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乡统筹规划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浅谈城乡统筹规划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城乡规划资料选
“城乡统筹”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城乡统筹,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因此,远景认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再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群众看病成本。最后,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浑源县城乡统筹规划
浑源县城乡统筹规划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2009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城乡比
3.3:1,全国31个省市排名第22位。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 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
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低。
检测城乡一体化的标准:
1、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结合;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相适应;
3、国家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平等
结合以上三个标准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实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二)建设目标。
(1)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优质高效种植基地。全面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好“421工程”:即,4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0万亩高标准旱作农田建设工程,10万亩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建设工程。新建王千庄、清河湾水库,增加库容144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8.62万亩;完成11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造小型泵站5处,新打灌溉机井210处,同时通过改造小自流灌20处,改造灌溉渠道979公里,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开发的思路,着力建设平川区20万亩高产玉米基地,洗朔沿线区域10万亩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西南山区3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东南山区10万亩马铃薯、6万亩蚕豆种植基地,北坡区10万亩优质谷黍杂豆种植基地,吴城10万亩仁用杏种植基地。到2015年,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无公害产地认证5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以上,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100%以上。
建设优质高效畜牧基地。以绿色生态养殖为主题,大力提倡“养殖下山、人工贮草、科学养殖、规模经营”的现代养殖方式,努力实现分散养殖向集中养殖转变、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打响浑源绿色养殖品牌。未来五年,要以养殖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品种改良为主线,以养殖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以黄芪羊、奶牛、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县家畜饲养量,黄芪羊40万只,奶牛1万头、肉牛8万头、生猪1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2)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支撑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要结合各区域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打造品牌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大力支持丽珠集团和万生黄芪、下韩黄芪深加工和发展黄芪饮片制剂、注射液等医药工业,支持大瑞凉粉发展淀粉、蚕豆、大豆、辣椒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恒山畜产品实业公司发展“黄芪羊”加工业、麻庄皮毛加工业。在吴城乡大力支持北岳仁用杏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仁用杏下游产品杏仁油、杏壳制活性炭、杏枝制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业;在东坊城乡大力支持美华草业发展饲草加工业。要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配套服务,引大龙,扶小龙,育新龙,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伸和壮大黄芪、林果、杂粮、蔬菜、牧草五大产业链。到2015年,全县力争培育出1个销售收入上2亿元、2个销售收入上1亿元、3个销售收入上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药品总产值达到1-2亿元,龙头企业带动面达到70%以上。
(3)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防疫检疫、良种繁育、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18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和6个畜牧兽医区域中心站,高
标准建设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中心,新增建设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扶持和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个。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工业化原则,建立龙头企业与种养基地、分散农户产销衔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共同体强化对农户种畜、防疫、技术的指导服务,按合同保护价有保障收购农户“订单产品”,有条件的可向农户返还利润。设立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对龙头企业实行补贴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化解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稳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农村劳动力每年新增转移3万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探索多种培训补贴机制。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移民扶贫战略,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和扶贫移民四大工程,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调整规划,加快撤乡并镇、撤村并村步伐,引导村庄合并和人口聚集,到2015年,全县行政村总数力争控制在100个以内。“十二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帮助30—50个贫困村、8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生产生活条件不便的边山峪口自然村全部集中搬迁。到2015年,坚决甩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4)改善农村条件,构建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移民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和旅游观光型等形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城乡一体化物质条件。深入推进“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完成水泥路通村达户、村村循环和村村通客车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工程,彻底解决全县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微生物污染等饮水安全问题。抓好村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工程,到2015年全县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办好公办学校幼儿园。全面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加大农村科技推广力度,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专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争创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要求,继续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深入推进农村民办文化“五个一”工程,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统
筹城乡产业、建设规划、居民就业、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和提高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总量和比重,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制定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逐步把城乡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产业布局、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从户籍、就业、居住、入学等方面清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发挥城镇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开源节流,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新村建设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在规划末期争取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体系。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省级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扩大重大农业科研和推广项月专项补贴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2)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1)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工作。省、市(地)、县(市)都要选派干部进驻乡村,指导帮助各地开展城乡一体化。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合力。
(2)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层层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屯,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中央
和省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本地具体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城乡一体化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纠正和整治违反规划私批滥建行为,确保城乡一体化扎实稳步推进。
(3)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把投资建设重点转向农村,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各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增加基础设施、农民住房、农村助学等贷款投放。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4)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
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城乡一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做出贡献。建立县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各大中乡县要切实履行市带村、村帮屯的责任,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其所属乡村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增强乡县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军民和警民共建活动,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会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支持城乡一体化,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第三篇:城乡统筹规划的做法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做城乡统筹规划,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地方政府、规划局、规划设计公司、规划师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属于什么规划层面,是等同于城镇体系规划,还是属于一种专项规划?城镇统筹规划研究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城乡统筹规划的提法出自哪里?国家有没有明确的文件或是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最最实际是2个方面的问题,编制城乡统筹规划一般包括哪些内容?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来讲,编制这个城乡统筹规划到底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实施?
我搜索了一下材料,供大家共享。
城乡统筹规划是在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传统规划缺乏对城乡空间的协 调安排和快速城镇化造成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出现的新的规划类型,由于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各地规划在编制理念、方法、研究深度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成 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明确了城乡统筹规划的内涵、地位与作用。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归纳出指导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依据, 分析了影响规划的主要因素,系统提出了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与调控机制。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城 乡统筹规划相关案例,得到可供借鉴的经验与理念。本文选择十堰市作为案例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证研究。全文的主要结论有:
(1)城乡统筹规划属于区域规划范畴,是典型的空间规划。
(2)对城乡统筹规划有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 包括城乡一体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整体发展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 论、“核心—边缘”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等。
(3)规划应重点研究中心镇、农业产业化、城乡联系、城镇体系、城镇化道路、城乡发展模式、空间管制、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新农村建设等九大影响因素。城乡联系是城乡统筹规划的主线,中心镇是城乡统筹 规划的着力点,农业产业化是城乡产业联系的途径。不同经济水平下城乡互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城乡统筹规划必须从城乡发展所处阶段着手;要因地制宜选择发展 模式、制定发展对策。
(4)规划编制应侧重于城乡空间发展等宏观指引性内容,不涉及具体用地规划布局。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乡统筹空间发展规划(空间管制、空间结构、产业统筹、综合交通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和城乡发展制度统筹。
(5)一般地区都处于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应选择极化发展的城乡发展模式,走生态型、资源型、文化型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6)实证研究通过选择中心镇,以中心镇为基础划分城镇经济区作为城乡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基本单元的编制思路,便于城乡统筹规划中的资源配置,有利于规划 编制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说明中心镇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着力点是可行的。本文提出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城乡统筹规划的方法和途径科学的规划体系本身就是由各种规划相互补充而成。有的从上而下编制,有的从下而上编制,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来编制,然后整合成一个合理的规划体系,从整体上来解决市场失效的问题,这样城乡统筹规划就应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一般而论,应有以下几类。
(1)扩大管制区域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的地方就提出要扩大规划区的范围,如江苏省的昆山市、张家港市把城市总体规划扩大到整个市域,因为昆山市地域本来就 很小;张家港市面积也才1000多平方公里,把总体规划范围一扩散,就可以对这个范围之内的所有空间资源
进行管制,再加上土地利用规划的配合,就做得比较 好。这种思路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可以采取,但不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省份。
(2)深化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已经比较成熟,在编制深度上要进一步提高,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比方说要明确由小城镇 对村庄进行组合,以及由几个村庄围绕中心村构成村庄集群等。城镇体系规划也就可以延伸到村庄。这样,就可以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品进行更加合理的 布局,再加上土地利用规划的配合,就可以基本上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3)把原有的区域规划空间化。原来的区域规划往往只局限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如何把它空间化并增加相关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保护内容,也是一种新的规划思路,对此应该在城乡统筹规划中来加以研究改进。
(4)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思路就是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5)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因为不同的地方,所面临的城乡关系和矛盾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抓住最主要的矛盾,来修编解决这些矛盾的专项区域 规划,尤其是经济欠发达、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随着条件一步一步地成熟,再把种类专业规划整合,比较成熟的城乡统筹规划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
总之,城乡统筹规划不能割断历史,要从历史教训和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并从我国的国情和变化的形势出发,切实遵循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并尽量在现有的规划手段、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如何评价城乡统筹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追求的核心理念。当前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是在快速城市化、国家对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城乡空间激烈变动重组的大背景 下展开的,所以在规划中出现了一些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如目前一些地方大规模地编制各种层次规划,但多是速成品,甚至成为农民失地的始作俑者。
首先,任务式的规划编制。很多规划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在没有产业聚集、人口没有大量机械增长的前提下,想当然地确定在近期要聚集的人口数量,盲目地扩大城镇规模,而且这项工作已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政绩工程”。
其次,规划变成利益重新调整的工具与手段。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中产生利益博弈和功利的倾向。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长期性与眼前发展需求的紧迫性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破解难题的“现实选择”。
现阶段土地问题已成为城乡规划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某种意义上被演变为掠夺乡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已经被异化为“建设用地 指标转移规划”,从乡村建设用地挖潜来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从乡村“挤压”出建设用地,却忽视了对乡村地区长远合理发展的整体考 虑,更忽视了对农民根本利益的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我解读《建议》的核心观点和目 的是希望利用“城乡统筹”的手段来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将农村的资源要素依然留在农村,而不是向城市转 移,造成新的不均衡。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否则有悖“城乡统筹”的目的。
第三,缺乏配套制度法规支撑的规划。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也面 临着实施难题。虽然“城乡统筹”以中央文件、区域发展指导意见等形式发布,但是目前尚未有一部正式的法规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予以明确具 体的规定,更没有具有法定地位的实施计划。即使我们编制再多的城乡统筹规划,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难免在实施中受制于各种因素和利益关系的作用而不断地 发生偏差。
目前我们编制的空间规划更多地表现为技术性文件,缺少“法规”的色彩,而空间规划与相关的配套法规之间几乎是完全分离的,这不仅导致了我国许多类型的空间规划缺乏法定的约束力,而且从根本上缺乏法定的实施推动力。
第四篇:城乡统筹规划已有工作汇总 0726
已有补充资料
1.2.3.4.各乡镇服务设施现状 各镇村庄信息(行政村、自然村个数,环境整治情况)特色村庄梳理、康居乡村示范点梳理 各镇人口、用地等数据梳理(包括镇域、镇区、村庄三个层面)、目前最新只有2011年的截面数据,对镇区人口集中度、镇域人口密度、自然村密度、村庄人口密度进行分析。
5.经济社会数据目前为2011年数据,2012年数据不全。
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几个问题
1.市域城乡空间布局
(1)原有总规有清晰的片区划分,但是没有明确的市域空间结构(十字轴?)
(2)一个是片区划分有些突破了镇的边界,必要性?是先撤并乡镇再划分统筹区?
(3)城乡统筹区的确定是否按照片区划分来?片区划分在城乡统筹上的依据较少,并且
将马陵山与西南片区划分开,是否利于一山一湖一古镇的整体品牌打造
2.市域城乡聚落体系(居民点布局与体系)
(1)目前城镇和村庄是分开进行规划的,城镇是一中心四重点,一特四一般,加入村庄
如何分级
(2)总规刚要里面的镇大多突破行政界线重新合并,是否延续
(3)关于特色村庄的界定特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特色产业资源是否算(原来不算),还有康居乡村算哪一类
(4)关于村庄撤并大的方向? 撤并依据?
3.市域城乡产业发展
纲要里已经比较齐全了 梳理一下就行
4.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可参考的标准:南京市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考核标准 有对各级配套设施的相关要求
第五篇: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前期,公司严格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标准化建设与检修计划相结合,与基建技改计划相结合,与缺陷隐患治理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设备重复停电,缩短施工工期。本着科学、节约的原则统筹资金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费用,确保了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
明确责任。公司以“三抓”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做到“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管理部门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公司领导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管理部门分片包点、重点督办,施工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有力地保证了建设工作顺利进展。
统一标准。结合无人值班变电站验收细则、标准化变电站验收细则、国网品牌标识、国网安全设施标准等,公司制定了变电站标准化建设方案,统一建设要求,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对材料、工序、验收标准进行明确,以达到质量优良、运行可靠、工艺美观的效果。
常抓不懈。公司始终把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常分析、常研究、常检查、常督促,自2005年起,研究制订了滚动建设计划,并付诸实施。目前110kV及以上变电站均完成第一轮标准站整治,达标率100%。为推动标准化变电站建设,已在变电部、宜城等单位召开了8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通过典型案例交流、成功经验推广,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激发各单位的建设积极性,使标准化建设工作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二、工作重点
(一)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标识。一是统一企业形象标识。按照《国家电网品牌标示推广应用手册》,对变电站大门,房间标牌,各类屏体颜色等进行了统一;二是统一安全警示标识。根据《国家电网安全设施标准》,对变电站安全设施统一布局,对安全标识牌设置、安装制作等统一规范。
统一设备整治。一是缺陷、隐患及反措治理。对注油设备渗漏进行处理,防误闭锁进行改造,变电站接地网进行整治大修,所有站用屏、保护屏按反措要求接地。二是防腐处理。对设备钢构架、机构箱统一涂刷灰色防锈漆;对水泥杆进行加固,并涂刷防腐涂料;所有接地扁铁涂刷接地标志。三是端子箱更新。对端子箱普遍存在锈蚀、箱门损坏问题,将端子箱全部更换为不锈钢端子箱,电缆挂牌统一编号,并加装挡板固定。四是电缆沟整治。对站内电缆分层摆放,捆扎固定,标识清晰,封堵严密;对电缆支架进行防腐,接地加固,沟底平整粉刷;对破损盖板进行更换,防火墙上采用了可视盖板以便巡视观察。
统一环境整治。一是对控制楼、高压室屋顶进行平改坡,解决了房屋渗漏问题;二是将站内照明灯具更换为新型节能照明灯具,方便设备巡视及事故抢修。三是对站内破损断裂的道路,进行整体维修,使其平整通畅;四是对变电站设备区进行绿化及工业化改造。五是将高压室窗纱全部更换为三层密封防尘网,减少不必要的门窗,保证了设备安全。
统一工器具管理。根据《湖北省电力公司安全工器具配置规范》,我们配齐了所有主城网变电站安全工器具;对安全工器具房进行整 修,在所有220KV变电站配置了智能工器具柜;将安全工具按使用功能和规格型号,集中存放,做到统一编号、统一摆放,并实行定期检查、定期清理、定期试验,使安全工器具管理更规范。
(二)规范运行管理
规范管理制度。随着无人值班改造和变电站标准化建设的深入,变电运行面临新模式、新规则的挑战。依据上级无人值班管理规定,公司建章立制,梳理流程,制定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制度》、《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规范》,修订了《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变电站巡视维护规范》、《变电站验收规范》、《变电站倒闸操作规范》,为变电运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规范巡视维护。按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要求,细化标准化作业卡并严格执行;编制了《变电站巡视维护规范》,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巡视维护的重点及方法;编写了《安全工器具使用维护指南》,示范使用、检查、试验方法,为巡视及维护提供了直观的指导。绘制了《变电站设备平面图册》,将变电站一、二设备现场布局、屏柜平面布局、压板布局等绘出图形直观呈现,犹如“将变电站搬到眼前”,为技能培训及两票办理提供了帮助。制作了保护屏信息三卡(即继电保护信息卡、事故异常信息卡、压板变位信息卡),方便日常巡视工作及事故分析判断。在主变、端子箱、机构箱等重点部位设置了巡视及维护提示,提醒巡视维护重点,提高了巡视质量。
规范倒闸操作。运行管理采用集控模式后,运行人员面临站多、设备多,操作频繁的问题,为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组织编制了《规 范化倒闸操作指南》,图文示范倒闸操作流程、规范、要领,明确了危险点控制措施,运行人员可对照准则,学习操作要领,规范操作行为。修订了典型倒闸操作票,明确了各站各类型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运行人员可参照典型票及时正确的填写操作票,为安全操作提供了保障。
(三)创新体现实效
遥视安防“三联动”。为加强变电站安全保卫、运行监视及作业现场监护,在所有220KV站安装了遥视安防系统,几经探索,设计出“三联动”模式,遇有安防入侵事件,现场音响、照明、图像同时启动,变电站保安室、操巡队、监控中心联动报警。制定了遥视安防管理办法和遥视标准巡视卡,明确了管理人员、监控人员、操巡人员的职责。通过遥视安防系统,可以对作业现场进行远方监护和质量监督,使监督手段更先进;可以对变电站安全保卫及设备状况进行远方巡视,使无人值班站安全保卫工作得以加强,巡视质量更可靠,为生产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
改进装备效率高。变电站安装门禁系统,实现“一卡通”,一张门禁卡能够进出操巡队所辖所有变电站重要生产场所,解决了大串钥匙携带、保管、查找不方便的问题;同时系统自动记录人员进出情况,通过查阅记录,可以检查运行人员巡视情况,监督人员行为。在每个操巡队配置了红外测温仪,制定了红外测温管理制度,操巡人员按季度定期开展红外测温,结合高温大负荷及检修工作及时开展红外测温,保证了缺陷发现的及时性。培训方式多样化。随着值班模式的改变,运行人员需熟练掌握更多技能。我们创新学习形式,“以训促赛、以赛带练”,积极开展运行技能对抗赛,巡视技能竞赛、规范化操作竞赛,使培训更具实用性;开发了“运行技能培训”系统,采用游戏形式使培训更具趣味性;开辟了运行管理网站, 实现了管理制度、运行规程、培训教材的网上查询,使培训更方便,运行人员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二、主要收获
通过变电站标准化建设,让我们尝到收获的喜悦,变电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强化了安全工器具管理,充实了生产作业装备,统一了反措执行标准、巡视维护标准,规范了员工作业行为。有力促进了缺陷及隐患排查治理,使设备运行环境得以改善,健康水平得以提升,故障率大幅降低。
文明生产水平提升。变电站经过厂房整修,路面整治、灯光亮化、设备区绿化及工业化等改造,生产人员运行维护的信心得以加强;采取包区间、包设备、包卫生的管理措施,实现了设备、环境卫生治理日常化;运行人员创作了安全生产“十忌”歌,总结提炼出文明礼仪 “十要十不要”,营造了浓厚的文明生产氛围。
职工综合素质提升。广大员工在标准站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员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培养了开拓创新意识,酝酿出一批好点子、好做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时制定的《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规范》,在全省得到推广。
四、工作展望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
推行生产精益化管理。着手制定变电站精益化管理方案,从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管理、站务管理等五个方面,统一主农网变电站管理标准,计划在220kV乔营、米庄、水镜、110kV南漳、潘台变电站试点推进,促进变电站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推广新技术运用。一是推进所有变电站门禁系统及遥视安防系统建设,实现遥视安防系统与变电站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与配合,为智能变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二是应用PMS系统任务池、标准化作业、运行记录、操作票等功能,应用PDA智能巡视系统,完善运行管理。
推进变电运行改革。按照国网公司“大运行”、“大生产”的工作思路,在省公司统一部署下,我们将根据襄樊电网实际情况,结合生产人员、设备、工器具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制定调整方案,完善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标准体系,推进运行管理专业化。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虽然我们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相比还存在不足。我们将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推动变电站安全文明生产,为襄樊电网安全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