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特征

时间:2019-05-13 01:1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历史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历史特征》。

第一篇: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历史特征

南京是今天江苏省会,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古都,也是中国至今最具活力的古都之一。南京主城地处江南秦淮河流域和长江结合部,大地域背景为宁镇丘陵地区,东面是长江三角洲,西南是皖江地区,北面是江淮平原,古代的长江入海口就在南京东面不远的扬州和镇江之间。从孙吴开凿连通秦淮河和江南运河的“破岗渎”到今天联结沪宁的城际快车,从明代联系南北两京的驿站到今天的京沪高铁,南京一直处在中国南北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丹阳”汇聚中州阀阅,“建康”占尽六朝繁华,“金陵”满怀南唐风雅,“应天”开创大明典章。这里既是古代的帝王之州,也是近代的共和圣地,中山先生缔造民国并长眠于此,梅园新村携手国共开拓未来,两位总理不分南北,皆秉持“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

这座“虎踞龙盘”的都会经过了太多风雨苍黄,这座雉堞巍峨的古城更换了无数的旗纛名号,至今仍可堪称是遍地沧桑的胜国之地,处处题咏的名胜之区。面对南京,抚今追昔,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厚重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还有这座中华古都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

在中国版图上,南京位于东南地区长江下游,在传统中国以“中原”为天下之中的观念中,南京是偏于一隅的。所以,三国东吴之前,南京不仅几乎没有区域中心的地位,甚至还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但她雄视长江、领袖东南、近海控淮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她担负着在中国大格局中必然崛起的历史使命。

东汉晚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与文化的衰落、政治的**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扩张和南进,南京的地缘优势开始展现,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势力的依托中心和文化的集聚地(东吴),接着又成为从黄河流域南移的中原传统政治势力和传统文化的保存中心(东晋),其城市政治辐射力迅速通达大半个中国,文化辐射力披及东亚各国, 这一历史态势持续时间超过两个半世纪,写下了南京作为中国著名古都和东亚地区历史文化中心城市的伟大开篇。

尽管南北朝之后中国政治中心忽在黄河文化区带,忽在北方草原文化区带,但南京作为长江文化乃至南方文化区带的代表性都城的地位由此而确立,一旦中国需要,南京就会承担起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重心的责任。

宋代以前的中国各统一王朝的“两都制”以西面的长安和东面的洛阳为主,汉唐五代都是这样,宋代虽然建都开封,但是洛阳仍然是核心型城市。南宋以后,随着黄河流域的衰落,必须依托强大的经济、文化及军事背景才可以立足的中国政治中心就改由代表长江及南方文化区带的南京和代表北方草原高原文化区带及黄河文化区带的北京“轮流”担任。

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推翻定都于“北京”(元大都)的元朝,建立一统大明江山;半个世纪后原在北京做燕王的朱棣于“南京”登基后最终又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作为明朝“南都”即陪都,地位仅次于北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末南明小朝廷在“南京”苟延残喘,与已占有“北京”的清政权相对抗;太平天国以“南京”为“天京”,高扬反抗“北京”清政权的大旗;直到孙中山先生1911年在“南京”宣布推翻从秦始皇开始已延续1690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兴的中华民国。

尽管中山先生执政时间不长,又让“北京”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但南京作为新生民国的开国首都,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而且辛亥革命发起于武汉,中华民国却建都于南京,这本身就说明南京历史地位的崇高和区域地位的重要。1927年开始,中华民国首都又从北京迁回到南京,直到1949年新中国在北京诞生。

历史证明,元末以后到1949年的581年时间里,“南京”与“北京”这两个古都的互动主导着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命运,充分体现了南京城市的独特地位和非凡的区位优势,也是南京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南京历史上曾经有数次重建,但是都城的位置没有太大的改变。北方的都城位置改变较大,唐代的长安是重新设计,和汉代长安没有关系。元代的大都也是重新设计,不是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发展的。洛阳城的位移比西安、北京还要大,夏都、商都一度在洛阳以东的偃师境内,东周、东汉、曹魏及后来的北魏才移都到现代洛阳城市空间的位置,今天的洛阳城其实是在隋唐洛阳城的西面。有些学者过分强调南京城在历史上的破坏,实际上中国的所有古都皆曾有过大规模的破坏和重建,南京与其他古都比较,位置上的改变反而极小,体现出特殊的空间上的高度稳定性。南京城市从秦汉的秣陵到孙吴的建业,从六朝的建康到明代应天府、清代江宁府,再到民国的首都,不断向秦淮河和长江两岸发展,从而形成“沿江大开发”的现代态势。

南京为中国著名的“十朝”古都。“十朝”指东吴(61年)、东晋(104年)、刘宋(60年)、萧齐(24年)、萧梁(65年)、陈(33年)、南唐(39年)、明(52年,另为陪都220年,南明小朝廷都1年)、太平天国(13年)、民国(24年)。南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江苏上古文化圈与南京的“边缘化”。江苏乃至长江下游在上古时代有两个文化圈:淮河以北的徐文化圈(以徐州到宿迁一带为中心);淮河以南及江南的吴文化圈(以苏州到无锡一带为中心)。另在南京以西有楚文化圈(立都于湖北荆州,后来向长江下游披及)。南京在上古时代处于吴、徐这两大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或吴、徐、楚三大文化圈的结合部。

2.汉末到隋初约300多年的“异军突起”,引领了整个中国发展格局的改变。

从公元211年到公元589年,其间除去西晋27年(280-307)外,南京皆为中国半璧江山的中心城市,号称“六朝都城”,其文化辐射力达整个东亚地区,由此奠定了南京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地位和城市根基。

3.隋唐低潮期。与“秦代”一样,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刻意贬抑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区,唐代南京甚至被长期作为润州(今镇江)的属县。

4.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复兴。先后成为杨吴的“西都”、南唐国的国都,其间约66年。南唐国不仅是十国中最强一国,而且是五代十国中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

5.北宋时为州治,也是江南东路路治所在,领一府、七州、二军、四十三县。南宋时仍为江南东路路治所在,又是地位仅次于首都临安(今杭州)的留都;元代为江南诸路行御使台所在。在宋元约370年时间里,南京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全国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地位最称重的城市(除南宋都城临安)。

6.明代终于发展成为一代统一帝都,开启了中国近古时代。明初迁徙四方豪族定居于南京,所以明清时期的南京是江南文化、江淮文化、北方文化交融创新之地。明清时期的南京文化对全国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余怀《板桥杂记》评说:“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迄今保存下来的南京明代都城格局遗址、明京师城墙、明孝陵等都是称冠全国、饮誉世界的文明奇珍。

7.清代,南京仍是中国除首都北京之外综合地位最为重要的城市。

清代,南京两江总督的地位仅次于首都北京所在的直隶总督,经济上更是占据首要地位。在全国八个总督中,两江总督辖地最广、位高权重。清晚期,还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实际是参与掌管全国外交事务。1842年8月,英国侵略军迫使在1839-1844年间先后任两江总督的伊里布、牛鉴、耆英三人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变革的时代。“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的开始,它起于“虎门销烟”,而主持“虎门销烟”的正是当时身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两职的林则徐。也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大门是从南京打开的。由此,中国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之路。

8.民国,南京又一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在中国延绵了2000多年的专制式的封建主义政体被彻底埋葬,这是中国历上又一个伟大的创举。从1927年4月起,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又定都于南京,改江宁县城区为南京市。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南京的城市地位表现在: 一,“中华民国”在此诞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的一页;也开启了南京城市现代化的篇章。二,1939年-1945年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入侵,当时作为中国国家首都的南京被卷入了世界历史的潮流之中,以致在此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血性和斗志;1945年9月9日,标志日本侵略者彻底战败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中国战区受降签字仪式也在南京举行。南京见证了战争的罪行和正义的惩罚,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城和“博爱之都”。三,作为当时国家的政治中心城市,南京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都会之一,到1948年6月1日止,在南京建立的外国大使馆共有36个。

纵观中国历史,南京自东汉末期崛起后,迅速成为中国南方的区域中心,而且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不是人为的控制,它都能保持这种地域空间优势,而引领、整合和推动广大空间区域的发展。南京在空间上的涵盖力主要是以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作为全国性的治域中心,则显得空间优势不足。不过,由于南京、北京分别处在中国东部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和北端,所以自古以来交通便捷,加之现代化的各种优势,南京过去和将来都会以其“地介南北”、“控江近海”的特殊区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都会之一。以孙中山先生所言:“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学号:012110134姓名:陆缘

第二篇:如何概括历史特征

如何概括历史特征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

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

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

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

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领导人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第三篇:南京历史导游词

南京导游词

我们的第一站是南京,可能有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到南京,对南京的概况还不是很了解,那么我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于海内外,简称宁,是江苏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

在南京呆过一年半载的人,都知道,夏天像个大火炉,那个热呀,恨不得苍蝇蚊子都能中暑;冬天像个大冰窖,那个冷呀,好像睡觉也会冻翘翘。三言两语难以表达我的讨厌。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要说到它的地势了。听听诸葛孔明怎么说的。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应孙权之约,下江南共商抗曹大计,骑着小毛驴,摇着鹅毛扇,考察建邺后(今南京),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也就是说,在南京,东有绵延起伏的钟山,像一条盘龙;西有巍然的石头城屹立于大江之滨,像一只猛虎蹲踞着,这一切暗合古时传统的好风水:左青龙,右白虎,后人简称为“虎踞龙蟠”。大山小山整把南京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个口儿。造物主偏爱南京,又送给她什么?长江,对了。古人没翅膀,没大桥,没飞机,没大炮,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所以嘛,封建帝王想:“南京好,美景多,美人娇,躺在里面睡大觉”。

于是乎,11个朝代在南京这个大摇篮中,上演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历史剧。我们现在就从头开始慢慢道来。

公元前472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吴后,命大夫范蠡在今中华门西南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成之始。后来越过又被楚国给消灭了,南京就成为了楚国的一部分,楚威王为了彰显其功德,以及笼络人心,于公元前353年游历到南京,因为楚威王雄才大略,有擅长观天象,他看到南京上空有王气,所以在今天的狮子山脚下瞒下金子打造的棺材,因为古代有棺材的坟被称为陵,所以南京又被称为金陵,公元前333年,楚国于今清凉山西麓石头山上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制之始,从此南京又称金陵。

接下来呢,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第一个古都朝代就是—东吴了,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中,大家都知道,曹操的北方大军,可能因为长着北方人的彪悍,实力比较强大,要刘孙大军合伙起来在能与之抗衡啊,其实,现在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太多了,这就是说明他们还是不够聪明,那么当时天下比较聪明的是谁呢,对了,就是诸葛亮,(孙权雄才大略,也得知天下,诸葛亮是个奇才,在诸葛亮劝刘孙合伙这个时机,让诸葛亮帮助选城)所以啊,孙权就让诸葛亮帮他选宝地,建都城,于是,诸葛亮就学着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扇着羽毛扇,就在南京周边逛了一圈,当看到南京上空有东来的紫气,感叹是块宝地,于是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居也。”回去禀报,公元229年,孙权就将他的都成从武昌迁到了南京,这就是六朝古都之首,东吴。

第二个王朝就是—东晋了,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一首诗《乌衣巷》,,当中,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点出当时的2个重要的人物,王导和谢安,在东晋时期分为士族和庶族,王导呢就是当时士族的头头,俗话说呢就是封建地主的头头,班级里的班长,公司里的社长,那权力可算是很大咯,晋元帝司马睿到南京来做皇帝,江南人民都没有人鸟他,王导虽有威望,可是也不想做皇帝,于是有一天王导就让晋元帝司马睿坐龙轿行走大街,王导呢,就故意装2楞,来个街头偶遇司马睿,当时正好2顶轿子迎面相逢,怎么样了呢,当然是王导下来拜见司马睿了啊,因为这是王导设计的嘛,哈哈,在王导的跪拜下,当时很多士族看到了,就想啊,连王导都下跪了,这个人肯定不简单啊,于是乎,很多人都越来越尊敬司马睿了,这些都为司马家统治政权,奠定了大大的基础啊,所以东晋王朝都是偏暗江南的,因为得到百姓的支持啊,接下来说说谢安了,谢安呢,有个成语叫“东山再起”就是写的谢安兄啦,因为当时五胡乱华,北方前秦大军一直想灭了东晋,前秦皇帝苻坚就带着80万的大军,往东晋进军,当时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是晋烈宗司马嚁,谢安曾经当过官,可是受人排挤,就隐居在浙江的会稽山,晋烈宗就派人去请谢安出山,谢安活的很安逸,下下棋啊,喝喝茶啊,小日子 过的不错嘛,当前秦军进军到长江一带的时候,谢安就把他的2个侄子,谢玄和谢石,教他们如何作战,他们只带了8万人,在今天安徽的淝水县进行作战,还有个成语叫,草木皆兵,当时晋军利用淝水周围的草木,不停的晃动树枝,大声叫喊,由于地理位置得当,加上前秦军当中有晋军的卧底,这些卧底大叫,引起恐慌,吓得当时的前秦军乱了分寸,四下皆逃,80万的大军多数是在混乱中被踩死的,进军失败了,苻坚带着剩下的3,4万人逃回了西安,这就是淝水之战,会稽山呢又被称为东山,所以呢,成语东山再起就是这么来的了,之后谢安就被封为丞相,为晋烈宗巩固了王朝政权。所以王导和谢安对于东晋王朝很重要。(可以提及夫子庙的乌衣巷,六朝时期少有的遗迹,东晋时期的御林军和老张兴盐水鸭等)。

接下来就到了——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先说说宋吧,第一人皇帝,刘裕,他是当时的禁军统领,在位了3年,这里面就讲到了宋代比较变态的事情了,这些皇帝都喜欢将自己的后妈,姑姑,姐姐纳为妃子,整天荒芜朝政,到了他的儿子刘义隆登位的时候,他急于建功业,所以北伐,但是条件根本不足以对抗,后期只懂得上火享乐,丢失了王朝、齐代,皇帝萧道成,是上代的当官的,由于能够体现出来当时的百姓的疾苦,所以反政权,但是,在齐代的时候,萧家一个个为了利益,都想夺取政权,所以自相残杀,这就动摇了当时的齐代政权,最终落到了萧衍的手上,改为梁代,可是这个梁武帝呢,就是个当和尚的命,算是和尚皇帝吧,一生当中四次在南京同泰寺(鸡鸣寺)里面出家,可是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办法,国家只好出钱,将梁武帝赎回来继续朝政,因为梁武帝,所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皇帝重视寺庙了,这就导致当时的很多的和尚和尼姑很霸道,欺压农民,连皇帝萧衍都是饿死的,朝代更迭,换到了陈代,第一位皇帝陈霸先,当然这代比较有名是陈叔宝啦,因为他写了一首词叫做《后庭花》,杜牧在描写秦淮河的时候写过“隔江犹唱后庭花”当时有人报隋军大军正在向江南进军,有兵报告说有兵前来进军,当时陈叔宝就生气了说,现在天象还是属于我们的陈代的,于是就把那个人给杀了,多残忍啊,当隋军到达的时候包围了整个宫中,陈代灭亡,当时隋文帝杨坚看到南京上空有龙气,担心自己的政权在此会受到威胁,就把南京城给踏平,用来耕地。六朝繁华,就此段落。

因为这段时间因为都是些小朝廷,只要皇帝不太管理朝政,就容易使得百姓造反,导致朝廷的更替。“十朝都会”,就是除了上面6个,还有四个,第一个呢,就是南唐,春天“牛首烟岚”景区里面,有南唐二陵,那就是南唐的太祖李弁,中主李璟,在南唐最有名的就是后主李煜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是我们的后祖李煜所写的,他确实是一位才子,可惜,他只对文学方面干兴趣,有时间就写写诗歌,(古代的诗歌,就好像我们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所以玩的可欢了)然后让宫女们在皇宫里面唱啊,跳的,长时间对国家的政治不关注,导致了亡国,可能是他生的年代不对吧,让他生在一个帝王家庭里面,却又对帝王之事不上心。其实南唐前期南京城还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体现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的夫子庙了,南京在南唐时期又恢复了六朝时期的繁华,当时的夫子庙是最大的市场,二手货交易市场,三只手四只手常出现的地方,因为夫子庙的人流量很大。所以我们今天在游览夫子庙的时候,大家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了,真假东西,我站在店门口,您不要问我真假,人家老板站门口,我总是不会说是假的的,所以你们买东西自己要考虑好。

接下来就到了明朝了,哈哈,我的本家啊,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名重八,出生于安徽省亳州的一个农民家庭里面,小时候,由于父母双亡,曾经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25岁的时候在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中,深得郭子兴的赏识,将自己的养女马大脚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带兵攻下集庆门,接受某事朱升的建议在等位之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南京的明城墙,长度有33·676公里,到现在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还剩下23·676公里,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并且建立了南京的十三座城门,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复,仪凤淮青到石城。这13座城门,当时这13座城门所用的砖块都是严格按照要求,从各省调过来的,每块砖块上面都有地方工匠的姓名,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都要追究其责任,所以南京的明城墙非常的牢固,当时在我们的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做,中华门,原来叫聚宝门,这里面要讲到一个任务,就是我们的沈万三,大家都知道,沈万三是我们江南的才子,大家都知道沈万三的有钱,完全是因为靠有个聚宝盆,当时在建中华门的时候,老是出现怪事,所以当时朱元璋就向沈万三借此聚宝盆,埋藏在中华门下,镇住了这些怪事,从此,就将名字改为聚宝门,但是朱元璋的聚宝盆是借人家,朱元璋当时答应沈万三在五更时分还聚宝盆,但是朱元璋已经将聚宝盆埋在城门下了,没办法,当时因为没有钟,都是有人敲更报时的,所以朱元璋就命令吓人不在敲五更了,还下令将城里所有的鸡都杀了,让它们没有办法打鸣,所以有句话叫:雄鸡一叫天气白嘛,所以沈万三一直没有能够拿回聚宝盆,哈哈,那么没有鸡了,就只好吃鸭子咯,朱元璋当时就比较喜欢吃鸭子,所以南京有名的就是盐水鸭啦(也因为朱是国姓,所以红的东西不会是猪身上的东西,哈哈,我占便宜了),当时在南京的郊区 有个叫湖熟镇的,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湖熟文化,当时呢,这里面的鸭子是最上成的鸭子,为了能够让朱元璋吃到这么好的鸭子,当时呢,当地的百姓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还是幼鸭的时候,让朱元璋,派人到湖熟来接鸭子,一路上从湖熟镇将鸭子赶往京城,需要2个月,到京城的时候正好鸭子就成熟了,在这一路上面鸭子吃的是河边的青草,和螺蛳,所以江南的盐水鸭是皮白,肉粉红,骨头绿,南京老张兴的鸭子现在依然还是现在这个样子,老张兴的鸭子就是属于瘦肉型的鸭子,(中国做冷盘最多的地方就是南京,南京能够做出来118道冷盘,盐水鸭就是其中的首位。)南京还有个有意思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存在了,南京人呢,还是用利用鸭子来选女婿的,古代都是媒妁之言,当媒婆把男方带到女方家里面来吃饭的时候,肯定有一样南京有名的菜就是盐水鸭,可是丈母娘挑女婿总是不能当面讲什么,正好借助这个鸭子,丈母娘夹鸭子给男方是有讲究的,你们猜,夹鸭子的什么部位是对女婿比较满意呢,哈哈,告诉你们吧,夹屁股给男方,是满意的表示,为什么呢,因为屁股就是“锭”鸭屁股,就是压锭的意思,就是说这门亲事就这门定下来吧,夹个鸭腿呢,就是说还算满意,常常到家里面来坐坐在看看,如果对男方不满意呢,那就要注意了,丈母娘就会夹一个鸭腿,还会夹个鸭翅,意思就是说吃晚饭,赶紧走吧,哈哈,这就是南京有名的借鸭选婿咯。哈哈现在北京的烤鸭很有名吧,你们觉得烤鸭怎么样啊,不错是吧、我们南京的盐水鸭可是北京烤鸭的老子啊,这是因为当时的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将当时有名的鸭子也给带过去的,所以才会有现在北京王府井有名的烤鸭了。

那么南京有名的地方还有个就是跟一个有关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南京的明孝陵,这里面就是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的厚葬墓,因为马皇后谥号被称为孝慈,所以称为明孝陵,这个明孝陵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自己所选择的,他选择的地址就是紫金山玩珠峰,当时在建孝陵的时候,从地里挖出来一个貔貅,当时朱元璋就请刘基帮他算上一挂,因为刘基是军事,懂得天象,给朱元璋算了一卦,因为貔貅是黄帝的神兽,代表着正统,说明朱元璋天生下来就是皇帝的命,(传说古代作战时,每当貔貅听到冲锋号声音,就会奋勇向前,助军杀敌,是当时的神兽。貔貅传说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龙王和玉帝都非常的喜欢他,貔貅专吃金银珠宝,有一天貔貅在天庭吃了好多金银珠宝,吃完就到处的乱拉,玉帝看到就非常的生气,就将貔貅给大落凡间,那一下正好打到了貔貅的屁股上面,所以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貔貅都是没有屁眼的,所以现代貔貅是有聚财的说法的)但是在刘基看天象的时候同时看到了天上有些煞星,貔貅代表着神兽,正好就将南京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几个方向安放着7,7,49个貔貅在镇压住煞星,每个城门口都有一个貔貅,最中间一个就是在南京的中心位置。所以南京又有貔貅城之说。没有见过貔貅的,在南京随便一家商店里面买包南京烟,中间就是貔貅的标志。

接下来就到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了,那就是太平天国了,由于当时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农民过的生活不好,在加上当时在广西一带比较偏僻,又常常出现自然灾害,太平天国的起义还是比较顺利的,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就是现在所说的基督教,耶稣,洪秀全从1851年1月11日,从广西的金田村起义,打到了长沙用了3,4个月时间,之后打到南京(当时被称为天京)从仪凤门进驻南京,最后在南京定都,洪秀全基本都在享乐当中,在中国大大小小的588为皇帝当中,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那么真正有三千佳丽的皇帝是谁呢,是康熙吗,不是,是乾隆吗,也不是,真正有三千佳丽的就是洪秀全了,洪秀全有名分的老婆就有2百多位,没有名分的老婆就有2400多位,所以说真正的三千佳丽就是洪秀全了,洪秀全在定都南京的时候,就出过一次家,唯一一次出家还是在杨秀清的引导下出来的,洪秀全是以耶稣的弟弟下凡为由,带领起义的,后来在总统府一直享受安逸的生活不懂得管理政权,杨秀清就装神弄鬼的说自己是耶稣的叔叔上身,叔叔下凡,作为侄子当然要前来拜见叔叔啊,所以唯一一次出来就是从总统府到达现在的瞻园,由于他们乐于对生活的享受,贪恋财色,不管理政权,导致最终结束太平天国,于1864年 洪秀全过世,总统府被湘军的攻破,洪秀全被曾国荃在总统府大堂鞭尸为终止。

最后一个就是中华民国了,这就会想到我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了,孙中山先生姓孙,名文,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毕业于香港医科大学,后在留学于美国,在日本组织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等各个革命运动,曾上书李鸿章大人,说明自己看法,但是最得到回应,最后自己发动革命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最终被17省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都于南京,但是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孙先生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先生在南京紫金山一带打猎,为自己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那就是紫金山第二峰南麓的中山陵,我们今天将会去一同参观 一个人的墓,中山陵(孙中山);二个人的墓,灵谷寺(邓演达,谭延闿,);三个人的墓,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墓,以及东陵里面的太子,朱标);一群人的墓,(灵谷寺的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一堆人的墓,(雨花台革命烈士公墓);一大坑人的墓,(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1937年12月13日)南京的陵墓太多太密,真的给人一种喘不气来的感觉。在城东灵谷寺葬着国民革命烈士。在城南雨花台葬着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为我们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鲜血流在雨花台上,染红了雨花石。所以我们南京人特别珍爱雨花石,同时因它奇特的石质和纹路被评为四大名石。

南京的绿化,是绿化文明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九,这对南京的酷暑炎热天气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提到玄武湖 曹操练兵处 明朝皇册处。

下面我们说聊聊南京人吧。南京人,“拽”!什么血雨腥风、大风大浪,他没见过?常说一句话:“多大事”。意思是,头剁下来不过就是碗口大的疤。好厉害吧。人称“南京大萝卜”,为什么?因为南京人实实在在,不跟你来虚的,有一说一,所以南京的报纸特好卖,96版5毛钱,卖废纸还不止这个价呢。南京那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零距离,尽是东家长西家短的,不是这家老太打老头了,就是那家40岁的小伙子娶了80岁的老太婆了。按它的话说,反映的是俺老百姓身边的事。

有人把南京比一位经历太多沧桑与苦难的老太婆,战争令她摔倒了,受伤了,在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有点瘸了,大家千万别笑她;

而我宁愿把她比作一个“十八年后的好汉”或者一个新生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带领我们700万南京人正从泥泞的历史泥沼中爬出,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南京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南京——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12月13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历史不能忘却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30多万中华同胞丧命于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之下。顿时,繁华的南京,成了血腥的人间地狱!侵华的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这,已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永久的痛苦的记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我们年复一年隆重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虽然战争好象离我们已很遥远,但历史让我们铭记:落后就会挨打,就会国破家亡!请记住,爱国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不灭的灵魂。

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心、爱国心的源泉。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岁月里,生活在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日子里,我们享受着,我们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人,我们当心存感激,我们当珍惜现在的美好日子。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学生,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到追求知识与追求道德完善的统一,我们怎样完成教育将会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将会决定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能否接受未来的挑战。

同学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我们牢记南京那段历史,把握现在,以史为鉴,鞭策和激励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知识。

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陈@①、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陈@①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以陈@①《农书》与王祯《农书》为代表,先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后者所附录的“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为后世记述农具图书的范本,反映了当时农学的高度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高潮,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还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发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气本体论使张载的自然观更臻完善和具体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科技的实用性被固定了下来,但有所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把秦始皇打击的儒家树立为统治思想,西汉作为整理已有科技知识的重视时期,像医药、天文历法、数学与农学四大传统科技或者在此时成书,或者在原有基础扩充,都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以实用性为特色的重要成果。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这种特色,不仅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各分支中表现出来,在工程技术、农学、医药学等方面更突出地显示出来。譬如,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声学知识是与乐器制造、音乐娱乐活动、礼乐制度的推进、特殊需要建筑的建造以及军事活动等紧密相关;热学与物性学知识则与冶炼业和炼丹术、火药、火箭的研制,气象、气候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等相联系,电学与磁学知识则与雷电现象的观察、防避,冶铁业的发展,地形测量,航海事业,军事,医学以及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照相、火的利用、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连。当然在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历史中也有单纯是为了寻求物理规律的揭示而进行研究工作的,如元赵友钦之于几何光学,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已形成体系的天文学、数学,其实用性特点也不例外,例如天文学就是围绕“颁历授时”等维护皇权的实用目的而展开研究的。由于主要致力于制订历法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在历法及天象记录两方面虽有不足之外,但成就却是明显的。数学的发展是与急需回答的各种测量与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往往侧重于计算出具体数字,显示出很强的程序性。

同时,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我国古代的有些学科,像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学也有其独特体系,中医、中药学以阴阳五行说为主导,包含八纲辩证、六经分证、经络腑脏、治则治法、药方配伍、预防预后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数学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的特征与刘徽《〈九章算术〉注》等代表性著作所表现出的严密细致的推理论证;以及农学中天、地、人三者统一并强调人的作用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中的盖天、浑天与宣夜说的宇宙理论都是例证。然而,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譬如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方面所显示的特色体系与连续不断发展的情况,那是很突出的。从社会需要考察,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关注的重大事项。又如作为地学分支之一的气象学,远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里还表达出人们已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有关气象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取得很大的成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以不误农时,促使物候历在我国出现较早,以记载各月物候和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夏小正》就是一部最早出现于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物候历。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发展同样与农业灌溉、防止水患侵袭、保障皇粮军粮运输等需求紧密相连,正因为这样,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黄河大堤、海塘等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是闻名世界的杰作,它们都集中反映出在我国古代对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掌握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中医药文献近8000种,其中以临床医学占绝大多数。它记载了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医药科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经验,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除了适应皇族追求长生不老的需求以外,应当讲也是与保护农业生产劳动力息息相关的。

再就农业本身而言,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就很发达,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的积累,传到现在最早的农学论著,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来,我国的古代农书,包括现存和业已散失的,总共有376种,其中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圃艺畜牧和蚕桑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也有包括水产以及农具、水利、救荒、农产加工等内容的。专业农书,则包括天时、耕作专著,各种专谱,蚕桑专书、兽医书籍,野菜专著、治蝗书等,内容十分丰富。与这些学科不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四)有机宇宙观、元气论是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37页。)他认为西方机械论是把世界看作一台机器,而中国哲学则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体。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阅读了李约瑟的著作以后,也写道:“正如李约瑟在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经常强调的,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家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注: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这就是说,在他看来,整体、和谐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特点。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思想,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等等。

再综观历史史实,“有机”的说法在中国的古籍论述中,不仅发祥甚早,而且包含着诸多内涵的概括,这种观念的在中国古代出现,诚如许多人所指出的,是源于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对它作出较为完整的表述,并在后代留下深刻影响的,则出自《易经》这部书籍。也有很多思想来自《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中。综合前人的论述,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有机”宇宙观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

1.“天人合一”观。这是一种以直觉和朴素的方式,表现人与自然沟通、智慧动物与养育环境的融合,以及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共存共荣的思想。它的主旨在于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也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即秩序与人事条理)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的核心,乃在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尽管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流派之中,对“天”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只从物质世界意义上去理解它,而有的则赋予其道德伦理等精神上的意义,也有的甚至将他人格化,使之成为“上帝”的代名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对立、势不两立。汉代出现的“天人感应”的说法,以人的行为能力、形体结构及内在的性质等诸多方面与天加以比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统一的思想内核依然清晰可见。

2.“整体相关”观。整体思维传统在我国古代发祥甚早,其源头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到《易经》成书时,整体地观察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易经》中整体观念在全书中多有体现,它还特别体现在卦象和六十四卦的编排上。《易传》发展了《易经》的整体思维,它以文字的形式在多种篇章中作出系统而明确的表述。如八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并指出这八种自然事物构成宇宙整体。还将此与人体作出比类,说“乾为首,坤为腹,寒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总为口”。显然首、腹、足、股、耳、目、手、口,构成人身的整体。另外,它还以八卦构成其它的结构系统,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已从常识经验出发,逐渐加深思辨成分,使之成为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方式。

3.运动变化观。中国哲学中的运动变化观念表达得最好的,仍推《易经》。经名的“易”字即为变化之意。《说文》对此字作象形的解说,谓其字是指晰蜴、蜓和审宫四脚蛇一类的动物,它们都以善变出名,故可以其义释“易”。它点出了该书的中心意旨便是“变”、是“动”。《易传》中对此宗旨作出进一步说明,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注:《易传·系辞上》。)意思是说,圣人是以认识到天下的运动变化及其融会贯通而发现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的,易学家有时亦称“道”。将运动变动的观念与整体相关思想相结合,人们意识到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运行的轨迹,也就是要把事物在变化运动过程中各阶段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考察,而不能仅仅观察变化过程中的个别阶段或少数环节。

而且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不仅比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也比较早地发展了气一元论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认为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继五行、阴阳说之后,从伯阳文、荀况,中经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到北宋的张载以及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众多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这种学说,成为传统科学思想的主流,而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历法、音律、农学、医学乃至物理学、化学等等,也都无一不是建立在这种气一元论思想的指导之下的。也可以说,在这些学科中贯穿了有机宇宙观和元气论的哲学的指导。

以统一的与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把它视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在各门自然科学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医学。中医学正如前文已经多次谈到的,它是我国发展得很系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可以说正是在“有机”宇宙观与元气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认为人体各个器官(《内经》中称脏器)可按功能特性划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并按它们功能活动联系的规律,分别构成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系统。然后由经、脉、气、血的沟通,实现脏腑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生命活动的整体。也就是说人体的各个器官各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某部分病变影响全身或其他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能影响局部的病变,因此在治疗上,不单治有病的局部,甚至不直接治有病的局部,而从治其他部位入手。它还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体与外界环境有相互感应的关系。把人体置于一定的外界环境之中来考察、研究,凡疾病防治的分析都把受治对象所处的四时气候、地方水土、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和年龄、职业、性别等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并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中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对抗消长形势的病理都应作过细的考察,也就是说,中医学是以运动变化来对待疾病的治疗的。

《内经》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从理论上,具体阐述了中医对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构建其学说的体系。譬如它以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变化的矛盾发展的认识,指出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病,就必须“和于阴阳,调和四时”,强调人要积极“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并且把它作为处理各种医学问题的纲领。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等学说,则在一定程度对肌体各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作了说明。而脏腑与经络学说,前者是对血液循环概念的早期描述,后者则通过对人体运行气血道路的阐述,把人体连结成一个表里上下、脏腑器官相互联系沟通的统一整体。

又如金代李杲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形成其独创的见解,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这种认识对后世中医学颇具影响。

再以物理学为例,虽然它是与手工业有更多联系的学科,可是元气论也不仅使它对物质本源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且对一些物理现象的阐释也产生过积极意义,诸如静电、静磁现象,热的传导与辐射,声的传播机制等等都是。至于张载、王夫之的元气说里,关于“气”和“形”的总和是不生不灭的认识,应当讲是蕴含着物质不灭、甚至能量不灭的思想萌芽的。

对照中国古代与西方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的自然观、方法论,并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科学体系结构;再审视今天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在不断分化,向微观、纵深推进;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近一、二十年又不断地向着宏观、交叉、复合、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而且综合似乎比分化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空间与宇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行为科学等等,都在向着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也不断加强。这种情况更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有机宇宙观、辩证逻辑与原子论、形式逻辑相结合的迫切必要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这方面为大家作出了榜样。他把我国古代算术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以及现代数学结合起来,建立了数学机械化的新分支,并且预言,我国古代算术思想与方法“必将因此而重新焕发出青春,在未来的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事业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臣僚,这从一些历史史实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科学史家也从史料的分析研究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综察史实,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代代相传,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治水理论的探讨,地理志的编纂,一些大型药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积极参与下由统治者组织庞大人力、物力来完成的,八世纪早期,在僧一行与皇家天文学家南宫说指导下进行的子午线的测量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次测量的范围南到交州、北至铁勒,至少有2000多公里长。另外,技术的绝大多数精华也都掌握在官办企业及其人员手中,从丝绸、官窑瓷器、盐业、炼铁、大型船舶的建造、从万里长城直到皇宫寝殿的修筑等方面,我们都可以察见其端倪。《考工记》、《武备志》、《营造法式》等技术著作也都是在官办情况下编纂完成,更足以窥其底蕴。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多数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现任的高官,我统计了从先秦至明清期间的74位,其中69%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而且不论数学、天文、医学、农学乃至理性、生物、地理都有这样的情况。

著名科学史学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指出:“我们觉得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官办’性质”。他举例说: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并且还分析说:“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其部分原因,几乎各个朝代的作坊为国家所有。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在某些朝代,如西汉盐业及炼铁业等大多数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都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一些技师是追随某个显赫官员个人的食客。”

我们进一步分析官办科技的原因,可以这样来看:当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或经历调整社会关系阶段,统治阶级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历史上或多或少起着进步作用的时候,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士”必然为其所用。统治阶级为了治国安民,巩固其统治,也为了满足他们本身骄奢极欲的生活和寻求上天保佑、长生不死的梦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和天时地利的情势,追求好的保健、医疗手段与观赏玩乐、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而这样也就不得不求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必须组织一批“士”为实现其目的服务,而传统一经形成,在封建社会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沿袭下去,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科技官办为主的特征。上述情况与西方同时期相比,更可见其差异。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教育文化全由教会把持,知识分子概为神职人员,数量甚少,受教育面也有局限。在希腊城邦里出现的科学家,是一些摆脱了社会环境的公民,也就是说他们的科学成就往往是由个人进行着,多数与生产没有什么密切关系,更很少由政府来发挥科学技术工作的组织作用。文艺复兴以后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17世纪,一些学会、学院的建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科学家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也有不少变动;18世纪又有了发展,一批科学中心十分活跃;到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更快的进步,科学团体与大学发挥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由官办的比例仍然是比较小的。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在科技活动中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在今天早已缩小,虽然因国情不同,在组织科技活动的方式上会有些区别,但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视不同内容、性质而以不同组织形式进行这应当是一致的。

下载南京历史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历史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题材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篇[合集]

    历史题材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篇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

    南京历史与文化——11清代

    十一、清代的东南重镇 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其中著名的起义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

    铭记历史——南京红色之旅有感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期终考试过后,学校组织去南京的红色学习访问活动,我也报名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活动虽短,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六朝古都,雍容华贵,大气稳重,一副帝王之象......

    概况历史特征题[样例5]

    如何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

    南京工业大学专业 历史 历任院长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百强名校。学校,以“体育馆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

    银行招聘网:银行发展史之南京银行简介及发展历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银行招聘网:银行发展史之南京银行简介及发展历史 银行招聘网:中公金融人为考生提供银行各大银行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公告,笔试时间,面试通知,体检录用时间等......

    2018南京金陵中学学测(十三)历史DA

    2018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十三)(南京市)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C 2. A 3. A 4. B 5. B 6. C 7. B 8. D 9. C 10. D 11. A 12.......

    南京中考历史感想、启示题及答案(含5篇)

    历史感想、启发类题型分类归纳 (一)关于战争类 1.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或问:近代屈辱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答;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不会重蹈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