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肃南县矿产等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对肃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准确掌握肃南县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金融需求及信贷支持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矿产开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对全市“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要。近期,我们对肃南县矿产开发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肃南县坚持以优化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具有肃南民族特色的工业格局已初步形成,特别是以水能、矿产开发为依托的工业项目,资源转化的集聚效益日益凸现,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了80%,2006年肃南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是全国惟一一个民族自治县,全县人口3.58万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0456平方公里,境内草原广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矿藏丰富。至2006年底,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铁、钨、钼、铬、锰、铅锌等11种,矿点157处,非金属矿有煤炭、萤石、石灰石、石棉、矿泉水等15种,矿点73处,其中煤炭矿点41处。目前煤炭、铜矿、铁矿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5位,储藏量达46万吨,目前正按照3—5年建成甘肃“钨都”。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矿业开发,兴办地方民族工业。以铜、铁、钨、钼、金、煤、锑、石灰石等矿产为主,先后建起了祁连山矿业公司、煤炭经销公司、石灰石公司等产值上千万元的地方民族工业。特别是随着祁青工业园区的设立,使得矿业开发正在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值得一提是在这 -1-
里不仅有全国知名的酒钢集团公司镜铁山大型矿产企业,而且有总投资1.8亿元的甘肃新洲矿业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此外还有20多家矿产开采与加工精选相配套的民营矿山企业。
在这里,矿产资源开发正以新的建设思路、新的融资方式、新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胜势转化。实行矿产开发与精选加工起头并进,矿产生态保护与选矿污水治理同时推进,地下深层开采取代了过去的地表开采,既加快了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实行深层开采与加工精选一体化的企业被纳入了矿产资源转化的法制化轨道。流经这里的陶莱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科学规划的20多座中小型梯级水电站,目前9座梯级水电站已建成发电,为境内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了丰富的动力。随着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必将带动肃南经济的腾飞。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不科学,浪费严重。矿山开发企业由于规划滞后,布局不佳,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资源开发不够科学,资源浪费严重,生态压力大,税费流失严重。
2、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生产发展后劲。从目前的40多户矿山开发企业来看,投资主体单一,大多数实力较弱,缺乏有效投入,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调查的10户矿山开发企业来看,资金来源主要有自筹和银行贷款,其他的筹资渠道较少。自筹资金占全部资金总额的62.7%,银行信贷资金占全部资金总额的36.5%,其它资本只占到资金总额的0.8%。
3、企业融资困难与银行信贷资金闲臵的矛盾突出。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闲臵,资金外流现象依然严重,信贷投放特别是工业贷款力度偏弱,其增长速度与地方经济、存贷款规模极不对称的局面。据统计,2006年末,肃南县金融机构存差高达2.92亿元,其中辖内国有商
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上存资金达1.84亿多元;辖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工业贷款占比由1999年12.4%下降到目前的0.5 %。另一方面,由于矿产开发企业自身资金实力不足,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难以符合银行放贷条件,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4、信贷投放的品种结构单一。肃南县属欠发达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品种单一,目前的企业贷款发放仅限于抵押担保,票据贴现、国债投资和资金拆借等,资金融通渠道狭窄。2006年,肃南县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 亿元,同比增长26.36%,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较低。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仅3500万元,占全部投资额的0.3%。以上数据分析表明,信贷支持项目建设的力度明显不足,金融资源在市场配臵的基础作用下,更多地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和优势行业。
5、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一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肃南县虽然成立了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机构定位、资进来源与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等问题,使之起不到企业和银行之间“桥梁”作用;二是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办理担保、抵押、评估、登记环节多、收费高,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苦不堪言,因此,造成企业的贷款难;三是社会信用程度较低,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城乡居民信用意识不强,社会信用建设力度不大。
三、发展矿业开发的几点建议
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要使肃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我们建议政府应抓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宏观与微观、总体与细部结合的角度上,科学地制定资源开发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开发项目,确定开发区域、开发重点、开发布局和开发目标,使资源开发在科学规划和坚持可持续
发展的前提下稳步进行。二是按照“保证基础,加强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查”的方针,多渠道协作,切实加强探矿和矿藏资源的详查工作,储备好后备矿源。三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积极帮助企业开拓营销市场,创新营销机制,扶持和培育一批强有利的特色产品营销队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销平台。四是加大对外宣传,全面介绍自治县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投资条件,增强投资肃南,开发肃南的吸引力。五是要加强项目筛选论证,增强项目的可靠性,筑巢引风招商引资搞开发。六是加快公路建设,为矿产资源开发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经贸洽谈会,把水、煤、矿资源开发总量规模大、资源特色浓、开发前景好、外地客商感兴趣的工业项目推介出去,将有资质、有资金、有实力、有技术、有人才、信用度高的大型企业引入肃南,引进资金搞开发。二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分析国家投资取向,敏锐捕捉项目信息,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建设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民间融资力度,在积极加强引导的同时,精心选择一批好的投资项目,为群众投资提供有效载体,激活民间资本。
3、整合资源,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一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采选冶炼一体,终端加工开发为重点”的原则,加快钨钼矿 的开采、选矿、冶炼和深加工,提升产品技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设国内领先的钨钼深加工企业,成为带动全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二是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做大做强资源开发企业。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向大企业、大行业集中的氛围下,资源开发企业只有实现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才能为取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因此,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抓大放小,规模办矿的要求,坚持优胜劣汰,扶强做大的原则,对一些运行规范、经营效益良好、发展
前景广的企业进行重点鼓励和支持。三是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按照“择优扶强”的方针,大力调整企业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4、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地方党政部门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诚信意识,加大诚信宣传力度,把辖区内信用环境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政银联手,发挥合力,共同推进区域诚信建设和信用环境治理工作。二是完善融资抵押担保机制,健全专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加快运作,解决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三是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通过地方政府督促有关部门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健全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转让市场,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四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企业、个人的信贷征信数据库,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扩大企业和个人贷款提供信息支撑。
5、基层人民银行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变化趋势,使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当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型。同时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从宏观上准确判断金融运行情况的变化规律,掌握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总体趋势。注重对辖区资源经济增长情况的研究和 分析,为金融支持山区资源看法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肃南县支行郝金明王天德王有龙)地址: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红湾寺镇明花路11号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支行
邮政编码:734400
联系电话:0936-8257385***
第二篇:黄市大理石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专题
黄市大理石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一、黄市大理石资源的基本情况
大理石是天然建筑装饰石材的一大门类,是由中国云南大理市点苍山所产的具有绚丽色泽与花纹的石材而得名,它并非岩石学定义,而是商品名称。广义的大理石包括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碳酸盐经不同蚀变形成的夕卡岩和大理岩等,狭义的大理石仅指大理岩。我们通常
讲的大理石一般为狭义上的大理石。大理石依其抛光面的基本颜色,大致可分为白、黄、绿、灰、红、咖啡、黑色七个系列,每个系列又依其抛光面的色彩和花纹特征分为若干亚类,如汉白玉、松香黄、丹东绿等,大理石质感柔和,美观庄重,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豪华装饰建筑的理想材料,也是艺术雕刻的传统材料,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形材、板材,作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或用于纪念性建筑物碑、塔、雕像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美术品和文具、灯具、器皿等实用艺术品。大理石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边角余料也常用于人造石、水磨石、石米、石粉的生产,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行业的填料。
黄市大理石被称之为“湘白玉”,品种分为蛋青色、雪花白两种,以蛋青色为珍品,两种品种的储量以蛋青色居多,占65。黄市镇大理石具有石质纯正、细腻光泽、润如脂、岩性稳、或荒率较高、无有害元素等特点,三度空间光泽度几乎相等,平均为102.6,其可采块度以二级、五级为主,或荒率在36左右。但其抗压强度只有4左右,不到6-7,硬度不够,比较容易碎,品质中等偏上,仅次于汉白玉,可以代替汉白玉使用。黄市大理石主要分布在上堡、万青、株山、凉亭等五个村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在兰家冲、大水井、猛子窝三大采区,以猛子窝、大水井的大理石较好。据1980-1981年湖南省建材工业地质队普查,黄市大理石工业可采储量为4.14亿立方米,其中C级储量220万立方米。2004年,为引进杰力高科有限公司,我市聘请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七队,对大水井、猛子窝两大矿区再次进行了简单勘测。据勘测,猛子窝矿区工业可采储量为1490.2万立方米,远景储量1959.2万立方米;大水井矿区工业可采储量为808.5万立方米,远景储量为1419.9万立方米,两大矿区共有工业可采储量2298.7万立方米,远景储量3379.1万立方米,总储量5677.8万立方米(为了全面掌握黄市大理石资源真实情况,建议作更详细的勘测)。两大矿区矿床均埋藏浅,开采技术良好,可露天机械化开采。
二、黄市大理石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黄市大理石开采历史比较久远,解放初期即有个体从事开采,但大多为土法开采,规模较小。1975年开始逐步发展,主要集中在猛子窝与大水井两大矿区。据统计和估算,到目前止,猛子窝矿区8个采坑共产约34万m3,年均开采量1.7万m3,大水井矿区3个采坑共产31万m3,年均开采量1.5万m3。目前,黄市三大矿区共有大理石原料开采场69个,板材加工厂有15个,加工设备25套,从业人员700人左右,年产方料2万多m3。大部分规格料、高等级料主要销往河北、福建、浙江等10多个省,其中销往河北曲阳方料达1万m3,外销价格一般在800元/m3左右。一些次料和差料主要在本地企业加工成板材,用作园林建筑材料,主要在本地销售。年产板材1200-1300m3,销售价格1300-1500元/m3左右。黄市大理石有过辉煌的历史,曾被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汉黄鹤楼、长沙橘子洲、南岳大庙等建筑采用,2001年重建杭州雷锋塔所用大理石全部取材于黄市镇。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市大理石开发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非法开采。黄市大理石开采场较多,但大部分属无证开采,69个开采场中只有方正石材、黄市汉白玉厂、华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具有合法开采权,其余企业均属当地农民擅自在矿山无证、无序开采。
原料型开采。黄市大理石开发还属于初级开发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把开采出来的荒料不经过任何加工,当作“石头”直接贱卖给外地,占总量的60以上。众多个体加工户只能从事简单的板材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目前,仅有华洁、方正石材、黄市汉白玉等3家企业可以加工异形板和雕刻工艺品,整个大理石行业急需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档次。
浪费式开采。黄市大理石开采是一哄而上,各取所需,各占一方,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浪费相当大。在开采阶段,成方率只有70左右;在产品加工阶段,由于设备落后,上等方料加工的半成品率不足70,边角料加工半成品率不足50,整个过程综合利用率不到50,浪费非常严重。再加之目前未收取大理石采矿权价款,加工企业主的综合利用意识不强,造成了大理石资源的惊人浪费,在黄市镇随处可见大理石铺路、护坡的现象,通往黄市的公路有近3公里的路基几乎全都是用大理石铺出来的。方正石材有限
公司加工剩下的边料免费送给超牌化工有限公司作化工原料。
小规模开采。尽管黄市大理石开采加工企业较多,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审批程序形同虚设,因此大部分大理石生产加工企业均属小打小闹,10多个人一把加工锯,总投资不足30万元,资金不雄厚,技术力量落后,根本无法形成规模,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制约黄市镇大理石开发的几个问题
交通运输问题。黄市镇位于我市东南方向,与永兴县交界,境内交通基础较好,耒水纵贯南北,京广铁路支线新生火站距镇政府所在地仅2公里;公路从黄市镇出发沿河而下经泗门洲镇可至灶市街街道办事处,沿河上溯可至永兴县大塘口,另有6公里长的公路通往小水镇,与107国道相连,7公里长的公路通往公坪镇,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相交。该镇开采、生产大理石产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公路运到火车站,再发往全国各地。但由于黄市镇镇内公路路面损坏非常严重,且年久失修,车辆通行极为不便,从黄市至城区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方能到达,雨季更耗时,由此造成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效率偏低,严重制约大理石产品的流通。由于公路、铁路运输费用的增高,再加上各地竞相加大大理石的开发力度,已经造成了浙江客户的流失,交通运输问题急待解决。
电力电价问题。由于黄市镇农网改造没有完成,目前该镇的用电比较紧张,用电价格较高,特别是大理石开发、加工企业的用电没有享受工业用电价格优惠,每度高达0.826元/度,远高于城区工业用电价格,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无序竞争问题。由于大多数黄市大理石生产加工厂家生产规模较少,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有的企业为了生存,不顾商业道德,不惜泄漏商业秘密,竞相压低销售价格,无序竞争非常严重。如前几年杭州重修雷锋塔到我市采购大理石,采购方与我市方正石材有限公司达成2980元/m3销售价格,在采购方到生产地考察期间,一些小的大理石企业为了急于出售库存的大理石,竟然开出1200元/m3报价,使得方正石材公司损失惨重。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大理石的主要销售地河北曲阳县成立了统一的采购公司,统一价格到我市采购,而我市的大理石开采企业,各自为战,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直线下降,严重影响我市的大理石做大做强。
安全开采问题。许多开采场为了争夺资源,完全忽视安全生产,潜伏着许多安全隐患。如上堡村采石场,整个山体全部裸露在外,从山脚下到山顶有不下20个采石场集中在狭小的开采区域,且没有采取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上下同采、交错开采现象十分严重,安全隐患非常突出,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三、合理开发利用黄市大理石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大理石开发思路,制定大理石产业发展战略。大理石是上天赐于我市的一块瑰宝,如何开发利用好大理石,将直接关系到市域经济发展。尽管前段我市大理石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非法开采、小规模开采、低附加值开采、浪费式开采已经严重制约了大理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要做大做强大理石支柱产业,首先是要明确大理石开发思路,制定大理石产业发展战略。要围绕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办矿、科技兴矿、开放办矿”,在推进矿山科学开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上狠下功夫,延伸大理石产业链,把产品由过去的板材、雕塑延伸到碳酸钙、活性钙和环保餐具领域,促进石材产业系统化、石材产品系列化,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一流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碳酸钙生产基地、石雕刻制品基地,实现大理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妥善处理好开发大理石的各类利益矛盾,分三步走。第一步整治。整治是合理开发大理石的当务之急,也是合理开发大理石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做大做强大理石产业,首先必须从整治开始。要认真吸取引进杰力高科失败的教训,坚持“先打扫房子,再请客”的原则,先整治、再整合、招商。在整治原则上,要坚持对资源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发,对生态实施优质化、良性化、综合化保护,坚持在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中开发资源,在开发资源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凡是非法矿一律予以取缔,并尽可能保护好生态;在整治方案制订上,要坚持堵疏结合、分类处理的原则,方案要一细再细,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利益,并把整治与的整合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化解矛盾、各个击破的目的;在整治宣传上,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黄市镇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必须依法开采、安全开采;在整治效果上,要坚持用铁的手腕、铁的手段、铁的纪律、铁石心肠抓好整治,力争通过整治,彻底改变现有的无序开采状况,开采点最好控制在3-4个以内,即在猛子窝设1-2个点,在大水井设1-2个点,即在如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可在兰家冲设1-2个点,但最多也不得超过6个开采点,且必须合股依法办矿,做到不留后患,为今后的整合、招商扫清障碍。第二步整合。即在成功整治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整合是我市合理开发大理石的近期目标,也是做大做强大理石产业的关键性一步。要积极引导被取缔的非法开采场主和非法生产企业业主以技术、资金、土地、设备等多种形式,或入股、或合资、或合作参与大理石开发。要切实加大协调力度,推进矿权合理流转,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扶优、扶强,培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方正石材、华洁石材、黄市汉白玉等有证企业发展壮大,并鼓励企业“生产上技术、产品上质量、品种上档次、管理上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过1000万元,税收过100万元的骨干企业。第三步招商。把大理石产业培育成全市的又一支柱产业,仅靠市内现有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唯一出路是招商引资,引进外商对大理石进行系列开发、系统开发。要坚持“开放开采”,大胆招商引资,采取合资、合作、矿权转让、租赁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开发石材资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营销理念,提高整个石材行业的整体素质。重点要引进一批板材加工、雕刻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市大理石产业的迅速壮大,并在适当时机引进一批碳酸钙生产龙头加工企业,以延伸大理石产业链,充实大理石产业内涵。同时,要积极借鉴外地大理石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与雕刻之乡曲阳等县市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姻,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走科技开发的路子。
(二)创新开发理念,创办大理石加工聚集区。要利用园区经济的理念和运作方法来改造、提升石材工业发展。根据黄市大理石产业发展的需要,大理石加工集聚区可选在公平、小水、东江工业区,从地理条件来说,小水最好,公平次之,从园区条件来说,东江工业区最好。加工集聚区要充分考虑黄市镇、加工所在地和招商引资单位的三方利益,建立健全税费利益分成激励机制,并对加工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上给予优惠,积极引导大理石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大理石加工集聚区产业要以板材、碳酸钙生产、石雕刻制品加工为龙头,板材加工要在薄、大、异型开发上做文章,扩大薄、大、异型材生产规模,使其成为板材主导产品;石雕要在艺术品、实用品上下功夫,并向品牌化、艺术化方向提升;碳酸钙要积极扶持开发微细、超细、超微细、母料、活化产品,并向功能化、环保型、应用型方向提升,提高大理石产业的科技含量。
(三)成立大理石开发行业协会,避免恶性竞争。目前,黄市镇大理石开发没有成立行业协会,缺乏能代表自身利益的声音,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在大理石交易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销售价格完全被买方控制,造成黄市大理石销售价格严重偏低。因此,黄市镇大理石矿主强烈要求建立大理石行业管理协会。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矿主,都要求尽快建立大理石开发行业管理协会,以避免更加严重的恶性竞争。行业协会作为代表和维护本行业生产经营者权益的利益集团,则能及时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本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建议与意见,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同时可以为大理石矿主提供产品加工与销售、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与培训、生产指导等服务,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代表本协会会员处理大理石交易中的各种纠纷,使企业和开发矿主在自律、互助的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统一开发,统一销售价格,从而有效克服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提高大理石开发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大理石的综合竞争能力,防止和杜绝大理石无序开采、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成立大理石行业协会后,可使我市的大理石方料销售价格由现在的1200-1500元/立方米,提升到3000-5000元/立方米。因此,建议按照坚持指导而不干预、协调而不强制、监督而不放任、服务而不争利的原则,引导黄市镇大理石矿主自发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大理石行业协会章程和规章制度,加强指导,规范和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和强化市场秩序,使其能真正成为一个自律、自治和自助的组织,为我市规范开发大理石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大理石开发保障机制。一是要尽快拉通泗黄线公路,为大理石运输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黄市大理石80的方料是火车运输,只有不足20是汽车运输;即使是火车运输,也有相当长一段路是公路运输,且现在火车运输的成本已比较高,加之中转困难、手续麻烦、灵活性差,以火车运输为主、汽车运输为辅并经多次中转的运输方式,比单一的汽车运输方式实际成本还要高30以上。因此,大理石矿主和运输业主希望尽快修通泗黄线公路,既可作为旅游专线,也可带动大理石开发,形成良性发展趋势。同时,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和永兴共同协商,共同出资修通黄市—永兴的公路,可使黄市的大理石、高岭土、煤炭、楠竹等资源,直接通过永兴进入郴州,输往珠三角,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要尽快理顺大理石工业用电关系,明确用电价格。据市方正石材有限公司反映,其公司用电是作为商业用电,达0.826元/度,而城市工业用电不超过0.6元/度,仅此一项,其公司每年多支付电费近10万元。因此,要尽快理顺黄市供电体制,降低用电成本,按照工业用电对待大理石开采加工。
(五)尽快建立非煤矿产品税费征管机制,堵塞税费流失漏洞。从黄市大理石开采税费征收情况来看,我市非煤矿产品税费征管机制不健全,征管漏洞大,流失的税费较多。据调查,目前黄市大理石按政策收取的税费不足40万元,而实际上可收取100万元以上,大部分被流失了。同时,我市的锰、铁、锡、高岭土等其他非煤矿产品税费征收均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以黄市镇为例,黄市镇每天外运非煤矿产品达80余车,但都几乎没收到税费,流失相当大。因此,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非煤矿产品的税费征收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建议委托市煤炭相关税费征收办统一征管,在仁义、南京、哲桥、导子、黄市等几个重点非煤矿产品乡镇增设收费站,按国家有关政策统一征收标准,全面加强非煤矿产品税费的征管。据测算,只要对非煤矿产品税费征收到位,一年可增加市财政收入1000万元以上。
第三篇:黄市大理石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黄市大理石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一、黄市大理石资源的基本情况
大理石是天然建筑装饰石材的一大门类,是由中国云南大理市点苍山所产的具有绚丽色泽与花纹的石材而得名,它并非岩石学定义,而是商品名称。广义的大理石包括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碳酸盐经不同蚀变形成的夕卡岩和大理岩等,狭义的大理石仅指大理岩。我们通常讲的大理石一般为狭义上的大理石。大理石依其抛光面的基本颜色,大致可分为白、黄、绿、灰、红、咖啡、黑色七个系列,每个系列又依其抛光面的色彩和花纹特征分为若干亚类,如汉白玉、松香黄、丹东绿等,大理石质感柔和,美观庄重,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豪华装饰建筑的理想材料,也是艺术雕刻的传统材料,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形材、板材,作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或用于纪念性建筑物碑、塔、雕像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美术品和文具、灯具、器皿等实用艺术品。大理石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边角余料也常用于人造石、水磨石、石米、石粉的生产,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行业的填料。
黄市大理石被称之为“湘白玉”,品种分为蛋青色、雪花白两种,以蛋青色为珍品,两种品种的储量以蛋青色居多,占65。黄市镇大理石具有石质纯正、细腻光泽、润如脂、岩性稳、或荒率较高、无有害元素等特点,三度空间光泽度几乎相等,平均为102.6,其可采块度以二级、五级为主,或荒率在36左右。但其抗压强度只有4左右,不到6-7,硬度不够,比较容易碎,品质中等偏上,仅次于汉白玉,可以代替汉白玉使用。黄市大理石主要分布在上堡、万青、株山、凉亭等五个村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在兰家冲、大水井、猛子窝三大采区,以猛子窝、大水井的大理石较好。据1980-1981年湖南省建材工业地质队普查,黄市大理石工业可采储量为4.14亿立方米,其中C级储量220万立方米。2004年,为引进杰力高科有限公司,我市聘请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七队,对大水井、猛子窝两大矿区再次进行了简单勘测。据勘测,猛子窝矿区工业可采储量为1490.2万立方米,远景储量1959.2万立方米;大水井矿区工业可采储量为808.5万立方米,远景储量为1419.9万立方米,两大矿区共有工业可采储量2298.7万立方米,远景储量3379.1万立方米,总储量5677.8万立方米(为了全面掌握黄市大理石资源真实情况,建议作更详细的勘测)。两大矿区矿床均埋藏浅,开采技术良好,可露天机械化开采。
二、黄市大理石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黄市大理石开采历史比较久远,解放初期即有个体从事开采,但大多为土法开采,规模较小。1975年开始逐步发展,主要集中在猛子窝与大水井两大矿区。据统计和估算,到目前止,猛子窝矿区8个采坑共产约34万m3,年均开采量1.7万m3,大水井矿区3个采坑共产31万m3,年均开采量1.5万m3。目前,黄市三大矿区共有大理石原料开采场69个,板材加工厂有15个,加工设备25套,从业人员700人左右,年产方料2万多m3。大部分规格料、高等级料主要销往河北、福建、浙江等10多个省,其中销往河北曲阳方料达1万m3,外销价格一般在800元/m3左右。一些次料和差料主要在本地企业加工成板材,用作园林建筑材料,主要在本地销售。年产板材1200-1300m3,销售价格1300-1500元/m3左右。黄市大理石有过辉煌的历史,曾被首都人民大会堂、北京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汉黄鹤楼、长沙橘子洲、南岳大庙等建筑采用,2001年重建杭州雷锋塔所用大理石全部取材于黄市镇。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市大理石开发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非法开采。黄市大理石开采场较多,但大部分属无证开采,69个开采场中只有方正石材、黄市汉白玉厂、华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具有合法开采权,其余企业均属当地农民擅自在矿山无证、无序开采。
原料型开采。黄市大理石开发还属于初级开发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把开采出来的荒料不经过任何加工,当作“石头”直接贱卖给外地,占总量的60以上。众多个体加工户只能从事简单的板材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目前,仅有华洁、方正石材、黄市汉白玉等3家企业可以加工异形板和雕刻工艺品,整个大理石行业急需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档次。
浪费式开采。黄市大理石开采是一哄而上,各取所需,各占一方,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浪费相当大。在开采阶段,成方率只有70左右;在产品加工阶段,由于设备落后,上等方料加工的半成品率不足70,边角料加工半成品率不足50,整个过程综合利用率不到50,浪费非常严重。再加之目前未收取大理石采矿权价款,加工企业主的综合利用意识不强,造成了大理石资源的惊人浪费,在黄市镇随处可见大理石铺路、护坡的现象,通往黄市的公路有近3公里的路基几乎全都是用大理石铺出来的。方正石材有
第四篇:对当地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地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对家乡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两种形式,共回收农民农村环境调查问卷45份。同时对部分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调查发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3大类7个子项。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已经超出了环境自身消化的能力,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堪忧。
1、工业污染
1.1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由于小型矿山的无序开采,很多矿山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这些废弃物直接排放于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这一现象在一些矿山所在地较为严重。
由于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较为严格、整治力度较大,重工业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尚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农村环境造成更大压力的是轻工业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竹木加工、包装袋加工等这一类的轻工业,因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经营模式大多为家庭作坊式,在农村、集镇中遍地开花。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普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家庭作坊大都没有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措施。回收废旧编织袋所产生的纤维、制作竹木制品所使用的各种化学原料均直接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2工业废水
工业所产生的含有重金属、有机有毒化学物或者富含氮磷的水体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给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水文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工业废水污染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有色金属冶炼、纺织、造纸等规模化的重工业废水排放虽然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控制,但是滥排滥放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第二,小型的轻工业作坊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工业废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2、农业污染
目前,农业已经从之前的粗放经营逐渐向集约化经营转变,集约化农业在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监管不力,造成有害的农用垃圾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塑料农用制品,如农用薄膜、育秧盘等随意丢弃,环境无法自然降解,造成白色污染。
2.1农田化学污染
农药、化肥、生长剂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除了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地生产力之余,还会影响当地水文环境。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的化肥使用量超过50kg/亩,肥料利用率只有25-30%,全市农村大部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率不到5%。超标施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不仅使土地地力退化,还会随着地表水下渗,从而影响地下水,进而威胁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
2.2农药瓶子薄膜
城市农业垃圾处理情况偏差,尤其是废弃的农药包装等化学性垃圾没有进行及时、合理的回收,随处可见的农药瓶和农用薄膜不仅影响美观,更会影响土壤性质和水文环境。由于乱扔农药瓶,导致当地灌溉水渠严重淤塞。就近丢弃到河渠是村民处理农药瓶、化肥包装袋等农用垃圾的主要方法。现在农药瓶都采用塑料瓶装,废弃农药瓶大都顺流漂下,虽然不再淤积在河道,但是长此以往,不可降解的塑料农药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将尤甚于玻璃瓶。
2.3养殖业
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尤为突出。养殖业发展迅猛的同时,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据我们对16户100头以上养殖户的调查,修建了沼气池或集中循环处理生猪排泄物的只有2户,只占养殖户的12.5%。其他都是直接排放。据调查,喂养一头生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2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如果不对这些生猪排泄物进行处理,对当地的饮用水源和环境将造成极大的污染。除养殖大户外农村10-20头生猪小型养殖户相当普遍且分散在农村各地。这样的小规模养殖,既无法按照规模化养殖场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规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更大。生猪的粪便、污水等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居住环境影响十分恶劣。
3、生活污染
在之前的几千年中,我国的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民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大部分是在环境的自然消解能力之内的无害垃圾。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品逐步向农村辐射,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代工业制品也渐渐走入了农户。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垃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3.1生活垃圾
在我们调查的村镇中,2010年,平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50吨,人畜排泄物达150吨,建设垃圾和田园垃圾达80吨。其中绝大部分直接进入沟港渠塘。多数地区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力度不够,甚至没有,这使当地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居民生活垃圾无人管理和处理,有的零散堆在路边,有的集中丢弃在沟渠,夏天气味难闻、滋生蚊蝇,冬天也影响美观,同时还是细菌的温床,生活垃圾中的化学品还会影响土壤结构和水文情况,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地区开始建垃圾池,进行垃圾的集中处理。但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农民意识的落后仍极大的制约着相应环保措施的推行。
3.2生活污水
应该说,大部分农户是缺乏“生活污水”这一概念的。绝大多数农户在进行住房改造的时候都没有建设相应的下水管道,而是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周围的环境当中。这些污水一方面对周围的土壤产生了影响,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围的沟渠,给农村水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实地调查的村庄沟渠塘地表水没有一处用眼直观看上去是清澈的,全部是被污染了的水。农民只用来灌溉农田。农村生活污水除了一部分农户的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之外,还有一部分城郊村、镇郊村承受着周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压力。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部分村镇建立了相应的环保制度,但实施不到位。
2、垃圾集中处理逐步推进,长效机制得不到保障。
3、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许多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包括垃圾收集转运工具、垃圾池、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
4、饮用水改造有所进展,但水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目前,农村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然而,集中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因为单个项目配套资金不足,村镇只能缩减工程的规模,这就导致集中供水工程遍地开花,农户用水安全仍然无法得到100%的保障,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另外,集中供水体系建设完成之后,水费的收取也成为了村镇的沉重负担。而村民们对缴纳水费本身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导致水费收缴不上。这就使得水厂处于闲置状态,成了花架子。
5、沟渠淤塞现象普遍,村镇无力治理。
6、农电改造持续进行,但是改造的速度比不上需求的增长。
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基本每个村都进行了农电改造。这些改造给农民的用电安全带来了良好的改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改造的速度是远远滞后于农民生活发展的。
三、建议与对策
1、认真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
任何工作规划先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也应搞好规划工作。要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首先必须搞好规划工作,通过制定规划,对现有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类型。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带动农民参与。
改善农村环境,仅有各方资金投入和政策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在有些村镇,“环境保护日”活动开展较好,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村支书都会发动各个村民清理自己房前屋后的垃圾。这一举措给农村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改观。农户在清理完成之后也会自觉的保护自己房前屋后的环境,不乱仍乱倒。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带动农民参与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不少村镇实行了农户清洁星级评比制度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村环保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环保宣传,“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如,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一堂环保知识讲座,在全市的中小学当中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等。中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此时形成的环保意识能够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此时进行环保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处理方式。
现在虽然许多村都建立了垃圾池,采取了垃圾集中转运的办法,但是许多人还对垃圾转运等措施持忧虑的态度,其根源就在于垃圾转运没有相应的政策,还未形成长效机制。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村环保设施和保障机制的投入。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出色的村、乡镇的补助和奖励,以点带面,争取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工作由村里承担,每村要有专人收集垃圾。要有专业垃圾运输车辆或成立垃圾运输服务公司,专门负责将村镇收集的垃圾集中运送到统一指定的地方,便于集中处理。政府负责将垃圾填埋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
三是开展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安排每个村1万元资金用于垃圾收集相关费用;每个村建设一个垃圾集中转运点(有条件的村可设一个小型垃圾填埋场或处理场);每个村镇安排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农村环保专干,解决农村环保工作无专人管无专人抓的问题;每个村镇购置一台专业垃圾清运车辆;每个村镇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处理场)。
4、整合各类资金,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机制。
针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而镇、村无力投入,社会资本因回报率低不愿投入的实际,我们认为要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二是积极吸纳民间投资。采取切实有效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有序、规范做好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主要可通过提供对应的特许经营,市场保障等优惠措施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建设的方式吸纳社会投资,如以股份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荒山造林中,村集体和民间资本各占相应的股份。
三是村民自筹。一般村的整治经费由市、区、镇、村等各方承担,我们认为由村民农户集聚一点整治、保养经费还是可取的,不让村民出一分钱的做法,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倍加珍惜”。如果整治了自己的家园,但村民没有出资,那么“村环境整治是村民的切身利益”这种意识就很难形成,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就会缺少自觉性,没有村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是走不远的。
四是以“生态补偿原则”从城镇征收的排污费中安排50%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特别是一些城郊村,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因为本身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和从农村获取工业原材料与农产品而收益,但城市没有给农村一定的污染补偿费用,建议将各级城镇征收的排污费明确规定不低于50%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
5、整章建制,典型引路,搞好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环境意识积弊很深,不良习惯根深蒂固。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理能力等等。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树立学习榜样,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于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较好的村镇要给予大力支持,采取典型引路,逐步推开。建议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几个村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重点抓好示范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引领农村走上环境友好型农村,人与自然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对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加入时间:2010-5-11 9:46:24 | 访问量:284
人才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主动性的生产要素,我县作为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何认识当前的人才资源状况,开发好人才资源,利用好人才资源,无疑对提升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最近我们采取了统计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县党政人才、事业单位人才、企业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我县现有人才资源及需求现状
通过调查,基本澄清了我县人才资源状况的底子,我县共有各类人才14717人,占总人口的2.1%。从人才的组成来看,党政人才2334人,占总人才的15.9%,女性501人,占21.47%,35岁以下654人,占28.02%,本科以上学历658人,占28.19%,研究生13人,仅占0.56%;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389人,占总人才2.6%,本科学历94人,占24.2%,35岁以下70人,占18%,具有高级职称43人,占11.1%;事业单位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236人,占总人才的56%,女性3359人,占40.78%,本科及以上学历1890人,占22.95%,35岁以下2891人,占35.1%,45岁以上2897人,占35.17%,高级职称300人,占3.64%;农村实用人才2573人,占总人才的17.5%,大专及以上学历325人,占12.6%,高中以下学历2248人,占87.4%,35岁以下331人,12.9%,45岁以上1014人,占39.4%;另有专兼职社会工作人才766人。高层次及部分重点类人才41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占总人才的2.8%。同时准确掌握了今后全县人才资源的需求情况,我县当前共需各类紧缺人才761人。
1、党政群机关需紧缺人才95人。按专业来分,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政法、计算机应用、文秘、农林医技术管理等方面;按学历来分,要求为硕士的6人,大学本科的84人;按职称来分,要求为中级的11人,初级及以下的84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37人,比较紧缺53人,紧缺5人。
2、事业单位需紧缺人才165人。其中是教师人才(英语专业教师2人,党校教师10人),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医学检验、儿科医师、口腔五官、皮肤、麻醉、妇产科69人),农技推广、工程人才48人,其他人才36人。按学历来分,要求为硕士2人,大学本科的107人;按职称来分,要求为高级的3人,中级的62人,初级及以下的100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95人,比较紧缺12人,紧缺58人。
3、企业单位需紧缺人才92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2人;专业技术人才34人,主要是机械制造、化工、翻译、药理分析与药品开发、服装设计、金融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紧缺46人,主要集中在药品制造、化工冶炼、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技能性较强的岗位上。按学历来分,要求为博士1人,硕士的10人,大学大专以上的47人,其他34人未作学历要求;按职称来分,要求为高级的17人,中级的39人,初级及以下的36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28人,比较紧缺26人,紧缺38人。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全面打造人才工作环境。一是健全人才工作机构。我县根据人事异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对全县人才工作的领导。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日常组织、协调、引导工作。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与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总结工作,调整思路,布置任务,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作用。同时,实行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三是营造人才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县电视台、衡东党建网、衡东组工通讯等宣传阵地,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及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召开各类人才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深入研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人才工作,为全县各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拓宽渠道,创造条件,不断增强人才工作活力。一是提升素质抓培养。首先,专心育才。我县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培育方式上坚持分类施教。2005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8期,培训各类人才8152人次。其中培训党政人才3287人次,专业技术人才4176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3人次,农村实用人才606人次。其次,积极引才。我县根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人员215名,其中公检法工作人员45名,乡镇公务员18名,教师116名,司法工作人员6名,大学生村官30名;今年我们组织公开招聘了1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效地缓解了部分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积极构建外出招聘平台,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人才招聘会20余场,引进普工41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70多人。再次,精心选才。我县坚持以《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等政策法规性文件为依据,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去年我们组织统一考试公开选拔了360名科级后备干部,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公开选拔了10名乡镇副科实职干部,有力的改善了全县领导干部结构。二是凝聚人心抓激励。首先,从政治上关心。近年来,为517名各类人才评定了技术职称,鼓励各类人才参政议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中,有33人担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担任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其次,从经济上奖励。我县每年对在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今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纳税大户企业家发放奖金212万元。再次,从生活上照顾。认真落实人才有关政策,关心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家属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优化服务抓引导。首先,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每名县级领导至少联系1家重点企业,及时协调企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其次,大力推行特派员制度。我县先后选派了168名“县委特派员”和98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和农村,他们充分发挥特长,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我们出台了《特派员管理办法》和《特派员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对特派员的管理。再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投资兴业的若干规定》、《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为来县投资兴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优惠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3、构筑平台,打破瓶颈,积极开发各类人才。一是大力开发“技术型”人才。通过采取行业推荐、行业评比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利用,开发、挖掘了全县各行各业的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同时,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运用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如湖南机油泵公司引进2名外籍技术人员,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使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该公司现已拥有省级的技术研发中心,拥有高、精、尖技术研发人员2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机油泵生产厂家。二是大力开发“经营型”人才。近年来,县委在大力引进外来经营管理人才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现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现代市场管理知识,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有效整合外来人才和现有人才,壮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去年,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导余明阳教授到衡东举办《企业品牌三大战略》讲座,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三是大力开发“乡土型”人才。我县通过广泛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组建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导小组”,在各乡镇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大力开发有特长、有技术的“乡土人才”。近年来,全县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土菜大师”、“养殖状元”、“建筑大王”、“钨砂皇帝”等优秀乡土人才,创办企业280多家。全国人大代表刘爱平创办的爱平养殖集团,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周边370多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开发、引进、培养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人才市场越来越开放,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匮乏,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分布、选拔、培养、引进、考核、投入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分布不均,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才7662人,但农业只有274人,工业只有560人,这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极不相匹配,我县经济发展,农业是关键,工业是重点,必须给予人才倾斜。二是行业内部人才分布不平衡。如教育系统,我县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持平,但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分布极不合理,小学教师大量富余,高中教师急剧短缺。农业内部,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林业,副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人才相对缺乏。我县特别是既懂企业管理,又懂法律,经贸英语、财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学历虽大多在专科以上,但专业技术人才原始学历偏低。全县各企业单位管理层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40人,高级职称的只有18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投入,专业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不快,墨守陈规,创新能力不强,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少,不能适应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
2、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就行业而言,我县在涉及新兴产业及贸易、工商管理、工程、金融、法律、审计、计算机软件、医药等人才紧缺,而处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专业人士更是严重不足;事业单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下人才偏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系统。
3、留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各类人才的总量虽在增加,但由于留才机制不健全,受经济利益驱动,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县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有150人,占人才总量的1%,我县流失的专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财会、工业等行业,且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业务骨干
4、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激励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人才工作开展活动比较少,活动载体不够丰富。同时,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当前,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还未彻底打破,专业技术职称与工资待遇还没有完全分离,评聘分开很难实施到位,职称评定与社会实际需要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还停留在专家评审,总量控制的阶段,从而导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或单位,如教育与卫生系统,仍然存在评职称论资排辈,众人过独木桥的现象,人才的社会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形成。二是社会急需,群众欢迎的“土专家”、“致富能手”不能评定职称,人为形成了这部分人才即使对社会贡献再大,永远只能当“无名英雄”或者有名无职称的劳模局面。
5、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不够大,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人才经费投入比较少,而人才队伍比较庞大、线多面广,有限教育培训经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的培训要求,使得对人才进行系统规模培训很难组织到位。另一方面,培训与使用相脱节。有一些技术人才被选任为行政管理人员就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他们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没有精力从事擅长的业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尽管有一些停产企业的人才留守处理善后工作,有门路的主动外出打工经商,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人才长期被闲置,各级职能主管部门受资金等条件限制,对他们未能组织培训,充分加以利用。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和滞后不够新
第一,有的人才资源观念淡薄,没有把人才摆到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位置上。长期以来,仍把人力(才)作为成本看待,而不是作为一种资源对待,对人才在发展科技、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影响认识不足,还舍不得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第二,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评定与学历、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直接挂钩,只要学历要求达到要求,晋升上一级技术职称,就只是等时间问题,从某种程序上来说,职称的高低并未完全体现个人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的大小。行政单位这种现象也多少存在。第三,受传统的观念束缚,一些领导和单位对劳动力产权地位的认识模糊。对机器、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算资产都有认识,而对人才的引进、素质的提高、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则相对关注程度不够,这些片面的理解都是出于对劳动力产权的模糊认识,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有时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更加重要。第四,在人才管理中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在社会上没有完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些单位在人才使用上采用狭隘的人才观,对一些人才的合理要求和合理流动采取不明智的举动,视人才为部门和单位所有,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有不少单位或部门虽然能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不是通过事业、福利和感情来留住人,而是一味地关门不让走,设“卡”不放行;对人才不能够采取包容的态度,求全责备;甚至以低成本使用高价值的人才。
2、人才成才环境不够优
第一,经济基础较差。我县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一事实的存在是造成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发达地区已经拥有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是,还在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我县由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获取知识和人才的能力与机会处于相对劣势,发达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丰裕的经济报酬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吸引,且这种人才资源的流失现象仍在继续,相对于我县人才资源状况而言,是一种“恶性循环”。第二,用人机制不合理。有些单位用人专业不对口,重物轻人,学非所用,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造成人才浪费。有的部门选拔干部制度还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论资排辈违反了以绩取人的原则。事实证明,论资排辈早已成为压抑人才、耽误人才、束缚人才的罗网和桎梏。第三,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惩戒机制不健全,人才效益难发挥。在企、事业中,招聘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效益,为企事业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才价值。而在现存的企事业用人机制下人才效益很难发挥,一方面是因为我县单位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高级人才缺口很大,人才成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部分单位人事管理不规范,缺乏激励机制,在晋升职务、评定职称、奖金分配,工资晋升等仍是论资排辈,指标分配搞平均主义,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低。人才长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逐渐滋生惰性,知识老化,很难有创新业绩。甚至个别单位人事管理完全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状态,人才能力完全依照单位领导的好恶来评价,用奴才不用人才,而真正有思想和主见的人才,才能不能发挥出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创新制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优先保证创业人才的经济收入,建立包括政治待遇、工资福利、住房、决策权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建立从严治吏、奖廉罚懒的惩戒机制。正是因为现阶段部分单位地方缺乏以上机制,所以造成近几年来个别部门人浮于事,难尽其才的局面。第四,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由于非公企业人才未完全纳入政府人才资源管理和服务范围,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才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比而言,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事政策、社保、医保、公积金、职称评定、资格考试、劳动保障等切身利益不能相等对待,所以对效益不佳的国企,没有保障的乡镇企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无人问津,在参加人才招聘会上,引进人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3、资金投入不够足
人才资源开发需要投资、引进高科技、高学历人才,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回县服务,如果没有资金和待遇做后盾,恐怕“筑巢引凤”就是句空话。多年来,县政府对人才引进、规划、开发、培训,尤其对优秀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住房、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积累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研基础条件落后,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科技发展缺乏后劲
三、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人才意识
全县上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确立了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网络媒介,开办有关人才工作专栏,宣传人才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服务才,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树立人才兴业的新理念。衡东虽然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及时、更扎实、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措施,提高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必要的待遇稳定人才。三是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理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困扰我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抓好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采取招揽、培养众多的人才是确保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衡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
2、完善人才机制,改善成长环境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智力要突破“用人所养”的传统观念,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为。鼓励县外人才采取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来我县工作或短期服务。党政机关进人应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提出用人要求,及时上报录用计划,对于人才十分紧缺的单位,每年可合理安排适量选调生予以补充。适时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坚持计划管理、考试聘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管理,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自主权。政府部门应结合此次调查要求,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发布紧缺人才信息,落实引进人才政策。企业应成为人才集聚的主要基地。企业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应当成为人才的主要集聚地。我县企业拥有人才量很低,人才的主体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以及采取超常的优惠政策到社会上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二是强化择优机制。要树立择优使用的意识,不搞论资排辈,不再人为地划分年龄界限,不再单纯沿用伯乐相马这种识人选人机制,而要采取赛马制,公平竞选千里马,使那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做出了高水平工作的人得到重用。在当今国内外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首先,要敢于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冒尖,其次,要善于择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要及时将那些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使他们不断成长起来,同时要勇于对杰出人才给予更强的激励。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少数杰出人才,应给他们重要的学术岗位和充分的自主权,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一流的工作条件,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同时给他们更强的激励和特殊待遇。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明确的评议制度,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系统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适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根据各类人才的业务知识、水平、能力、潜力、绩效等进行考评,重点评价其创新能力,防止人为性、随意性,更要防止长官意志和感情用事。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淡化凭学历、论资历来评聘职称、评价人才的意识,严格职数管理,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真正实现“评聘分开”,逐渐缓解我县多年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少,初级人才多的问题。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学历、所有制成份等限制,加快完善“户口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五是改革人才分配机制。将按知识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按知识贡献和能力大小来进行分配,有效地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按知识分配的核心是智力资本、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因素参与分配,如技术入股分红等。
3、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创业环境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并将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二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站等新闻媒体,定期宣传对单位发展或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人才开发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三是出台奖励政策。建议多方筹资,设立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激励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帮助引进的优秀人才解决个案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认识到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依靠的是教育,这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应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摒弃传统教育中过于偏重理论性,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产业调整及时超前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来提高人的素质,多多培养能从事实务性工作的人才,将我县人力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针对部分边远乡镇中小学教师和绝大部分基层卫生院人才流失的现象,应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帮助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基层人才能安心基层工作,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基层工作,建功立业。
总之,要在机制上、政策上、事业上、待遇上形成引人、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紧密结合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机制,坚持走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路子,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特色实用人才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衡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加入时间:2010-5-11 9:46:24 | 访问量:284
------------------
人才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主动性的生产要素,我县作为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何认识当前的人才资源状况,开发好人才资源,利用好人才资源,无疑对提升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最近我们采取了统计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县党政人才、事业单位人才、企业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我县现有人才资源及需求现状
通过调查,基本澄清了我县人才资源状况的底子,我县共有各类人才14717人,占总人口的2.1%。从人才的组成来看,党政人才2334人,占总人才的15.9%,女性501人,占21.47%,35岁以下654人,占28.02%,本科以上学历658人,占28.19%,研究生13人,仅占0.56%;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389人,占总人才2.6%,本科学历94人,占24.2%,35岁以下70人,占18%,具有高级职称43人,占11.1%;事业单位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8236人,占总人才的56%,女性3359人,占40.78%,本科及以上学历1890人,占22.95%,35岁以下2891人,占35.1%,45岁以上2897人,占35.17%,高级职称300人,占3.64%;农村实用人才2573人,占总人才的17.5%,大专及以上学历325人,占12.6%,高中以下学历2248人,占87.4%,35岁以下331人,12.9%,45岁以上1014人,占39.4%;另有专兼职社会工作人才766人。高层次及部分重点类人才41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占总人才的2.8%。同时准确掌握了今后全县人才资源的需求情况,我县当前共需各类紧缺人才761人。
1、党政群机关需紧缺人才95人。按专业来分,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政法、计算机应用、文秘、农林医技术管理等方面;按学历来分,要求为硕士的6人,大学本科的84人;按职称来分,要求为中级的11人,初级及以下的84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37人,比较紧缺53人,紧缺5人。
2、事业单位需紧缺人才165人。其中是教师人才(英语专业教师2人,党校教师10人),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医学检验、儿科医师、口腔五官、皮肤、麻醉、妇产科69人),农技推广、工程人才48人,其他人才36人。按学历来分,要求为硕士2人,大学本科的107人;按职称来分,要求为高级的3人,中级的62人,初级及以下的100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95人,比较紧缺12人,紧缺58人。
3、企业单位需紧缺人才92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2人;专业技术人才34人,主要是机械制造、化工、翻译、药理分析与药品开发、服装设计、金融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紧缺46人,主要集中在药品制造、化工冶炼、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技能性较强的岗位上。按学历来分,要求为博士1人,硕士的10人,大学大专以上的47人,其他34人未作学历要求;按职称来分,要求为高级的17人,中级的39人,初级及以下的36人,人才紧缺度为非常紧缺28人,比较紧缺26人,紧缺38人。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全面打造人才工作环境。一是健全人才工作机构。我县根据人事异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对全县人才工作的领导。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日常组织、协调、引导工作。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与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总结工作,调整思路,布置任务,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作用。同时,实行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三是营造人才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县电视台、衡东党建网、衡东组工通讯等宣传阵地,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及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召开各类人才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深入研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人才工作,为全县各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拓宽渠道,创造条件,不断增强人才工作活力。一是提升素质抓培养。首先,专心育才。我县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培育方式上坚持分类施教。2005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8期,培训各类人才8152人次。其中培训党政人才3287人次,专业技术人才4176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3人次,农村实用人才606人次。其次,积极引才。我县根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人员215名,其中公检法工作人员45名,乡镇公务员18名,教师116名,司法工作人员6名,大学生村官30名;今年我们组织公开招聘了1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效地缓解了部分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积极构建外出招聘平台,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人才招聘会20余场,引进普工41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70多人。再次,精心选才。我县坚持以《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等政策法规性文件为依据,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去年我们组织统一考试公开选拔了360名科级后备干部,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公开选拔了10名乡镇副科实职干部,有力的改善了全县领导干部结构。二是凝聚人心抓激励。首先,从政治上关心。近年来,为517名各类人才评定了技术职称,鼓励各类人才参政议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中,有33人担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人担任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人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其次,从经济上奖励。我县每年对在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今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纳税大户企业家发放奖金212万元。再次,从生活上照顾。认真落实人才有关政策,关心各类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家属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优化服务抓引导。首先,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每名县级领导至少联系1家重点企业,及时协调企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其次,大力推行特派员制度。我县先后选派了168名“县委特派员”和98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和农村,他们充分发挥特长,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我们出台了《特派员管理办法》和《特派员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对特派员的管理。再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投资兴业的若干规定》、《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为来县投资兴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优惠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3、构筑平台,打破瓶颈,积极开发各类人才。一是大力开发“技术型”人才。通过采取行业推荐、行业评比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利用,开发、挖掘了全县各行各业的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同时,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运用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如湖南机油泵公司引进2名外籍技术人员,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使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该公司现已拥有省级的技术研发中心,拥有高、精、尖技术研发人员2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机油泵生产厂家。二是大力开发“经营型”人才。近年来,县委在大力引进外来经营管理人才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现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现代市场管理知识,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有效整合外来人才和现有人才,壮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去年,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导余明阳教授到衡东举办《企业品牌三大战略》讲座,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三是大力开发“乡土型”人才。我县通过广泛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组建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领导小组”,在各乡镇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大力开发有特长、有技术的“乡土人才”。近年来,全县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土菜大师”、“养殖状元”、“建筑大王”、“钨砂皇帝”等优秀乡土人才,创办企业280多家。全国人大代表刘爱平创办的爱平养殖集团,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周边370多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开发、引进、培养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人才市场越来越开放,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匮乏,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分布、选拔、培养、引进、考核、投入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分布不均,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才7662人,但农业只有274人,工业只有560人,这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极不相匹配,我县经济发展,农业是关键,工业是重点,必须给予人才倾斜。二是行业内部人才分布不平衡。如教育系统,我县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持平,但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分布极不合理,小学教师大量富余,高中教师急剧短缺。农业内部,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林业,副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人才相对缺乏。我县特别是既懂企业管理,又懂法律,经贸英语、财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学历虽大多在专科以上,但专业技术人才原始学历偏低。全县各企业单位管理层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40人,高级职称的只有18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投入,专业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不快,墨守陈规,创新能力不强,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少,不能适应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
2、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就行业而言,我县在涉及新兴产业及贸易、工商管理、工程、金融、法律、审计、计算机软件、医药等人才紧缺,而处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专业人士更是严重不足;事业单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下人才偏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系统。
3、留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各类人才的总量虽在增加,但由于留才机制不健全,受经济利益驱动,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县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有150人,占人才总量的1%,我县流失的专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财会、工业等行业,且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业务骨干
4、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激励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人才工作开展活动比较少,活动载体不够丰富。同时,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当前,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还未彻底打破,专业技术职称与工资待遇还没有完全分离,评聘分开很难实施到位,职称评定与社会实际需要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还停留在专家评审,总量控制的阶段,从而导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或单位,如教育与卫生系统,仍然存在评职称论资排辈,众人过独木桥的现象,人才的社会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形成。二是社会急需,群众欢迎的“土专家”、“致富能手”不能评定职称,人为形成了这部分人才即使对社会贡献再大,永远只能当“无名英雄”或者有名无职称的劳模局面。
5、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不够大,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人才经费投入比较少,而人才队伍比较庞大、线多面广,有限教育培训经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的培训要求,使得对人才进行系统规模培训很难组织到位。另一方面,培训与使用相脱节。有一些技术人才被选任为行政管理人员就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他们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没有精力从事擅长的业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尽管有一些停产企业的人才留守处理善后工作,有门路的主动外出打工经商,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人才长期被闲置,各级职能主管部门受资金等条件限制,对他们未能组织培训,充分加以利用。
(二)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和滞后不够新
第一,有的人才资源观念淡薄,没有把人才摆到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位置上。长期以来,仍把人力(才)作为成本看待,而不是作为一种资源对待,对人才在发展科技、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影响认识不足,还舍不得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第二,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评定与学历、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直接挂钩,只要学历要求达到要求,晋升上一级技术职称,就只是等时间问题,从某种程序上来说,职称的高低并未完全体现个人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的大小。行政单位这种现象也多少存在。第三,受传统的观念束缚,一些领导和单位对劳动力产权地位的认识模糊。对机器、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算资产都有认识,而对人才的引进、素质的提高、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则相对关注程度不够,这些片面的理解都是出于对劳动力产权的模糊认识,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有时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更加重要。第四,在人才管理中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在社会上没有完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些单位在人才使用上采用狭隘的人才观,对一些人才的合理要求和合理流动采取不明智的举动,视人才为部门和单位所有,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有不少单位或部门虽然能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不是通过事业、福利和感情来留住人,而是一味地关门不让走,设“卡”不放行;对人才不能够采取包容的态度,求全责备;甚至以低成本使用高价值的人才。
2、人才成才环境不够优
第一,经济基础较差。我县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一事实的存在是造成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发达地区已经拥有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是,还在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我县由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获取知识和人才的能力与机会处于相对劣势,发达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丰裕的经济报酬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吸引,且这种人才资源的流失现象仍在继续,相对于我县人才资源状况而言,是一种“恶性循环”。第二,用人机制不合理。有些单位用人专业不对口,重物轻人,学非所用,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造成人才浪费。有的部门选拔干部制度还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论资排辈违反了以绩取人的原则。事实证明,论资排辈早已成为压抑人才、耽误人才、束缚人才的罗网和桎梏。第三,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惩戒机制不健全,人才效益难发挥。在企、事业中,招聘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效益,为企事业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才价值。而在现存的企事业用人机制下人才效益很难发挥,一方面是因为我县单位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高级人才缺口很大,人才成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部分单位人事管理不规范,缺乏激励机制,在晋升职务、评定职称、奖金分配,工资晋升等仍是论资排辈,指标分配搞平均主义,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低。人才长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工作逐渐滋生惰性,知识老化,很难有创新业绩。甚至个别单位人事管理完全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状态,人才能力完全依照单位领导的好恶来评价,用奴才不用人才,而真正有思想和主见的人才,才能不能发挥出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创新制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优先保证创业人才的经济收入,建立包括政治待遇、工资福利、住房、决策权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建立从严治吏、奖廉罚懒的惩戒机制。正是因为现阶段部分单位地方缺乏以上机制,所以造成近几年来个别部门人浮于事,难尽其才的局面。第四,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由于非公企业人才未完全纳入政府人才资源管理和服务范围,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才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比而言,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事政策、社保、医保、公积金、职称评定、资格考试、劳动保障等切身利益不能相等对待,所以对效益不佳的国企,没有保障的乡镇企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无人问津,在参加人才招聘会上,引进人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3、资金投入不够足
人才资源开发需要投资、引进高科技、高学历人才,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回县服务,如果没有资金和待遇做后盾,恐怕“筑巢引凤”就是句空话。多年来,县政府对人才引进、规划、开发、培训,尤其对优秀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住房、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积累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研基础条件落后,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科技发展缺乏后劲
三、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人才意识
全县上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确立了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网络媒介,开办有关人才工作专栏,宣传人才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服务才,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树立人才兴业的新理念。衡东虽然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及时、更扎实、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措施,提高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必要的待遇稳定人才。三是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理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困扰我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抓好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采取招揽、培养众多的人才是确保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衡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
2、完善人才机制,改善成长环境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智力要突破“用人所养”的传统观念,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为。鼓励县外人才采取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来我县工作或短期服务。党政机关进人应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提出用人要求,及时上报录用计划,对于人才十分紧缺的单位,每年可合理安排适量选调生予以补充。适时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坚持计划管理、考试聘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管理,给予用人单位适当的自主权。政府部门应结合此次调查要求,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发布紧缺人才信息,落实引进人才政策。企业应成为人才集聚的主要基地。企业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应当成为人才的主要集聚地。我县企业拥有人才量很低,人才的主体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以及采取超常的优惠政策到社会上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二是强化择优机制。要树立择优使用的意识,不搞论资排辈,不再人为地划分年龄界限,不再单纯沿用伯乐相马这种识人选人机制,而要采取赛马制,公平竞选千里马,使那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做出了高水平工作的人得到重用。在当今国内外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首先,要敢于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冒尖,其次,要善于择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要及时将那些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使他们不断成长起来,同时要勇于对杰出人才给予更强的激励。对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少数杰出人才,应给他们重要的学术岗位和充分的自主权,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一流的工作条件,营造出自由的学术氛围,同时给他们更强的激励和特殊待遇。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明确的评议制度,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系统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适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根据各类人才的业务知识、水平、能力、潜力、绩效等进行考评,重点评价其创新能力,防止人为性、随意性,更要防止长官意志和感情用事。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淡化凭学历、论资历来评聘职称、评价人才的意识,严格职数管理,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真正实现“评聘分开”,逐渐缓解我县多年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少,初级人才多的问题。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学历、所有制成份等限制,加快完善“户口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五是改革人才分配机制。将按知识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按知识贡献和能力大小来进行分配,有效地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按知识分配的核心是智力资本、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因素参与分配,如技术入股分红等。
3、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创业环境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并将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二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站等新闻媒体,定期宣传对单位发展或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人才开发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三是出台奖励政策。建议多方筹资,设立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激励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帮助引进的优秀人才解决个案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我们要认识到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依靠的是教育,这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应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摒弃传统教育中过于偏重理论性,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产业调整及时超前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来提高人的素质,多多培养能从事实务性工作的人才,将我县人力资源转变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针对部分边远乡镇中小学教师和绝大部分基层卫生院人才流失的现象,应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帮助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基层人才能安心基层工作,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基层工作,建功立业。
总之,要在机制上、政策上、事业上、待遇上形成引人、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紧密结合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机制,坚持走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路子,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特色实用人才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衡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