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月现阶段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口腔科医德医风考评会议记录
时间:3月12日地点:口腔科主持人:付剑锐
出席者:李宇嶙 王强 滕学山 孙明 付伟超
缺席者:无
记录人:王强
会议内容:现阶段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服务意识不强
据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当前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满意率,分别只有83%和79%,局部地区不满意率分别高达23%和26%。主要表现为:有个别医务人员事业心不强,有的医生医术不精,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对患者缺乏感情,缺乏责任心,看病马马虎虎,有的甚至造成医患纠纷,酿成医疗事故;少数医务人员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有些医务人员口头上讲病人就是“上帝”,但行动上忽视病人的迫切需求;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对“有钱”的病人热情有余,对贫困的病人不理不睬。
2、医药领域不正之风严重
有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卫生系统收受“红包”的严重程度高居“排行榜”前十名。特别是在一些“供需”矛盾突出的医院或科室表现尤为突出。少数医务人员受到“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心态也从过去的拒收、不好意思收,发展到心安理得的收。病人一方面要为自身的病情着急,另一方面还要为请客送礼烦心,送多少,送给谁,怎么送,都得“全面”考虑。少数医务人员根据“红包”的大小来确定对病人的“关心”程度,严重地破坏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人们到医院求医问药时,身体上、精神上均处于危难时刻,医生暗示或公开索要钱物,无疑是乘人之危、图财害命。
3、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双方一些医务人员存在权威、恩赐心理,服务观念淡薄,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工作中缺乏服务艺术或有性格缺陷,导致与患者发生摩擦和争执。而在医疗卫生事业能达到的目标与群众的医疗需求尚有一定距离的时代背景下,患者就医期望值过高,一些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缺乏科学的理解和公正客观的认识,少数患者不尊重医生的人格和尊严,漫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损伤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心。有的患者对医疗效果不满意,就乘机要挟医院和医务人员,也导致一些医院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应对,使医患关系继续恶化
第二篇:水富现阶段存在问题汇报
水富现阶段存在问题汇报
关于验收:
1、二溪处理站内出水管需改,工艺流程牌和宣传牌做好了还没装,古楼也是也是还没装。绿化种植未施工,未施工原因为绿化植物未到位,入户管断了几处还要买管子接。此点预计4天内完工。
2、古楼潜流湿地内水生植物未种植,场外绿化未做,还有几户人家的污水没收集到,开始说那几家不用接的,现在陈局说要收了,还得买管再接。此点与二溪同步进行施工,预计两个点同时完工。
3、庙口800多平方那个人工湿地用地昨天才征下地来,场地平整、绿化种植预计需要7天左右完工。
4、成凤提升泵站那个电控柜上次那个李师没拿给我们,我前天打电话给他,他才寄,估计明天会到,电控柜的钱还没付他的。来了安装快,几个小时可以搞定。
5、水源地的围网前天乡上村上的才处理好,可以做,到今天还有大概700米左右没做,预计需要10天能完工。
以上是导致验收不到的原因。
二溪业主要求增加一个三格化粪池,现需要业主出具书面的说明,该项目委托谁做,如何付钱的具体流程。
第三篇:现阶段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型企业)
2.1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当前我区中小型企业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钢铁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企业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的问题。
2.2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
我区中小型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者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
2.3盛行家族式管理
我区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始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中小型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
2.4融资渠道不规范、融资困难
中小型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融资十分困难。虽然这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中小型企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2.5企业文化内涵低
我区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仍处在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内涵低:一是漠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二是企业文化定位
模糊;三是文化培育程度肤浅,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虽然形式上挺热闹,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2.6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3河南省中小型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政府政策及服务方面因素
(1)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限制仍制约着民营投资领域的拓展。民营经济在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方面仍受到歧视,例如一些领域已允许或鼓励外资进入,却限制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在税收、信贷、专项投资和工程投标等方面,中小型企业基本享受不上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这就使得中小型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2)政府服务不到位。中小型企业发展受政府方面制约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和市场准入难两方面,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仅河南省省直部门的审批事项就达2706项,个别部门竟达300多项;收费压力巨大,一些地方把利用权力创收牟利作为监管的主要目的,以
至出现费明显大于税,企业不堪重负的现象;另外,中小型企业家在政治上还明显参与不够,例如政府组织的重大庆典、重大外事活动、重大招商等政府活动都要邀请国企领导,但很少组织中小型企业参加。
3.2行业规范及社会支持因素
(1)行业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散,行业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另外河南中小型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亟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融资环境恶劣。目前河南省中小型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分析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对小额、分散的民营经济中小型企业金融需求不屑一顾;其二是中小型企业自身融资特点决定了融资难。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中小型企业普遍成立时间比较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难以对其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其三是我省在产业进入方面设置的高门槛甚至行政性不允许进入的约
束,对我省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典型的制度歧视。
(3)制度性缺失。我省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失的不确定因素,给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一是信用制度缺失。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意识;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信用信息的公开制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采集制度;其二是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我省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财产关系还未完全理顺,财产的保障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整个社会的财产意识和履约意识也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相反在经济生活中无信用规则约束、失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信用链条不能连接整个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3.3企业自身因素
(1)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家族式粗放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软环境”差。中小型企业经营者中高素质的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种种困难,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由于我省传统的管理文化在分析事物时注重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重“人治”而轻“法制”,因此企业缺乏保证企业进行有效的计划、决策、人事、财务等活动而相应设置的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保证企业活动有效运行的制度,企业运行的随意性较大。此外,我省中小型企业家是在我省经济处于转型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正规的科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在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增加员工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侵害员工利益的现象,员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缺乏保障,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企业不尊重员工,动辄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3)缺乏战略性人才观。有关调查表明,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是目前我省中小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许多中小型企业苦心经营许多年,但最后还是没有长大反而逐渐衰弱,与其没有很好地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有很大关系。一些中小型企业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他们喜欢用家长式的面目出现在员工面前,喜欢专制性的管理作风,发号施令。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只局限于口头,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重使用轻培养,重指挥轻沟通,重家族成员轻外来人员的倾向还比较严重。他们经常忽视员工尤其是知识性员工的思想情感、社会交往、个人成就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情况下
严重压抑了高素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企业经营以重创。
(一)企业自身在改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一是资产评估随意性强,漏估企业无形资产,低估企业资产数值等,直接侵害国家利益。二是改制方案不规范,改制政策缺乏法规约束。例如,改制方案的整体构想模糊,可操作性差,其中涉及企业兼并、产权拍卖、资产出售和企业股权配置等诸多方面,但哪个方面的改制都缺乏清晰的改制方案,不能实现产权清晰,制度完善的改制结果。三是职工的利益保护不充分,出现了对职工利益补偿较少,违背职工自愿入股原则等侵害职工利益的情况。四是改制后的部分企业存在注册资本虚假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经营的诚信度。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效能低下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政府工作运行中的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建设、生产、融资进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例如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办理土地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或转让问题、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问题等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不强,作风慵懒,办事环节过多、时限过长以及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部门不作
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等问题,导致新上项目审批手续复杂,使得企业开工生产减慢。
(三)企业周边的治安环境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周边治安环境较差,相邻企业的土地界限等问题复杂,寻衅滋事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周边群众或者外来人员甚至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为了个人目的,竟然相互勾结,明目张胆大肆盗窃或哄抢企业的各种设备或者其他财物,将企业财物据为已有。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生产、工人的生活,也对企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剧,企业效益增幅下滑较快,亏损扩大,减产、停产和倒闭现象增多;资金周转困难。虽然目前出现经济回暖趋势,但不少企业仍然存在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资金压力大,订单减少、经营困难、销售收入锐减、产品大量积压、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下降以及原材料供应不足,企业用工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篇:中国医疗体制现阶段问题分析
中国医疗体系现阶段问题剖析
摘要:医疗,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保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近7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也着实为人民谋求了极大的福利。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医保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国国情,力求全心全意造福群众。尽管如此,中国的医疗体系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本文将通过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医保制度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医保改革医疗体系
一、中国医疗机构简述
中国的医疗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大类。《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所得的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并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参照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它依法自主经营,医疗服务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自主制订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经营中的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院分类管理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获利润不能用于职工分红,只能用于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医院规模,同时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发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强调,政府不得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2007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3.97%,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比为76.03%。到2010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5.0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74.97%。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基本保持在3:1的比例。但从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还是更鼓励非盈利型的医疗机构的,毕竟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在费用收取方面比较难以控制,也更容易出现乱收费的现象,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能保证民众能够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世界都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资源分配上主要有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较为科学和值得借鉴的有三种不同模式: 一是以英联邦为代表的福利型医疗保障体系,即由国家提供免费医疗;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成员均参加保险,个人买保险,保险不是赢利;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的自费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属于一定福利型,包括城镇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而农村合作医疗不属此范围。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可以追溯到1951年。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1994年。在这各阶段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近似为一种纯粹的福利制度。
由于企业员工不需要承担任何医疗费用,很容易因此激发不必要的医疗消费,加重国
家卫生支出,导致严重的卫生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非国有企业员工反而不能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有失公平。因此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必然面临改革。
二、1994年至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坚持“社
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在不少城市进行了数年的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医保制度进入新时期改革阶段。医改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个人账户资金和社会统筹基金组成。个人账户资金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2%,其余来自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占职工人均工资总额的6%)的约30%;社会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70%构成。由此来看,个人账户基金和社会统筹基金共同组成了支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经过医改后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变化可以概述为:除保留极少部分公民(老红军、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在校大学生等)的公费医疗权利外,绝大多数职工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极少部分,并有社会统筹基金承担一大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人看得起病,同时由于个人仍承担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医疗的现象。
三、中国医保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1、城镇、农村二元化
中国的医保制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城镇——农村”的二元化保障制度,即在农村和城镇分别实施两套截然不同的医保制度。中国在农村实施的医保制度为合作医疗制度,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也没有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济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推行于60年代中期。推行医保改革后,城市非国企员工只要参保即可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但是对于农村患者却无法得到等同的待遇。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集体筹资的话,其医疗经费必定大大少于城镇的社会统筹基金。在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情况下,这种医疗基金的分配是及其不合理的。医疗资源的分配也极不合理。据统计,全国大约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拥有的医疗资源仅有20%,直接导致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
除此之外,农村群众在就医治疗时与城市群众的花销差异并未被考虑在医疗保险制度中。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以及农村医疗设施的持续落后,大多数农村群众选择进城甚至是到北京等大都市就医。除了产生常规的医疗费用外,还会产生额外的路费、住宿费以及伙食费等等,这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费用,也是城镇人口就医时基本不会产生的额外费用,它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群众的经济压力。在医院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节省住宿费而选择席地而睡的农民病人家属,很多人觉得他们干扰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但是如果不切实解决农民看病时的巨大附加费用,这种现象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其次,医院在对待城镇患者和持有合作医疗的农村患者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体现在医生的负责任程度、态度、处方药的分配甚至是住院条件上。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走廊中到处都是躺着农村患者的病床。在那里,富人可以住高档病房,普通病人可以住几人一间的普通病房,而农村患者为了节省住院费,只能选择医院提供(作者不太确定这种提供是否符合规定)的走廊床位。虽然这是患者自主选择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待城镇患者和农村患者的差异,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则要么是农村患者根本没有医疗保险,要么是医疗保险根本不会涵盖除治疗以外的附加费用。
2、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
如上文所说,中国的医疗机构主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医疗机构能够摆脱市场式经营,即不以营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廉价的卫生服务。但是现如今中国医院的乱收费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这种现象的直观体现即人们常说的“看病贵”。造成医院乱收费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中国大多数医院存在体制过于冗杂,非职业员工过多,运行效率低下,导致基本维护成本较高,医院不得不通过提高医疗费用的方式维持基本的运作。而医院的非医疗人员之所以过多,这又与中国医疗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很大的关系,作者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第二,中国的医院普遍存在医生吃处方药回扣、“医药勾结”等等不道德现象,高昂的医疗费用几乎全部来自处方药项。如果院方以为医生按一定比例提成的方式鼓励医生为患者多开处方药,那么势必会导致患者被迫购买很多没必要的昂贵药材(价值和数量两方面);而如果医院的待遇不够好,医生势必会与院外的某些药店勾结,借此获取回扣,同时给患者开出昂贵的处方药。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利益受到损害的都是患者。
第三,中国处方药的定价标准混乱不一,医药市场缺乏规范性。医院开出的处方药很难在普通药房买到,说明医院的处方药大多来自某些医药公司的特供途径。与平价药房中的普通药不同,特供处方药颇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势,只要医院开药就卖的出去,所以完全不需要考虑市场竞争关系导致的价格竞争,加上中国对这类药物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因此处方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3、医保报销流程复杂
首先,虽然原则上讲患者的医疗费用将少部分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由社会统筹基金承担,但是实际上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与患者实际花销并非完全相同,而且一些医院甚至故意绕开可以进行报销的项目而使得患者不得不独自承担某些项目的全部费用。再次以处方药为例,虽然医院的特供处方药非常昂贵,但是只要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均可凭借收据等进行报销,实际花销比较小。但是一些医生借口医院处方药不全而为患者开出必须在院外药房购买的昂贵药物,而这部分花销是无法进行报销的。无论是因为我们的体制存在漏洞还是医生职业道德缺失,最终都是患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除此之外,类似支具等医疗器材费用也是无法进行报销的,由此又会产生一笔无法报销的费用。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报销的金额大概只占总花销的60%,而这60%的费用中仍有2%~3%要自行承担,因此实际上患者的医疗费用仅能报销50%以上,如何扩大医保的报销范围使其能够涵盖所有可能出现花销的项目是中国医保改革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否则医保根本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的个人花销。、其次,医保报销流程过长且过于复杂。整个报销流程的时长不一,少则1~2个月,多则1~2年。具某调查显示,55.8%的被访者认为异地就医费用一般在1-3月内报销完毕。除此之外,大多数患者表示医保的报销流程过于复杂。事实上,在政府推广医保制度时,并没有做好整个制度的详解工作,大多数参保人对“如何报销”、“哪些项目可以报销”非常不清楚,导致报销时完全听从医生而失去自主辨别能力。而报销流程所需文件多,手续复杂,如果对整个报销流程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报销势必会走很多弯路,从而使报销延迟。
4、医疗机构结构不合理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曾在中国做过医生的Frank对美国的一个医生说:”我在中国一天看过的病人比你一周看过的都多”,以幽默的方式侧面反映出中国患者数目的巨大。那么中国的就医人数真远远多于美国吗?
事实不然,如今人们无论患病轻重,都希望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而且非三甲级不去,非专家号不看,直接导致县、乡级医院的患者屈指可数,而类似北医三院等等三甲级医院则人满为患。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严重的不必要医疗消费现象。这与中国采取的医院分级制度有直接关系。在患者看来,这种级别不仅仅代表着医院的规模,更代表着医生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保证获得更好的治疗,无论病轻病重,都要去大医院看病,不仅导致高级医院的患者数量剧增,使得每个患者能够得到的有效治疗时间大大下降,同时一些地方中低级医院无人问津,发挥不了应有的应对低强度疾病的作用,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患者数量的过多使得院方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这样又导致医院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
四、医疗体系所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 针对城乡二元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先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尽量使病情较轻的患者无需进城即可得到有效医治,同时应加强医院的监督管理,务必做到对待患者人人平等,避免差异性对待。同时,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问题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基金的投入支持,同时充分考虑农村患者的异地就医特殊性以及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水平的差异,加大报销的力度,简化报销流程,尽量减小农村患者的实际花销。
针对医院目前的乱收费现象,我认为政府应提高医院医生的工资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医药勾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禁医药回扣现象,加大对医院以及处方药市场的监管力度,限制处方药价格的虚高。除此之外,我认为针对医生应该建立类似专管警队纪律的督察的监督组织,对违背职业道德及法律谋取暴利的医生进行严惩,整治医院的某些不良风气。
针对整个医保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政府应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如简化不必要的文件,只要提供能够证明花销的票据即可等等),加快报销的速度。在推广医保制度改革的同时,政府应该做好相关信息的传递,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像民众详细介绍医保制度及报销流程。尤其当大多数参保群众为老年人和知识水平较低的工人时,这种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医疗机构不合理问题,首先政府应做好对患者的引导工作,争取引导患者能主动按照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级别的医院,以充分发挥地方中低级医院的作用,减轻高级医院的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应该进目前的资源分配方式,争取做到将目前的中低级医院建成高级医院的等比例缩小型医疗中心,即医生水平相同,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相同,仅床位数较少及面积较小。这样便可以建立患者对小型医院的信心,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小型医院就医,自动实现了患者的分流。除此之外,广泛建立公办诊所,以更低的医疗成本解决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也可大大降低高级医院的服务压力。
五、结语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后,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体来看,这套制度时符合我国国情的全心为民众谋福利的制度。但是相比国外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国的医保制度仍处于年轻的阶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本身的漏洞,另一类则是由执行者的不公平执行而认为导致的。对于前者,我们应不断改进制度本身,使其更完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建立起响应的监督机构,对徇私舞弊、非法牟利的个体严惩不贷。相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医保制度将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为广大民众谋求福利的医保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剑云,陈立明,王冬.我国医院分类管理的现状分析,现代医院2006年5月第6卷第五期
[2] 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 仇雨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12卷第3期
[4]伍天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伦理原则与政策建议,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10月第17卷第5期
[5]全球分析网医疗课题组.2011年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12年9月
第五篇:现阶段基层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管理学院第七党支部 卜浩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团结、凝聚广大群众的核心,是连接广大党员和上级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
一、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基层党支部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促进,通过油田党委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六个一”工程建设,通过持续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素质培训以及公司党委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有效提高了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基层党组织健全、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先锋作用发挥良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砥柱中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主流,在凝心聚力促和谐、一心一意保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个别支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又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
1、基层党支部创新意识不够。部分党支部在如何围绕 生产经营开展工作的方法思路不多;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的党支部视野不宽,创新不够,只满足于发展党员、收缴党费,对党员群众难以形成吸引力。
2、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需要加强。个别党支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党员和群众的新变化、新要求,工作上没有作为,更谈不上突破;有的党支部对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思想教育缺乏说服力,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漠不关心、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部分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上则党员意识淡漠。
3、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的手段、方法欠缺。有的党支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少数党员学习自觉性不够,造成党员思想素质不够高,学习意识不强;有的支部党员教育制度落实不力,党员教育方式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的支部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影响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等。
4、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分析党支部建设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已成管理常态,管理体制扁平化趋势,使得管理人员逐步减少,特别是党务干部的精减幅度一般更大。但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并没有减少,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书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既要会做思想工作,还要懂生产、会经营,以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再有,目前基层党支部书记虽然工作责任心较强,但完成工作基本上还是老方法、老思路,缺乏有效的创新意识。二是党员作用存在群众化倾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党员与普通职工斤斤计较,重利轻义,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当职工思想出现波动时,不是主动地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而是袖手旁观漠不关心。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部分单位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这也是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党员个人主体意识普遍增强,思想观念活跃,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以追求物质利益为重,党员奉献意识淡化。
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头作用,改进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环节,有效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切实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集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带头人,党支部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基层建设的水平高与低、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及投入工作的精神状态。因此,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关口前移,把好选拔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就坚持的用人标准。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用人标准,坚持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注重把那些立场坚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作为选拔对象。其次,还要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把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进行严格考察,确保党支部书记能够精于管理,溶于群众,促进和谐。再次,要创新选拔方式。按照基层党建“六个一”工程建设的要求,选配一个好书记是“六个一”工程的首要工作任务。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既要遵循《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又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要广开选人视野,创新选任方式,积极探索公推直选、公开选拔的方式,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通过提高公信度,把那些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着力实现“选好一个支书,带好一支队伍”的目标。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努力保持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强化培训,把好素质关。岗位培训是提升素质、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油田公司在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的培训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效斐然,奠定了油田公司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有效提高的基础。因此,要持续加大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的岗位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开展党建知识、管理理论、法律法规和工作方法的培训,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拓宽党建工作思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做到三个“定期”: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例会。要通过每季(每月)一次的支部工作例会,沟通情况、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明确思路,帮助支部书记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重点工作专题研讨(座谈),通过定课题、定任务、压担子,培养、锻炼基层党支部书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支部书记履职考核。要根据干部考核工作的开展,突出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通过工作述职、民主测评、组织部门考核等环节,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评价党支部书记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并结合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使“庸者下,能者上”。
三是岗位激励,把好奖惩关。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将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手段,科学的 考核制度是引领科学发展的指挥捧。要建立党员群众满意度测评和支部书记向党员(职工)大会述职制度,接受党委实绩考核评价和党员群众的民主评议。要坚持行政管理干部与基层党支部书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物质奖励上一视同仁,在晋升嘉奖上一视同仁,让那些德才兼备、有较强工作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长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优秀干部在工作中“有干头”,在事业上“有盼头”。
(二)基层党支部工作要准确定位、服务大局、破解难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准确定位,服务大局,破解难题。
准确定位,就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服务企业改革、稳定与发展大局,“摆正位置,保证监督,协调关系,参与管理,助推生产,服务员工”。党支部工作既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又要不弱化基层党建工作力度。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集团公司以及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共同推进单位中心工作为己任,确保本单位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在工作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单位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确定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点;在工作方法上,要把党支部工作贯穿于单位中心工作的全过程,与行政在工作运行上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内容上 分、力量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从而为保证基层党建工作与单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大局,就是要坚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服务企业发展大局”的党支部工作方向和“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强化作用,展示作为、提供保证”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为重点,全面实施党支部“六个一” 工程。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思路的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在推进发展的实践中实现新加强,展示新作为。积极开展“四好班子”和“六好”党支部、“四优”党员创建活动及党建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工作,强化党支部在生产经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中的组织、示范、辐射作用,在生产经营中切实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破解难题,就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从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执行力入手,凝心聚力,助推发展。一是要抓班子,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通过抓学习、抓制度、抓廉政,不断提高班子自身素质建设,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二是要抓作风,切实转变班子成员作风。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党支部成员一定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工作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做事,堂堂 正正做人。三是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四是要抓大事、抓难事、办急事,找准切入点,瞄准薄弱点,对事关全局、事关本单位的大事、难事紧抓不放,重点攻关、敢于推进。五是要解疑释惑、理顺情绪。要坚持抓管理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管理出发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强有力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使单位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使基层党支部成为生产管理的“发动机”和员工群众的“主心骨”。
(三)与时俱进,创新党支部工作制度
在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就是要健全完善基层党支部工作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实践中,已经行成了一套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两规定、两书写”制度、“党员责任区”制度、“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困难职工帮扶”制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需要持续坚持。同时,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完善和改进工作制度。随着企业改革持续推进、稳定发展任务繁重和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出现的新问 题、新变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要与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企业的品牌建设结合起,与企业经营理念的打造结合起来,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像,加强队伍建设,以达到增强凝聚力、打造共同价值观的目的。
(四)探索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法、内容和机制。
创新党建工作新载体,一是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创建“六好党支部”、争做“四优”(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共产党员、争当“四表率”(学习的表率、工作的表率、廉洁的表率、党员的表率)党务工作者活动为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二是要深入开展党建“三联”示范点工作,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委员联系班组,党员联系岗位,使联系点成为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责任区,成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示范点、基层建设的标杆和研究解决新问题的实验点。三是要适时开展党内特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单位中心任务和工作特点,抓住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实践主题,明确活动目标,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的堡垒、成为促进发展的堡垒、成为维护稳定的堡垒。四是要紧密围绕勘探开发、降本增效、精细管理、市场开拓、安全环保等重点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党员传帮带”、“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岗位技术练兵”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搭建平台,为党员争当岗位能手创造条件。
(五)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员教育,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中,要注意把握规律,坚持“三个把握”,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务求实效。”
一是把握企业发展对党员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实现党员教育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党员的培训教育要列入员工教育长远培训计划,党员培训教育的实施,要与员工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体现“精、深、实、新”的要求,按需施教。
二是把握党员经常性教育规律,丰富培训教育资源。创建党员教育信息系统,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平台,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党员教育网络化和党员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向上不搞一刀切,体现个性化需求,科学施教,努力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三是把握党员经常性教育方式,体现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待,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交流。做到党员教育与生产经营工作同规划部署、同检查监督、同考核奖惩,工学兼顾,以学促工,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教育对象上体现层次,突出重点。尤其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与促进发展相结合,认真解决生产经营、安全管理、队伍稳定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实效。
基层党支部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内容、目标、措施、办法和责任,切实把单位的中心工作同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使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真正熔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同频共振、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