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5篇

时间:2019-05-15 16: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

第一篇: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

内容概要:本文根据最新的三农信息,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又结合十八大中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阐述,分析了我国当前“三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农十八大城乡发展生活水平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三农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其关键就在于农村,如果农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不能得到好的改善和发展,就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的人口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但土地资源不够这么多农民使用,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

提供的劳动机会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还将继续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现象,如此多的劳动力

只能向城市转移,但城市也不能提供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2、三农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

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

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

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

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

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十八大对三农问题的一些阐述

2.1、着力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得了粮食

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黄金期。

2.2、、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现

代化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推动“三农”问

题解决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

2.3、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

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

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我国目前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

虽然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比仍由1985年的1.53︰1

扩大到2011年的3.13︰1。城镇居民和农民间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逐年拉大,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架环路、城镇居民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与日渐冷落、基础设施落后、较少得到公共服务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

3.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关注保护不够。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很难直接反映到决策层,使得农村本已薄弱不该撤并的机构撤并了不少,农民享受到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比上世

纪八十年代更少,出现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买真货难。

4.部分农民对建设新农村信心不足。家庭土地承包的红利已渐消失,一些村庄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损

毁,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开始显现,加上种田不挣钱,农民种田积极性

不高。尤其是农村年轻一代“务农无地、上班无岗、进城无户、低保无份”,村里待不住、打工受歧视,大部分已常年不在家,处于农民工或流浪工的状态。

四、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4.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

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

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

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4.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

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

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滇庆;《经济命脉系三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2.尚重生;《中国当代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3.金丽馥;《当代中国三农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

第二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正逐步受到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个生态问题。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众多,但此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此文探讨三农问题,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三农”问题;意义;表现;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几年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从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与大力扶持如减免税、给种粮户补贴和给购买农机的农机户补贴,应该说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关怀,同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小康和农民的富裕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三农问题”并不十分乐观,与世界接轨差距还很大,尚需我们加倍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在减少农民过程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基础,突破性地发展工业是关键,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是现实途径,推进小城镇建设是重点。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1、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高达70%,且人均耕地不到3亩,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致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如果不很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引起和诱发犯罪和其他的不法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有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

该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我国城市改革在经济的市场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至今尚未解决好“三农”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困难提醒我们:如果再不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解决“三农”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大的“问题”最终会来自农民“,三农”问题已经突破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2、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报告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进入小康以后,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基本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一个任重道远的历史过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基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不在东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小康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中国正处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依靠农业补贴工业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改变观念,如果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眼光,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会有很大偏差;要增强对农民的感情,不要把农民的贫困看成是麻烦;要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真正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来解决,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和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民 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中,广大农村还有3项没达到: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医疗卫生条件,其中,农民收入是个关键。尽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平均增长,达4.8%左右,但城乡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经营类型、农户收入差距拉大的问 题仍未改观。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环境不容乐观,农民收入上不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也制约着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也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结构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作用于农业,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经济更加的发展,农业更加的合理化,使产业结构链更加的衔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应通过科技进步、结构调整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用市场之手激活农村各种资源,使农业走上大市场,实现效益的倍增。科技就是生产力,没有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农业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民要“土里刨金”也无从 谈起,要在农村建立长效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帮助农民掌握科技这个强有力的武器,产业雷同、特色不够是不少农村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下大力气,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同时,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相当紧 张,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生活保障,大多数在外流动就业的农民是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因此,在没有别的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之前,农民的承包地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确保土地安全,土 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只有在二三产业发达、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同时也为国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综

合概括为“三农”问题。

1、农民问题

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主要是三个方面:(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代表者,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2、农业问题

它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经常性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3、农村问题

它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

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工业化、城镇化问题,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要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前提,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学校、医院、文化设施、水电的供应等方面是关键。而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只有在满足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或者说在某一区位集聚了足够的人口规模,其投资才具有经济效益。可见农民与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城镇的不断转移,农村小城镇、小城市。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在对待“三农” 问题,就必须要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以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让第三产业惠及农业,提高农业的社会支撑能力。第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巨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等多方面支撑系统的完善以及农产品销售、仓储加工、农民培训等都离不开第三产业,因此,要注重第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在第三产业中有关以服务于农业为主的企业要给予支持和优惠,使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这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必须要学会统筹兼顾,发挥城市对农业的支持作用,政策上允许城市企业和个人使用农业用地,消除城市的资本向农业活动的体制性障碍,培植城市农业,在城市郊区和近郊区,按照城市环境需求开辟以经济林木、花卉、高附加值农产品及传统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开辟城市与农业的“绿色产品”通道,通过对农业区块生产质量的监测,形成农业对城市的“特供区”,逐步扩大,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建立与城市联通的便捷配套服务。统筹规划农村建设。可以采取城市带卫星城镇,城镇带卫星乡村,乡村建设带贫困户的办法,合理配置区域公共资源,将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结合起来,在公用事业建设上与农村分享结合起来,在创业环境上与农村协调起来,保持农村建设能够通过机制调整,注入新的活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使解决“三农”问题有思想依据,更好的来解决“三农”问题。

2、深化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农业产业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开发名特优稀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优势产品区域带,使产业、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就要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这两方面的工作,处理好“给”与“取”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采取“多于、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多予”,就是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支持保护农业,物质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生产经营上为农民服务.“少取”,就是要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做好“减法”.一方面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另

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要求,从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主要是加快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这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缺乏竞争力、增产不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带动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着力做好粮食加工转化这篇大文章,通过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拉动产业结构整体跃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这是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四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继续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为粮食主产区腾出粮食市场;粮食主产区,要充分发挥粮食优势,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发展优势、专用粮食品种。五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退耕还林,国家给农户一定的粮食、苗木费和现金补贴,这是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收入。

3、调整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根源,要缩小或消除这种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就必须改革造成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根源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间劳动力自由流动 ,平等就业,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二元结构深刻的影响着国内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这种二元结构主要体现为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两大部分。也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区别,这种生产方式的二元结构 ,更深刻的表现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利益集团。应着眼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应把逐步缩短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作为重要目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着眼于把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功能从土地制度中逐步分解出来,努力为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为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构建城乡和谐的社会。应当改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先城镇后农村的顺序,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现阶段最为迫切的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东部一些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省份,应率先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欠发达省份和地区应保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更大份额的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在着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时,应当突出解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师资质量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注重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强教育,提升农民素质。解决贫穷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跨越知识门槛。当前农民教育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在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农民的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还在进行着艰苦探索。因此,要加大农民的教育投入,开展多个层次,多种需要的教育,让农民迅速成长为有知识、有创业能力、懂市场经济,有现代思想的劳动者。

努力减少农业就业人口,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大幅度减少农业就业人口,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力争取得较大突破,我国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培训工作,应当由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共同承担,其中输入地政府应负更大责任。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就其本质意义来讲,不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尤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全区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农民与市民差别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趋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整体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巩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成果,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政权建设,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五个统筹,推进农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解放、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跳出“三农”抓“三农”,以“非农”的办法解决农的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之,需要我们大力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用大战略指导农村大建设,破解“三农”大难题,赢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着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建设,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村镇建设,加速融入中心城市;着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着力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加速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郊区新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只有全面和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使农民的生活安居乐业,收益提高,形成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景象。

参考文献

[1] 刘卫平、陈许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2] 解决三农问题应在深与阔的背景下进行易宪荣理论参考2006.2 [3] 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66.[5] 邓丽君 城乡一体化之我见[J].现代城市研究,2001(2).[6] 吴力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1,(7)

[7] 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N).天津日报.2004-04(13)[8] 王珏.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举[J]理论动态.2004(总1632):1-9 {9}陈锡文·中国农村的五大问题·经济观察报,2004-7.[10]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3).10

第三篇: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

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从吉林实际出发,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牢牢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才能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坚持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把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和落实到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各方面工作中去。

以农民为本,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多年来最重要的制度成果。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够有力支撑和推动“三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符合农民群众愿望。只有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农村长治久安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给广大农民一颗“长效定心丸”,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民经营土地的预期、提高农民经营土地的水平。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有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不是政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必须始终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利益。

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统一经营应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践证明,无论农户间合作,还是农户与企业合作,前提是农民自愿,纽带是农民利益,根本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不能坚持这一点,合作就难以持久。必须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农民要求、体现农民利益的统一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既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也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要坚持农民得实惠和生态受保护两个基本准则,牢牢把握明晰产权和农民决策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以农民为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是保护农民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关键是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坚定不移地“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励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保护资源、健全法制、深化改革”,在不断加大直接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是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流通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根本标准,确保农民真正受益、真正满意。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以农民为本,在统筹推进“三化”中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统筹“三化”促“三农”。突出以农民为本,更多地从减少农民、提升农民、善待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统筹谋划和推动“三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增收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城镇化与“工”一体、与“农”相连,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基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从维护农民权益的角度讲,当前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民转为市民后的权益保障。着力解决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应当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二是暂未落户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制度层面入手,逐步把他们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三是完善征地制度。在坚决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基础上,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法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现象,征地补偿要及时足额交给农民。四是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把留在农村的人群安置好、照顾好,同时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和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切实提高他们在城市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走出去的有较强务工技能,留下来的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为统筹推进“三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以农民为本,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根据农民意愿推进、依靠农民实施,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现代文明、过上幸福生活。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推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饮水、能源、生态、信息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长远效益。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更加注重扩大覆盖面,更加注重提升统筹层次,更加注重提高保障标准,更加注重各类保险以及城乡制度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深入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创新。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农村矛盾排查化解,提高做新形势下农民工作的能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夯实基层基础,实行群防群治,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以农民为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一切相信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做到农村的事务由农民作主、以农民为主体管理、按农民的意愿办。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构建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三权明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他们依照法律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第四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五篇:论“三农”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论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一、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天津农民成立土地流转信息合作社,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二、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三、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胡锦涛在小岗村考察农村改革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四、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五、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研讨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但农产品价格一时上涨过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承受不了。所以,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要统筹兼顾,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08年给农民的补贴达到1028亿元。如果财政状况好,还要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全国人大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会场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1.09万亿斤,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八、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九、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总结:“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1.湖南日报《三农问题》作者:李庆春

2.郴州日报《20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温家宝

3.腾讯评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黄尚宾

下载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

    怎样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

    怎样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说“老”是因为问题已经持续很久,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大”是因为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摘要: 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摘 要】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有效手段。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模式的初步建立及财税体制改革......

    “三农”问题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三农”问题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市化 【论文摘要】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

    “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全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廖茜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

    新形势下农信社服务三农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对此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