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2011年度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2011年度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1-10-10
市国土资源局各分局、在京各地质勘查单位:
为切实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证地质勘查质量,根据《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20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4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业务范围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6号)(以下简称《规定》)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我局将开展全市2011年度地质勘查资质监督检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督检查对象
我市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地质勘查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不含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单位,下同),包括单位住所在我市境内的已取得各类别等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
(一)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是否已取得,是否在有效期内。《条例》明确规定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
(二)资质能力是否与所取得的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条件相符合。申报时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较,勘查技术人员是否有增减情况,增减的原因;勘查仪器设备有无变化情况,变化的原因。被抽查单位要准备相关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与职工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保险缴纳凭证、勘查仪器设备的购置发票等以备检查。
(三)有无不按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行为。按照《规定》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可以从事本类别所有的地质勘查活动;具有乙级矿产(固体矿产、气体矿产、液体矿产,下同)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只能从事本类别详查阶段以下的矿产勘查工作,但在《办法》出台以前已经签订了勘查合同的项目除外(下同);具有丙级矿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只能从事本类别普查阶段以下的矿产勘查工作。
(四)有无出具虚假地质勘查报告的行为。包括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厅的地质勘查报告与地质勘查设计审查单位发现的、未发现的虚假地质勘查设计与报告。
(五)有无转包其承担的地质勘查项目的行为。具有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从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可以委托低一资质等级的地勘单位为其提供专业勘查技术服务;委托地质实验测试的,应当委托相同或以上地质实验测试资质等级的地勘单位承担。
(六)有无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行为。无论任何单位,不得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开展地质勘查活动。
(七)有无在委托方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前,为其进行矿产勘查活动的行为。委托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进行矿产勘查的,属于无证勘查,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240号令)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勘查单位在委托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前,为其提供勘查活动的,依照《条例》第二十九条有关规定处理。
(八)是否按规定办理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变更、延续、补证、注销和重新申请手续。各单位在单位法人、法定代表人、住所变更;终止从事地质勘查活动;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等,按照《条例》第十四、十五、十七条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九)是否按规定如实报送年度地质勘查成果和地勘单位基本情况,以及地质勘查行业情况数据、地质勘查执业情况报告和北京市其他服务业年报。
(十)是否按规定按时汇交地质资料。
(十一)是否存在群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或其它需要抽查检查的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抽查比例不少于我市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总数的25%,请各地勘单位做好被抽查到的准备工作(被抽查到地勘单位的名单和被检查的时间另行通知)。
四、监督检查原则
以《条例》为准绳,以《办法》为依据,严格地质勘查资质准入,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证地质勘查质量。
五、组织安排
(一)2011年11月15日前:各地勘单位按照本通知要求,完成自查自评和总结工作,向市局提交《地质勘查单位执业情况报告》和自查自评工作总结报告(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二)2011年12月20日前:市局组织分局对被抽查地勘单位开展监督检查,按照规定填写《地质勘查资质监督检查记录卡》。
(三)2012年1月15日前:市局在收集汇总各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单位执业情况报告》和自查自评工作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我市2011年度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报告的编写工作,并上报国土资源部。特此通知。
联系人:王 亮
电话:010-64409785
2011年10月8日
第二篇:解析国土资源部就《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答问(范文)
国土资源部就《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答问
1月25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0〕14号,以下简称《办法》),就加强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证地质勘查质量,促进地质勘查业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何理解《办法》?相关措施将对地质勘查管理和服务以及地勘单位产生哪些影响?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负责人。
记者:请介绍一下《办法》出台的背景?
负责人: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需要。国务院于2008年3月3日颁布《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条例》是国务院的法规,对地质勘查资质的监督管理作了原则上的规定。为了贯彻实施好《条例》,迫切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有关规定,使《条例》更具操作性,切实把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办法》属于《条例》的配套文件。
二是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的需要。当前,我国地质勘查市场正在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不断加大,但市场秩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现有实际勘查能力已不符合批准的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条件;有的单位不按照批准的资质类别从事地质勘查活动;有的单位出具虚假地质勘查报告;有的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地质勘查活动,有的单位无证勘查等等。这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地质勘查市场秩序,难以保证地质勘查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相对人的行为,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证地质勘查质量,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迫切需要制定与《条例》相衔接、相配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制
度。
三是规范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履行职能的工作中,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人员及广大地勘单位也迫切要求出台与《条例》配套的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记者:当前的地质勘查资质是什么状况?
负责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具有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单位共计2002个。具有最高等级甲级资质的单位有867个,占43.3%;具有最高等级乙级资质的单位有456个,占22.8%;具有最高等级丙级资质的单位有679个,占33.9%。甲级资质单位中,国有地勘单位779个,占89.9%;其他地勘单位88个,占10.1%。乙级资质单位中,国有地勘单位204个,占44.7%;有限责任地勘单位225个,占49.3%;其他地勘单位27个,占5.9%。丙级资质单位中,国有地勘单位176个,占25.9%;有限责任地勘单位432个,占63.6%;其他地勘单位71个,占10.5%。
全国共有各类各级地质勘查资质计5622个。其中:甲级资质1735个,占30.9%;乙级资质2017个,占35.9%;丙级资质1870个,占33.3%。
记者:《办法》起草经历了哪些过程?
负责人: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向国务院报送《条例》(送审稿)后,即开始起草《办法》。起草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有关省国土资源厅起草初稿,几易其稿形成讨论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二阶段是印发《办法》征求意见稿,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送审稿。第三阶段是征求部有关司局意见,报部领导签发。
记者:《办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负责人:主要内容包括:监督管理机关及职责划分、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监督检查的程序及要求、地质勘查资质备案登记、地质勘查单位执业情况报告、监督管理工作报告等。
记者:如何保证监督检查执行到位?
负责人:主要是细化了监督检查内容,量化了监督检查方式,比如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八方面。地质勘查资质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每年抽查比例不少于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地质勘查单位总数的25%。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地质勘查单位报送的上一《地质勘查单位执业情况报告》进行汇总,并于每年2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报送本行政区上一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工作报告。
此外,《办法》对勘查资质监督管理纳入综合监督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地勘单位执业档案、定期发布执业信用信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支持地勘单位依法开展地质勘查活动、地勘单位加强诚信建设等也作了规定。
记者:对于违反《办法》的责任主体,有哪些惩罚性规定?
负责人: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中有违法行为的,按照《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予以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中发现地质勘查单位有违法行为的,按照《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等规定予以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应分别给予责令其限期整改、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者吊销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等处罚。
对于未取得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擅自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按照《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记者:除了《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之外,在加强地质勘查监督管理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按照《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制定《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业务范围的规定》,旨在明确不同资质类别和不同资质等级的地勘单位可以从事的勘查活动的业务范围,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对地勘单位从事勘查活动业务范围的管理,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证地质勘查质量。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
划和国土资源局):
为规范地质勘查市场准入条件,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促进地质勘查工作发展,根据《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国土资发[2003]218号),部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勘查资质注
册登记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依据和原则:按照《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和《地质勘查资质专业分类和注册登记条件》等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地勘单位的勘查技术人员和设备仪器等进行严格的审查
和核定。
二、工作要求:应在政府网站或媒体上公布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条件、规程、核定结果和发证公告等。核定结果公示期为30天,对公示期满后没有异议的,再发证。核定结果公示时,应报部地质勘
查司备案。
三、培训安排:2005年5月中下旬,由部地质勘查司举办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培训班,具体时
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完成时间:2005年6~11月,开展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12月上旬,向部地质勘查司提交
《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总结》。
请你们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经费,把握进度,保证质量,认真做好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并请于2005年6月底前将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方案报部地质勘查司。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中如遇到问题,请及时与部地质勘查司联系。联系电活:010-66558391,联系人:袁琦。
附件:地质勘查资质专业分类和注册登记条件
第四篇: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2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自国务院召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以来,部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作出了专门部署,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矿业经济秩序规范矿业权市场的通知》等文件。在维护矿业秩序方面,各地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违法矿业活动在不同地区又有所抬头,破坏矿产资源,污染环境,干扰正常的矿业秩序,危害很大。为有效制止一切违法矿业活动,结合当前矿业开发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就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的正常秩序。”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矿产资源勘查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登记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情况。检查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批登记矿业权;是否对违法或不当的登记发证及时纠正了;是否对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依法查处了:本行政区正常的矿业秩序是否建立和巩固了。
(二)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督促矿业权人按时开工和开工后按时提交工作进度报告和有关资料,核准探矿权人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缴纳各种法定费用。
(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情况。检查矿业权人是否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进行采矿活动,保证矿产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监督检查矿业权人是否执行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计划,是否执行经批准的矿地复垦计划。
(四)维护正常矿业秩序情况。监督矿业权人在矿业权赋予的权利范围内从事矿业活动,从严查处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以采代探、越界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擅自转让矿业权等各种违法行为。
二、突出重点,抓紧抓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从严控制采矿许可证的发放。特别对小矿采矿许可证的发放,必须从严控制,要严格执行部关于暂停颁发稀土等八种矿产采矿许可证的决定。
(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煤矿关井压产和“五小”清理整顿工作。对有关部门决定属于关闭的矿山,要雷厉风行,及时注销采矿许可证。注销许可证后继续开采的,要按无证矿查处。
(三)清理已发放的勘查、采矿许可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所属市、县基层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已发的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进行清理。在清理工作中,要认真核准许可证是否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和法定程序,依法查处违法发证,以采代探和越界采矿,擅自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其中,由部登记发证的,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一并进行清理,需要处理的,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部依法解决;油气勘查开采许可证的清理工作由部会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油气督察员另行安排。
各地矿业权许可证清理工作,要在2001年年底前完成。
三、做好当前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一)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紧迫性,认真杜绝不当的和违法的行政行为。同时,要根据推进矿业管理工作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建设,加快矿业权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提供社会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矿政管理基础和基层工作,强化宏观调控。各地都要扎扎实实地建立健全矿政管理基础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切实搞好和加强现场矿政监督管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问题。各省在编制矿产资源规划时,要遵照《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134号)规定,充分听取同级计划主管部门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在审批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时,将再进一步征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意见,加强宏观调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申请,不予登记发证。
(三)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今后,矿业权登记管理机关在审查有坑道、井巷施工的勘查计划或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除必须有环保部门对环境评价报告的审查意见外,增加安全生产部门对勘查、开采安全生产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的程序,没有安全生产部门的审查意见,勘查计划或开发方案不予通过,不得颁发勘查、开采许可证。
(四)建立核查机制,健全报告制度。加强事前监督、严格审查矿业权人提交的勘查计划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除通过审查报告监督矿业权人的矿业活动,还应该组织经常性的现场抽查,协调矿业纠纷和争议。对采用坑道、井巷等手段进行地下勘查施工和矿产开采的,除依法取得有关资质外,还必须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有资质的地质测绘力量,及时绘制坑道施工平面图,矿山企业必须测绘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并至少每季度向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坑道施工进展情况、矿产开发利用情况、矿产勘查开采权益维护情况、矿区范围内违法开采情况、安全防护情况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情况。矿业权登记管理机关和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具体的监督检查措施,对矿业权人报告的地下坑道施工等情况进行现场核查,重点勘查项目和重点矿山,每年应该保证有2—3次的现场监督,有效制止以采代探、越界越层开采等违法行为。
(五)建立矿业秩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矿山督察员和油气督察员的作用。各省要从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资金的保护经费中,列出专门的矿产督察工作补助经费,保障各地矿产督察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督察员队伍的统一管理,集中调配,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实绩的考核。在矿业活动相对集中或矿业秩序问题较多的地方,要设立举报电话,通过群众举报、新闻舆论监督和现场巡查,建立矿业秩序管理监控网,强化监控力度。
(六)建立领导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矿业活动,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监督管理职责,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矿业秩序负责,亲自组织,亲自参加,务必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检查工作抓紧、抓实,要经常组织抽查,一级抓一级,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明确责任制,建立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对在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矿业秩序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扬奖励;
对矿业秩序混乱得不到有效治理、对矿产资原勘查开采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矿业活动制止不力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对违法发证不及时纠正的,要追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审核矿业权人提交的报告、组织现场抽查等多种监督形式,全面了解本行政区的矿产勘查、开采秩序,发现矿业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是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维护本地区正常的矿业秩序,促进矿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的要求,结合本行政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各地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中,对发生的重大事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向部报告。
部将在年内检查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情况,并组织力量对若干重点矿山和矿业秩序热点地区,进行现场抽查。
国土资源部
二00一年九月四日
第五篇: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与管理工作法规及标准规范应用手册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与管理工作法规及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与管理工作法规及标准规范应用手册 详细目录
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 第一篇 地勘与地灾资质管理 第一章 地勘资质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 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规程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分类和注册登记条件 第二章 地灾资质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第二篇 地质勘查项目工作管理办法与依据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管理工作纲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立项暂行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暂行制度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统计报表制度(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委托承包办法(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合同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督审查暂行办法 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专项经费管理暂行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审计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资质要求暂行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质量体系认证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督办法(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事故查处暂行规定 第三篇 地质勘查安全预案管理
第一章 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第二章 陆地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三章 航空地质调查作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章 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篇 地调勘查数据管理工作指南与标准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一0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DD2004一02)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2004一04)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1)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DD2005-03)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 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第五篇 地质勘查管理法规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第六篇 地质矿产勘查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002)
铜、铝、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第七篇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6—0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一02)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DD2006一03)古地磁测试技术要求(DD2006一04)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一05)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D2006—06)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标准(DD2006—07)第八篇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102I9—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170220—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10222—2006)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