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先秦两汉散文史》作业考核试题
17春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先秦两汉散文史》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邵公讽谏 ____ 的精辟比喻。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幽王 D.周历王 正确答案:
2.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和格言体。A.碑铭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论述体 正确答案:
3.李斯的《谏逐客书》产生于()A.春秋末期 B.战国末期 C.秦朝初期 D.秦朝末期 正确答案:
4.先秦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A.《庄子》 B.《荀子》 C.《战国策》 D.《韩非子》 正确答案:
5.“买椟还珠”的寓言出自()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正确答案:
6.墨子是先秦()学派的创始人。A.儒 B.道 C.法 D.墨
正确答案:
7.为《史记》补写缺篇的是____年间的博士褚少孙。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正确答案:
8.西汉前期崇尚无为而治的()家 思想,与民休养生息。A.儒 B.道 C.法 D.墨
正确答案:
9.《应间》是()的作品。A.班固 B.张衡 C.马援 D.班超 正确答案:
10.《战国策》的思想属于____ 家的体系。A.儒 B.法 C.纵横 D.杂
正确答案:
11.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述志赋向咏物赋转变 正确答案:
12.赵晔的()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A.《燕丹子》 B.《吴越春秋》 C.《越绝书》 D.《西京杂记》 正确答案:
13.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A.以意逆志赋 B.诗言志 C.引经据典 D.兴观群怨 正确答案: 14.“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正确答案: 15.王充的()用朴素唯物论揭露批判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提出了进步的文学理论,逻辑严谨,气势逼人,通俗晓畅,流利自然,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A.《新论》 B.《论衡》
C.《请禁绝图谶疏》 D.《潜夫论》 正确答案:
16.《汉书》先后经历____人之手而写成。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
17.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 ____论 A.性善 B.性恶 C.无善恶 D.人性 正确答案:
18.荀子思想是为()阶级服务的。A.新兴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正确答案: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A.《尚书》 B.《诗经》 C.《论语》 D.《离骚》 正确答案:
20.赵晔的____ 是东汉后期一部有价值的载记野史。A.《淮南子》 B.《战国策》 C.《吴越春秋》 D.《春秋左传》 正确答案: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先秦两汉散文史》作业考核试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荀子是()。A.战国后期人 B.战国中期人 C.法家集大成者
D.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2.先秦散文具有()等特征。A.创始性 B.综合性 C.实用性 D.随意性 正确答案:
3.“汉赋四大家”是____。A.司马相如 B.扬雄 C.班固 D.张衡 正确答案:
4.司马迁刻画历史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
A.紧扣主题精选材料,精心剪裁,采用“互见法”兼顾避讳与求实,减少重复叙述 B.合理虚构详情细节
C.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细节刻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
D.长于揭示矛盾冲突,在激烈的明争暗斗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正确答案:
5.《春秋》文字表述的基本特点是()。A.文约义丰 B.叙事不详 C.微言大义 D.暗寓褒贬 正确答案:
华师17年3月课程考试《先秦两汉散文史》作业考核试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3.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4.“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5.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6.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7.庄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指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能生出万物,是物质世界的本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8.《盐铁论》属于学术散文,以道家思想为主导;《淮南子》属于政论散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著。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第二篇:16秋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正确答案:
2.甲骨卜辞是商朝的()迁殷以后的遗物。A.汤 B.盘庚 C.帝乙 D.纣
正确答案:
3.为《史记》补写缺篇的是____年间的博士褚少孙。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正确答案:
4.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A.《六国论》 B.《谏逐客书》 C.《论积贮疏》 D.《非十二子》 正确答案:
5.《汉书》先后经历____人之手而写成。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
6.贾谊、晁错是汉初____作家。A.大赋 B.抒情小赋 C.政论文 正确答案:
7.韩非子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A.儒 B.道 C.法 D.杂
正确答案:
8.()以赋名世,他的《子虚赋》、《上林赋》最负盛名。A.司马相如 B.扬雄 C.班固 D.张衡 正确答案: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语出自()A.《易经》 B.《老子》 C.《庄子》 D.《战国策》 正确答案:
10.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A.《汉书》 B.《宋书》 C.《文选》
D.《玉台新咏》 正确答案: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A.《尚书》 B.《诗经》 C.《论语》 D.《离骚》 正确答案:
12.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____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1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 ____论 A.性善 B.性恶 C.无善恶 D.人性 正确答案: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一段名言。
是()中关于生死观的 A.《报任安书》 B.《史记》 C.《汉书》
D.《吴越春秋》 正确答案:
15.《应间》是()的作品。A.班固 B.张衡 C.马援 D.班超 正确答案:
16.王符生活于东汉后期,他的()是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A.《淮南子》 B.《论衡》 C.《潜夫论》 D.《昌言》 正确答案:
17.先秦诸子散文中以论证详密著称的是()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18.赵晔的____ 是东汉后期一部有价值的载记野史。A.《淮南子》 B.《战国策》 C.《吴越春秋》 D.《春秋左传》 正确答案:
19.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和格言体。A.碑铭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论述体 正确答案:
2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A.以意逆志赋 B.诗言志 C.引经据典 D.兴观群怨 正确答案:
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属于西汉中后期的赋体作品有().A.《杨柳赋》 B.《洞箫赋》 C.《自悼赋》 D.《遂初赋》 正确答案:
2.庄子的思想包括()。
A.接过老子的“道”并加以发挥,把“道”说成是绝言超象的精神性本体,形成一套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B.接过老子辩证思想中的相对性加以强调、夸大并绝对化,成为相对主义,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走向虚无主义
C.人生态度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 D.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正确答案:
3.尚书记事涉及(),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A.原始社会末期 B.夏 C.商 D.周
正确答案:
4.《尚书》包括____。A.《虞夏书》 B.《商书》 C.周书 D.秦书 正确答案:
5.《孟子》的文学成就有()。A.刻画了孟子的人物形象 B.文章善于雄辩,富有气势 C.长于运用比喻来说理 D.长于运用寓言来说理 正确答案:
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2.《齐桓公伐楚》和《烛之武退秦师》以 辞令之美为特色。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3.《秦晋殽之战》晋胜秦败,侧重写失败的一方。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4.先秦散文是指从古代散文产生到秦朝建立这一历史阶段的散文作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5.《论语》是一部 语录 体的诸子散文著作。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6.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7.司马谈的 《论六家要旨》 是西汉时期的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8.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春秋》是孔子根据齐国史料记录整理而成。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第三篇:16春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模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以意逆志赋.诗言志.引经据典.兴观群怨 正确答案:
2.《法言》是()的作品。.刘安.桓宽.刘向.扬雄 正确答案:
3.王充的()用朴素唯物论揭露批判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提出了进步的文学理论,逻辑严谨,气势逼人,通俗晓畅,流利自然,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新论》.《论衡》
.《请禁绝图谶疏》.《潜夫论》 正确答案:
4.先秦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庄子》.《荀子》.《战国策》.《韩非子》 正确答案:
5.《国语》二十一卷,其中____九卷,占全书将近一半。.齐语.鲁语.晋语.秦语 正确答案:
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古诗十九首》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江南》 正确答案:
7.刘歆的散文,最有名的是一篇申斥今文博士反对他提议的把古文经学立于学官的()。.《法言》.《盐铁论》.《国疾》
.《移太常博士书》 正确答案:
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邵公讽谏 ____ 的精辟比喻。.周武王.周文王.周幽王.周历王 正确答案:
9.()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作的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周易》.《尚书》.《春秋》.《左传》 正确答案:
10.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是().重农务本.独尊儒术.大一统.疾虚妄 正确答案:
11.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____.《刺世嫉邪赋》.《述行赋》.《归田赋》.《二京赋》 正确答案:
12.赵晔的____ 是东汉后期一部有价值的载记野史。.《淮南子》.《战国策》.《吴越春秋》.《春秋左传》 正确答案:
13.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____和应劭。.王充.司马相如.张衡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班固 正确答案:
14.《谏逐客书》是()的代表作。.吕不韦.贾谊.李斯.晁错 正确答案:
15.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周易》.《尚书》.《春秋》.《左传》 正确答案:
16.()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秦风?蒹葭》.《周南?桃夭》.《橘颂》.《蚕赋》 正确答案:
17.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由述志赋向咏物赋转变 正确答案:
18.贾谊、晁错是汉初____作家。.大赋.抒情小赋.政论文 正确答案:
19.甲骨卜辞是 ____朝占卜吉凶的记事文字。.夏.商.周.秦
正确答案:
20.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和格言体。.碑铭体.语录体.对话体.论述体 正确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左传》的语言风格表现为()。.简洁凝练.辞约义丰.含蓄委婉.典雅庄重 正确答案:
2.《风俗通义》的散文特色为()。.把历史和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
.在多用历史来证实现实生活中的风俗之误.重叙事,以事表现风俗.语言简洁明了 正确答案:
3.《庄子》一书分为()。.内篇.中篇.外篇.杂篇 正确答案:
4.《战国策》的语言风格是()。.以记言为主
.形成首尾记言,中间叙事的模式.形成首尾叙事,中间记言的模式.叙事简洁,记言详细 正确答案:
5.下列作品选自《战国策》的有()。.《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郑伯克段于鄢》 正确答案: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华师《先秦两汉散文史》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春秋》是孔子根据齐国史料记录整理而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老子》文章属于语录体散文而兼具韵文性质。.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三表法”的提出者是老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5.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庄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指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能生出万物,是物质世界的本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纵模家。.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包括奏议、叙录、杂著。.错误
谋学网www.xiexiebang.com
.正确 正确答案:
10.《史记》中“本纪”记帝王,“列传”记诸侯,“世家”记帝王诸侯以外的名人。.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第四篇:《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
先秦两汉散文史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子)。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 四 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 纵模 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 墨子 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 性恶 论。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 《道德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26、《周易》中阳爻用“— ” 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 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答: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性善论
答: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对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行人辞令
答:行人辞令,即外交辞令。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外交活动频繁。在外交活动中,他们一方面要顾到“礼”,在理由上站住脚,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真正的用意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确地感觉到,这就要求外交辞令必须文雅、含蓄、委婉、富有文采,同时又要语意清楚明白。
4、李斯
答:秦代文学极不发达,而李斯则是秦代唯一的文学家。李斯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一以前的作品,颇有辞赋之风;他作的石刻碑文,“质而能壮”,启发了汉晋碑铭的创作;另外,《史记·李斯列传》中所附的几篇文章,也能体现李斯卓越的文学才能。
5、《史记》五体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的设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后代史家所继承。本纪是以朝代的先后为序记载从黄帝至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表是以表格的形式,以年或月为经、以事件为纬的方法记载历史大事。书是分类的专门史,分类说明典章制度、天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世家是记载一些世代相承的诸侯王的历史,取其“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列传是除本纪、世家外的历代的形形色色的各阶层各方面的人物传记。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说明、印证、联系、比较,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6、九流十家
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先秦学术流派分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小说家,因前九家形成流派,故称九流,小说家不能入流,与前九家合称九流十家。
7、兼爱非攻
答: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分阶级,不分亲疏,大家互爱互利。“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反对的是侵略战争。对于反侵略的防御战,他不但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他甚至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用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战。
8、合纵连横
答:战国时期,纵横策士出于各自的目的,鼓动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与某几个国家结盟,以对付别的国家。合纵,指的是联合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以对付秦;连横,指的是联合秦赵魏韩燕齐六国以对付楚。
9、汉赋
答:汉赋是在汉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新的文学体裁。它是两汉文学的主流,其形式受传统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深刻,并经历了初兴、成熟与转变三个不同的阶段。汉赋的特点有铺叙夸张,劝百讽一,词藻华丽,想象力及艺术表现力丰富等。
10、李陵之祸
答:公元前99年,武帝命李广利攻打匈奴,并命李陵为李广利“将辎重”。李陵不肯,主动请命攻打匈奴。李陵先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大臣纷纷祝贺,后来几经恶战,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和孤立无援而失败,投降了匈奴,原本为李陵唱赞歌的众大臣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深感不平,说了一些袒护李陵的话,武帝大怒,把司马迁下狱治罪,处以宫刑,使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很大的摧残。司马迁由此深刻地认识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并认识到了统治者的残酷本质,这都有助于他对汉代社会作深刻的分析揭露。
11、甲骨卜辞
答:甲,指的是乌龟的底版;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占卜时,巫觋将龟板的某部分刮薄或钻一个洞,再放在火上烤。这样龟板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就是“兆”,巫觋从裂纹中看出天帝对占卜问题的答案,便将问题(有时连同答案)刻在龟板上,这就是甲骨卜辞。
12、《论语》 答:“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篡、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就是指编辑孔子及其弟子等的言论。《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文献。
三、翻译
1、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唉!当我贫穷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是儿子;一旦富贵了,亲戚们就都畏惧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又怎么可以轻视呢!
2、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我看李将军外貌象边鄙之人一样,平平庸庸的,他又不能言善辩,但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之人不管知道他与否,却都哀怜他的不幸遭遇。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果能够驾乘天地之间的正气,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在无所穷尽的境地,那么,他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
4、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孔子说:“有远大志向和仁德之心的人,他们是宁可以自己的死亡来成就仁德,也不愿为偷生苟活而损害仁德的”。他还说:“代表国君出使别国,要不辱没国君委派给自己的使命”。苏武是完全符合的。
5、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语出《周易·屯卦·六二》。
意谓一群骑士徘徊逡巡,不是来抢劫,而是来迎亲。
6、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7、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意谓你问‘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8、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意谓吃得饱穿得暖,安逸地居处而没有教育,就与禽兽差不多。
四、简答
1、《论语》中孔子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形象。《乡党》篇静态地写出孔子端庄而迂谨的特征。孔子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的一切行事都限定在礼的范围内,只是他有时候太拘泥于小节,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论语》中的孔子既是一位“圣人”,同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儒者,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孔子思想中还有向往恬淡,投身大自然,追求心闲自在的一面。《阳货》篇中,既表现了孔子性格中有不被强力所动摇的棱角的一面,也有在不敢得罪阳货的情况下以几句短语搪塞的圆滑的一面。
2、《左传》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材料,条理清楚,叙述既集中,又富有戏剧性。b、作者在记叙历史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的性格。c、《左传》是以善于记叙战争闻名于世的。作者在记叙战争时,总是把战争和参战各方的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其胜负的原因,有时还连带说到战争带来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先进的军事思想。d、《左传》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善于记叙行人辞令。e、《左传》在详尽地记载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文学上的技巧。
3、荀子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生活的时代的现实已经证明儒学治国无多大成效,而法家学说却越来越显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威力,所以荀子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
在思想上,孟子承认有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荀子则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主张“制天命”。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唯心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虽然也是唯心的,但他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与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极力主张“法先王”,不遗余力地推行仁政和王道;荀子则主张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王道与霸道兼行。
总之,荀子既继承了孔孟的学说,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是战国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具有进步性的。
4、《国语》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运用了如同小说家的笔法。
B、有的篇章中人物性格刻画得颇为生动。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突现人物,去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颇有小说家的特色。
C、语言平实晓畅,有些小故事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十分传神。
5、孟子有哪些论辩艺术?
孟子善于雄辩,富有气势。孟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主张,这样就必然会与其他各家各派展开思想上的交锋。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另外,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6、《韩非子》文章有哪些特点?
《韩非子》文章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a、《韩非子》中多长篇论说文,其中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表现出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b、韩非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说理,从而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力。c、《韩非子》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极富于论辩色彩。韩非的法治思想本来就刻薄寡恩,真率直露,所以为文也就讲究实效,不加文饰。
7、先秦散文总体上的特点。
先秦散文就其总体而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功利性,无论哪一部著作都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创作的,还没有出现后世那样单纯的抒情写景而供人怡悦心情的散文。(2)创造性,先秦的散文作家无处模仿和继承,因而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各有秉性,成为后世各种体裁之源。(3)综合性,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均未独立,往往统一存在于一部著作中,即这些著作具有多学科的性质。(4)殊途同归,尤其是战国时期,尽管史家的各自观点并不一致,但都在记述史实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单是为了史实本身;哲学家思想各异,但都是为了治理乱世,为了追求一个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太平盛世的理想。
8、《尚书》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尚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已成篇。《尚书》之文已经有了起、承、行、合等,有层次,有段落,有中心,在段落之间,甚至还有了过渡。(2)文体的区别开始明显。《尚书》中的标题有“典”、“誓”、“诰”、“命”等,它们之间有文体上的区别,如“誓”是面对军队、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诰”多对臣民等。(3)作文技巧的提高。文中已经用上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尚书》多记言,记言中能传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神态等。(4)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文学性更加突出。
9、应用文有哪些总体特点?
作为应用文,古今有着相同的特点:(1)具有实用性,即使用性。虽然它和抒情散文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公务中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给人们以审美享受。(2)具有真实性。即不能想象、虚构,它所记录和说明的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虽然也有夸大的地方,但作为问题,其要求仍是真实。(3)具有时效性。即除少数文体外,一篇应用文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时间一过,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只剩下文献价值。(4)具有规范性。每一种具体的应用文体都有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如格式、用语、份数等,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相对固定的。
10、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1、《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做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12、《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所包含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其进步思想倾向十分明显。(1)作者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3)《左传》的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4)《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
13、《周易大传》提出了哪些文艺观点。
《周易大传》虽然是释经,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而是就经文而加以发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存极为美妙的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世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文艺观点包括:(1)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周易大传》多次提到言辞是一个君子修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君子,必须通过修饰自己的言辞来确立自己的诚信,将其看作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若出言不慎,将导致祸乱的到来;言辞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观,团结和睦的言辞才是君子之言;君子之辞既要有内容,又要讲究言辞的技巧。(2)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周易大传》论述了“辞”和“情”之间的关系,“圣人之情见乎辞”,内心的“情”不同,所外观的“辞”也就不同。(3)提出了“书”“言”“意”等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论题。①“书”指书面文字;“言”指言语,口头所说之话;“意”指思想和内心的领悟,即“心意”。②指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三者的关系。(4)关于“文”的论述。《周易大传》指出“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提出“天文”“人文”两个文化范畴。自然万物,刚柔交错,形成了天文景观;人文即为“礼”。刚柔交错的天象是自然的外观形式,是自然的“文采”;“礼”的等级是社会的外观形式,是社会的“文采”。《周易大传》的这些论述对后世的文论和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4、《春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艺术特点有:(1)记事上“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记史顺序,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2)记史简略,叙事只是一个大纲,并不细写,如同现在文章的大标题。(3)《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①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微言大义”,即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②《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句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
15、简述《史记》的影响。
《史记》作为一部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1)司马迁在史德和人格方面为后代的史学家、有志之士树立了榜样。他继承了先秦时期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自身遭受不幸而不颓其志,忍辱含垢而发愤著述。这种人格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者,其史德也为后人崇敬。(2)自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后,在以后的正史范围内几成定例。其本纪、世家、表、书、列传五大部分相互映照、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博大而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3)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这一体裁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传记文学这一门类,其刻画典型人物的种种方法和艺术技巧都为后代史家和文学家所借鉴和学习。
16、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一些同时代人的言行和学说,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为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①孟子在理论上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四个“善端”,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②孟子极力宣扬“仁政”学说,推行“王道”。“王道”要求在位者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王道”是孟子最终政治目的,是其治理国家的最高设想。③孟子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贪婪残暴。④孟子思想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如明确规定了劳心劳力的等级和秩序,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7、《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有哪些?
《战国策》记史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左传》,但可以说在叙事文学上又创造了一个高峰。(1)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至君王,下至士卒,形形色色,其中许多是说客谋士。作者通过重要场面、环境的选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2)《战国策》中策士的语言独具特色。①策士语言铺张、敷张扬厉,纵横驰骋,自有一股打动人的气势;②善于夸张。这不仅表现在修辞上,也表现在史实上;③有时叙事之语灵活精巧,有声有色。这常常体现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3)善于用故事寓言说理。这是策士游说的需要,也是表现他们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学角度而言,策士是寓意于寓言,化抽象为具象,使道理明了,便于对方接受。
18、《史记》传记的思想倾向。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富有求实精神,许多地方都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1)对于封建帝王敢于持批判态度,对汉王朝统治集团也敢于揭露和讽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的史德,秉笔直书,没有把历代帝王神化,对历代统治集团的成员也褒贬分明。(2)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详细记载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经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3)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有重大贡献、有爱国思想的上层人士,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即使对应否定的人物也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4)为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立传。对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帝王将相以及散见于各传记中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司马迁看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是十分可贵的。
五、论述
1、《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文章总体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排斥对客观事物作具体而细致的真实描绘,这种总体上的虚构和局部的求实造成了这部书中的艺术形象虽非事实,但又不失真实的特色。
②《庄子》中的文章大都通过寓言、神话和故事来说理,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庄子这里,寓是寄寓的意思,言即言论。寓言就是托于别人而说的话,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寄寓在某个人物的话或某个故事之中。《庄子》寓言的特点:
a、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
b、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且文章的观点往往不明确说出来,而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要从寓言故事本身去分析。c、往往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的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总之,《庄子》寓言极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是其文学性的主要表现。
③《庄子》文章纵横捭阖,仪态万方,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庄子行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同时冲破了一切固定的模式,任性大胆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在文学的许多方面,它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就是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先秦没有这种传记史体例,司马迁在对前代史籍借鉴、继承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创作历史这一因素。《史记》的文学成就具体体现在:
第一,司马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司马迁选择的是那些他认为最能反映历史进程的典型人物,在事件的选择上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比如《留侯世家》中对张良诸多事件的选择即是。第二,《史记》具有极其强烈的悲剧色彩。书中的悲剧人物有120多个,这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密切相关。第三,为了使事件能集中地突出人物,司马迁还首创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一个事件牵涉到几个人物,不可能在这些人物的传记里都把这些事件重复一遍,这件事对突出谁地性格最典型,司马迁就把它写到谁的传记里,而在其他人的传记里只用“在某某传中”一句加以说明。这样,既避免了材料的繁复,有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司马迁对鸿门宴(分见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的处理即是。第四,《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多样,安排合理,极具艺术性。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廉颇为主线安排人物,《魏其武安侯列传》对魏其、武安侯和灌夫矛盾的叙述即是。第五,《史记》人物传记在语言上的艺术成就也极高,不仅能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司马迁主要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人,他还大胆地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便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总之,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伟大文学巨著,《史记》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3、《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议论增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体现了语录文体的新发展,是早期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环节。
(1)《孟子》刻画了孟子这一人物形象,大量的对话性的议论文字往往在记录双方言论的时候,同时写出了整个议论的过程,通过这种回忆录式的笔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孟子》刻画人物是靠内心世界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在以言叙事中以言写人。
(2)《孟子》文章善于雄辩,富有气势。①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②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③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④《孟子》中文章的逻辑推理,感情因素,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极具气势。
(3)《孟子》长于运用比喻和语言来说明道理。孟子设喻时避开了偏僻深奥的东西,显得十分浅露灵活,与事理密合无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寓言也是比喻,便于说明道理,《孟子》中的寓言也善于刻画人物。
4、《墨子》的文学成就。
《墨子》散文与先秦其他诸子散文相比,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墨子》文章体有因革,其中既有对话语录体的文章,也有比较完整的论说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重大发展。《墨子》中有些文章是由语录组成,但这些语录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墨子》中也包含了对话体文章和完整的论说文,这些论说文有一个概括文章中心的真正题目,而且能围绕中心进行论证,讲究结构安排,篇幅完整。
(2)《墨子》文章逻辑推理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开我国论辩散文的先河。墨子立论时最重证据,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三表”方法(“三法”)。即立论时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根据:①前人的经验;②个人和百姓的亲身体验;③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创作也实现了其理论,许多文章都证据充分,论证严密,能以理服人。
(3)《墨子》散文朴实无华,很少修饰,表现出尚实尚质的特点。墨子提出“非乐”主张,这种思想反映在文章写作上,就是重视实用,不讲文采。墨子为文都是有所为而发,针对性强,文章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墨子为防止“以文害用”,为文时有意避开文饰。这些形成其文章质实而缺乏文采的特征,这也是其对后世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5、答:《论语》不仅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意义的书。(1)《论语》一书写出了孔子、孔子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形象。《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由于记述者多是孔子的弟子,一来对孔子的言行十分熟悉,二来记述孔子的话时往往满怀敬仰和虔诚的心情,对孔子的仪态举止、神情等也加以描绘,从而鲜明地写出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形象。(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形象性极强,又富于启发性、哲理性,都是生动精辟的格言警句。(3)《论语》的语言风格朴实含蓄,雍容和雅。广泛地运用了当时的口头语,同时又加以提炼,使之既平易又极有概括性,再加上大量运用了各种虚词表情达意,使《论语》成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成熟,它以第一部私家著述的新的形式、新的文风、导致了后来墨、名、道、法各家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散文的出现。
6、答:《史记》和《汉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既有同,又有异,这反映了前后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也反映了史传文学的风格上的变化。相同点:在思想倾向上:
(1)班固和司马迁一样,都在记史时秉笔直书,遵循自先秦以来的史德标准,记载历史详实而严谨。(2)对于汉代帝王,班固和司马迁所持的观点相同,但缺乏司马迁的那种胆略。
在艺术性上:
(1)班固在记史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2)班固在选材上也极为注意典型性。
(3)在刻画人物时,班固也一样注重通过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之处:
(1)班固是以儒家的是非标准来记史,“惟圣人之意尽心”,同时他还继承了前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许多方面的看法与司马迁不一致,其思想进步性不如《史记》。
(2)班固更看中史的一面,更看中学术的一面。当史学和文学不能很好地统一时,班固便把史学放在首位。在许多人物传记中,班固常常插入许多的文献资料的原文,学术性更强,同时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3)《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大不相同。班固叙事严谨,不喜夸饰,没有战国至汉初那种策士纵横之风。《汉书》的语言凝练典雅,喜用骈偶,这一点在议论文字上尤为突出。
第五篇:先秦两汉散文史答疑题
先秦两汉散文史答疑题
先秦部分
第一章
1、简析战国散文繁荣发展的原因。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散文崛起的黄金时期,著者众多,百家纷呈,历时两个半世纪,后来散文的各种文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其原因如下:(1)社会原因。战国时期各个诸侯都想“王天下”,不断争斗,他们一方面需要对历史上的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另一方面需要能够使他们“王天下”的理论指导,包括具体的施政措施,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各个学派应运而生。(2)文化的普及及解放。随着奴隶制的解体,贵族和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了,掌握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统治者为统一天下,扩张版图,广泛招揽人才,罗致贤能。(3)经济对文化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城市的出现以及交通的进一步便利,使各诸侯国的交往和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和广泛;各派著书立说,虽无意于以文采取胜,但不得不重视文采和作文技巧提高了散文质量。(4)为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文学中的任何体裁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质向文的发展过程,在前述种种因素的促进下,散文发展的内因遇到了有利的外因条件,迅速出现一个高峰。
2、先秦散文总体上的特点。
先秦散文就其总体而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功利性,无论哪一部著作都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创作的,还没有出现后世那样单纯的抒情写景而供人怡悦心情的散文。(2)创造性,先秦的散文作家无处模仿和继承,因而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各有秉性,成为后世各种体裁之源。(3)综合性,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均未独立,往往统一存在于一部著作中,即这些著作具有多学科的性质。(4)殊途同归,尤其是战国时期,尽管史家的各自观点并不一致,但都在记述史实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单是为了史实本身;哲学家思想各异,但都是为了治理乱世,为了追求一个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太平盛世的理想。第二章
3、《周易》封爻辞的艺术特色。
《周易》封爻辞是系于封和爻之下的一段文字,是某次或多次占筮的记录,它与符号是联系在一起的。(1)封爻辞广泛地反映了上古至周初的社会生活,还保留了古代不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2)从文学上而言,封爻辞多了说理的成分。有直接说理,也有借比喻说理的。用比喻时,作者往往不明说被比喻的主体事物,使比喻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性,以适应占筮的需要。(3)《周易》封爻辞在语言上有其特色。①句子简短精练。封爻辞中几乎找不到长句,寥寥数字,生动形象。②与卜辞相比,封爻辞中有了许多的修饰语、限制语,语言自然更为准确形象,也更富文采文学意味更浓。③封爻辞已经注意到用辞的技巧,以及词语声音上的特色,出现了双声、叠韵、重言等。(4)《周易》的每一条封爻辞虽然并不是从头到尾说同一件事,到对每一卦而言,六爻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有的卦大体有一个中心思想,有的六爻爻辞是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具有层次关系。这对于后来的记叙文、说理文具有启发意义。
4、《周易大传》提出了哪些文艺观点。
《周易大传》虽然是释经,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而是就经文而加以发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存极为美妙的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世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文艺观点包括:(1)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周易大传》多次提到言辞是一个君子修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君子,必须通过修饰自己的言辞来确立自己的诚信,将其看作 1 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若出言不慎,将导致祸乱的到来;言辞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观,团结和睦的言辞才是君子之言;君子之辞既要有内容,又要讲究言辞的技巧。(2)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周易大传》论述了“辞”和“情”之间的关系,“圣人之情见乎辞”,内心的“情”不同,所外观的“辞”也就不同。(3)提出了“书”“言”“意”等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论题。①“书”指书面文字;“言”指言语,口头所说之话;“意”指思想和内心的领悟,即“心意”。②指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三者的关系。(4)关于“文”的论述。《周易大传》指出“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提出“天文”“人文”两个文化范畴。自然万物,刚柔交错,形成了天文景观;人文即为“礼”。刚柔交错的天象是自然的外观形式,是自然的“文采”;“礼”的等级是社会的外观形式,是社会的“文采”。《周易大传》的这些论述对后世的文论和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章
5、《尚书》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尚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已成篇。《尚书》之文已经有了起、承、行、合等,有层次,有段落,有中心,在段落之间,甚至还有了过渡。(2)文体的区别开始明显。《尚书》中的标题有“典”、“誓”、“诰”、“命”等,它们之间有文体上的区别,如“誓”是面对军队、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诰”多对臣民等。(3)作文技巧的提高。文中已经用上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尚书》多记言,记言中能传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神态等。(4)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文学性更加突出。
6、《春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艺术特点有:(1)记事上“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记史顺序,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2)记史简略,叙事只是一个大纲,并不细写,如同现在文章的大标题。(3)《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①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微言大义”,即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②《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句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
7、《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所包含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其进步思想倾向十分明显。(1)作者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3)《左传》的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4)《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
8、《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作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9、《国语》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1)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运用了如同小说家的笔法。其中有不少 2 似是依民间传说加工而成,虽然总的事件不符合史实,但在具体的情节上则作了文学的加工。(2)有的篇章中人物性格刻画得颇为生动。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突现人物,去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颇有小说家的特色。(3)语言平实晓畅,有些小故事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十分传神。
10、《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有哪些?
《战国策》记史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左传》,但可以说在叙事文学上又创造了一个高峰。(1)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至君王,下至士卒,形形色色,其中许多是说客谋士。作者通过重要场面、环境的选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2)《战国策》中策士的语言独具特色。①策士语言铺张、敷张扬厉,纵横驰骋,自有一股打动人的气势;②善于夸张。这不仅表现在修辞上,也表现在史实上;③有时叙事之语灵活精巧,有声有色。这常常体现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3)善于用故事寓言说理。这是策士游说的需要,也是表现他们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学角度而言,策士是寓意于寓言,化抽象为具象,使道理明了,便于对方接受。第四章
11、《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主张。《论语》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孔子的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礼”和“仁”。孔子提倡的“礼”、“仁”是互为表里的,“礼”指的是客观的楷模和制度;“仁”则指主观的修养和教化。(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管弟子的国别、门第,都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孔子也有许多至理名言,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等。(3)孔子的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孔子特别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主张文艺要在政治、教化方面发挥作用。
12、《论语》的文学成就。
《论语》不仅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意义的书。(1)《论语》一书写出了孔子、孔子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形象。《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由于记述者多是孔子的弟子,一来对孔子的言行十分熟悉,二来记述孔子的话时往往满怀敬仰和虔诚的心情,对孔子的仪态举止、神情等也加以描绘,从而鲜明地写出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形象。(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形象性极强,又富于启发性、哲理性,都是生动精辟的格言警句。(3)《论语》的语言风格朴实含蓄,雍容和雅。广泛地运用了当时的口头语,同时又加以提炼,使之既平易又极有概括性,再加上大量运用了各种虚词表情达意,使《论语》成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成熟,它以第一部私家著述的新的形式、新的文风、导致了后来墨、名、道、法各家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散文的出现。
13、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一些同时代人的言行和学说,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为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①孟子在理论上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四个“善端”,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②孟子极力宣扬“仁政”学说,推行“王道”。“王道”要求在位者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王道”是孟子最终政治目的,是其治理国家的最高设想。③孟子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贪婪残暴。④孟子思想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如明确规定了劳心劳力的等级和秩序,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4、《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议论增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体现了语录文体的新发展,是早期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环节。(1)《孟子》刻画了孟子这一人物形象。在《孟子》中,大量的对话 3 性的议论文字往往在记录双方言论的时候,同时写出了整个议论的过程,通过这种回忆录式的笔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孟子》刻画人物是靠内心世界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在以言叙事中以言写人。(2)《孟子》文章善于雄辩,富有气势。①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②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③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④《孟子》中文章的逻辑推理,感情因素,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极具气势。(3)《孟子》长于运用比喻和语言来说明道理。孟子设喻时避开了偏僻深奥的东西,显得十分浅露灵活,于事理密合无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寓言也是比喻,便于说明道理,《孟子》中的寓言也善于刻画人物。
15、《墨子》的文学成就。
《墨子》散文与先秦其他诸子散文相比,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墨子》文章体有因革,其中既有对话语录体的文章,也有比较完整的论说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重大发展。《墨子》中有些文章是由语录组成,但这些语录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墨子》中也包含了对话体文章和完整的论说文,这些论说文有一个概括文章中心的真正题目,而且能围绕中心进行论证,讲究结构安排,篇幅完整。(2)《墨子》文章逻辑推理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开我国论辩散文的先河。墨子立论时最重证据,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三表”方法(“三法”)。即立论时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根据:①前人的经验②个人和百姓的亲身体验③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创作也实现了其理论,许多文章都证据充分,论证严密,能以理服人。(3)《墨子》散文朴实无华,很少修饰,表现出尚实尚质的特点。墨子提出“非乐”主张,这种思想反映在文章写作上,就是重视实用,不讲文采。墨子为文都是有所为而发,针对性强,文章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墨子为防止“以文害用”,为文时有意避开文饰。这些形成其文章质实而缺乏文采的特征,这也是其对后世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16、《老子》的艺术特点。
《老子》的文章简洁精练,韵律和谐,寓理于形,情思深邃,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1)《老子》文章韵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有的章节简直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子》文章完全去掉了对话的痕迹,同时,其文只述论点,略去了论据,为它采用整齐的文句进行说理提供了依据。(2)《老子》文章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老子的“道”是相当抽象的哲学概念,所以,老子采用大量的比喻手法,有效地完成了其哲学解说;极尽描写之能事,按照事物的不同特征对得道之人加以形容。(3)《老子》文章语言凝练,精警深邃,有许多语句还成为流传至今的格言。《老子》语言的精练,得力于对民间口语的加工和提炼,同时,老子还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17、《庄子》寓言的特点。
《庄子》中的文章大都通过寓言、神话和故事来说理。在庄子这里,寓是寄寓的意思,言即言论。寓言就是托于别人而说的话,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寄寓在某个人物的话或某个故事之中。《庄子》寓言的特点:(1)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2)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且文章的观点往往不明确说出来,而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要从寓言故事本身去分析。(3)往往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的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
18、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一些思想,向唯心主义发展。(1)庄子接过老子的“道”并加以发挥,把“道”说成是绝言超象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一套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庄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指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能生万物,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庄子认 4 为个人通过“心斋”和“坐忘”的修养可以得“道”。(2)庄子接过了老子辨证思想的相对性加以强调、夸大并绝对化,成为相对主义,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走向了虚无主义。庄子认为认识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并进而取消了认识对象质的规定性;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要获得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怀疑认识者的存在,并进而怀疑自己的存在;认为真理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是无法衡量判断的,世界上无是非,真假。(3)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认为现实社会混沌一片,人是不自由的,一个人要获得绝对的自由必须从精神上寻找出路。(4)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对现实社会极端不满,无情揭露、尖锐地嘲讽了新兴地主阶级,表示出一种愤世嫉俗、藐视礼法权贵的情绪,但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选择了一条逃避的路。
19、《韩非子》文章有哪些特点?
《韩非子》文章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1)《韩非子》中多长篇论说文,其中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表现出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2)韩非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说理,从而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韩非子》中,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已经从其他文章中分离出来。(3)《韩非子》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极富于论辩色彩。韩非的法治思想本来就刻薄寡恩,真率直露,所以为文也就讲究实效,不加文饰。《韩非子》的立论文往往单刀直入,鞭辟入里;驳论文针锋相对,切中要害。20、试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
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说理文的漫长过程。(1)《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同时也刻画了孔子等人物的形象。其中都是直接议论,或寓议论于描述中,都只是一个简短的结论,没有论据和论证过程。(2)《孟子》和《庄子》都是语录体散文。《孟子》中文章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诸子散文由章向篇过渡的中心环节,其中孟子的形象也鲜明耀眼。《庄子》特别是其内篇第一次有了真正的题目,文章从整体上看能围绕中心来写,这标志着诸子散文完成了由章向篇的过渡。《庄子》中寓言的成功运用,使之成为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3)《荀子》和《韩非子》是说理文成熟的代表。《荀子》的文章不仅有真正的题目,而且文章有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论述时有论点、论据,讲究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可以说,《荀子》一出,在中国散文史上才真正有了后世观念中的一篇文章。《韩非子》的文章除具题目、中心、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外,还包括了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文体,特别是其中的立论和驳论的综合运用,将诸子散文的发展推向 了最高阶段。
21、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站在一个平民的角度观察宇宙,探索人生,形成了一整套哲学思想。(1)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2)老子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统一的,事物都有相对性。老子还进一步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具有自发而朴素的特征,是不完备,不彻底的。(3)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自然无为是老子天道观中重要的哲学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政治上,便是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两汉部分
第一章
22、简述汉代散文的类别。汉代散文主要有五大类:(1)政论性散文。这些作品主要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状况,发表议论,或对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批评和建议。(2)学术性散文。主要是重在建立思想或哲学上的体 5 系的散文作品。(3)应用文。是在实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多有明显的实用性,为具体的事件而作,或抒衷情,或发议论,或叙经过,或作判断,都精而不长。(4)史传文学。两汉时,史传文学又创高峰,即以司马迁和班固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出现了划时代的巨著——《史记》和《汉书》(5)汉赋。汉赋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了许多大家,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第二章
23、简述《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记史体例。《史记》中包括了五种记史体例。(1)本纪。是以朝代的先后为序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本,即根本,纪,即纲纪。本纪中一部分是记朝代帝王承接谱系的,另一部分是帝王的传记。本纪是全书的总纲。(2)表。表是以表格的形式,以年或月为经、以事件为纬的方法记载历史大事。表分为“世表”、“年表”、“月表”三种,它们自成体系。(3)书是分类的专门史,分类说明典章制度、天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4)世家是记载一些世代相承的诸侯王的历史,取其“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世家分为两大类。一是记诸侯国君望相的谱系及大事。另一类是诸侯王的传记。(5)列传是除本纪、世家外的历代的形形色色的各阶层各方面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相互结合,成一整体。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说明、印证、联系、比较,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4、《史记》传记的思想倾向。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富有求实精神,许多地方都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1)对于封建帝王敢于持批判态度,对汉王朝统治集团也敢于揭露和讽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的史德,秉笔直书,没有把历代帝王神化,对历代统治集团的成员也褒贬分明。(2)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详细记载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经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3)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有重大贡献、有爱国思想的上层人士,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即使对应否定的人物也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4)为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立传。对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帝王将相以及散见于各传记中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司马迁看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是十分可贵的。
25、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6、简述《史记》的影响。
《史记》作为一部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1)司马迁在史德和人格方面为后代的史学家、有志之士树立了榜样。他继承了先秦时期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自身遭受不幸而不颓其志,忍辱含垢而发愤著述。这种人格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者,其史德也为后人崇敬。(2)自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后,在以后的正史范围内几成定例。其本纪、世家、表、书、6 列传五大部分相互映照、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博大而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3)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这一体裁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传记文学这一门类,其刻画典型人物的种种方法和艺术技巧都为后代史家和文学家所借鉴和学习。
27、《汉书》和《史记》相比较有那些异同?
《史记》和《汉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既有同,又有异,这反映了前后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也反映了史传文学的风格上的变化。相同点:在思想倾向上:(1)班固和司马迁一样,都在记史时秉笔直书,遵循自先秦以来的史德标准,记载历史详实而严谨。(2)对于汉代帝王,班固和司马迁所持的观点相同,但缺乏司马迁的那种胆略。在艺术性上:(1)班固在记史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2)班固在选材上也极为注意典型性。(3)在刻画人物时,班固也一样注重通过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之处:(1)班固是以儒家的是非标准来记史,“惟圣人之意尽心”,同时他还继承了前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许多方面的看法与司马迁不一致,其思想进步性不如《史记》。(2)班固更看中史的一面,更看中学术的一面。当史学和文学不能很好地统一时,班固便把史学放在首位。在许多人物传记中,班固常常插入许多的文献资料的原文,学术性更强,同时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3)《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大不相同。班固叙事严谨,不喜夸饰,没有战国至汉初那种策士纵横之风。《汉书》的语言凝练典雅,喜用骈偶,这一点在议论文字上尤为突出。第三章
28、简述贾谊的政治思想和政论散文风格。
《贾谊新书》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思想和散文风格。(1)贾谊对社会现实怀有很深的忧虑,他不附和众议,把众人所说的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视为一种假象,认为现实相当严峻。基于此,他主张①强化大一统的中央政权,等级、制度、礼义等都不可少;②天子应该实行仁义,以农为本;③多封诸侯而使他们的权利缩小,便于驾御,诸侯也会因为国小而无邪念,即使他们有反叛之心,也无反叛之力等等。(2)在散文的表现风格方面,贾谊继承战国时期骋辞风气,所作虽为政论散文,但多用铺陈,以设喻化深刻的道理为浅易之说。他时而像战国诸子散文那样,讲究气势,对地形物貌、国力人力作渲染;时而又以鲜明的思想观点直接切题,展开层次分明而又透彻的论述,行文之中灌输自己沉郁的情感。
29、贾谊《过秦论》上篇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
《过秦论》上篇重在论述秦始皇之过,存在以史代论的倾向。这表现在它着眼于秦王朝的兴旺史上。贾谊对秦以武力统一天下持肯定的态度,但对守天下则明确提出以仁义为方略,从而寄寓了他希望汉文帝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以仁义治理社会的理想。此篇的艺术特点包括:(1)善于铺排,述秦王兴败或攻守,往往运用类似的笔法、相同的句式,一意而用数语,连贯直下。并在其中兼用比喻、夸张,构成全文磅礴、豪健的气势,同时,运用铺陈来渲染气氛,文笔细密。(2)这篇文章以对比之法贯穿全篇,不单纯是秦王朝兴缓亡速的对比,也是具体情势的对比。(3)文辞华丽,以语句的对称构成形式上的美和强烈的节奏感。
30、桓宽的《盐铁论》的文学特色。
《盐铁论》是桓宽的总结“盐铁之议”的文章。《盐铁论》经桓宽的整理、润饰而有一致的风格。(1)采用了对话的论辩形式。因为是思想对立的双方围绕罢不罢盐铁、酒榷、均输展开辩论,双方观点尖锐对立,互不相让,形于文则是典型的论辩之文。(2)桓宽采用一往一复的论辩形式,使《盐铁论》的说理多不作长篇大论,全篇的逻辑关系依靠彼此语意的承接,双方都围绕一个中心,有很强的针对性。(3)因为论辩者常常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并常用排比的手法和对称的句式。(4)《盐铁论》中,七 7 言、五言、八言、六言句等错落铺陈而下,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气势,语言朴素、明快、无所遮掩,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袒露在人们面前。
31、简述东汉和西汉政论文总体上的异同。秦汉政论散文主要是两汉政论散文,它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以文论政的传统,以国家事物为题材,表现作家的政治方略。两汉的政论散文按时期划分,可以分为西汉政论散文和东汉政论散文。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潮,具有不同的才学和性情,当他们紧贴社会现实,运用散文的形式参与社会政治时,自然使其政论散文具有不同的风格:一般说来,这些政论散文都以说理为基本特征,慷慨陈辞与娓娓而谈、语言华美或质朴,都是以社会政治为核心,往往能切中时弊,体现作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情感。不同的是,西汉政论散文作家好为深沉之思,作平和之论;东汉政论散文作家则情感激越,思想尖锐而时露锋芒。
32、结合《守边劝农疏》分析晁错政论散文的基本风格。
晁错的政论散文所表达的思想各异同,表现风格大体相同,其《守边劝农疏》也是如此。(1)晁错善于述说历史以立论。在《守边劝农疏》中并不直接切入论点,而从秦王朝与匈奴的边地之争说起,秦守边戍卒不服水土,且用一些犯了罪的官吏和百姓去防守边疆,戍边者怀怨而有背叛之心。委婉地否定了汉文帝以权势派士卒戍边的作法。再进一步从历史走向现实,分析匈奴人的生活习性和以卒守边的弊端。(2)在语言的运用上,晁错以朴素、直率见长。在这篇文章里,晁错所用语言基本上是家常话,不有意修饰,既以真诚动人,又讲究说理,以严密的逻辑产生难以辩驳的力量。第四章
33、刘安《淮南鸿烈》的艺术风格。
《淮南鸿烈》重说理,但不专用说理常用的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以及所要采用的逻辑形式等,部分跳出了学术散文理应具备的这种表现路数,运用形象思维使其文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1)文中多用铺排的表现方法,语言往往相对而出。在铺排中,虽然倾向于实实在在地说理,渗透了强烈的现实精神,但有时用兼有夸张的生动比喻说理;在很认真的说理中,也用抒情笔调。(2)它多用历史来说明道理,一是抽象地以古说今,一是用历史故事、包括传说来说明道理,使文章更为生动。(3)善于想象,以纯粹的虚构来表现某种思想观念,使其散文具有了超凡的气势和浪漫风格。(4)其语言富有文采,无论说理还是讲故事以明理,都以精练的语言达意,使散文显得几分文雅。
34、刘向的《列女传》、《新序》和《说苑》的共同特征。
(1)三部书都是以讲故事说明道理,每一卷由若干个主旨、风格相近的故事组成,故事短小,内容单一,一般都经过了刘向的加工、润饰。(2)在艺术表现上,它们主要以人物和情节为对象,但有时只求能够说明道理,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纡曲,用自己的话道来,不让人物自己表现,也不让情节自然展开;更多地是以故事刻画人物形象。(3)它们一般具有通俗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作任何修饰。(4)善于以比喻明理,所用比喻浅显易懂;同时,也有直接说理之处。
35、扬雄的《法言》的文学风格。
扬雄的《法言》既为学术之文,又有较浓的文学色彩。(1)《法言》仿《论语》而作,以设问自答构成典型的语录体,多不作长篇大论。《法言》在表现形式上是假设他人有所不明而解之,有意以不知所指的“或问”、“或曰”发问,然后据此做出回答。(2)《法言》善于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打比方,通俗而透彻。(3)在语言上,句式或长或短,多是两句相对。句式在整体上虽不整齐,但显得灵活而错落有致,富于节奏和韵味。同时,《法言》的文辞也较华丽。
36、简述王充的思想主张。王充是东汉的学术散文两大家之一,也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1)自然哲学:王充继承前人的“气”为天地万物之源的思想,认为天地因气而成,从而有万物,不仅如此,人也是因气而成。王充以此为自己的哲学基点,从这里出发去认识人的自身和各种社会现象,高举无神无鬼的旗帜。(2)社会哲学:王充在其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瞩目于历史、现实和自然界,对他认为是虚幻的观念和现象进行批判;他认为礼义是因人的性情而设,是国家太平和人民生活安宁的基础,但应该在人民享有温饱的情况下施行礼义;同时,他没有能透彻的认识社会和人生,把人的死生寿夭、贵贱贫富都归于天命。这种唯心的人生哲学与他唯物的人生及社会哲学交织在一起,构成他思想矛盾的两面。(3)文学思想:①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发自内心,以“诚实”为根本。②要求语言表现上的朴素坦率,无所遮掩或修饰。他反对文学上夸张的艺术表现;不注重语言的文采,忽略了艺术之为艺术的特性。③主张作文要有用于社会,如果对社会无用,写得再多也是没有好处的。
37、王充学术散文的风格。
王充的文学思想和哲学主张造就了王充的散文风格。(1)王充散文长于辨析、鞭辟入里。他往往就历史典籍和社会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直截了当地阐发自己的意见。(2)王充多以历史故事来说明道理。同时,王充还对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进行了批评。(3)王充散文不注重文采。他常把自己的思想直接道出,在语言上不有意地雕琢、修饰,使其通俗晓畅,易于明白、理解,“形露易观”。同时,为说理深入透彻,他往往在一个问题上反复诘难、引证,以致文辞显得烦琐,而这是他有意为之。
38、应劭《风俗通义》的文学特征。(1)《风俗通义》貌为长篇,实为短制,今传的共十卷。各卷围绕一个中心,由不相关联的多则记叙组成。这些记叙的涉及面极广,其中一些是应劭对前人记叙的辑录。(2)《风俗通义》把历史与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多用历史来证实现实生活中的风俗之误,给人很强的历史感受,其目的是为了现实生活,从而使这些记叙充满了现实精神。同时,他在其中记叙了一些怪异故事,使《风俗通义》有一点浪漫色彩。(3)《风俗通义》重叙事,以表现风俗,也不乏表现人行为和命运的篇章,从而出现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描写比较粗糙,缺少细致的刻画。(4)《风俗通义》的语言简洁明了。第五章
39、应用文有哪些总体特点?
作为应用文,古今有着相同的特点:(1)具有实用性,即使用性。虽然它和抒情散文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公务中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给人们以审美享受。(2)具有真实性。即不能想象、虚构,它所记录和说明的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虽然也有夸大的地方,但作为问题,其要求仍是真实。(3)具有时效性。即除少数文体外,一篇应用文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时间一过,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只剩下文献价值。(4)具有规范性。每一种具体的应用文体都有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如格式、用语、份数等,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相对固定的。第六章
40、简述《诗经》和楚辞对汉赋形成的影响。
汉赋的形成深受《诗经》和楚辞等的影响,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对汉赋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诗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铺陈为汉赋的铺述作了先驱,使汉赋作家有意识地运用、发展这种表现方法叙说自然和社会生活,形成汉赋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特征。(2)其怨刺精神演化为汉赋的艺术精神,并成为汉赋作家创作的主要动力之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表现在:(1)楚辞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超越了《诗经》,它在铺陈中兼用的排比方法,构成了作品的磅礴气势,为汉赋作家效仿。(2)楚辞把自然风物、花鸟草木引入作品中,与社会生活相融为一。(3)楚辞作家驰骋的想象而又讲究华丽辞藻等,都为汉赋 9 作家学习和效仿。
41、简述汉散体大赋形成、发展的社会原因。汉散体大赋不同于骚体赋和抒情小赋,是早汉武帝时期成熟并迅速进入鼎盛的,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帝王的爱好。汉武帝不同于其前的帝王,他对辞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网罗了一批辞赋作家,以满足自己娱情和润色宏业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进入了鼎盛,当时的诗歌始终不太发达,而政论散文和历史散文又有各自的局限,不适宜艺术地为社会唱颂歌,反映社会生活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赋这种长于铺陈的文体上。(3)文人的进身阶梯。在汉代,通经入仕只是途径之一,以赋入仕也是一条道路,这虽然不是一种制度,但帝王的爱好使它实际上超越了制度。(4)文学自身发展。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成为典范,其后的汉赋作家多模拟其创作风格,助长了汉散体大赋的声势,扩大了散体大赋的影响,使散体大赋成为汉赋的主要形式;但也因此使其有了不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削弱了汉散体大赋,导致了它在东汉中叶以后的衰微。
42、简述汉散体大赋的文学特点。
散体大赋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下,继承《七发》的表现风格,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内容上,主要表现诸侯、天子的宫苑、游猎生活,并从这里发展到表现京都气象,因此,人们习惯上把散体大赋称为游猎京都赋;(2)在形式上,以虚拟人物的一问一答组成赋结构上的主客问答,句式或对称或散漫,用韵或不用韵;(3)在表现方法上大量运用铺陈排比、踵事增华,罗列生字僻词,造就赋的气势博大、语言缛美的特征:(4)在本质上,追求讽喻的社会效果,却以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作为铺垫,使赋在客观效果上和赋家的主观意愿相违背。
43、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客观上实践了他的创作主张,成为汉赋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1)《子虚赋》、《上林赋》的在体制上采取主客问答的形式,欲讽而先劝。(2)《子虚赋》、《上林赋》继承了《七发》的表现方法,大多采用铺排而兼夸张的手法,所不同的是,它们集中地表现了社会气象和诸侯、天子的气势,从而构成了赋的充沛文气。(3)有意识地追求赋语言的华美,表现在“巨丽”和“靡丽”两个方面。“巨丽”首先是大量的物经过铺陈构成的物色美,其次是描写物态的美;“靡丽”主要表现在多用丽词描写钟鼓歌舞、宫室别馆、美女佳丽上。(4)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使这两篇赋成为以后散体大赋的楷模,代表了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44、张衡《归田赋》的特征及其在汉赋发展中的意义。
《归田赋》的自然、清新与哀婉、沉郁的骚体抒情赋显示了一种新的风格,一般将它视为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叙事体物兼议论的风格转变为轻巧明快的标志。(1)《归田赋》以明快、爽朗为基调,善于写景状物,寥寥数笔把“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之际的自然风光描绘得生机盎然。(2)在写景中渗透了自己假想的愉快情绪,并以此为铺垫,显示自己潇洒自如的生活,使物与人相互映衬,凸现了恬静自然的心理状态。(3)赋中善于以情意统领铺排,不求铺排的宏博,使简短的铺排随情意而出,给人精巧别致的感觉。(4)这篇赋随着张衡情绪的轻快,用语多有丽色和暖意。(5)以四六言构成句式的严整和节奏,为骈赋的产生作了先导。
45、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的艺术特征。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表现出与《归田赋》不同的另一种趋向,赋中充满了沉郁而愤激的情绪。(1)赵壹的这篇赋旨在抒情,却融情于精辟的说理中;(2)善于运用比喻,比喻通俗深刻,用浅显的语言对奸邪恶习的刻画入骨三分。(3)在语言形式上,这篇赋不着意雕琢,由于赵壹情绪的愤激,用语多显阴冷、硬直,无行中给人精神上的压抑。(4)多采用两两相对的句式,工整且节奏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