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如何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人文课程《医与法》是围绕医院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由著名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通过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从中受益匪浅。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医患不互信?是什么原因加剧医患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命题,至于如何扭转现状,这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需要媒体的正向引导,需要纠正社会的浮躁,需要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当然少不了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能力所及的只是从自身做起,因为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只能更好地做好自己。
首先,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对各项核心制度更是要铭记在心,因为这是行医的准则,是法律的要求,依法行医是做一个好医生的前提,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尤其是在今天尤为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上级部门要无休止的检查、医政部门要不辞劳苦地天天督导之原因所在。
同等重要的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德乃群育之首,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品质要求,医德是医生从业规范和自律操守。医者仁心,要求以真诚仁爱之心对待病人,就能赢得患者的敬爱和信赖。要同时具备爱心和怜悯之心,要有耐心、责任心,要时时刻刻专心和细心,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放心和自己的安心,才能够改善患者就医的体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里--社会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泛的涉猎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医学逻辑学、外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甚至人文、艺术鉴赏,体育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和病人交流,更好的理解病人。当病人诉说的一个医生完全处于无知状态的话,病人就失去了和医生交流的欲望。你必须具备和各种病人交流的能力,包括他们和你谈起的兴趣爱好。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这包括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要拥有博而专的临床技能。除了向书本、网络学习以外,还要多向同行学习,多看、多做、多思考,专业技能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有多方位学习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和扩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紧跟国际医学的前沿和动态,明确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向和难题,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这也就是做医生难很重要的一点,要穷其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做一个好医生,重要的是要勤于用脑,善于总结。医学是一门遗憾科学,许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将零散的、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和总结,才
能不断地丰富自身,使自己在某种疾病的诊治或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的走向成功。
做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出色的控制情绪的能力。一个医生,不能出现情绪障碍。乱发脾气或者当着病人的面情绪失控的医生,是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因为医院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也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病人感到无助、紧张无可厚非,他常常需要从医生身上看到希望、得到心灵的安抚和支持,所以面对患者的医生不能漠然、不能惊恐、也不能面无表情如同雕像,医生是人,也许在医生的内心也充满不安,也许他的内心也需要安慰,只是当他面对病人的时候,他要表现得像个强者,这对医生来说是需要修炼,百炼成仙,这就是医生的伟大之处。人际关系需要沟通,医患关系更是如此,尤其是在今天—医患关系患者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务工作者更不满意,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下,医生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医患沟通不畅,或者在语言交流中缺乏思想情感,忽视医患沟通的艺术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忽视患者传达的信息,这些都是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在医疗服务中讲究与病人沟通的艺术,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你就一定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成为一个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好医生是要实实在在为患者解决病痛问题,看好病才是硬道理。现代医学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协作,一个人不可能穷尽诊治全过程的工作,由其是在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团队协作尤为重要。所以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合作意识和协作的能力,就像医学麦加梅奥的医生那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真正成为患者心中的天使。
第二篇:怎样做一个好医生(演讲稿)
怎样做一个好医生 安阳市中医院外一科
刘学军
在座的各位医生同行,我想你们会经常碰到和我一样的问题,常常有同学朋友向我们抱怨:约你出来吃个饭,总说没时间,整天忙忙碌碌,图个什么呀?是啊,我们图什么呀?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我们是做不成了,那我们就做个良医吧。因此我想,努力做一个好医生,这是在座的各位同道——你我共同的追求和心声。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医生呢?晋朝的杨泉在《物理论》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这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三心:爱心、慧心、良心。爱心就是要有仁爱之心,慧心就是要有聪慧之心,要聪明、有追求,良心就是要有廉洁行医之心。
(第一心)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有爱心。常说医者父母心,就是说要视病人如亲人,对病人要有一颗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古人常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生要有佛家一样的慈悲心怀。可能有的同行说了:我是想好好待病人,可是病人不好好待我,怎么办?是的,谈到爱心行医,医患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面对无理取闹的患者,你难免会有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慨。我这里有一组医患关系紧张、互不信任的真实写照。患者这样说: 他穿白大衣的时候我不信 他拿手术刀的时候我不得不信 他翻开账单的时候我睁大眼睛我不信 他让我付钱的时候我口喊冤枉不得不信 ……
医生又是怎么说呢? 他这样说到: 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累。急难险重必须到位,病房门诊终日疲惫。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从早到晚比牛还累。病人告状回回都对,身心憔悴无处流泪。……
是的,我不否认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但是,作为从医者,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原谅无知的风度,因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同时我还要告诉各位,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是这样无情无义。
有道是:人间自有真情在,何处鲜花不飘香。我们科以前曾出现过一起激烈的医疗纠纷,那次尽管不是我分管的病人,但是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我在围在办公室内,正在难分难解之时,我的一个病患家属-一个老太太,跑过来喊我,生拉硬拽非要我到他那个病床前看一看,闹事的人紧紧地跟在后面。一进病房门,老太太就把门从里面顶上,并且勇敢地挡在门口,悄悄对我说:刘医生,其实我没什么事,就是想把你救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感动,那一刻,我有了当年八路军战士被老乡从鬼子手里救出来的感觉。那一刻,我觉得我那颗被伤透的医者之心,又慢慢的愈合复原跳动,我们的理想是和谐的医患关系,可我们的现实却不尽如意,于丹说:理想主义是天,现实主义是地,我们既然生活在天地之间,那么就要既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又满怀理想,轻装向前。我们现在生活在医患关系的“文革**”年代,但我始终坚信爱心行医不回有错,付出终有回报,古人云: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医者不可不仁慈,不仁慈则招非。”就是说病人要相信医生,医生要仁爱患者。
“子规夜半犹滴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你我的爱心浇灌下,医患关系的春天,终究会到来。
(第二心)做一个好医生,其次(还)要有慧心。慧心就是要有聪明才智,但是光有聪明才智还不够,还要把它用到正地方,也就是要把它用到专业技术的提高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学问,需要的是一份平常心。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有时显得太过喧嚣。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就要能够耐受得住寂寞。寂寞不是碌碌无为,寂寞是一种意境,是一种默默无闻绽放新绿的酝酿,是一种于无声处炸响惊雷的爆发。为医之道,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专注学术,在别人沉迷麻将声声的时候,我们多点时间学习,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在别人上网聊天的时候,我们参加医学网站的病案讨论,未尝不是一种乐趣。2008 年,在安阳市医疗技能比武中,我有幸获得了全市第一名,被评为特等奖。事后有很多人称赞我聪明,但我并我知不认为我别人聪明,我的智商可怜有限,我只是把它尽可能多地用到了专业学习上,仅此而已。
2009年,单位选派我出去学习腹腔镜技术。为了不辱使命,我在学习期间,我白天整天都泡在手术室里,观摩、参加手术,午餐就在手术室简单解决,中间也不休息。晚上回到住处,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我顾不上休息,还要坚持看书、整理当天的笔记。周末别人都去游玩了,我就待在实验室里苦练腹腔镜基本功。为了练习我操作腔镜器械的手感,那段时间我吃饭都坚持用左手,甚至用两双筷子夹起花生米,在空中接力。在学习期间,恰逢我大学的同学举行聚会,他们对我说:刘学军,快过来吧,来看看曾经睡在你上铺的兄弟,是否青春依旧,来看看你曾经热恋的初恋女友,是否浪漫依然?我犹豫了好久,终究没去,因为当时学习时间紧张,我怕耽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当然后来学习结束后我专程去拜访了他们。正因为有了前期的努力,回院后,我顺利开展了医院的腹腔镜手术,为医院的腹腔镜技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进修期间的老师得知我的进展后高兴地说:刘,你真不简单,别人进修半年都不一定开展得了,你仅仅一个月就完成了飞跃。我仍然不绝得自己就比别人强,我只是比别人更加专注。专注才能成功,付出才有收获,优秀的人大都如此。远的有受到党中央表扬的新疆武警总医院院长庄仕华,为了练习腹腔镜技术,在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里,不厌其烦地练习腔镜下剥葡萄皮,于是才有了他10多万例腔镜手术无失败的记录。近的有我们医院的沈莹大夫,在省里参加心肺复苏技术比武时,反复的练习把手都练肿了,于是才有了她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医之道,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专注和执着。
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天空,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成功。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专注于医学,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也才会最终为之成功,为之收获。
清代的吴瑭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这样写道:“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就是说学医要精,否则就会庸医害人。医疗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行医的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
(第三心)做一个好医生,更要有良心,良心就是廉洁行医之心。一个医生否优秀,不仅要看他的医术有多高明,名气有多大,而且还要看他的医德有多高尚。医圣张仲景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医德就是历代医家所追求的楷模。东汉末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他虽然身居要职,但仍然关心百姓疾苦。后来他看到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干脆辞官回家,专心为百姓治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是张仲景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崇高的医德和人生追求。
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篇里,更是把如何行医给我们讲的清晰透彻,在文章最后尤其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为医者,应该感天下苍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心无旁骛,护惜身命,悬壶济世。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就是说,要廉洁行医,不要贪财受贿。医乃仁术,我们应该用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博爱的仁慈之心来为医、行医。我很欣赏冰心先生的一段话,用在我们诊疗活动中比较贴切,在此与诸位共勉:“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凉。”
古人云: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博学只能让你成为一名医生,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有厚德。
医生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救死扶伤,无尚荣光;医生又是一份责任重大的职业,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浮夸。最后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既然走上了从医之路 何不将它走的鲜花浪漫、风和日丽 既然走上了从医之路
何不将它走的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既然不能为良相 何不努力为良医 天道酬勤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只要你我真诚去努力 我想会是一个好名医
谢谢各位!。
第三篇:王文宝——精神疾病患者的好医生
随着生活步调的变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患上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不少人受到了精神疾病的折磨。更为可悲的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能够对症治疗,精神疾病的问题仍然没能够解决。而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的王文宝就是一位突出的精神专家,对于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敬业是一种操守 兢兢业业
王文宝主任经常被同事们笑称是精神科的“处女座”,是指他对于工作太过于精益求精,总是在追求完美的极致。王主任笑着告诉记者,“这都是年轻人的时髦词儿,但是我就觉着对工作必须得一丝不苟。患者们信任我,把康复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王文宝主任,从来都是每天第一个到达诊室,最后一个离开诊室,非常敬业。“王主任的家离医院比我们都远,但无论刮风下雨,他一直都是第一个到医院的,我们都劝他准点儿来就好了,不要那么提前。他却说只要早来晚走,就能多查两遍房,这是对患者负责。”王文宝的医助小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攻克精神疾病 海马疗法技术创始人之一
众所周知,海马疗法是我国目前治疗精神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无数精神疾病患者都因这个技术而获得康复。王文宝主任作为“海马疗法”的创始人之一,曾与国内多位权威精神专家共同成立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专属的科研小组,历经多年,才将这项技术成功研发出来。
据了解,海马疗法解决了精神疾病反复发作和久治不愈的问题,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脑细胞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细胞修复和递质平衡的理论,迅速修复致病祸根异变,激活大脑中枢神经核,调节神经突触处活性的递质平衡,抑制神经递质多巴胺、儿茶酚胺的增高,综合调理脏腑功能,促进人体各个神经系统的协调平衡,从而达到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目的。
从医30余年 待患者如家人
作为我国精神疾病防治领域的知名专家,王文宝主任致力于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中,王文宝主任遇到过很多困难和坎坷,但他从不气馁,始终专注于精神疾病临床诊疗工作,为我国的精神疾病诊疗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精神疾病诊疗发展的黄金时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精神疾病诊疗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文宝主任眼里充满了自信。
正是由于王文宝主任有着资深的临床经验,超强的创新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作为中国精神疾病防治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努力探索前行,在攻克疑难精神疾病的漫漫征途上力排万难,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从未停歇探索的脚步。
第四篇:医生先进事迹:做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先进事迹:做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是xx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一科主任。我汇报的题目是《做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踏出校门后,我就立下一个志愿,要做一名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在之后纷繁的临床工作中,我用自己的医术真诚地呵护无数患者的生命,看到一位位病人康复出院,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温暖。
然而,一位患者的经历,让我思绪万千。老阿姨出院时表现的不是其她患者的喜悦,而是深深的忧愁。原来,这位患心脏病的老阿姨,在其它医院一直被当成哮喘病,转到我院时,已发展为心肌梗死,花费近20万元才出院。20万元,相当于这位卖豆浆维生的老人,要卖掉40万杯的豆浆,真是天文数字呀。
当时,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是凭临床经验和拍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方法,诊断时间长,既花钱,又耽误治疗,甚至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危及生命。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对心脏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呢?做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
为了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我决定探索这医学科学领域的难关。每天忙完工作后,我就到放射科查看心脏病人的x光照片,到b超室看彩超检查,到病案室查阅大量心脏病病历,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快速诊断的线索,但一次又一次,我总是失望而归。就在我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位教授提醒了我,让我查阅心脏基础研究方面的书籍。我静下心来,不断地往图书馆跑,查文献、找资料、做笔记、写体会,我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在一本医学期刊里,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脑钠肽研究的报道,灵感有如电光火石一样闪现:“1988年新发现的心脏激素——脑钠肽,它能不能反映心脏的情况,帮助诊断心脏病呢?”这个想法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突然看到灯塔一样,让我兴奋不已。
虽然一切都充满未知数,但我大胆地向医院领导申请了脑钠肽检测与心脏病诊断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了批准。2004年初,我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没有相关资料及理论支持,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地去寻找;没有脑钠肽检测设备,就四处打听;没有临床资料,就从自己的病例中进行收集。经过多少不眠之夜,经过多少数据分析,经过多少次请教专家,研究工作有了一些眉目:脑钠肽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性明确了,检测设备也找到了。
2004年初,一个气喘吁吁的患者,从基层医院转到我院。看到患者时,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之前的那个老阿姨。为了更快地作出正确的诊断,也为了证明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我毫不犹豫地给她进行这项检测。这是研究结果第一次在临床的应用,短短15分钟检测过程,我既充满期待,心里又像在打鼓,时间感觉过的真慢呀。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患者的脑钠肽明显增高,我决定按心力衰竭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科学对照、总结探讨,脑钠肽检测这个适宜技术,立即在我们医院推广应用。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那个时刻,我为脑钠肽研究的成功应用感到无比的幸福,为自己能为老百姓尽一份责、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去年初,我接诊了一名“特殊”的阿婆。她全身浮肿,活动不便,却又孤身一人。她的病情复杂,情况危急,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可是她却身无分文。阿婆明白自己的窘境,也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用无助和复杂的眼神望着我说:“哎,医生,算了,我已经是一个没用的人了,你就不要再操心了!”看着病人绝望的表情,我内心一震,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让我必须拯救老人,让老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疾病。
我和护士长为老人办好入院手续,立即对阿婆抽血,进行脑钠肽检测,结果很快出来,最后确诊她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明确了,很快就确定了治疗方案,经过积极的治疗,配合精心的生活、心理护理,阿婆终于康复了!当她出院时,一直念叨着一句话:“你们是好人,好人,有好报!”看到病人感激之情,我欣慰了,因为作为一名医生,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天职,而不断攻克医学难题,探索适宜技术,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每一名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脑钠肽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我院每年检测例数达1000例以上。八年来,研究取得了成效,先后获得揭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项,同时也被列入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项目。我和我的团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大家称为“心血管病克星”,今年6月,我还作为揭阳市唯一的代表,荣获广东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第五篇:病者需要这样的好医生(患者的感谢信)
病者需要这样的好医生
6月20日,浙江老年报登载一篇名为《幻觉出现,身体在给你警报》的文章,文中介绍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专治老年性幻觉病的经验。该院老年精神病科主任陈斌华对诊治幻觉疾病颇有研究。他认为常有的幻觉是脑部损伤的信号,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我原先也有这种病状,但一直投医无门,只好一拖再拖。看到这篇报道后,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慕名来到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陈斌华主任确实名不虚传,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我觉得陈主任诊断病情优良主要体现在三个“细”字上。
一是问得细。陈主任与病人交谈态度和蔼,语言朴实,能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不受任何拘束,有话愿意向他倾吐。陈主任为了正确了解患者的病因,对发病时间长短,发病时感官的知觉,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等,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向患者发问。做到心中有底,以便对症下药。
二是记得细。众所周知,凡是医生给病者诊断病情,都应当把病情记载在病历上。我在以往看病过程中,发现有些医生记载情况比较简单。但陈主任不是这样,他能够将病人叙述的所有情况都能详细地记载在病历上,写得很具体,很仔细,很认真,一点不马虎。就拿我的病历来说,陈主任整整写了一整页,使我看后一目了然。
三是诊断细。陈主任根据我叙述的病情,经过分析比较,叫我去做了16层螺旋CT,做了脑电图,然后根据检查结果,找到确切的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我的病情已有明显好转。我从内心深处感激陈医师的医风医德,也感谢浙江老年报及时登载这样一篇指导性文章,否则我的病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
病者确实需要像陈斌华这样称职的好医生。
患者李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