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直观的体现在旅游经济收入的各 项指标中,如何利用湘潭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增长优势,是湘潭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 一个重要问题。简单阐述了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本市旅游资源开发的 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给出了参考意见。关键词: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山水 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尤以红色旅游为本市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是与同级别的地区和 城市相比,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软肋”: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民俗饮食旅游缺乏深度开发,这些“软肋”使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而 究其根本,这些不足与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是分不开的。
一、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湘潭市与长沙、株洲构成了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近年来,依 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目前,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块:以韶山 为代表,以彭德怀纪念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以湖南水府旅游区为代表,以湘潭农博 园和昭山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山水旅游;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三 大板块,构筑了湘潭旅游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2005—2007 这三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 98.2 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 41 324 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 22 062 万人次,港澳台同胞 19 262 万人次),年均增长 78%,旅游外汇收 入 1 704 万美元,年均增长 79%。接待国内旅游者 2 187.18 万人次,年均增长 15%。国内旅游 收入 97 亿元,年均增长 18%。仅 2007 年这一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42 亿元,相当于全市 GDP 的 8%。由此,旅游业以逐渐成为湘潭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湘潭市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城市。旅游业在近几年虽然稳步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办旅游”的观念仍旧不强,普通市民大众参与 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笔者两年前曾经到过安徽黄山和广西 桂林,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业起家的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城市建在风景里。得天独厚的资 源我们自然是无法比拟,但另一点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市区或景点停下来问路,市民都会给与你 最诚挚的帮助,为你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情况。而在湘潭市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恐怕是没有 时间耐心为你导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能有好的开端。2.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 游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现有的管理体制条块分隔,相对 封闭,部门之间整体意识不强。后者则不适应产业化趋向,尚未抛弃旧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 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学,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但
由于旅游区分属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迄今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市旅游业发展 总体规划”仍未出台。(3)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除个别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绝大部分普 遍存在小(规模小,企业集团少,单兵作战多),散(分散经营,目标市场分散,针对性不强),弱(资本 不雄厚,家底薄,竞争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差)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旅游 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路线单调。湘潭市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 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 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 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4.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 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湘潭虽有韶山等 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但从整体上看,将湘潭市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 传还比较薄弱,长株潭一体化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 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本市的整体旅游 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5.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 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湘潭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 文化性,产业性,湘潭的名优特产也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龙牌酱油和灯芯糕了,早期的名牌 发展到现在,在市场上很难再看到龙牌酱油的身影,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三、对湘潭市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一)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市民意识 政府主导是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湘潭市政府和湘潭市旅游局要针对湘潭特色,制 定出适合湘潭市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
策体系, 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领导对外开放任期目标责任制 等。号召全市人民围绕“我是主席家乡人,我做文明湘潭人”的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工 程,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在全市各行各业大力弘扬“花枝精神”,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丰富市民的 精神文化内涵。(二)加强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激烈,其覆盖面广,关联度大,涉及到众多的类型的企业,如宾馆饭店、旅 行社都是直接与游客打交道的窗口企业。这要求我们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顺应时代要求,建 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行业竞赛,提高企业美誉度,促进旅游 业的发展。(三)强化旅游产品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旅游产品 1.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湘潭红色旅游的品牌目前已在国内旅游 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隐山湖湘文化区和白石文化产品的开发仍未完善。其中,隐山湖湘 文化区的深入开发可以通过彭德怀纪念馆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 施,来带动隐山的开发,进一步挖掘湖湘文化源的文化内涵。湘潭市为白石文化的建设在前几 年也付出了努力,建设齐白石纪念馆和白石文化广场,举办了两届“白石国际艺术节”。但是,这
些工作并没有深入,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同类的名人纪念馆在全国有十七家,按个人历史地位 和影响,齐白石当排首位,但按现状来看,该馆却排在末位,导致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长期闲置和 流失浪费,使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有所下降。2.不断创新,开发新型特种旅游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熟悉的线路已不能 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猎奇心理,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都要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和唯一 性。湘潭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农业等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有竞争力 的旅游产品。例如,丰富湘潭农博园的农业旅游项目,带动城郊游和乡村旅游;开发槟榔加工生 产现场和反映湘潭文化的工业旅游项目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 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有重要作 用。国际旅游市场促销要坚持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重点抓好韩国、日本及 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市场开拓。国内要重视省内一些地区及华东、华中、华 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增加市场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 等各种促销活动。旅游、文化、外事、侨务、新闻等部门和单位要共同配合。(五)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旅游资源 全方位研究
客源市场的民俗饮食心态,一些游客喜欢了解民俗产品的来龙去脉,那么可以 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从而提高游客参与性,趣 味性,在进行民俗饮食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合理确定民俗食品开发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对不 同类别的民俗旅游食品给予正确定位,适时举办民俗饮食文化节,保护有特色民俗食品制作工 艺的传承。(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 是湘潭市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湘潭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人文资源和生态 休闲资源为主,如果旅游资源开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 景区已经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反面教材。所以,笔者认为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 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这样,我市的旅 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换言之湘潭 市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完善 自身建设,增强市民有关旅游发展的意识,旅游产品开发注重精品路线,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 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从而把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曹玲艺,袁亚忠.试论湘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R].潭社科研[2006]7 号.[2]刘双娥.试论湘潭民俗因是自愿的深度开发[J].学术纵横,2008,(5).[3]谭业.试论湖南红色旅游的开发:第 7 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4]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编.漫话湘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5]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EB/OL].http://number.cnki.net/cyfd/.[6]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湘潭[EB/OL].湘潭旅游网,http:///gov/stat/default.aspx.转 贴
第二篇: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直观的体现在旅游经济收入的各项指标中,如何利用湘潭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增长优势,是湘潭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简单阐述了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本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给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山水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尤以红色旅游为本市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是与同级别的地区和城市相比,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软肋”: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民俗饮食旅游缺乏深度开发,这些“软肋”使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而究其根本,这些不足与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是分不开的。
一、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湘潭市与长沙、株洲构成了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近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目前,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块:以韶山为代表,以彭德怀纪念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以湖南水府旅游区为代表,以湘潭农博园和昭山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山水旅游;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湘潭旅游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2005—2007这三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98.2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41 324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2 062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9 262万人次),年均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1 704万美元,年均增长79%。接待国内旅游者2 187.18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97亿元,年均增长18%。仅2007年这一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由此,旅游业以逐渐成为湘潭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湘潭市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城市。旅游业在近几年虽然稳步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办旅游”的观念仍旧不强,普通市民大众参与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笔者两年前曾经到过安徽黄山和广西桂林,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业起家的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城市建在风景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自然是无法比拟,但另一点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市区或景点停下来问路,市民都会给与你最诚挚的帮助,为你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情况。而在湘潭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恐怕是没有时间耐心为你导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能有好的开端。
2.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现有的管理体制条块分隔,相对封闭,部门之间整体意识不强。后者则不适应产业化趋向,尚未抛弃旧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学,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但由于旅游区分属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迄今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仍未出台。(3)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除个别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绝大部分普遍存在小(规模小,企业集团少,单兵作战多),散(分散经营,目标市场分散,针对性不强),弱(资本不雄厚,家底薄,竞争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差)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路线单调。湘潭市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
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湘潭虽有韶山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但从整体上看,将湘潭市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长株潭一体化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本市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5.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湘潭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湘潭的名优特产也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龙牌酱油和灯芯糕了,早期的名牌发展到现在,在市场上很难再看到龙牌酱油的身影,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三、对湘潭市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市民意识
政府主导是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湘潭市政府和湘潭市旅游局要针对湘潭特色,制定出适合湘潭市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领导对外开放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号召全市人民围绕“我是主席家乡人,我做文明湘潭人”的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在全市各行各业大力弘扬“花枝精神”,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加强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激烈,其覆盖面广,关联度大,涉及到众多的类型的企业,如宾馆饭店、旅行社都是直接与游客打交道的窗口企业。这要求我们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顺应时代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行业竞赛,提高企业美誉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强化旅游产品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旅游产品
1.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湘潭红色旅游的品牌目前已在国内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隐山湖湘文化区和白石文化产品的开发仍未完善。其中,隐山湖湘文化区的深入开发可以通过彭德怀纪念馆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来带动隐山的开发,进一步挖掘湖湘文化源的文化内涵。湘潭市为白石文化的建设在前几年也付出了努力,建设齐白石纪念馆和白石文化广场,举办了两届“白石国际艺术节”。但是,这些工作并没有深入,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同类的名人纪念馆在全国有十七家,按个人历史地位和影响,齐白石当排首位,但按现状来看,该馆却排在末位,导致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长期闲置和流失浪费,使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有所下降。
2.不断创新,开发新型特种旅游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熟悉的线路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猎奇心理,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都要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湘潭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农业等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例如,丰富湘潭农博园的农业旅游项目,带动城郊游和乡村旅游;开发槟榔加工生产现场和反映湘潭文化的工业旅游项目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
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有重要作用。国际旅游市场促销要坚持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重点抓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市场开拓。国内要重视省内一些地区及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增加市场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各种促销活动。旅游、文化、外事、侨务、新闻等部门和单位要共同配合。
(五)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旅游资源
全方位研究客源市场的民俗饮食心态,一些游客喜欢了解民俗产品的来龙去脉,那么可以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从而提高游客参与性,趣味性,在进行民俗饮食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合理确定民俗食品开发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对不同类别的民俗旅游食品给予正确定位,适时举办民俗饮食文化节,保护有特色民俗食品制作工艺的传承。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湘潭市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湘潭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人文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为主,如果旅游资源开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已经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反面教材。所以,笔者认为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这样,我市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换言之湘潭市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完善自身建设,增强市民有关旅游发展的意识,旅游产品开发注重精品路线,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从而把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玲艺,袁亚忠.试论湘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R].潭社科研[2006]7号.[2]刘双娥.试论湘潭民俗因是自愿的深度开发[J].学术纵横,2008,(5).[3]谭业.试论湖南红色旅游的开发:第7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4]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编.漫话湘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5]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EB/OL].http://number.cnki.net/cyfd/.[6]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湘潭[EB/OL].湘潭旅游网,http:///gov/stat/default.aspx.
第三篇: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界以她的美丽绝伦深深震撼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此,她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开启了从“养在深闺”到“蜚声海外”的新征程。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时,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年轻的张家界市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张家界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加快家乡建设和发展,不仅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而且开始了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的第二次跨越征程。
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张家界发展态势良好,已建设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客源市场比较健全,2008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1800万,其中黄金周每天接待人数近20万,旅游收入突破74亿;各景区得到空前发展,拥有国家4A景区5个,成为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然而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制约着张家界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开发缺乏整体性,精品路线单调。目前,各个景点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各自为政,联系十分松散,依然处于简单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旅游这个整体版块之中,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整体发展的共识,既存在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的现象,如江垭温泉与万福温泉,九天洞、龙王洞与黄龙洞等景点十分雷同;也存在景观单调、资源整合远远不够、胡乱拼奏的现象:张家界有许多精华景区,却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精品线路,除去与凤凰、长沙线路比较成熟外,其他的区域整体发展还很落后。
(二)挖掘深度不够,景观缺乏人文性。
旅游的主体是人,灵魂是人文性,旅游者的目的是追求视野和心灵的愉悦,寻求一种自然与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基于此,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而张家界旅游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可以说景观的人文性严重匮乏,其实张家界也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没有象桂林山歌那样引人注目;张家界的宗教文化源缘流长,五雷山有“南武当”之称,但没能象衡山那样吸引游客:张家界也有红色旅游资源,却没有韶山开发的好。究其根本,是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人文底蕴的利用不够。
(三)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张家界虽有武陵源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但从整体上看,将张家界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张家界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四)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
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张家界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漫步街头,商店里的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但能反映张家界本地特色的不多。张家界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基础设施滞后,服务缺乏流畅性。由于资金短缺,张家界部分景点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不完善,服务功能不流畅。张家界的高星级旅游宾馆很少,五星级只有武陵源国际大酒店一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一)是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确保自然遗产生态安全。作为张家界市核心旅游景区,我们要始终把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保护工作科技投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树立 “运用科学理念,培育健康森林”的保护思路,贯彻强化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措施;积极策划森林生态优化(优材更替)培育项目,对老化的人工林进行林相改造;建立完善森林火灾预警、火灾报告和扑救制度,实现了防火公路、生物防火隔离带、电子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等防火设施全方位覆盖;严厉打击捕猎野生动物及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对动植物资源、石英砂岩峰林、大气和水体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积极开展名木古树普查。
(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营造和谐旅游经济环境。为树立一流景区、一流管理的新形象,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中各个环节的行为;严肃行业规矩,经常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全面净化旅游市场;严格执法,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力争把张家界建成安全最有保障、服务最有档次的旅游胜地。同时,针对追、拉、赶、缠和贩卖假冒商品的不良现象,设立义务咨询台、抽调执法人员加强巡逻,并对扰乱正常旅游秩序并屡教不改的人员予以治安拘留等措施,有效遏制追、拉、赶、缠客和贩卖较慢商品的现象,使旅游环境秩序更加优化。
(三)是以拓展市场为动力,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一是精心制作和维护网页,通过互联网将张家界旅游信息向外发布;二是尽快在省级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有关旅游方面的版块进行强势宣传,不断提高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如在湖南卫视《天气预报》栏目播出公园风光图片,与中国旅游报、深圳旅游消费杂志、北方传媒、潇湘新八景网站开展合作进行宣传促销。投放张家界形象广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巩固珠三角客源市场;三是积极开展或承办各种富有创意、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体活动,尤其是利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以及张家界国际森保节做文章,全力造势,扩大影响。如承办了乡村音乐周的老磨湾现场演出活动;在公园举行了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四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加强与韩、日、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地的联谊。如今年年初,森林公园联合黄石寨、天子山索道公司组成旅游促销分队,赴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开展“生态张家界 情系珠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春风行动”。
(四)整合旅游资源,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等文化旅游资源。张家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土家“傩戏”、“板板灯”等民俗文化艺术,可以大力发展。此外饮食文化也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人们不再只立足于吃饱喝足,而是追求吃精品、吃环保,而张家界有不少土特产或小饮食(如岩泊渡的鱼、高峰的酸和渣)令外地路过的人或游客大为赞叹,我们可以赋予这些特产、饮食人文的包装、文化的品位,使之更加诱人、更加令人回味,让游客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享受到我们饮食文化的乐趣,并将这种饮食文化推介给他们的朋友或亲人,从而形成“后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旅游文艺活动,如森林保护节,国际乡村音乐周等,这些大型的综艺活动有效的扩大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多开办此类大型活动,突出本地特色,结合土家的民风民俗,如天门狐仙项目的成功策划就是如此,既有现代的舞台灯光技术,又结合土家文化及桑植民歌等。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流后勤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开发的基本前提,是旅游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应竭尽所能高标准建设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电视信号传输、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各旅游线路每一个环节上的饮食、住宿、出行、购物、如厕、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力争为每一个过往游客提供一流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后勤保障服务,要让游客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恋人般的温馨,要使他们今后还想来张家界旅游观光,并进而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城市。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家界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张家界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所以,张家界未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只有这样,张家界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开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发至今,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了许多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甚至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情况,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被限令整改,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也使得自然资源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根据以上建议,避免并改善已存在问题。
姓名:贺炜炜
学号:20074141050 班级:07旅管本二班
第四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目 录
内容提要…………………………………………………………………………………………2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3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3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3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3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4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4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4
(一)商业气息浓厚……………………………………………………………………………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5
(三)人为破坏…………………………………………………………………………………5
(四)自然毁坏…………………………………………………………………………………6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6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6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6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7
(四)合理开发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7
六、结论…………………………………………………………………………………………7 参考文献…………………………………………………………………………………………9
内容提要
在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互为依托的关系,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得出了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规划与规范性的开发。
关键词 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 旅游产业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获得文化效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应更强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认识前提[1]。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从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旅游开发确实带来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旅游业,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积累建设资金、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必须依托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行业,因此各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相对增长。目前,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 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3]。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商业气息浓厚
就云南而言:第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最典型的是丽江古城,完全成了旅游商品一条街,商业味取代了古朴的文化气息,嘈杂喧哗淹没了雪山古城的宁静。而其它如滇西北等地开发却远远不够,很多景点过于粗糙,人为雕琢过多。第二、旅游景点单一,可玩性差,难以留住旅客。每到一个景点,旅行社往往把旅客放下车拍几张照,又拉上赶路,典型的“到此一游”,旅客只能“看”,不能“玩”。粗略算下来,旅行的时间至少有一半是在汽车上颠簸,疲于奔命,行色匆匆,旅行快感大打折扣。第三、许多景点管理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破坏严重,大理的古城铺上了柏油路,澄江等湖泊不同程度遭到了污染。第四、宣传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整个云南旅游 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宣传集中在丽江、香格里拉等热点景区,多数景区仍默默无闻,外地旅客对云南旅游只有一个不全面、模糊的印象。
表4-1为广东省统计局对云南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报告
省统计局公布2010年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对GDP的贡献(%)4
对GDP的贡献(%)
15.8
对GDP的贡献(%)
11.5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1105.81
15.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3223.93
44.7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2890.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像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最后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三)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子:就湘西来说,湘西边境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同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在开发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时,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
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本已鲜为人知,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观念,使用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湘西的旅游打造成更加强大的旅游品牌,提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同时借鉴比如丽江等成功民族文化 旅游区的成功经验,整合运用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推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精品,同时借助湖南的强大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树立形象,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我们在对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注意对其合理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以损坏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只是一味的追求目前的经济利益而大势破坏文化生态,那是因小失大。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种文化的代表性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和规范性开发。
(四)合理开发 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位等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边境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绿色的孔雀之乡开屏展翅,倾倒世界。“云南旅游看版纳”,西双版纳曾经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成为最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开放、倡导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
六、结论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族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 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族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始终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是学科建设的灵魂[6]。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dmin.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规划新思路[N].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11-11-13(1)[2]杨华荣.浅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J].《人民论坛》,2010.23(1)[3]陈如霞.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0.02(4)
[4]刘艳芳,刘於清.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23(4)
[5]张明海,胡恒洋.合理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热作生产资源、繁荣边疆民族经济[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3)
[6]李忠斌,文晓国.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83)
第五篇:村级卫生室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村级卫生室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村卫生室对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也对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防病治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省政府要求,繁昌县制定了《2007—2011年繁昌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除卫生院所在地不设立村卫生室以外,其余66个村卫生室均新建80—12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并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一、现状
繁昌县在2009年制定了《繁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办法》,并于2010提前完成建设6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任务,实现一体化服务覆盖率100%。村卫生室按照“三制、四有、五统一”的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规范的村级卫生组织和乡村医生的服务范围,2010年9月份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
二、存在问题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针对性的调查,发现有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l、经费投入不足。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村在卫生室建设中当地镇政府没有投入,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面积在80—100平方米,省财政补助每平方米400元,县财政配套100元,合计省县补助每平方米500元,实际造价每平方米在800—l000元不等,各卫生院为了按时按质完成民生工程,只有卫生院填补建设经费的差价。造价高的原因主要是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统一建设图纸要求高和建筑材料上涨。
2、卫生室验收合格进入运行阶段后效果不好。第一是乡村医生素质不一,甚至有的卫生室房屋、设备齐全,就是没有乡村医生,部分乡村医生受利益驱动,在家里截留病人,延误病情,小病拖大。同时,由于医疗收费标准降低、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乡村医生还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原来单独在家里相比工作量大,收入低。过去收费标准就在乡村医生口中,没有统一标准。村卫生室能否持久便是一个大问题。第二是乡村医生跨村执业难以适应的问题。由于实行一体化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调剂,大部分卫生室都是2、3个人,原有乡村医生对外村调配来的医生在业务上肯定存在某种抵触,致使新来的外村医生难以开展业务。
3、村卫生室的权属问题。按要求村卫生室由村级组织提供用房、镇卫生院负责业务指导,那么村卫生室究竟归属村委会还是乡镇卫生院?财政补贴的资金应该是到村还是到镇卫生院?这些题目前都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做法是新建的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属于卫生院,与村部共同建设的有公证处公证,划清房屋产权的归属。
4、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功能不强。一体化管理能力簿弱,主要原因是卫生院医改后人员紧缺,一体化办公室人员工资无法落实。所以村卫生室收费不标准,诊疗活动和进药渠道不规范,非法个体行医与卫生院执业的无序竞争,将会影响卫生院的正常发展。不少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疏漏。同时,一些乡村医生乱收费,看病无登记,用药无处方,收钱无发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三、措施
从繁昌县情况看,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l、加大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我县村卫生室房屋、设备齐全,主要是乡村医生收入比较少,留不住人,思想不稳定,虽然各级政府有一定的补助,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乡村医生。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医生工资的投入,同时加强业务培训,帮他们安排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虑。
2、明确村卫生室的权属和医疗事故的权责。村卫生室建设主体是政府,具体到卫生院、行政村,用地产权归村委会,财政对村卫生室硬件建设或改造的补贴,直接拨付到建设单位;业务管理主体是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第一责任人应该是乡村医生,第二责任人应该是乡镇卫生院,村委会有义务协助解决此类纠纷。
3、建立村卫生室管理长效机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求;及时研究村卫生室药品采购、销售、价格、品种限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尽快建立村卫生室药品让利的补偿机制:发挥村卫生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积极主导作用,探索农民群众在村卫生室看病用药通过农村合作医疗获取补偿的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己选聘的乡村医生医学继续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卫生服务能力,规避医疗风险,提升村卫生室的服务功能,使村卫生室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建议
建立乡村医生保障机制、体制。增加政府投入,确保乡村医生的待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把村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应由地方统一解决报酬,以保护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是建立养老保障机制,使他们能够安心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解决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事业中去。
建立保证措施。一是完善卫生院镇村一体化办公室的功能,理顺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收入和平时合理的支出,规范药品采购程序。一体化办公室负责村卫生室政策和规划,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对村卫生室的业务、财会和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县、镇两级每年应组织一次先进卫生室和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活动,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违反一体化管理或不服从一体化管理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吊销证照等处臵。三是严格执法,清理整顿医药市场。由各镇政府组织卫生、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清理,为一体化管理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枢纽功能。通过加强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强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和枢纽作用,使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关系从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这有利于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的业务发展,也能促进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四是多种形式加强对乡村医生培训。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专人落实,采取以会代训,举办培训班、跟师学技、到卫生院短期学习、下村指导等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总之,村卫生室的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要充分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全面促进卫生事业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