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乡镇医院改革
浅谈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及新医改形势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滕州市东沙河卫生院马波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它直接为辖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卫生防疫、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地方病(皮肤病、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服务。随着医疗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面临的基本问题及下一步改革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医改成败的关键,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
一、当前乡镇医院存在的问题:
1、医疗设备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治疗需要目前多数地方财政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由于落后的运营机制也是捉襟见肘。有限的条件不仅导致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达不到标准,就连基本的医疗器械也很难备齐,现在很多卫生院B超、心电图、生化仪、及X光等医疗设备存在老化现象。
2、缺乏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医疗人才短缺是乡镇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拥有八亿农民,工作在基层的医务人员责任重大。而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大部分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在一些普通常见病上尚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遇到一些内、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就束手无策,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甚至不排除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而误诊或耽误治疗的情况
3、财政支持力度不足虽然我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不低于5%的基本要求,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超出lO%的比例相比,我国财政投入力度仍明显不足。乡镇医院只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提高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上才能使资金发挥最大效应。因为再先进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也只能是摆设,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而实际上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发放工资和硬件更新上,财政部门不健全的资金考核机制也给资金浪费提供了可乘之机。
4、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安全防范和责任追究不够。对工作不细致,观察不及时,检查不全面,诊疗不规范,预后不掌握,告知不到
位,甚至超范围执业、无资质行医,因医疗差错事故等失误造成的医疗纠纷,既没有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质量目标责任制,也没有进行认真总结,汲取教训,更没有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麻木消极情绪等现象相当普遍。另一方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执法力度不够,对非法行医、伪劣药品打击不力;二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也存在有章不循、医务公开不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不强,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环节质量控制不力,医德医风建设抓得不够;三是部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技术素质差、服务意识不强,医患沟通不够,纠纷隐患较多
5、乡镇卫生院管理者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现在很多乡镇卫生院“重业务、轻管理”、“重医疗、轻预防”,现在卫生院为了职工工资福利及医院正常开支不得不一味抓医疗抓收入,而轻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医院的管理者均来自于临床一线,都是专业业务能力较突出的医技人员,但管理知识相对缺乏,大多数对经营管理理论及实践知之甚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管理知识培训,加之身兼数职,无暇学习研究管理,依靠经验管理和粗放经营,导致卫生院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难以按照卫生院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农村卫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农村卫生需求的变化,缺乏敏锐的经营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新医改形势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1、着力引进培养专业医务人员,使医院整体业务水平提高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明确我们缺哪方面的人才,不要盲目引进,注重人员结构层次要做到年龄及职称合理。同时,加强乡医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多种形式,逐步使乡医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国家和市规定的相应执业或专业技术资格。继续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以形成一定的技术梯队。增强现有技术人才的内涵并购置部分医疗器械及更换老化医疗设施,满足医改的发展和老百姓就医的需求。
2、政府应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力度政府的支持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主题的职能,保证医疗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并足额到位。
3、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对医务人员进
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更新服务理念,强化亲情化服务,注重医患沟通,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医疗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求医务人员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又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业务上不断钻研,技术上不断更新。严格落实各类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认真落实医疗、护理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关规章制度、职责和操作规程,重点抓好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病历、处方书写等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考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了院内感染监测工作。
4、建设特色专科,拓宽服务领域对于经济效益欠佳的乡镇卫生院,如果在创办特色专科方面有所突破,将会为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我院目前创办有眼科、肛肠科两个特色专科,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拓宽我院服务领域打下了良好基础。
5、突出重点,全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卫生院的重要职能。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医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老百姓是否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医疗服务。要加大人员及资金投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站的建设、配备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投入高标准的办公设施,完善预防保健网络,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站疾病防控的职能作用。卫生院作为全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中心,应承担全镇的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及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任务,有效地发挥预防保健的监督指导作用。对特殊人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孕产妇、6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要重点管理。现在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的挑战,相应的对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利用公共卫生服务掌握老年人的卫生需求。
6、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提高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卫生院为龙头,村卫生室为网底、市级及以上医疗单位为后盾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室在确保完成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和应急能力建设;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接受卫生院统一管理。乡村医生要做合理调整,在岗在位,分工明确。对标准化卫生室统一配备办公用品及宣传栏。医院要组织医护、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科室对卫生室进行考核指导,按照考核得分确定补助标准并及时发放乡医补助。完善公共卫生监督建设:本着“依法行政,政事分
开”的原则,整合各项卫生监督职能及医疗执法职能,实行综合执法,打击非法行医,保障正常的卫生秩序和城镇居民的健康权益。
7、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网络管理,即结即报,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突出惠民和便民原则,让参合农民放心满意,农民参合率达100%。同时在推行过程中,逐步提高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使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8、要加强财务管理,精打细算,管好钱物, 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管理财务管理是保证医院发展和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严格控制不必要支出,降低消耗,填堵漏洞,是提高医院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要定期对院内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合理支配院内的有效资金,争取以最小投入,换回最大效益,始终坚持走优质、高效、低耗管理模式。重大支出,集体讨论,大型设备购置,要组织可行性计划和市场调查,避免因决策过失造成资金浪费,给医院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失。加强招待费等方面的监督,实行申报和限额管理等制度,使非业务性开支大幅下降。深入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管理,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管理,加强从药人员的培训。规范药库、药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杜绝药品回扣。严把进药质量关,所有药品均从网上平台采购,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卫生室统一从医院中心药库领取药品,卫生院、卫生室均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用上了放心药、低价药。
9、健全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卫生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通过组织、协调手段,使卫生院各个环节的工作互相衔接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功能,科学的对医院进行标准化管理。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卫生院工作量合理定编、定员、定岗,实行全员聘任,实行绩效工资,加大工资中绩效工资的比例,把职工利益和医院利益绑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制订了《综合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了各类人员的目标、责任,强调各个环节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提高卫生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应具备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管理素质、知识素质,管理者要有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培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便按照医院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农村卫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能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创新能力;对农村卫生需求的变化,能有敏锐的经营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提升领导力,卫生院院领导应对医疗改革,确定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远景目标和策略,吸引注意力来做出计划,建立人员构架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以保证高效地实施计划。
10、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处理 目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 被各地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部门鉴定为医疗事故的亦不少见。新的条例赋予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 为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诊疗工作中, 应注重病历书写的时效性、用词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在服务好病人的同时, 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1).避免医疗纠纷关键在事前预防一要加强职工的法制教育, 树立依法行医的自我保护意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律、法规,教育职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依法开展诊疗活动。二要教育职工树立时间观念。对待急诊病人要分秒必争, 当班医护人员要保证值班在位。三要实行服务承诺,严格执行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病人讨论制度等, 提高病人满意度。四要教育职工注意文明用语。做病人思想工作要动真情、亲情, 对病人预后要交待清楚, 术前谈话要认真签字, 答复病人提出的问题要果断, 解释问题要准确。
(2).处理医疗纠纷关键在于积极化解矛盾作为卫生院领导, 对发生的医疗纠纷要重视, 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要积极应对。首先, 应派质控领导小组成员调查纠纷发生的经过, 听取病人及家属的反映及要求, 掌握第一手资料, 分析纠纷原因及医务人员的过错在哪里。第二, 注意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有时病人及家属说过急话, 说难听话,提出无理要求, 无端指责。在这种情况下, 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 争取病人及家属理解, 避免事态的扩大。第三, 通过相互交谈, 寻求解决纠纷的办法。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可以协商解决, 也可以通过市级以上医学会鉴定给予定性后寻求司法途径解决。
(3).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损害事件一旦发生, 将会使医院面临巨额的赔偿。在目前我国社会医疗损害保险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医院应该自己购买医疗责任险。在发生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时,有保险公司及时介入,可以避免巨额的经济赔偿, 使赔偿更加合理。
(4).医疗纠纷处理后还要强化事后教育要把医疗纠纷的主要问题、责任原因、处理过程, 向职工讲明白, 以吸取教训和经验, 教育当事人及全院职工, 防止类似的纠纷再次发生。如果确因职工不负责任造成纠纷的, 应严肃处理, 并申请卫生行政部门给予停止执业。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它直接为辖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卫生院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以及加强队伍建设、基础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要结合自身实际,尽最大可能地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院的服务功能,为构建新型乡镇卫生院探索新路子,为农村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第二篇:论乡镇医院改革
论乡镇卫生院改革
我是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务工作,随着医疗卫生得一步步改革一次次失败,提一下个人浅见。个人认为医疗工作的一次次改革失败其根本有两个原因。
一、好的政策没有彻底执行。
二、好的意见没有真正提上去。简单的考察、调研是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呼声的,需要基层卫生工作者参与其中,并且严格执行。我对现有状况提出以下几点:
一、提高基础福利待遇:
这是每次医改都要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标准时什么?执行到哪一步谁来监督?执行不彻底向那投诉?投诉后怎样处理?一味的检查是看不出来的。检查时给的工资表是表象还是事实?国家补发的工资真正、一分不少的给到了职工手里没?到现在还有一个月拿着不到800元的工资在没日没夜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大有人在。
要提高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的是休假,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需要值夜班的科室就两个人,并且是值完夜班当天上午还需要继续上班。医院开会、工作忙时下午也不许休息,拿着不到800元的工资需要每月在单位30个白天15个夜晚。没钱养家、家庭又何在?停薪留职在基层很常见,为什么存在如此普遍?值得反思!
二、不单搞预防,医疗实行“联合卫生院”:
本次医改提出卫生院以预防为主,可到乡镇很多人理解
为以后就搞预防就可以了,不用再给患者看病了。有病的转上级医院。于是就突出一个问题,县级医院有多少张床位,有多少名医生?所以我提出联合卫生院。这次提出的联合不是单纯的搬迁联合,是指把相邻的3—4家卫生院各个培育出重点科室,其重点科室要达到县级医疗水平,使老百姓多重选择。国家投资设备,卫生院培养人才。相邻的卫生院建立合作关系。如A院为内科其配备心脏彩超、胃镜等。B院妇科配备阴道镜、利普刀等、C院外科配备优质手术室、呼吸机等。D院儿科也配备相应的设备。如此不但能减少国家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而且不会资源浪费,使卫生院人员不足优先突出。不盲目的扩充。
三、联合上级医院远程或实地讲课:
远程会诊这个名词已经不是新闻为什么基层到现在还没有开展,基层面临的疾病更广泛,有些新的疾病资料更加匮乏,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个主任、专家赚取学分的课件,而是在基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让每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对近期的疑惑提出来汇总后,由上级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讲解。疑难手术如果有病才应该进行一些教学录像逐步进行讲解。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水平。
本人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对今后的医疗改革起到一点作用,好与坏都是一份心。
张瑞巍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六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既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只有了解了实情,掌握了本辖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在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大部分乡镇在贯彻中央及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绝大多数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发展势头比较健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乡镇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如下三大突出问题。
问题之一: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还不够到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七站八所单位主要负责人,人事任免权均在上级党委和部门,对其进行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难以实施,再则部分乡镇领导主要领导,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存在畏难思想,怕招怨、怕捅娄子、怕失面子、怕丢票子,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愿指出、不愿批评。思想认识上的错位导致部分乡镇未能很好地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查考核机制,对站所、村队的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或者出于保护自身干部,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追究效果不理想。最终导致基层乡镇党风廉政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和提高。问题之二:干部竞争意识不强烈,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社会上普遍传言着当了公务员就有了“铁饭碗”,在实际当中也还存在着能干的不能进,不能干的不能出现象。在乡镇事多人少有岗位,不怕没事干,无人竞争岗位稳,更有偏多年老者由于没有进一步的政治追求,只想安稳再干一两年就好好退休,思想不思进取,导致竞争意识不强烈,作风不扎实,工作敷衍塞责,满足于过得去,服务意识差,办事推拉,官本位思想重,摆官架子,损伤了党的威信,民众的愿望。
问题之三:人员配备不足,纪检干部不专业。乡镇一级大多缺编,民政、武装、共青团、妇联、科技、计生、综治、人大、宣传、统战、工会、工勤人员等职位上级大都要求配备专职,但是乡镇正式人员往往不够安排,不够就得兼职,有的一兼甚至兼3—5职,兼职过多,工作就难以做好,做不好领导不满意也没办法,但是群众就不满意,对政府就有意见。就纪检干部来说,从调查和实际工作看,由于乡镇干部较少,大多乡镇纪委干部分管着其它多项工作,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着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再则每次乡镇党委换届后都会新进一批纪检干部,这部分干部也是从乡镇其它职务变换而来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业务培训,对其工作一知半解,这样一来,由于业务的生疏,加上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本镇,对查办乡镇的案件就有一定的难度和为保守本乡镇“尊严”的一面,不至于得罪本乡镇人员和上级说你工作不力,与此同时,由于不专业,办案经验不足,许多大的案件和群众举报的信访案件线索,一查就否,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由于乡镇纪委查办案是查、审、处一体化,有时会有新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产生,所以,群众对上访举报腐败和不正之风失去了信心,导致基层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劣势越演越烈,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基层民众中越来越不被认可。
二、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些措施
存在上述这些问题,或许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的因素造成的。党风廉政建设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共同来参与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剖析、整改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笔者认为要推进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就要长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习,抓提高,增强干部自身素质。新的时代,要求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机关成为学习型机关,人才是学习型人才。作为乡镇要坚持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乡镇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机关干部会等各种会议,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知识,一是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侧重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条例;二是坚持党报、党刊如《广西党风廉政教材》中刊登处理违纪党员典型案例的学习;三是学习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领导干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四是学习道德修养与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通过经常性的统一组织学习,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增强道德约束力和纪律观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二、健全制度,抓落实,科学推进党风廉政工作。建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的长效保障机制,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使之公众认可,行之有效,并逐步完善形成紧密联合的体系,保证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有了制度还要抓监督落实。一是要经常抓、抓经常,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把党风廉政建设所要求的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抓好本乡镇机关中层干部、站所、村级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加强责任考核,强化责任追究,提高廉政责任意识。二是乡镇人大代表及各方面监督员要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强化监督的强制性,加大对乡镇组织和个人政策法规执行的监督;三是乡镇纪委要适应监督工作的需要,加大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有时查上班签到,有时查下村情况,或到办公室抽查,或用电话抽查。通过多种有力措施,保证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文明执法,不以权谋私,不以势压人,不徇私枉法,做到公开公正,树立“亲民、为民、爱民、富民”的良好公仆形象。
三、规范政务,抓公开,加大党风廉政建设透明度。一是乡镇、村队都要对每位领导和干部的职务、职责进行张榜公开,公示上墙,便于群众办事及监督;二是每季度按时对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上墙,每进行政绩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民主理财和群众参与意识;增强财务管理、工作实绩透明度;三是每年由乡镇分管党务副书记、纪委书记牵头,组织乡镇纪委、财政所有关业务人员,成立财务检查审计小组,通过一查、二看、三听、四审,对乡直各单位和村队财务进行全面检查审计,切实杜绝财务漏洞。通过检查,弄清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公开,促进乡村两级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四、严格管理,抓培训,转变干部作风,提高业务素质。
制定相应的会议、考勤、学习、劳动、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从乡镇机关到各站所、村队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化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全面加强对干部的监管力度。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规范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统一管理、公正管理。考核制度要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狠抓落实,达到转变干部作风和规范干部行政行为的目的。同时要抓好干部职工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服务质量,尤其是乡镇纪检干部,大多是非专业出身,办案知识不足,更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办案能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好服务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四、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查处违纪案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全面落实信访首访责任制和双向承诺责任制,按照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坚持信访举报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把信访举报工作作为惩治腐败的前沿阵地,切实抓紧抓好;二是根据信访举报的情况,对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和贪污行贿、挪用公款以及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惩治腐败行为;三是按照有关规定,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起到警示作用。
五、强化廉政知识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乡镇纪委要加大党风廉政知识宣传、宣讲力度,通过创办廉政讲堂、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歌曲传唱、廉政标语等形式,使廉政文化 “五进”,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通过“五进”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激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廉政监督活动,营造良好的廉政舆论氛围,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干群人人讲廉政,齐抓共管促廉政新局面,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农村更加深入扎实的开展,取得更大成效。
总之,抓好基层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清做好的,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之中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加快发展,狠抓落实,基层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得到取得实实在的效果。
第四篇:乡镇改革
我国著名农村理论、政策研究学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先生日前在为我的《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一书作序时写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一系列体制创新。”陈先生的话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即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型。伴随地方政府角色转型过程的或者说转型的具体表现,就是系统化的体制创新。在这篇文章和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着力探讨乡镇政府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后,针对乡镇政府存在的问题,我国乡镇体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改革。根据张新光的概括,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5年的“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1986年至1989年的“撤并乡镇”和推行“村民自治”;1990年至1997年的县乡综合改革试点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98年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在全面取消农业税、撤并乡镇与建设新农村的新历史条件下,新一轮乡镇体制改革即将开展。
20多年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表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而且常常很快出现反弹。近年来,理论界与实践界一直在探求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乡镇体制的路径,其论点可归纳为撤销论、派出论、撤并论、彻底改革论、自治论等。其中撤销论认为,乡镇没有财力建立一级完全政府;乡级政府是当前农村许多问题的始作俑者;乡级政府功能已经严重萎缩;乡镇一级作为基层政权,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现实必要。撤销乡镇政权,可将其权力上移到县政权,平移给乡(镇)民代表大会和乡(镇)委员会,下移给农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其他组织。派出论主张改乡级基层政权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乡一级设办事处(乡公所),作为县以下的行政组织。撤并论以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为目的。彻底改革论主张乡镇政府可以保留,但要实行彻底改革。而自治论则主张乡镇政府自治,村庄社会自治,或者主张村镇并列自治。上述几种观点之间的分歧比较大,至今尚没有出现占绝对优势的观点。但有一点共识是,乡镇政府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
事实上,财政困难并不能成为撤销基层政府的理由。如果确实有许多职能非要由乡镇政府完成不可,同时乡镇政府又没有足够财政的话,我们更愿意去改革财政制度,而不是撤销乡镇政府。其次,历史上政府建制只停留在县一级并不能成为当代不能有乡镇政府的充分必要条件。再次,现存政府存在缺陷并不能成为撤销乡镇的充分理由,在具备充分理由之前,改革乡镇政府是最为可取的办法。
那么,如何改革乡镇政府?这里最重要的是了解乡镇政府所要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农村工作的特点。农村属于“熟人社会”,农村社会的非市场化与非制度化,农村自治组织权威相对缺乏,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程度不同等,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讨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时,我们要特别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职能界定”,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职能定位”,解决“是经济发展型还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型”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乡镇政府的职能界定要么是相对于上级政府来说的,要么是相对于农村社会来说的。从前一种角度来看,如果把乡镇定位为县级政府的下级政府,乡镇必须处于县级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那么必然会造成几乎所有的县级政府的农村管理职能都必须通过乡镇来履行或配合。乡镇政府很大程度上就谈不上界定自身的职能(除非绝大多数农村管理职能可以通过县级政府及其部门与派出机构直接完成,而不需要乡镇的参与)。但如果乡镇政府不作为一级政府而是作为具有某种特定职能的派出机构的话,乡镇机构的职能界定问题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被取消了。从对农村社会的角度来看,乡镇政府的职能界定涉及到乡镇政府从哪些方面、多大程度地介入经济、社会领域中去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有个前提,那就是乡镇政府必须对这种介入有主动权。但事实证明,这种前提是不存在的。作为地方政府的末端,乡镇政府没有选择自己职能的条件。
由此,乡镇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对乡镇政府的职能予以定位而不是界定。对此的回答就是,乡镇政府必须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作者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博士,黄红华对本文写作也有贡献)摘 要:通过对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的调查及反思,指出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依然存在着改革模式单
一、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等弊端。因此,根据各地发展状况的不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乡镇治理模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自治组织等,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乡镇政府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政府改革;现状;问题;反思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2007AKXY010)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自身改革问题研究。
自2000年开始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到2006年1月1日在全国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它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利益分配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社会正由传统农业社会的“以农养政”步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吸取型”乡镇政府逐步迈向服务型政府。因此,在新的财税体制下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行乡镇政府体制变革是我国改革实践和学术探讨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安康市若干乡镇政府改革实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安康市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依然面临着乡镇财政危机,乡镇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及职能不清和改革模式单一等多种弊端,如何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关系,明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行为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变革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是目前乡镇改革深入的关键。
一、安康市乡镇政府改革的现状及改革后依然存在的问题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市山地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原仅占1.8%,属于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山区农业经济。根据《安康县志》、《兴安州志》、《安康史简编》等资料可知,安康的人文历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夏商以来各朝均有建制但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直到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设市。经过撤区并乡、合并村组,到2006年安康市目前所辖1区9县,109个镇,88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915个村民委员会,89个社区居委会。
为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在税费改革后,安康市自2005年8月被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在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论证、策划、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12月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在全市全面统一推行。通过对该市若干乡镇的调查并以H乡为例(对其它若干乡镇的调查表明,在改革措施、机构设置等问题各乡镇基本类同。),可以将目前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效概括如下:
一是按照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特点将乡镇政府职能重新界定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切实履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二是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在乡镇机关设置“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
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
三是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并根据《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各乡镇机关的“三定”方案,明确了乡镇政府各机构的职能、机构设置及职责、领导职位、职数。如H乡乡镇机构设党委书记1人,主要职责为负责党委、人大全盘工作,分管武装工作;副书记1人,分管党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群团、工会、综治、政协、统战、机关内务、宣传及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广播事业;乡长1人,负责政府全盘工作,分管财政、贸易、金融、统计工作;副乡长2人,一人负责教育、卫生、企业、交通、村镇建设、安全环保、新农村建设、电力电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人负责农业、林业、水利、水保、畜牧兽医、产业建设、民政扶贫、生态移民、防火、防汛、防滑工作;党政综合办公室6人,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群团的各项日常工作;经济发展办公室5人,主要承担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汛、防滑、抗旱救灾、动植物防疫、安全生产、扶贫开发等日常工作;社会管理办公室4人,主要承担人口和计划生育、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事务、民族宗教、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科教文卫等日常工作;财政所4人,主要承担乡镇政府预决算,各项资金的收支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职责。
四是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原则整合了原来的“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和文化综合服务站。H乡事业单位改革后的设置为:农业综合服务站8人,承担农林水等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职责;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5人,承担计划生育“三查”、生殖保健、生育技术、计划生育宣传、培训等公益性服务职责;社会保障服务站5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资金、农村合作医疗、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等职责;文化综合服务站3人,承担乡村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公益性职责。五
是强化了各种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一轮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在制度化、规范化等技术层面有了明显地进步。但是,任何制度创新和变革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其它配套措施衔接。“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不参照社会中其它相关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安排的效率。”[1]我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属于单一制,作为国家政权组织的最基层乡镇政权,它的变革不仅取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取决于整个国家改革的进程及上级政府改革进程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直接上司领导机关的政治素养、个人作风等诸多变量。“在单一体制下,县乡政权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与上级政府对等对口,由此造成县乡机构迅速膨胀。”[2]因此,如何建构适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简、高效、廉洁、奉公的乡镇政府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安康市各乡镇机构改革的社会实践看,目前乡镇政府治道变革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改革模式单一,不能与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一致。乡与镇改革措施、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基本趋同,不能反映各自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要求。二是改革目标单一,目前改革主要是“基于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考虑,几乎把乡镇政府改革变成了’’撤并乡镇、合并村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压缩开支’’这样的所谓’’倒逼机制’’,结果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基本处于’’有政无财’’的尴尬境地”[3].三是乡镇财政危机进一步恶化,造成乡镇政府面向农村的各种公共服务诸如农田水利、耕地保护、道路维护、校舍维修等处于瘫痪状态。四是乡镇改革并没有消除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压力型”政府体制,各乡镇政府在失去传统的人事权、决策权的同时进一步失去了财权,政府的自主性进一步弱化,相应对上级政府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在传统指标体系瓦解的同时又重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新的指标体系作为对乡镇干部人事考核的依据,从而造成乡镇政府不是应对来自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相反,一天疲于奔命地应付上级的检查。五是乡镇政府职能依然不清,政府行为依然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六是乡镇政府人员组成不合理,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改革能否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将值得关注。
二、以安康市乡镇政府改革为例,对推进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理性思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在经济体制上,我国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日渐起到基础性作用;政治上,以领导干部人事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为切入点,政治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的民主、法治政府转型;在社会发展进程上,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为此,围绕着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政府治道变革也自上而下的逐步展开,作为国家政权的最基层-乡镇政府改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通过各地考察,对中国乡镇改革和治理之道提出了诸多模式,概括起来可以归为四种:一是继续维持“乡政村治”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二是主张将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撤销乡镇一级政府;三是实行乡镇自治;四是主张“乡派镇治”。[4]不同的治理模式反映了学者们观察的切入点和视阈范围的不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发展水平也不仅相同。如何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性乡镇变革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通过安康市乡镇政府改革,我认为目前继续推进乡镇改革还需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按照“渐进式”改革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指导,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悉我国乡镇政府未来不同的治理模式。对那些经济发展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城乡结合地区,可以逐步实行“乡派镇治”和“乡镇自治”,因为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交通信息技术的推进等综合治理环境的变化,按照组织原理可以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大管理幅度;同时自治也未来民主政府发展的趋势。相反,对那些“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化、组织化、现代化、市场化、法制化水平及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工作不是在办公室完成,而是在田头、路边、农民家里办成,许多问题不是靠简单的会议发通知就能解决,而更多地要靠现场处理,现身说法”。乡镇政府改革不能实行一刀切,要结合实践经验逐步展开。
(二)理顺关系,对乡镇政权依然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公共产品提供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健全乡镇政权,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立独立、自主的服务型政府。一是理顺关系,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党政关系以及政企关系,使乡镇政府不仅接受上级政府的监督、管理和评价,更重要的是接受来自公民及社会的评价。二是“改变乡镇人大权力虚置及边缘化局面,将人事任免权和乡镇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权交还给乡镇人大,将行政权交还给乡镇政府”[5].只有一个相对独立自主,权力来自人民的政府才能在管理实践中为民服务。管理实践中的权责一致不仅在数量上要求一致,更为本真的是方向上的一致。如果一切权力仅仅来自上级,那他的服务对象就是上级官员;只有来自人民的权力才能为人民服务。传统乡镇政府的人事任免、监督考核及公共决策都来自上级政府,那么在管理实践中为民服务就会成为一种虚假的套话,这也是造成官民关系不和谐的根本所在。三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将乡镇政府由过去的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产品营销、催收催种、催粮催款等具体事务转到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由传统计划经济的全能政府转向民主、法治、透明、有效、责任型政府上来。
(三)鼓励、引导、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继续改革事业站所和落实村民自治。乡镇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改革,它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自身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行政运行生态环境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充分认识市场、国家、社会三种力量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效地培养各种社会力量和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不仅可以替代某些政府职能、缓解政府压力,而且能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比政府做得更好。“新技术发展的刺激,直接推动了信息快速的扩展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公民逐渐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断扩展的公民参与和公民自治,也为最终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J].选自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重印)。374.[2]徐勇。在乡镇体制改革中建立现代乡镇制度[J].社会科学,2006(7)。93-97.[3]张新光。中国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与重点[J].中州学刊,2007(1)。21-25.[4]程爱军,王海英。“后税费时代”的乡镇管理体制探讨[J].理论探讨,2005(4)。127-129.[5]金太军等著。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5.[6][美]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第五篇:乡镇改革
双旺镇转发《广西区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试点》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改革试点阶段,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座谈会,区委办公厅、区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工作要求。区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片会,对全区的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市都成立了乡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从事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督促,在方案制定阶段加强解释答复工作,在方案审批阶段加强审核把关工作,在方案实施阶段加强推进督促工作,在检查验收阶段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各试点县(市、区)还成立了若干改革指导小组深入乡镇,一线指导,过细工作,努力提高指导改革的水平。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各试点县(市、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倾听基层意见、深入调研、沟通协调等途径,按照区里的要求,结合实际,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各地在制订方案时,注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基本都召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织人事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等为对象的多层次、多轮次的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使改革政策更具群众基础,改革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坚持规范、有情推进改革。为了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各试点县(市、区)注重以人为本,规范操作,有情操作。改革前,注意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改革中,坚持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阳光操作。同时,明确了分流人员的补偿政策,为他们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地对分流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安置,努力实现“离编转岗有事做”。
(四)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改革涉及众多利益调整,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各地都出台了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如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用编申请
制度,强化了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严格控制编外用工,实行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全员聘用”等制度。
二、改革试点的初步成效
(一)乡镇职能得到初步转变。试点县(市、区)按照《方案》提出的“一促进、三加强”要求,把转变乡镇职能、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普遍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要根据基本职能和本地实际,确定了不同区域乡镇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乡镇的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乡镇干部为农服务和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试点县(市、区)通过领导交叉任职、机构综合设置、理顺县乡村关系,初步建立了新的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了扁平管理、减少层次、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新要求。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解决分工重叠问题。减少乡镇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职数一般控制在7-9名。二是乡镇机构设置综合化、扁平化。探索乡镇党政机构实行“大办制”,按职能归口设置5个左右综合办公室,或者设置有限的职位,实行“一室多牌、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乡镇事业单位也优化整合为5-7个公益性服务中心。“大办制”的积极探索,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增强了行政效能。三是逐步理顺了县乡村关系。合理划分了县乡事权、财权,减少了乡镇的评比达标活动,减轻了乡镇的负担。乡镇政府注意处理好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乡镇履行服务职能的能力得到强化。
(三)人员编制明显减少。根据规定,各县(市、区)乡镇行政编制以2001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后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为基数,精简10%;乡镇事业编制减少比例不低于2001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编制数的44%,其中桂北5市和桂中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区)减少比例不低于51%。据初步统计,28个试点县(市、区)、394个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减少10%,实有行政人员减少7.5%;乡镇事业编制总数减少47.8%,实有事业人员减少38.2%。通过改革,乡镇机构编
制明显精简,人员明显优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四)选人用人方式进一步完善。试点县(市、区)将乡镇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乡镇领导干部大多通过“公推直选”等公开选拔方式产生,从机制上促使选出的乡镇领导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结合起来;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普遍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全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择优上岗,全员聘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改革,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结构进一步改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基层政权得到了加强。各地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处理好乡镇机构改革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关系。一是提供正常运行的体制保障。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公用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得到了保障。二是提供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各地普遍明确了对经济薄弱乡镇“保运转”的补助政策,增加了“三农”投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提供爱岗敬业的待遇保障。改革后设置的乡镇事业单位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险也逐步到位,解决了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通过改革,乡镇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改革试点的主要经验
(一)以建立高效运行制度为目标,是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不仅要减人、减事、减机构、减负担,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针对乡镇基层工作特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为农服务,在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工作程序确立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如,干部公推直选制、领导交叉任职制、机构设置“大办制”等管理体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等运行机制,为乡镇日常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岗位公开竞争,优化人员结构,是乡镇活力得到增强的重要因素。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前,各地乡镇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新进人才数量有限等问题,影响了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履行为农服务职能的能力。各地将干部人事制度创新、搞活选人用人机制作为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选人用人制度创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在全区各地乡镇渐成气候,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新机制逐步确立。竞争上岗的人普遍热情高涨、干劲倍增,竞争落岗的人也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新的选人用人机制较大地激发了乡镇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了乡镇活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乡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关键环节。这次改革要求分流人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由于改革力度大,一些地区特别是桂北地区,乡镇事业单位分流人员较多,如果安置不当,就容易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做好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县(市、区)在改革中注重以人为本,利用乡镇加强民生工作、社会管理和改善服务的契机,开辟新渠道、新平台,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如安置到保安、联防、敬老院等岗位。同时,对分流人员明确补偿政策,办理和补缴社会养老保险,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改革政策,做到让上岗的人开心、落岗的人放心、退休的人安心,充分体现了刚性改革、有情操作、保持稳定的改革要求。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上访人员较少,与坚持“阳光操作、有情操作”是分不开的。
(四)按章办事,规范运作,是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改革涉及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去留进退和利益得失,政策性很强,对具体操作的要求很高,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稳定。各地在实施中坚持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坚持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制订详细工作计划,设计规范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改革程序,将工作任务、要求和责任等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每一天。宿迁市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考核项目、统一政策口径、统一实施时间,避免了县区之间等待、观望、攀比,促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响
水县在事业单位竞岗分流中,严格把好政策制定关、对口报名关、退休审核关、考核积分关、命题考试关、公示监督关,推行透明的“阳光改革”,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所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乡镇党委、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在党政组织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乡镇来贯彻,巩固党的基层政权首先要从基层乡镇的工作中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也必须通过基层的工作来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所在是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各地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通过强化班子、优化结构、改善机制、保障财力等途径,为乡镇提供正常运行的体制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爱岗敬业的待遇保障,以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乡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