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业局四项措施打造阳光“三资”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2011年以来,县农业局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控手段,全县各乡镇逐步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社会稳定。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通过健全考核工作机制、整修办公场所、落实工作人员、购置硬件设施等有效措施,在全县14个乡镇(办)普遍建立了高标准的开放式村级财务会计代理服务大厅(中心),配备了计算机、财务软件、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全面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健全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办公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理财民主化、运行规范化”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政策宣传和村干部教育管理,加大资金收缴力度,坚决杜绝集体资金“体外循环”。健全工作制度,严格票据管理,统一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强化业务指导。监督指导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资产资源清查登记,准确摸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存量、分布等现状,并登记备案,对其管理、经营及处置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四是加强招投标管理。指导乡镇代理中心对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经营以及基础工程建设等重大招投标事项的经济合同、招投标方案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备案,为合同双方提供业务指导和鉴证服务。
2011年以来,全县14个乡镇(办)累计投入资金521.1万元,建设三农服务中心场所2606.5平方米,购置微机124台,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6块,农村财务公开电子触摸屏8台,三资管理软件44套,代理集体资金2582万元,开展资产资源经营招投标69次,节约资金达70.5万元,防止了资产流失,资源浪费,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篇:打通镇四项措施打造“阳光党务”
打通镇四项措施打造“阳光党务”
本报讯(通讯员 李学智 马杰)今年以来,打通镇党委继续深化党务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健全公开制度,聚指成拳致力打造“阳光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丰富公开内容,回应群众期盼。本着“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该镇结合实际,对党员群众关注程度高、参与愿望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公开。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管理等重大决定进行了过程公开。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创新公开形式,方便党员群众知晓率。坚持“规范、实用、明了”和便于党员群众监督的原则,设置党员公开栏,将党组织长期工作以及群众高度关注的工作全面及时公开。
规范公开程序,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接受群众点题,充分了解民情,在公开环节,各基层党组织均成立由群众代表和党员代表组成的“阳光党务”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党务公开落实情况和党支部重大决策及实施,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健全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各党组织畅通信访、电话等渠道,广泛听取反馈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确保党务公开质量。
第三篇: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武坚镇纪委经管站
我镇共有14个行政村、3个社区,辖 30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8333亩,围田养殖14399亩,河荡900亩,其中家庭经营36987亩,规模经营31346亩。至2011年末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全镇村组拥有集体固定资产98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58万元,公益性资产340万元,管理性资产490万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建立了台账,同时建立了合同管理台账。为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减少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我镇狠抓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积极打造平台,成立了武坚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资产资源的增减变动和增值情况得到了有效监管,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现将我镇在“三资”管理方面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奠定工作基础
农村集体资产是历年来农民群众的劳动积累形成的,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我镇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了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农经、监察、国土、财政、审计、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镇农经站具体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中心的筹建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健全村级“三资”管理组织,明确群众是
1村组“三资”的管理主体,村“两委”是“三资”管理中具体事项的执行主体,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两委”“三资”管理工作情况,以切实维护集体利益,保障村民权益。在此基础上,各村积
极开好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代表会。通过会议,大力强调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宣传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层层宣传发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共识,为规范和加强“三资”
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清产核资,严肃工作程序
要加强和规范“三资”管理,清产核资是基础工作。为此,我镇在年初就对村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
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核登记,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民
主、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清点集体资金。在抓好结报账的基础上,盘点村集体库存
现金,着力解决白条和票据抵库等疑难问题,全镇14个行政村3个社区清产核资前现金余额8.11万元,通过盘点、清查,收缴了保管在少数群众手里的集体资金累计达2.18万元。清产核资之后至2011年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确保了集体资金安全完整。
二是清理固定资产。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村组集
体的半机械化农机具逐渐被淘汰,有的因为保管不善而遗失,有的因为长期闲臵而损毁,有的因为帐务处理不正确而未能及时登记入
帐。为此,我们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对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
清理核对。经清查,全镇共核减固定资产345件,核减金额54.8
3万元;共核增固定资产14件,核增金额1.89万元。对上述的固定资产的核减、核增,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一致通过了集体固定资产核增核减方案,经履行相关手续程序后及时进
行了账务处理,到6月份全镇固定资产余额988.32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158万元、管理性固定资产490万元、公益性固定资产340.32万元), 登记账外资产1275件,3498.48万元,基本达到了账物相符、家底清楚。
三是清查集体资源。全镇各村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查看发包
合同、走访农户、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全面清查集体耕地、林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到6月份全镇资源性资产面积7.7878万亩,其中非经营性资源面积1.1403万亩,经营性资源面积6.6475亩,确保了集体资源及经济利益的全面性。
四是清收陈欠。主要是清收合同到期未结清的承包款和各项应
收款。此次共清收各项往来123.69万元,其中清收应收款103.63万元,清收内部往来20.06万元,核销往来98.58万元,其中核销应收款67.27万元,内部往来31.31万元。
五是清理账户。对实际已结清且长期无新业务的资产负债类账
户进行转账核销处理,6月份共清理帐户55户计17.4万元,做到账实相符,严禁账外账。
在抓清产核资工作的同时,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
工作:一是对于核增核减的固定资产,认真履行核销报批手续,由
村组出具核销报告、村主要负责人签字、民主理财人员确认、村民
代表会议通过、分管领导审批、农经站盖章后进行账务调整,并向
村民公示。二是及时收缴村组自行保管的现金、存折账户计3.75万余元,同时,考虑到村组集体收益(利息收入)不受损失,对于相关未到期的以个人名义保管的存折,统一制表登记,与会计站履行交接手续,一旦到期,例行转存。
三、规范“三资”管理,创新工作举措
一、强化思想认识。我们借鉴外地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理清了加强“三资”管理监督的基本思路,决定在全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再组建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变原来资金使用后监管为对“三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监管。为确保“三资”管理的顺利实施,前期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指导思想、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和目标任务,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抓好平台建设。投资 20多万元,在原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增配了LED显示屏、电脑、会议桌椅等办公设施,同时,抽调 6名懂业务、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开展清产核资。为切实查清各村“三资”底数,为工作开展打好基础,我们根据市委要求,集中半个月的时间,抽调专人,对全镇 14个村进行全面清查,填制统一的清产核资报表,作为填制农村集体 “三资” 台账的原始依据。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对已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村集体账内外固定资产、产品物资、货币资产、债权债务和其它资源性资产逐一登记,分类归档,并录入微机,建立起了“三资”台帐,实行动态监管。
二、规范资金管理制度。推行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并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账户管理。统一审核把关。统一代理记账。统一财务公开。出台了《农村干部廉政守则》,对农村干部的行为提出了“十个不准”,加强自律约束,避免和减少了农村干部经济上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大监督制约力度。每张原始单据,必须经过“三笔会签”、村民主理财小组、委派会计、农村财务委托中心总会计、镇经管站“五道关口”审核把关后,按规入帐。并出台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考核实施办法》,重点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进行了规范考核。通过“村财民理镇管”,前移了村级财务监管的触角,有效地防止了“有钱随便花,无钱借着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村级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资产资源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点突出“四抓”:一抓台账。制定了系列资产资源调查表,组织专业队伍对全镇所有的资产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并登记造册,录入微机,建立数据库,同时按季度对承包、交款、发包等情况进行更新完善,为开展资产资源的长效管理和公示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抓发包。针对农村资产资源发包矛盾与上访多发,发包过程不民主,不公开,不按程序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的状况,我镇及时成立了农村招投村管理服务中心,并出台了《关于农村招投标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划定了招投标范围,制订了农村招投标操作流程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实施招投标的项目,先在村里履行民主程序,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并出具招投标委托申请书;镇招投标中心接受委托后,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和村两委一起,研究确定合适的招标方式,制作招投标
文件,在镇、村公开栏及市“三三三”工程网上发布招投标公告,然后在镇纪委的全程监督下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公开竟标或开标。投标方式按项目的不同确定,建设工程类的承包实行暗标明投,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转让等,实行明标明投或明标暗投。并当场公布中标结果;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并在镇公开栏和网站上进行中标公示;在镇纪委的监督下,村集体与中标人订立合同协议;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峻工,须经村、有关部门、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工程质量现场验收后进行工程资金结算。通过实践证明,此举从源头上有力制止了农村资产资源发包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发生,涉及资产资源发包的矛盾与上访明显减少。三抓公开。在强化资产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公开公示工作,除通过正常渠道公示外,同时还建立专门网络,包括“三资”台账在内的所有信息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抓监督。镇纪委全过程参与“三资”管理,突出招投标、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并创新形式,完善制度,强化考核,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得“三资”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四篇:强化三资监管 打造阳光政务
强化三资监管 打造阳光政务 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西谷乡党委、西谷乡人民政府
西谷乡位于清徐县域中部,汾河东岸,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2万,耕地面积32085亩,是一个以农为主的乡镇。
近年来,我乡充分发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不断引深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全乡各村都建立了规范的“三资”管理台帐,全乡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 10091396.64元,其中货币资金 1189985.14元,固定资产8901411.5元;村集体资源总面积为 33335.8亩,其中机动地604.94亩。全乡各村都实行了村务公开,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级财务全部都纳入了乡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实行财会电算化管理,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为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建章立制,推进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农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市县农村经济十项监管制度出台后,以乡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为载体和平台,全面推行了农村“三资”管理“四步”模式和“2211”管理机制,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三资”管理制度和机制。
推行“四步”管理模式,即:一是两章制约,民主理财。实行理财小组、村主任、村支书、代理中心“四签会审”制度,民主理财小组使用“理财审核”章进行一次把关,乡代理中心使用“已报帐”章进行二次把关,并要求有完整的书面记录。二是委托代理,统一核算。村组财务委托乡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进行核算和管理。三是定期公布,四方留存。财务公开实行半年一公布,公布内容由代理中心提供一式三份,一份交民主理财小组在村“公开栏”张贴,村、乡各执一份备查。每次张榜公布后,都要进行拍照,存档备查。四是及时反馈,认真整改。每次财务公布后一星期内,要及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要采纳,对有异议的要做出解释,对大多数人不赞成的要及时纠正。“四步公开”模式的全面规范运行,推动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实施“2211”管理机制,即:两个审批、两个审核把关、一个公开和一个情况通报。“两个审批”就是村财务负责人签批,村民主理财组审批,“两个审核把关”就是村党支部和会计委托中心共同把关,“一个公开”就是公开“三资”代理账目,“一个情况通报”就是对“三资”委托代理情况在全乡进行通报。“2211”管理机制的实施,全面实现了农村财会电算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创了科学化管理的农村“三资”管理新模式。
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机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规章制度。一是资金、资产、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制度,即村集体的所有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二是大额资金支出程序审批制度,超过两万的单额开支,必须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通过;超过五万的单额开支,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近年来,共审查出不合理大额开支16笔,涉及金额34万元;三是债权债务制度,对村干部任期内提出了明确要求,签订责任书,要求做到本届任期零债务;发包资产资源期限不过届;发包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价款一年一交;四是土地流转合同鉴定和鉴证归档制度。目前,全乡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 1243户,流转面积 3920亩;五是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集体机井、房屋、土地等资产的发包、出租与处置严格执行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六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监督检查制度,每年由乡纪检委牵头,组织财政、农经、民政、土地等部门对农村“三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度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执行,使全乡农村“三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二、公开高效,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阳光透明运行
根据县纪委统一安排部署,建立了西谷乡阳光农廉网,全力打造 “公开高效、规范运行、上下互联、左右互通”的县、乡、村三级阳光农廉网络监管平台,农民群众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村集体的“三资”管理和财务收支情况,增加了农廉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干部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阳光农廉网建成运行后,我们通过健全五个机制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的监督作用。一是健全对村集体“三资”上网内容执行分级监管的责任机制。首先由各部门、村主要领导初审,然后由乡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审核把关,最后由乡主要领导签字上报县阳光农廉大厅备案上网公开,从而确保网上公开的内容真实可靠。二是健全对公开时限进行严格区分的时效机制。为确保公开的及时性,我们将公开分为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三大类。三是健全对监管体系进行制度规范的保障机制。在严格遵守有关农村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农村财务工作实际,制定并出台了《阳光农廉网络公开中心工作职责》、《公开资料报送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四是健全对群众诉求进行有效反馈的对话机制。在农廉网设立监督举报窗口,在“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点”设立便民服务和信访投诉电话,设立阳光农廉电子邮箱,开通西谷阳光农廉专用QQ号码和QQ群,群众可通过QQ号与阳光农廉网大厅及乡工作人员直接进行视频对话,咨询和反映问题。五是健全对责任主体进行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在村集体“三资”信息发布环节,乡农廉办、乡纪委进行协调与监督检查,对不及时报送、不严格审核、不认真履职等情况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任追究,确保信息公开的正常有序进行;在信息反馈环节,对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的人员严肃处理;同时将乡、村阳光农廉网络建设及运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阳光农廉网的建设运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财务公开不及时、不规范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打造了一个方便群众知情、参与、监督的良好平台。
三、正视问题,推进全乡农廉工作再上新台阶
尽管我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一是有些村干部对“三资”管理不够重视,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大;二是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有些村个别资产、资源长期闲置,不能充分实现保值增值;三是个别村还存在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等违纪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阳光农廉监督网和村干部培训会议,提高对“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度,明确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促进村干部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为村集体深入开展清产核资,妥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二是加大清产核资力度,盘活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进一步加大清产核资工作力度,对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要重点登记,同时通过改建、重组、租赁等方式盘活和充分挖掘这些资产资源的价值,壮大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三是加大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监管力度。村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租、发包,要全程进行监督,要严格按照民主公开程序由群众或群众代表决策,进行公开发包,杜绝村干部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搞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
四是要加强村集体收入资金的管理。对村集体的收入资金,要求必须使用从乡会计委托代理中心领取的统一收款收据,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根据各村收款收据的领用情况要及时核对村集体的收入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入账,对收入不及时入账和账外账等违纪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及时纠正。
二○一二年五月
第五篇:雄县四项措施 确保农村“三资”阳光运行
雄县四措并举,确保“三资”阳光交易
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雄县针对农村集体“三资”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推行“阳光交易”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
一、逐级管理,确保农村“三资”有人抓
一是强化县级领导职能。成立县“三资”领导小组,县纪委书记任组长,农业、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加强对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县纪委常委成员实行分包乡镇责任制,“一对一”督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乡级监督职能。成立乡“三资”阳光交易监督委员会,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主管领导为副主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监督各村“三资”管理事项运行情况;三是强化村级管理职能。村设立“三资”阳光交易管理小组,村委书记任组长,村两委其他干部为组员,负责村内“三资”的具体交易,同时,设立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党员、社会人士、乡镇包村干部等组成,加强对“三资”交易的监督力度。
二、摸清底数,确保农村“三资”台帐清
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在全县范围内对223各行政村的“三资”进行清产核资,坚持“五统一”标准:一是统一时间。确定统一时间,对农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清查;二是统一范围。凡是村级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及村级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无论帐内、帐外一律作为“三
资”清查的对象;三是统一标准。逐项如实登记“三资”的种类、数量、经营使用及变动情况;四是统一公开。清查结束后,清查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向全体村民公开6天,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清理全面彻底;五是统一建账。对清查后无异议的结果,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台账,以便以后使用。目前,全县9个乡镇,223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摸底清产。
三、创新机制,确保农村“三资”依法管
建设三个中心,建立五项机制,确保农村“三资”阳光交易。三个中心即:一是建设村级资产资源招投标服务中心。对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以及工程建设项目,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进行招投标管理,严格履行民主监督程序,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二是建设村级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对村级所需物品和资产实行集中采购,并全程指导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设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加强村级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和预决算制度,确保村级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完整;五项机制即:一是建立资产资源清查和台账管理制度。定期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清查,建立台账,跟踪记录资产资源变化情况,做到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登记经常化,确保账实、账簿相符。二是建立资产资源评估制度。村集体以招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资源;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
资源评估。评估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三是建立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资源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其价格等事项,同时履行民主程序,签订经济合同。四是建立招投标制度。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及工程项目建设等,必须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五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合同及有关资料要及时归档并报镇经管站备案。
四、加大力度,确保农村“三资”抓到位
一是加大信访举报力度。建立县乡村三级信访机制,开通24小时举报电话12346,设立信访举报箱,同时设置专门人员,处理与农村“三资”有关的群众信访并做好登记、交办、转办工作;二是加大检查力度。县纪委监察局定期组织县、乡两级联合检查,从县纪委监察局、乡镇抽调人员定期对农村集体“三资”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农村“三资”的阳光交易,同时纪委监察局“三资”领导小组组织不定期的抽查工作,对征地补偿、粮食直补、农村低保等专项资金进行专项审查;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坚持以案件查办为抓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取证,一经确定,对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依法给予党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绝不手软。目前,县纪委监察局已查处村级干部非法使用村集体财产案件6件,立案审查6人,追回国家损失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