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共5篇)

时间:2019-05-13 08: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

第一篇: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

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常存在“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孰“言”孰“文”总是困惑广大师生。再者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功利性,更注重知识的传递,至于涉及文章、文学、文化等层面很少,也缺乏对学生的精神熏陶。探讨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关注“文”“言”并举,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道”,文言教学内容才会全面落实、推进和深化,才会不断出新。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教学内容、几个层面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讲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言,二是文。什么是“文言”?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而李凤莲在《关于“文”“言”“文“的整合》一文解释为: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指文章、文学、文化等。王鹏在《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一文则解释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笔者认为,文言与文总是有着相互相承的关系,记录和传承着中华文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既强调对文言的把握,又强调对文章的理解。《普通高中考试说明·语文》也指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这不仅加强了对文言基础的考查,还提到了文言涉及的“文化”这一层面的理解。而审视文言文教学,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文字、文言、文章、文体、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试着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简单综述,挂一漏万,期许以一知万,并与诸君商榷。

一、文字:一个充满神秘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中国的文字是汉字,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图画、结绳、八卦、书契等,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它最早成熟于商代,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根据构字原理,汉字可分为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和会意字,我们可以借助形声字中表义的形符来推断词义,也可以根据其它造字法来猜读词义。如“兵”字,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兵”字,上部是一把弯柄的大斧头(斤),下部在斧的两侧有两 1

只手,用来会意双手举“斤”作砍下势。金文的斧头转向右边,并增加了一个翻转符号,强调了斧斤砍下。小篆的“兵”字,双手依然,但斧头已与翻转符号合为一体。楷书的“兵”字,“斤”字仍在,但双手却完全无形了。

“兵”字的本义是武装起来的人,即为“士兵、兵卒”,因而也用来表示兵器和军队。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中的“兵”是“兵器”之意;“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中的“兵”是“军队”之意。由兵器和军队就引申为“战争、军事、用兵策略、兵法”等,如“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中的“兵”是“战争、军事”之意。还有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兵马”,如“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文言: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根据上文对“文言”的解释,那我们学习文言文,就离不开研究“文言”,要回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上来。因而学习文言文,就无法绕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话题,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义复词、特殊词用法,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翻译、断句、背诵名篇名句、文学文化知识等,这些也是《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疏通了“言”,才能更好地“披言入文”“披文入情”;也符合“教什么”才是“考什么”的要求。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把它解释为“生长、生命、生存、生计、生产”等,都无法让句子通顺,这时要考虑它是否通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它应是通假字,通“性”,意思为“天赋、资质”,这样句子翻译过来就顺了,能符合文言翻译原则“达”的要求。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中的“族”,根据语法功能分析,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应充当了谓语的功能,因而它应是文言中的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意思为“灭族”,这样与前一“灭”字相对应便是自然了。仅举此两例,其余知识点不一一列举。

三、文章:一种纵横千古的气度

教授文言文,不仅要重视“言”的积累,而更要把它作为 “文”来分析,研究其构成文章的要素,如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现技巧等。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篇幅一般不长,都是一篇篇纵横千古的经典文章。“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编者精选的文章大都来自名家名篇,以《古文观止》居多。这些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或重叙述,或重议论,或重写景抒情;或有叙议结合,或有情理相生,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式。教读文章时,可选择一两个角度加以阐析,以提高文章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如《六国论》就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结构“三段论”(本论、引论、结论)的典型代表,中规中矩又不失灵活,易于借鉴。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紧接着第三段就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第一个分论点,韩魏楚因“赂秦”而走向灭亡。说理透彻,思维缜密,气势高昂,顺势而下,直转第四段论述第二分论点,运用事理论证和假设论证阐述“不赂秦”的齐燕赵因“赂秦”之国失去“强援”而“不能独完”。第五段承上启下,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讽谏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政策,得出第一个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最后一段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类比,警告北宋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得出第二个结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点明主旨。《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述斩钉截铁,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中融描写和抒情,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也注重锤炼和变化。

四、文体:一个不可忽视的样式

文体是文章的体例样式,即文章的体裁类别。我国古代的体例样式很多,不下十几种。在学习文言文时,不免要涉及古代文体的相关内容,而掌握一定的古代文体知识,也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写法特点。就其分类标准不同,有以下几种分法:按文章的内容来分,古代笼统地把文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按有韵与无韵来分,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散文体又包括论辩文、序跋文、奏议文、书记文、赠序文、传状文、杂记文、箴铭文、碑记文、哀祭文、颂赞文、寓言文、传说文、传奇文、民间故事文、小说。韵文体包括诗、词、曲、辞、赋、骈文。还有史书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现介绍中学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文体: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师说》《捕蛇者说》等。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记是一种文体,是记叙文,是古代的散文。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还有文化名胜古迹、器物建筑、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还可说明、描写。如《桃花源记》《项脊轩记》等。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如《伶官传序》。列在书后面的叫“跋”(后序),如《<指南录>后序》。古代还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琵琶行》《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赋,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它讲究讲求字句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在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的发展过程,如文赋有《赤壁赋》《秋声赋》等。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以高度的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典诗歌按内容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形式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大概指唐朝以前的诗,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每首字数不定、句数不定、平仄用韵不严格。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大概指唐朝以后的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每首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绝句和律诗每句可五言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但两者平仄都要相对,用韵奇数句不论,偶数句一定讲究押韵。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中间要讲究对仗。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是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还有“倚声、填词”等。词与诗相比,格律比诗更严格,更集中抒情,极少的叙事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根据字数的多少,词调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如清平乐;59至90字为中调,如蝶恋花;91字以上为长调,如念奴娇。词的结构:分上片(阕)、下片(阕),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宋词成就最高,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又也叫“词余”,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曲牌是曲的音乐谱式,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大体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正宫】,【正宫】下有【叨叨令】【脱布衫】等曲牌。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分为旦本(女主

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主要角色有旦、末、净、丑。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就是人物对白或独白。散曲同诗词一样抒情、绘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少则两套,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

五、文学:一种穿越岁月的艺术

二十四史为什么有趣?除了记录了历史的真实外,还是它运乎语言之妙,很富有文学性。如评价《史记》就说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的艺术结晶,也是穿越岁月的文学瑰宝。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我国古代文言诗文,一般都是名家名作,语言精炼,文学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便于熟读背诵,具有一定的写作典范性,可供学生写作提供参考,还有不少名句格言,直到现在还被大家广泛引用,为现代文的写作增添不少的意蕴。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用文言写成的,还得到了很好地评价。文言文经历了千古岁月,仍被人乐道,在于它语言精炼运用极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近几年,也有少量考生尝试用文言形式进行写作,都显示了较深厚的文言功底。2010年高考有几篇文言写作相当不错(当然不是提倡文言写作),如江苏考生王云飞的满分骈体文《绿色生活》、湖北考生满分作文《古风,幻想曲》等。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古典名言警句,能有助于增加文学气息和文化底蕴。文言文教学时,不要只注重教学的功利性,盯着“言”的积累,多得几个分,只是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它的文学艺术性的鉴赏价值,以及对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带给学生的精神底蕴,用文学塑造学生的心灵、精神和品格,这也许是文言文教学对人的一种生命的终极关怀。同时,文言文教学还可涉及有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学史的知识,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典文艺理论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和文学视野,为提高文学素养吸收养分。

六、文化:一种千丝万缕的情结

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文化常识,二是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包括天文历法、地理民族、吏制官职、教育科举、姓氏称谓、宗法礼俗、宗教传说、法律刑罚、军事兵器、宫室车马、戏曲音乐、商买贸易、度量衡器、医药科技、衣食行物等。文言是记录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情结。语文课堂上虽然不可能一一详尽介绍,上成某某文化的专门课,但也可“蜻蜓点水”点一下,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可传承文化。如很多文章都会谈及《鸿门宴》中的“座次”问题,这就是一个文化问题,详解这部分文化知识内容,更有利于分析项羽居功自傲、藐视对手的形象。司马迁这样写是为项羽失败埋下伏笔的,是有意这样突出这个“座次”问

题的。

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内容极为丰富。这些内容很多蕴涵在文言文中。《论语》从内容上说,就是传统文化的源头。《〈论语〉选读》涉及了道德观、仁爱观、处世关、交往观等内容,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等。如《渔父》传达出的“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传达出的“保家卫国”的使命和 “胸襟大度”的品格,等等。学习文言文,了解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对形成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我们有责任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弘扬传统文化。

教授文言文,在重“言”的基础上,也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也要落实文言文在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抓实基础,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精神。倘若如此,我们就在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精神实质,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会更鲜明。重视文言文之“文”的挖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素养,丰厚人的精神底子。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版。

2、李凤莲,《关于“文”“言”“文”的整合》,中学语文阅读网。

3、王鹏,《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中华现代教育》2009年12月第47期。

4、孙实明,《汉字原来这么有趣》,宁夏人民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5、薛金星编,《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第1版。

6、张传宗,《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

7、袁东升,《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要有新思路》,《高中语文教学与通讯》(高中刊)2011年第2期。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文言文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古代的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和趣味。恐怕要考虑到如何消除学生学习文言的惧怕排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在我的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做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做过以下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比如:上任何一首诗前,都可以老师先读,然后放录音给学生听,多放几次,然后让学生也跟着读几次,让学生进入到对那首诗的情境中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预先解决“言”的问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自己没有学会的小组内部共同学习,小组内部能学会的教师也不讲。老师在自主学习阶段所要做的就是检测和验收,并且做出评价。

三、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说的诵读的重要性。朱自清也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可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二读文本,处理好语气语调,安排好节奏、语速;三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与作者思想,体会写作技巧;四读文本,引导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会意处,画出不解点,引导学生质疑,安排大家探究,互答疑点。五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炼升华,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染。可见,阅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一遍遍阅读的过程,文言文教学也便由“言”过渡到“文”,这也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总之,在平仄交替、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朗读中,学生的学习由“言”泡开生发到“文”,师生在诵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魅力。

第三篇:在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可依据各人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通常,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

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来教学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唐雎”,《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等都可以直接抄录;年号示例:《陈涉世家》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可以直接译作“秦二世元年七月”,《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可以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形: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示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此类词还有“所以”、“可以”等。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阅读翻译文言文时便不会感到吃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而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少教多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积极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情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走一条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添趣加新的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中“少讲多学”新模式,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立足吟诵、培养良好的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涵,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做到“少讲多学”就应该立足吟诵,让学生在听教师吟诵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多方感受意境。从吟中读出韵味,从吟中产生兴趣,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

二、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大。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和“吸收”,而是一种创造。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努力做到“少教多学”。作为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形成独特的体验。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事件的描写与说明,对同一情境刺激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塑造个性的过程。有个性才有创造,与众不同才可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

三、说读写画,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体验性,也就是说,学生置身其中,心灵感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去说话,动手操作。有位专家说得好:“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去。”

然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要置身语境,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世界观。为了获得真实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象,设计合理情节,通过听、说、读、写、画,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

例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再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抒别样怀抱的情感,再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复读课文,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或者用书画来描绘出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教学,让学生个性张扬,特长展示,立体体验,并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延伸,情感逐渐变得细腻,思维逐渐变得敏锐,视觉渐渐变得深邃。从而更好地做到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少讲多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添新加趣,探究亮点激发思维

教材中的文言文,在疏通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打好基础后,将文言文作为现代文来学习,用足用新用活教材,也是文言文教学做到“少讲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1、丰富内容,点击思维: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这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对教材中的空白领域进行合理的发挥创造,是“投‘风华正茂的学生’所好”。抓住这一亮点,采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如《晏子使楚》中,让学生通过“视”“笑”“避席”等词,合理想像晏子、楚王当时的神态、表情,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塞翁失马》中,给文章续写,依据福祸相生的原则,想像塞翁的故事该如何延续。

2、打破常规,转换思维: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可以指导现在人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认,也与现在人的观点形成一定的摩擦,这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亮点。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如《画蛇添足》中,对给蛇添足人的创新意识的肯定;《卖柑者言》中对卖柑者的商业包装头脑的评价;《愚公移山》中对愚公移山行为从“环境保护”这一角度的否定„„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也让他们尝到崭新发现的喜悦,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唱响。

3、古为今用,拓展思维:

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掺加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桃花源记》中现代导游为桃花源做宣传;《寓言四则》中创编现代版的《滥竽充数》和《塞翁失马》„„在这些具鲜明时代感的新鲜元素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下,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频频不断。

4、追根究底,深化思维:

针对教材中选编的思想性强,对现代社会具有指导启发性的文言文,挖掘其中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不失为教学的亮点。《伤仲永》中由仲永的悲剧探究现代教育;《愚公移山》中由古代愚公精神看现代人“移山”伟绩„„学生的思维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得以成熟深入。

5、“偷梁换柱”,活跃思维:

古人所写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讲究推敲,讲究精练,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亮点可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得到闪现:如仿《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句式,写自己的生活„„如此模仿写作,必会受到熏陶,从而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

五、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要切实做到“少讲多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少讲多学”,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李 素 珍

共和镇维新学校

2013年11月14日

第五篇:语文教学三个层面

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的三大层面

南漳县肖堰中学

闫德珍

语文,作为必不可少的思想交际工具,在时代飞速发展,教学方式急剧变革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更有实效,早已成为教育同行共同探讨的永恒话题。愚以为,把握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层面”,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谋求发展,抓“养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制约发展。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息息相关。学习语文,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做到“四个并用”。

一是手脑并用的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表率。在板书上,不潦草一字;在批改作业时,不信写一笔。并叮嘱学生,字是一个人的招牌,书写的时候,要作到笔到、心到。写一画,要思如何才能匀称;写一个偏旁,要想怎样才能美观。教师率先垂范,加上及时教导和监督,学生才能做到工整书写,练出一笔美字。

二是耳脑口手并用的参与,养成良好的课堂探究习惯。要求学生课堂上参与探究时,不仅要专心听取他人的看法,还要会听,即边听边想: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规律,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那些是一知半解的,随时记下笔记。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处理好听、想、记的关系,把握准探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自己的疑点、异点,并整理出相关的思维规律和方法,重点记下自己学习的疑问之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来,大胆地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把自己的“异点”说出来,把他人的独特意见听进去。真正做到既取他人意见之长,又生个性化的己见,既突破知识的疑虑,又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规律性总结,从而真正达成从知识技能到学习方法,从学习态度到情感体验等多维目标。

三是眼口脑并用的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引导、督促学生,在读书时真正作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读书时,眼观其文,口出其音,脑思其义。这样,见字时,脑现字形,口诵字音,心思字义。见段时,则读了上段,猜想下段;读了下段,结合上段。上下文结合联成一体,上下文意思也逐渐会意于心。如此下去,一遍文章读完,主要内容自然明朗,写作思路自然清晰。特别应注意的是,应该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在读之前,先看课后练习或者是学生根据问题而生的疑点,或者是师生给出的问题等等。这样带着问题去读书,不仅消除了无效劳动,还节省了学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眼脑并用的观察与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总结固然重要,但生活的积累更不可缺少。它是解决学生说无内容,写无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真正体现。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到“五留心一坚持”,即:留心国家的大事,留心社会的新事,留心学校的好事,留心班级的美事,留心家里的喜事。让学生用美好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的加上自己的所想、所感,坚持写日记,写片断,写自由作文,写随笔等。当然,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会观察、爱写作的习惯,教师的督查是至观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定时的督,不定时的查,并及时评估。评估时,要注意鼓励效应。即:多说优点,多说进步。提问题也应该是激励式的。因为学生只有在体验了写作的成就感时,才会产生出无穷的创作欲望。这样,学生有了写的内容,有了写作的快感,渐渐地就会养成爱好写作的习惯。

学生有了爱观察,勤思考,爱写作的习惯,又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就能厚积薄发,既解决了学生说话、作文无内容的烦恼,又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二、立足全体,抓“分层”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间树林,有高低。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成绩

有好坏。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教学,以利于真正有效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状况,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层次划分。例如:记忆、写作、阅读、说话等方面不同,同一学生所处的位置也应不同。即:同是一个学生,记忆类可能是 B 层,但写作类可能是 A 层,而阅读类中他可能是 C 层。无论是那一类的那一层,都应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学困生”重激发信心,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中等生”重稳中求上升;“优等生”重提升,重深度,重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层次的划分确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且分层后的时间不能太长,应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调整再划分。这样,才能确保挖掘出各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共同提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分为几大块,即面对优生制定“吃得饱”目标,针对差生制定“受得了”的目标,针对“中等生”制定“有提高”的目标。课堂提问时,让优生答一些需要分析综合的难一点的问题,激励他们“锦上添花”,敢于创新求异;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鼓励他们有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尤其应注意坚持“两个倾斜”,一是提问,倾斜差生、优生;二是辅导,倾斜差生、中等生。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中,则应让优、中、差生混合编组,是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相互学习,是各类学生提高的更快、更大。当然,分层一般宜为“隐形分层”,即熟透于教师心中,不易明朗于学生心中。

三、

提高素养,抓“读写”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读、写是中心环节。

首先是读的教学。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阅读,为了认识、理解和接受书刊、报纸、影视等所传递的信息,读的能力培养特别重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不多读则无以广识,而要多读就是要学会各种读书方法,寻求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多渠道训练学生读通、读懂文章的能力,还应把训练速读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同时,指导学生由关注课本转变为关注课外读物,这是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靠读几篇课文来学语文的做法早已成为历史。开设课外读物阅读课,提供课外读物的相关书目,利用网络资源汲取更多的文本读物,已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其次是写。对语文教学来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就是实际操作。只有在写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基本上是写。例如:一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一至二篇小作文(或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另外,课堂就教学内容临时设置一些片断作文。例如:写做见、所思、所感,看文后写所评,读悟后写创见,写异文等。

总之,熟练的读、写应该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途径。叶老说:“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读写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就得咬住读写这个关键不放松。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永无定法的,上述所言的“三大层面”是笔者教学实践的点滴感悟,愿它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下载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7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层面(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青浦区徐泾中学 孙兆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言文的魅力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选......

    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策略(共5篇)

    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策略 对我自己来说,我是更喜欢古文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读文言文不仅能满足求知欲望,而且能感知几千年以前的作者或悲或喜的人生,心灵受到震......

    文言文教学初探(共五则)

    文言文教学初探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范文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商榷的问......

    论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合集)

    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芬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牡丹江路1211号安信广场D区306室,陈广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自然美 意境美 人格美 智慧美......

    浅谈新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 俗语有云:“语文学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可见,对于文言文,无论是教学的教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要把文言文上得生动有趣,这......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初 中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的 几 点 体 会 . 新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从个人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有助......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 永顺县电教仪器站王晓兰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