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课《我的家人》教学设计1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我的家人》 华师大附小
沈雯珺
课题:我的家人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年级:三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我的家人》是小学美术书画版第五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的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了解写生的一般步骤,能用线条、色彩较写实地表现盆栽植物、家人的造型。懂得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尝试把他们写生出来,从而学习知识、了解生活、增添情趣。教材要求学生们画画我最喜欢的家人,可以是全身像、半身像,描绘出人物的动态和脸部特征。
学情分析:三年级这个年龄段学生在绘画表现上处于一个转型期。他们在绘画上慢慢有了写实的愿望,他们再也不像一年级时一样拿起记号笔无所顾忌地在纸上创作,他们会用像不像来要求自己。再加上在课堂上写生爷爷奶奶也不太现实,因此我让孩子们准备了一张爷爷或奶奶的照片,以画照片为作业形式,也降低了难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生人物做下了铺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面肖像的特点,学习观察、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用线条为家里的老人画一张正面肖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正面肖像的绘画要点;在讨论与交流中了解人物肖像细节表现的重要性;尝试以线条为主要的绘画元素为家里的老人画一张正面肖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正面肖像的造型美,增强尊老敬老的意识。教学重点:表现人物正面肖像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刻画老年人脸部的细节。
教学设计思路:以生活中跟自己相关的照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错误示范让学生意识到仔细观察是绘画的重要前提。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发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特点,并用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我的家人》 华师大附小
沈雯珺
教学准备:
教具:PPT、范画、彩色纸盘等。学具:记号笔、彩色纸、彩色纸盘等。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用线条为主要绘画元素画一张老年人的正面肖像。拓展层面:能表现出人物外貌特征;恰当地运用色彩和背景衬托头像。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回顾
1.创设情境,看照片,关注身边的现象。(ppt出示老人背书包的生活照)2.欣赏名作,结合感恩,了解学习任务。(ppt出示名人画的肖像画)3.揭示课题《我的家人》。(ppt出示课题)
二、观察与交流
1.通过错误范画发现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表现的重要性。
(ppt出示教师错误范画与照片对比)板书:脸型、发型、五官、外貌特征 2.通过游戏回忆人物的主要外貌特征。
(ppt出示不同脸型、发型、五官的人物照片)3. 小组讨论:两张作品有什么区别?(ppt出示两幅作品)
交流小结:抓住人物的主要外貌特征进行细节刻画。4.教师结合人物外貌特征再次示范。
(学生帮助观察脸型、发型、五官)5.添加细节:(板书:细节)
A.老年人脸部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B.主要在脸部哪些位置?如何表现? C.还有哪些细节可以添加?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我的家人》 华师大附小
沈雯珺
交流小结 A.皱纹。
B.额头、眼角、嘴角……用线条表示(弯弯曲曲、断断续续,注意线条的方向)。
C.发丝线、服饰、配饰。6.教师示范添画细节完成作品。
三、观察与创作
1.观察照片,小组交流。
请学生观察照片,发现自己要画的这位老人的主要外貌特征。2.师生共同回顾归纳人物正面肖像的绘画步骤: ①勾画正面脸型及发型; ②添画五官; ③深入表现细节。(ppt出示绘画步骤图)3.作业要求:
①为家里的老人画一张正面肖像。②表现出人物细节特征。③可适当添加背景。(ppt出示作业要求)4.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ppt滚动播放学生作品、作业步骤、作业要求)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业:将学生作品粘贴到纸盘镜框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展示。2.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要求: ①构图饱满。
②抓住人物细节特征。③背景添加锦上添花。(ppt出示评价要求)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我的家人》 华师大附小
沈雯珺
3.教师评价,肯定学生细致观察、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五、引出话题并小结
小结:这样的画面每天放学我们都能看到,爷爷奶奶接送时为我们背书包,我们都觉得是正常的,也习惯了,这是爷爷奶奶爱我们的表现方式。但这是我们爱爷爷奶奶的表现吗?希望今天放学的时候老师能看到你们行动上表现出的对爷爷奶奶的爱。(ppt出示爷爷奶奶背书包的照片)
六、拓展与延伸
出示作品,鼓励学生课余请爷爷奶奶做模特,为他们画张像。(ppt出示半身像和全身像作品)
第二篇:第5课教学设计
《哲学与人生》
第5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情感态度观念:乐观进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运用: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材分析: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5课题目是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本节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引出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懂得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情分析:
1.现在的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少受磨难,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粗浅。遇到困难和挫折会一筹不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3.理论有些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深入浅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设计: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2、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化发展。
3、通过和学生互动方式引出新事物和旧事物
4、举例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5、举例说明人生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一、复习旧课:提问:什么是联系?
二、讲授新课:
第5课、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
一、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概念: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小结:总结本节重点难点。
布置作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今后在举案例的时候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第三篇:第5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课标分析:在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发展,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教材分析】
经济发展又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也为下一课的三大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工业发展有一些体会,因此本课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要容易一些,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工业发展的资源,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认识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要好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归纳、概括及综合分析其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证明了中共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引导学生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点解读:为了工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需要宪法的保驾护航,同时工农业发展又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经济基础。
处理方法:新宪法的性质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主义”特征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直接结论。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难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处理方法:同上。【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对比临时宪法与正式宪法的异同,理解正式宪法的真正含义所在。
2、教师讲述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法: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难点问题教师讲解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顺利展开和解决问题,保护和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复习“一五”计划的成就
导语:为了给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在逐步展开,颁布新中国第一步正式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新闻链接:
资料一:2012年3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们通过行使审议权、提议案权、选举权、表决权、质询权、罢免权等权利,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资料二:2012年3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进行审议,并做出相应的决议。
问题1:根据资料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什么权力?又有什么义务? 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决议一旦生效就具有法律效应,必须遵照执行。
学生阅读教材:
要求: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的宪法及新宪法的性质。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学生根据教材介绍,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这部宪法能否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请用数据说明你的观点。问题2:请用宪法中的原话解答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什么人?
问题3:结合政治所学解释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什么?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问题:4:根据宪法内容分析,新中国追求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什么?希望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
问题5:根据上述四个问题你能判断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吗? 教师解释:《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 ①产生方式不同:
1949年,共产党邀请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及华侨等方面代表共635人,组成政治协商会议。与当年9月29日,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7章、60条。在内容上规定了建国初期国体、整体、军事、外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开会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毛泽东任委员长。3月,毛泽东把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提交给起草委员,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征求意见并修改,政府委员会于1954年9月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1954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106条,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章节。1954年的宪法的规定比较完备,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内容和规定得到有效的实施。
②根本不同:《共同纲领》不是真正意义的宪法,在1954年以前,《共同纲领》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为以后正式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蓝图。
设计思路: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的性质属于政治专业名词,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主义”特征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直接结论。而《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由教师解释更合适,学生还不能从一定的高度把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经济上,“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体制。他们通过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
A、发展重工业 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培养建设人才 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2、1956年,一座宏伟的汽车城——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立。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行农业合作化 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中共八大的召开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其中心是()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宝山钢铁公司 5、1957年,一座连接了南北交通的长江大桥在什么地方建成?()A、武汉 B、沈阳 C、长春 D、鞍山
6、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颁布了《共同纲领》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8、拓展延伸 走访身边的老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的家乡有哪些重要建设成就? 【教学反思】
1、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区别,否则学生会混为一谈。
2、本课内容总体上学生还是较感兴趣的,特别是与现在生活关系密切的时事、经济发展概况、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等,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备课时要把历史的现实作用放在一定的位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史是有用处的。
3、本课教师介绍和引导的内容较多,特别是工业化的背景、新宪法的性质等,为了降低学习难度保持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这样做是必要的。
第四篇:第5课教学设计分析
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陈鸿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目标定位: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目标分析:
1、本文篇幅较长,学生可通过朗读去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文中难理解的句子,进一步品味全文。
3、通过对战争的深入认识,让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问题诊断及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性散文欣赏能力,对事物有了一定分辨能力,在其他学科中也了解到有关战争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接受了许多有关战争方面的教育,都为学习本课积累了很好的学习因素,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亲切的呵护!然而,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灭绝人性的枪声。今天我们来学习华裔作家聂华苓的《爸爸妈妈》一文,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问题与例题: 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问题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例题:说说作者及写作背景。
明确: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应山县。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丈夫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问题二:检查预习。【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生字词。例题: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聂华苓(líng)
呵护(hē)杀戮(lù)
悼念(dào)屹立(yì)
蜿蜒(wānyán)恍惚(huǎnghū)
荒谬(miù)憧憬(chōngjǐng)
明赫白(hè)缭绕(liáorào)
执著(zhuó)纳粹(cuì)
簿子(bù)问题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例题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例题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例题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例题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明确: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 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问题四:重点研讨。
【设计意图】:研读重点段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例题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明确: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题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确: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例题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明确: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问题五: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例题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明确: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例题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例题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明确: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例题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明确: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六、目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聂华苓()呵护()杀戮()悼....念()屹立()
蜿蜒()...恍惚()
荒谬()憧憬().....明赫白()缭绕()
执著()....纳粹()簿子()..
2、本文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3、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年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人。能力提高
4、在括号内填写引用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1)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响遍山谷。()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七、配餐作业: A组: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恍惚(hū)模糊(mú)肃穆(mù)纳粹(nà)
B.蜿蜒(wǎn)残酷(ù)屠杀(tú)荒谬mlù c.屹(yì)立 憧憬(jǐng)石雕(diāo)韵律(yùn)D.笼罩(1ǒng)融合(róng)云霄(xiāo)杀戮(lū)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4、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 沧源民族中学
八年级上
语文教学案
20112年2月3日
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B组: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②“……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③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________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④“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1.第③段中画线处应填入三个问题,对此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 ②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
③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第③段两处括号内应使用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3.听了那个日本人的发言之后,安格尔想站起来反驳他。请你结合安格尔的三个问题,替安格尔写一段反驳的话。
4.请写出4个有关“战争”的成语。
①____ ____②___ _____③_____ ___④_____ ___
(冲锋陷阵、荷枪实弹、短兵相接、调兵遣将、运筹帷幄)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语文:第5课《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媒体运用:多媒体图 教学重难点: 第5课 我的童年 教学设计
一、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二、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三、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教学设计思路:
一、学习评述的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板书的解释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二、运用评述的方法来欣赏作品。用学过的评述方法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评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童年话题。
1.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2.师:
八、九岁的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的美好时期。3.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
二、看自己的照片感受童年,回忆童年 三.欣赏书中图片,认识其他人的童年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1.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
2.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作品,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 小结: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
第 1 页
3.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4.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百子图》。
《百子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百子有百福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幅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百子图》的形式很多,表现的方法也很多,这幅只是其中的一种。”
5.《又一个二分》
画家画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前苏联画家列歇特尼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个二分后内心的愧疚,以及母亲的担忧,姐姐的不满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6.总结:我们欣赏了三幅表现童年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感人的画面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出自己对童年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童年的作品吧!
三、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童年。
这些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童年是风车,童年是花朵,童年是爷爷胡子里的故事,童年是妈妈背上的歌谣。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童年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对童年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你们可以把对童年以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用笔记录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童年的歌声来结束这节课吧!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