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圆的几何证明计算题的解题方法[范文模版]
关于圆的几何证明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经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圆上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大于半圆弧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弧的弧叫做劣弧;
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1)当两圆外离时,d>R_+r;
(2)当两圆相外切时,d=R_+r;
(3)当两圆相交时,R_-r (4)当两圆内切时,d=R_-r(R>r); (4)当两圆内含时,d 其中,d为圆心距,R、r分别是两圆的半径。 如何判定四点共圆,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到一定点的距离相等的n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2)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3)同底同侧相等角的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5)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6)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P,若PA_*PC=PB_*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7)四边形ABCD的一组对边AB、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若 PA_*PB=PC_*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1、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当告诉了一条直径,一般通过作直径上的圆周角,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 条件来证明问题.2、作弦心距 当告诉圆心和弦,一般通过过圆心作弦的垂线,利用弦心距平分弦这一条件证明问题.3、过切点作半径 当含有切线这一条件时,一般通过把圆心和切点连起来,利用切线与半径垂直这一性 质来证明问题.4、作直径 当已知条件含有直角,往往通过过圆上一点作直径,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这 一性质来证明问题.5、作公切线 当已知条件中含两圆相切这一条件,往往通过过这个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通过公切 线找到两圆之间的关系.6、作公共弦 当含有两圆相交这一条件时,一般通过作两圆的公共弦,由两圆的弦之间的关系,找 出两圆的角之间的关系.7、作两圆的连心线 若已知中告诉两圆相交或相切,一般通过作两圆的连心线,利用两相交圆的连心线垂直 平分公共弦或;两相切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来证明问题.8、作圆的切线 若题中告诉了我们半径,往往通过过半径的外端作圆的切线,利用半径与切线垂直或利 用弦切角定理来证明问题.9、一圆过另一圆的圆心时则作半径 题中告诉两个圆相交,其中一个圆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往往除了通过作两圆的公共弦外,还可以通过作圆的半径,利用同圆的半径相等来证明问题.10、作辅助圆 当题中涉及到圆的切线问题(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时,通常需要作辅助线。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添加辅助线的作法: (1)已知一直线是圆的切线时,通常连结圆心和切点,使这条半径垂直于切线.(2)若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某一点,需要证明某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往往需要作出经 过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若直线与圆的公 共点没有确定,则需要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得到垂线段,再通过证明这条垂线段的长等 于半径,来证明某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几何证明与综合应用 1、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BC上任意一点(点G与B、C不重合),AE⊥DG于E,2、CF∥AE交DG于F.(1)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求证:AE=FC+EF.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F在CD边上,射线AF交BD于点E,交BC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ADE≌CDE; (2)过点C作CHCE,交FG于点H,求证:FHGH; (3)设AD1,DFx,试问是否存在x的值,使ECG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x的A D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E F B C H G 图 23、如图3,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动点(P与A、C不重合),点E在射线 BC上,且PE=PB.(1)求证:① PE=PD ; ② PE⊥PD;(2)设AP=x, △PBE的面积为y.① 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② 当x取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4、如图4-1,在△ABC中,∠ACB=90°,∠CAB=30°, △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的中点,连结CE并延长交AD于F.(1)求证:① △AEF≌△BEC;②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4-2,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D与C重合,HK为折痕,求sin∠ACH的值.F 30° D B E 图 3C D D B H B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E,AF∥DC,E、F两点在边BC上,且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D A(1)AD与BC有何等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ABDC时,求证:□ABCD是矩形.C B 图4-1 图4- 26、如图,△ABC中,点O是边AC上一个动点,过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探究:线段OE与O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当点O在边AC上运动时,四边形BCFE会是菱形吗?若是,请证明,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3)当点O运动到何处,且△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 A E FM N B DC 7、如图-1,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DC 边上的点,且AEEF,BE2.(1)求EC∶CF的值; (2)延长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P于点P(如图-2),试判断AE与EP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 由; (3)在图-2的AB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四边形DME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给予证 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P F B E C B E C8、已知正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一点,过E点作EF⊥BDDF,G为DF中图-1 交BC于F,连接图-2 点,连接EG,CG.(1)求证:EG=CG; (2)将图①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②所示,取DF中点G,连接EG,CG.问(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BEF绕B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 是否仍然成立?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均不要求证明) D D 图② 图③ 图① 9、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动点M从点A出发,沿A→B→C向终点C运动,连接DM交AC于 点N. (1)如图25-1,当点M在AB边上时,连接BN.①求证:△ABN≌△ADN; ②若∠ABC = 60°,AM = 4,∠ABN =,求点M到AD的距离及tan的值; (2)如图25-2,若∠ABC = 90°,记点M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x(6≤x≤12). 试问:x为何值时,△ADN为等腰三角形. M(图25-1)B B(图25-2)A10、已知△ABC中,ABAC,D、E是BC边上的点,将△ABD绕点A旋转,得到△ACD,连 结DE. (1)如图1,当BAC120,DAE60时,求证:DEDE. (2)如图2,当DEDE时,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结论下,当BAC90,BD与DE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D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说明理由). DD D B DC B B E D E D E 图3 图1 图 211、正方形ABCD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 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和MN垂直,(1)证明:Rt△ABM∽Rt△MCN; (2)设BM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 D 时,四边形ABCN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3)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Rt△AMN,求x的值. N C M第22题 12、图中是一副三角板,45°的三角板Rt△DEF的直角顶点D恰好在30°的三角板Rt△ABC斜边AB的中点处,∠A=30o,∠E= 45o,∠EDF=∠ACB=90 o,DE交AC于点G,GM⊥AB于M. (1)如图①,当DF经过点C 时,作CN⊥AB于N,求证:AM=DN. (2)如图②,当DF∥AC时,DF交BC于H,作HN⊥AB于N,(1)的结论仍然成立,请你说明理 由. EB B① ② 13、(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A A F 图① 图② (2)实践与运用 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 ④); 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的大小. E D A DA D A DC C B B C F F图③ 图④ 图⑤ 14、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x.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 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 A A D D DNF F F B C B C B C MM 图1 图2 图 3D A D(第25题)A F F B C B C图5(备用)图4(备用) 15、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任意一点,DE⊥AG于点E,BF⊥AG于点 F.(1)求证:DE-BF = EF. (2)当点G为BC边中点时,试探究线段EF与G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点G为CB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在图②中画出图形,写出此时D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A D A D E FB C CG G B 图① 图② 专题训练一 专题一:典型的计算题及解题常用方法 在小学计算题中有好多题型方法新颖独特,在升重点中学考试和进入中学分班考试中,多有出现,有的学生因为没见过这种题型常常得分很少或得零分,其实这种题型只要 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一点都不难。下面老师跟你支支招: 一、熟记规律,常能化难为易。 ① 25×4=100,②125×8=1000,③=0.25=25%,④=0.75=75%, ⑤=0.125=12.5%, ⑥=0.375=37.5%, ⑦5=0.625=62.5%, 87⑧=0.875=87.5% 834183814利用①12321=111×111,123432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 ②123123=123×1001,12341234=1234×10001 ③12345679×9=111111111等规律巧解题: 888888***252252525525525×108 ÷36 25225225252552566666***1 20102010×1999-2010×19991999 12345679×63 72×12345679 二、利用积不变、拆数和乘法分配率巧解计算题: 28.67×67+3.2×286.7+573.4×0.05 专题训练一 314×0.043+3.14×7.2-31.4×0.15 41.2×8.1+11×9.25+53.7×1.9 19931993×1993-19931992×1992-19931992 1.993×1993000+19.92×199200-199.3×19920-1992×1991 333×332332333-332×333333332 796976795363411362267123894 363411-48894124-627796976-180 专题训练一 1998111111-)+2 -)-2000×(+)+3 ***98 2135261039154122051525 12324636948125101 59999×2222+3333×3334 4444×2222+8888×8889 3003230230231++***456 三、牢记设字母代入法 专题训练一 (1+0.21+0.32)×(0.21+0.32+0.43)-(1+0.21+0.32+0.43)×(0.21+0.32) (1+0.23+0.34)×(0.23+0.34+0.65)-(1+0.23+0.34+0.65)×(0.23+0.34) 1(1+211+3+41)×(211+3+411+5)-(1+211+3+411+5)×(211+3+4) ***1(11+21+31+41)×(21+31+41+51)-(11+21+31+41+51)×(21+31+41) 531579(135+357753579+975)×(***+975+531)-(135+357753135579+975+531)×(357753+975) 四、利用aa÷b=b巧解计算题: 5445①(6.4×480×33.3)÷(3.2×120×66.6) ②(41+51)÷(3+3) 专题训练一 五、利用裂项法巧解计算题 11111111+++ „+ +++„ + 122334991009111335572213355779911 +42+62+82+102 111111+++++2612203042 1×2+2×3+3×4+„„99×100 1×2×3+2×3×4+3×4×5+„„+9×10×11 1+311111111+5+7+9+11+13+15+17 *** 专题训练一 六、(递推法或补数法)1.*** 2.+++++„„++.****** 234561+++++ 3121231234123451234561234567.4.1111111 + +++++3612244896192 七.循环小数必须化分数再计算: 920.129-1.291 +0.19756(2)2.830×0.186 2+0.3+0.52(1)0.2+29(3)0.3 八.斜着约分更简单 (1+)×(1+)(1+)ׄ„×(1+ (1-)×(1-)(1-)ׄ„×(1-1212131411)(1+)99100131411)(1-)99100 6 专题训练一 九.定义新运算,一点都不难。贵在理解透,符号是言何? 1.规定a☉b = ,则2☉(5☉3)之值为 .2.如果1※4=1234,2※3=234,7※2=78,那么4※5= .3.[A]表示自然数A的约数的个数.例如,4有1,2,4三个约数,可以表示成[4]=3.计算: [120] = .4.规定新运算a※b=3a-2b.若x※(4※1)=7,则x= .5.两个整数a和b,a除以b的余数记为a☆b.例如,13☆5=3,5☆13=5,12☆4=0.根据这样定义的运算,(26☆9)☆4= .6.规定:6※2=6+66=72,2※3=2+22+222=246, 1※4=1+11+111+1111=1234.7※5= .7.规定:符号“△”为选择两数中较大数,“☉”为选择两数中较小数.例如:3△5=5,3☉5=3.那么,[(7☉3)△5]×[5☉(3△7)]= .8.羊和狼在一起时,狼要吃掉羊,所以关于羊及狼,我们规定一种运算,用符号△表示羊△羊=羊;羊△狼=狼;狼△羊=狼;狼△狼=狼.运算意思是羊与羊在一起还是羊,狼与狼在一起还是狼,但是狼与羊在一起便只剩下狼了.小朋友总是希望羊能战胜狼,所以我们规定另一种运算,用符号☆表示为羊☆羊=羊;羊☆狼=羊;狼☆羊=羊;狼☆狼=狼.运算意思是羊与羊在一起还是羊,狼与狼在一起还是狼,由于羊能战胜狼,当狼与羊在一起时,它便被羊赶走而只剩下羊了.对羊或狼,可用上面规定的运算作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从左到右,括号内先算.运算的结果是羊,或是狼.求下式的结果: 羊△(狼☆羊)☆羊△(狼△狼)=().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2)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2)的条件下,当BE:CE=1:2,∠BEC=135°时,求sin∠BFE的值.AB[解析](1)过A作DC的垂线AM交DC于M,则AM=BC=2.又tan∠ADC=2,所以DM (2)等腰三角形.21.即DC=BC.2F D C证明:因为DEDF,EDCFBC,DCBC.所以,△DEC≌△BFC 所以,CECF,ECDBCF.所以,ECFBCFBCEECDBCEBCD90 即△E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设BEk,则CECF 2k,所以EF.因为BEC135,又CEF45,所以BEF90.所以BF3k 所以sinBFEk1.3k32、已知:如图,在□ABCD 中,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BD是对角线,AG∥DB交CB的延长线于G. (1)求证:△ADE≌△CBF; (2)若四边形 BEDF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1=∠C,AD=CB,AB=CD . ∵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E=11AB,CF=CD . 2 2∴AE=CF ∴△ADE≌△CBF . (2)当四边形BEDF是菱形时,四边形 AGBD是矩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 . ∵AG∥BD,∴四边形 AGBD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BEDF 是菱形,∴DE=BE . ∵AE=BE,∴AE=BE=DE . ∴∠1=∠2,∠3=∠4. ∵∠1+∠2+∠3+∠4=180°,∴2∠2+2∠3=180°. ∴∠2+∠3=90°. 即∠ADB=90°.∴四边形AGBD是矩形 3、如图13-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绕斜边EF的中点O(点O也是BD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如图13-2,当EF与AB相交于点M,GF与BD相交于点N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FN的长度,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旋转到如图13-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线段 BD的延长线与G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此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A(B(E) 图13-1 图13- 2图13- 3[解析](1)BM=FN. 证明:∵△G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D =∠F =45°,OB = OF. 又∵∠BOM=∠FON,∴ △OBM≌△OFN . ∴ BM=FN. (2)BM=FN仍然成立. (3)证明:∵△G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BA=∠GFE=45°,OB=OF. ∴∠MBO=∠NFO=135°. 又∵∠MOB=∠NOF,∴ △OBM≌△OFN . ∴ BM=FN. 4、如图,已知⊙O的直径AB垂直于弦CD于E,连结AD、BD、OC、OD,且OD=5。 (1)若sin∠BAD,求CD的长; 5(2)若 ∠ADO:∠EDO=4:1,求扇形OAC(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解析](1)因为AB是⊙O的直径,OD=5 所以∠ADB=90°,AB=10 BD AB 3BD 3,所以BD6 又sin∠BAD,所以 5105 在Rt△ABD中,sin∠BAD AD AB2BD22628 因为∠ADB=90°,AB⊥CD 所以DE·ABAD·BD,CEDE 所以DE1086 所以DE5 485 所以CD2DE (2)因为AB是⊙O的直径,AB⊥CD 所以CBBD,ACAD 所以∠BAD=∠CDB,∠AOC=∠AOD 因为AO=DO,所以∠BAD=∠ADO 所以∠CDB=∠ADO 设∠ADO=4x,则∠CDB=4x 由∠ADO:∠EDO=4:1,则∠EDO=x 因为∠ADO+∠EDO+∠EDB=90° 所以4x4xx90 所以x=10° 所以∠AOD=180°-(∠OAD+∠ADO)=100° 所以∠AOC=∠AOD=100° ⌒⌒⌒⌒ S扇形OAC 100125 52360185、如图,已知: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上一点,CH⊥AB于点H,直线AC与过B点的切线相交于点D,E为CH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BD于点F,直线CF交直线AB于点G. (1)求证:点F是BD中点;(2)求证:CG是⊙O的切线;(3)若FB=FE=2,求⊙O的半径. [解析](1)证明:∵CH⊥AB,DB⊥AB,∴△AEH∽AFB,△ACE∽△ADF ∴ EHAECE,∵HE=EC,∴BF=FD BFAFFD (2)方法一:连接CB、OC,∵AB是直径,∴∠ACB=90°∵F是BD中点,∴∠BCF=∠CBF=90°-∠CBA=∠CAB=∠ACO ∴∠OCF=90°,∴CG是⊙O的切线---------6′ 方法二:可证明△OCF≌△OBF(参照方法一标准得分)(3)解:由FC=FB=FE得:∠FCE=∠FEC可证得:FA=FG,且AB=BG由切割线定理得:(2+FG)2=BG×AG=2BG2○2 在Rt△BGF中,由勾股定理得:BG2=FG2-BF2 ○ 1、○2得:FG2-4FG-12=0 由○ 解之得:FG1=6,FG2=-2(舍去) ∴AB=BG=42 ∴⊙O半径为226、如图,已知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4,3),⊙A的半径为2.过A作直线l平行于x轴,点P在直线l上运动.(1)当点P在⊙O上时,请你直接写出它的坐标; (2)设点P的横坐标为12,试判断直线OP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 解: ⑴点P的坐标是(2,3)或(6,3) ⑵作AC⊥OP,C为垂足.∵∠ACP=∠OBP=90,∠1=∠ 1∴△ACP∽△OBP ACAP OBOP AC 在RtOBP中,OP又AP=12-4=8,∴ 3∴ ∴ AC=241.9 4∵1.94< 2∴OP与⊙A相交.7、如图,延长⊙O的半径OA到B,使OA=AB,DE是圆的一条切线,E是切点,过点B作DE的垂线,垂足为点C.求证:∠ACB= ∠OAC.3O A B [解析] 证明:连结OE、AE,并过点A作AF⊥DE于点F,(3分) ∵DE是圆的一条切线,E是切点,∴OE⊥DC,又∵BC⊥DE,∴OE∥AF∥BC.∴∠1=∠ACB,∠2=∠ 3.∵OA=OE,∴∠4=∠3.∴∠4=∠2.又∵点A是OB的中点,∴点F是EC的中点.∴AE=AC.∴∠1=∠2.∴∠4=∠2=∠1.即∠ACB= ∠OAC.3 8、如图1,一架长4米的梯子AB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壁ON上,梯子与地面的倾斜角α为60. ⑴求AO与BO的长; ⑵若梯子顶端A沿NO下滑,同时底端B沿OM向右滑行.①如图2,设A点下滑到C点,B点向右滑行到D点,并且AC:BD=2:3,试计算梯子顶端A沿NO下滑多少米; ②如图3,当A点下滑到A’点,B点向右滑行到B’点时,梯子AB的中点P也随之运动到P’点.若∠POP’= 15,试求AA’的长. [解析] ⑴RtAOB中,∠O=90,∠α=60 ∴,∠OAB=30,又AB=4米, AB2米 .2 OAABsin604.--------------(3分) ∴OB ⑵设AC2x,BD3x,在RtCOD中,OC2x,OD23x,CD4 根据勾股定理:OC2OD2CD2 ∴2x 23x2 42-------------(5分) ∴13x2 12x0 ∵x0∴13x12830 ∴x-------------(7分) 即梯子顶端A沿NO .----(8分) ⑶∵点P和点P分别是RtAOB的斜边AB与RtA'OB'的斜边A'B'的中点∴PAPO,P' A'P'O-------------(9分)∴PAOAOP,PAOAOP-------(10分)∴PAOPAOAOPAOP ∴PAOPAOPOP15 ∵PAO30 ∴PAO45 -----------------------(11分) ∴AOABcos45 4 分) ∴AAOAAO米.--------(13分) 方法总结 1、首先找出两个平面的交线,然后证明这几点都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1〗 证点共线:由公理2可知,这些点都在交线上 2、首先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另一点在此直线上 1、先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有关点、线在此平面内 〖2〗 证点线共面: 2、过有关的点、线分别作多个平面,再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3、反证法 〖3〗 证线线平行:常用公理 4、线面平行的性质、面面平行的性质、两直线与同 一平面垂直 〖4〗 证线面平行: 平面相交的交线经过直线作或找平面与在平面内作或找一 1、根据面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5〗 证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第三个平面 5、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 理 1、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 2、求两直线所成的角为直角〖6〗 证线线垂直: 3、线面垂直的性质 4、面面垂直的性质 1、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 2、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7〗 证线面垂直: 3、两平行线之一垂直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8〗 证面面垂直:面的平面角是直角 1、定义法:证明两个平 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 〖9〗 求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直线和直线所成的角:常先作出要求的角,然后组成三角形,通过解三角形求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1、找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而找射影关键是找垂足和斜足 1、用定义法 2、找二面角的平面角 2、利用垂面法要注意以上各种角的范围 3、利用三垂线定理 3、无棱二面角可考虑用射影面积法 4、直线和直线所成的角用公理4找出所要求的角 〖10〗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直线和平 面平行时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常先作出垂线段,然后解由垂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或利用体积相等的方法求垂线段的长 〖11〗利用向量判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利用向量求角、距离、证明 平行垂直等问题:先选定一组基底,其它向量都用这组基底表示,再利用向量的法则进行计算 〖1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判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求角、距离:先 把点、线段、向量坐标化,然后用向量的坐标进行计算 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D是AB的中点,【1】 求证:AC⊥BC 1A1 【2】 求证:AC1∥平面CDB1 【3】 求异面直线AC1与B1C所成角的余弦值 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D、E分别为BB1、AC1的中点。 【1】 ED为异面直线BB1与AC1的公垂线 D 【2】 设AA1=AC=2AB,求二面角A1—AD—C1 的大小. 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4, AB=5,BC=3,AC=4,D,E分别CC1、AB上的中点,【1】 求证:平面B1C1E⊥平面ACC1A1 【2】 求二面角D—AB—C的大小 【3】 求点D到平面B1C1E的大小 4、如图,直三棱柱AB1C1---ABC中,BC=CC1=CA= =2,AC⊥BC,D、E分别为棱C1C、AC的中点,【1】 求二面角B—A1D—A的大小 【2】 若F为线段B1C1上的任意一点,试确定F的位置,使EF⊥平面A1BD C B1 D B E 1 B1 B A1 C1 D C A B1 B第二篇:几何证明计算题
第三篇:小升初典型的计算题及解题常用方法
第四篇:中考数学几何证明、计算题及解析
第五篇:几何证明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