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到自然高雅处(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7: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到自然高雅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到自然高雅处》。

第一篇:诗到自然高雅处

诗到自然高雅处,信手拈来亦清新

——浅赏宋明烨诗词三首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百万诗人和爱好者学习研究和发展。它简洁凝炼,形神兼备,意境深远,音韵优美,特别具备以简驭繁寓宏于精的表现力,当今世界上任何外国诗歌都无法与它媲美。今天,我读到宋明烨先生的部分诗作,一下就被诗中意境所震撼,展示了中国古诗韵律之美以及深邃的哲理,既不脱离丰富生动的感性世界,又能内在地超越它上升为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们的习惯上称之为“意境”的那种美,这种艺术现象在诗者的心灵深处及其外化的艺术形象中,是自然与生命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意境美,清新,自然,高雅,作者信手拈来,读来让人深感韵味无穷。下面就其中三首诗作进行赏析,仅作抛砖引玉:

《过六都寨辰河桥》

漫步莓苔细雨中,春风吹我过桥东。至今犹念少年事,独上沙堤学钓翁。

诗人是写情景的高手,让我不得不静心学习。起句、承句是季节、时间、地点的定位,当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微风细雨中,诗人漫步在野草茂盛的河边,眼前被春天的美景所惊喜。诗人春游,却说“春风吹我”,给人以亲切感,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这一句化“杖藜扶我过桥东”(《绝句》志南)而来,用在这里,效果很好。

转句、结句尤为精彩。在“过桥东”时自然想起了少年时候经历过的事,是另一种情怀!回首年少时的经历,在心里总泛起诸多感慨,远去了,无忧无虑„„特别是独自一个人在沙堤上“学钓翁”,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试想诗人过辰河桥东行,一路细雨、莓苔,东风扑面,不觉得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惬意啊!才有“犹念少年事”之美好怀念。

这首诗层层递进,意境深厚,易懂易想,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该诗能抓住景物特征,遣词造句别致,深度广度兼备,抒情写景交融,给人以共鸣。

“吹”字改为“带”字,把春风拟人化,就更有意境了。

六都寨水库

山峦笼在晓岚中,惟见坝横锁两峰。水映青山山系水,风旋幽谷谷生风。斑斓花草蜂含蜜,潋滟湖光鹭掠空。日暮浮云消酷暑,舟中静坐钓鱼翁。

该诗能抓住六都寨水库的特征,捕捉瞬间掠过眼前的美景,遣词造句别致,意境清新,深度广度兼备,虽是写景,却将情贯穿其中,给人以共鸣、遐思。

其一、用词精炼,掷地有声。动词的选用, 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写人、状物、叙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善用活跃的动词,使景象跃然纸上, 给读者以动态美。如“锁、系、生、掠”等,准确生动。又如“水映青山、风旋幽谷”等,读之如吐珠玑,为本诗增辉不少。

其二、意气合一,浑然天成。作者从山峦笼罩在晓岚中写起,远处堤坝隐隐约约横亘在两峰之间,山水合一,风旋谷,谷生风,近处花草斑斓,蜜蜂飞舞,湖光潋滟,白鹭从空中掠过。这样的环境,是多么惬意呀,才有了“消酷暑、静坐钓鱼翁”之意境。其笔势一气呵成,不留痕迹。超越了那些为写诗而写诗的“生搬硬套”式的作品,有些句子,如“水映青山山系水,风旋幽谷谷生风”、“日暮浮云消酷暑,舟中静坐钓鱼翁”,虽然有些通俗、直白,但意境美好。

其三、情景交融,境界空旷。如“晓岚、锁两峰、水映、风旋、日暮、浮云、钓鱼翁”等,从远景到近景,从青山到湖水,从动态到静态,从天空到湖上,真是情在景中,景因情生,是“真景物、真感情”,且境界空灵明旷,让读者共振共鸣。

“山峦笼在晓岚中,惟见堤横锁两峰”下句孤平,“山、中”重字了(分别在一、三、八句中出现),第三联还须斟酌。但瑕不掩瑜。

一剪梅.寄友人

绵绵细雨瑟秋风,竹影憧憧,松岭葱葱。凭栏漫忆梦相逢,身在隆中,心荡河东。望断云端雁羽匆,远水遥岑,峰路千重。江流笛怨暗低容,冷月如弓,情意深浓。

这首词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倾诉思友之情。作者以清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绵绵细雨瑟秋风”写细雨绵绵的秋天,一“瑟”字给人以空灵思绪,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怀友起了衬托作用,这是总写。“竹影憧憧,松岭葱葱”是写细雨秋风中的竹子与岭上青松,“憧憧”与“葱葱”,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景物的神态,这是分写,进一步渲染意境。此时此景,怎不教作者思情满怀,“凭栏漫忆梦相逢”惦念远方的友人,才有了“身在隆中,心荡河东”的心情,才有了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南宋·张炎)。下阕用一个“望”字领起,接得自然,又能翻出新意,“云端雁羽匆”,大雁不管你的心情如何,匆匆飞过,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远水遥,路千重,远方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呢?思念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江流笛怨暗低容,冷月如弓,情意深浓”。“笛怨”、“冷月”、“深浓”三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表露了出来,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感情充满字里行间。

总之,此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物体现了作者的心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流畅的风格,精巧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绝妙的语境,没有大起大落的旋律变化,也没有大喜大悲的力度变化,所有情绪和情景的设置,舒展和收敛,都包容在一种适度的情景之中。

有人说,诗歌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富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是的,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人性的桥梁,是一条纤细的真实情感的纽带,更是文化的一种主流,我相信,只有诗者的心性足够优秀,才会有如此感情充沛的诗作,诗歌是平凡生活的产物,又是超常思维的最佳表现,这是作者的一种对生活的体悟和阐释。

“绵绵细雨瑟秋风”平仄不对。结句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写,不要过于直白,有创新,才有提高。

(欧阳日初 2014年6月8日写于司门前)

第二篇:情到真处自然流

情到真处自然流

孙中山说“人既尽其才,则 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今天下午,我们整理完宿舍,大家开始练习自己的节目及工作。我们排练了四个节目,我们一次按顺序练习:首先,我们进行红歌练习,大家积极背诵歌词、一时间歌声嘹亮,由主席团杜江磊带领我们练习,我们练习的红歌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等

从开始的确定精选红歌歌曲、到团队队员的选拔、再到红歌歌曲的开始练习,大家都在十分认真的准备和积极的练习中,也正是因为大家的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在今天大家的红歌演唱练习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我们进行了搞笑小品《三句半》和舞蹈《小苹果》的排练,看到大家一排排整齐的舞姿,我们感觉到我们所受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最后是主席团人员杜江磊的单独唱《父亲》和全体人员共同参加的团体舞。

这次“三下乡”不仅锻炼了我们的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我院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而且在这次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锻炼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充分的亲一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体现青岛科技大学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坚韧的橡胶品格。

第三篇:论哈代自然诗

历经沧桑,呼唤和谐——论托马斯·哈代自然诗中的鸟的意象

桂宏军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在哈代的近千首诗歌中,鸟的意象出现了70多次,作为一个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充满了感情和眷恋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对鸟的意象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哈代笔下的鸟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鸟,它们少了一份幻想,更多的是现实和沉重,这些鸟或者受到人类摧残,或者孤独迷茫,或者在一片萧杀中高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沉重,但它们并不是绝望之鸟。哈代笔下的鸟是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不和谐生存状态的隐喻,同时也表达了哈代追求整体和谐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哈代;自然诗;鸟;和谐

托马斯·哈代不仅是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而且是思想深沉的诗人,他以写诗开始文学生涯,在生命的最后30年致力于诗歌创作, 哈代一生对诗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1]哈代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不少评论家将其视为“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2],英国著名诗人菲力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3]。在哈代的九百多首诗中,自然诗占一百多首,他深入地观察自然,试图从自然的变化中找出生活的真谛。哈代的自然诗不是为了自然而写自然,而是他对人类生存状况关注的表现。凋谢的花朵、荒凉的冬日、苍莽的天穹,笼中的囚鸟, 被刺瞎的鸟儿的歌唱,都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隐喻,哈代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他是要通过对自然的探讨来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呼唤人类社会的和谐。

哈代诗中的自然与浪漫主义诗中的自然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在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中,自然给人以慰藉和启迪,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自然是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哈代在《威塞克斯高地》(Wessex Heights)中,描写了他在低地城市遭受的误解和攻击和高地乡村得到的安慰:“威塞克斯有些高地,好像被仁慈的妙手所制作,/供人思考、梦想、渴望。...我觉得这是我生前的所在之地,和死后的归宿。” 诗人站在威赛克斯高地上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消融于自然中,在如此纯洁的自然中,诗人觉得自己似乎回归了生前所在,又似乎来到逝后的归所,解脱了人生羁绊,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Lucy Poems)中,露西死后回归于自然,转化成一株不为人注意的紫罗兰。在哈代的《转化》(transformation)中,人们死后也转化成植物:“红光满面的生命,现在化成了绿色的嫩枝。”

但是哈代毕竟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处于宗法制农业社会到自由资本主义转型期的英国农村的严酷现实和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是哈代以一种冷峻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哈代笔下的自然大多没有了浪漫主义的生机和梦幻,更多的是萧瑟和残酷,在《在林中》(In the wood),诗人感到城市的压抑,到林中寻找解脱和抚慰,但看到是只是自然界中冷酷无情的生存竞争,林中一片荆棘恶臭和腐朽;在《妻子常春藤》(Ivy Wife)中,常春藤伸出胳膊向山毛榉示爱,后者却试图用毒汁毒害常春藤,当常春藤试图附着在梧桐树上时,后者宁愿脱掉树皮,也不愿让常青藤缠身,当桉树接受了常青藤的爱时,常青藤却用“绿爪”缠死了桉树并与之同归于尽,诗人用拟人的一人称说明此种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同时存在,常春藤的失败的甚至毁灭性的爱情隐喻着人类灾难性的和毁灭性的不和谐和冲突。

鸟是哈代小说和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形象。哈代一向关注动物,尤其是鸟类,在一次冬日散步时,哈代的父亲用石头顺手打下一只快要冻死的鸫鸟,还是孩子的哈代便捡起它,发现小鸟轻如羽毛,皮包骨头,几近饿死。他说“永远也不会忘记小鸟在他手心时的感觉”。[4]哈代作品中的鸟完全不同于现在浪漫主义自然诗中的鸟,华兹华斯的杜鹃使诗人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雪莱的云雀寄托着诗人超凡脱俗的憧憬,济慈的夜莺象征着诗人的没有痛苦的梦幻世界。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有许多鸟的意象,在《苔丝》中,哈代用了许多小鸟的意象来隐喻苔丝的处境,而当苔丝无家可归露宿荒野时,树林里的从猎人枪口下逃脱的鸟儿也像她一样在寒风中挣扎哀鸣。哈代笔下的鸟大多不是理想世界的象征,而是人类普遍困境的真实写照。

鸟的意象在哈代的自然诗中出现了70多次,这些意象有的通过对鸟的拟人化描写来隐喻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关系,有的通过人类对鸟的暴虐的说明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有的苍莽荒芜大地上的鸟儿的歌唱来反衬人类社会的悲观无望,有的通过意象派式的描写揭示出鸟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在《延宕》(Postponement)中,哈代用鸟类生活隐喻人类生活,诗中鸟的爱情遭遇与年轻人的爱情悲剧类似。“我惊骇不已,只好静待夏天,/在绿叶丛中把新房营造,/然而,经过烦恼的等待,/她对我的爱情已云消烟散。/啊,但愿我能像别的鸟,/生来栖在四季长青的树梢。”

诗中的鸟因为不能在绿叶中筑巢而不能得到爱情,等他筑好巢时爱人已离他而去。在哈代小说中,哈代经常使用“方舞”结构来描述男女婚姻的错位,在《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因出身低微不能与他所爱的表妹结合,两人最终回到了各自没有爱的婚姻中,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如同命运开的玩笑。裘德的命运与这首诗中的鸟相似,鸟因为没有出生在四季长青的树梢失去情人,而裘德因卑微的出生而失去了爱情和事业。

如果说《延拓》隐喻着个人的遭遇,《关在笼中的金雀鸟》(the Caged Goldfinch)则是通过描述一只被人类遗弃的鸟,来象征人类的生存困境。

在教堂墓地的新坟上,/我看到一只鸟笼,/关着一只金翅雀,四周没有声响,/除了它在笼里不停地跳动。

在它若有所思的眼里带着疑问,/它也一度试图把歌唱,/是谁把它遗弃在新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这首诗字面上描写了一只遭到人类遗弃的金丝鸟,但从“教堂”、“新坟”来看,被遗弃的金丝鸟隐喻着人类遭到上帝抛弃,表现了人类失去宗教信仰和精神支柱的孤独困境。无独有偶,在《卡斯特桥市长》的结尾,亨查德偷偷将一个笼中的金雀鸟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的养女伊丽莎白,等伊丽莎白发现时金雀鸟已饿死在笼子里,而当她找到亨查德时后者已于半小时前孤独地死在郊外,显然金雀鸟的命运象征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后者的悲剧命运这是受宇宙中“内在意志力”支配的人类命运的缩影。

在《被刺瞎了双眼的鸟》(the Blinded Bird)中, 哈代热情讴歌了鸟类的顽强的生命力,虽然这只鸟被人用“热红的针” 刺瞎了双眼,它只有在“永恒的黑暗”中忍受熬煎,但它顽强地生活,高唱着希望之歌。“摧残不记恨,/剧痛全淡忘;/ 烧灼的火,/ 扎刺的针,/夺走了一切光亮;/ 命定的终生摸索,/ 不尽的暗夜茫茫,/ 无情的丝笼囚禁,/ 你为何宽恕原谅?

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连续用五个疑问句,热切歌颂了鸟的神圣品质:

谁具有慈善的品质?这一只鸟。/谁生性善良,却遭受着无尽的痛苦? /谁双目失明,生活的环境犹如坟墓,/却从来不急不躁? /谁憧憬未来,默默忍受着生活的一切,/不为邪恶环境烦恼,高唱生活的欢歌?/谁具有天使般的品质?这一只鸟。

鸟被人刺瞎双眼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摧残,而鸟的忍耐、宽容、乐观积极来反衬人类的自私狭隘消极悲观,二者相互映衬,形成转喻关系。类似的描写也出现《苔丝》中,“这些骨瘦如柴的鬼怪似的鸟儿,长着悲伤的眼睛,在人类无法想象其广袤寥廓的人迹罕至的极地,在人类无法忍受的凝固血液的气温里,这种眼睛曾经目睹过灾难性的质变迁的恐怖;在黎明女神播洒出来的光明里,亲眼看到过冰山的崩裂,雪山的滑动;在巨大的暴风雪和海水陆地的巨变所引起的漩流中,它们的眼睛被弄得瞎了一半;在它们的眼睛里,至今还保留着

()当时看到这种场面的表情特点。”5都历经磨难沧桑。《黑暗中的鸫鸟》(The Darkling Thrush)写于19世纪最后一天,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危机四伏,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和人性堕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哈代在诗中描写了一个荒凉、凄惨的环境来象征维多利亚时代的萧条与腐败,流露出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哈代用“冬的沉渣”、“纠缠的藤蔓”等意象象征着世纪末到处都是一片凌乱、没有节奏、停滞的状态。在第2节中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冬天的大地比作一具“斜卧的尸体”躺在“阴沉的天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更加恶劣的环境。冷漠的态度。冷酷、荒凉、压抑的环境似乎使诗人变得“丧失了热情”,自然景物和人类情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用浓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一只在薄暮中的一只年老”、“纤弱”而又“憔悴”鸫鸟在歌唱,在一片苍茫中“倾吐心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微小的生命却展现着无尽的活力:瘦弱,却有生气;老衰,却不乏活力;歌声单调,却饱含热情;声音细微,却充盈着希望。它历经人生的沉浮,在经久的跋涉中,敢于面对不平之状,用于用自己的呼声打破世界的死寂。他来自黑暗,身上还有着旧世纪的烙印,却敞开它的心灵,将压抑了一天、一生、一世纪的愁苦心情倾泻,哈代通过塑造一只薄暮中的画眉,表达了自己的迷惑,却又流露出一丝希望。

《效外白雪》(Snow in the Suburbs)被认为是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诗的第一节客观化地描写了冬日雪景: 哈代向读者提供了一副静态雪景图,白雪使每根树枝胀大,/也使每根细条垂下;/每个树权像鹅鸭的白色蹼足,/每条街道和小径沉默不语。也有雪花随风飘舞的动态:一些雪片迷途了,/便回头向上摸索,/遇见下飘的伙伴,/又转身向下降落。这里可以看到哈代通过使用客观对应物来逃避感情的努力,是典型的意象派诗歌,“迷途”和“摸索”这两个词曲折地表达了思想感情,暗示着在 “迷途的”道路上“摸索”生存的意义。

在第二节中,哈代主要描绘一只埋在雪团里的麻雀的动态图,以衬托第一节的静态描写。

一只麻雀飞进树/因此,此时此分/落下三倍于麻雀的雪团,/把它的头和眼睛全部撒满/于是把它打翻,/几乎将它埋葬,/并且停落在下方的细枝,/导致树梢向投宿的积雪发动猛击。

麻雀淡没在雪景里,与雪团融为一体,这只麻雀已没有了前两类鸟的或喜或悲,它已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诗中的叙述者也不再是孤独的“我”一个人,而是“我们”。“我们”看到窗外树枝上的白雪几乎吞没麻雀,看到一只屋前台阶上的黑猫: 台阶是变白的斜坡,/一只黑猫身材瘦弱,/它睁大眼睛,渺茫地向上攀登,/于是我们把它接入屋中。

在这白茫茫一片雪景中,黑猫不仅凭它的黑颜色引人注目,而且它的瘦弱,渺茫,更加令人怜爱, 黑猫的出现与第一节的“迷途”、“摸索”以及第二节的“麻雀”建立了联系。“我们”把属于自然界的猫接入家中,来逃避屋外的寒冷在这里,表达出哈代他对动物的仁慈和对“迷途”的动物的同情。人出现在画面中,从而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自然形成了互动的关系,自然中有我,我中有自然,表现了哈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

《捕鸟人之子》(The Bird s Catcher s Son)通过对比父子两的观点揭露了人类对自然的戕害,批驳了人类中心主义,表达了哈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生态观点。弗雷德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天真,而他的父亲则象征着实用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鸟儿象征着自然,而鸟笼则象征着人对自然的束缚和破坏。儿子弗雷德认为,人们应当同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对自然万物表现出仁慈:“爸爸,我害怕你的行为,/这种交易很不正当!/把小小的云雀捕捉起来,/变成一个个终生的囚徒。/云雀伤痕累累,在狱中流血,/它们试图远走高飞;/每只关在笼里的夜莺/很快会死亡或憔悴。”而父亲则认为,造物主创造世间万物就是供“万物之灵”人类利用:“好一个傻瓜,我的孩子!/鸟雀就是任逮任捕”这首诗以弗雷德的死亡而结束,说明人类并未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因此而付出了代价,理性文明的猖獗不仅破坏了自然和人的天性,也带来了人与人的隔阂、人的异化感和孤独感。

在《供捕猎的鸟的困惑》(The Puzzled Game Bird)也是一首生态主义的诗,哈代从鸟的视角揭示了人的残酷。令“供捕猎的鸟”困惑和恐惧的是,它的人类朋友突然一反往日的善良,表现出极端的残酷。“如果心灵能容纳这样的阴险,他们不是过去给我们食物的那些人”。诗中重复“他们不是过去给我们食物的那些人”,深刻地揭示了鸟的天真无邪和人的伪善欺诈。

“日常生活充满着时间感”,哈代的景物描写中往往烙上了时间的印痕,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哈代的笔下的鸟不再是华兹华斯的杜鹃、雪莱的云雀、或济慈的夜莺,而是孤独的鸟、失去自由的鸟、受虐的鸟、荒凉中歌唱的鸟、自然之鸟,都像一面镜子照出工业文明中人类异化不和谐的生存状况,但哈代并不承认自己是悲观主义者,整体与和谐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哈代认为:首先是确定病症,接着找出病因,然后再寻找有无治病的良药。他说,“作为一个向善论者,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我对世界的改变抱有信心。”因此,哈代笔下的鸟既是对不和谐人类生存状态的揭露,也是对整体和谐社会的呼唤。

[1].Kramer, Dal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78 [2]阮韦,徐文博,曹亚军.20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 28, 26 [3]鞠玉梅.从哈代哲理诗的艺术风格看其哲学思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3): 17-20.[4] Hardy, Florence Emily.The Later Years of Thomas Hardy 1892-1928.London: Macmillan, 1962,p.57 [5] 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 363

作者简介:桂宏军,男,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电话:***,E-mail: 404150806@qq.com 地址:武汉市常青花园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430023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0人文社科项目“论哈代诗歌中的和谐观”的部分成果,立项号:2010q069

On the Image of Bird in Thomas Hardy’s Nature Poems

The image of the bird appears more than 70 times in Thomas Hardy’s poems.Being a realist writer full of feeling and longing for the nature and the country life, Hardy endows the image with rich idea and feeling, which is less illusory and more realistic and heavy than the bird in the romantic poem.Hardy’s bird is either tortured by human, or lonely and lost, or singing amid desolation.It embodies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history and the heavy weight of the present, but it never despairs.The bird described by Hardy is the metaphor of the disharmony in human society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It expresses Hardy’s ecological ideal of harmony.Key words: Hardy, nature poem, bird, harmony

第四篇:有关自然的英语诗:SPRING

Spring

As I gaze at the colorful spring,I feel inspired –––

I feel inspired to write something –––

Something about this wonderful spring.Spring seems so full of meaning

Waiting to be expressed;

Spring seems so eager and animated

Waiting to be admired by people.Spring is proud to present to us

These beautiful pink petals

From time to time float in the air

So freely, so elegantly.Spring is honored to show us

These pretty golden dandelions

Scattered among the emerald grass

So happily, so calmly.Spring is so lovely, some say;

I say spring is more than just lovely:

It brings us not only the fascinating sights,But also, happiness, peacefulness, and serenity.

第五篇:心灵奏鸣曲 , 她的自然诗专题

心灵奏鸣曲,她的自然诗

2.美国女诗人埃米丽·迪金森的自然观与她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阅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她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既反映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又不时地唱出与清教主义旋律相近的曲调。她热爱

大自然,但又夹杂着疑惑和恐惧。她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构成了她的复杂的自然观。

3.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4.“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5.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自然不仅净

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①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写作特色;自然诗;赏析

8.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选取美国19 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关键词]艾米莉·狄金;诗歌;自然意象

9.狄金森是美国著名诗人, 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 500 多首描写自然的诗。她 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自然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她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慈爱友善, 时而充满敌意, 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 又给人类以伤害。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悟读, 揭示了这位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狄金森;诗歌;自然

11.古今中外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往往是满怀感慨的。而爱米莉·狄金森对大自然却有着若即若离、恐惧与热爱的复杂心理。狄金森由于生活圈子狭小,她一般都是捕捉眼中的风景,体现出阴柔的美,而她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刻画自己的心境,是她对人生体验的艺术凝聚。狄金森诗中的自然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囿于社会和文化却超越社会和文化的绚丽的心理图像。

12.狄金森的生态思想是其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在她的自然诗篇中,狄金森描写自然和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展现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表现对自然的敬畏。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她热爱自然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13.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女诗人,她一生闭门幽居,与自然为伍,创作了多首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眼中的自然是体现超验主义的自然,是隐喻特殊色彩的自然,透过她的诗,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14.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她以自然为创作对象的诗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本文通过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写作特色和其花园王国与诗歌王国,揭示了朴素、洁净的女诗人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一如她的人,显示着独特的 个性,永远都不放弃对爱、对美、对于真理与生命价值的追 寻叩问。她将所有对生活和世界的沉思冥想全都渗透到她 的诗作中,以诗歌表达的方式演绎了一个隐世诗人的人生

及其思想。

15.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艾米莉·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是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两种矛质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谙,又给人类以伤害。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折光,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味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关键词:狄金森;自然观;超验主义;清教主义;浪漫主义

17.艾米莉·狄金森从表面看冷漠、厌世,实际上她内心充满着炽热的爱。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她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外人眼中的“新英格兰修女”。

诗人对诗歌艺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并耗尽一生追寻生命的本质。读她的诗歌,我们 仿佛在一幅幅美丽的剪影前驻足,感受到一位修女在万籁静寂中聆 听宇宙并试图用心灵阐述宇宙和生命的意义。

18.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狄金森终身未嫁,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正是如此孤寂的生活使得诗人能够深入内心,思考生命,感悟 爱情,体验自然。她的诗歌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在她过世后获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赞美和掌声。

下载诗到自然高雅处(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到自然高雅处(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浅谈郭沫若早期自然诗的色彩特点 摘要: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描写和歌咏自然的诗歌数量很多,特别是《女神》和《星空》两本诗集中,自然诗所占比重更大。这些诗,构思精巧,精......

    书到静处香自溢

    书到静处香自溢 舜王街道解留初中谢金辉 题记: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支点,让读书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必须,读书是快乐的。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

    【道德智慧教育真谛】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

    道德智慧教育真谛 (自然道德智慧诗) 阳光雨露育花根 苗圃园艺护花身 道德智慧教育谛 守护本体启人心 明道懂理慧智显 道德立人慧创新 人类文明续发展 回归道德大同心 山北河南......

    从一到十写入诗,美的如此自然

    从一到十写入诗,美的如此自然 李元调赋诗两首【清代】李元调 (其一)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其二) 月儿十九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

    从湿心失意到诗心诗意

    从“湿心失意”到“诗心诗意”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陆传叶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在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心情走进课堂,学习充满诗意地展开教学......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范文大全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年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

    从“学校”到“工作” 人生紧要处如何走

    从“学校”到“工作” 人生紧要处如何走 导读:又是一个毕业季,很多怀揣着梦想的学子们走出了美丽的校园踏上了人生的旅途,这个旅途中有太多的美好与诱惑,也有很多的不为人意,下面......

    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必须背的诗

    厦门站家长帮 小学古诗词汇总 (一~五年级上) 一年级 画 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