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15: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有别于城市旅游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将乡村的生活习俗、农业生产等活动与旅游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

一、开发管理状况

⒈开发状况

雷山县**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7°58′—108°05′,北纬26°24′—26°

31′之间,海拔在735米至1447米之间。北连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本县西江镇,东南相连丹江镇,西面与望丰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雷山县城13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市29公里,炉(山)榕(江)省级公路穿过镇政府驻地,有乡村公路通到本镇的报德、乌流等村寨。

**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1998)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驻地搬到**下寨来办公。现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总面积为7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004年底全镇总户数2391户,总人口9739人,其中农业人口9487人;全镇耕地面积6046亩(其中田4636亩,土1410亩),农民人均耕地0.64分,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4。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1328元,人均占有粮食281.5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是一个贫困的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乡镇。

**苗寨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丹江河畔,位于雷山县与凯里市的交界处,全寨有128户,530人,其中男293人,女237人。全村总面积8260亩,其中耕地面积319.17亩,山林面积5286亩,世居全为苗族。上**村依山傍水,[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竹木郁郁葱葱,村前望丰河水环流,风雨桥横于河上;村南“护寨山”古树参天,巍峨幽深;村东山岗险要,有杨大陆修堡设防遗址;村西一壁约50丈高的悬崖笔直耸立;村寨对面上的唐房坡顶为昔日杨大陆的练兵场,方圆约1平方公里,常年云吞雾锁,雄伟异常。寨内小道四通八达,全铺以鹅卵石并设有排水沟,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保持及时排水,所以平时道路十分整洁。寨脚有乡村公路连通省道,距省级炉(山)熔(江)公路1公里,现已建成省级四级油路,公路还延伸到5公里外的报德、乌流片,距省城贵阳221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29公里,县府雷山14公里,离凯麻高速公路18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苗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到清“改土归流”后的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设丹江理苗府,始有建制管辖,**苗寨属隶的**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1998)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所在地从报德搬迁到**苗寨来办公。其目的就是以在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为中心,依托西部大开发和雷山县开发“两寨一山”(西江、**、雷公山)的开发机遇,将本镇建成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民族风情旅游重镇。197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投工投劳修通了连接省道公路的进寨公路,并把路延伸到原来的报德乡政府。并投资在寨前进行河道改造,造出70多亩良田,解决了广大村民的吃饭问题,由于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苗居木质吊脚楼,纯朴的民风民俗,引起了省里有关文化文物部门的青睐和重视,在经过1983年至1985年几年多方进行调研后,决定把**苗寨作为文物村寨立体地保护起来,并按有关规定对原有的寨容寨貌进行修整。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资助村民按规定整理村容寨貌,当年年底完工;1987年省文化厅资助3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改建了寨里的接待室、陈列室和博物馆,1987年11月完工;1990年州旅游局资助5.7万元修复杨大陆风雨桥,村民投工投劳,到年底完工;1992年由振华公路资助3万元,修建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水池2个,管道5400米,1993年1月,村民饮上了卫生自来水;1995年交通部门资助18万元,拓宽了下**镇至上**的进寨公路,公路长1500米,宽8米,1995年7月完工;1996年由财政部门资助2万元,村民自筹1.3万元,修建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997年1月村民们看上了电视;1997年由邮电部门投资6万元,村民集资0.4万元,接通了程控电话;1995年由教育部门资助6万元,群众集资0.6万元,在**路口修建了**小学,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省州有关部门投资162万元对“杨大陆风雨桥”、寨内“二线”下埋、进寨公路四级油路进行改造建设。

经过10多年来的修整,**新修的建筑与原有建筑和谐统一,自然景观未受到人为的破坏

第二篇: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模版]

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有别于城市旅游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将乡村的生活习俗、农业生产等活动与旅游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

一、开发管理状况 ⒈开发状况

雷山县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7°58′—108°05′,北纬26°24′—26°31′之间,海拔在735米至1447米之间。北

连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本县西江镇,东南相连丹江镇,西面与望丰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雷山县城13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市29公里,炉榕省级公路穿过镇政府驻地,有乡村公路通到本镇的报德、乌流等村寨。

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驻地搬到下寨来办公。现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底全镇总户数2391户,总人口9739人,其中农业人口9487人;全镇耕地面积6046亩,农民人均耕地分,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4%。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1328元,人均占有粮食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是一个贫困的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乡镇。

苗寨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丹江河畔,位于雷山县与凯里市的交界处,全寨有128户,530人,其中男293人,女

237人。全村总面积8260亩,其中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5286亩,世居全为苗族。上村依山傍水,[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竹木郁郁葱葱,村前望丰河水环流,风雨桥横于河上;村南“护寨山”古树参天,巍峨幽深;村东山岗险要,有杨大陆修堡设防遗址;村西一壁约50丈高的悬崖笔直耸立;村寨对面上的唐房坡顶为昔日杨大陆的练兵场,方圆约1平方公里,常年云吞雾锁,雄伟异常。寨内小道四通八达,全铺以鹅卵石并设有排水沟,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保持及时排水,所以平时道路十分整洁。寨脚有乡村公路连通省道,距省级炉熔公路1公里,现已建成省级四级油路,公路还延伸到5公里外的报德、乌流片,距省城贵阳221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29公里,县府雷山14公里,离凯麻高速公路18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苗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到清“改土归

流”后的清雍正7年,设丹江理苗府,始有建制管辖,苗寨属隶的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所在地从报德搬迁到苗寨来办公。其目的就是以在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为中心,依托西部大开发和雷山县开发“两寨一山”的开发机遇,将本镇建成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民族风情旅游重镇。197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投工投劳修通了连接省道公路的进寨公路,并把路延伸到原来的报德乡政府。并投资在寨前进行河道改造,造出70多亩良田,解决了广大村民的吃饭问题,由于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苗居木质吊脚楼,纯朴的民风民俗,引起了省里有关文化文物部门的青睐和重视,在经过1983年至1985年几年多方进行调研后,决定把苗寨作为文物村寨立体地保护起来,并按有关规定对原有的寨容寨貌进行修整。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2万

元资助村民按规定整理村容寨貌,当年年底完工;1987年省文化厅资助3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改建了寨里的接待室、陈列室和博物馆,1987年11月完工;1990年州旅游局资助万元修复杨大陆风雨桥,村民投工投劳,到年底完工;1992年由振华公路资助3万元,修建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水池2个,管道5400米,1993年1月,村民饮上了卫生自来水;1995年交通部门资助18万元,拓宽了下镇至上的进寨公路,公路长1500米,宽8米,1995年7月完工;1996年由财政部门资助2万元,村民自筹万元,修建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997年1月村民们看上了电视;1997年由邮电部门投资6万元,村民集资万元,接通了程控电话;1995年由教育部门资助6万元,群众集资万元,在路口修建了小学,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省州有关部门投资162万元对“杨大陆风雨桥”、寨内“二线”下埋、进寨公路四级油路进行改造建设。经过10多年来的修整,新修的建筑与

原有建筑和谐统一,自然景观未受到人为的破坏,环境更加优美,建成了一个也是全国每座苗族露天博物馆。1982年被列为黔东南州7个开放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之一,1987年被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村寨,对外开放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其独树一帜的苗寨建筑,民风民俗和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历史文化享誉中外,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到观光考察。近20年来,已接待国内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不少国家的驻华使节和我国党政领导及有关省部委负责同志胡锦涛、贾庆林、乔石、贺国强、胡启立、许嘉璐、布赫、彭珮云、司马义·艾买提、王朝文等同志,同时苗寨还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学习考察的的实习基地。苗寨通过文物保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通过接待旅游团队,过去只能在节日才能演唱的苗族歌舞成了接待客人的节目,同时挖掘和抢救了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并造就了一大批接待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村民思想意识得到了开化,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走出山门闯世界”许多青年男女外出大中城市表演打工,10多年来,朗德苗寨来自旅游的年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村民来自旅游的年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人均占有粮达385公斤,全村人民正向小康生活迈进。汽车、冰箱、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照相机、音响、电扇、电话等以前城市才有的高档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个苗寨还出阵10多名大中专学生到外面参加了工作。

成功的民族文化保护与经常模式,被授予了很多殊荣和称号,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199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许多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还经常到这

里拍摄电视专题片、电影等。为更好地提高苗寨的历史文化保护,村民们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保护该寨的“榔规”和《保护公约》规定:在寨内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随意乱搭乱建,新建的民居必须与原有的建筑风格一致,不准乱刻乱画,乱丢烟头和随地吐痰及大小便,更不准滥砍寨子周围的“保寨树”,违者除罚款外,还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肉、米、酒喂全寨人吃饱一天。不过村民个个自觉守约,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被罚的。⒉管理模式

自1987年对外开放开办旅游业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管理模式——“工分制”。“工分制”这个早已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的历史名词,在的旅游活动中却运用得十分鲜活。在1987年最初开办旅游时以工分计报酬,当时只能是为补偿广大村民因接待游客所造成的误工,当初大家在制定“工分制”的管理模式只是为了“所有寨民都为村寨的建设出力,现在开

办旅游大家都应受益”的原则,经全体村民同意沿用至今。

“工分制”的具体内容是歌舞表演由村集体举办,全体村民均可参加旅游接待活动,并按贡献大小进行“计分”分配报酬。如一场表演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女演员可拿20分,新的技能一般的演员记18分,有熟练技能的男演员可拿22分,一般着盛装的迎接客人的群众按所穿服饰的档次记6至11分,读小学的少年儿童以1至6分,按读书年级来相应记工分,负责摆12道拦路酒及芦笙场边桌凳的各计1分,村干及管理人员每场一律记18分。每次表演即将结束由管理人员发工分票给参演的所有村民每家一个工分本,每月根据各家的工分多少结合当月收入情况结算一次,一些出工多的家庭每月可分配到500至600元,少的家庭每月可分到100元左右。

每场苗族歌舞表演定价500元,集体提成30%用于寨子里的各项建设等开支,余下的收入全部用于分配给全体参加表

演接待的村民,村里除了搞歌舞表演外,还经营一个集体食堂和招待所,部分收入也用于集体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开支。对于旅游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一个旅游接待组,现组成人员有21人,一般由村两委成员及村民小组组长组成。由村两委负责人组成三年一届的接待核心小组,其余的人员以每年一届选出的各小组长参与,接待组设有组长1人,出纳、会计各1人,芦笙队长1人等。

二、存在的问题

⒈现行的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工分制”的管理模式倾向于公平,全寨人民都在吃大锅饭,似乎形成了一种似于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吃大锅饭,各种旅游活动很难产生活力,广大参与旅游接待活动的村民都应付似的,一场表演活动下来,只要得到工分,接待出力多少也就无所谓了。虽然因按旅游接待活动中全体村民个个都得以参与,但其活动仅局限于原定有的几个节目内容,走出去进行宣传促销根本没有

做,游客大多都是因官方的宣传和互相介绍而慕名前来,“工分制”造成旅游活动效率十分低下。

⒉从事旅游活动人员素质差。上开展旅游活动的人员是当地村民,村民们由于受历史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程度低,大多数的老年妇女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加上农民本身固有狭隘的农民意识,特别是近几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多,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造成了大量的年青优秀民族艺术人才流失,据初步统计上现外出打工人员78人,占全村劳动力的28%,因人员素质差,欺客诈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因素质低,客人早已到寨门前,迟迟不来接客人进寨,有时要等上半个小时才有珊珊来迟的老太婆老头子迎接。⒊利益分配不公。由于“工分制”是以主体村民吃大锅饭为前提,公平与不公平都是矛盾着的,特别是年青骨干的演员,虽然在记工分时已给他们记较高的分数,但一场表演下来,每场收费500元,全寨300至400人参加,粥少僧多,演员们能分到的钱最多不超过2元,与其他的群众享受到的报酬接开的档次不大,最多悬殊不到1元钱,这样又怎么能调动得起广大演员的积极性呢。⒋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上旅游活动由于多方面1 2 下一页

第三篇: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

浅析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

摘要: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先祖生活方式的是双重回归。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字:乡村旅游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1、乡村旅游的起源。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的乡村旅游。2.乡村旅游的定义。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

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3、乡村旅游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化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 进程加快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 4

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会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

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五、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

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扩大旅游者队伍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效将会十分显著。

4、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新的时期,我国旅游业提出了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对推进我国旅游强国建设将大有裨益。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对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会起到积极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朱广伟: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3]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4]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0(4).[5]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

第四篇: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姓名:吴建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陶学荣熊节春 20071106 摘要 摘要近年来,随着黄金周的实行,旅游经济的升温,乡村旅游在我国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嫠源,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但也伴随着出现许多问题:景区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节假日游客人满为患.„„所有这些对婺源原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文化、薄弱的基础公共设施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经济利益矛盾也愈演愈烈,己严重阻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在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归结所在,运用公共管理及市场营销学方面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婺源政府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关键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Abstract ABSTRACT Over the recent years,Countryside tourism is properous from the south to thenorth around China becaBsc of the golden week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tourism and econony.It has been a new conspicuous part of Claim’s tourism.As anew tourism form,it has revealed its great life force in Wuyuan which is named the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Also it has become the rising sun industry that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villager’slives.However,Many problems have appeared with it.For example.Scenery districtsale short of projects;The management is in confusion;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facilities should be improved quickly and lots of trouble ale caused owing to twomany tourists.AⅡof these problems have clashed a lot with the beautiful naturalenvironment.the old and plain countrysid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weak basic publicfacilities.The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in different aspeclkq is becomingworse and wors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They have seriouslyprevented the Wuyuan’s countryside tourism from developing quickly.Theproblems,which exis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Wuyuan’s countryside tourisms willb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which cause the problems,will be pionted in thearticle.The article will also provide the 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by using theknowledage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In some ways,theWuyuan government can draw actual lessons from the article when it formulates itsmeasm’as and step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tourism.Key words:Countryside tourism Erdsting problems Measures and steps Ⅱ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直昌去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瑚:猫铲字啸噼/‘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垒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咖 雠 勒眙。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与土芡/ :签字日期:71年f(月7日 辩日 玑 } 瑚,矿 彩M 月j7 | El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和来源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婺源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2000年全县接待游客仅12.52万人次,门票收入26万元,综合收入1902万元;2006年接待游客飚升至283万人次,门票收入4600万元,综合收入4.8亿元,占全县GDP的16%。同时,在旅游的带动下,婺源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对全县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重大影响。婺源的乡村旅游在全国旅游界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神话”,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前期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共制度上的原因,对婺源的自然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利益各方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对婺源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婺源人觉得有必要对婺源的乡村旅游做深入研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借鉴其他学者的理论成果,深入分析婺源的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造成的原因,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轨道上快速前进,各派学者的研究已不局限于旅游产业本身,越来越多的研究已从经济转向社会,更注重的是旅游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本人之所以选这课题,认为有以下5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自己两年多来的学习提供研究和检验的实例; 二是能为婺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第一章导论 三是得当的旅游发展思路能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四是得当的旅游发展思路能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建设旅游强县步伐; 五是得当的旅游发展思路能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1.3研究的内容、结构和方法 本篇论文通过乡村旅游概念的提出,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提出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推动婺源乡村旅游业的顺利发展。本篇论文在结构上是这样安排的:除第1章导论外,第2章是引言,主要介绍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旅游对婺源县域经济的意义;第3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重点对婺源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进程进行介绍;第4章从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古朴的乡村文化受到冲击,基础公共设施亟待完善,各方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等4个方面对婺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第5章婺源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第6章是本文的重点,从完善旅游的营销手段,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个方面提出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利用2年多来在MPA中心所学的公共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知识,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从政府部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其它地区的经验教训,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2 第二章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内涵及意义 第二章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内涵及意义2.1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 旅游业是近代才开始出现,并在现在迅速发展的产业。它以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和蓬勃发展的活力,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的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除此之外,还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象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敦煌石窟等等。这些地方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2.2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内涵 零 一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婺源,属江西上饶市,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近几年,婺源县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个关系”,确立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该县抢抓机遇,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实施带动战略”的构想,打好生态、文化、名人。三张牌”,实现了旅游产业大跨越,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0年全县接待游客仅12.52万人次,门票收入26万元,综合收入1902万元: 2006年接待游客飚升至283万人次,门票收入4600万元,综合收入4.8亿元,占全县GDP的16%,旅游税收由2001年的277.6万元增加到去年的942万元。同时,在旅游的带动下,婺源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 3 第二章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内涵及意义最具强势拉动力的朝阳产业。2.3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2.3.1 旅游产业发展势必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提速。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婺源在发展工业上积极寻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最佳结合点,重点发展有机食品加工、生物药业、竹木精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工艺品开发等环保企业。依托旅游促招商,近四年来,全县引进旅游类项目82个,实际引进资金62660万元。江西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最大有机茶产业园先后落户婺源,目前,生态工业园区有入园企业40家,其中投产27家。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一批环保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2.3.2旅游产业发展势必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婺源围绕“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的目标,山上山下统筹发展。扎实实施“双改双节”、“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全力打造高附加值林业产业。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7亿元。以市场为导向,全力培育以茶叶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加大科技创新,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7096以上份额,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出口示范基地县。2006年实现茶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70.8%。以茶为龙头,带动有机大米、木耳、香菇等其它绿色食品业的发展。2.3.3旅游产业发展势必促进城市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婺源是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该县严格执行《婺源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彰显山水、文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品位,努力打造“山水文化旅游名城”。五年来投入县城城建资金10.25亿元,城区从4.85平方公里扩大到8.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3.4%。目前,正朝着全省园林城市的目标迈进。江湾、赋春、清华、中云等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水平稳步提高。4 第=章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内涵及意义老城区改造已全面启动,届时将成为该县城区旅游的又一大亮点。五年来,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景(德镇>婺(源)黄(山)、景(德镇)婺(源)常(山)两条高速公路己建成通车,婺源已成为中国黄金旅游景区的腹地。100%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普及已达9.87人/部,所有乡镇、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2.3.4旅游产业发展势必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近几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缓解了该县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压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县大小宾馆达140多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全县城乡居民存款年增长近3亿元,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平增收100._600百元左右,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3362元。5 第三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3.1婺源县情 婺源,位于赣东北,东邻国家历史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南接亚洲铜都德兴铜矿,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相传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16个乡镇。“茂林修竹映村廊,飞禽走兽相对鸣”。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完善结合。走进婺源,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被誉为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地处亚热带,属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气温最低为零下11℃,最高4l℃;年平均降水量1821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82%,水能蕴藏量达15.6万千瓦。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据统计,现有木本物种1500多种,草本物种35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植物达80余种。拥有世界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世界濒临绝迹的黄喉噪鹛重现于自然保护小区,华南虎踪迹也被发现。3.2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3.2.1婺源旅游资源优势。‘ 婺源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全县森林覆盖面82%,境内现有木本物种500多种,草本物种3500多种,其中有世界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并发现华南虎活动的踪迹。婺源鸳鸯湖是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最多时达4000多对。6 第三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婺源是。山乡”。大郭山、文公山、石耳山、风游山„„或葱茏、或险峻,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婺源是水乡。川流纵横,溪水清澈,青山、碧水、蓝天、民居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天然画卷。文化是婺源的灵魂。名人文化千古流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爱国将士汪铑,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进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古建文化精美绝伦。著名的“百柱宗祠”“俞氏宗祠”气势恢宏,工艺精巧,被誉为“艺术殿堂”。神奇的大鄣山(卧龙谷)、如天上人间般的“江岭风光”、“中国县级第一馆”婺源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民居群保存完好,古风依然,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远古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表现“敬、和、俭、静”道德风情的茶道,还有别具情趣的抬溷、灯彩、板龙灯、地戏等。它们交相辉映,得彰益彩。理坑、考水等12个村庄被中国村社促进会评为“全国民俗文化村”,数量居全国之首。婺源特产中外驰名,其中以“红、绿、黑、自”四色特产最负盛名。红一荷包红鲤鱼。它肉嫩鲜美,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被选入国宴;绿—螫源绿茶。它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扬名天下;黑一龙尾砚,其 “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征广为世人所知;白—江湾雪梨,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当属果中上品.还有清华婺酒、赋春酒糟鱼、香菇、笋干,干蕨等特色食品,均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婺源交通、通讯便捷。已开通直达上海、杭州、深圳、广东、温州、宁波、金华、常熟、南昌、九江、黄山等地的班车,成立出租车公司,县旅游汽车服务公司有直达各景点的大巴、中巴。各景区均安有电话,并实现移动电话乡乡通。· 文化与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婺源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先后开发了江湾、鸳鸯湖等25个风景名胜景区(点),开辟了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2002年被评为国家A从级旅游区。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2万人,全县宾馆、饭店三百余家,三星级宾馆一家,准三星宾馆二家,二星级宾馆五家,旅游定点宾馆十八家。全县已有床位近6000个。旅游定点购物场所四家,具有婺 7 第三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源风情的休闲娱乐场所8家,旅行社8家。3.2.2婺源旅游发展进程及概况. 婺源县与浙江省开化县、安徽省休宁县接壤,地域偏僻,交通不便,2947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仅有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3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28.3万人。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婺源县利用堪称一绝的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资源以及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于2000年初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路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明确了婺源旅游必须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婺源县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和ISOl4000环境质量认证。江湾、大鄣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建成了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大小宾馆达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达232家,全县旅游及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经过五年的发展,婺源县旅游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年旅游人数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到2006年的283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城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比重由38:33:29提升为18.7:40.8:40.5,2006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旅游产业发展还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的提速,2001年至2006年,婺源引进旅游类项目就有82个,实际引进资金近10亿元。婺源,原来在旅游界名不见经传的山沟沟,为什么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可以成为我国一个新兴的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亮丽的品牌呢? 政府主导,创新机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之后,政府主导是实施这一决策的第一推动力。这一动力表现在人力的组织、财力的投入上,也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产业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上。为了推进旅 8 第三章婺源县情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游产业的发展,婺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以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上,全县上下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每年年初,婺源县委、县政府都要认真制定全年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研究、动员和部署旅游产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配合,为婺源县旅游业发展营造了一个。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使婺源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放手民营、多元投入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力保障。婺源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的乏力、国企体制的弊端,决定了婺源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00年,就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他们舍得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项目,包括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8鸳鸯湖、大鄣山峡谷、文公山等一大批精品景区进行招商,表明了政府的魄力。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地帮助投资商协调关系,排忧解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显示了政府的决心.正因如此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业的一片天空。目前,婺源县的李坑、文公山、鸳鸯湖、灵岩洞等景区,江湾、凯悦、明珠.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内容单调档次不高 乡村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多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品尝完农家饭菜之后,便围坐在桌前玩麻将、打扑克,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

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农民马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到乡村旅游已不纯粹是吃吃喝喝了,他们更希望感受和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多种内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上不去,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经常驾车旅游的西宁市民李作明介绍说,青海的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即便能住,房间里也没有洗漱用品及电视等设备。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人员丁忠兵介绍说,很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多年来仍是小打小闹,很难形成规模性产业。

下载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概况,分析了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相应对策。要建......

    旅游诚信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旅游诚信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0期)石维富 李东【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各类不诚信行为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诚信建设主要存在旅游法制建设滞......

    丽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期中考查系部:旅游系 姓名:张永慧 学号:20091202007 任课老师:陶琼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带一本旅情书,忘记此处 整理心情,去往梦想中的远方 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背包......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07-11-21 17:36:3 来源:论文天下 进行评论 旅游产品是指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旅游者销售的所有服务和产品。旅游产品......

    长春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春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并形成了以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流观点。由于“三农”问题的形成是......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省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我市也......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共5篇)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针对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和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物流”概念和相关理论。为了规范物流概念,2001年8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起草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