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08:1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

第一篇: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

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

摘要:我与陶渊明同是九江人,但我喜欢他的诗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我倾佩他那鄙视权贵的勇气,我敬佩他那正直超凡的高尚品格,我羡慕他追求的那个美满幸福,淳朴自由的乡村生活,同时我和他一样喜欢菊花。

关键词:走进陶渊明,刚正不阿,寄意田园,菊花之爱及对我的影响

陶渊明,我想这是但凡了解一点中国诗歌的人都不陌生的名字。而我做作为一个九江人,对他则是更熟悉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宽广的乐观精神。他给世人营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桃花源,那现在让我们来走近陶渊明,感受他那独特而令人钦佩的精神吧!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古往今来,中国曾有不少隐士,但无一人能如他一般带给后世如此深刻的影响。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平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的刚正不阿令我深深折服。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道尽对世道险恶、官场污浊,也彰显了其朗朗君子之风。不仅如此,“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现出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体现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在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见到如陶渊明般正直高尚人,尤其是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作为一名大学生和一个中国公民,我们都要坚持对黑暗的鄙视,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可以说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这类诗着重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桀骜不驯的思想感情,这样逆时的内容,出现在当时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古代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我对陶渊明最早的认识,那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心境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作为一个曾今生活在农村的城镇孩子,当我从乡村来到城市,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的大厦,充满污染尘埃的城市,我暮然想起在乡村田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山野。和陶渊明一样,相比复杂的城市官场,我更喜欢那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自然田园生活。只有在那种安逸自然的环境中,你的身心才能够得到释放,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当我看到菊花时,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耐寒、高洁,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美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有着安贫乐道、不慕荣华,有骨气士君子的气质。陶渊明把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价值诗意地融合在一起,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这就是他傲然脱俗的人格象征。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一说到菊就会想起陶渊明,甚至有人把他称为“菊圣”,把菊花叫做“陶菊”。

陶渊明的诗平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陶渊明独爱菊花,世人皆知。庭院栽菊,高山赏菊,他甚至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爱菊。每有暇日,便坐青松之下,饮酒赏花。一有苦恼,就入菊圃,在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进入“欲辨已忘言”的空灵虚静境界。在他的诗辞里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

陶渊明爱菊,我亦爱菊。在我心中,那菊花就如陶渊明一般,在寒冷的秋霜中倔强地绽放,在凛冽的寒风中傲然的站立,即使是被嘲笑打击,它也仍然不作任何的退步。我喜欢在秋天看着菊花孤寂而又灿烂的盛放,我喜欢看它倔强而又美丽的身姿,我喜欢嗅着它那清新而沁人心脾的花香。每当我们家即将到过年之际,我的母亲总是会腌制一些菊花茶,里面加入一些我喜欢的芝麻和花生。用开水泡开时,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香味,喝菊花茶还具有清热降火明目的功效,而且菊花茶也是宾客来到我们家是必备的饮品。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受与煎熬。

他的一生我不知该用如何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或许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学习到的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的财富——鄙视追逐官名利禄,向往淳朴自由的田园乡村和那一批批丰厚的诗歌文学。

而陶渊明给以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当我面对黑暗势力时的坚强勇敢;在功名利禄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在身陷红尘时候,仍然保持着向往纯净自由的田园之心;形成了喜爱菊花,爱饮菊花茶的爱好。

第二篇: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

2014年3月12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 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乙: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甲: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本学期的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下周再见!

第三篇: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作的影响

作者 金培春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的思想大都承于老庄,陶渊明也不例外,道家思想是他重要思想之一,它对陶渊明的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陶诗中,我们可以体察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在陶诗中,我们可以寻求道家的淡泊无为;在陶诗中,我们可以探寻道家淳朴自然。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宇宙观道家思想淡泊任真崇尚自然

晋要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的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生名流却并非望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上身处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这些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的思想虽以儒家为本,但一生行径却又类于道家,所以陶渊明向来立身行事,大都以道家思想为依据。

一、自然宇宙观中找寻陶诗的妙趣之所在。

魏晋时代的学者们,他们的宇宙学说大都是承自道家。陶渊明的宇宙学说来自于道家,但他又对其学说加以了探究和超载。老子道家认为宇宙是一切的本源,而万物皆由道而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①;又说:“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②”。但老子仅认为宇宙悠久长存,对宇宙的超源并未加以推究。陶渊明接受了道家的宇宙学说,他认为,宇宙是万物化身之所,而且永远运行不息,万物由此大化之中,生、老、死、灭,始终循环。正如他在《饮洒》中所说:“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他认为:宇宙化生万物,无恩无为,不作任何私力。人生有限,生死是必然的,不管是谁,都无法违背,从而也就否定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的天具有惩恶奖善的能力。陶渊明在《神释》中说:“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这里的“无私力”正是道家自然宇宙观的思想,道家认为:宇宙化生万物,大公无私,令万物自然生长繁茂。这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③”老子崇尚自然,他认为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不以仁与不仁萦心。老子虽言“不仁”,其实正无所谓“仁”与“不仁”,自然而已。这种宇宙化的概念,深深的刻在陶渊明的心上,在他的诗文中这种影响随处可见,如:“纵浪大化中,不善亦不惧”;(《神释》)“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聊乘化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序》)他认为只要是自然的法则,人就应该顺应其法则而生存,不喜不忧,要承天命,所以陶渊明把生死落实到随顺自然上,这样他就把自己送给了自然,同自然融为一体,正如诗文所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三首》)死亡身体完全的复归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正是这种生命的意识,包含着陶渊明的精神,使他看透了生死,摆脱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烦恼,缓解了他的人生悲剧感,使他不为求生死而求仙,抓住人生有限的时间,过一种比较自然的生活。

二、淡泊任真中寻求陶诗中的精神之适意。陶渊明在诗文中主张:淡泊任真,以求精神之适意。《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决意挂冠而去,永绝尘事,以养其真性。他又在《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都也都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真”与世俗礼法相对应,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所谓“任真”者,任天、任自然而已。他认为能任其自然之性,那么天还远吗?所有一切都在于我的一心啊。他又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抱朴宁静,君子笃素”。君子心怀纯朴,少私欲,所以能常保朴质,常守清明虚静,由上述可知陶渊明对任真十分重视。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这样评价:“渊明少有高趣„„任真自得。”晋书《隐逸传》也说:“潜少怀高尚„„任真自得。”(卷九十四)这里的“任真”是指心性,实际上是道家养生的主要目标。

1、为保身养真而投身美丽自然。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道德经》十六章)所谓“虚”指内心无思无欲,无欲则静。凡有皆起于虚,动皆起于静,所以世间万物虽然并没有力量,但最终归于虚静。为了确保有这种真性,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宣言,是决不委屈自己的个性。他在诗中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确保自然之性,执着的坚守自己的情趣。因此他采取了几个方法来达到保性养真的目的。

其一、为避乱世以保身。通常乱世的人们,多数思恬退以保身,如老了在衰周之世,主张淡泊少欲,以保天真。陶渊明也处于晋宋易代的乱世,所以他也想尽力避免战乱而保持自己的天性。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慨叹自己生于乱世之世,为安身保性,所以“甘贫贱以辞荣”。

其二:为弃名利以保身。老了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④”。但人们常常贪图功名利禄,最终因此伤害身心,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他人,当“知止足也”。陶渊明对老子这句话领悟最为透彻,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感士不遇赋》中又说:“既轩冕之非荣,岂蕴袍之为耻。”正是他不慕荣利,弃名利如敝屣,所以他不在意人生的富贵通达,也看轻世间的喧闹浮华,他乐意和乡间老农论麻话桑,和知已谈诗说文,甚至在为饥饿所迫时,也不愿与官场俗吏委蛇周旋,或对达官践人低声下气。

避乱、弃名、弃利是陶渊明“保身任真”的一种消极途径,投身大自然才是他“养真”的积极方法。于是他选择了隐居,希望回到大自然中去。陶渊明回归到自然,并不是说明他逃避政治现实。生活中的他要不是为生计所迫,根本无心投身污浊的官场,但多次仁隐充分说明他对官场并没有兴趣,开荒田园,采摘菊花,吟诗抚琴,闲话桑麻,这种生活更让他感到愉快。“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归隐不完全是离弃政治,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自然的热爱者,是一个平和恬淡的君子,而归隐山林正是诗人热爱生活的体现,正是诗人身上那种文学的浪漫气息与道家的闲散生活情趣赋予陶诗的生活的美。

2、因淡泊无为而徜徉世外桃源。

道家因见社会政治黑暗,人心巧诈,于是想恢复上古的安详社会,而主张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老子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八十章)无为而治,使人民恢复太古,归于纯朴。陶渊明生于晋宋乱世,道家思想盛行之际,也有复古思想。《桃花源记》一文可说是陶渊明根据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绘制而成的一幅蓝图。老子提倡的处虚守柔保身全真的人身境界,是后代士人隐居避世的理论基础,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则是后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理论基础。庄子游戏人间的处世态度和持神任已,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境界,则是隐逸文化的核心。陶渊明追求身性的自由高远和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他受到传统隐逸文化和魏晋隐逸之风的深刻影响,他的咏史之作,赞美贤士高隐是有所寄托的,旨在抒发自己的隐居之志。他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是赋予了作者本人的理想色彩和感情色彩,赋予了任适自然,宅心玄远,超乎世俗的魏晋玄学精神。他隐居自然,期望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在他笔下的《桃花源记》借用了《老子》“小国寡民”和《庄子》“至德之世”的思想文化材料,然而又不是其简单的翻版和复制,它具有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包含着作者大半生的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品味,寄托着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三、躬耕归隐中追逐陶诗的自然之淳朴。

老子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其哲学根基,以无为、不争为处世准则,老了重在天道天然。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虽然《庄子》一书中也曾肯定过躬耕、劳动,但庄子对躬耕的意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陶渊明不仅长期从事躬耕,而且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⑤”;“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⑦”,这些诗句都表明诗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与东晋人一般多追求的虚幻和脱离现实的旷达有本质不同,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他认为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主义的开端。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陶渊明这种用耕稼自勉勉人的处世态度,在晋代文人中是很特别的;他的求安避患,既受老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造。前人曾说:“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与境遇形骸之耳。”(方宗诚《陶诗真诠》)⑧

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因此魏晋人思想皆承于老庄而来,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纯属于自然。

1、思索人生而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而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南华真经》中也说:“二女之游于淡,合气于漠,顺畅自然,而无容私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庄都是把自然作为至高之境。老庄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界的条件和力量,人应该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魏晋学者们都继承这一思想,标榜自然,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的本性,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小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的人生冲突与调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为核心,同时也是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的哲学。他在早年,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但兴冲冲步入仁途的陶渊明在违已交病,人命危浅和虚伪狡诈的时代中,这种激情被化为乌有,他只能选择归隐,最终放弃任何出仁的机会,一心归隐田园。而陶渊明的这一人生抉择,在一定的程度上正好是儒道思想在其内心世界的一次生死决斗。“猛志逸四海”,但愿济苍生的陶渊明,终于以辞彭泽令,归浔阳居,而终结了他长达十三载的仁途生涯,开始了他隐逸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总之,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

2、追寻本性而描绘自然。

道家认为,人来自于大自然,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他官场失意,隐居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了一份自我,回到自然的他,无限幸喜,他认为自己做官是“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回到自然,认为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大自然中,他融醉于山林田园,陶醉于饮酒、赏菊,对着空中飞翔的鸟儿,望着远方屹立的青松,终于找回了自我,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对山林的陶醉,对人性归真的幸喜都表现在他的诗作之中,而这些又都通过山、鸟、松菊、酒等意象表现出来,尤其是它的飞鸟、菊花更是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

陶渊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寻找到了本性诗意,生活中的陶渊明笔下的鸟可以自由飞翔,《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影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他不必再担心遭罹罗网,也不怕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它的树林,这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饮酒其五》中他觉悟的咏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回归到自然了,多么的快乐!王士祯在《古学千金谱》曾分析其诗说:“忽悠然而见南山,日久而是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期货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以其谁辨之。”陶渊明终于融入了自然。鸟日出飞林,远近觅食,象征着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着人的止息或死亡,回归本原,无怨无悔。陶渊明不正像那鸟心,躬耕田园,虽有时饥寒交迫,也无怨无悔。

鸟儿自由飞翔,振翅飞入云霄;陶渊明归隐田园,欣然流连于自然。执一壶老酒,采一束菊花。为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却竟为菊花而折腰,可见菊花深得其心。

在中国文学中,菊花与陶渊明密不可分,一提到陶渊明,必想起菊花,提到菊花无疑在说陶渊明。唐代元稹在《菊花》中深情的赞道:“秋丝绕竹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以屋庐周围菊花环绕,酷似陶家而自豪;诗人杜牧在《折菊》中也纵情的咏道:“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采摘菊花、孤吟陶诗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的向往;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把爱菊化为陶渊明的化身;清代林则徐写道:“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又题花卉绝句之四》)《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也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传颂至今。又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节、傲世离俗的陶渊明;一种在自然中不为时代的尘埃而污浊的陶渊明。

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所以在诗文中屡屡提到。《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磨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正文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和郭主簿》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读山海经》其四:“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归去来兮辞》:“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可谓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见南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道:“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宋书·陶潜传》等其它传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陶渊明与菊花的佳话从此千口共传,流芳万世。

陶渊明何以独爱菊?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合二为一的关系。

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菊花只是在抽芽吐叶,但并不舒展自己的华美;而当秋叶凋零,漫雪纷飞的时节来临时,百花多已枯萎,而菊花却不畏严寒,昂然立于风雪中,把芳香撒向自然。不在春天争美,不畏严寒绽放,这不正象征了陶渊明的那种淡泊无为、与世无争吗?

走出其诗,走进其人,我们欣喜的发现: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苍松禾苗,无一不影晌着陶渊明。自然纯情的事物、人情改变了他自己,道家的淡泊无为塑造了他自己。他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隐居在人境;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人格,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以独特自然的诗歌风格,抒写田园山水而成为“一代隐逸宗师”。我想只有在魏晋时期的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也只有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才能缔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陶渊明。陶渊明是历史的陶渊明,是魏晋时代的陶渊明,是道家文化熏陶下的陶渊明。虽然陶渊明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将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①老子《道德经》第42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②老子《道德经》第40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③老子《道德经》第5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④老子《道德经》第44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⑤见《陶渊明全集〃归园田居》。上海古籍出版社。

6、⑥见《陶渊明全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上海古籍出版社。

7、⑦见《陶渊明全集〃移居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8、⑧见方宗诚《陶诗真诠》转引《陶渊明诗文选评》第40页,曹明纲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四篇:从丰子恺的散文看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

从丰子恺的散文看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

学生姓名:陈周英 指导教师:王晓瑜

内容摘要: 丰子恺作为现代史上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一生德艺双馨,生平所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拟以丰子恺的散文为研究对象,从丰子恺的散文内容和思想中寻找与陶渊明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陶渊明对丰子恺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

(二)、陶渊明对丰子恺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丰子恺散文 陶渊明 影响

丰子恺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现代文化名人,他素以漫画家的身份知名于世。同时世人也将其散文与漫画相提并论。他对艺术有着理想的追求,表现在多方面,如他对书法的刻苦钻研,对漫画的孜孜以求;在他的散文中则反映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体察和思考,有着深刻的内容。本文试以丰子恺的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散文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分析后认为,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陶渊明对丰子恺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

(二)、陶渊明对丰子恺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一 对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

丰子恺个人比较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古代诗文素养。由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身上有较浓的士大夫气息。”⑴丰子恺好读书,尤其好读陶渊明的诗文,仰慕他的为人。陶渊明“其为人,不随时趣,超然洒脱;其为文,平淡自然,大有古风,颇见真情实感。” 〔2〕丰子恺的儿子丰华瞻提到丰子恺的散文时说过:“父亲很爱好诗词,而在中国诗人中他最喜欢陶渊明和白居易二人。这表示他在思想情感上与陶、白二人有共鸣,在人格、艺术风格上与他们有相似之处。”〔3〕故丰子恺在对待艺术与人生倾向上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就艺术倾向而言,陶渊明与丰子恺的艺术风格中都有一个“真”字。陶渊明的是“任真”,二丰子恺的是“率真”。丰子恺继承了陶渊明这一“真”的品质,中间的过渡桥梁是性灵派散文。

陶渊明为文贵真尚情,这在历史上早已有了定论。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辛弃疾也曾评价陶诗说:“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概括陶诗说:“所有的诗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动作。”〔4〕可见陶渊明诗文之“真”,“真”的如此纯粹,如此彻底,为后世大家所公认和推举。而丰子恺的散文则贵率真,尊性情,重情趣的特点,其中“率真”二字贯穿在丰子恺散文创作中,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观念,成为他自己思想情感最真实的记录。他通过“率真”和“尊性情”的创作表达,使他的散文“像陶潜一样,实现了人、心、文的和谐。”后世许多学者在研究丰子恺散文创作与中国古代性灵派散文传统的承接关系时,将陶渊明贵真尚情的美学思想视为性灵派散文“性灵”传统的源流之一,而丰子恺恰恰又是现代写小品文在创作上有所成就而且最得传统性灵派散文神韵的作家。〔5〕

如果说陶渊明对丰子恺在文艺方面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影响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有形的艺术影响——饮酒。丰子恺和陶渊明有较多的共同的爱好。如好读书,性嗜酒,爱弹琴(虽然古琴与今琴有所不同,但都可视为音乐一类。)等。在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中,使丰子恺与陶渊明联系紧密的是

酒。陶渊明嗜酒。这一点在他的诗文里袒露无疑。关于他饮酒的趣事史书上多有记载。不过,陶渊明不是一般的酒徒,“他总是怀着一种艺术的心情品尝饮酒带来的无上趣味,‘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气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显然,陶渊明饮酒是为了追求一种神游象外,物我两冥的‘自然’境界,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的意趣。在他看来,酒的‘深味’,正在于此。”〔6〕而丰子恺亦同样嗜酒,他有时甚至是一边喝酒,一边品味陶渊明的诗。他在《沙坪的美酒》中写道:“陶渊明诗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后,便能体会这两句诗的真味。”可见丰子恺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去品味陶渊明的饮酒诗的。陶渊明饮酒,“是怀着一种艺术的心情”“追求一种‘真’的意趣”。而丰子恺也直言自己饮酒,追的是一种“兴味”。“吃酒是为了兴味,为了享受,不是求其速嘴。”“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道来。古人所谓‘酒三昧’即在于此。”〔7〕他们都乐于在品酒的过程中,怀着艺术的心,“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艺术的创造对待生活。”〔8〕虽然两人时空隔绝,但是他们在精神上遥相呼应,通过诗文、饮酒等方式进行对话。丰子恺通过饮酒品诗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接受陶渊明诗文美的在精神上的熏陶。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大抵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吧。

倘若比较丰子恺与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就不难发现丰子恺与陶渊明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陶渊明在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屈节,毅然辞官,归田园居;而丰子恺也曾拒不入仕,以教书卖文卖画为生,研习佛法,修身养性。“父亲在旧社会中不肯做官,就像陶渊明一样。„„父亲在旧社会中,除了当过短期的教师,编辑和教授外,长时期是自由职业,住在家里,著述为生。四十年代初,他在重庆沙坪坝造了一所极其简陋的‘沙坪小屋’, 住在那里,从事著述,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他说他就是‘经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的人。”〔9〕丰子恺的人生在不断向陶渊明那种洁身自好,恬淡从容,诗酒自娱的生活方式靠拢。

丰子恺对陶渊明的诗文偏爱有加,以致在艺术的倾向上较明显的收到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他对陶渊明的为人非常欣赏和佩服。他们两个人在人生经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终还是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虽同中有异,可陶渊明对丰子恺亦颇具影响。

丰子恺与陶渊明有着这么多的相似之处,然而还是同中有异。这个异即表现在如何看待和选择“归隐”上。陶渊明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自他始,革新了一种新的隐逸风气,钟嵘在《诗品》里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丰子恺长久浸润在陶诗的隐逸情趣中,潜移默化,难免心向往之,这就使得他的散文偶尔流露出封建士大夫那种高逸的情趣。丰子恺有时甚至是主动追随陶渊明的步伐而去,但最终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归隐山林,而是在精神上心向往之而实际生活中则选择远远观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丰、陶二人的性情不同。两人看似都具有平和淡泊的一面,其实有时候在言行上,陶渊明比丰子恺更率性而为一些,以喝酒为例。陶渊明与人对饮,“如果先醉了,就毫不客气的下逐客令:‘我醉欲眠,卿可去。’”〔10〕他的性情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而丰子恺呢?他认为“(吃酒)但决不可吃醉,醉了,胡言乱语,诽谤唾骂,甚至呕吐,打架。那真是不会吃酒,违背吃酒的本旨了。所以吃酒决不是图醉。所以容易醉人的酒决不是好酒。”(《沙坪的美酒》)。由此,二人的性情差异可见一斑,陶渊明在面对选择时要比丰子恺更为果断和彻底。其二是,丰子恺对隐士生活的认识很清醒也很现实。在他的意识里,隐士般的生活只能是一种情结,而不会成为一种现实。实际上,隐士的生活也像硬币有正反面一样,在正面是人们把隐士生活“视为‘诗意的栖居’,是一种带有审美性质的精神满足,因此,它必然以其超越性,提升性显示出巨大的诱惑力。”〔11〕故无论是丰子恺还是其他的后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它的这种模糊而神秘的诱惑力吸引着;反面是“真正的隐士生活时贫乏甚至近乎残酷的,它意味着舍弃一切世俗的凭藉,栖息于深山大,、湖海之滨,或凿穴而居、或结草为庐、蓬蒿盈门,菀葭蔽道,虽历灌园伐薪之苦,但仍衣不遮体,邓郁时常断炊……陶渊明对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体验最深:‘夏夜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然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种极贫的心态真催人泪下。还有比这更难堪的2

处境:‘饥来驱我往,不知竟何之。’(《乞食》)可见隐士的高洁是以身心的磨难为代价的,它并不尽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小桥流水,白云护扉,塵尾鹤氅钓竿斗笠,跨蹇寻梅,踏雪访梅,充斥其中最触目惊心的则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身影。但在‘殉道’,‘高逸’等价值观念的支撑下,褴褛却是载道之具,菜色却是傲世之本。”〔12〕丰子恺也许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看透了这“载道之具”“傲世之本”的本来面目,才没有想要成为陶渊明第二的。

二、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丰子恺在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往“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东京某晚的事》)的大同社会;第二阶段是向往和追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第三阶段渴求“明心见性”的明心国。在这三个理想社会中,除了第一个大同社会与桃花源完全不沾边外,最后“虚构了一个‘明心见性’的野人国,仍带着‘乌托邦’式的‘桃源’色彩。”〔13〕被认为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桃花源’。”〔14〕因此最能让丰子恺保持长久热情和信念的理想社会是桃花源。

在我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同另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一样享有盛名。梁启超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组织,就《桃花源记》的内容而言,“我想起他一个名叫Utopia(乌托邦),所描写的内容是一个极自由极平等之爱的社会。荀子所谓‘美善相乐’足以当之。”〔15〕他的这个评价极具代表性,说明陶渊明和他虚构的理想社会影响深远。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自陶渊明首创以来,不断被历代文人所美化和称赞,俨然成为一种传统。丰子恺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受 “陶渊明那种理想的‘大同’观念的影响,效仿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生活。他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着自由天真的生活,陶渊明的家庭乐的诗中渗透出非功利归平等的思想,认为陶渊明的作品是‘理想的是实现的初步……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16〕这一观点与梁启超的评价是不谋而合。

桃花源对于丰子恺的巨大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桃花源记》传达出来的。从时间上看,我们可以推断,丰子恺其实在年幼时就已经对《桃花源记》这一名篇牢记于心了。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及到幼年时看风景总能联想到桃源的事,如:“幼时认为‘电线木同栅栏一样’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车厢社会》)“我们幼时在旷野中游戏,经验过一种很有趣的玩意儿:爬到土山顶上,分开两脚,弯下身子,把头倒挂在两股之间,倒望背后的风景,看厌了的田野树屋,忽然气象一新,变成一片从来不曾见过的新颖而美丽的仙乡的风景;远处小桥茅舍,都玲珑得像山水画中的景物;归家的路,蜿蜒地躺在草原之上,似乎是通向桃源的仙径。”(《看展览会用的眼镜》)〔17〕。从涉及到有关桃源的作品的数量上看,也是比较多的,如《旧上海》《庐山游记》《丰都》等。可见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对丰子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丰子恺对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生活始终怀着一种热烈的情感,尤其是在特殊的战乱时期,他不得不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另外寻找栖息之地时,他想到了他的老家——汤溪丰村。他从未涉足过那里,只是因为偶然的因素稍微听朋友描述一遍,因此丰子恺又在朋友讲述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他想象那里就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据说在汤溪有丰姓的数百家,自成一村,皆业农。惠恩是其特例。我初闻此消息,即想象这汤溪丰村是桃花源一样的去处。其中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情景。而窃怪惠恩逃出仙源,又轻轻为外人道,将引诱渔人去问津了。我一向没有机会去问津。到了石门湾不可复留的时候,心中便起了出尘之念,想率妻子邑人投奔此绝境,不复出焉。” 〔18〕

无论是在精神层面上表示无限的心驰神往,还是在现实的避难行动中都表示出对世外桃源的追求。他的那种溢于言表的热切的情感更是难以自抑,而且让读者觉得,丰子恺眼中的这个世外桃源是可以因势赋形的,似乎只要是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山间角落,地理偏僻,环境优美,村舍俨然,人民安居乐业......都可以算作桃源圣地。

丰子恺在向往追求“桃花源”之后,又构建出第三个理想社会——“明心国”,与桃花源有几许关联。如在《明心国》一文的开头里也仿《桃花源记》的写法,写一位音乐教师是如何进入明心国的:

“大约又走了五分钟,忽见前面一线光明,他快乐得大笑起来。快步走出洞口,一看原来是洞口的另一出口,中央一片平原,平原四周,树木丛生,树木外部,群山围绕,犹如一圈围墙。他就走进平原去看,想找到一条路回到学校去。”

再如其结尾:

“这独木舟在荒江里漂流了三天三夜,遇见了一只大船。他喊救命,大船上的人把他救起。看见他身穿一件胸前有一个洞的棕衣,大船上的人奇怪得很。他就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告诉他们。但他们都不相信,说这是个疯子。到了最后他家乡的一个城市的时候,他们送他上岸,竟自走开了。”〔19〕

他把陶渊明的桃花源改造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心明见性”相互坦诚,没有黑暗与狡诈的理想国度,显示了他赤子童心的一面。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王国,可陶渊明对他的影响依旧十分明显。然而,“这样的理想蓝图缺少的是现代生活气息,超然的背后是理想的空幻,丰子恺也只能陷入苦闷之中了。”〔20〕

丰子恺被誉为当时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21〕他对人生抱有一颗为艺术而艺术的执着的心,只可惜“现代中国的确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隐士式的文人无法生存。”〔22〕。当他面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碰壁时所产生的矛盾痛苦,从而自然而然的转入向内寻求解脱的办法,那就是回归宗教——佛教;或另一个途径——对理想家庭构建。

韩兆琦在《中国古代的隐士》一书中论及“隐士的家室亲情”一章中,根据隐士与其家人、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将隐士与家人之间的情况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离群索居,脱离人世,不娶妻,光棍一条地孤居野处,或是四海周游,如皇甫谧《高士传》里的林类;第二种是与妻子志同道合,携妻子一同逃隐,如著名的梁鸿与孟光;第三种是自己虽然是隐士,但却仍和家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更有的则根本离不开家庭,辞官归隐后便踏踏实实的成了自己和家庭中的一员,以安享其天伦之乐了。前者如《后汉书》所记载的戴良,后者的代表就是陶渊明了。

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作品,韩先生认为陶渊明是古代隐士中陶醉于家庭生活,以天伦之乐为最大满足的诗人。陶渊明在他归隐的第一篇作品《归去来兮辞》中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而后又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于此时间相近的《和郭主簿》中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可见陶渊明在这里把亲人和孩子都看的非常重。尤其“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二句,把一个做父母、做祖辈疼爱孩子的心情真切地表达出来。陶渊明甚至在《杂诗·丈夫志四海》诗里描述他的理想生活时说:“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这在封建社会通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眼里,算不上什么豪情壮志和伟大的理想抱负,但在陶渊明眼中,这种小家庭的儿女情长、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十分难得的,是值得歌颂的,因此他乐于表现温馨浓郁而平凡的家庭生活,写得十分坦率,令人陶醉和向往。〔23〕梁启超也说陶渊明“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读集中《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与子俨等疏》可以看出他家庭骨肉间的情爱热烈到什么地步。”〔24〕

丰子恺所竭力追求的正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描绘的理想家园及家庭生活的和谐之美、稚子迎归的亲情之乐、回归自在生活的自由状态,试看他的《家》一文中写到:

“当我从别寓走到本宅的时候,觉得很安心。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藤上特地飘下机长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过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故乡4 的臭豆腐干,故乡的冬菜,故乡的江米。饭窗外有故乡的天空,门外有打着石门湾土白的行人,这些行人差不多个个是认识的。还有各种负贩的叫卖声,这些叫卖声在我统统是稔熟的。我仿佛从飘摇的舟中登上了陆,如今脚踏实地了。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我从寓中回到家中,觉得非常心安.”〔25〕

有评论家认为“《家》无疑是一篇谈哲说理的文章,作者孜孜以求的‘本宅’实际上反映他精神上的追求并未因十年前皈依佛教而终结。也许正表明,皈依佛教未能使这位大艺术家感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黑暗的社会现实,加剧他思想上的痛苦和矛盾。”〔26〕实际上丰子恺《家》的这篇文章极得《归去来兮辞》的神韵,可以说先贤陶渊明热爱家庭,回归家庭的家园意识和志在归隐,追求随性自在的生活追求已经穿越时空,明显的影响着丰子恺;而且“本宅”还有落叶归根的归宿之意,这也暗合了丰子恺乐于和主动回到家庭生活的倾向。

丰子恺和陶渊明二人选择回归家庭生活有许多共同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原因。他们的人生中有一部分相同的时间是处于黑暗甚至是战乱时期。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们一方面不想出世为官,以保持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他们虽然为生计奔波却又不想与家人分离,随时事浮沉颠沛流离,回家成为比较好的选择。二是个人原因,包括个性和思想两方。从个性上看,丰、陶二人生性喜欢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生活。陶渊明《饮酒五首·其一》就是表达他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代表诗作之一,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说的真真切切。丰子恺也说:“我对外间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我的时间全部是我自己的,这是我的性格的要求,这在我是认为幸福的。”(《白鹅》)。从思想上看,丰、陶二人都有避世的倾向。“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当时已不占正统地位的儒家的思想,准确地说,儒家的淡泊处世的思想。”〔27〕“一面却又受到当时玄学和慧远一班佛教徒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见解。”〔28〕“陶诗里歌咏的先贤,大多是归隐高蹈、不予世俗为伍的。”〔29〕简而言之,陶渊明的避世是融合了“道家的佯狂”和“儒家的孔颜之乐”〔30〕并且这一融合主导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丰子恺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儒家和释家的影响,其中“释家的虚无主义成为他面对不满现实的有力武器”〔31〕,也使他选择了在缘缘堂里过着“隐士式的文人”〔32〕生活。也可以这么说,避世是丰、陶二人在精神上孤独和苦闷的最终的归宿。

———————————— 注释:

〔1〕徐型.《论丰子恺散文的情趣美》 南通师专学报 1992年12月 第8卷第4期

〔2〕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29页

〔3〕丰华瞻.《丰子恺散文选集·编者的话》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20页

〔4〕叶嘉莹.《汉魏六朝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2版 第396页

〔5〕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28—30页

〔6〕韦凤娟.《空谷流韵·魏晋南北朝卷》 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1版 第78—79页

〔7〕丰子恺.《沙坪的美酒》 《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8〕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35页

〔9〕丰华瞻.《丰子恺散文选集·编者的话》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页

〔10〕韦凤娟.《空谷流韵﹒魏晋南北朝卷》 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1版 第78—79页 〔11〕郑训佐 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 魏晋南北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210页 〔12〕郑训佐 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 魏晋南北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202—203页 〔13〕张劲.《论文丰子恺的散文》 〔14〕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15〕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代序)》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第15页 〔16〕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17〕丰子恺.《丰子恺作品新编》吴福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第249页 〔18〕丰子恺.《桐庐负暄》《丰子恺散文》丰一吟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新1版 第230页

〔19〕丰子恺.《明心国》《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4—229页

〔20〕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21〕谷版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丰子恺散文》丰一吟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新1 第261页

〔22〕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23〕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年7月第1版

第66—72页

〔24〕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代序)》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第4—5页 〔25〕丰子恺.《家》《丰子恺散文》丰一吟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新1 第173页 〔26〕苏学文.《评“缘缘堂随笔”谈哲说理之作》《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第46页

〔27〕郭建平.《陶渊明集·前言》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第4页

〔28〕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代序)》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第5—6页 〔29〕郭建平.《陶渊明集·前言》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第4页 〔30〕郑训佐 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 魏晋南北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210页

〔31〕王西彦.《赤裸裸的自己(丰子恺散文序言)》《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页 〔32〕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参考文献:

1.徐型.《论丰子恺散文的情趣美》 南通师专学报 1992年12月 第8卷第4期

2.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3.叶嘉莹.《汉魏六朝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2版

4.韦凤娟.《空谷流韵·魏晋南北朝卷》 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1版 5.郑训佐 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 魏晋南北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6.张劲.《论文丰子恺的散文》 7.汤哲声.《丰子恺散文论》

8.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代序)》 9.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

10.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年7月第1版

11.苏学文.《评“缘缘堂随笔”谈哲说理之作》《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2.王西彦.《赤裸裸的自己》

13.陶渊明.《陶渊明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14.丰子恺.《丰子恺作品新编》吴福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15.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16.丰子恺.《丰子恺散文》丰一吟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新1版

17.丰子恺.《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丰子恺卷》张品兴选编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6年3月第1版 18.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集》葛乃福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8月第2版

19.丰子恺.《丰子恺散文精选缘缘堂随笔》丰一吟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20.丰子恺.《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丰子恺卷》张品兴选编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Influence of Tao Yuanming on Feng Zik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ng

Zikai's Prose

Student:Chen Zhouying

Tutor:: Wang Xiaoyu

Abstract: Feng zikai a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modern history, artists, DeYiShuangXin in his life, life's achievements are also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Feng zikai's pro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content of Feng zikai's prose and thought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 yuanming and analysis after that Tao yuanming's influence on Feng zikai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main aspects:(1), Tao yuanming to tend to the influence of Feng zikai artistic style and his life.(2), Tao yuanming's influence on Feng zikai ideal society and ideal family build.Key words: Feng Zikai's Prose;Tao Yuanming;Influence

后记

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初稿、一稿、二稿这一繁琐的过程我都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感到自己知识面太窄,思路不开阔,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弄得写论文的过程十分纠结。还有就是收集和整理资料也是一件考验我的事。有时感到难以继续下去了,王晓瑜老师一次一次地及时予以帮助,特别是他指出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他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最后得以顺利进行与他辛勤的指导密不可分,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评语

指导教师:

2009年 6 月 14 日(手签日期)

第五篇:《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陈红岩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 0041)摘要:《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人文入模仿.借鉴。魏晋时期,曹操其四言诗对《诗经》形式及艺术表现手

法的借鉴,陶渊明诗歌形式到题材对《:诗经》都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诗经》对曹操、陶渊明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巨大 成就的获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曹操作品;陶渊明作品,《c诗经》;影响

《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世文人模仿,借鉴。魏晋 的不少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或为叙事,或为抒情,或为明理,常直接引用《诗经》成句,或化用《诗经》的诗句。下面着力谈

一下《(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和陶渊明的影响。一,《诗经》对曹操的文学作品的影响 曹操四言诗今存八首,从题材内容看,主要有述志、纪事、咏

史三类。读其诗歌,可以发现从形式上、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上到

比兴手法的应用上多受《诗经》影响。1.形式上的借鉴。《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

言诗之滥觞。曹操四言诗从形式上看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

行、四句一节的章法。曹操四言诗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如《[短歌行》其二,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和《[诗经·小雅·鹿呜》“哟哟鹿鸣,食野之 萍”,表达了曹操招纳贤士的迫切心情。2.借鉴《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曹操的四言诗之所以能

在汉末诗坛上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其内容上的深刻新警,是《诗

经》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的体现。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盈缩之期,不

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

桓。这是曹操统--:It: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

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 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其有中《观沧海》、《龟虽寿》。写出曹操北

征乌桓时的体验及复杂心态,我们可以感受纠他奋发进取,立志

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曹操咏史诗紧密联系自己的现 实体验,从现实出发,以咏古人方式写己心,这就是曹操咏史的 基本特点。

3.曹操的四言诗还借鉴了比兴的手法。比兴的运用,《诗经》

可称之为典范,曹操四言诗亦多用比兴。《短歌行》中大量使用 比兴手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故,沉吟至今。哟哟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阙谈禳,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鹤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全诗从感慨人

生不永恒这一主题入手,强调时不我待,末丽句“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点明主旨在求贤。诗中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

深长。从“譬如朝露”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精妙,含

义深广,形象性强,使全诗洋溢着动人的基调。二.《诗经》对陶渊明诗文的影响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c与子俨等疏》中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 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都表明陶渊明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他在 《饮酒》(十六)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即 《诗》,《书》、《礼》、《易》、《乐》,《(春秋》。可见,“诗兰百”是在

陶渊明的开卷之列的。那么好读书、善作诗的陶渊明从我国这部

古老的诗歌总集中汲取养分就不难理解了。下面试就《诗经》对

陶渊明创作的影响作一简要的归纳。1.《诗经》在陶渊明作品中的呈现 陶作中,直接引用《诗经》原句处不多,仅见一处,《与子俨等 疏》的篇末:“《诗》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白程诗经?小雅? 车》)。还有把《诗经》句子“改造”过运用到作品中的几处,比 如《拟古九首》(之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诗经?邶风?柏 舟》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又如,《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 君传》:“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诗(经?小雅?小》为“战

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陶渊明作品中化用《诗经》诗句,借用其意(包括词意和篇意)者较为多见。陶作《归去来兮辞》:“复

驾言兮焉求?”驾言,代指出游。《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 2.在题材方面,《诗经》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早在先秦,田园诗就已经在《诗经》中出现了。只不过人们 往往不称其为田园诗,而称其为反映农业生产或生产劳动的诗”,即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等等。

我们以陶渊明最具代表的田园诗来看《诗经》对陶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乱荡不安,官场黑暗,陶渊明“三仕三隐”,最终走向田园,他的一屿诗作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归同 田居》其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山

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归园田居》其五),其中包含着和《诗经》 的相关诗篇相似的欣喜与轻松感。另外,《(诗经》中的一部分诗篇

还描写了下层劳动者艰难的生活处境,如Ⅸ豳风·七月》描写了

农民从正月到腊月,农耕打猎、采桑织布、凿冰舂谷、索茅修屋。

没有一刻闲着,而最终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陶渊明在归隐 后期,也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

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

于西田获早稻》),那些不被垂青的农村题材的诗作,为陶渊明赢得

了声誉,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文献:

【1】洪湛候:诗经学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夏传才: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t986.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印m讪惦me翠茹I.117· 万方数据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作者: 陈红岩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中国经贸

英文刊名: CHINA BUSINESS MONTHLY 年,卷(期): 2010,(4)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1.洪湛侯:诗经学史(上)[M].北京:中年书局,2002.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夏传才: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4.袁行带: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相似文献(0条)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jm20100408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下载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在课堂上了解到很多关于魏书生老师的事迹与思想观念,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接触到魏老师的教育思想。本科时学习的师范专业,但却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很感兴......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提起影响最大的人,很多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他影响较大的人存在。这个人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可能让他学到很多东西,可能让他改变很多......

    父母对我的影响

    感谢我的父母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环境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我们性格,习惯,脾气的形成 都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父亲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 吃苦耐劳是他的特点 母亲是一个聪明细心......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 我的父亲 说起父亲,真是时刻离不开一个“严”字,说起自己的感受,更是离不开一个“怕”字。甚至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商量起什么事情,总得不自觉地瞅瞅父亲的脸......

    读书对我的影响

    读书对我的影响 人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一本本普通平凡的书,但是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很多,它给予我力量,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前进的动力。 读书使人明智。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知道了......

    网络营销对我的影响

    网络营销对我的影响 第一次接触网络营销是在淘宝网上买东西,那时还不了解网络营销这个概念。以至于后来听到网络营销时,就觉得是在网上买东西。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阅历的......

    企业文化对我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影响 随着企业文化的深入,我们的思想在无形中转变,刚接触企业文化时大家都很抗拒,认为没有必要,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弄景。好多人说我在厂都多少年了,没有学习......

    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最爱那凌芳傲骨的秋菊,最爱那清风微扬的香柳,最爱乡间晨露的那一抹轻霜,最爱桃花深处的那一缕微光...... 愿站在山屋东篱之前,举樽自饮,与菊共语。愿穿越时间,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