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工商管理学院管理10-1班尹涛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三、与桂林市相比较
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
四、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五、云南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设想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4.增加环保经费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5.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 瑞 苏维词 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2005(6)2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5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7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第二篇: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10-1班
尹涛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
生态
环境
问题
措施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三、与桂林市相比较
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
四、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五、云南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设想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4.增加环保经费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5.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 瑞 苏维词 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2005(6)
2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 4 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5 5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 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7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第三篇: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概要
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 10-1班 尹涛
[摘 要 ]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 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 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 生态 环境 问题 措施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 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 而 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 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 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 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 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 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 以期寻求发 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 时, 工业 “三废” 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 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 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 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 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 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 其中包括垃 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三、与桂林市相比较
1989年 10月, 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 《桂林旅游发展前景 研究》 公开出版, 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 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 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 合理开发风景资源, 抓住游览主题, 重视人文资 源, 扩大游览范围, 丰富游览内容, 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 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 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一个以 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以来 , 以中山大 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 , 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 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实施旅游精品工 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 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 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 如乐满 地、愚自乐园、印象 ·刘三姐、“ 两江四湖 ” 等景区。
四、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 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 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 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 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 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 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 50年代以来, 云南省先后建起了 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 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 占全省面积的 38%, 国家级、省级及地(州 级自然保护 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 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 以形态多样的少 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 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少数民族人 口占全省
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 26个民族,其中 25个少数民族中的 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 化和民族风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 这 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五、云南旅游业发展方向的设想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 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 所涉 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 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 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 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 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 “防” , 少谈 “治” , 突出 “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 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 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 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 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 “亡羊补牢” 式的管理手 段。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 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 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 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一些旅 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 缺乏对居民 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4.增加环保经费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 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 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 地方政府要 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不断增加经济后劲, 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 的投资。5.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 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 使旅游得以 持续发展。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 旅游者 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 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 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 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 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 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 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 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 业”。
参考文献: 1刘 瑞 苏维词 滕建珍 :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 [J].生态经济 ,2005(6 2刘德谦 :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 俗旅游的个人诊释 [J].昆明大学学报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 , 《旅游学刊》 ,1989,4 4 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 , 《旅游科学》 ,1992, 5 5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1, 1 6 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 , 《旅游学刊》, 1994, 7黄家城 :桂林旅游史略 [M].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8
第四篇: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与保护措施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呼伦贝尔、旅游资源、问题、保护措施
内容摘要:通过亲身的旅游和各类文献中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找到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产生的6方面影响,在开发中面临的4方面的问题,并总结出了4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呼伦贝尔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地处115°31′E~126°04′E,47°05′N~53°20′N,面积约26.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呼伦贝尔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大兴安岭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势西高东低,起伏不大。2.气候
以大兴安岭为界,全区气候可分为季风气候区和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在300mm-800mm。本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候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3.植被
由森林向草原过渡,主要有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大草原
二、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
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开发区,也是全国旅游二十大胜景之一,这里不仅有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反法西斯纪念园、套娃广场等人文景观,本区还不乏俄罗斯家庭旅游户、朝鲜人家、达斡尔风情园等民族风情景点。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市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绿色净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天然别墅”。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旅游资源: 1.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麓,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国内最丰美的大草原,也是世界四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潘帕斯草原、那拉提草原)之一,是世界主要的畜牧区,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盛产于此。呼伦贝尔大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去呼伦贝尔领略草原的最好的时节是5月-9月。
2.红花尔基森林公园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境内,这里不仅有全国唯
一、亚洲最大的沙地樟子松原始森林,而且河流纵横、湖泊广布、物种丰富。主要景点有:望海楼、林中湖、蒙古包群、别墅群、狩猎场、射击场、樟子松。3.反法西斯纪念园
此处虽设有可供游览的自然风光,但身居地下十几米的军事工事却使游客可获得其他自然资源无法赋予的感受与启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见证。4.其他旅游资源 ①额尔古纳河湿地,有亚洲第一湿地之称。
②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成吉思汗东征的出发地。③嘎仙洞是北魏鲜卑族遗址。
④呼伦湖、贝尔湖是北方草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⑤朝鲜人家、俄罗斯民族人家、达斡尔风情园等尽显少数民族风情。
三、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同时也极力追求精神享受,因此旅游热情高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呼伦贝尔也成为人们所追逐的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究竟给呼伦贝尔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由于呼伦贝尔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因此慕名而来此旅游的的国际游客数不胜数,呼伦贝尔的特产也吸引着国际游客。因此,旅游业给呼伦贝尔带来了许多外汇。
②旅游地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动,实现货币回笼、扩大积累、稳定市场、缓解通货膨胀。③旅游业要满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通讯、娱乐、邮电等。
④旅游业要求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因此门槛很低,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⑤旅游业可以促进接待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让更多的旅游者接触并了解呼伦贝尔特有的民族风情。
⑥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基础设施会得到完善,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四、呼伦贝尔旅游资源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保护措施
首先,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多为自然资源,因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最严重的问题。开发初期,对植物覆盖率的损害最大,随着不断开发旅游者增多,物种多样性会下降。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盲目开发,无规划地开发资源或在旅游区滥砍乱伐,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旅游者的正常活动和部分有人的不文明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危害最为严重。
其次,接待游客的基础措施以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出现,导致其不能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会产生建筑污染,没到旺季,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有人的需要,会造成混乱、污染及对旅游者、服务员身体健康。交通堵塞时风景区发展的严重问题,风景区缺乏可利用空间,所以停车区域狭小,交通堵塞也成为必然。
再次,旅游者往往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零售商为旅游者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边际利润,这些零售商在与当地服务的竞争中,可引起旅游地物价水平的全面提高。
最后,外国和外地旅游者的涌入,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削弱。有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景区内你可以随处可以看到“XX到此一游”的字眼,这些行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不利。
(二)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对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历史文物等的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对资源环境进行评估,使各旅游资源保护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协助旅游局规划部门对旅游进行规划,把握好开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在旅游资源环保方面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出了各级环保部门执法外,还应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旅游环境执法工作以保证强有力的执法。
再次,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途径有许多,其中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应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广播、新闻媒体、树立标语等。增强游客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遵守法规和纪律,对于那些故意破坏景物的游客,除了进行批评教育外,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最后,建立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①政府通过政策手段为旅游业发展,从资金上给予支持。②从技术上给予支持。
③从产业发展的产品和要素市场方面给予支持。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⑤保证呼伦贝尔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界以她的美丽绝伦深深震撼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此,她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开启了从“养在深闺”到“蜚声海外”的新征程。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时,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年轻的张家界市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张家界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加快家乡建设和发展,不仅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而且开始了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的第二次跨越征程。
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张家界发展态势良好,已建设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客源市场比较健全,2008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1800万,其中黄金周每天接待人数近20万,旅游收入突破74亿;各景区得到空前发展,拥有国家4A景区5个,成为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然而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制约着张家界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开发缺乏整体性,精品路线单调。目前,各个景点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各自为政,联系十分松散,依然处于简单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旅游这个整体版块之中,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整体发展的共识,既存在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的现象,如江垭温泉与万福温泉,九天洞、龙王洞与黄龙洞等景点十分雷同;也存在景观单调、资源整合远远不够、胡乱拼奏的现象:张家界有许多精华景区,却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精品线路,除去与凤凰、长沙线路比较成熟外,其他的区域整体发展还很落后。
(二)挖掘深度不够,景观缺乏人文性。
旅游的主体是人,灵魂是人文性,旅游者的目的是追求视野和心灵的愉悦,寻求一种自然与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基于此,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而张家界旅游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可以说景观的人文性严重匮乏,其实张家界也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没有象桂林山歌那样引人注目;张家界的宗教文化源缘流长,五雷山有“南武当”之称,但没能象衡山那样吸引游客:张家界也有红色旅游资源,却没有韶山开发的好。究其根本,是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人文底蕴的利用不够。
(三)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张家界虽有武陵源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但从整体上看,将张家界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张家界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四)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
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张家界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漫步街头,商店里的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但能反映张家界本地特色的不多。张家界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基础设施滞后,服务缺乏流畅性。由于资金短缺,张家界部分景点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不完善,服务功能不流畅。张家界的高星级旅游宾馆很少,五星级只有武陵源国际大酒店一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一)是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确保自然遗产生态安全。作为张家界市核心旅游景区,我们要始终把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保护工作科技投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树立 “运用科学理念,培育健康森林”的保护思路,贯彻强化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措施;积极策划森林生态优化(优材更替)培育项目,对老化的人工林进行林相改造;建立完善森林火灾预警、火灾报告和扑救制度,实现了防火公路、生物防火隔离带、电子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等防火设施全方位覆盖;严厉打击捕猎野生动物及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对动植物资源、石英砂岩峰林、大气和水体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积极开展名木古树普查。
(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营造和谐旅游经济环境。为树立一流景区、一流管理的新形象,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中各个环节的行为;严肃行业规矩,经常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全面净化旅游市场;严格执法,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力争把张家界建成安全最有保障、服务最有档次的旅游胜地。同时,针对追、拉、赶、缠和贩卖假冒商品的不良现象,设立义务咨询台、抽调执法人员加强巡逻,并对扰乱正常旅游秩序并屡教不改的人员予以治安拘留等措施,有效遏制追、拉、赶、缠客和贩卖较慢商品的现象,使旅游环境秩序更加优化。
(三)是以拓展市场为动力,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一是精心制作和维护网页,通过互联网将张家界旅游信息向外发布;二是尽快在省级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有关旅游方面的版块进行强势宣传,不断提高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如在湖南卫视《天气预报》栏目播出公园风光图片,与中国旅游报、深圳旅游消费杂志、北方传媒、潇湘新八景网站开展合作进行宣传促销。投放张家界形象广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巩固珠三角客源市场;三是积极开展或承办各种富有创意、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体活动,尤其是利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以及张家界国际森保节做文章,全力造势,扩大影响。如承办了乡村音乐周的老磨湾现场演出活动;在公园举行了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四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加强与韩、日、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地的联谊。如今年年初,森林公园联合黄石寨、天子山索道公司组成旅游促销分队,赴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开展“生态张家界 情系珠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春风行动”。
(四)整合旅游资源,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等文化旅游资源。张家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土家“傩戏”、“板板灯”等民俗文化艺术,可以大力发展。此外饮食文化也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人们不再只立足于吃饱喝足,而是追求吃精品、吃环保,而张家界有不少土特产或小饮食(如岩泊渡的鱼、高峰的酸和渣)令外地路过的人或游客大为赞叹,我们可以赋予这些特产、饮食人文的包装、文化的品位,使之更加诱人、更加令人回味,让游客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享受到我们饮食文化的乐趣,并将这种饮食文化推介给他们的朋友或亲人,从而形成“后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旅游文艺活动,如森林保护节,国际乡村音乐周等,这些大型的综艺活动有效的扩大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多开办此类大型活动,突出本地特色,结合土家的民风民俗,如天门狐仙项目的成功策划就是如此,既有现代的舞台灯光技术,又结合土家文化及桑植民歌等。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流后勤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开发的基本前提,是旅游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应竭尽所能高标准建设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电视信号传输、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各旅游线路每一个环节上的饮食、住宿、出行、购物、如厕、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力争为每一个过往游客提供一流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后勤保障服务,要让游客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恋人般的温馨,要使他们今后还想来张家界旅游观光,并进而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城市。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家界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张家界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所以,张家界未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只有这样,张家界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开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发至今,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了许多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甚至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情况,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被限令整改,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也使得自然资源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根据以上建议,避免并改善已存在问题。
姓名:贺炜炜
学号:20074141050 班级:07旅管本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