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19-05-13 20: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篇: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光泽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完善了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应急机制,制订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救灾款物发放及时、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还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功能,开展了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五年来,全县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50863人次,下拨救灾款842万余元,募捐款1620万余元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帮助486户灾民重建房屋;共获农房保险理赔款195.9万元,获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理赔款17.5万元,灾民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避灾点已建成34个。

(二)城乡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救助体系,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五年来,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42.05元提高到133.37元,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87.7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29.37元提高到65.7元,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87.8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从每月84元提高到210元,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437.92万元。2010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887户1639人,农村低保对象2497户5419人(含五保对象)。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推进。2008年完成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2010年完成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县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170.0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47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45.1万元;支出34.75万元资助6168人次参加新农合,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98.7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712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98.04万元。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我县2008年成立救助管理站,累计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4369人次,救助金15.6万元。四是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和慰问活动。通过南平市慈善总会,开展了“助学”、“助孤”、“光明通道”和特困群众重大疾病临时应急救助等,共发放善款124.92万元,资助困难群众269人次。每年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慰问活动,走访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百岁老人、重灾户,革命“五老”、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共慰问困难对象1683户,发放慰问款物达33.7万元。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快县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年来,筹集资金450万元新建县社会福利院综合楼、仓库和新建2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6次乡(镇)敬老院。全县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8家、民办1家,床位334张,安置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129人。五年来,全县开展“光明行动”为具备手术条件的3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重生行动”和“微笑列车”活动,免费为28名唇腭裂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肢残助行”赠发轮椅20架,拐杖40枝;收治精神病人42人,承担医疗费用达52万元。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

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了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兑现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并逐年提高了优待标准。五年来,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894万元,兑现义

务兵家庭优待金207.03万元,接收安置退伍士兵323人,兑现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185.6万元。结合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兑现医疗补助金49.9万元。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参战人员身份认定和审批工作,落实了他们的生活补助待遇,保证他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对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和部分参战退役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做好复退人员稳定工作。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在2009年换届选举中,首次在司前乡东山村实行户代表预选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在杭西社区实行户代表选举居委会成员。在每次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我局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对全县村支书、村主任进行为期三天的岗位培训。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投入资金6万余元,为5个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脑,赠送图书2200余册。自2009年以来,南平市已统一派遣8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各社区服务,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

(六)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落实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并重的方针,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严格依法对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登记和年检工作,促使我县民间组织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全县共登记注册社团组织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二是开展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与相关县(市)签订了《界桩管理和维护责任状》,定期对界桩进行检查,并建立了地名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进婚姻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集中婚姻登记,结婚登记合格率100%。不断提高婚姻登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护了婚姻当事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县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单位”。四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登记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五年来实现收养登记合格率100%。五是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县、乡、村成立领导机构,设立殡改员。逐步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县公墓建设累计投入1100万元,建成县公墓1处,墓位898座,新建县殡仪馆1个、乡村公益性公墓14处。六是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五年来,完成福利彩票发行780.74万元。七是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年活动,努力探索机构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五年来,共办理老年优待证600余份,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59.1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光泽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乡镇民政运转经费与人员配置不足,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二是民政事业保障经费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民政对象增多、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标准提高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三是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为民解困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身建设为支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重视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发挥政府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民政事业资金保障机制。努力吸纳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家庭服务、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领域,推进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4、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低保覆盖率要保持10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争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社会救助工作由数量向质量提升,进一步巩固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逐步建立“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精细、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城乡社会救助帮困格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对接老区政策、项目,积极争取支持,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光泽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保障民生为宗旨,完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执行上级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低保补助浮动机制,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困难群众需要的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孤儿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六位一体”医疗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优化完善救助模式,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进一步完善资助参合参保、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慈善救助等“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实效。依托城镇医保、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管理科学、程序便捷、操作规范、即时结算的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医疗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整体水平。根据省民政厅“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布局和市民政局规划要求,我县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并逐步提高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不低于30%。

(二)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和救助水平

1、完善应急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救灾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上报、紧急救援、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救助预案,提高救灾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提高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资金预算和投

入机制,畅通救灾应急资金快速下拨绿色通道。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救灾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继续推行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救助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做好避灾避险场所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在2012年之前建成县、乡、村三级避灾避险场所113个,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个。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为抓手,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双拥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双拥宣传,推动军民共建,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社区等拥军活动,拓宽双拥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

2、深化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福建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推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3%,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新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积极配合部队调整改革,做好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推动军休服务社会化。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规范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严格执行法定选举程序,保障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纠正、查处选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力争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率达98%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及监督措施等。

2、加大社区建设推进力度。积极解决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开展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末,使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以养老为重点,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2年底覆盖全县城市社区。

2、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

(六)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民间组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规范区划地名管理。按照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地名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做好撤乡镇改街道办事处的区划调整工作及勘界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3、提高婚姻、收养登记、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依法办理婚姻、收养登记,严格程序,规范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婚姻登记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机关的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提高收养登记服务质量。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堂、塔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完成。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完成烈士陵园搬迁新建工作。加强福利彩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福利彩票发行量。

4、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人以上。

(七)对接优惠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

深入研究和切实用好国家、省、市对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针对性政策、差别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老区资源优势,发展老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革命老区县一流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政策、物资、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集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完成老区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改善老区村容村貌。

(八)围绕老龄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

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着力提高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养老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努力把握机遇,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建立廉洁公正的民政执法队伍,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使民政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快民政信息建设进程,促进管理现代化,在城乡救助、优抚安置、福利彩票、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在局机关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民政系统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使民政工作形成网络型及动态化的管理机制。

(三)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民政事业发展

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监管并重,打造高效廉洁民政

进一步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提升民政系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对民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民政服务水平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加强民政干部职工政治、业务、法律法规教育,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把握全局、开拓创新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

齐、配强乡镇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

第二篇: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民政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区民政事业“十五”规划》,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任务,全区民政事业保持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全面发展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十五”期末,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210元/人月、1300—1500元/人年,分别有低保对象1785名和1127名。“十五”期间,全区发放低保资金532万元。

社会救助工作进展顺利。组织机关部门帮扶城区贫困居民1384户,投入资金120万元。扶持农村贫困户560户,脱贫率达65%以上。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救助重病患者85人28.63万元。出资144.6万元帮助202户灾民建房438间,发放救灾救济款约600万元。

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有力。筹集五保供养经费30万元,保障了全区195名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五保入院率达68%。建成全国模范敬老院1所,省级文明敬老院3所,市级文明敬老院1所。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加大福利事业社会化力度,京泰路街道吸引民资1500万元,兴建“夕阳红”敬老院。“十五”期间,兴办集体及民办老年公寓2家,拥有床位102张,收养老人100名。

2、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强势推进

两委会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实施了对村(居)委会换届选举。2004年,率先在原东郊乡斜桥村实施直选试点,一次选举成功,得到省民政厅的表彰。

进一步巩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创建成果。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对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程序和资料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明确,顺利通过了省民政厅复查验收。

社区建设稳步发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名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优化了居干的知识、年龄结构;采取市区机关部门与社区挂钩结对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55个社区分别达到150—220平方米的标准。建成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狠抓星级创建,提升了社区服务品位。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在高起点运行

双拥创建成效显著。军民共建有声有色,科技拥军富有成效。2003年12月,泰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完善了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提高41%;全区共优待各类优抚对象2450人次527万元。帮助12名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屋23间,其住房困难得到彻底解决。

“一助一”扶优活动深入推进。结对帮扶优抚对象179人。投入帮助发展生产资金45.3万元,组织帮扶劳力700人次,助耕助种2000亩,安排优抚对象子女就业12人,资助优抚对象子女入学31人次,85%的优抚对象摆脱了贫困。

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十五”期间,全区各医疗单位接待重点优抚对象就诊3000多人次,减免费用95万元;为重点优抚对象报销门诊医疗费15万元;通过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等形式,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费69.5万元。

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共接收城乡退役士兵895人,其中农村退役士兵132人,城镇退役士兵717人,转业士官46人。大力推行安置改革,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75%,安置率达100%。

4、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不断加强

勘界工作如期完成。提前完成了海姜线、海高线和扬泰线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界桩的埋设任务和勘界纪实的编写工作,被省厅命名为国道设标先进单位。

行政区划更加合理。2001年,实施行政村合并工作,将128个行政村合并为53个。调整街道布局,将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6个。居委会由105个合并为60个。

民间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民间组织清理整顿工作,共整顿社团14个,注销社团10个,新建社团12个,现有社团64个。在87家民办非企业中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全面提升了单位形象。

殡葬管理成效显著。清理土散坟1415座,土地庙96座。对丧葬用品经营市场和个体运尸车辆进行了清理和规范,火化率保持在100%,巩固了“省无坟区”的成果。

婚姻登记依法进行。办理结婚登记13910对,协议离婚登记1497对,登记合格率达100%。

5、民政经济稳中求进

新办福利企业2家,办

理福利企业登记、变更12家,取消福利企业资格10家,2005年,全区福利企业总量为35家。“十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完成利税1.08亿元,安置残疾人818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全区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民政经费供与需的矛盾比较突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上和质

量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群众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民政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全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信息联网,低保和婚姻登记微机化管理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部分福利企业需要扶持发展,残疾人保护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平安××”、构建“和谐××”为目标,关爱民生,维护民主,保障民权,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规范的社会管理,在高起点上开展各项民政工作,努力开创××区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对象的保障率、保障资金的到位率、保障金的兑付率达到100%。

2、全区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20户,脱贫率达65%以上,救助率达100;年帮扶城区困难户300户。

3、建立区慈善会,募集慈善创始基金300万元。

4、养老机构数量增长20%,床位数增长2O%,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以上。

5、到2010年,每个乡镇(涉农街道)都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中心。

6、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确保安置率达100%,自谋职业率达95%以上。

7、积极创建全国和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所有街道创建成省级社区示范街道,5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创建为省级示范社区。

8、到2O10年,全区100%的乡镇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乡镇,100%的村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

9、大力发展民政经济,福利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率、医疗保险率达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一节 主要任务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系。落实区、镇(街道)二级财政“1704”科目,救灾预备金应有相应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救灾预备金每年达100万元。建立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查灾、报灾、救灾的常规设施建设,形成救灾快速反应系统,提高救灾实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财政统支、部门协作”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保证低收入居民和困难户生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实现“低保”工作计算机网络管理一体化,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管理网络。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生活、重病医疗、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完善城区居民重病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面。建立××区慈善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扩大慈善基金规模和使用效率,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服务。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供养五保老人、“三无”对象、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城乡福利院和敬老院为主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抓好泰州社会福利院新院的选址、规划和兴建工作。力争到2010年,社会福利院达到省二级标准。

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供养标准达到乡镇上年人均收入的75%以上,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做好散居五保户供养服务工作,包护率达100,有条件的敬老院向社会开放,逐步寄养社会老人。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工作新机制。“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市区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社区建设以市、区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新体制。紧紧围绕《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的标准,加大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基础实施建设,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达到规定标准。推进“星级社区”创建,所有社区达到三星级标准,建成四星级社区12个。力争2007年创建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功能,加快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有一所老年康复中心医院或一所老年特护医院。

6、继续服务于军队和国防建设,建立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载体、以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新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和双拥模范乡镇(街道)、单位活动。协助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进程,引导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拥军优属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继续深入开展“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和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继续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完善“五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优抚对象优待金列入财政公共支出,实行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立功荣誉金、护理费“五金合一”,由银行代发。

继续加大安置改革力度,巩固改革成果,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积极引导和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各项优惠政策,切实维护退役士兵基本权益。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和优秀士兵培养、使用力度。

7、依法加强村委会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在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的基础上,力争创建成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区。

8、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主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培育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的行业中介组织、社会公益和服务性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行业协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整合现行行业协会,优先发展优势行业、新兴产业和WTO密切相关领域行业协会。根据××区资源特色和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情况,集中精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效益好、对经济有影响的农村经济协会。制定鼓励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民间组织年检标准和年检的新路子,建立民间组织管理信息化系统。

9、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抓好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和收养管理工作。一是深化殡葬改革。殡葬火化率保持100。进一步做好骨灰处理方式多样化、规范化工作,做好经营性公墓和安息堂的整顿和建设工作。二是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100%。加速婚姻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婚姻资料的微机化管理。三是加大《收养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规范收养登记行为,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

10、大力发展民政经济,为民政事业发展广辟财源。“十一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新增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00人左右。福利生产稳中有进,产品销售累计额超过2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75亿元。

第二节 主要措施

1、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改革的观念、统筹的观念、经营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统一广大民政干部的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强势民政,保障广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提高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全区民政系统机构、组织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战斗集体。有计划组织民政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和加强民政干部队伍。

2、加强民政事业理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民政工作职能和地位作用显现,为民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重视调查研究,加强理性思考,及时运用取得的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不断改进民政工作。加大民政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民政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和涌现出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民政、支持民政,形成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崭新局面。

3、加大民政事业投入力度。根据救灾救济、社会救助、优抚安置、五保供养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经费保障。一是向上争取一点。采取多汇报、多协调的方法,争取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财政投入一点。积极寻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加强市、区两级财政对主城区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民政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三是社会捐助一点。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倡导社会互助,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福利事业,吸引外资兴办福利事业。四是单位自筹一点。引导社会福利单位积极发展三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提高民政事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内部监督审计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制度。大力推进民政科技进步,加强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大幅度增加技术投入,与民政各项事业发展同步,逐步形成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化、办公自动化。

“十一”期间,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举措,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进行新的理论提升,进行新的制度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把民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第三篇: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建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特制定建阳市“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服务为主题,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以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培育发展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补充,不断增强档案部门服务各项建设事业的能力,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服务。

1、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市委、市政府将档案工作要求纳入潭委(2008)03号《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文件中去,做到与其它工作一起同部署、同安排,强调要“完善落实村务公开,做好重要村务活动和重点村政建设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依法建立健全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转发了上级《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市有关部门联合转发或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试点村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有力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市档案馆事业经费开始列入市财政预算;档案专、兼职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加强。档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南平市的检查验收。

2、市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认真组织学习和执行《档案馆工作规范》,在调整配强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按照平时抓、夯基础、抓规范化管理的原则,认真开展有关工作的自查自测和补缺补漏、整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了馆藏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利用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档案移交接收的质量验收及有关后续管理责任制度。重新编制了档案馆全宗情况备考表,制定健全了档案接收计划、接收名册和接收范围,理顺了一些全宗目录号、案卷目录号、全引目录号和有关存放示意图及部分检索目录不清、不全问题。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有关档案的接收和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接收了6199卷各类档案,其中:文书档案2629卷;设备和雷公口电站工程档案356卷;现行文件540件等。而且,还征集接收到了1949年建阳解放时南下干部进驻建阳实景照片、麻阳斋诗词、麻阳随笔、石矶诗词、秋枫集、建溪翁诗文稿、书林楼简介等一些反映建阳地方当代特色文化和具有地方特定历史情况的珍贵资料(如建阳大典和蓝氏族谱等)计12册(张);接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522卷。进一步改善和充实了馆藏内容。安排破损档案抢救586卷(其中土地清册档案550卷、民国档案32卷、珍贵资料3册),修裱完成有关虫蛀破损页面累计约9.4万页。开展珍贵档案鉴定工作,《潭溪黄氏重修宗谱》被列入首批福建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得到持续加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全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批工作,79个相关单位已有77个完成,编制审批质量基本达到省局要求。5年来完成有关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30项,组织开展有关执法专项检查5次,监督指导各级各部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档案业务建设100余场次。完成全市城关16个社区的建档合格认定工作,合格认定率达100%;全面启动党政机关档案年登记工作,2010全市已有94个副科级以上单位依法向市档案局办理了有关年登记手续。市邮政局顺利通过国家企业档案管理二级达标单位验收;市人行、建行、国税、公路局4家单位和12个基层公安派出所档案业务建设通过“省级先进单位”考核验收。有20个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了文书立卷改革,采用新标准按“件”整理档案。

4、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在市政府的关心下,从2006年起,“项目(二期)”的有关平台建设20万元资金已分三年拨款到位,所需各种软硬件的选购、安装应用也按逐步落实完成,并于2010年在南平市档案系统内首家顺利通过有关平台综合管理系统的总装、调试和省局组织的技术初步验收。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著录工作分有序推进,在市委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省局部署的三个阶段目录数据库建设基本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南平市档案局的检查验收,开始全面投入日常应用工作,基本适应了新形势下市档案馆的日常管理和社会公众对智能查找利用馆藏有关档案的工作需求,极大的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和工作效率。此外,市档案局(馆)门户网站建设和市档案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完成,进一步改善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条件。“网站”工作自2008年底试开通以来,已陆续对外发布有关文件和信息38篇、发布有关宣传照片2张,点击率达2535人次。

5、市档案馆的新馆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新时期中央对原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政策支持和一些市政协委员的提案意见,市委、市政府已先后通过有关会议,决定在城关童游火车站站前小区建造一座政府综合楼,来解决新馆的有关建设问题。目前,我市新馆建设项目已被纳入“十二五”福建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有关新馆建设的用地审批已经落实,综合楼平面图绘制初稿已经完成,新建馆库大楼的可研报告、环评等部分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6、档案公共服务取得明显成绩。2006年以来,共接待机关和社会有关方面查档服务3301人次,开放利用各种馆藏档案4281卷,利用各种文件资料5588件,复印9691份。同时,接待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文件82人次,84份文件。接待利用有关资料11人次36册,复印、抄、拍69页。各类馆藏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开放利用,既为全市各级机关、有关方面查考情况、编史修志和申报“原中央苏区县”提供了原始凭证,也为广大群众在依法了解、核实有关政策规定和工资、年龄、插队、入伍、林权、房产、婚姻关系等等社会需求方面带来了方便,为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条件、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政府公开信息84件次。通过福建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阳市档案局网站,上传我市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文件共437件,政府公开信息总点击率为6464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基础比较薄弱;三是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四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都要靠转变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按照省、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建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加强“五位一体”综合档案馆建设,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三、发展目标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市档案依法行政能力;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库建设达到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新增档案馆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馆藏各种档案数量增加40%;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市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覆盖率达50%以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移交档案目录数字化率达100%,各类重要电子文件归档率达50%以上;充分发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深化档案信息和本市政府公开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提高服务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争取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健全档案工作机制,80%以上的农村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70%以上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档案公共服务建设。围绕发展大局,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依法及时收集、整合政府公开信息,做好查阅服务工作。优先整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运用现代网络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涉农档案资源和涉农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通过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

(二)加强市档案馆新馆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档案局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通知”(闽发改社会[2011]117号)精神,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市档案馆的新馆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新馆的有关建设任务,努力把新馆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本市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档案馆。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按照已经修订的市档案馆接收范围,全面依法部署安排市属有关单位2005年以前有关档案资料的进馆移交工作,加大对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力度,实现部分重点单位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收集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建设、改制和破产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地产、农业农村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加强地方特色档案、重大活动(事件)档案和著名人物档案以及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宣传贯彻《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市直有关单位归档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建设与监督指导,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档案原文数据库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市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初步达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

(五)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的要求,在市直有关单位全面督导执行已审批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规定”。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贯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广泛开展。深化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积极推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市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档案馆。扎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以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

(六)加强档案安全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档案安全保密教育和专项督查,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加大档案安全投入,配备完善有关安全设施设备,提高全市档案馆(室)安全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我市有关档案馆(室)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施设备安全。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审查与管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和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定期检查了解档案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法解决好档案基础设施,国家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保障本地或本部门各类重要的档案资源都能依法得到集中和安全管理利用,保障一些已经面临损毁的重要档案资料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和抢救。

(二)突出主体,项目带动。

“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基本完成市档案馆新馆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要大力推进我市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基本功能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并建成以“馆藏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以各类档案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数字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管理中心”、“灾备中心”、“共享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实现数字档案的采集、管理、共享等业务功能网络化、自动化的新型数字档案馆。同时,要结合开展珍贵档案价值评估和评选工作,加快对馆藏有关重点档案的抢救修裱,并努力改善保护条件,使之得到永久保存。

(三)依法治档,提升水平。

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规范档案执法行为,提高档案执法监管水平,促进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四)人才强档,开拓创新。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弘扬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档案工作氛围,引导全体档案工作者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最新档案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技能。同时,继续实行档案工作人员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多层次、富有实用性的档案继续教育,着力培养档案业务骨干,着力为企业社会档案人才培训提供帮助。注意引进和培养一些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强化责任,督促落实。

借鉴全国机关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经验,依法探索新形势下我市一些行政体制改革有关文件(档案)管理的试点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把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目标任务每年依法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各,按照高效党务、行政和事业管理体系的有关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责任机制建设,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专项督查和档案年登记、归档文件电子目录年报送等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一些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监管,加强下派村支书依法治档工作责任。推动“十二五”规划有效落实。

第四篇: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光泽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光泽县“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全县消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和《南平市“十二五”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光泽县消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县未来五年消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执行《消防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全县消防工作成效明显,公共消防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火灾形势相对平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消防工作社会化持续推进。各地认真落实《光泽县“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建立了县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积极开展消防工作。各单位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社会消防安全责任网络逐步完善。开展了“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火灾隐患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发生火灾68起,死亡0人,受伤1人,经济损失635.5万元,与上五年相比,经济损失上升156.2%,火灾起数上升100%、死亡人数下降100%,全县火灾形势进比较严峻。

消防宣传教育持续加强。各级各部门以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为重点,通过“119”消防宣传日、《消防法》宣传、消防站开放、发展消防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十一五”期间,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消防安全常识教育课程,邀请消防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有力促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的普及。

部队灭火救援能力持续增强。公安消防部队立足现有装备,改革训练模式,广泛开展攻坚组集训、对抗比武活动和打造闽北消防铁军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119次,出动人员1029人次,车辆198台次,共抢救人员451人,疏散被困人员1574人,挽回经济损失875万元。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持续规范。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开展消防执法示范单位建设和“大培训、大教育、大比武”活动,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围绕服务海西建设大局,出台《消防监督执法便民利民措施》,主动为省、市重点工程和灾后重建项目提供优质消防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县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一是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有的地方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有的部门没有全面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一些单位、场所防火安全责任不落实,特别是少数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消防管理不严,使用易燃有毒装修材料,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增加了火灾发生几率。二是公共消防安全基础比较薄弱。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初起火灾扑救力量不足,农村地区火灾防控能力薄弱,农村亡人火灾形势严峻。三是火灾隐患整治形势比较严峻。静态火灾隐患难以彻底消除、动态火灾隐患难以有效控制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消防宣传教育不够普及。公民消防安全素质还不高,群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现役消防装备和警力不足。处置重特大火灾的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扑救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隧道和石油化工等火灾的装备;消防力量增长缓慢,消 防训练基础设施仍未完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健全。

消防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消防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必须准确把握消防安全新形势,积极应对消防工作新挑战,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先试先行,敢于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光泽消防工作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全力推动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光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发展方向,以落实《消防法》为主线,以强化公共消防安全,构建和谐、平安光泽为目标,完善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政府部门组织领导责任、监管责任、设施建设责任、检查考评责任。进一步壮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拓宽消防部队经费,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攻克制约和束缚消防事业发展的难题。为光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特色经济强县,全面实现《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供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加快光泽推进消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服从、服务、优化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服从服务意识,坚持不懈狠抓火灾预防,坚持不懈狠抓灭火救援,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断优化消防安全环境。

——统领、转移、攻坚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消防工作,切实把消防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用改革的方法、发展的实践,检验和加强各项工作,推动消防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巩固、创新、发展的原则。抓住和用好“十二五”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总要求为宗旨,巩固现有的建设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统筹、协调、和谐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和建设需要与保障能力的关系,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抵御火灾能力有效增强;消防安全知识全面普及,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继续提高,扑救初期火灾以及火场逃生自救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关注消防、全民支持消防、全民参与消防的氛围日益浓厚。

——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小于0.19。

——完成总体规划的乡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

——综合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和预案、指挥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实战要求。

——各乡镇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率100%。

——新建消防站1个。

——新增战斗车辆6辆。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车辆装备建设达国家标准。

——征召专职消防员不少于10人,消防文员不少于5人。

——城市90%以上的居民基本掌握火灾预防、逃生自救、报警、灭火器的使用等消防基本常识。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加强消防基础建设、能力建设、科技建设、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掌握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的主动权,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

第一节 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一、加快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编制城乡消防规划。根据城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各乡(镇)要加紧完成消防专项规划。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业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2012年60%的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40%完成审批;2013年90%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70%完成审批;2014年,所有乡(镇)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

加快老城区和城镇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区和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市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2012年,所有乡(镇)市政消火栓达到建设标准。各社区要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村”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2015年,所有乡(镇)公共消防设施均达到建设标准。

第二节 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一、加强火灾隐患整治基础

把保持火灾形势稳定、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开展人员密集、公众聚集、“三合一”等场所及高层(地下)建筑、建筑施工现场、危险化学品、文物保护单位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消除火灾隐患。建立多部门联动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继续实行政府挂牌督办整改重大火灾隐患,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火灾隐患整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火灾隐患举报、公布通报、媒体曝光等制度,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促进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及个人坚决实施行政处罚,并确保执法到位、隐患消除。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完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二、加强基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

(1)夯实基层消防组织建设。农村、社区要建立健全消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2012年,所有乡(镇)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配备具有消防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

(2)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村(居)委员会要成立以村(居)委会主任牵头,其他村(居)委会成员和驻村(社区)警务人员参加的消防安全工作委员会,配备专(兼)职防火员,协助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宣传。乡(镇)与村(居)委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每年组织考评。村(居)委会制定、发布《防火公约》,与辖区物业管理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社区内的小场所要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要实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安全提示和检查。各社区、建制村至少设置1个固定消防宣传专栏。

(3)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兼)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并加强保安人员消防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加的志愿消防队。2012年底,所有乡(镇)、建制村、社区消防工作基础达到火灾防控“四个基础”建设标准,10%的建制村、社区达到消防安全示范乡村(社区)的标准。

(4)夯实部门联动基础。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职教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旅游部门要负责组织旅游星级饭店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经贸部门要负责组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文体新部门要负责组织舞厅、卡拉OK厅、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敬老院、福利院和经审批的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公安消防机构要负责指导各部门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火灾防控网络。

三、提升社会消防管理创新水平

建设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推广普及“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动社会单位和群众,共同夯实消防安全工作基础。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自动消防系统操作等消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积极培育和依法监管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火灾风险评估、火灾损失核定等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建立隐患整改资金保障机制,依照相关规定支取使用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整改多产权建筑火灾隐患。探索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贷款审核、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第三节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一、大力开展消防宣传

各级政府研究制定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发动组织干部群众到消防站参观学习,利用各乡(镇)、村(居)宣传阵地对村(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科技、司法行政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加强经常性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及时曝光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

二、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

要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消防等部门密切协作,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并推广经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应主动承担消防安全公益宣传义务,支持开设公益性的消防宣传专版、专栏,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建立并运用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三、全方位普及消防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将消防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至少2次,确保所有学生基本掌握火场逃生自救要领。宣传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和城区、居民生活区、公众聚集场所,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灭火常识。消防部门开放消防站、消防教育馆,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员工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使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全部人员、城区学校全体师生和50%以上社区居民、流动人口,到具备消防宣传教育功能的场馆(场所、单位)参观、体验1次以上。

四、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

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定期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消防业务培训。各级政府、公安、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文体新、广电、安监、旅游等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推动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完善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专业人员,消防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人员等特殊工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

五、推进消防志愿者活动

在现有消防志愿者组织建设和活动成效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做好消防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和建队工作,积极发展壮大消防志愿者队伍。“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各乡(镇)注册消防志愿者的人数达到本地区常住适龄人口总量的3% 以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建制村至少成立1支以上消防志愿者服务队。

第四节 提升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

一、抓好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和社会联动机制,制定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的实战性演练。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12年,按照公安部《县级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装备配备标准》配齐车辆和器材装备。建立警地联储联运的社会化救援物资保障机制,满足各类灾害处置需要。

二、强化灭火救援攻坚组建设

消防中队组建1个集灭火与抢险救援职能为一体的攻坚组。攻坚组每年调整补充并由消防总队、支队集中训练,提高火情侦察、梯次掩护、生命搜救、堵截控火、强攻灭火、关阀堵漏、抑爆排险等实战技能。按照《公安消防部队攻坚组装备配备标准(试行)》(公消〔2009〕362号),配齐灭火救援攻坚组器材装备。

三、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强化专业训练,加强基地化、适应性训练和实战化演练。完善消防员资质考核机制,推动消防员等级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轨并行。加强“六熟悉”、预案制定与应用,逐步实现预案网络化。完善全勤指挥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指挥员综合素质,持续开展攻克疑难灭火救援课题研讨活动。2014年,公安消防中队建立特勤班。

四、完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

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修订完善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消防救援应急预案,加强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性灾害事故。

五、强化信息技术开发应用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完成公安消防大队信息中心、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建设任务,开展应急卫星通信、移动接入平台、短波及超短波通信网建设;大力推进消防软件一体化建设,推广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指挥、部队管理、消防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和综合统计分析等业务信息系统。并添置专用消防通信指挥车。

六、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以上的乡(镇)、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全国和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省级以上的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需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同时,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队伍,为消防部队补充社会力量。其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工资福利和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经费每年不少于4万元,并且每年经费增长不低于公安消防部门消防业务费的增长。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消防安全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各类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支持作用,落实各项消防工作保障,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第一节 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落实政府组织领导责任

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乡(镇)长负责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措施,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并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督察、考评、奖惩机制,将消防工作列入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督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或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定期协调解决灭火救援、消防队伍建设、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二、落实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公安消防部门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规范消防执法行为,监督指导辖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住建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特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备案的商品房项目建设工程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或备案抽查不合格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或备案凭证的,教育、文体新、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不予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法不予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工商部门对消防审批被依法列为市场主体登记前置审批的,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坚持先证后照。发改、财政、住建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装备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住建部门要加强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导乡(镇)管理乡镇消防水源和供水设施;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

三、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要开展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四个能力”建设,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使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设置规范、醒目的消防设施器材标识,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单位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2012年底,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到“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四、健全消防安全检查考评机制

各乡(镇)要将消防规划和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将消防规划和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定期对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第二节 加强消防工作保障

各级政府要制定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标准,切实增加对消防工作的经费投入,使消防经费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将社区和农村消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组建志愿消防队的单位和组织应当提供消防装备、设施、训练等经费。应积极设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按照社会捐赠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消防公益事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器材装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

要健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积极探索、完善消防文员工作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程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建设、设计、施工、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质量负责,承担主体责任以及不履行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预防和杜绝产生新的火灾隐患。建筑业主要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管理,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落实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制度。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确保公正、公平地开展中介服务。积极探索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

三、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要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在推进合同制消防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安全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四、认真落实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

依法处罚消防违法行为,适时开展针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及消防产品方面的专项执法行动。认真梳理消防行政执法依据,全面落实消防执法责任制,强化消防执法督查,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消防行政执法体制。

五、严格消防安全工作责任追究

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对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节 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公安消防部队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素质强警,全面加强消防部队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纪律建设。建立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人才机制,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官兵献身消防事业、投入特色经济强县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官兵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官兵的理论水平、改善官兵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编制并实施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做好与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任务的衔接。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的建设项目和发展政策中。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准确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在规划实施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奠定基础。

第五篇:南平市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南平市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南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政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县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县残疾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将助残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使广大残疾人受益。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等系列活动,全社会支持关心残疾人的氛围逐渐形成。扶残助残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城市道路、建筑物和信息无障碍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创造了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9700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和服务;政和县分别获得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荣誉称号。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有876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就业残疾人250多人,累计扶持2683万人次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有2437位残疾人纳入低保,有2939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每月还领取30-50元的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享受医疗救助金达到2300多人;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达到4000余人。政和县被省政工委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残疾人得到实惠最多、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社会影响最广的五年。《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指标全面完成,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全县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城乡和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健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福乐工程”,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总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制定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5.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6.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优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专栏一:主要工作目标

1.社会保障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进一步落实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试行低保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实施“关爱行动”等一批助残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2.公共服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000名;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扶持5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5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和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为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提供经费。

——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争取省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3.支撑体系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建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

——建设好县、乡、村扶残助残志愿者队伍,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骨干残疾人服务设施。

——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用好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残疾人事业经费,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全面推进“海西助残”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充实完善残疾人综合管理数据库。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要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应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在分配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补贴时按相应政策给予优先。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制定、完善各类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不低于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的25%;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4.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政策,逐步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贫困残疾人专项康复救助制度。

5.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实行统一补助标准,适时扩大受助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试行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发放居家护理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费用,挂号费、诊疗费,市内公共交通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有线电视和宽带费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免费供应500件各类辅助器具,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政策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开展各项康复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2.加强县乡两级专业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创办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制定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民政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

3.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康复服务需求建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创建1个省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和2个市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全县社区康复协调员轮训一次。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4.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对孤独症、智力、听力语言、脑瘫等儿童康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光明行动”,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康复工程项目。开展融合式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5.为残疾人免费配发500件辅助器具。制定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管理办法,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开展适配服务。

6.实施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康复工作中的高端作用,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制度”。发挥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继续将特殊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教育强县”督导评估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继续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采取灵活形式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3.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特殊幼儿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

4.支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支持市聋哑学校和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和新办特教幼儿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相关机构承担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和职责。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5.中、小学校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入学学习,接受“双高普九教育”。

6.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特教津贴。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享受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等待遇。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及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本省普通高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8.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500名。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加强和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和使用。加大宣传、促进就业,应收尽收、收支平衡。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将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专产专营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范围。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总体达到收支平衡。

3.建立健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公共服务项目和就业督导工作范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指标。各部门新招录公务员根据招录岗位设置需求,对于适合岗位,优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事业单位经人事部门批准可单独考录残疾人大学生。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残疾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办好全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5.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鼓励盲人参加国家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支持各级医疗按摩机构录用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助有资质的困难盲人开办按摩店。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名。扶持开办1个省级“福乐盲按店”。

6.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县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达标。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开通残疾人就业服务专线。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五)扶贫

主要任务: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残疾人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2.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康复扶贫贴息贷款,逐步增加省级专项配套资金,对集中吸收困难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扶持创建2个“福乐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为1000名残疾人免费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或提供培训补贴。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继续实施“全省农村万名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重点安排贫困残疾人。

4.实施“安居行动”,积极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设或危房改造,“造福工程”、省福利彩票公益金等给予支持。开展乡村“福乐苑”建设试点,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提供集中过渡性住房。

5.调动各种力量扶持残疾人脱贫。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各级干部、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结合干部挂村,支持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残疾人脱贫致富。

(六)托养

主要任务:

——推进“福乐家园”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为500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政策措施: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五年计划。

2.建立健全以省级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养护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县乡二级建设星溪里、县敬老院等2个残疾人托养服务骨干示范机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3.大力开展居家养护服务。继续实施省级贫困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项目,并逐步扩大范围。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养护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的水、电、气费同价优惠待遇和专项补助。

(七)文化

主要任务: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政策措施:

1.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相关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大力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艺团体参与。

2.继续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探索建立基层残疾人文化阵地。积极参与“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3.县乡公共图书馆(室)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和盲人有声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

(八)体育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

——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重大残疾人国内、国际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政策措施:

1.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推动残奥、聋奥、特奥运动均衡发展,经常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发展到100人。

2.实施自强健身行动。举办区域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体育器材,依托社区健身活动场所,扶持建设2所“福乐健身站”。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3.建立选拔、培养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的机制。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选送更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进入省和国家队。解决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4.组织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运动会,选送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争取优异成绩。

(九)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部门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政策措施: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各级政府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贴。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与推广。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依据《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督导工作。城区公共交通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免费停放残疾人驾驶车辆。依托有资质驾校开设残疾人驾驶汽车培训班。

3.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实行个性化服务,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适当补助。

4.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互联网和手机、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无障碍方式发布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普法宣传。

——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实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进一步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县“六五”普法规划。

3.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无偿性的服务。实施法律救助行动,完善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为残疾人做好法律救助工作。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县、乡残疾人信访网络服务平台。加大残疾人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基本形成残疾预防机制。

——实施重点预防工程,建立儿童残疾筛查报告制度,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建立新生儿筛查及出生缺陷、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监测档案。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婚前卫生指导、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4.加强有关残疾预防法规执行力度。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动。

专栏二:“福乐工程”主要服务项目

五大计划

1.社会保险计划: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2015年前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

2.补助救助计划:对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实行统一标准;为500人次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补助;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

3.护理补贴计划: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提供居家护理补贴。

4.信息助残计划:建设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县以上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5.志愿服务计划: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十大行动

1.儿童康复行动: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残疾报告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实施孤独症、智力、脑瘫、听力言语等康复项目。

2.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目标。

3.爱心助学行动:为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每人每年补助学习经费;发动社会扶残助学。

4.就业扶持行动:开办“福乐盲按店”,扶持5名盲人实现就业;开办“福乐报刊亭”、“福乐爱心店”,扶持100户“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扶持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推荐和评选1个省级优秀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窗口、1个省级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场所、2个省级扶贫就业示范基地。

5.农村扶贫行动:创建1个省级“福乐种养基地”;扶持5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对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重点发放贴息贷款。

6.文化建设行动:组织参加 “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覆盖面达65%以上;县以上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

7.自强健身行动:建设1个“福乐健身站”;每个街道、乡镇配备兼职的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300以上。

8.安居行动: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造或危房改造;开展“福乐苑”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购买或建设过渡性住房;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9.辅具适配行动:为残疾人免费供应辅助器具500件,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开展“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适配服务。

10.法律救助行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作用,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残联代表大会的作用。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确保县残联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加强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

2.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开展全县残疾人联络员培训。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重视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

3.县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设立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落实工作经费;支持创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扶持残疾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4.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5.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作用。

6.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县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服务计划。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7.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

(十三)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应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实施信息助残计划。建立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继续加强“残疾人在线”门户网站及市、县级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开展个性化、多形式的网上服务。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2.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益建设项目,在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对中央经费支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予以经费配套。

3.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为5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等服务。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掌握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强残疾人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措施:

1.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2.开展残疾人状况和数据监测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政策措施:

1.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县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频道和栏目;积极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继续组织全县新闻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活动。

2.对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创造条件建立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服务质量和监管制度。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专栏三:“福乐工程”主要能力建设项目

五大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县以上残联组织建设全部达标;建立健全县以上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

2.“福乐家园”建设: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3.特教机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

4.服务设施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就业中心、辅助器具中心等设施规范达标。

5.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服务、体育健身、维权等专业人员和专兼职残疾人工作人员,配齐基层残疾人联络员。

四、纲要的实施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乡(镇、街道)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部门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各部门要将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逐年逐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县、乡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各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在“十二五”期中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绩效评估。

附件

纲要有关名词注解

福乐工程:“福乐”是福建省残疾人幸福和快乐的愿景。福乐工程是我省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独创的品牌工程,通过品牌带动、项目带动,更加务实地让广大残疾人受惠,从而促进全省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

福乐家园:是专门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托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文化体育等公益性的服务场所,其宗旨为“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

福乐苑:由乡、村两级集中购买或建设的住房,专门为无经济能力自建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过渡性使用。

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二级的各类残疾人。

极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的各类残疾人。

下载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南平市浦城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县老龄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北大门”建设,根据《浦......

    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

    松江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松江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动本区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上海市政府《部室共建国家现代民政示......

    平凉市崆峒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平凉市崆峒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2006年以来,我区的民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

    酒泉市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酒泉市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有关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最终定稿)

    关于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xx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为做好我市民政......

    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咸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特制定《咸阳市民政事业“十二五”发......

    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全文)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障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产品贮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90%的农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