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试题(DOC)
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文言文试题
班别 :
姓名 :
座号 :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yùn)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
不闻机杼声(zhù)同是宦游人(huàn)
B.诲人不倦(huǐ)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歆辄难之(zhé)遂携拯如初(zhěng)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yuè)策勋十二转(zhuǎn)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朔气传金柝(tuò)
D.思而不学则殆(dài)尊君在不(fǒu)
王欲舍所携人(shě)著我旧时裳(zhuó)
2.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B.敏而好学(敏捷,轻松)
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D.愿为市鞍马(买)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几项()
A.巴山楚水 剪烛西窗 儿女共占巾
B.扑朔迷离 君向潇湘 敏然众人矣
C.磨刀霍霍 巴山楚水 默而识之
D.沉舟侧畔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4.用原文回答问题
A.《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5.朗读下列诗句,节奏不恰当的一句是()
A.城阙/辅/三秦 B.今日/听/君/歌/一曲
C.扬子/江头/杨柳春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析有误的项是()
A.何有于我哉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B.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C.不亦乐乎 “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8.解释句子有误的一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二.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王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文言文阅读
(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
诗。(2分)题目是《_________》,(1分)作者___
___,___
_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_____
___。2.“与君离别意”,中的“君”指______
__
___。
3.“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_
。(2分)
5.点出杜少府出发的地点是____
___; 将宦游之地是_____
__。
(二)(10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俱: 欲: 幸: 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本所以疑 所以:古义: 今义:
疑: 古义: 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2分)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论语》六则(2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_两种修辞手法。(4分)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22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
__编的《______
____》。(2分)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8分)
(1)旦辞爷娘去()(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军书十二卷()(4)出郭相扶将()
3. 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_____。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答:。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9、解释下列词语
(1)舍
(2)戏
(3)委
(4)引
(5)顾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说呢?
答。
16、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17、“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 答。
(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
:
①俱乘船避难()
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
④遂携拯如初()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携:
21、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3、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借 旁近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2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就:
②称:
2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2)从先人还家。
28、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29、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30、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答。
3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答: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其综合运用。(60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
:
:
A.矜jīn 杓shāo 圃pǔ
遣qiǎn
B.阙quē
溯shù
湍tuān 巘xiàn C.券juàn 辇niǎn 襦rú
帩xiào
D.姝zhū
踟chí
蹰chú
峙shì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早晨的阳光)月
B.虽乘奔御风(虽然),不以疾也(快)就傅读书(靠近)惟手熟尔(罢了)C.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晴初霜旦(早晨)
至于夏水襄陵(大的土山)D.而(但是)翁知我(把……当知己)公亦以(因,凭借)此自矜(夸耀)3..下列句中加点“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思、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我酌油知之
A.忽啼求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康肃笑而遣之
D.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5..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的一句诗。,6..请写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任意一个人物和他的故事。(2分)例:《三国演义》:诸葛亮巧施“空城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的话(填序号),并用简洁地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6分)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___”,裁缝说:“_________”,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____”,船夫最后说:“______”。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厨师的话是______
裁缝是______
车把式是______
船夫是_____(各1分)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两个加点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9.填空题:(1).文学常识填空(8分)
A.《登飞来峰》的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B.《陌上桑》节选自 《
》。
C.《卖油翁》的作者是,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号
。D.《三峡》是
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写的一篇写景散文。(2).按照原文或根据意思用文中原句填空(20分)
A.春冬之时,则。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良多趣味。(《三峡》)
B.行者见罗敷。少年见罗敷
。耕者忘其犁。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C.远方的朋友遇到挫折,为了表达对朋友的关切,可用
,来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春天来了,江南大地真是。(《江南春》)E.当前改革困难不少,我们应有
,的精神。(《登飞来峰》)F.《望岳》一诗中以距离之广远烘托泰山之高峻的句子是。G.《观沧海》一诗中采用虚写的手法含蓄地表现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的句子是: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声音响亮,凄厉异常。C.券在心,不在纸: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
D.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周朝、宋朝相距多少时间了?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秦罗敷的严辞拒绝下,使太守的美梦破灭了。B.《观沧海》抒发了曹操北征乌恒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C.《望岳》全诗无一个“望”字,却处处在景物描写中体现着这个“望”字。D.《登飞来峰》不仅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而且还为我们描绘的壮丽的景物。12.选出分析理解有误的两项(2分)
()
A.《三峡》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为了说明长江上渔人的艰辛痛苦的生活。
B.《陌上桑》中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极力铺陈其夫婿的地位、仪表、风度,反映了罗敷善于斗争和聪慧勇敢的性格特征。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的是诗人当时目之所见的大海的宏伟景象,目的是表现大海的美丽、壮观。
D.“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运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了戴震聪慧和好学的精神。
13.元旦晚会上,女主持人走出舞台,一不小心跌倒在地,观众哗然。此时,女主持人从容站起来,神态自如地说:“
”场内立刻掌声四起。
14.根据以上情景,女主持人最可能说的一句话是
()A. 对不起,我太紧张了,请不要见笑。
B.刚才,我是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C.对不起,我太激动了,失礼了。
D.不好意思,刚才我跌倒了,幸好没扭伤脚。二.阅读理解。(11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2分)
①尝射于家圃()
②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同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D.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本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
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的这个意义的成语)(2分)
5、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但微颔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康肃感到“忿然”,可见康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6、除了上面第24题所说的道理,本文还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亡何()
且父未尝语我也()
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1分)()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D.思而不学则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重诺责,敦风义。
⑵ 卒辇而致之。
4.在文段中用“‖”标出两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5分)
第一层:
第二层:
5.“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2分)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罗敷的致词内容可分为两层,用“‖”在文中划开并概括其大意。(5分)第一层:
第二层:
2.罗敷夸夫的用意是什么?(2分)
3.上述文字采用了
等修辞手法,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分)4.联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力求有独特见解。(6分)⑴ 罗敷的夫婿真如她所夸赞的那样吗?请说明理由。
⑵ 你觉得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 请你设想一下使君听了罗敷的致词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1.下列诗句你能背吗?(请选择两句来填)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B、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C、杜甫的:,月是故乡明。D、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
2.、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他所使用的武器是
,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所害。《西游记》中孙悟空从龙宫索取的兵器是。
4、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春风,此诗中描写春雨的句子是:“
”
5.在下面句子空白处填入读音为jùn的恰当的字。
“阳光花园”住宅小区即将()工的时候,有一栋楼的下水道堵塞,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施工队长将疏()下水道的任务交给了一位新来的英()的小伙子,对他说:“这对你是一个严()的考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B 2.B 3.A B 4.A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5.B 6.(1)说——悦(2)帖——贴(3)不——否(4)火——伙 7.C 8.C
三、文言文阅读
(一)1.送别 《送杜少辅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初唐四杰 2.杜少府 3.无须,不要 4.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咫尺。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二)1.一起 想要 幸而,恰巧 于是 2.所以:古义:……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疑:古义:迟疑 今义:怀疑 3.(1)这一点(2)这件事 <三>?1、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2、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说——悦 排比、反问
6、(1)时常(2)理解、体会(3)怨恨
(四)1.郭茂倩 《乐府诗集》 2.(1)早上(2)只(3)这里表示数量多,不是确数。(4)外城。3.A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5.交代了木兰多年征战的经历。不仅写出战争的激烈残酷,还告诉我们木兰已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壮士”,讴歌了木兰的战功。(正确理解句意,言之有理,符合文意即可。)
答案:
(一)1、略
2、(1)怨恨(2)为什么(3)记住(4)教导(5)愉快(6)满足
3、wǎng
dài
4、略
5、略
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二)8、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
9、略
10、略
1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2、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13、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1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5、略
16、言之有理即可
17、略
(三)18、C
19、①一起,都;② 幸而,恰巧;③ 接纳,接受;④ 救助 20、zhé
xié
21、①(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②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22、① “幸尚宽”;“贼追之”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3、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
24、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25、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6、就:完成这里是写好。
称:相当,符合
27、略
28、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29、伤:哀伤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30、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31、略
附:七上第七单元综合检测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综合运用
1.A 2.C 3.D 4.(1)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2)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5.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6.符合题意即可 7.依次为B D A C 理由:说话者三句不离本行(其他意思对也可)8.略 9.(1)A.王安石
北宋 B.《乐府诗集》C.欧阳修 宋 醉翁 D.北魏 郦道元(2)A.素湍绿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B 下担捋髭须 脱帽著帩头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D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E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F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G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0.B 11.C 12.A C 13.B.二、(一)1.(1)曾经(2)罢了 2.D 3.熟能生巧 4.放下 爱不释手等 5.他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意思对即可)狂妄、自负或骄傲自大 6.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意思对即可。
(二)1.wú
yù 2.C 3.(1)看重诺言,重视情义(2)最终推着车子把银子送还给了友人的儿子 4.“……敦风义”//“有友某……” 第一层:简介蔡勉旃的籍贯与为人。第二层:友人寄千金不立券,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5.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信就会付诸行动,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三)1.“……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第一层:罗敷严辞拒绝使君;第二层:罗敷夸夫。2.为了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是斗争的一种策略。3.排比,夸张4.(1)不,这是为了反击使君,使之死心,是罗敷善于斗争,机智聪明的体现。(2)荒淫无耻(3)灰溜溜地走了;沮丧;恼羞成怒等。附加题:
1.A.每逢佳节倍思亲 B.天涯共此时 C.露从今夜白 D.春风又绿江南岸2.赤壁之战3.李逵 金箍棒 李鬼4.沾衣欲湿杏花雨 5.竣 浚 俊 峻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 _,字,代 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 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喷以(用)烟 鹤唳(鸣叫)云端 怡然(愉快的样子)盖(原来是)方(正)出神 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⑪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A)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A)
7、为之怡然称快(A)8.至之市(E去,往,到、)
⑫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以土砾凸者为丘(把)
2、徐喷以烟(用)3.可以为师矣(凭借)⑬指出下列“为”的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四)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2、以土砾凸者为丘(当做,看作)
3、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4、项为之强(因为)⑭指出下列“其”的用法: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翻译时要 “增、删、换、调”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6)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5.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⑪文章围绕紧紧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写了哪几件事?描写了几幅画面?
“趣”;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群鹤舞空、青云白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⑫、“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⑬、文章开篇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⑭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⑮、“夏蚊……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表现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在结构上与上文相应,为下文作铺垫。)
⑯找出三句描写(“我“神游其间的)心情的句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一惊;
可以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突出文章的情趣。)⑰、“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⑱、你从“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一举动中,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⑲.文中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⑳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⑴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联系全文想想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⑵作者所叙的事情都体现了“物外之趣”,你应该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请把它写出来,100字以上。⑶动物的叫声:马(嘶)牛(哞)狼(嚎)虎(啸)鸡(啼、鸣)犬(吠)狮(吼)猿(啼)熊(咆)鸦(鸹)蛙(鸣)龙(吟)
二、《《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1文学常识填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首创私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他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论语》中的“论”读lún,有编纂、整理之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的朱熹将《论语》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生字注音 说()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罔()殆()
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学而时习(温习)之,不亦悦(同“悦”,愉快)乎 愠(恼恨)吾日(每天)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害)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弘毅(宽广,刚毅)勿施于人(施加)信(真诚,诚实)是(这)知(同“智”,聪明)也 齐(看齐)死而后已(停止)凋(凋谢)其(大概,也许)恕也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5、列举本文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的句子。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找出本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①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④见贤思齐: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 ⑥择善而从: ⑦任重道远: ⑧死而后已:
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一切人学习)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阐述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我国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字是“恕”。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三、《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 号 世称“ ”
2.生字:奂()山 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窗扉()霄()汉 缥缈()逾()时 倏()忽 市肆()海市蜃()楼
3.解释加点词语。
数(几)年恒(经常)不一见 层层指数(数数)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往来屑屑(忙碌的样子)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倏忽(突然)始()悟()为山市 飞甍()连亘()缥缈()
逾时()倏忽()市肆()往来屑屑()裁(同“才”)如星点
一切乌(同“无”)有 危()楼
4.翻译句子。
①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②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5.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②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③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
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④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⑤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⑥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⑦文中大量运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请按顺序将其写在下面。
四、《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注音:骤()拟()柳絮()谢道韫()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俄而(不一会儿)雪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可拟(比,比拟)未若(比不上)3、《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4、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五、《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解释词语
去(离开)后乃(才)至 期(约定)行,相委(舍弃)而去 下车引(拉)之,入门不顾(回头看)尊君在不(通“否)寒雪日内集(集会)
2、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3.你觉得文中的“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请用原文回答,元方义正严词地指出了“友”哪两点错误?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六、《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天雨(下雨)墙坏(毁坏)智(以……为聪明)子疑邻、不筑(修补)其邻人之父亦云(也这样说)暮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
2.《智子疑邻》的寓意是?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 塞翁失马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1.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慰问)之 此何遽(怎么就)不为(是)福乎 居(过,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胡人大(大规模)入塞
2、这则寓言产生的一个成语是
3.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
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
之
其而
于
以
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 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②知之为知之
()
③心之所向
()
④人皆吊之
()⑤学而时习之
()
⑥邑八景之一也
()
⑦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⑧鞭数十,驱之别院
()
2.“其”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
③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
③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3.“而”的用法大致有:
“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承接
③人不知而不愠
()
④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⑤学而不思则罔
()
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表并列
⑦相委而去
()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
表承接
4.“于”的用法大致有
“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以”的用法大致有:
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
③以观沧海()④独以跛之故
()
二、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三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来总结
1.通假字
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⑤由,诲女知之乎()⑥尊君在不()
2. 一词多义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温故而知新()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④故又名()
⑤作青云白鹤观()⑥昂首观之()
⑦以观沧海()
⑧果大亡其财()
⑨马无故亡而和胡
亡:()
⑩能张目对日()
⑴吾日三省吾身()
3. 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今义:()
②相委而去
古:()
今义:()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明察秋毫
不亦乐乎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思而不学则怠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任重道远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死而后已
松柏后凋
参考答案
一、文言虚词
1.①的 ②它(指道理)③无实义 ④ 他(指塞上之人)⑤它(指学过的知识)⑥表修饰关系 ⑦它们(指蚊子)⑧它(指癞虾蟆)2.①它的(所观察之物)② 他的 ③它(指沧海)④ 自己的 ⑤大概,也许 ⑥ 他 ⑦它的(指楼)3.①表并列 ② 表承接 ③表转折
④ 表承接 ⑤表转折 ⑥表并列
⑦表承接 ⑧表承接 4.①在 ②在 ③在 ④给5.①用 ②把 ③来 ④因为。
二、文言实词
1.①知通智 ②强通僵 ③说通乐 ④裁通才 ⑤女通汝 ⑥不通否 2.①因此 ②旧的(知识)③原因 ④因此 ⑤景象 ⑥看 ⑦观赏 ⑧丢失⑨逃跑 ⑩太阳 ⑴每天 3.①古: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②古:离开。今义:前往某地。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 一 犬 坐 于 前。(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 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案《狼》
[一]
1、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
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7.议论
[二]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7.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8.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翻译下列句子。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夸父逐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
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 5
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2)众妙毕备()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3)宾客意少舒()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和 写声之近,用 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
写声之大,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口技》
[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
2、(1)A;(2)C;(3)B:(4)D 3.(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4.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6.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犬吠声 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 儿醒大啼 有鼠作作索索 8 口技者表演的内容 观众的反映 “善”9.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
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
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正面、侧面
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
1、夹杂;即使;说出;大腿。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13、忽 俄而 呼呼 许许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 时期的 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家。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孙权劝学》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6、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答案《木兰诗》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7.(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案《伤仲永》
一、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⑵、见闻录
二、“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三、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四、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略
六、1、(A B C D F)(E)
2、D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略
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 2.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我还自扬州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3.自扬州还
八、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1、C
2、B
3、略
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四篇: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2008-2009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滑稽jī.
B.擦拭shì.
称职chèn遽日jǜ..举箸zhù.谒见yè . 搀扶chān .龟裂guī.C.跳踉liáng白痴chī..D.怜悯mǐn.丑陋 lòu.趔趄liè qie嫉妒dǜ ... 警惕tì. 争辩biàn .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孤鹜残霞
B.旁门左道
C.逞强好胜
D.人声鼎沸落雁平沙横行无忌稳操胜券人迹罕至战地黄花惊心动魄手急眼快高枕而卧风急天高 殚智竭力 嬉皮笑脸 万事如意
4.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绰绰:形容经济很宽裕,用不完。..
B.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有冲破的意思。C.大府召视儿 幼愿耳。..幼愿:年幼又老实。
D.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
不速之客:行动不够迅速而迟到的客人。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
5.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李寄》——《搜神记》——干宝——西晋
B.《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美国
C.《“诺曼底”号遇难记》——《小小说》——雨果——法国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
E.《渔夫的故事》——《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
6.根据提示默写诗文。(10分)
(1)杜牧《山行》中的经典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夕阳看得见,故乡却望不到(写景)的句子是:
(3)《登高》中诗人因遭遇坎坷生活艰辛,连借酒浇愁也不能的表达伤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文中评价狼狡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虎》中,说明智慧的作用超出力气许多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猫的故事》文中不少地方化用改造了的成语,而且用得十分恰当。
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从“如泣如诉”而来;“殚智竭力”从“殚精竭虑”而来。请参照示例自选—个成语加以改造并用它写一个句子。(4分)
示例:如花似锦——如烟似梦:江南春早,如花似锦;大地空蒙,如烟似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班长王莉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爱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垃圾筒里
(1)王莉的话言外之意是:…………..(2)爱华该怎样说才得体:……….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4分)
[甲文]童寄者,彬州荛牧儿也……..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乙文]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布囊.()其口怀剑将.犬()
贼易.()之先将.数石米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11.[甲文]中试比较赏析区寄两次脱身的描写,这样写表现出区寄怎样的形象?
之。
②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12.在[乙文]中找出与“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相照应的句子(2分)
13.李寄与区寄有何相同点、不同点?(2分)
答: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故事完成14—18题。(12分)
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
[甲]这时候渔夫想到:“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你这个坏透了的恶鬼,我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所有的人提高警惕,__________我就立刻把你扔回海里,让你永远________________海里直到世界末日!”
[乙]狼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了 ………..你不杀死它,不是仁慈,而__________。讲究仁慈而变成________,不算真正的君子。”说罢大笑,东郭先生也笑起来,两个人一起把狼宰了。
14.在甲、乙文中空格处各填上两个恰当的词语(4分)
15.[甲文]狼被装进书袋里,想象一下它会怎样说,如果在文中出现这句话你觉得效果怎样?(2分)
16.[乙文]中魔鬼被装进瓶子后对渔夫说是跟他开玩笑的。你相信吗?试说出理由。(2分)
17.你认为〔甲文〕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试简要分析(2分)
18.[甲]、[乙]两文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三、作文(50分)
19.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等。
请以“我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3.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4.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8-2009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略(错一字或改动一字至少扣2分)规范美观得4分
2.B3.C4.D5.AE(每项2分)
6.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到新停浊酒杯。
④狼亦黠矣,而顷刻而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⑤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每小题2分)
7.略(要选词恰当,仿写合乎示例)(选词2分,仿写2分)
8.王莉言外之意:“你应该注意公共卫生,不能只顾自己。”爱华的回答:谢谢你的提醒,下次不会再这样了。(意对即可)(各1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4分)
9.用布包住;轻视;带领;拿来(每词l分)
10.(各1分)①将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将)它烧断。②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
11.两次描写,文字简洁,相似之中有变化,第一次得脱,只用了以缚背刃一个细节,就表现小孩子的非同小可的机智。第二次得脱,贼人已经有防备,写了两个细节,一是用夜半的炉火烧绝,二是把手都烧烂了,都坚持到底,表现了他不仅机智还十分勇敢坚强。(4分)
12.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2分)
13.相同点:都是少年英雄,都有机智勇敢的一面。
不同点:区寄遇事果断聪明,是自救,是急中生智。李寄关键时挺身而出,为民除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分)
(二)(12分)
14.捞着,留在,愚蠢,蠢材(每空l分)
15.(或得意或哀求)在文中出现就没有想象的余地,体现不出狼的愚蠢。(或说比原文更好亦可)(2分)
16.不相信,因为魔鬼就是魔鬼,其本性是凶残狡诈,下流无耻的。(2分)
17.东郭先生。对邪恶的东西不要心慈手软,否则是愚蠢的。(2分)
18.面对邪恶势力不可心慈手软,要用智慧战胜它。(2分)
(三)(14分)
19.(每项l分)①撤欢似的跑着②放慢了脚步③慢吞吞地往前爬动④最终钻进土里挖洞去了
20.童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有趣,以浅显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2分)
21.①怕掉到小溪里被呛死;②怕走树下被果子砸死;③怕从草地上穿行,被老鹰扑住;④怕往山路上走,会被猛虎拦路。(每项l分)
22.鼹鼠的妈妈虽然没有直接阻止儿子去旅行,但是她神情紧张,气喘吁吁,一条条的忠告,已经弄得儿子无所适从,只告诉儿子现实生活中有危险,并没有告诫儿子战胜险境的办法,孩子很茫然,儿子也有点缺乏探险精神,最终仍以先辈们的生存方式而活着。看来,教育孩子不能用各种条规束缚他们的手脚。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2分)
23.①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大胆鼓励孩子发展创新;(1分)
②在告诫孩子们注意事项的同时,最好能给孩子指出战胜困难的方法,或者是指出奋斗的方向。(1分)
三、作文(50分)24.说明:
1.书写:工整美观,无涂抹现象,不扣分,否则扣l-5分。
2.漏写题目扣5分。3.错别字:每三个字扣l分,最多扣2分。
4.标点符号一逗到底,字数不够,至少扣5分。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
3.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
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2.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段解: 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5.疏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6.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匹夫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旨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义义
3.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例句: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5.是:代词,此,这。例句: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 是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例句: 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古义:但,只。例句: 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2.暴涨:动词用为 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被动句(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成语归纳知其一,不知其二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思想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词类活用
1.近塞上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2.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3.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精通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其不幸表示安慰。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坏事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边塞附近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死了。惟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中心思想
事物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