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眼未来的事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30年历程回顾
着眼未来的事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30年历程回顾
2009-01-12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在我国历史久远。可以说,规划的思想贯穿于几千年的农耕史和建设史中,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就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规划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伴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步确立起在整个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应宏观管理要求而生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1985年左右,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逐渐在沿海城市兴起,各类开发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和交通、工矿用地急剧增加,大量耕地被占用。仅1985年全国耕地就减少1500万亩。1986年2月2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土地管理局,统筹管理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改变长期实行的分散、低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相继成立之后,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利用宏观管理工作陆续起步。
1986年3月21日,中央7号文件《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下发,明确指出加强土地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年6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写进《土地管理法》,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走上了依法、统一、全面、科学的轨道。
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宏观的、指导性的长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县级三个层次;要求1990年前后完成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八五”期间基本完成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在总结过去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以及部分地区区域规划经验基础上,第一次尝试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并先后在我国南方、北方、平原区、山区、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干旱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布置了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993年2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87—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1996年底,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地(市)、县级规划分别完成了64%和75%,乡级规划编制工作也普遍开展。
这一阶段,土地规划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在规划体系上,除了过去重点进行的农村土地规划外,又增添了区域性土地规划和城镇土地规划。在规划类型上,不仅包括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增添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新中国土地管理史上第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在协调各业用地、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个规划实质上还是分散、多头管理体制的产物,无法有效解决土地供应总量的控制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按需定供”的规划,力量孱弱,难以摆脱“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
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五级规划实现国土全覆盖
中央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即11号文件,带来了土地管理的大转折,也带来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转机。业内人士甚至称之为“规划修编年”。中央11号文件,把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特别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放在土地管理各项治本之
策的首位,强调规划要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凡不符合这一原则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要重新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要经过科学论证,严密测算,达到切实可行;在修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原则上不得批准新占耕地。
1997年5月,全国范围内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抓紧酝酿和部署新一轮(即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7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规定规划修编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2030年;明确提出规划修编的总体目标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实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做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赋予土地利用规划前所未有的权威性地位,使这一轮规划与上一轮规划不可同日而语。
新法提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进一步突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中,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土地管理主要工作的关键环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执法检查等等工作,无不以规划为依据。规划是“龙头”,这个喊了多年的口号,在新法中得到了体现。
新法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审批权限,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要求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
将规划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制度正式确立。新法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催生剂。冻结令和新法,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要解除冻结,前提是修编规划;实施新法,前提也要先修编规划。可以说,新法给规划的修编实施铺平了道路,反过来,规划又成为新法实施的基础。
各地纷纷行动,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1999年4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到2001年2月,需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级规划全部批准实施,其中包括31个省(区、市)和8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适应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逐渐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五个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从此,从国家到乡镇无所不在的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级辖一级,紧密无隙,钩织成网,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块土地。
这个阶段,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上轮规划相比,这轮规划的显著特点是:一是按照供给制约和统筹兼顾的原则编制规划,促进了各类建设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二是各级规划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强化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三是依法加强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保证了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一致;四是县级和乡级规划通过土地利用分区,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奠定了基础。
总体上看,这轮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耕地保护,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规划期间,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仍有所下降。1997年~2005年,全国累计建设占用耕地183.1万公顷,年均建设占用耕地20.34万公顷,与1991~1996年的年均29.33万公顷相比,降低了31%。2005年与1996年相比,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8.5万元增加到50万元,增长了1.7倍,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但是,在肯定规划重要作用的同时,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规划实施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和问题。正如一位长期从事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人士所说,“从现阶段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规划的权威性不强,表现为权力过分干预、频繁修改规划和随意违反规划。这个问题又直接关联着另两个问题,一是规划科学性不强,二是规划精细化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这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提出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这些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给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上日程。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与保障的双重使命
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部署了以全面清查开发区为重点的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中央果断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出台,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启动。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热切期盼。一系列迹象表明,这一轮规划修编迎来了一个好时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这是一件关系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各地也普遍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不少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经费、人员上全力给予保障。
形势亦不容盲目乐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国建设用地呈全面扩张之势,上轮规划确定的全国建设用地净增面积突破控制指标约32%。而同期全国耕地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5年的18.31亿亩。本世纪头2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约束加剧、供需矛盾凸显的时期,我国土地利用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发展中还将面临新的挑战。这是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难点,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的根本原因。
经过几年的前期研究、调研以及试点工作,2005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拉开序幕。一开始,不少地方将修编的注意力集中在扩大用地规模、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上,希望能够多分配一些建设用地指标。有关行业、部门提出的用地需求也普遍过大。
思想认识不统一,主要矛盾不理清,新一轮规划修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开展前期工作,是这一轮规划修编的一个显著特点。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规定规划修编工作要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部署全面开展清查耕地、建设用地、违法用地、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四查清、四对照”工作,要求开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系统、深入的前期工作,为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纲要》修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6年7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经过反复协商沟通、征求意见以及多次审议,国土资源部按时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编制工作,并于当年9月正式上报国务院。
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作出了暂缓批准《全国纲要》的决定,要求“从长计议、加强研究、继续推进,编制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判断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进一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明确提出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目标。
与此同时,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
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加严格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到了一个更为关键的时期。此后两年内,围绕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的落实,国土资源部组织力量重新进行了论证,进一步调整完善了规划修编思路。
围绕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进一步压缩了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提出坚持开源节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重视和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进行生态建设,保持农用地基本稳定;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
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统筹和控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交通、厂矿、城镇等各类建设,都要把规划节地放在首位,以土地供应的硬约束,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落实共同责任,要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问责制,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负总责;把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完善相关评价和考核办法。
2008年,对于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来说,既是一个收获的年份,也是一个面临挑战的年份。
8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会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新一轮《纲要》展现出鲜明的耕地红线意识、资源节约意识、统筹协调意识和共同责任意识,对规划期内我国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由此全面展开。
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关键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只有科学修编和严格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才能真正把“两个最严格制度”落到实处。
紧接着,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都要将严格保护耕地贯穿于规划修编的始终,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趁着这次规划修编,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落下去,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龙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整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的重要作用,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用地新格局。
11月,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今后两年,计划新增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投资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建设时间之集中,都非同寻常。
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都将在以未来土地资源安排利用为己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得以落实。新的形势和使命再一次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向了前台。
在12月1日国土资源系统召开的服务扩大内需电视电话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强调,各地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极其认真地做好修编工作,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统统叠加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去。
“这个规划要管到2020年,大家应该极其认真地对待。这是最大主动,也是长久的主动。”
徐绍史的话用意深长。
根据进度安排,2009年上半年将完成绝大多数省级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各级规划修编工作。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正以更加科学、理性的面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田春华)
第二篇:上班年工作回顾(精选)
水电班半年工作汇总
从今年1月份至今,水电班全力完成全院的水、电、空调、气等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行,未发生重大故障、责任事故、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保障了全院的正常工作所需,回顾半年的工作情况如下:
水电班全体11人(含扶贫工作1人),累计加班工时213小时,26人次,总共完成有记录维修量2510处,其中:
开关插座维修375处,更换配合172件。灯光照明维修803处,更换配件773件。
病床,车辆,烤灯、消毒机等维修155辆,更换配件56件。维修冷、热水开关阀门307处,更换配件213件。空调、风扇、烤火炉等维修330台,更换配合92件。水管安装改造200米,使用耗材155米、件。电器线路改造安装560米,使用耗材450米、件。空调供应 132天,2688小时。
热水供应1350小时。
定期巡查(96+18)114人次,不定期安全巡查15人次。南区家属区路灯楼道灯更换维修4次。其他类维修、安装、拆卸300余件次。
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和部分改造事项如下:
博爱楼输液杆天轨统计;
德9楼胃镜室水处理配合水电安装; 配合奉天楼办公室合并水电改造; 德馨楼空调系统补水箱管路改造; 广17楼血透室水电改造; 围墙整修,配合水管切割拆卸; 洗衣房设备安装;
党校宿舍维修;
德馨楼热水成本数据分析;
病区窗户安全固定;
德11楼美容整形科水电空调配合拆卸,改造;
完成德馨楼空调风口清洗,主机季度保养,水系统清洗加药;
全院二次供水水箱清洗,定期投药送检;
污水处理站改造,水泵维修; 广慈楼地下室雨水池维修改造; 供应室消毒锅蒸汽排水改造。
水电维修班
2018-7-18
第三篇:杭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创新历程回顾.
杭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创新历程回
顾
日前,杭州市委下发了《杭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今后杭州市竞争性选拔干部主要采取“‘两轮推荐、两轮票决’、公开选拔、公开选调、竞争上岗、跨部门竞岗交流”等5种方式进行,这是对我市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比较成熟的做法用制度形式予以规范,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现将各地各单位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予以集中报道。
赛场选马、广纳贤才:
8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综述
1992年,杭州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欢迎各方才俊积极参与选拔工作。这次成功的尝试,标志着我市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诞生了。
基层+能力,一线干部最吃香
到新单位工作已经好几个月了,提起公选,贺艳怀还是很兴奋。一直在社区工作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能有机会成为一名机关领导干部。在今年的联合公选中,她从西湖区文新街道德加社区党委书记,走上了区信访局副局长的岗位。
“去年市委、市政府为社区工作者提高了经济待遇,今年又提高了我们的政治待遇,大家都觉得在社区工作很有奔头。”贺艳怀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改进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设置,在选人标准上更加重视基层导向,吸引了一大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报名参与。特别是今年8个城区各推出1个处级领导干部职位,定向从社区、村书记(主任)中选拔,让一批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更多的社区和农村干部受到鼓舞、干劲更足。
和贺艳怀一样,西湖区从1997年至今,共有6名优秀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干部,通过公选陆续走上了副处级以上领导职位。
下城区近年来注重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群众工作能力,对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后备干部,通过下派的方法提高他们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2002年至今,已先后选派27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挂职,其中3名经公选担任了处级领导职务。还定向从社区书记、主任中选拔了2名担任副处级领导。江干区2005年以来,通过公选从乡镇、街道选拔了5名干部,从社区书记中选拔了2名干部,分别担任副处以上领导职务。桐庐县近几年也通过公选,先后从乡镇、街道选拔了4名干部,从社区、农村书记中选拔了2名干部。
民主+公开,百姓的干部百姓选
今年3月15日,家住米市巷街道红石板社区的姚琴早早等在电视机前,她要收看的是市第八次联合公选的首场面试直播。“以前觉得选干部蛮神秘的,现在电视上都要直播了,谁讲得好、谁讲得不好,我们老百姓看得明白,这样选出来的干部信得过啊。”
当天,全市有数十万人收看了本次电视直播。“杭州网”进行了网络同步播报,高频度的点击率几乎造成网络塞车。
同一天上午,在杭州市委党校,120名报考市管15个职位的公选考生在接受面试,而评委却有405名,几乎是考生的4倍。这样的面试评委阵容叫“大评委制”,主要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普通党员代表。《西湖》杂志社编辑钱益清作为群众评委,对当时的场景至今难忘:“坐到评委席上,想到自己是为市管副局级领导干部竞选者打分,一下子体会到了‘百姓的干部百姓选’的自豪感。”
实际上,我市的公开选拔工作一直“阳光操作”,每次公选都做到选拔职位、报名条件、选拔程序、进展情况、选拔结果全部公开,确保整个过程始终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地进行。
联合+规范,打出公选“杭州牌”
上世纪90年代,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以及市直单位都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公选工作。1992年市本级的公选范围面向市内,1998年扩大到18个副省级城市,2000年面向全国且一次性推出26个市管领导职位,还专门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设置了报考条件。一时间,各地才子俊杰纷纷涌向杭州,不乏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人员。
为解决各地公选中出现的成本过高的问题,2002年开始,我市首创了联合公选模式,实行市和区、县(市)上下联动、有分有合、统分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了成本。2004年,我市将党政干部公选与企业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我市把面向全市选拔和面向全国选拔结合起来,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今年,我市又把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工作,纳入联合公选同步进行,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在我市公选工作的细节上,创新和特色也一直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在第四次公选时,我市对考察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考察工作“本人家庭必须访”等“八个必须”,第五次公选又进一步大到“十个必须”。
今年的第八次公选对有关环节进行严格规范,要求考察对象签订遵纪承诺书,自觉做到“十个不准”,并发布《纪律通告》,工作人员统一签订遵纪责任状……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实在管用,市管公选职位共有60名考察对象,没有接到一个反映拉票违纪的信访和电话,没有一例考察对象和工作人员违反纪律的行为。
【新闻链接】 从1992年至今,我市已经开展了8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工作中,我市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公选范围不断扩大,公选职位不断增多,条件设置不断改进,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公选的方法手段也不断完善,特别是认真把握笔试、面试、考察三个关键环节,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和考察,334名中青年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
【记者点评】 我市公选工作起步早、方法新、声势大,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气开放的胸怀和改革创新的胆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范围和渠道,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结构,使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竞争,激活一池春水:中层干部竞争上岗10年纪事
从1999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10年来,全市23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处级领导岗位,为杭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因子”。竞争上岗,已成为我市机关单位选拔中层领导干部的最主要方式。
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
2009年7月,市财政局决定在全市财税系统公开选拔一批中层干部,并在市财税网上公布了竞选方案。“开始,我觉得局里在‘作秀’,没太在意。后来,试着提了条意见,想不到被采用了。”市财政局上城分局干部小王对局里的重视感到有点“意外”。
市财政局组织人事处干部吴建民说,在一个星期的公开征询意见时间内,共收到意见建议27条,9条被局里采纳,对其余的也都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明。
市地税局副局长兼组织人事处长李永明认为,把“游戏规则”放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就是要让干部选拔的“显规则”取代“潜规则”,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竞争在展开,机制也在完善。10年来,市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制度不断健全,1999年就制定下发了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有关制度,要求全市所有市直机关凡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都实行竞争上岗。2008年又完善了《杭州市市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竞争上岗工作,规定公布方案、公开报名、笔试、面试、任前公示等14道具体“工序”,变“伯乐选马”为“阳光赛马”。许多单位的组织人事处长说,“竞争机制的完善,让我们工作方向感更强,操作起来也更轻松了。”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关系再硬不如群众评价硬
干部人选是怎样产生的?群众有多少“话语权”?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市直各单位着力在这方面进行破题,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
——市司法局从去年开始,把群众民主推荐的环节前置,并规定“凡是推荐票低于参与推荐对象30%的,取消参加笔试和面试的资格”。“我们把‘群众关’前移,目的是树立一种‘群众说了算’的用人导向,提高选出干部的群众公认度。”市司法局干部人事处处长叶晓华说。
——市旅委在竞争上岗工作中明确规定,民主推荐得票少、民主测评差、群众信任度低的干部,不予提拔。
……
参加过竞争上岗的同志普遍感到,一个干部的成长要不来、跑不来,关键是要干出来,只有政绩突出、能力突出,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的人有干劲,不上的人有方向
丁美君,市建委村镇处处长,在今年竞争上岗中由工程处副处长走上这个岗位的。“这对我是一次新的开始和考验。”她一上任,就带领处室同志深入基层单位调研,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机关干部中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证明过去那种‘熬官’、‘要官’的老路子行不通了,干部中激起了‘凭能力胜出,靠实绩上进步’的创业激情。”市建委负责人说。
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中层干部,上者服众、下者服气、群众服气,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大提高,干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许多单位的领导这样感叹。
【新闻链接】 1999年初,市委组织部在原市乡镇企业局进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试点,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在所有市直单位普及。10年来,市直单位先后共组织819次竞争上岗,近万名机关干部登台竞争,2300多名同志走上处级领导岗位。
【记者点评】 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起到了“鲶鱼效应”,激活了“一池春水”,使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务精、工作作风实的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两轮推荐、两轮票决”:干部选拔任用的最新范本
今年年初以来,杭州市以“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6名市管正职领导干部,把初始提名权交给了广大干部,市委委员、市纪委委员、领导干部、市党代表直接参与干部选拔的全过程,进一步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有效做法。在市委的带动下,部分区、县(市)也先后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让我们一起去实地听听、看看——
桐庐县:从“村官”中选“乡官”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机遇。”从下岗工人、社区主要负责人到乡镇(街道)的副职,郑继红在桐庐县竞争性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12年来,我每天都与老百姓打交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事、烦心事,处理矛盾纠纷是有一定经验的。”郑继红自信、流利地进行了演讲。对自己的胜出,她认为得益于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桐庐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周一明介绍,这次“两轮推荐、两轮票决”共选拔了6名县管领导干部。其中,特地把“两推两决”的视野扩大到了村(社区)干部,体现了重视基层的导向。
余杭区:让选出来的干部带着压力办实事
余杭镇镇长林炳达,是余杭区今年4月份“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区管正处级领导干部的5名胜出者之一。他认为担任正职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所以,一上任就直奔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河道整治难题。用林炳达的话说:“这次是大家投票把我选出来,我只有迎难而上,将压力转变为工作动力,多为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才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余杭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洪相说,采用“两轮推荐、两轮票决”这种选拔方式,扩大干部初始提名的主体和范围,充分发挥区委全委会的作用等做法,体现了多种方式选干部、不拘一格选人才,干部群众普遍反映非常好。
下城区:第二轮民主推荐放到候选人“家门口”
33岁的吴来恩通过这次竞争选拔走上了下城区管办主任岗位,他说:“第二轮民主推荐过程中,30名候选人都在各自单位进行了民主推荐,如果平时工作没做好,在‘家门口’就难以过领导、同事推荐关。”
下城区在第一轮全区领导干部大会推荐出30名人选的基础上,到其所在部门和街道进行不定对象的第二轮民主推荐,按照领导干部大会和各单位民主推荐权重各占50%,前20名人选进入组织考察。
下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戴文昌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考虑到同事对人选的情况更了解,他们最有发言权,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参与推荐的人员对人选情况不够熟悉,而使投票出现偏差。”
在今年的“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中,不少区、县(市)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临安市采用“两推荐、一票决、一征求”的选拔方式,并把重要领导岗位的副职纳入选拔范围;萧山区结合届中调整,将重点放在选拔镇街领导干部上,共选拔10名镇街党(工)委书记、镇长、街道办主任人选;西湖区加大了公开监督力度,首次将考察预告贴到社区,在公示环节公开个人工作情况和照片。
【新闻链接】 截至8月底,余杭、下城、西湖、萧山、桐庐、临安等6个区、县(市)先后通过“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了44名区、县(市)管领导干部,全市形成了“自上而下、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
【记者点评】 我市以“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领导干部,在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实现了拟任重要职位人选由少数人提名向集体提名的转变,完善了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差额选任干部的办法,充分发挥了市委全委会成员和党代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激发机关工作新活力
现为淳安县县管干部的章维钊,对两年前的那次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仍心存感激。
今年44岁的章维钊,1988从成都市建设学校毕业后,就在县建设局工作,并担任了10多年的中层正职。“县城的每条道路、每个工地,我都很熟悉,有的参与过设计,有的去检查和管理施工。我常想,也许要在建设局的中层岗位干到退休呢。”2007年,县委组织部开展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任职,他是27名交流任职者之一,成为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工程部副部长。去年11月份,又被提拔担任县姜家产业区块管委会规划工程部部长,成了一名县管干部。“这次中层干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淳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敏说,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改变了过去“一个单位定终身、一个岗位干到底”的现状,引得源头活水来,让机关中层干部有压力和动力。两年前换岗的27名中层已有4名提拔为县管干部。
近年来,各区、县(市)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坚持把健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08年6月,全市有293名中层干部通过交流跨进了新的部门、走上了新的岗位。
下城、萧山、淳安等地采取干部本人提出交流意向,单位党委(党组)根据结构需求、岗位要求选人,通过双向选择、组织调配,实现干部交流的优化配置。余杭、富阳等地从财政、交通、国土资源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部门,推出交流的目标职位,开展竞岗交流,坚持“好中选优”。西湖区专门成立了跨部门交流工作领导小组,推出16个中层职位实施跨部门竞岗,报名人数达到108人,平均每个职位竞争率为6.75∶1。江干区推出10个正科级岗位和20个副科级岗位,面向全区开展跨部门竞岗交流。建德市对24个机关中层职位打破部门界限、资历界限、专业界限,进行竞岗交流,做到“低门槛进、严标准选”。桐庐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出了12个中层职位和76个一般岗位开展交流。高新区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2003年以来,每两年一次定期在区和街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竞岗交流。机关干部不再是“终身制”,增强了竞争性,体现了“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理念。
【记者点评】 通过跨部门竞岗交流,打通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人才交流通道,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了解、沟通与合作,让干部在多种环境中摔打和磨炼,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到基层去,从一线来:公开选调传递公务员选拔新信号
“公开选调公务员使市级机关不再遥不可及。对年轻干部来说,只要在本职工作上表现优秀,就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市城管执法局选调公务员何亦风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有点激动,之前他是西湖景区城管执法大队的一线执法队员。
今年2月,我市首次启动了市级机关统一面向基层公开选调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工作,34家市级机关部门共推出41个公务员职位。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全市共选调基层公务员25人。
长期以来,市级机关公务员来源主要通过公务员招考、军转干部安置等“体外补给”方式进行,通过基层选调这种“体内循环”方式补充的还不多。不少年轻公务员直接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缺乏基层一线的锻炼,未经艰苦环境的磨砺,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相对欠缺。
谈起面向基层选调的3位新同志的表现,市城管执法局政治处处长宋晓青很有感触,“有一定基层经历的干部,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三门’干部是不一样。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更知道结合实际,更会灵活应对。”
许多单位领导认为,面向基层一线选调公务员的意义在于接通了党政干部的“培养链”。
近年来,我市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担任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员、到农村当大学生“村官”以及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多种形式,在基层实践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切实改变了党政机关干部来源单
一、经历单一的状况,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的“培养链”。
在链条的另一端,公开选调解决了“干部从一线选拔”的问题。从乡镇选调到市委组织部的公务员俞芬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举措,像我们这样的基层干部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市级机关工作。”她感到今后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多了,工作起来标准要求也更高了。
【记者点评】 在干部工作中坚持重视基层的导向,一方面,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重视从基层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到上级机关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第四篇:回顾这一年的工作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这一年已经过了大半了还有一个月就已经停工了,在今年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成熟了很多。在这一年的学习当中有不足的地方,今年我主管的项目部是清华书苑柳树巷8#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我主要的工作的是项目部的质量,进度,安全以及施工现场的各个工种的配合,和现场的工作人员的监理、甲方的工作配合。
首先,是现场的安全工作,在工作当中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安全是最主要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及时挂在心头,在现场的工人的安全也是重中之重的,没有安全就没有质量。在施工现场放在首位的还是安全。安全放在首位,如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当中。
在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事情特别多,在清华书苑柳树巷8#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上不可能没有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最主要的就是施工现场的“三保”“四口”“五临边”,这些问题是最主要的,施工现场的人员比较多,工种比较多,而且现场的材料堆放比较混乱,这些问题都是现场的安全问题。因为现场的场地比较小,现场的材料堆放的地方比较狭小,所以导致现场的材料堆放比较混乱。现场的临边是做主要的,因为我在现场主管安全,辅助质量的工作。其次,质量楼层总共有5栋高层,有一栋是23层,其他的四栋是18层。总面积达到六万多平方的一个建筑群体。高层的安全比较危险,现场的高度的增加,导致现场安全的问题比较多,工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是钢筋工程,钢筋工程从原料抓起,对钢筋进场时的验收,钢筋的加工,钢筋的绑扎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是框剪结构,钢筋是主要的材料以及整栋楼的骨架,杜绝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场,钢筋的加工必须在验收后方可进行绑扎,必须按照钢筋的验收规范进行质量控制。
其次模板工程,模板的原材料也是一样的,进场时必须进行验收,集中堆放,在施工现场模板材料是比较混乱的材料,现场必须把材料堆放整齐,这样反而使施工现场整齐,而且确保木工安全的操作场地。在模板安装的过程中我们现场管理人员加强过程控制,如果在过程不控制好,管理起来比较复杂。前期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控制,我在施工现场必须多次地检查,发现接缝不严密的,对拉螺杆开孔不符合要求的,模板加固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必须迅速整改。这些问题都是在向监理报验前整改完毕。
最后是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工程中要从浇筑和养护等环节监督到位,现在都是商混来浇筑本建筑,但是还是要注意商混的配合比,搅拌,运输,以及原材料的监督。
第五篇:回顾这一年的工作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反映于xx及xxx的风格、定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网上的公司产品库充分体现我们xxxxx和我们这个平台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商机和快捷方便的信息、更上一个新台阶。
Review works these years,we also find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of work while we achieve success.These mainly reflect that all of design,process,manufacture and ship of ShuXin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