出界线,并认为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1925年,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1889-1975年)在他就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系主任时,发表了题目为“景观形态学”的就职演说,首次引进“景观”这个词到美国地理学研究。索尔视景观为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域单元,用以代替区域或地区。其景观思想对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甚大。按他的见解,每一景观的结构内部有或多或少的相同形体,而结构单元可被排成发展序列。这个观点依然是现代景观和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他提出的“景观图案”包括自然区现象和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形态——文化景观。这两类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是地理景观定型的力量。如果说,施吕特尔、帕萨格和索尔作为欧美景观学派的倡导者,偏重于人文景观方面的研究。苏联的景观学派则自成一派,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他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为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的,每个地域(地段)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的结合。地表的这些地域(地段)概称为地理景观,简称景观。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出版,第一次对景观学原理作了系统阐述,并为景观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同时也引起了苏联地理学界关于景观
科学概念的争论。这些争论可归纳为三种意见:①视景观为区域单位即地理个体;②将景观广泛理解为一般自然地理综合体;③把景观理解为基本的地域类型,即类型单位。尽管对景观的定义、划分及其同自然地带关系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把景观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把景观作为重复出现的自然要素的地域组合基本单位,则是共通的。按照А.Г.伊萨钦科的意见(1957年)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理壳地域分异学说和自然地理(景观)区划理论。他认为“景观是地理系统序列中承上启下的等级(级别)。它是区域分异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研究与景观内部的各地理因素的作用相联系的地方性自然地理规律的开端。”(1979年)
综上所述,景观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在地理学、建筑园林学及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使用。目前,对景观的理解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②一般自然综合体:是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大如地圈(即景观圈,是由构成地理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小如生物地理群落(是地表自然条件最单一地段,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使生物群落同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综合体),它们均可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或类型单位;③区域概念: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的自然区,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④类型概念:用于任何区域分类单位,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单位不等于景观,而是景观的有规律的组合。在景观学中“景观”主要指特定区域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把景观理解为,是一定区域的山川、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侧面及其存在形态或现象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综合整体,这一复杂的综合整体,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每一个地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有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
二、景观类型
景观一词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导致人们对景观认识地不断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景观进行分类。例如,从人类开发利用和建设的角度,常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从时间的角度,将景观分为现代景观、历史景观等等。但人们往往根据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多少,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两大类型。自然景观即天然景观,是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尚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或人为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指那些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性。例如,人们往往能够从一幅风景画所表示的田野风光、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店肆等所构成的复合体认出它是世界上什么地方的风光。这就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使用,C.O.索尔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首次明确定义了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人类产生后,尤其是农业出现之后,地球上才逐渐留下文化的印迹。因而,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美国地理学者惠特尔西在1929年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演变。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文化景观的内容不仅包括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而且还包括那些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观。英国牛津大学哥德曼教授在其《欧洲地理》(1962年)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用突出的山水、语言或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的强烈信仰,有时是三者的结合。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但是,人们往往通过具体事物,如城市、乡村等聚落形态,田野、道路等土地利用形态以及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反映出来的差异,来了解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以感受和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因为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寄托,也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的不断深入,地球上已不存在不为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空间,那种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已微乎其微,因而有人把人为景观中不包括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的自然方面归属自然景观。因为,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人将既有明显自然景象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区域复合体称为复合景观。事实上,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对“景观是一个地理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景观作为一个地理系统,“是由构成地理的组成部分(地圈)所构成,它们彼此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并作为一个完整综合体起作用。”(D.德迈尔,1982年)自然景观作为一个自动调节混和地理系统,其组成成分包括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土壤和生物子系统,它们均受自然规律支配。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其中并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系统。在许多区域内,很难确定整个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确切界限。
三、旅游景观新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这一新的含义并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其中,有学者把那些区域环境中,吸引旅游者,并能满足其心理及精神需要,具有相应的旅游价值及功能的客体和文化精神现象称为旅游资源。为便于同旅游资源相区别,而把那些主要为满足旅游者的生理需求,具有保障旅游者食、宿、行、购等功能的设施条件及经济服务实体称为旅游载体或旅游社会经济资源。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区域,应该是一定的地理地带内的一片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类型(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或自然、人文景观兼有)作为旅游资源客体,包括区域的一定经济水平、服务接待设施基础,并依托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建立起来的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内容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综合体。
四、旅游景观特征
发展的21世纪,旅游景观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最初人们认识旅游景观主要还是指包括山、水、气、光、动物、植物等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与物象地域组合构成的自然风景,以及由历史与文化结晶反映出一个地区民族风貌与特色的人文景观。因为,这些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状况、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能使人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景观即旅游资源。但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和特征:①“景观是一个地理系统”,旅游景观则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环境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在内的复合系统。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或社会、或经济、或文化的特点。②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因此,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总体、人文现象总体(包括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精神激励)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具有每个子系统在孤立
状态时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和结构。③旅游景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由旅游资源及旅游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重要条件,但只有通过提供一定的设施条件和旅游服务使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在一定区域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财富,才能实现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取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篇:旅游景观鉴赏
在江南水乡,有不少像乌镇这样的古镇,美丽宁静得像一颗颗珍珠。乌镇除了拥有大家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这可能是它的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发达的的缘故。
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东北接嘉兴市秀洲区。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今为附近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镇区常住人口1.2万。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无山丘,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公用设施方面,乌镇设有邮电支局,开通邮路10条,35Kva变电所一座,自来水厂有深井四口,绿化面积逾28.84公顷,绿荫覆盖率达18.3%以上。
乌镇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并兼多种经营,是桐乡市主要产粮区之一。蚕茧为乌镇特产之首,小湖羊皮、杭白菊享誉中外,近年大力发展猪、羊、鸭、淡水鱼等养殖业,获得极大成功。
乌镇现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镇完小2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镇卫生院1所,村有保健站,厂有医务室。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站、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电影院、影剧院、书场、人民公园等城镇设施一应俱全。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乌镇,一个早已印入人心的地方,一座已显世俗的古镇,却又遗忘于繁华,超然于世外。
乌镇,宛如一个被唤醒的梦,随着初春的雪飘飘而下,一直不停。那弥漫着长马褂、白围巾的曾经,眷恋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蜿蜒越过故事。这里桥有爱,这里水有心,这里有徐志摩看过的星星。
乌镇,像一个含着羞的水乡女子,以一种超然于尘世的姿势静静地隐在一处偏僻的所在。偏僻也只是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其实在一百多年或者更久远的年代里,它是繁华的,它的所处水网密布,河的两岸曾经繁华似锦。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似乎遗忘了它,正是人们的这一点疏忽,使乌镇保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成就了它又一次的繁华。
走进乌镇,犹如品尝一份古典大餐。古朴的民风,丝竹的回响,历史的言说还有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还来不及细想,一不留神,就跌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你的心跳和古老的乌镇同步,仿佛成了一位修炼千年的老者,羽扇纶巾,神态安详,和乌镇手掌相握倾心长谈。
弄堂犹在,两尺许的陋巷,房对房、窗对窗、排门对板门,亲密无间又互不干扰。户户一开门,家家是店面。东家的蓝布染坊,西家的布鞋作坊;张家的狼毫笔店,李家的古玩字画……名匠名店,世代相传。百年老店,结成老街的伙伴,朝夕与共,共生共荣。
霞光射进小巷,古老的弄堂,顿时有了生气和活力。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惟有这百年不变的石板路,牢记着不变的诺言,和老屋生死相依,不弃不舍,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酷暑寒冬,每天忙碌着迎来送往,续写着乌镇的辉煌。
站在岸边,看乌篷船在河道里悠然穿行,秋风中,艳阳下,咿呀咿呀的桨橹声,弄碎一河金灿灿的布景,让人迷醉;看垂柳依依,轻风拂过,清新碧绿的枝条在水中摇曳,惊搅一湖秋水。恍若看到一位古典的少女正在河边梳理着柔软的发丝,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凝眸中,竟扑了一湖的深情。窈窕淑女,怀春心事,走入心仪少男的美梦和呓语。
搁在水中的老屋,更像是一位孤独的舞者。试想在春暖花开的深夜,一池河水匐匐,两岸鼾声滔滔,更声铎铎,虫鸣唧唧,富于才情的才子佳人,共倚灯下,轻启窗棂,任凉风习习,思绪翩翩,写意人生。那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不觉忆起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词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也许,是离这个温柔蕴藉的江南古镇太近的缘故,我反而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绘有着2500年沧桑之地的种种动人之处。现在请允许我暂时地远离,闭上眼睛,用无牵无碍的心去感受、去体味……
我觉得,乌镇最好的景致是在雨中。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一个让人寻觅已久的本色乌镇就这样鲜灵灵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看,一带蓝莹莹的市河穿街而过,橹声唉乃,漾起浅浅的波纹,摇碎了被雨水漂洗得愈加乌黑发亮的屋瓦,莲青色的水阁、廊棚、吊楼、河埠头,以及悬挂在长廊下的如火焰般跳动的灯笼。随着雨落的,还有盛开的满枝花瓣,或粉红,或洁白,于是,绿肥红瘦之间便又滋生出了许许多多幽怨婉转令人无端惊觉的美丽和惆怅。
在雨天,乌镇总有着说不尽的缠绵悱恻。行走在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中,有没有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呢?人们寻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穿过观前街,走过应家桥,越过古廊棚,登上仁义桥,绕过九曲廊,停驻在香火缭绕红烛高烧的财神湾的财神庙前,看着滴答的檐雨切割着狭窄的视线,被停泊在水中央的“拳船”上发出的急切而热烈的锣鼓声所吸引。偶尔在河的对岸响起一两声吴侬软语,一下子使人的心柔软到了极点,生怕承受不住似的,急忙挤进那些酿酒、刨烟、纺织、蓝印花布、根雕、竹编、制笔等一个个洋溢着日常质朴生活气息的传统作坊里。喝一口甜甜的糯米锅巴茶,再品尝一口有着美丽动人传说的甜咸兼有的姑嫂饼,红绿鲜明交映成趣的熏豆茶则让人品味出了普通人居家生活的那种滋味。要不,到依河傍水的“访庐阁”小坐一番,来一杯清香甘醇的菊花茶,那青绿色的液体仿佛是初春晶莹的草芽,让人倍觉生命的清澈。雨还在下,而重檐翘角、浮雕鎏金,历千年劫难而不衰的修真观前的古戏台上韵味十足的传统花鼓戏仍在风雨中传唱,唱者不倦,听者不厌……
走得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雨点中缓缓流逝。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乌镇无声,游人亦无声。那么,再重复走一遍那闪射着青光的石板巷吧。
我撑着记忆的花伞,和我的爱人沿着古镇深处散发出的气息慢慢地往前走,任雨滴在我们的衣襟上轻盈地跳跃,这恐怕也只是在这儿才能有这一份雅致了!
“细雨湿流光”的乌镇是江南温柔乡里的一滩湿迹,是一个任何人甘愿沉醉其中都不想醒来的梦。这是一方魅力无穷的天地。乌镇的温润,乌镇的艳丽,乌镇的清新,乌镇的鲜嫩,都一一绽现在绵绵不尽似有若无的细雨之中。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和湖南省惟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衡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之称。衡山有七十二峰,南起衡阳市城南回雁峰,北抵长沙市区的岳麓山,峰峰秀丽,峰峰神奇,逶迤八百里,气势雄浑,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所形容的一样“惟有南岳独如飞。”
南岳衡山名称的由来,自古就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化为山川林木,其头化为东岳泰山,其足化为西岳华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腹部化为中岳嵩山,左臂则化为了南岳衡山。另一种说法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仙鸟,用神鞭将朱鸟打落变成了南岳,现在衡山的山徽“朱鸟”便是由此得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根据天空星象来占卜人间祸福,正所谓“天则有星宿,地则有州城”。南岳衡山所对应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能够像秤一样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轸星旁还有一颗“长沙星”,主管凡人寿数,而衡山古属长沙,所以又有了“寿岳”之称。人们祝寿时常说的“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岳衡山之所以能够在全国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它那旖旎多姿的风光、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瑰丽无比的气象。
南岳号称“五岳独秀”,以“秀”为主要景观特色。这里群峦叠翠,万木争荣,云雾缭绕,溪泉丁冬,真是“五里不同景,十里两重天”呀!衡山的风景美不胜收、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衡山四绝”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祝融峰之高和水帘洞之奇。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冰冻期短,具有夏凉冬寒、雨量充沛、雾多风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衡山无山不树、无处不绿的特色景观。南岳衡山共拥有600多科、1700多种树木,风景林面积达30万亩,原始次生林面积达5.7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与之相伴的还有珍稀的野生动物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穿山甲等,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
衡山自湘南盆地中拔地而起,突兀耸立,与周边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促成了许多美妙奇特的气候景观。衡山风景有“四海”之称,即花海、林海、云海和雪海。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衡山四季风光特色所在。在这其中,衡山的云尤其值得一提。“衡山云、黄山松”,自古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衡山的云一奇在四时变幻,春云同被,夏云如羽,秋云像瀑,冬云似墨;二奇在云啸,有时雨后,衡山的云聚集起来,拔地升起,在半空中扩展成蘑菇状,十分罕见;三奇在响云,清晨或傍晚山风吹过松林,挟着层层云块向游人扑来,其中隐隐带有松涛之声,令人胆战心惊,但一到身边便化作无数轻纱,飘然散去,使人顿觉心中郁闷一扫而光,难怪古人曾长叹“云海荡吾心胸”呀!衡山之秀,外秀于林,内秀于文。南岳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以“文明奥区”享誉天下。历朝历代的帝王天子、达官贵人来此祭拜的历史记载屡见不鲜,而文人骚客、鸿儒巨学的来访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立碑建祠、访古探幽、吟诗作赋,给衡山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使衡山成为湖湘文化名山。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衡山不仅是风景名山,也是宗教圣山。但衡山与其他宗教名山相比,其独特之处是山上佛道并存,互彰互显,同尊共荣。衡山自古为道教名山,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李珥得道于太虚真人赤松子,而赤松子就栖身于衡山之中。后来黄帝命司徒祝融巡视南方,在衡山得广寿子之助,治理南方。祝融在衡山教三纲,授五畴,创冶炼,传按摩,使南方大治。祝融死后被百姓葬于衡山之巅,后世帝王又将其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并立庙祭祀,衡山绝顶也被命名为“祝融峰”。与衡山有关的道家故事还有大禹岣嵝峰刻天书、张三丰南岳炼丹、铁拐李玉溪修桥、张果老大庙埋鞋等。如果说以上还只是神话传说殊不足信的话,那我再同朋友们谈一些考有实据的史实吧。据《南岳志》记载,道教正式传入湖南始自东汉末年,几乎与中国道教史同步发展。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著名高道隐居湖南,如西晋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开山宗师、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华存修道于衡山黄庭观,南北朝时期施存、尹道全、王灵舆等九仙一同飞升于衡山九仙观,唐朝著名炼养道士许石昔隐居于衡山招仙观,中兴唐朝名相李泌结庐居住在衡山邺侯书院等等。如此之多的仙道聚集一山,在全国实不多见。
如果说道教使衡山皎洁似月的话,佛教则令南岳如日中天。南北朝时南朝梁天监年间,即公元502年到519年间,惠海和尚自北魏南下,讲经于莲花峰下,首建方广寺,自此佛教传人南岳。以后希遁、海印大法师相继来衡山传教,至南朝陈光大元年即公元567年,慧思大和尚在衡山修建般若禅林,广宣佛法,使佛教正式入主衡山。自陈到唐,由明及清,佛教在衡山得到广泛发展,慧思、智觊创佛教天台宗,怀让创禅宗南岳系,希迁传禅宗青原系,楚圆开黄龙宗,慧南开杨歧宗,承远、法照传净土宗,惠开传律宗等都发生在南岳山上。尤其是佛教禅宗,在怀让、希迁、马祖、道悟、惟俨、天然等名僧的大力推动下,先后衍生出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等五大宗派,流传全国甚至朝鲜、日本等海外地区,蔚为大观,佛教史上称为“五叶一花”。
第五篇:旅游景观赏析
第一章
导论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和发展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 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在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丑,美和审美都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呈现出相应历史形态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跟实用活动即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人类审美感受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历程:
对动物的审美→ 对植物的审美→ 对山水风景的观赏 →对荒漠、险、恶环境的追寻
二、美的一般特征
1、形象性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的最早代表。他们认为美就是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和适当的比例,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来加以表达。
2、感染性
美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了自己。
3、社会性
美是社会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与制约的。
4、新颖性
二、审美心理
(一)旅游审美需要
旅游审美需要即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们的审美需要常常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审美需要?
1、从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旅游资源)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审美特征。
2、在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生产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崇尚自然、放松身心的需要,审美需要由此被强化。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将成为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心理建构
1、审美感知
感知是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
(二)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当人们对某种色彩、形状、或单个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的色彩、形状和音乐本身的感觉。这些愉悦的感受虽然是生理的,但却是审美心理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
b知觉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理表现性的把握。知觉不是被动地把各种感觉要素加在 一起,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和理解它。
审美知觉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c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有联想和想象等形式。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是联想
d引起联想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接近联想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是类似联想,是由于事物在外观或性质上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联想。
3、情感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事物,如在欢乐的心境下,他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处在忧虑悲伤的心境下,则易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理解
理解与感知、想象与情感等因素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即所谓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
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1、悦耳悦目的直观感受
2、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 悦耳悦目通常只是处于直觉感状态,限于审美客体的形象结构。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表明了人们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对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其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互活动,使感性和理性交融在一起,达到理解和感受的有机统一,致使人们能够从对象中获得一些
真谛。
3、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
五、旅游景观的分类
(一)自然景观
• • • • • •
1、地文(地质地貌)景观;
2、水体景观:河段、天然湖泊、沼泽地、瀑布、泉、海、冰雪地等;
3、气象与天气景观:包括日出、日落、云、雾、雨、雪等
4、生物景观:树木、草原、草地、花卉、野生动物栖息地。
1、遗迹遗址: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2、建筑与设施:包括古城遗址、园林、建筑、古代陵墓、宗教寺观、体育活动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二)人文景观 •
3、人文活动:艺术、民间习俗、民间节庆等。
第二章 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形象美
1、雄(伟)
雄伟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凡能产生“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的事物,必然体量高而大,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因而令人赞叹、震憾、崇敬、愉悦.2、秀(美)
秀美的主要特征是柔和、秀丽、优美。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享受。
观赏秀丽的风景,总是使人感幸福愉快,使人性情得到陶冶,情绪得到安慰。
3、奇(特)
奇即通常所谓的奇特、奇丽、奇绝、怪诞等。凡能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相互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奇特的美总是令人神往的,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4、险
即通常所说的险峻、陡峭、岌岌可危
5、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清幽、幽远等。幽一般指整个环境而言,凡能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定曲、必静、必深遂、必隐蔽,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而产生幽的感觉。
6、野
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等。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的,是未经人工雕琢,或保持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野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
7、旷
旷是指自然景物空间宏大高远所形成的美。旷景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水面,苍茫的原野
(二)色彩美
(1)山色。山色指山体覆盖植被或冰雪在气象变化时,由近及远而显现出不同颜色。
(2)石色。石色指不同岩性的岩石其颜色不一。
下一页
(3)水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因其有固、液、气三态的变化,而使大自然的水千姿百态。
下一页
(4)天色。天色包括云霞景、日出日落景和月星景。
(5)生物色。
(三)动态美
自然风景中的动态美是由波涛、飞瀑、流泉以及烟岚、云雾的飘动引起的
(四)朦胧美
因为照明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
二、自然美的观赏
(一)时间
自然景色会随四季、朝暮、晴雨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因而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
二)距离
指观赏者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
1、空间距离
2、心理距离
(三)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
一、概述
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2、地貌形态本身就是观赏型旅游资源
3、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型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一页
4、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
二、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一)地貌资源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任何地貌类型都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构成。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引起的温度、空气、流水、冰川等作用构成,具体又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地球表面大的基本形态的形成如大陆、洋盆、山岳、高原、盆地等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它包括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岩浆活动等。
地球表面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河流、溶洞、沙丘、冰川等形态是由于地球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的。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
我国的泰山、华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崂山、普陀山等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花岗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的熔岩形成的岩石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砂岩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在低地重新沉积而成的沉积岩(水成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
2、岩溶地貌与峡谷景观 1)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太湖石: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最常见的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龛等。
下一页
4、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地质营力。
风对地面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当风速很小时,这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当风速达到4.5-6.7m/s时,风能吹动颗粒0.25mm的干燥沙粒,于是出现“飞沙走石”的情景,这就是沙尘暴。风力更大时,颗粒为3-4cm的石子都能吹起2-3m高。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和风蚀城堡
冰川地貌
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地貌是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地雪线以上的山地。
我国的冰川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高山区。
三)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
(1)按海拔高度分类
下一页(2)按旅游功能划分
山地的旅游价值
高山和极高山
是人们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著名的极高山多数在我国境内或边界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如珠峰、乔戈里峰等。
登山虽然艰险,但它是磨练意志和锻炼身体的一项活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当然高山冰雪世界和冰川地貌的奇异景象是世间难得亲临体会的景观。 中山和低山
中山和低山保留着许多大自然刀斧神工所形成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难登,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地。
在迄今确定的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仅以中低山山地风光为主的即占50%以上。
中山和低山由于随海拔的增高而气温降低,常成为避暑胜地,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较多,有利于疗养和身体康复。中山和低山的高度较易到达,尤其是我国素有登山的传统,如重阳节,经常有群众性的登高活动,如青城山、泰山等地。
第四章
水体景观
一、概述
1、水体是最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国人智慧和情愫的催化剂
2、水体是最富有普遍吸引力的康乐型自然旅游资源
以水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如海水浴、温泉浴、游泳、潜水、划船、漂流、滑水、冲浪、垂钓等。
3、水体对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由于水的作用雕刻出了大自然的许多地貌,如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水体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度和湿度,因而形成区域性适宜气候。
二、河流
河流是陆地表面沿线性凹槽运动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自然水流。 规模大的称为江或河,较小者称为溪。
当水流流经溶洞或裂隙而没入地下时,就成为地下河,又称暗河或伏流。
一)河流的旅游价值
1、河流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立体画廊似的河流风景;
2、河流两岸易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3、河流最利于游客作舒缓的走廊式游船观光。
(二)我国综合性大型河流旅游资源
1、长江(2)黄河
3、珠江(三)漂流河段
漂流河段是供人们组织集体或个人乘漂流筏进行漂流运动的河段。着重于运动而非观光。漂流河段的条件
1、长度:6—10km;漂流速度4-8km/h。
2、河段宽度:>15m(河床宽度)
3、最枯水位的流量≥2m3/s,最浅的水深为25cm,宽>2m
4、河床坡比:1%-4%。(河床坡比=高差/长度)
5、河段上要有滩、潭。
6、对水质的要求:符合国家运动用水标准.美国标准:水中大肠杆菌数在1000-24000个/升,PH值为5.0-8.5,即弱酸性-碱性;无有害动物;无污染、无臭味,重金属含量不能过高,水质要符合地表水、运动用水的标准。
三、瀑布
(一)概述
瀑布是河床落差造成的跌水,即为从河床纵断面中的陡坡或悬崖处河水倾泻下来的流水。
瀑布的景观特色及价值,主要由瀑布的宽度、高度与水量,以及瀑布的形态和环境因素的配合所决定。
瀑布的造景要素与赏析
瀑布是一项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它的最大特点是:山水完满结合,具有形、声、色三态美感。 形最富美学特征,一挂瀑布,或飞泻悬垂而下,或遇石后呈散状、片状而落,或与崖、洞配合构成水帘状、迷雾状,或与深潭、峡谷构成瀑潭峡串珠型。有喷洒百米以上的飞瀑,也有巨涛滚滚的瀑浪。望去千变万化,各有特色,给人以雄、险、奇、壮之感。
声在水景中别具一格,它发出的轰鸣之声,足使游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色指瀑布下落形成的各种色彩,一般呈白色,被人们形容为:“白练”、“白绢”、“白纱”、“堆雪”。 总之,这种具有形、声、色之美,“先声夺人”之趣的瀑布,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的协调结合,形成了喷珠溅玉,美若仙境的奇妙世界。
四、湖泊
1、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 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个)。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类型多样。
2、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
① 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② 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 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 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2)构造湖:
① 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
② 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 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
② 典型湖泊 :镜泊湖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
② 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5)火口湖
① 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
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6)冰川湖
① 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
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等。7)风蚀湖
① 含义 :风蚀湖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 :岩溶湖系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9)人工湖
人工湖是指水库和堰塘等。
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五、涌泉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下水出露地表(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二)温泉
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温泉水称为温泉(也有将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泉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具体划分如下: 微温泉:20℃或25~33℃; 温泉:34~37℃; 热泉:38~42℃; 高热泉:≥43℃; 沸泉:达到当地沸点温度。
温泉终年具有舒适的沐浴、游泳与保健疗病等功能。
我国以温泉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度假区主要有:陕西临潼华清池、广东从化温泉、南京汤山等。
(二)矿泉及其功能
泉水通常按其矿化度可以分为淡水泉和矿泉两种。
所谓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含量。如果水中的矿化度小于1克/升称为淡水泉,大于或等于1克/升的称为矿泉。
矿泉具有沐浴和一定的医疗功能,由于矿泉中所含的元素不同,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所含元素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三)普通泉水和自流喷泉
2、自流喷泉
自流喷泉是大自然奇观之一。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的自流喷泉多集中于西藏高原地区,并有一些间隙性喷发现象,因而称为间隙泉。比较有名的有西藏羊八井、格各加等泉。
第五章
园林与欣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文化四绝:园林、山水画、烹饪、京剧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山水、建筑、植物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的环境。
二、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一)商周时期
最初的形式是: “囿”(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中国园林的发轫期,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二)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山水园林的萌芽期: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三)秦汉时期
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开模拟自然山水先河 五)唐宋时期
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园林鼎盛时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
皇家园林:大明宫、华清宫
私家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
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六)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将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发展起来。
构园专著:《园冶》(明代:计成)
二、中国园林的分类
(一)依性质分类
1、皇家园林
总体特点: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豪华宝贵,显示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具体而言,特点如下:
(1)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丰富盛大,几乎都附有宫殿;(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
2、私家园林
总体风格是闲静、优雅、含蓄、秀丽。
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3、宗教园林(又称为寺观园林)
多座落在山上,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以达到对人产生强烈的感应的目的。二)依艺术风格分类
1、北方园林
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皇家园林是其代表。
2、江南园林
多属私园,以宅园为主,规模小,多奇石秀水、玲珑纤巧,轻盈秀丽,灰砖青瓦,韵味隽永,富有田园情趣,身入其中舒适恬淡。
3、岭南园林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宅园为主。其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风格在二者之间。
岭南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十石斋与番禺的余荫山 第二节 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审美特征
自然界是上苍的创造,建筑是人的创造,园林则是上苍与人的合作产物.一、山水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园中有山可以登高望远,统览全局,扩展视野,舒畅胸怀;园中有水则显得空灵开阔,微波荡漾,神清气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互渗互融,相契相合,形成诗画一般的园林景色。
(一)山
山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景,审美功能主要是分隔空间,点缀空间,增添园林野趣的自然美。
假山:写意假山、相形假山
假山有层峦叠嶂的巨作,也有精七玲珑的小品;园林假山或以土为主,或以石为主。有土无石难以形成雄奇危峻的山势;有石无土,难生草木,终究缺少生气。因此,堆石造山,总是土石兼用,以求自然野趣。
(二)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中的水景呈现出形、色、光、影、声等多种多样的美。
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生动活泼的感觉。庭园水面形态多变,有辽阔开朗的湖泊、有萦绕迂回的涓涓细流;有深潭,也有浅水。
色:水本无色,积水成碧。古典园林素以雅淡为主调,力求色调清淡素洁,碧绿的水景更增添了园林雅淡的格调。
光:园林水景还有光影的种种变幻。水中的细波使水面静中生动,别有风情。水平如镜还能倒映出天上云影与地上的景物,这种虚实相生的天光云影,会给人带来美感和遐想。水面将闪烁的波光反射到岸边的石壁或墙面之上,造成明暗晃动、飘忽不定的光影效果,令人感觉神奇。 声:静水无声,流水生音。园林水声的清音也是构成园林之美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大面积的水还可以消除游人的沉闷感,给人以空灵开阔、气舒胸展、神态清爽的感觉。若在水面上划船游览,观赏岸上的风光,更会感到心旷神怡,增加水游乐的趣味。
(三)建筑
1、园林建筑的审美功能
园林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外,还重在发挥构成独立景观或点缀风景的审美功能。清代画家郑绩:“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
所谓“雁横南浦,人依西楼”。园林中有了建筑的装点,就更富有诗情画意了。
2、中国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
(1)以柱、梁、枋等木构件组成的框架承载屋顶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 ;(2)园林建筑出于观赏的需要,在设计上十分灵活;(3)中国园林建筑在修造中十分精致精美;
(4)园林建筑造型、装修不求浓艳富丽而求典雅清新。
清代李渔:“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3、主要园林主要建筑物及其功能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轩、廊,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1)殿
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2)厅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3)楼阁
楼在园林中一般用来作卧室、书房,也用来观赏风景。阁用来收藏珍贵的书画、经书及功臣像或供佛。在园林风景是作为点缀风景、登临观景之用。(4)亭
供游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亭者,停也”
“左右游人,奴役风月”
(5)轩
轩与亭的区别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其特征是前檐突起,出廊部分上有卷棚。
(6)舫
一种仿船形水上建筑,船体花厅,工巧雅致,又叫画舫。也是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7)廊
起连接建筑物,分隔空间,造成景观,引导游人循廊揽胜的作用。
有单廊、复廊、双层复道廊等多种形式
(四)植物
“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
2、中国古典园林花木的配植的特点:
(1)讲究因地制宜,自然而然。
(2)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意同周围山水、建筑等的配合与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规律性或习惯性作法:
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牡丹艳丽,宜玉砌雕台;梅花雅淡,宜疏篱修竹;梨花洁白,宜闲庭旷圃;菊花清雅,宜茅舍 3)注重花木的象征意义。
牡丹富贵,芍药荣华,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妖娆多姿,苍松高尚,兰花幽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芭蕉长春。
梅、松、竹三者常被配植在一处,表示“岁寒三友”之意,喻园主的清高;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花一起配植,表示“玉堂宝贵”的意思。 桂树也常相对而植,取其“两桂当庭,双桂流芳”的意思。
(五)书画墨迹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曹雪芹)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第三节
园林的审美特性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取得协调,采取了各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作法: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2、化整为零,融于自然。
3、建筑造型的轮廓线条、色彩都与自然风貌相协调。
4、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二、小中见大的空间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中国画中,“竖划三寸”,便可看作是“千仞之高”;“横墨数尺”就可视作“万里之遥”。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产生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有下几个原因:
1、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了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再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2、古园林能小中见,还在于造园者能尽量创造最大的景深、增添景观的层次。
3、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化的手法,也能增添景观的变化,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
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与渗透。
上海豫园有“鱼乐榭”,无锡寄畅园有“知鱼槛”、北京颐和园有“知鱼桥”,都是借观赏鱼乐之景,表达造园者的理想与情趣。鱼乐的典故出自《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四、多种艺术的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
第四节
园林美的观赏
我国园林中常用的三种构景方法
第五节
中西园林比较
一、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是一种几何规则式园林,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建造成种种几何形体。 为了与建筑的几何形体相协调,花了很大的力量平整地形,构成许多不同标高的大面积平地和坡地。
在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有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形状是几何形的;轴线两侧布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亦成几何图形,甚至树木、绿蓠都修剪成几何形体,称为绿蓠雕刻;各种花卉也按图案纹样布置成各种花坛。
在主轴和副轴交叉点上的群像喷泉则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裸体或半裸体的人像雕塑。建筑美和人工美是这一派园林的艺术匠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无论是在选址上、布局上,还是山水的整理、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能同周围环境相和谐,达到“有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再现自然美是这一类园林的艺术匠意。(1)框景:用门窗或是墙上的孔洞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叫框景。
(2)借景:借别处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称借景。
(3)障景:任何园林风景,最忌一览无余,所以设计园林时就用假山、围墙、树丛、花坛、亭阁把游人的视线挡住,让其它景物来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这种构景就叫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