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胜任素质入手——从任正非的呼唤看企业文化建设
从胜任素质入手——从任正非的呼唤看企业文化建设
2009年伊始,华为总裁任正非在销服体系奋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再一次体现了任正非对于客户的高度关注。在09年“中国人力资源100人”春季论坛华为参观的环节,100成员也都亲身感受了华为对于客户的周到服务。从上车每个座位放置一瓶矿泉水,到参观过程中华为员工真挚的笑容,贴心的服务,无不让人感觉宾至如归。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参观过程中拍摄的合影,在大家到达会议室时,已经用精致的相框装好放在每人桌面上。
春季论坛上,华为HRD吕克先生在分享华为的HR实践时,也一再提到,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华为大家都知道是狼文化,而他们的狼性体现的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最高度地关注客户。你从最根本的角度看华为之所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那种客户至上的理念是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任正非在强化这种客户至上的文化方面是竭尽所能。任正非会骂人,对于这一点,甚至有人批评。但是当你去分析实例时,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个人在对待客户的时候出了差错。
随着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的扩大、产品线的扩大、机遇的扩大,慢慢的任正非感受到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越来越弱了,华为这种传统的与客户保持密切的企业文化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中蜕变了。当任正非一贯的价值导向、一贯的信仰与大企业架构的惰性发生冲突以后,管理层已经阻碍了任正非思维的实现,在背离任正非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任正非才会最后无奈地选择直接向第一线的人发出呼吁。
虽然华为现在业务很好,但是对于任正非这样一个具有非常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能看到发展的趋势。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风险一定是来自华为本身,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复杂的情况下,看到华为在逐渐背离自己赖以生存最根本的东西。任正非在做最后的努力,强化他们的传统。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对早期的导向发生偏离,这很正常,实际上在人的自身成长过程中,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小孩的青春。但是让我伤感的是,像任正非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他明白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在他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错过了一些很好的办法。
上次我们去华为访问的时候,吕克对于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做了一个非常详尽的介绍,同时也给大家展示了华为的胜任素质模型,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模型具体内涵有多少兴趣,但是我看了,那个模型是我当时在美国MCBER的办公室派出的最顶尖的顾问做的,做得很不错,模型的核心就是对客户的那种切近和热情,周围再增加其他的东西。但是这套模型并没有在华为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没有用到,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相信这套模型可以把人有效的选出来,这是一个很根深蒂固的信念。
华为一方面感受到自身核心价值观在弱化,另一方面有很好的体系没有很好地用起来。任正非采取像毛泽东号召红卫兵这种方式跳过管理层直接向一线呼吁,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好处。更好的做法是在在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方面建立起来完善的体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这种机制来把价值观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把我们所希望的,能够促进企业平稳永恒发展的行为规范找出来,然后扎扎实实把这种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用到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方面,不断积累沉淀,时间长了以后文化体系就形成了。
第一,我们不是为了搞活动好看而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定是支撑企业所追求的商业目标,战略的;第二,企业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一定是制度达不到的地方;第三,在商言商,企业文化一定要作为能够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要素,才能算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文化。最后,我们怎么去建设企业文化?明确的说就是从胜任素质入手,胜任素质方法实际上可以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最高层的文化建设,到最底层的个人指导,搞企业文化建设,我们需要贴标语、需要搞活动、需要搞标兵,但是要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话,你一定要把相关的行为规范明确地定下来,而且把这个行为规范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从招聘、使用、培养最后淘汰,这样反复筛,沉淀下来就是文化了。
第二篇:任正非 从数字看华为
从数字看华为:这个“冬天”不太冷
全球金融海啸中,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感受到冷风嗖嗖、寒气逼人。但是,靠自主知识产权打天下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传来的数据更是令人振奋:2008,华为的合同销售金额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75%来自海外;全球企业PCT专利申请量排行中,华为以1737件排名榜首;在中国企业国内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华为均居榜首;截至去年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5万余件。支撑这些数字的是华为坚实的知识产权后盾。
233亿美元
233亿美元,这是华为公司2008的合同销售金额,增长速度同比上年达到了46%。华为发展的速度,一向令人惊叹,这一增长速度,即便是平常年份,也是了不起的发展,更何况是在金融海啸已经于2008年第3季度末爆发的情况下取得的。近日,华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2008年第4季度的增长幅度,和前3个季度相比,也并没有太大变化,危机对华为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再仔细分析一下华为2008年的销售数据,更值得欣喜:在233亿美元的合同销售总额中,75%来自于海外市场,说明该公司从2005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以来,华为在海外的销售比例一直在持续增长,已经真正成长为国际电信设备商。尤其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欧洲和北美市场,华为的增长分别达到42%和58%,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5万余件
2009年1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其网站上发布了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并特别强调说“第一次,有一家中国公司在2008年名列PCT专利申请榜榜首”。这家公司就是华为,以1737件PCT专利申请,超过松下公司和飞利浦电子公司,成为PCT专利申请第一大户。在2007年,华为的PCT专利申请量为1365件,居全球第四位。2006年则位居全球第13位,可谓一年一大跨越。
对于成为全球PCT专利申请第一大户,华为有关人士表示,并不是非常看重这个“第一”,并解释说PCT专利申请只是申请外国专利的一个途径,不能说明华为的专利申请量就真正成为了世界第一,仅仅是因为很多欧美企业不提交PCT专利申请而已。
熟悉华为的人都知道,在专利方面,华为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位了。截至2008年12月,华为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5万余件。
源源不断的专利申请来源于华为多年在研发方面人员和资金的巨额投入和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长期积累。记者根据华为销售数据测算,华为2008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20亿元。该公司把知识产权视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每年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中的10%用于技术预研。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制度,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服务于全公司4万多研发人员。
更主要的是,华为的专利申请不仅体现在数量方面,更体现在质量方面。2009年1月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华为共有4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移动通信分布式基站”获得2008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通讯领域的最高奖项。
300亿美元
华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大量的专利作为坚实后盾,华为永远不可能进入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通讯领域技术繁杂多样,需要采用共同的技术标准才能实现产品互联互通,一个企业不可能独占所有的技术,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获得商业成功。华为不仅申请了2.5万多件国内外专利,还参加了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等91个国际标准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仅2008年就提交了4100多件提案。强大的知识产权为华为进入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铺平了道路,今天的华为,已经和全球50家领先电信运营商中的36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果在2005年思科诉华为案件中,华为还处于守势的地位的话,那么今天的华为在国际竞争中,分明已经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但产出更加可观:几年来华为和爱默生、3COM、赛门铁克等国际一流公司的和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发挥了很大的效益。华为的很多项目,都是以知识产权为根本,如“移动通信分布式基站项目”就申请专利22件,成功地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实现了大量的利润和税收。
2009年,华为的预计合同销售金额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这一增长速度低于华为一贯的发展速度,却足以让其他纷纷陷入困境的老牌国际通讯设备巨头惊羡不已。
华为提出的目标是有基础的。2009年1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了3张3G牌照。有消息指出,2009年我国3G建设投入将达到1700多亿元,其中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投资近1200亿元,3年内3G投资约4000亿元。而作为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将获得其中不小的份额,成为3G市场中的受益者。
作为重要支撑的是,在3G专利方面,华为目前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五位;在LTE(4G长期技术演进)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3位的基本专利拥有者。华为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已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进为全球3G的同路人,并将成为4G的领跑者。知识产权已成为华为顺利“过冬”的重要装备。(知识产权报 记者 顾奇志 通讯员 郭亚青)
第三篇:从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看企业人文管理
从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看企业人文管理
在这冬季的阴寒之中,我们关注到IT业也正遭遇着一阵阵寒流,无论是通信巨头华为,还是PC老大联想都无一例外,特别是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和《北国之春》更是引发了IT业在管理上的一阵阵反思,在这里我们组织了两篇讨论IT管理的文章,以飨读者。
去年春天,深圳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华为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所做的《2001十大管理工作要点》讲话内容,被加题《华为的冬天》在各大企业管理者中间广泛传播,许多企业的
领军人物如创维的黄宏生、联想的杨元庆以及东软的刘积仁在读到此文后纷纷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任正非在此文中指出,繁荣的背后是萧条,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总裁与员工共同准备冬天的经典范例。
干企业的感受
最近流行的是任正非的《北国之春》。这是他作为一个总裁,在樱花烂漫时节的东瀛感受。他以优美的文字介绍:“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作为《华为的冬天》的姊妹篇,都浸透着任正非对企业发展的深度忧患。《北国之春》有这样的话:“这十年间日本经受了战后最严寒和最漫长的冬天。正因为现在的所见所闻,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真是让人赞叹。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让它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就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人文化管理来过冬
任正非的这两篇文章,都是给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讲话,这不仅是一个企业老总坦然指出企业面临的危机,呼唤员工与自己共同准备“冬天”的苦心,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则更是“人文管理”创新的经典案例。
所谓“人文管理”,其核心是旨在塑造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总裁在超越了具体事务管理之后,往往整天只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往往很难再与手下的干部和员工形成共鸣。现代企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提出总裁在不管理具体事务之后,要把管理的重点回归到直接与每一个员工沟通的“人文管理”。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能坚持坐上十年的企业为数不多。
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
这些企业总裁的想法,正是通过有效的“人文管理”的方式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交流,用真诚与激情感动员工,用危机和善言警示员工,从而达到消除员工与总裁等高层管理者的隔阂。在一个企业,任何一个成员,他只需要面临自己有限的职位权利和责任,总裁却要为所有员工负责。要让每一个员工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孤立割裂的,相互之间是一个利益整体。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总裁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任正非在管理这家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上利润指标连续高居第一,其利润率是海尔、联想的四到五倍的企业时,正是苦心地运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了“人文管理”的精髓。通过这种极富感染力的总裁讲话,协调着华为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增强着所有华为人之间的亲和力,也提高了华为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从而有效的消除企业内耗。
创新管理求团结
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企业,所谓的管理,其核心都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总裁需要及时调度员工的情绪和心态,把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在总裁对企业的决策和判断之中,从而使企业的各项微观管理健康实施。
传统的管理总是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来选择不同的管理手段。创新型的“人文管理”则强调集体的整合的放大功能,强调各种管理手段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兼容,以便使管理对象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优化效应。任正非是一个很少与媒体打交道的“神秘”总裁,但他的员工却能与其有着高度一致的企业意识,正是得益于其“人文管理”。
《华为的冬天》和《北国之春》有着大量文采飞扬的优美语句,完全没有总裁的高高在上和盛气凌人。任正非的讲话中浸透着他对自己企业和员工的担忧,却化为“一起寻找度过冬天”的动力。人文管理所闪耀着的人文关怀及其传递的感情动力是任何高压管理所不能及的。即使华为的其他管理过于严厉,员工也能从这种高超人文关怀中体味到它的必要性。
任正非说:“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这是我们在日本时时思索和讨论的话题。”正是有准备冬天的棉衣,华为的员工才心甘情愿地卖力工作,和总裁一起迎接温暖的春天。(本报记者蓝维维)
第四篇:从梁山集团看企业文化建设
梁山集团的创始人是落弟秀才王伦,但是由于其胸怀气度只能做一个乡镇企业的副厂长。而从国有大型企业中跳槽出来的林冲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早就看出王伦不是成大事业的材料,遂一刀杀之,拥气度如海、霸气外露的大流氓晁盖为董事长。
此后,梁山才开始从乡镇小作坊开始走向民营化,并最终成为称雄一世一地的综合企业集团。本文着重分析梁山集团的企业
文化。
晁盖的人格魅力
谈企业文化,领导文化是绕不过的必经之桥。晁盖外号“托塔天王”,个人业务能力突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流氓。在宋徽宗时代的市场环境下,他这一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具号召力,他初上梁山时身边就有吴用、阮氏三雄及刘唐等骨干人才。晁盖在梁山当权后,凭其名震天下的个人名声很快就聚集一帮人才,开始向外扩张,将梁山周边的小公司一一吞并。
原本是政府公务员的杨志护送生辰纲却被晁盖给抢了,但杨志最终被其人格魅力所感也加入了他的集团,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其它持观望态度的人会说:你看,杨志都去了,咱们还不去?
在对待员工的问题上,晁天王的表现也确是仗义和大度,救下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刘唐,作为一山之主亲自前往江州救宋江。梁山的恩人柴进有难,被陷于高唐州,晁盖也是一心要前往搭救。由此可以晁盖对待兄弟的确仗义,能做到富贵不忘本,绝对配的上好汉二字,对待兄弟,对待朋友,晁天王可以做到两肋插刀,出生入死,不顾自己的危险,甚至出卖过自己的白胜,都托人救出。所以说晁天王义气深重毫不过分。
可以说,梁山集团之所以兴旺起来,最初得益于晁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当时梁山集团的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义”字。他把梁山当时议事的大厅起名为“聚义厅”。但是值得晁盖死时,梁山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体系。
已经颇具规模的梁山集团面临着战略发向的根本问题,当解决“活下去”问题时,走向哪?为何而走?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梁山将终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民营企业。直到梁山集团的另一个主要领导人的加盟才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大家都知道,这个领导人叫宋江!
梁山信条: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的提出对梁山集团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虽然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给了他们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梁山集团所从事的多是非法暴利经营项目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必须有一个合法的理由及一套可以所有员工信服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梁山信条“替天行道”的提出。
“替天行道”者,代上天主持公道也。假天之名而行事,此与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假上帝之名行事一个道理,是天让我们这么干的。在那时,“天、地、君、师、父”是毫无疑问的权威,何况天意从来高难问,梁山集团的终于找到了一条可让各路流氓打天下的文化大旗。
此时晁盖的个人权威开始退居其次的地位,无数事实说明任何个人权威凌驾于组织之上都都是危险的。而且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晁盖的领导能力已经开始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做为一个重要领导此时应该总揽全局,关心战略问题,可他还是一昧好奋斗狠,一些具体的小业务还要亲自出马,总是与低阶段员工混在一起,最终因工伤死一线。
但是此时梁山已经有了成套的管理体系与成熟的企业文化了,尽管老大的因工而亡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是这种打击显然是可以承受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替天行道”这一信条留有极大的相反的解释空间,最终也导致了梁山集团的破产。
宋江的个人文化标签
梁山集团各中层干部的背景都相当复杂,以前都是称雄一方的牛人。要想做他们的老大当然得有两把刷子。但是宋江是一个异类,是一个完成不同于晁盖的优秀领导者。
宋江自评“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水浒传》六十八回)。但是宋江同样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魅力的人。其一,他人称“及时雨”,在职场拥有急公好义的名声,梁山集团上一大帮中层骨干都曾经受过他的恩惠,曾经为救晁盖干过杀妻的事。其二,他又人称“呼保义”,孝敬父母那是出了名的,这又为他的个人形象加分不少。其三,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文笔精通。曾在浔阳楼中题过反诗,算上一个文化人。其四,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衙押司(小吏不能算官)相当于机关中的文书或秘书,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个性,同时他对玩弄权术还有一定的能力。
以上这些还不足矣让他当上梁山集团董事长的位置,我分析最重要一条就是,他身无武功,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的业务能力,这让梁山集团各势力在争老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更重要的是,宋江很善于企业文化建设,他懂得给手下的员工们一个美好的愿景。
同时宋江对梁山集团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梳理,使得架构更为严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思考,梁山集团的明天在哪里?
宋
江掌权后还办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大事,即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许多人不理解宋江的做法,但也这暗示着梁山集团即将实行的战略转型。
改弦易辙:顺天护国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宋江极为不满,骂宋江是“下等人”。因为宋江把梁山集团最终带到了破产。
金圣叹只是文学批评,他没有在企业中呆过,他不懂得用市场的因素
来批判。宋江从改聚义厅那天起,就想到了走向联合兼并之路。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与其它的集团一样把事业做大,建立起自己的王国。这是宋江的局限性,也是他们企业文化的局限性。
宋江在接受宋朝赵氏集团的兼并重组条件后,改“替天行道”这一企业信条为“顺天护国”。他解释说以前的“替天行道”替的是天子,赵氏当时是皇帝,自称天之子。至此,他手下的员工们才明白过来,替天行道是在帮在皇帝做事?宋江还怕手下不明白,直接改旗为“顺天护国”。顺者,归顺也!
主要领导人既存此心,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可想而知。
梁山集团被兼并重组后,梁山员工看似衣锦还乡,但是论玩权术,一直混在低阶小吏阶层的宋江如何是赵氏集团CEO高俅的对手?赵氏集团给他们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吞并方腊集团,一个与当年与他们同病相怜的集团。一场惨烈的整合之路后,梁山集团势力基本瓦解,最终高俅逼宋江服毒酒而死。梁山集团员工死伤大半,剩下的都终老于江湖。一个曾经轰轰烈烈的大型集团终究灰飞烟灭——从此,江湖上只流传着他们的传说。
第五篇:从梁山集团看企业文化建设
梁山集团的创始人是落弟秀才王伦,但是由于其胸怀气度只能做一个乡镇企业的副厂长。而从国有大型企业中跳槽出来的林冲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早就看出王伦不是成大事业的材料,遂一刀杀之,拥气度如海、霸气外露的大流氓晁盖为董事长。此后,梁山才开始从乡镇小作坊开始走向民营化,并最终成为称雄一世一地的综合企业集团。本文着重分析梁山集团的企业文化。晁盖的人格魅力 谈企业文化,领导文化是绕不过的必经之桥。晁盖外号“托塔天王”,个人业务能力突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流氓。在宋徽宗时代的市场环境下,他这一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具号召力,他初上梁山时身边就有吴用、阮氏三雄及刘唐等骨干人才。晁盖在梁山当权后,凭其名震天下的个人名声很快就聚集一帮人才,开始向外扩张,将梁山周边的小公司一一吞并。原本是政府公务员的杨志护送生辰纲却被晁盖给抢了,但杨志最终被其人格魅力所感也加入了他的集团,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其它持观望态度的人会说:你看,杨志都去了,咱们还不去? 在对待员工的问题上,晁天王的表现也确是仗义和大度,救下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刘唐,作为一山之主亲自前往江州救宋江。梁山的恩人柴进有难,被陷于高唐州,晁盖也是一心要前往搭救。由此可以晁盖对待兄弟的确仗义,能做到富贵不忘本,绝对配的上好汉二字,对待兄弟,对待朋友,晁天王可以做到两肋插刀,出生入死,不顾自己的危险,甚至出卖过自己的白胜,都托人救出。所以说晁天王义气深重毫不过分。可以说,梁山集团之所以兴旺起来,最初得益于晁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当时梁山集团的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义”字。他把梁山当时议事的大厅起名为“聚义厅”。但是值得晁盖死时,梁山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体系。已经颇具规模的梁山集团面临着战略发向的根本问题,当解决“活下去”问题时,走向哪?为何而走?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梁山将终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民营企业。直到梁山集团的另一个主要领导人的加盟才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大家都知道,这个领导人叫宋江!梁山信条: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的提出对梁山集团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给了他们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梁山集团所从事的多是非法暴利经营项目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必须有一个合法的理由及一套可以所有员工信服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梁山信条“替天行道”的提出。“替天行道”者,代上天主持公道也。假天之名而行事,此与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假上帝之名行事一个道理,是天让我们这么干的。在那时,“天、地、君、师、父”是毫无疑问的权威,何况天意从来高难问,梁山集团的终于找到了一条可让各路流氓打天下的文化大旗。此时晁盖的个人权威开始退居其次的地位,无数事实说明任何个人权威凌驾于组织之上都都是危险的。而且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晁盖的领导能力已经开始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做为一个重要领导此时应该总揽全局,关心战略问题,可他还是一昧好奋斗狠,一些具体的小业务还要亲自出马,总是与低阶段员工混在一起,最终因工伤死一线。但是此时梁山已经有了成套的管理体系与成熟的企业文化了,尽管老大的因工而亡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是这种打击显然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替天行道”这一信条留有极大的相反的解释空间,最终也导致了梁山集团的破产。宋江的个人文化标签 梁山集团各中层干部的背景都相当复杂,以前都是称雄一方的牛人。要想做他们的老大当然得有两把刷子。但是宋江是一个异类,是一个完成不同于晁盖的优秀领导者。宋江自评“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水浒传》六十八回)。但是宋江同样也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魅力的人。其一,他人称“及时雨”,在职场拥有急公好义的名声,梁山集团上一大帮中层骨干都曾经受过他的恩惠,曾经为救晁盖干过杀妻的事。其二,他又人称“呼保义”,孝敬父母那是出了名的,这又为他的个人形象加分不少。其三,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文笔精通。曾在浔阳楼中题过反诗,算上一个文化人。其四,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衙押司(小吏不能算官)相当于机关中的文书或秘书,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个性,同时他对玩弄权术还有一定的能力。以上这些还不足矣让他当上梁山集团董事长的位置,我分析最重要一条就是,他身无武功,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的业务能力,这让梁山集团各势力在争老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更重要的是,宋江很善于企业文化建设,他懂得给手下的员工们一个美好的愿景。同时宋江对梁山集团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梳理,使得架构更为严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思考,梁山集团的明天在哪里? 宋江掌权后还办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大事,即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许多人不理解宋江的做法,但也这暗示着梁山集团即将实行的战略转型。改弦易辙:顺天护国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宋江极为不满,骂宋江是“下等人”。因为宋江把梁山集团最终带到了破产。金圣叹只是文学批评,他没有在企业中呆过,他不懂得用市场的因素来批判。宋江从改聚义厅那天起,就想到了走向联合兼并之路。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与其它的集团一样把事业做大,建立起自己的王国。这是宋江的局限性,也是他们企业文化的局限性。宋江在接受宋朝赵氏集团的兼并重组条件后,改“替天行道”这一企业信条为“顺天护国”。他解释说以前的“替天行道”替的是天子,赵氏当时是皇帝,自称天之子。至此,他手下的员工们才明白过来,替天行道是在帮在皇帝做事?宋江还怕手下不明白,直接改旗为“顺天护国”。顺者,归顺也!主要领导人既存此心,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可想而知。梁山集团被兼并重组后,梁山员工看似衣锦还乡,但是论玩权术,一直混在低阶小吏阶层的宋江如何是赵氏集团ceo高俅的对手?赵氏集团给他们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吞并方腊集团,一个与当年与他们同病相怜的集团。一场惨烈的整合之路后,梁山集团势力基本瓦解,最终高俅逼宋江服毒酒而死。梁山集团员工死伤大半,剩下的都终老于江湖。一个曾经轰轰烈烈的大型集团终究灰飞烟灭——从此,江湖上只流传着他们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