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19-05-13 01:4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篇: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促进鲤城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谐鲤城,更好地为侨乡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现结合鲤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06年来,我区积极筹措资金,拓展医疗业务发展空间。完成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建筑面积达3350平方米;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装修;疾控中心实验室、门诊部,江南医院妇产科等装修工作。添置体检车、彩超、B超、急救车、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设备。06年来共分别投入831.3万元和81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目前,正在加快办理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有关申报手续;同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万祥医院建设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得到加强。06年以来公开招考招聘85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各公办医疗卫生单位。截止2010年,全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32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71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57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180人(包含民营单位),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4.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4人,注册护士374人。输送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参加省市全科医师以及其他专项培训达150多人次。

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体现。一是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经区编委会批准,鲤中、开元、海滨、临江、江南和浮桥卫生院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泰、金龙街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省、市编委有关要求,2010年对辖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进行重新核编。二是连续三年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用于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增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开展社区医生联系家庭制,建立社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事项,已投入为民办实事经费179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软硬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达到标准化建设。三是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卫生系统提出“卫生重服务”的主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主题,转变工作理念,以服务为导向来求生存、谋发展。如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09年全市试点单位,深入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工作,2010全面实施“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妇幼卫生特色,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开展妇保、儿保工作;开元、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档案建档,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等。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截止2010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45个(包括公办医疗机构8个,民营医院8个,门诊部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个体诊所与医务室101个)。医疗机构病床数49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92张。年均门诊、急诊77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0.57万人次。

专科医院和特色科室得到发展。我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有中医科和配备中医执业医师,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2010年3月鲤城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市中医外科医院继续加强中医外科特色专科建设,逐步成为我区乃至闽南地区的一大特色专科医院。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得到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08年5月份正式成立“鲤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规格为独立

副科级单位,核定编制28人,同时撤消“鲤城区卫生监督大队”。进一步明确了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管理职责和任务。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鲤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鲤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鲤城霍乱应急处理工作预案》、《鲤城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应急方案,并根据预案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完善疫情应急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了我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疫情控制能力,2009年成功防控“甲流”等卫生应急事件。

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2006年收归市直管理后,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主要依托江南医院和万祥、成功等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江南医院的建设,提升其医疗救治能力,与市急救中心联合,在江南医院设立120急救点,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规范民营医院管理,加快万祥医院的建设步伐。

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我区积极开展甲流、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未出现甲流、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爆发流行。2008年代表全市接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对我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中期评估。二是各项卫生监测工作有力推进。疾控中心的检验检测体系计量认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消杀卫生得到同步推进。三是居民健康意识有了一定提高。通过加强健教宣传和健康促进,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升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四是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计免工作网络化管理,7岁以下儿童计免管理水平达到全市前列。顺利完成“甲流”疫苗、麻疹疫苗等大范围接种工作。

卫生监督行为得到一定规范。梳理、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卫生部分执法依据共52部,并依据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卫生监督行为。一是完善卫生许可审批程序。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入住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加快卫生许可审批速度,对涉及重点项目、大型项目卫生审批、卫生条件符合办证标准的“三小”行业,采取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压缩审批程序,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二是监督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加强“创卫”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整治,完成“创卫”复查迎检工作;强化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作”。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餐桌污染”先进单位。抓好农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在2008年农运会期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全面清查含三聚氰氨问题奶粉事件。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两非”专项治理工作。三是开展卫生监督单位网格化监管工作。2010年,我区正式启动卫生网格化监管系统,该系统是我市首个地图定位的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系统,包含远程监控录像、到期换证提醒、监管频次提醒、无证店面整改提醒和处罚频次提醒等多项功能,大大提高我区卫生监管效率。

妇幼保健卫生得到进一步完善。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姻登记一条龙服务。贯彻落实新“两纲”项目。提高我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09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85.68%,孕产妇死亡率为0。在区妇幼保健院成立鲤城区婴幼儿潜能开发辅导基地,并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专家考评组的验收。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疾病防治,2008年形成“查、评、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2009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8.7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为契机,巩固“灭蟑、灭鼠、灭蚊”等省级先进城区,大力开展除“四害”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2009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工作,2007继续获得“灭鼠、灭蚊”先进城区称号,2008年获得“灭蟑”先进城区称号。

抓好无偿献血,圆满完成红十字会工作。积极宣传贯彻《献血法》、《献血条例》,充分发动辖区居民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几年来,我区都顺利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数。按照上级文件精神,2008年,我区红十字会从卫生局的下属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位副科级参公单位,并由区政府办管理。

4、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一是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福建省第七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10年在全省范围铺开,我区筛选出551个药品品规,今后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5.78%。二是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制定《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鲤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年开始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作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卫生事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1、社会对卫生需求的日益高涨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卫生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卫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人口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广泛,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2、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江南新区目前没有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不合理,新区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面临着用房问题:其中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业务用房,江南、浮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临拆迁问题,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为租赁房等。卫生人才队伍不足,全系统共缺编117人,占总编制数的27.2%;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呈哑铃型,业务骨干人员偏少等。随着江南新区的建设步伐加快,江南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明显不适应新区发展要求,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契机

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近期医改的五项重点措施》的出台,无疑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她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区应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着力点,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鲤城为目标,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服务。

2、发展重点。一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二是加快调整、增设医疗卫生资源,完成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等;三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区九大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四是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五是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效率的卫生人才队伍。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卫生新格局,推进江南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构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千人均床位数”“千人均卫技人员数”等反映医

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均要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要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全区不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指标:

1、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9%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5.50‰以下;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7%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5/10万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4、新增病床450张,千人均床位数3.68张以上;新补充卫生技术人员415人,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5.84人以上。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卫生事业将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推动“两区建设”、完善“三大体系”、落实“四项措施”来科学持续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未来五年,我区应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线来贯穿始终,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要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卫生公益性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立足实际,建立符合鲤城特点医药卫生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发展重点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二)、推动“两区建设”

巩固发展老城区。老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集、人员素质高、经济水平好,医疗服务需求广等特点。我区将充分借用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一方面,加强与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多形式的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方案措施等,积极争取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为社区卫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特色,发挥中医药特色和妇幼特色,强化个体诊所管理;解决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问题,由政府调拨土地建设新的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建设新城区。江南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一一四”工程。即:完成区疾控中心和卫监所建设,完成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扩建两家区级卫生单位。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同时建设标准化的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并完成搬迁。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金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中,但管理必须实行统一管理方式;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新区规划进行选址建设;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在常泰路一期改造中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三是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支持万祥医院建设三级综合医院;调整规划新区民营医院布局,强化管理;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转型工作。

(三)、完善“三大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⑴、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调整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和专家队伍。强化应急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配备,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由政府投资为开元、临江、浮桥、常泰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应急救护车辆。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升公立医疗机构与万祥、成功等民营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

与水平,加快综合医院建设进度,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加强对社区医生、个体诊所的培训工作,建立区、街和社区三级医疗应急网络。

⑵、疾病预防控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抓好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完善传染病预警机制,提高监测和防控能力,防止疫情发生、蔓延和扩散,确保不发生疫情爆发流行。二是抓好疫情网络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疫情网络报告制度,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水平,降低法定传染病报告漏报率。三是抓好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完善计免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免管理。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平均达到92%以上。四是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国家贷款项目的防控工作。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艾滋病、性病以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并加强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措施,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加大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流动人口卫生的监测力度,提高五大卫生监测率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率。

⑶、卫生监督水平有显著提高。以规范自由裁量权为重点,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二是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目标,加快卫生行政审核审批工作,尽量缩短办证流程,提高办证效率。三是加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职业卫生、流动人口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使老城区食品卫生水平持续提升,江南新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状况改善明显。四是加大医疗安全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开展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非法行医工作。五是全面推进卫生监督管理网格化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⑷、巩固发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两纲”要求。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相关措施,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拓展妇幼保健服务领域,提高母婴保健水平,提高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省、市平均水平以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达到省、市控制范围以下。

⑸、逐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增加群众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卫生系统将转变观念,充实健康教育队伍,动员全社会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社会群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除“四害”力度,降低“四害”密度,继续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环境。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全面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

⑴、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配备 “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软件,并进行接口改造,完成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结合全市社保卡的发卡,同步推进我区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读卡终端改造,实现就诊“一卡通”。

⑵、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综合医院建设,探索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与三级综合医院沟通协调,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合作方式,探索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等。同时,整合民办门诊部、个体诊所和乡村医生资源,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医疗服务系统的三级医疗网络。

⑶、扶持推广中医药特色医疗。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加强中医特色医院建设,以扩大市中医外科医院服务项目为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发展中医科室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3、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全面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制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我区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0%以上。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

(四)、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建立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卫生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一是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三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管理,要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3、加快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步伐。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拓展引进人才思路,优化干部结构,形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通过公开竞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积极探索中心主任年薪制等措施,加强引进管理型人才;通过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调动其他地区优秀专业人才,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卫生专业人才和中层干部队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通过每年定期招考招聘年轻专业人员,开展卫生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卫生人员参加学历学习等方式,充实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学历层次。

4、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等活动为载体,坚持抓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要加强行风、作风建设,继续抓好效能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卫生行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二篇:泉州市洛江区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洛江区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洛江区“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规划项目之一,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全区城镇发展进程的宏观指导,明确“十二五”期间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提出城镇发展的体制化改革和保障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面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建设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原则,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构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洛江。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洛江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繁荣发展,集工业、商贸、旅游、居住为一体,融城市现代风格和乡村气息、田园风光于一身,别具特色的现代化生产型城区,并争取实现建成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洛江区城镇化水平基本达到泉州市全市城镇化水平。

(三)发展思路

1、扩大城镇规模。将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注入,引导二、三产业在数量、质量上快速提升,完善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吸引外来人口的流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扩大城镇规模。

2、优化生态环境。限制、治理、消除城市污染源,提高城市大气、水源、光学、声学环境质量,加快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3、力促三产发展。依据中心区的区位功能,坚持走“退二进三”道路,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健全和完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交通运输、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三产行业发展。

4、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科研中心和福利中心等重要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中的辐射能力。

5、培植城镇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洛江精神,丰富和拓展具有洛江特色的侨乡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山水文化,培植现代城市的商业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树立和强化城市意识。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型新型城区目标,加快塑造城市形象,搞好城市标志、城市广场等文化载体建设和绿化美化,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氛围。

6、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洛江空间发展规划、万安—双阳片区控规和河市、马甲、罗溪镇总规和控规为指导,以万虹公路、滨江路为发展轴线,以各个镇区为骨干,加快河市中心镇区、马甲中心镇区和罗溪、虹山镇区建设步伐。注重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突出个性,体现特色。

(四)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一要在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度,使规划的成果体现群众意愿。二要立足区域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和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把全区38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三要突出特色规划,如罗溪、虹山乡必须突出生态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四要实行高起点弹性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配套和新建电力管网、自来水、煤气、雨污水管道等公用设施。

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问题。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以及国债的使用。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调动城镇建设积极性。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共同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电、交通、医院、学校、公园、市场等,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收益。三是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政府的土地储备,推行土地有偿竞价使用、市场公开竞价。四是以房地产开发推动城镇建设。五是采取赋予公益事业项目的冠名权和广告的收益权等办法,鼓励社会集资、华侨捐款,投入学校等公益事业建设。

3、健全管理体制,全方位抓好城镇建设。一要制定城镇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城镇建设中。二要完善土地制度,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土地利用计划,设立城镇建设用地专项指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合,实行土地挂钩置换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三要引进市场机制,借鉴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推进城镇住宅建设产业化进程。四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

4、发挥地域优势,着力打造城镇“个性”。针对我区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产业构成、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资源情况差异较大的实际,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初级或高级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型或加工主导型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方,应在提升商品集聚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兴办专业市场,完善各种服务设施,使之成为商品集散地,发展商贸流通型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方,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开发一批旅游观光景点,发展旅游观光型城镇。

5、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镇人居环境。一要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投资计划,坚持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要做好道路、小区、厂区、绿化广场,大面积、多层次的绿化建设,同时大力搞好疏林地带与人工造景相结合的第二生态景观。三要抓好环境污染治理,逐步淘汰一批重污染企业,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二、市政行业方面规划

(一)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主动与市交通委和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沟通协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开通洛江中心城区至虹山、马甲新镇、马甲仙公山风景区、南安洪濑、惠安洛秀、惠安涂寨等六条公交线路。

(二)确立新的经营城市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有限资源,推向社会化运作轨道,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市政建设和维护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做好万虹路、滨江路以及中心城区其他城市道路两侧广告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推入社会市场运作。

(三)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致力构建区域交通网络,主次干道、给排水排污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城镇供水得到保障。建设完成滨江大道、万虹公路324国道至河市段市政道路拓改工程,对城区次干道和支路进行疏通和整理,形成便捷、发达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实施市区北迎宾大道洛江段拓改工程,推进洛江万安中心城区与丰泽城东的连片发展。全力推进区域排污管网体系建设,确保万安、双阳、河市片区污水管网与城东污水处理厂连接,保证提高城东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率,垃圾处理率达100%。加快马甲镇区及河市西片区污水管网和3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四)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在万安五金机电商城周边、万安高科技园区、塘西工业园区、双阳街道中心区、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河市镇区规划建设24座公共厕所。加大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保洁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合理运行机制,确保各乡镇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

三、房地产发展方面规划

“十二五”期间,住房供给将出现保障性住房体系与商品房并重的双轨制。随着城市东扩、城东片区开发、“一场一馆”建设、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五中、泉州实验小学逐步进驻,以及洛江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后发优势,我区房地产开发价值将不断得到提升。嘉琳广场、大江盛世、四季花园等几个超高层住宅项目相继推出,洛江住宅品质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区域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新南片区、塘西旧村改造、仕林坑改造、后埭社区、河市、马甲旧镇区及十八坎山综合治理,各类住房建设将迎来一个新高峰。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竣工商品房屋面积将达120-170 万平方米(开发项目主要有嘉林广场、阳光花园城、韵动领地、大江盛世、阳光国际、四季花园、豪景花苑等楼盘)。

(二)主要思路

1、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形成以住宅为主体、商铺与写字楼并举的局面;在商品住宅(增量)开发中,总价款为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产品应成为市场供应的主体,形成中低价位商品房、保障性住房、高档商品房比例协调的住房供应体系;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住宅供应向“高(层)、小(面积)、好(品质优)”的方向发展。

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的开发瓶颈,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生态居住小区,提高小区住宅性能和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继续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为居民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3、重视拆迁安置房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任务重、房屋拆迁量较大的情况下,应优先安排计划,着重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安置住房的建设力度,集中解决城市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所需的拆迁安置用房。

4、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政府统一协调、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严格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批、公示制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区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5、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针对我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的实际,合理确定保障水平,适时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标准。保障方式以实物配租为主,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租金核减为辅,不断完善保障方式。要通过实物配租的方式,向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提供住房,满足其基本的住房需求。

6、激活并规范二手房市场。要不断规范二手房市场的供求机制,支持住房消费换代升级,不断扩大二手房源,增加中低收入家庭选择住房的机会,促进消费升级,带动商品房市场需求的扩大。

(三)住宅小区与物业管理方面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健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区组建率达100%;完善新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招投标率达100%;推行物业管理“阳光服务”活动,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公开化率达100%;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住房保障方面

1、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住房保障政策研究,明确住房保障的对象、目标、方式和模式,健全住房保障机制,研究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居住功能与质量,加大保障性住房资金支持等相关措施,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2、合理确定租售比例,适当扩大住房保障规模。规划期内住房保障继续贯彻“以租为主、租售并举”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租售比例,适量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周转建设资金,微利部分用于补贴租赁保障性住房;使租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能够促进住房保障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3、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理顺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我区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充实和加强住房保障日常工作机构力量,完善住房保障管理。

(五)保障措施

1、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补贴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监督,确保工作透明,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严格审核做好租金核减工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家庭,实行租金核减。

2、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继续鼓励扶持合理的普通住房消费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和居民群众的市场信心,推动房地产交易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搞活房地产交易市场,深化服务,促进我区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繁荣。

3、依法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促进房地产交易活动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交易法规政策宣传,增强居民群众住房消费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良好的房地产交易社会环境。

4、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规范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推进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分业经营,使物业管理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实施专业化管理。

第三篇: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泉州市“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和《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安全生产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三项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为我县全面完成“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目标任务,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作出积极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格局,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部门各单位计划,纳入了各级各部门政绩、绩效、综治、文明和平安建设等考评内容,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同步考核。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出台了《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把手”履职报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做好“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三年行动”成效显著,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从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入手,通过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现状级别评定,让企事业单位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差距;督促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五个应当、八项要求”的要求,狠抓安全隐患整改,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措施,给企事业单位以压力和动力,确保安全隐患整改到位,提升企事业单位本质安全水平。三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评定等级、分类整改、滚动管理”和 “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级限期整改、D级黄牌督办”的原则,采取认真部署、分步实施,深入发动、细化要求,强化宣传、抓好培训,培植典型、示范带动,严肃约束激励等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三年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县应参评的企事业单位1013家,已完成复核确认(含整改后进行二次复核确认)1013家(其中A级149家占14.70%,B级862家占85.09%,C级2家占0.2%,),完成级别评定率为100%;应参评的个体工商户3875家,已完成复核确认(含整改后进行二次复核确认)3875家(其中A级172家占4.43%,B级3703 家占95.56%,),完成级别评定率为100%。共排查安全隐患3866处,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1653份,向21家企事业单位所在的开户银行等单位发出函告单,企事业单位投入隐患整改资金累计达4980万元,已整改各类隐患3785条,整改率为98%;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家,吊销(暂扣)有关证照6家,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场所475处,县级政府对3家D级单位实施挂牌督办。有118家B级企事业单位和23家C、D级企事业单位经整改及复核确认(评估验收)后分别提升为A级或B级。“三年行动”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县政府和县安监局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通过“三年行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并较好地落实了其所承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狠抓隐患整改治理,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不断提高,为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安全生产“政府急,企业不急”的难题找到了治本之策;“三年行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我县进一步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查清了全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调动了企业抓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为我县探索出一条抓好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路,有力推进了我县安全生产工作跃上新的平台。

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县级安监机构全面升格,增加了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成立了执法队伍,成立了应急救援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企业四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逐步理顺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关系,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强化,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督查、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十一五”时期政府累计督办重大事故隐患13项,查处较大以上事故3起,追究责任人员14人。

四是重点领域整治不断深入,工作成效日益凸显。①道路交通整治方面。全县共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127416起(人次),其中酒后驾车386起,醉酒驾车127起,机动车超速873起,货车超载615起,客车超员76起,摩托车违法79860起,无证驾驶448起。②消防安全整治方面。全县共排查出“三合一”场所369家,查封69家,搬迁员工1317人;排查整改火灾隐患 72处,处罚18起,罚款9万元,责令停业整顿69家。③危险物品专项整治方面。全县共排查安全隐患642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257份,投入隐患整治资金2259万元,已整改隐患642条,整改率为100%,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家、吊销(暂扣)有关证照3家,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整改无望的企业 3家,取缔无证无照企业3家,采取阻燃隔爆措施2家。④非煤矿山整治方面。组织开展非煤矿山检查1461家(次),提出整改意见2896条,投入整改资金9500万元,落实整改2889条,关闭(取缔)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矿山158处。⑤建筑施工整治方面。共检查865个在建工程,排查隐患5967条,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915份,责令停工整改通知书95份,对28个违规责任单位的建造师、总监予以违规记分。⑥特种设备整治方面。检查533家(次)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和整改通知书287份,依法关闭取缔特种设备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单位10家,对2981台(次)特种设备实行停用封存,对530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违法违规情况进行立案查处。⑦烟花爆竹整治方面。共收缴烟花2868件,检查批发经营单位208家,对109家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⑧民用爆炸物品整治方面。检查涉爆单位1457家(次),收缴炸药600公斤,黑火药18公斤,雷管560枚。

五是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 “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十一五”期间,组织培训安全监管人员9750多人次,企业负责人3412多人次,安全管理人员2400多人次,特种作业人员1965多人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认真落实季度公布制度,坚持每季度在《泉州晚报》上公布一批因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而被停产或停业整顿企业和被关闭(取缔)单位的名单,充分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六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实现了规划提出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目标。2010年事故“四项指数”与2005年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即:事故起数减少1204起、下降91.14%,死亡人数减少27人、下降65.86%,受伤人数减少462人、下降79.52%,经济损失减少353.07万元、下降70.9%;2010年的各项事故相对指标与2005年相比也有较大的降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71.01%,生产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下降38.8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0.5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事故仍是我县安全生产事故大户。由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安全意识不强,超速行驶、超载、无证驾驶等违章行为严重,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2010年,道路交通事故92起、占全县起数78.6%,死亡14人、占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00%。由于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不高、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公共消防设施缺乏、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群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自防和自救能力低等原因,造成火灾事故总量依然较大。2010年,消防火灾事故25起、占全县21%。

(二)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一是我县企业“多、小、散、杂”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粗放式经营管理、设备老化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培训制度不落实;其主要负责人未能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投入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不坚决。

(三)安全监管力量还较薄弱。相对我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艰巨繁重的局面,各级安全监管力量仍显薄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和执法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乡镇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和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及监管人员的频繁变动,也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公众安全意识仍较淡薄。公众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生产知识教育、防范技能培训、救援训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所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对各级党委、政府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市、县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物资基础,必将为解决一些深层次的安全生产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积累的有益经验,特别是“三年行动”所探索和总结的成功经验,将有力促进全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我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短期内还难于缓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投入、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安全保障能力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持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的难度增大。“十一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多年大幅下降,各项控制指标继续下降的空间收窄,防止各类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反弹的任务十分艰巨,持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的难度增大。三是车辆的快速增长与道路设施建设滞后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县客、货运量和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道路建设和安全管理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一些道路设计标准低、功能不足、设施不全、通行能力低,与日益增加的车辆拥有量不相适应,造成混合交通严重,路网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增大。我县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各种建筑和场所大规模建设,火灾隐患大量滋生,消防管理难度和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总量、努力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目标,以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以下简称“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为主线,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宣传、强化监管、强化落实,努力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为德化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为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推进我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确保“十二五”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更加注重预防。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事前防范工作,注重有效监管,实现预防与监管的有机统一。

二要更加强化责任。以推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事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为抓手,强化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负责人责任,实现政府监管责任与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的有机统一。

三要更加突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做好常规的、突破重点的、致力创新的”要求,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监管,实现一般监管与重点监管的有机统一。

四要更加坚持创新。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安全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安全生产事业前进中的问题,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要更加依靠科技。坚持把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降低安全生产管理、监管成本,实现科技与管理的有机统一。

六要更加严格标准。坚持全面推进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实现生产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全省的最低水平,其他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责任指标范围内。“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政府安全监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德化县“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指标

(以2010年为基准年进行测算)

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

2.工矿商贸十万人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以上;

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25%(年均下降5.6%)以上;

4.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内;

5.职业危害申报率80%以上;

6.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

7.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8.事故起数下降15%以上;

9.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10.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以上;

11.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0.36以内;

12.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13.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2010年水平;

14.杜绝较大、重大、特大事故发生。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

把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作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一条主线持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闽政〔2010〕22号)、省安委会《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闽安委[2011]19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泉政文〔2010〕354号)、市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泉政文〔2011〕88号)和县政府《关于印发德化县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德政〔2011〕189号)精神,按照“突出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执行、衔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原则和“明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步骤、明确激励约束措施、明确职责分工”的要求,全面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使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十三个方面工作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具体目标如下:

(一)执行国家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其达标认定按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及期限实现标准化达标。

(二)执行《泉州市XX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事业单位:2011年12月底前,在第一轮“三年行动”中(下同)安全级别为A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2012年12月底前,安全级别为B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2013年12月底前,安全级别为C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在此过程中,若国家有出台新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则按新出台的标准执行。

对于在开展“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期间新增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未参加第一轮“三年行动”的企事业单位参照C级企事业单位的达标时限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

二、继续强化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监管

(一)道路交通:建立路警联合执法机制,规范交通协管员管理,持续强化路面管控,严肃查处道路交通严重违法行为。突出道路运输企业及校车的安全监管,严格客运线路安全审批,开展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等级评定工作。加强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实施“道路交通文明行动计划”以及客运和危险品运输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规范机动车辆驾驶员培训和考核管理,以及机动车辆维修企业的管理,严格落实机动车辆登记检验、强制报废、回收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的交通安全影响评价制度,推动新(改、扩)建公路、城市道路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实施。严格标准,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危险路段的综合治理。加大安保投入,到2015年,省道灾害防治工程实施率达100%。要加大对危险路段的治理力度,对每年排查出的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要确保落实资金进行整治,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省道、主要县道临水临崖设置钢筋砼防护或设置防护栏,完善标志线和减速带。加强对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违法频率高等重要路段的路网运行监测与交通执法监控系统建设,对大桥和隧道实现实时健康诊断与监测,对经检测确定为四、五类的病危桥梁100%落实整改。强化公路隧道和桥梁的运营管理,建立完善城市隧道和桥梁(含人行天桥)运营管理体系及安全监控系统。强制推广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道路运输专用车辆及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班线客车于2011年全部安装完成,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校车于2012年全部安装完成。

(二)消防防火: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持续开展“三合一”场所、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活动,积极改善全县消防安全环境。加快乡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全面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严格落实新、改、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抽查制度,建立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消防组织,依托综治办、安监办、派出所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防火检查和初期火灾扑救活动。到2012年,全部行政村、城市社区配置消防安全专(兼)职防火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所有乡镇、村、社区要建成专职或志愿消防队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基本达标。到2015年,实现所有的企业员工集体宿舍、家庭住所与其生产车间或仓库完全分离,彻底消除企业“三合一”火灾隐患;全县完成城(镇)区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率达100%;城市公共消防设施配备达标率100%;所有的学校开设消防知识教育课程。

(三)危险化学品:强化危险化学品源头管理,建立事故风险防控体系。开展城市化工产业合理布局调查,加强城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燃气和化学品管线、油气站等易燃易爆设施基本情况的摸底排查和安全监管。对城区安全防护距离不达标、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储存企业实施搬迁。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设施全部建立有效、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或安全仪表系统。

(四)非煤矿山:强化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推进三等别以上尾矿库,以及下游3公里影响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和10人以上常住人员村庄的四、五等别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尾矿充填技术、尾矿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干式排尾技术。露天矿山大力推广使用中深孔爆破、非电起爆、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等技术以及高陡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地下矿山全部实行机械通风并安装完善通风建构筑物;到2013年,力争完成地下非煤矿山“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矿山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强化乡镇矿山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勘查开采行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持续好转。

(五)烟花爆竹与民用爆破器材:加强烟花爆竹经营、运输和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烟花爆竹经营安全许可。建立完善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批发企业和批发企业到零售网点的配送和户外定点销售制度,深化烟花爆竹超量储存、运输专项治理。实施礼花弹及超规格、超品种等高危产品专项治理。到2013年底,全县所有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

严格民爆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运输、爆破作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许可和监管。规范爆炸危险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并减少危险源数量,减少危险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和危险品在线数量。加快信息化技术与民爆生产技术的融合,推进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工序全部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到2015年底,全县所有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

(六)建筑施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推动以公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及桥梁、隧道等危险性较大项目为重点,实施设计、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动态数据库,严格实行质量安全动态考核管理制度。推行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达标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招投标代理、检验检测等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强化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竣工验收备案,强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安全监管,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及时清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实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制度,配置消防器材和临时水源,将建筑外墙改造和安全防护网纳入监管范围,确保使用不燃、阻燃材料。深化建筑起重机械、高大模板、深基坑、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治理,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质量事故。从项目开工到竣工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省、市标准化示范工地创建水平与数量逐年提升。

(七)工贸行业:关闭、淘汰安全保障水平低的落后产能。持续开展对冶金、商贸等工贸行业事故隐患的整治,特别要重点抓好煤气系统、高温液态金属、交叉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方面的整治工作。推广使用安全连锁技术,实施危险区域自动报警与安全连锁专项改造。到2012年,冶金煤气企业完成煤气救护站设立,配备专业人员、救援设施及特种作业器具,完成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装置的安装,为作业人员配备携带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和通讯联络工具。

(八)特种设备: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处理体系、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实施分类监管制度,推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监察,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重点使用单位的重要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均要达到100%,重点使用单位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全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

(九)旅游安全:严格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景点(景区)的安全监管。加大旅游车队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旅游车辆配备,规范旅游车队、车辆及旅游包车的安全监管。持续开展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十)职业危害: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普查与申报系统,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严格落实职业健康特殊工种准入、职业危害严重领域职业健康许可、职业健康培训、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等制度,健全重点行业领域职业健康检测基础数据库。持续开展粉尘、高毒物质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治理,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防治示范工程。推广应用防治职业危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监管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监管。严厉打击职业危害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职业危害案件。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率达到65%以上,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重大急性职业危害事件得到基本控制,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

此外,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辖区内其他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切实加强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并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三、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闽政〔2010〕22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泉政文〔2010〕354号)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德政〔2011〕96号)精神,严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负责制。实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安全准入。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行为,强化企业外包项目监管,规范企业外包工程行为,落实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按照不同岗位及工艺分别制(修)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落实企业每月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以及非煤矿山企业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费用、责任保险、风险抵押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高危行业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制度,持续抓好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认真落实“五到位”(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的要求,及时整改到位,并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事故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和职工(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制度。

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到2013年,县级要完成安全监管执法车辆、事故抢险指挥车辆和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基本装备的配备以及现场检测设备、现场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办公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要明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安全管理人员。区内企业应配备安全协管员,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装备及其他工作条件落实到位。实施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工程,到2015年,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培训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题业务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县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标准配置要求。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安全生产信息门户网站,推动实施安全监管执法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执法计划,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活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问责制度,严格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事故查处要实行各级政府安委会层层挂牌督办制度,并在事故结案后及时予以公告。规范并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组织或参加不同风险、级别、性质的企业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题调研、安全检查、安全例会、安全培训等活动频次,及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县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加强高层次职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落实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高危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规范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从业行为,完善技术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制度,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强制推行先进安全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积极推动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和其他安全防范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与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控信息交换。

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开展应急救援资源普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做好必要的应急装备和救援物资储备保障,加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依托公安消防和大型企业等专业救援力量,建立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队伍;鼓励矿产资源聚集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2013年底前完成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演练和评估工作,完善企业与政府应急预案衔接机制,建立县、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督促企业建设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

七、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长效教育培训机制和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考核培训分离制度,建立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与效果评价制度。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安全培训。加强企业班组安全建设,建立完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至2013年,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含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建立完善各级安全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实施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安全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行动。严格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宣传工作方案》,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全社会防范火灾、扑救初起火灾和逃生自救能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保护生命、安全出行”、“消防119宣传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等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平安乡镇”、“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书法和绘画比赛、安全文艺晚会等活动。

八、推动实施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组织实施十项安全生产重点工程(见附件),要抓好与省、市安全生产重点工程项目的衔接,认真编制项目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方案等,抓好可行性研究和报批工作,大力推动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有效发挥重点工程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推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认真落实政府及其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安全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现场执法与网络监控、全面检查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监察机制。完善计划执法、严格执法、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建立执法效果评估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和联合应急救援机制。

二、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

继续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细化考评标准,从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依法监管、宣传教育、组织救援、事故查处、安全投入等7个方面对政府及其部门安全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单列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约谈诫勉、履职报告点评等制度,强化行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施宣传分析、预警及事故通报、督查考评等制度。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落实情况实行各级安委会层层挂牌督办。强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打非治违”问责制度,推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全面落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对事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违法企业“黑名单”和企业负责人责任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发生后逃逸等情况特别恶劣的,依法从重处罚,对一年内发生两次较大事故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县安委办向所在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一年内限制企业新增项目审批、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民生工程,把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增加各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支持和促进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加大安全专项资金投入,落实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扶持非煤矿山安全技改和“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尾矿库治理、矿山水害防治、顶板管理等专项治理工作。支持有效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对因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搬迁,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规范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工程、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从业单位风险抵押金制度或责任保险制度。

四、持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

要切实把握好“做好常规的、突破重点的、致力创新的”基本工作方法,在努力完成面上的、常规的工作的基础上,注意营造特色,营造亮点和培育典型。理清和明晰工作重点、工作难点,认真分析实施规划重点项目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需要全力组织突破,致力创新的主要工作等关键性问题。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和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在持续中求突破、求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工作,推进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上新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系统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县、乡镇两级安监机构建设,逐步解决乡镇安监机构的人员编制、装备、经费等问题。挑选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到各级安监队伍特别是乡镇安监队伍中,一般乡镇配2人以上,重点乡镇配3人以上,并确保经费、装备及其他工作条件的落实到位。每个村(社区)要根据企业情况,聘请安全协管员。要逐步解决乡镇一级安监员及村(社区)协管员的待遇,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加强对安全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安监人员把握安全生产监管各种基本规律的能力,借助各方优势和综合资源的能力,整体作战的能力,组织协调、公关造势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效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系统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规划,严格规范权力运行、规范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深化机关效能和绩效考评工作,深入治理庸懒散现象,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安全工作监管监察队伍,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六、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先进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素质和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单位和个人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和各种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设立举报箱,统一和规范“12350”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整改。

七、加强规划实施与评估考核工作

加强对《规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将《规划》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实施严格细致的监督检查。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各实施计划,规划的实施以计划为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县、乡镇和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规划》提出的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全员安全培训、精细化安全管理等主要任务,主要依靠企业组织实施。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规划》编制部门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5年底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第四篇: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支撑为基础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界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推动鲤城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机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文化优势。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鲤城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鲤城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区位优势。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广泛,双方的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

(二)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0)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已正式出台,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命名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营造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和澳商酒庄、蓝道(中国)广告等正式签约入驻我区创意产业园,丰富了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利用华侨新村机电厂改造建设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利用新华路泉州竹器厂改造建设的“T淘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择址于源和堂蜜饯厂旧厂址的源和创意产业园的源和创意会馆、当代艺术馆、越界咖啡等已建成营业,后续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功夫动漫公司投拍的全省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正在加紧制作中,视通光电在三维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已初具规模,老城区创意产业集群正在起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广大在外创业的鲤商、企业家朋友和创意达人的重视,并有在我区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意向。为我区下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鲤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鲤城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只有将研发机构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较为顺利的招揽人才。只有较好的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鲤城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转变”、“四个致力”发展战略,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确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创意技术、创意园区和创意人才三个核心要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创意鲤城”。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构建“创意鲤城”。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启动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产业。到2012年,力争使鲤城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体的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鲤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鲤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创意鲤城”。

(三)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汇聚人才、打造品牌”为总体思路,利用深厚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着重在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时尚休闲、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

1、创意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源和创意产业园中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设计、创意设计领军企业入驻鲤城,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行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发挥鲤城区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按照“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整合鲤城区民间工艺品资源,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加快建设木偶头、锡雕、刻纸、花灯、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

2、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积极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入驻。集中力量和优惠政策,力争将功夫动漫、视通光电等培育成规模大、品牌强、产业链完善、有较好产业引导能力和盈利机制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

3、演艺娱乐产业领域。坚持内容创意优先发展,立足鲤城民族和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鲤城传统剧种、剧目、娱乐产品进行开拓性创新。积极发展一批大中型综合性演艺经营企业,建设“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意休闲娱乐设施;改造提升侨光电影院、“温陵南艺坊”等,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4、文化休闲旅游领域。树立“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的理念,深度挖掘、统筹规划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唐宋文化等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为核心的旅游“一线三片区”,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布局

(一)在古城方面

要着重抓好“创意文化节”和“东西南北中”等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提升,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

1、泉州创意文化节。要在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包括广场(剧场)音乐表演、live house现场音乐、创意设计论坛、创意产业招商推介、创意产品市集等内容的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泉州乃至海峡西岸重要的创意文化节庆品牌。同时,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创意文化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2、古城中部核心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核心,集文化创作、展示、休闲娱乐、传媒、动漫、设计等多行业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领先的创意文化宫,以文化艺术价值主导,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现有的文化宫-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以及-后城旅游文化街等区域商务、旅游等综合价值快速提升,打造古城创意核心。

3、东片区:积极打造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温陵商贸城为基地的时尚创业园,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和M9艺术工厂、一二堂创艺馆等发展壮大,打响名模坊、“西岸男孩”、宇翔唱片、美好生活馆等青年创意创业品牌,积极建设时尚休闲高端文化片区。

4、西片区:以源和创意产业园和泉州当代艺术馆为中心,带动龙头山片区改造项目和周边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联动T淘园创意产业园、新门街“名门时尚”一条街,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和轻工产业品牌设计中心。

5、南片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为演艺秀场为中心,联动中山南路工艺民俗步行街,大力发展闽南民俗和海丝文化走街串巷体验游,打造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

6、北片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将片区内旧厂房、旧大厝改造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休闲项目等,打造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二)在新区方面

1、积极推动构建“魅力紫帽”。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实施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姑夫人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宿燕寺清修还愿道场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文化区,打造以紫帽山为中心的江南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

2、积极规划建设“创意滨江”。规划建设好“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筹划建设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航母;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创意滨江”。

(三)“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1、泉州创意文化节:泉州创意文化节以音乐、创意的青春时尚动感魅力,以塑造创意文化、吸引市民参与、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打造创意发展平台等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招商会、广场音乐表演、创意设计论坛和创意产品市集等为主体,集文化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于一体,聚焦民众对文化创意品牌的关注,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为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广和招商奠定品牌基础。

2、泉州当代艺术馆。该项目将以泉州面粉厂、麻纺厂为核心,带动周边片区改造建设,邀请鲤城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和美国全球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中心,成为古城21世纪的地标性建筑。泉州当代艺术馆建成后还将常态性展览全球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性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泉州品牌园”。该项目将以源和创意产业园为核心,整合龙头山旧街区改造建设,辐射新门街新等,将以商业和会展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设计师工作室、产品展览、产品发布、行业会所、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创意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地,成果的展示地,是品牌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入驻企业涉及到文化、建筑景观、服装、制鞋、箱包、茶叶、石雕、陶瓷、数码、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服务功能上,泉州品牌园将成为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文化和交流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国际权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行业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等职能中心。

4、T淘园。该项目位于新华南路西侧,集横店影视城五星级影院、文艺中心、创意馆、明星酒吧、明星创意市集、餐饮中心等为一体,将“T淘园”打造成泉州青少年创意休闲品牌。

5、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定位为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餐饮休闲中心,将植入功夫茶茶艺展、福建茶文化展、禅茶品茗会、日本正统闲寂茶品茗交流活动、闽南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六井孔寻根寻源活动等活动,打造“保护传统音乐艺术、开创新型商务休闲”为理念的高端商务休闲娱乐园和闽南商务精英阶层的精神会所。

6、侨光演艺秀场。充分利用侨光电影院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观、时间累积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侨光电影院内部建筑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植入时尚潮流的演艺节目,打造餐、饮、娱乐与一体的特色秀场。

7、创意文化宫: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片区内规划建设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创意文化宫”。在创意文化宫中规划建设创意文化中心、创意文化办公中心、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名厨创意餐饮广场、文化创意广场、水上舞台等项目。

8、走街串巷体验游:泉州古街巷文化游以文庙为中心点,以开元寺和天后宫为两头,以中山路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形成古街巷旅游片区。一是体验泉州历史、戏曲、民俗文化的鲤中古街巷群——该古街巷群包括以文庙为龙头,穿行中山中路、庄府巷、镇抚巷、通政巷、井亭巷、旧馆驿等,内含黄宗汉故居、叶贻根故居、起点画室、木偶剧团、定心塔、侍郎第、董杨祠堂、梨园剧团等历史文化看点,最后到达开元寺,成为体验泉州历史、戏曲宗教、民俗文化的绝佳古巷游路线。二是体验泉州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和传统小吃的临江古街巷群——以天后宫为地标向四周辐射,包含聚宝街、青龙巷、旧米铺巷、中山南路等旧街巷,并有李贽故居、明来远驿遗址、富美宫、海关口旱闸、水道等历史看点。

9、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园。该项目位于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将利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将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布局“六区一带”,即“闽南文化演艺中心与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分时度假区,生态特色农庄区,原生山林氧吧区,户外运动休闲区,闽南文化长廊带”,将该生态园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示范区。

10、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孝亲文化园是以孝亲文化为主题,利用苏夫人姑庙现有建筑、广场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固定资产、赋予现有建筑群以新的生命力,规划建设老年课堂、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戏台、健身房、乒乓球馆、台球馆、室内人造草皮门球场等场馆,配套老年特色餐饮、医疗保健等,适时举办慈孝文化节、孝星评选等文化活动,集生态旅游、山水养生、修身养心、文化活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将该文化园建设成为子女的尽孝平台,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11、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充分利用龙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存了较丰富古民居的优势,采取红色旅游与农家乐、娱乐、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既给青年一代提供了锻炼了身体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四、实现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创意与科技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创意与鲤城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拉动旅游业、拉动商贸服务业、拉动休闲娱乐业的目标。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是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建设古城“一核四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创意文化节和江南新区“创意滨江”、“魅力紫帽”创意产业集聚带,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依托“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向在外创业的泉籍、鲤籍商会组织和乡亲介绍鲤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愿景,吸引在外鲤商积极投身创意产业。第三是积极吸引对接台湾创意产业。利用鲤城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强与台湾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引进海峡东岸富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实力和管理经验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鲤城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开创“创意鲤城”新局面。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应当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创意产品和品牌服务。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掘创意人才。发掘创意人才可通过开展竞赛,使一批新人得以展现才华,脱颖而出;还可以在创意人才集聚的地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办事处,负责发掘当地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猎头公司”搜索、挖掘人才。其次是培养创意人才。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人事部门和企业,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在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展资格认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如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数码摄影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第三是集聚创意人才。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为创意人才创造广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集聚。制定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对创意人才进行支持和吸纳,极力创造人才洼地。

(五)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组织领导上,要充分发挥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负责研究、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和落实国家和地方性产业政策;调动街道基层组织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规划引导上,要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落实好《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完善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激励、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第五篇: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2009年12月31日在闽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2010年6月31日贾庆林来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根据市委、区委的有关对台工作精神,结合鲤城实际,制定《鲤城区“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情况及当前对台交流合作形势

据统计,我区有台属18011人,在鲤定居非鲤籍台胞35户,鲤籍台胞201名,涉台婚姻213对,解放前去台人员有1517人,台资企业42家,其中,纳税超百万的规模台资企业有6家。

“十一五”期间,我区充分发挥地处泉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发扬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弘扬爱拼会赢、勇闯敢试的精神,推动了鲤台文化和经贸交流合作范围拓展和层次提升。鲤台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文化双向交流日趋活跃,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成功举办了“民间信仰和关岳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信仰与慈济和谐文化研讨会”、“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涉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合作活动,鲤台民间密切交往互动,台湾的澎湖、鹿港、台南等天后宫和嘉义、云林、新竹、马祖等富美宫及台湾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也纷纷到我区开展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传承活动。泉州慈济联合会、泉郡富美宫董事会、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天后宫董事会也组团赴台交流。民间文化在台湾学术界、宗教界人士及广大信徒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台湾对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的认同感。鲤台经贸双向交流合作成果累累,我区先后有商贸展览、光电、机械、纺织、农业等多家团体和企业赴台洽谈经贸合作,许多台胞到我区投资创业。目前,我区有台资企业42家,纳税超百万有6家。涉台服务保障不断深化,我区做好了台胞、台属、台商维权和服务工作,处置了多起涉台突发事件,处理了多起信访投诉件,维护了台胞、台属、台商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两岸经济文化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时期。随着我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台湾有关方面对海西的关注度、岛内工商界对海西的参与热度将逐步升温。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的逐渐形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将促使两岸经济与人文关系的不断密切,将使更多的“新大陆人”或“新台湾人”在居住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追求以及群体的认同与融入等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将对推进两岸经济与社会一体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形势下,我区的对台交流合作要继续发挥“五缘”优势,要按照中央对台工作决策意图,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台政策,着力开展先行先试,立足鲤城对台工作优势,体现鲤城对台工作特色,增强鲤城对台工作后劲,服从海西建设大局,服务我区工作大局。

二、“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区 “十二五”规划对台交流合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阶段目标,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对台工作部署,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着力推动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推进鲤台大交流大合作,着力做好台湾民众工作。总体要求:以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为纽带,以台湾省的台南市、澎湖县为重点,着力深化文化交流,着力加强对台经贸合作,着力推动更大规模人员往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三、“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突出产业对接

全面深化对台产业交流和经贸合作,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贸易业二大产业,积极承接

微波光电、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台湾制造重点产业,促进鲤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的转移,促进鲤台经贸紧密合作。

1、大力推进与台湾服务业合作。利用台湾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台湾企业来鲤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和营运中心,引进台湾银行、证劵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来鲤设点,加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合作,提升鲤城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力求“十二五”期间台湾蓝天电脑集团等台湾IT物流、台湾润泰集团等百货现代物流业在我区生成落地。

2、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合作。进一步推动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区微波光电、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建设,开展鲤台产业对接专项活动,重点推介电子资讯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电脑软件产业、精密机械装备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合作。

3、用好用活对台会展平台。积极参与“九八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海博会”、“鞋博会”等各类涉台经贸活动,组织我区品牌产品赴台展示,突出两岸合作特色,扩大品牌效应。

4、着力推动企业入岛投资。积极探索我区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逐步有序入岛,鼓励企业入岛开展互补性产业合作,重点推动“宝峰鞋业”等品牌产品和“源和堂”蜜饯、“春生堂”酒等“老字号”入台设立专卖店,开拓台湾市场。

5、推动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发挥鲤城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优势,吸引大批台胞来鲤观光旅游,促进旅游发展。

6、提升农业经济合作水平,有针对性地推介、引进鲤台农业合作项目。鼓励台商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二)突出文化交流

全面加强对台文化、教育、卫生、人才、宗教及民间信仰等领域交流合作,以源结缘,以缘造势,化缘为势,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促进形成两地之间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合作态势。发挥对台湾文化的“根源”、“脉源”、“祖源”的独特影响,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1、发挥祖籍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两岸同一血缘的认同感。协调乡亲社团、民间宗亲团体,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做好宗祠保护工作,做好移台族谱、姓氏源流、先民迁台史的展示交流工作。

2、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鲤台同一民俗的认同感。依托我区独有的关帝庙、天后宫、富美宫、花桥宫等宫庙,定期举办“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吴真人文化”、“萧太傅信仰”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关帝文化、温陵妈祖等民俗文化品牌。

3、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两岸同一文化的认同感。加快府文庙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其示范建设,重点加强民间信仰、宗亲族谱对台交流合作,重点加强南音、梨园戏、木偶、高甲戏等传统曲艺和文化产业对台交流合作。

(三)突出区域优势

全面发挥鲤城区作为台胞祖籍地之一和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深化对台联络,加强与台湾基层民众和重要人士联系,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

1、开展鲤台区城结对活动,积极开展与澎湖县、台南市的城市对口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鲤台街道乡镇对口交流活动,巩固、扩展我区和台湾澎湖县、台南市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对口互访活动,着力推进与“泛绿”党派人士执政的乡镇县市实现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2、开展群众团体结对活动,积极开展联络基层民众工作。拓展鲤台基层政党对口交流,拓展鲤台工青妇界别对口交流,拓展鲤台行业协会对口交流,拓展乡亲社团交流,进一步加大台湾中南部地区、中下层民众、中小企业和中间势力的工作力度,稳妥做好绿营人士工作。

3、开展专项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海峡论坛”等面向台湾基层民众的各种活动,办好鲤城特色民俗活动、宗亲联谊活动,广邀台湾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相关宫庙、寓台同乡会、宗亲会和岛内鲤籍乡亲参加活动,侧重邀请台南、高雄市等台湾中西部民众及民间团体来鲤参加活动。

(四)、突出涉台服务

全面落实对台胞、台属、台资企业的各种对台优惠政策,积极宣传、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鲤城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维护台商合法权益,营造“重招商更重安商”的社会氛围,构建优越的台胞、台属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宜居环境。

1、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完善台商投拆预警机制,为台资企业、投资、创业、旅游、置产和往来鲤台两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及时调解涉台纠纷案件,营造台商投资祥和气氛。

2、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区出台的惠台政策,积极帮助台胞、台属、台商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和投资、贸易、兴业以及旅游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为在我区定居老龄台胞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营造台胞、台属宜居环境。

3、落实台胞、台属、台商慰问制度,在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全区台胞、台属、台商开展联欢,在知名台胞返乡时登门拜访,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台资企业、台胞、台属的走访慰问活动。

四、“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统筹领导。区委、区政府把对台工作纳入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来谋划、来推动,“区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对台交流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区委分管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区直各责任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参与,实行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对重要台湾人士的接待,对重大涉台活动和重大台资项目,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直接做工作。要加强涉台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配齐配强涉台干部队伍,强化涉台干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专项业务培训,提高涉台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对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强化部门职能。区委台工办要发挥好我区对台工作“组织、指导、管理、协调”的职能作用,做好对台各项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对鲤台交流合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舆论氛围。财政局要加大财政在涉台研究、对台交流、招商选资、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涉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外经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联系,加快鲤台产业对接;文体旅游局要加强鲤台旅游行业合作,精心打造宗教朝圣游、寻根谒祖游、民俗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构筑鲤台旅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鲤台文化交流;民宗局等相关部门要依托天后宫、关岳庙、花桥宫、富美宫等两岸民间信仰场所,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台资企业投诉协调、涉台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台商投资软环境;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相关政策,解决好台胞子女在鲤就学问题,确保台胞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形成工作合力。对台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区委、区人大、区政府、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侨联、台联、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对台工作的主动性,扩大对台工作的领域和对象,凝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形成对台工作的整体合力;党校、各有关学校要落实涉台教育的课程,各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在行业、社区、学校等开展新形势下的涉台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积极参与对台工作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先行先试。先行先试是建设海西的要义,也是我区对台工作的特色。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对台工作的先行先试,一要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对台决策部署,呼应两岸局势发展,探索与台湾泛绿阵营交往,切实完成对台交流合作的工作任务;二要在做好

台湾民众工作的方法上先行先试,依托鲤城与台湾共同的民间信仰资源,发挥民间信仰对台湾民众有强大凝聚力的优势,做好台湾广大民众工作;三要发挥好、引导好基层群众在对台工作中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积极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对台交往中的实践经验,积极巩固和扩大我区的先行地位和创新特色。

下载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全文)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产品贮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90%的农药用......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全面做好人口......

    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http://zc.k8008.com/html/fujian/renminzhengfu/2011/0830/50923.html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

    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建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

    贵阳市白云区十二五名牌发展专项规划

    贵阳市白云区“十二五”名牌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2015年) 为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区名牌发展......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泰宁“四县”的重要时期。人口......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五篇模版]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 发展专项规划 为推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特色农业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问:何为现代服务业? 答: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